㈠ 谈谈你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 初三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然而地区冲突与局部战争威胁着世界和平。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一个和平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
㈡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和西方的宏微观经济学在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两大对立阵营.从而开始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斗争.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例子:巴黎公社的成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他们按其社会地位而言,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观点而言,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言,原是民主主义者。
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分别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补充: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展示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㈢ 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史的理解和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从欠缺到完善的过程,总体来讲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不断克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不断改变生产关系的过程。火的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第一次实践。人工取火发明运用以后,人们可以驱赶围歼和狩猎野兽,刀耕火种等等,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初级阶段,也就是进入公有制社会。在人类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冶炼技术,冶炼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推动了种植业与养殖畜牧业的发展,农用工具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种植成为当时人类主要的生存条件。冶炼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中级阶段,标志着漫长的公有制社会走到了尽头,从此进入私有制社会。人类的追求永远是无止境的,蒸汽机的出现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引发产业革命,随之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进入生产力大发展大解放时期。蒸汽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掀开崭新的一页,她必将更高更快的迈向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入平衡制社会。
近代史的发展,全球曾出现过两大阵营,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大阵营和社会主义社会大阵营,并构成了相对矛盾的两极社会。目前,这两大阵营正处在相对矛盾的相互转换之中,并呈现多极化的态势。
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相对整个社会起到主导地位的社会,也就是私有制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为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一段历史时期之后,由于资本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资本垄断条件下,出现了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崩溃,大批工厂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致使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混乱与苦难之中。随后,工人阶级掀起了反剥削、反压迫、反资本垄断的斗争。最后,随着一系列<<反垄断法>>的出台,缓解了资本与社会的矛盾,也标志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走到了尽头。从此,资本主义社会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矛盾的相互转换中,由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资本主义社会,也叫福利资本主义社会。总起来讲就是进入了社会起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反垄断法>>确无法彻底解决资本与社会的相互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民所有制相对资本私有制起到主导地位的社会,也就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马克思的劳动“剩余价值”理论为开创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道路。“劳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后,‘大锅饭’的弊端完全显现出来,资源配置混乱,重复建设,三角债,生产力落后等等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复存在,人们生活在贫寒与落后之中,使整个社会主义大阵营陷入了恐慌与被动。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的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等等表明公有制的计划经济走到了尽头。近一个世纪的试验打破了从圣西门开始的梦想,于是人们又无可耐何的开始重新审视亚当·斯密。
自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并相对矛盾运动,量变质变,当全球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条件下,必然由相对矛盾的两极社会转变为统一的社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1805年是第一次欧洲大战,1914年是第二次欧洲大战,1991第三次欧洲大战以和平放式‘汇率战’过渡,随后欧洲走向统一,欧元诞生并正式使用。1840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2006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同样以和平放式过渡,以后我们全球大约将在2023年走向统一,民族、民权、民生并将获得全面解放,全人类将正式进入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入平衡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就是把私有制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与全民所有的计划经济统一起来,把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马克思的“劳动剩余价值”统一起来,把所有的独立的经济个体的‘纯利润’(劳动剩余价值)转变成资本剩余与全民剩余的统一。所以,在统一的社会里,就是资本家与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纯利润’各占50%,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纯利润’50%的平均分配,也就是劳动者在获得工资的基础上又会获得人人均等的一份收入,孤寡老幼与失业者也不再一无所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再成为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的阶级,本质上消灭了剥削。统一的社会就是资本家与全体公民共同合作,共同生产,共同享有利润的社会,使资本与社会出现相对平衡。所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共享利润的平衡主义社会。
平衡主义社会就是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的优势统一起来,同时又消灭相对劣势的社会。资本垄断将不复存在,经济危机将永远的从人类社会消失,金融投机将失去土壤,生产力不断发展解放,资源配置不断得到优化。"大锅饭''的弊端也将永远的离开我们,并切使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紧密的统一起来,使每个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得到全面自由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全面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象“畅通的水渠”一样畅通无阻,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以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在平衡主义社会里就能够真正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她必将成为我们全人类美好的未来。赞同2|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理想的翅膀11 | 四级采纳率:42%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㈣ 麻烦帮我解决一下 对世界文明史的看法,对文明发展阶段的看法,文明的现象
第一、 根据统计,中华文明的滋生空间,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滋生空间总和的十多倍。滋生期的空间大小决定了体格大小,体格大小又决定了生命力的强弱;这是第一点。
第二、 空间之大,建构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规模。中华文明的话语基础,是“五湖四海”、“九州万里”。这种精神规模往往失之于空泛,却也给中华文明带来了自信、责任和山河永固的象征,确实是增加了它延续后世的力度,这是第二;
第三、 在中华文明遭受到危难的时候,或者由于气候和战乱的因素面临衰落的时候,空间之大,使它获得了一次次异地迁徙和转移重心的机会。“山重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杂而辽阔的回旋余地使它避免了很多危机,这是第三;
第四、 空间之大,使中华文明一直面对着一个有趣的矛盾:就是统治者常常担心精神流散而控制文化,文化人则为了摆脱控制而转向地方性、流派性的生存状态。结果,中华文化就像一棵根须广远的大树,更茂盛了。
由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把握住中华文化的长寿的第二个秘密了,就是:它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之间的“能量置换”,也就是说以强大的空间魅力置换成了漫长的时间魅力。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从地域上看,有些文明所在地其实也很辽阔,为什么不能成为滋生文明的土壤呢?这我有点发言权,我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发现,生态不同。很多古文明的所在地,生态方式是游牧为主的,就是在两个聚居点之间没有停歇地,因此,漫漫的黄沙路再长,也很难滋生文明的绿色。例如,我所考察的中东和中亚的很多土地都是这样。另外有一些文明也是,它也是农耕文明,或者说也有农耕,但是那个农耕十分粗放,可以称之为“广种薄收”吧,不是博收,薄,单薄的薄,广种薄收型的,在还没有出现农业机械的时代,这样的农村必然是极为贫困的,几乎很难出现教育和文化的任何信号。农民的孩子如果要接受教育,还得千辛万苦地争取到城里边居住的机会。例如,我所考察的尼罗河地区和印度河流域就是这样。我所说的这两种文明,都把城市当作了文明的滋生地,那么其中特别有生命力的文明又必然集中在首都和首都的周边。这样一来,辽阔对它们来说只是行旅中的旷野,城门外的荒原,与文明关系不大。
和这些遥远地土的相比,我们就会明白中华文明的特殊生态方式了。许倬云教授说,中华文明是一种精耕细作型的农业文明,我很赞成这种说法,因为我是从农村来的,我还可以补充一些我自己的感受。中国的农民在从事农耕,同时又有一些水产捕捞和家禽养殖的时候,他非常重视水土资源的寻找和比较,一旦选定,就对自己家的土地进行深度开发,那就是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每一道生产程序,这就是精耕细作型。这种生产方法,能够产生很高的生产效益,出现比较富裕的农家,于是也就可能进入文化层面,出现一批批叫做耕读之家。这样的家庭,散落在河边田间,成了城市外面土地广阔的文明的滋生地。
因此,从地理的意义上来说,各大文明的面积是可以计算的,而从文化意义上说,精耕细作,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的中华文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广阔。
民族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㈤ 从历史角度对全球史观的理解
1、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2、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全球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过去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误认为只有战争、革命、改朝换代才是历史。其实,人类以往的其他活动——经济、社会、精神、文化活动也都构成历史。历史研究不是别的,正是研究人类物质、精神和政治三大文明的进步史。这就是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另外,你可以参阅《
全球史观在中国
》,这是一篇论文,要下载的话还要中国知网账号。
㈥ “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理解全球化有何启发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回狭义两种理解答。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纳入全球化轨道时,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战略考虑和政策取向。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进入”或者说“创造性进入”的问题。这种“选择性进入”或者说“创造性进入”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自身特色的“民族化”,从而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㈦ 谈谈你对人类历史的认识600字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那么,未来将向什么新文明时代演进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人类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猎狩采集是发展系统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累积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发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为人的生活资料,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
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的发展系统。人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大约距今一万年前),由原始文明进入到农业文明,开始出现科技成果: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铁器农具使人类劳动产品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
工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发展系统。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的环境危机。特别是科学探索活动中分析和实验方法兴起,开始对自然进行“审讯”与“拷问”,此时的科技和教育突出对经济的促进和发展上,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和科技,形成空前的经济生产力。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蒸汽机、电动机、电脑和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并以工业武装农业。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活动主要表现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质活动,此时,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成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功能因子。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生态文明是“社会记忆”中第四
阶段的文明,是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的经济社
会才能持续发展。因而,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再是纯粹的发
展系统,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由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普遍的复杂复合系统,而
且是进化的开放系统,其进化的基础是继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积极因素,所以生态文明也就涵括
人类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直接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是对工业文明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
变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通过积极的科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以理性为主的调节
控制能力,预见自身活动所必然带来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随时对自身行为作出控制和调节。
㈧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中的一员,最终都要融入世界历史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个人及其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需要以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来观照全球化扩展的问题,以世界历史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别国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政策,使各个民族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之中。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科技创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我们要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与国家之间建立起发展技术与成果自由流动与共享的一个全新的机制,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看,我们必须提高吸收科学技术的能力和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能力。
其次,要全面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的出现,使我们以前从不敢想象的物质生产系统智能化甚至是无人化成为现实。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和吸取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并且实现个体与类的双向的互动,从而促进知识生产效率的提高,扩大科技和文化创新的规模,为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最后是对人才竞争的理解。信息化的发展使个体与类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够得以实现,个人的知识创造也可以直接转化成全人类的知识财富。我们必须意识到我国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严重不足,提高我们对人才竞争的认识,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优势,更好地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辩证地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开放性的心态来思考提高国家自身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的政策,增强我国在世界中的竞争力。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影响的领域也愈来愈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全球化与民族化关系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全球化与民族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从世界历史的视野——世界历史理论来理解并研究这一问题。
全球化与民族化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要看到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性。全球化不能脱离民族化并且需要通过民族化来表现出自己。民族化也不能脱离全球化,民族化之中贯彻着全球化的内容。其次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别、矛盾与对立。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就是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的发展也就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全球性的扩展,我们必须重视全球化对民族化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化的创新与发展。
㈨ 谈谈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那么,未来将向什么新文明时代演进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
㈩ 对于历史的详细看法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狭义
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众说纷纭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中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毛泽东说:“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网络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网络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今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