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吉白片的历史发展
陆羽《茶经》记复载:“浙西制,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又载:“《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宋朝时的《大观茶论》记载:“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
20世纪80年代初,安吉的科研人员研制开发出白片茶,从此一举成名,迅速远销国内外各地,供不应求。
B. 湖州历史名人的故事
湖州文化历史悠久,湖州是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被誉为“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也有许多名人在此地诞生。湖州的历史名人有:
一、吴均
吴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县)人。他出生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梁初,柳恽任吴兴太守时,召为主簿,常与赋诗,后为建安王记室,又迁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
后又奉诏撰写《通史》,皇自三始,迄于齐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晔《后汉书》,著《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百余卷,都散佚。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如《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为六朝骈文之名作。
诗亦刚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辑有《吴朝请集》。他还写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等。吴均的作品“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二、沈约
沈约(441—513),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至尚书令,卒谥隐。他也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禺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些诗词藻绮丽,偏于雕饰,对当时的文风很有影响,但内容狭隘平庸,走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在沈约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沈约从小就是这样的立志不变,勤奋好学,而这也是他成才的原因。
三、陈霸先
陈霸先:陈高祖黄武帝陈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汉族。吴兴郡长城县(今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时,陈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陈氏后裔陈霸先移梁之祚,以禅让的方式建立起陈朝。
陈霸先出身于乡里小吏,却好读兵书,精于武艺军事,明达果断,博大胸怀,又逢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如鱼得水,以其威武贤德,得民心于天下,开创了陈朝。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这样认为。陈霸先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长兴县。
根据史料记载,陈氏虽是当地的大户,但是在门第之见很深的南朝,陈家也只能算作寒门而已。但正是这样的寒门内,却出了个未来的英主陈霸先。《陈书》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在当时,能够读史籍、兵书,又多武艺的人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了。从村官到皇帝“这就是卞孝萱对陈霸先政治道路的评价。
最初,陈霸先只是乡间小吏。而后,怀着满腔报国之志的他,来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贵族的赏识后,平步青云,并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而名声鹤起。最终,成就陈霸先帝业的是那场著名的“侯景之乱”。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并于太平二年(557年)废梁称帝。
C. 湖州丝绸历史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湖州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远专古属以来,盛名不衰。湖州缓绢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其间也经历了艰难的曲折。以古鉴今,回顾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之路,对于振兴我国的传统工业,弘扬祖国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元朝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乡顾在《吴兴赋》中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句,明时,一位诗人.在咏湖诗中万“桑柔四郊绿”句,两者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绿叶叠翠的景观,点染出湖州蚕桑种植园经济特色,和蚕乡的特异风光。
D. 湖州的历史演变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湖州远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5500年),已有人类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公元266年(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明、清时,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至1983年曾几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E. 湖州的发展趋势
湖州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尤其在城市建设上,总体发展思路是“东拓西扩,南控北进”,每个方向发展的重点不一样,不过主要还是在东西这条线上,东要建东部新区,西已在建西南分区,就是火车站和汽车站方向,目前西南分区已初具规模,开发区管委会、移动湖州总部等都要搬过去,国际小商品城人气极旺,火车站的“三线一枢纽”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湖州的城市副中心,区域交通优势极为明显。东部新区规划当中,吴兴区政府已迁往吴兴大道一侧,这里和八里店、织里、南浔将连成片,都将是城市建成区的一部分,东部是湖州通往上海的大门,是首要发展的区域。南部建成湖州旅游风景观光区,北主要是太湖南岸,着重体现湖州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的区域,市中心当然不会在这里。未来几年,湖州将增加5星级酒店5到6家,包括营运中的雷迪森,在建的喜来登(太湖明珠),在建的东部新区的西山宾馆、世贸大厦,在建的星洲国际大酒店以及待建的48层高180多米的龙溪大酒店。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名品折扣广场待建(太湖边),和上海青浦的奥特莱斯一样,成为长三角另一个旗舰店。龙溪港东岸景观带:项王公园(城北大桥改建成步行桥,包括项王的城门)、长岛公园和其他一系列建筑物如双子大厦等建好后,湖州的城市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
F. 湖州历史上也相当富裕,为何现在却发展的默默无闻
现在的湖州同样也是全国比较富裕的地区,只不过因为湖州人口比较少,所以说给人感觉经济总量似乎不太显眼,湖州人口总量也就300万左右,比起周边的苏州,杭州,确实要规模小很多,但不代表当地人生活不行,近代的湖州因为太平天国战死了很多平民百姓,也流失了不少人口,所以说现在的湖州人口数量一时半会儿也没恢复起来。
湖州消费水平不像苏杭,上海那么的高,居住在湖州也是很舒服的,房价也相对比较亲民,并且湖州地处太湖之滨,无论是太湖河鲜,还说山珍,民间点心,湖州都是样样不缺的,当地人生活水平也很高,放在全国来看,湖州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城市,如今沪苏湖铁路的开建,湖州将来到苏州,上海也会越来越方便。
G. 湖州的历史多久
是一座具有23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黄歇就在这里筑菰城,公元602年开始得名为湖州。迈入新世纪的湖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逐步成为太湖流域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H. 湖州日报的发展历史
1955年7月16日,《吴兴报》创刊,四开四版,周五刊,创刊时发行量6500份。
1956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介文章《介绍一个县报--吴兴报》,这在全国当时是第一次。
1958年5月,《吴兴报》更名为《吴兴日报》。
1960年12月31日,《吴兴日报》停刊。
1980年6月3日,《吴兴报》复刊,四开四版,周二刊。
1981年4月3日,《吴兴报》更名为《湖州报》。
1983年12月3日,中共湖州市委发出通知,《湖州报》转为省辖湖州市委机关报。
1985年5月1日,《湖州报》更名为《湖州日报》,四开四版,周六刊。
1993年1月2日,《湖州日报·周末版》创刊。
1993年10月7日,《湖州日报》第一张彩色对开大报诞生,同日起本报印刷厂采用激光照排胶印技术印刷。
1994年1月1日,《湖州日报》改出周七刊对开大报。
1995年1月1日起,《湖州日报》自办发行。
1995年8月,湖州日报搬入位于湖东路28号的6层新办公楼。
1995年10月7日,全国首张采用绫绢印刷的新闻日报在《湖州日报》诞生。
1996年4月,《湖州日报·晚刊》试刊。
1997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湖州日报》出刊了1997张全国首创彩色绫绢报,此项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
1998年,《周末》独立开四版,每周五出版,同年11月改为《太湖周末》。
1998年,《湖州日报》投资200万,改善设施,采编人员告别纸与笔,全面实现办公电脑化。
1998年10月,在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又成功地印刷了全国首张《湖州日报·晚刊》彩色微缩绫绢报,再创新纪录。
1999年4月,晚刊更名为晚报(试行),同年10月又从一周三期增至一周五期。
1999年6至7月,出版《抗洪特刊》,受到中宣部表扬。
1999年12月,为迎接澳门回归,又印刷了22个版面、由88张照片组成的6米绫绢长卷。
2000年1月起,《湖州日报》扩版,每周二、周四、周五对开八版。
2000年6月起,《湖州日报》每日彩报。
2000年10月起,《湖州晚报》周五刊八版。
2003年1月1日,《太湖星期三》创刊。
2004年9月,湖州日报社搬入位于仁皇山路588号的15层新办公大楼。
2004年10月11日,湖州晚报扩版,从原来每周88版增至112版。
2004年,投入680万元,对印刷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使报纸印刷实现了双面彩。
2005年,为采编人员配备的首批手提电脑投入使用。
2006年,湖州日报扩版,每周由64版增至68版。
2007年8月28日,《湖商》杂志创刊。
2007年10月1日,城市大屏幕开播。
2008年3月,湖州抗灾新闻纪实《难忘那一场大雪》出版。
2008年12月16日,全自动城市广告宣传车亮相湖城。
2008年12月26日,湖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