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⑵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把经济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一个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并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毫无疑问,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点。因而这两类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是有警示和启示作用。事实上,这些经验和教训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在我国历史优秀文化中,以人为本或类似以人为本的思想屡见不鲜。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古已有之。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社会朴素的以人为本思想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社会的共同利益,而且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说来,二者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1、在理论方面,概括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包括三层意思:
(1)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唯物论基本要求的实事求是,具体说来,就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于它集中地反映了作为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体说来,就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集中体现,在于它概括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分配发展成果这样一些有关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2、在实践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纲。所以,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展。
⑶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把经济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一个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并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毫无疑问,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点。因而这两类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是有警示和启示作用。事实上,这些经验和教训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在我国历史优秀文化中,以人为本或类似以人为本的思想屡见不鲜。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古已有之。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社会朴素的以人为本思想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社会的共同利益,而且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说来,二者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1、在理论方面,概括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命题包括三层意思:
(1)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唯物论基本要求的实事求是,具体说来,就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于它集中地反映了作为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体说来,就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集中体现,在于它概括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分配发展成果这样一些有关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2、在实践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纲。所以,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展。
⑷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http://..com/question/102170198.html
⑸ 怎样认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最后,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⑹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入思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它既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教更加进步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既是一个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着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出现了一种错误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等方针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
⑺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
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科学... 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
⑻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的事例
一汽和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的例子,其中的问题深深打动,仅仅的一个知识专产权问题就能让别人压死属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繁荣,都是和自主创新、技术问题分不开的。
现在社会进步方面的问题、失业率的问题、腐败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石。
科学基本原则、发展理论的提出更加是明确了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善于发现、遵从规律、遵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加是关键。随着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转变,和谐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创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
(8)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条件扩展阅读: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4、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
5、加快体制创新。
⑼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那些历史条件
中@共¥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