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尔沁草原的自然资源
科尔沁草原有较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和近2000万头(只)的科尔沁红牛、兴安细毛版羊和蒙古牛羊。
科尔沁草原权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有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霍林河等240条大小河流和莫力庙、翰嘎利、察尔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库。科尔沁淡水鱼种类多、肉质好,无污染,水里繁殖,年出鱼量达到3000吨。
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尚存的名胜古迹有辽代古城、金代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和庙宇、佛塔多座。 在科尔沁草原上已有大青沟、汗山、科尔沁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区。
② 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
科尔沁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文化流源。在科尔沁草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我们今天要想深入了解这方面情况,首先应该认清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的范围有多大、地理特点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种族和民族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生存和繁衍在这里的许多不同种族和民族构成的社会群体做了哪些事情,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有过什么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活动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尔沁草原神奇的历史。一般来说,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是指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至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面积大约45-60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北部是蒙古草原南端和大兴安岭中部山地,这里林草丰盛,宜林宜猎,许多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幼年时期大都在这里渡过。中部辽河平原和嫩江平原,地肥水美,地域平坦辽阔,宜农宜牧,许多游牧民族都是在这里从童年时期过渡到青年时期。南部紧邻辽西山地和燕山北麓,是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地带,更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游牧、渔猎民族在这里完成了经济发展的辉煌阶段,即半农半牧社会经济阶段。并由此而完成了一个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青壮年时期,为成功地走进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准备工作。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这里成为许多民族发源、成长、壮大的社会舞台,科尔沁草原西南部的红山文化、中北部的富河文化、东部的昂昂溪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证实,昔日的科尔沁草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这里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崭新的人类文明。1983年,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大面积积石塜、祭坛、女神庙和女神像、玉质礼器等大规模考古发现,更进一步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层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以往我国典籍一直把中华文化史说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学证据支持的只能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红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足以证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红山文化被学界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从牛河梁考古遗址发现的女神头像看,她的平额、高颧骨、塌鼻梁、短下额、面部圆扁等生理特征,明显带有生活在东北亚的原始蒙古利亚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征。这个古王国的出现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惟王为葬的习俗和猪首玉龙的发现,与中原商文化一脉相承,因此红山文化的创造者很可能就是迁徙内地并建立商王朝的祖先。这也说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辽河流域的科尔沁大地已经孕育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兴安岭以北的渔猎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经迁徙至科尔沁草原,并在草原的南端交汇、融合,并且接受了华北传入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国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隶制王朝过渡,由西辽河养育出的人类文明已经出现,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遥相互映。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方面写出了重重的一笔,科尔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曙光。
③ 科尔沁部的历史沿革
元太祖成吉思汗把二弟合撒儿分封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为“东道诸王”之一。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合撒儿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合撒儿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蒙古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是通辽市的驻地,科尔沁区于1999年在通辽市撤盟设市时成立。由此科尔沁也被世人瞩目,享有草原明珠·科尔沁的美誉。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合撒儿14 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率部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即嫩科尔沁,名称由此开始固定。
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1626年,努尔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内蒙古24部49名封建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 。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10旗分左右两翼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
这十旗分别是: ——右翼: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
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
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公爷旗。
杜尔伯特旗。
扎赉特旗。
左翼: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宾图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
郭尔罗斯前旗。
郭尔罗斯后旗。
历史上,孝庄文皇后、孝端文皇后、福临的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
④ 科尔沁草原有什么神话故事
《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来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①我们认为这是一则流传久远而被记录下来的图腾神话。虽然这句话难以成为生动的神话故事,但在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火原洁与马沙茹黑按蒙古语原音用汉字拼写音译时,对"孛儿帖赤那"一词特旁注"苍色狼","豁埃马兰勒"一词特旁注"惨白色鹿",此举恐不是随意而为。因为《蒙古秘史》中不少具有各种野兽含意的人名,在旁注中均以"名"或"人名"来代替,而偏偏将这两个词的实际所指的动物明白无误地译写标明,说明他们是出于对这句话内涵的深刻理解所作出的注解,而不是一般地泛指人名。所以这句看来极其简短的话语却深深刻印着蒙古先民在图腾文化时期有过狼、鹿图腾崇拜。从这句话分析,存在天命观,又以父系推算,可能是父权时代定型的神话传说。虽然狼如何成为他们的始祖父,鹿何以成为他们的始祖母,具体细节早已遗忘,然而狼、鹿两个氏族联姻以及从很远的地方迁徙而来的影像仍然流传下来。这里所说的渡腾汲思海迁徙而来,可能不是指一般的迁徙,而是指这两个有联姻关系的氏族有过长期发展而逐步向外扩展的历史痕迹。
蒙古古老而生动的狼、鹿图腾神话虽然难以寻觅,但从北方民族史、蒙古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从蒙古萨满的神低观念表现中仍可推定蒙古先民确实存在过狼图腾、鹿图腾崇拜。狼图腾崇拜现象几乎为生息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所共有,不仅匈奴、突厥存在狼图腾崇拜,回鹘人也有过生动的狼神故事。说明在那蛮荒的北方草原,狼对于原始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它们往往集合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搏斗,凶猛而富有灵性。于是人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这就是狼图腾崇拜的萌生。按照与泰勒理论相联"平行论"的文化发展论观点看,任何两个不同的部族所处的生活环境大体相似时,他们的文化必然表现出同样的适应性。那么,同处于北方草原或森林地带的蒙古先民有过狼图腾崇拜便不值得奇怪了。
⑤ 科尔沁草原的历史
简要内容:我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92%以上分布在内蒙古境内,记者在初夏时节飞临回科尔沁沙地上空,看答到绿色正逐步包围黄色,沙地显现出片片生机。近30年来,内蒙古把建设北方生态防线作为战略目标,完成科尔沁沙区综合治理开发和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亿亩。
我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92%以上分布在内蒙古境内,记者在初夏时节飞临科尔沁沙地上空,看到绿色正逐步包围黄色,沙地显现出片片生机。近30年来,内蒙古把建设北方生态防线作为战略目标,完成科尔沁沙区综合治理开发和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亿亩。目前,科尔沁沙地有林地面积已近4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以上,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
空中俯瞰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区已经被绿色逐渐分割
内蒙古通辽市采取“水、草、林、机、粮”五配套的生态经济圈治沙模式,已建成生态经济圈3万多处,使169万亩沙地成为林茂粮丰的耕地年增产粮食近亿斤
科尔沁沙地中巨大的沙带已经被绿色包围
⑥ 内蒙的科尔沁咋样感觉很有吸引力!
科尔沁区概况 通辽市科尔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座落在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中部,是东北和华北的交汇处。全区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68公里,总面积为3482.0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2.96平方公里。全区人口82万,辖18个镇(苏木)、10个街道办事处,是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史文化 早在旧时器时代(5000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栖息活动。在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品味和风格魅力的多元复合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曾先后涌现出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革命烈士麦新、吕明仁、徐永清等历史名人。目前,科尔沁区按照创建文化大市的目标,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精神相统一的科尔沁民族文化框架。 区位交通 科尔沁区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摇篮--沈阳共处环渤海经济圈。与沈阳、长春在空间上形成了规则的等边三角形,是内蒙古东四盟市的中心,具有接受辐射和对外辐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科尔沁区交通发达,是东北的主要交通枢纽。全国14个大型枢纽站之一的通辽火车站,每天从六个方向进出客货列车270余列,可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长春、大连、呼和浩特、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303、304、111三条国道在此交汇,穿境而过,已形成连接京津、华北及北部边疆地区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距沈阳仅285公里,距长春302公里,大连630公里,距天津700公里,距北京860公里。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大型客机,直飞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与最近的出海口锦州港仅400公里左右的距离,在周边800公里范围内有14个中心城市。 地理气象 科尔沁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6.1°C,日照数311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5.1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50天,年平均风速3.6m/s。全区土壤以灰色草甸土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60.6%,分布广,肥力高,是人民生活和进行工农业生产的理想区域。 生态环境 通辽市现有大小河流43条、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0座、小水库10座塘坝80座,总库容达99178万立方米。森林面积125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1745万立方米,林木树种46科、80属220种。 基础设施 科尔沁区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区属两个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科尔沁工业园区一期建设7.8平方公里,8月1日前新工四路以西就要达到“七通一平”。二期建设将达到11.8平方公里。木里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已经全面启动。两个园区是外来投资企业的理想场所。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科尔沁区已经确立了在内蒙古东部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了以城市商业繁华区、大型商场、城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及乡镇大型农贸市场为主要框架的流通产业体系。 自然资源 富足的农产资源 通辽作为世界上两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与美国、加拿大齐名。这里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年平均玉米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这里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蔬菜8.6亿公斤。红干椒产量达20万吨;麻黄草、甘草等野生资源,品种独特,质地优良,待开发利用。 丰富的畜禽资源 通辽市享有"黄牛之乡"的盛誉,特别以蒙古牛、科尔沁牛、西门塔尔牛著称。全市黄牛存栏90万头,年出栏育肥牛44万头。以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微量元素丰富、蛋白质含量多著称的"科尔沁肥牛"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知名品牌。这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190万只存栏绵羊,年产1万吨羊毛,20万只存栏山羊,年产80吨羊绒,是纺织业加工增值的绝好原料。通辽市又是远近闻名的草地白鹅之乡,全年白鹅饲养量1000万只,鸭饲养量200万只,鸡饲养量871万只,可提供羽绒450万公斤,是理想的羽绒加工基地。年可提供各类皮张250余万张,是皮革工业的绝佳原料资源。 充裕的林业资源 这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1520万立方米,年可批采50万立方米,40余万亩充裕的宜林基地,是林木深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商业开发宜林基地。被誉为“神奇植物”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沙棘,已形成12.5万亩规模,年产量1400万斤。另外,山杏等野生资源品种独特,质地优良,尚待开发利用。 丰富的矿产资源 通辽市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矿产41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总潜在价值1.3万亿元。其中,煤炭储量235.6亿吨,储量119亿吨的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就座落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北部。具有很高药用、保健和美容价值,功能神奇,蜚声海内外的中华麦饭石储量1700多万吨。硅砂储量储量50亿吨,SiO2含量高达92%以上,是玻璃制造业和铸造用砂的精品。石灰储量3亿吨,高岭土储量90万吨,“十五”期末将形成3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是投资者进行铝制品深加工的理想之地。 充足的电力资源 通辽市电力资源丰富,装机容量已达80万千瓦的通辽发电厂就座落在科尔沁区,2005年将达到140万千瓦,“十一五”期末将达到200万千瓦。用电将长期供大于求,可享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惠电价,平均工业基础电价为0.375元/度。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有几亿元的国有闲置资产,是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潜在资源,是投入少,产出多的理想之地。
求采纳
⑦ 科尔沁有哪些历史人物
一代神弓—科尔沁世祖哈布图哈萨尔
忽必烈汗的先锋将军移相哥
大清第一皇后—科尔版沁哲哲
大清国舅权乌克善亲王
海兰珠与皇太极的生死恋
清初两朝兴国太后——孝庄文皇后(一)
清初两朝兴国太后——孝庄文皇后(二)
清宫传奇女—苏麻喇姑其人
康熙皇帝嫡母—孝惠章皇后
顺治皇帝第一皇后--废后静妃
台吉多尔济与和硕敦恪公主
科尔沁台吉班第与康熙皇帝的大公主
乾隆皇帝和敬公主
爱国名将——僧格林沁?
那尔苏贝勒与慈禧太后
大地的保护神——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文化先驱—克兴额
内蒙古五大民间艺人:琶杰 毛依罕 舍拉西 孙良 查干巴拉
⑧ 科尔沁文化发源地在哪
通辽市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体,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科尔沁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⑨ 内蒙古的历史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回纥建立起了一个新汗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成为如今蒙文的先锋。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近代内蒙古: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内蒙古的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正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建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深刻历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⑩ 科尔沁区的历史沿革
1918年由辽源县析置来通辽县,取通达自辽东之意命名。1951年设通辽市。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5号)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科尔沁区。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以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为科尔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大街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