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泉州的标识是什么为什么
泉州标识—南音。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日子里,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回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答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原称弦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南音典雅优美,独具魅力,千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泉州是南音的发祥地与集中地。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打造文化牌,如提到昆曲就能想到江苏昆山。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以个人觉得南音应该是泉州最好的标识之一。还有东西塔,侨乡,刺桐花等。
参考资料:网络—南音
❷ 曾建成十多年未开放,泉州重建的三大城门是什么
提起泉州,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福建的GDP大哥,泉州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同时还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相比于人满为患的厦门,许多网友更爱泉州的恬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除了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更是无比深厚,这不,泉州曾建的三大城门,曾建成10多年未开放,网友感叹:可惜了!
❸ 泉州地域文化有什么特点
泉州文化及其发展
当辞旧迎新的钟声响起之后,泉州迎来了新世纪又一个新年。伴随着时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番繁荣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对外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姿。这里璀璨的文化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人们在赞叹泉州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泉州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名风习俗 文化艺术 名城 历史文化
综述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 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地方戏曲由成熟,而趋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现了诸如郑成功等许多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人物,促进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对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期封建 政权实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体现出本土特色,地方戏曲等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无数英才俊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政绩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现了新的景象。“五四”运动后,群众性文化迅猛发展,首先是学校,而后走向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泉州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应之,掀起了群众性的文化运动。特别是“9.18”事变后,泉州人民同仇敌忾,进步团体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旧剧改革尉为风气,救亡戏剧不断上演,抗战歌曲响彻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谱写了革命文化光辉篇章。
闽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区、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和清蒙科技工业区等县(市、区、管委会),其使用人口达658万多人。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汉时就有方士、隐者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时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设置,经济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为多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大批道教宫观我佛教寺院相继创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泉州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泉州。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倡导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达到鼎盛阶段。
宋代,最高统治者确立以儒、道、释合一为格局的中国文化传统。限制道教、佛教势力的发展,严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箓制度,这样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质。所以宋代出现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寺院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出现历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桥、造塔盛事,泉州开元寺著名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就是宋代僧人发起建造的。宋代,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传,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元廷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传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在泉州共存并传播。这与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最大贸易港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穆圣的后裔典·乌马儿,景教徒乔治·阔里吉思,相继担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驻扎泉州;对泉州伊斯兰教、景教的发展影响极大。泉州港主马八儿国挹伯鲁马尔,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湿婆神庙。泉州城内有三座欧洲人兴建的华丽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兰教清净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的高级僧官西雷蒙驻扎泉州。管领泉州路景教僧官吴咹哆呢思,住持兴明寺。泉州开无寺有三千多僧人。
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辐射点。
元末,朝廷内讧,泉州港成为争夺的焦点,出现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现盲目的排外运动,各门外来宗教受到严重摧毁。明末,天主教再度传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乾隆年间被禁绝。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对泉州教育、卫生带来影响较大。清末,日本教也传入泉州。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成立了种自的宗教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动。1978年以后,泉州的各门宗教相继恢复宗教协会。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之最在泉州
【伊斯兰教圣墓 唐】丰泽区灵山 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
伊斯兰教圣墓: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区灵山景区内.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仁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学者考证:“法厄福尔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墓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逑 ”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千年古桑 唐】鲤城区开元寺内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树龄1300多年.
唐代桑树: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位于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开元寺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时,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园。传说有一天,桑园主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宇恭说如果桑树会开莲花,他就献地结缘。不几天,满园桑树果然开放雪白的莲花。黄守恭只好把这片桑园施舍出来,由尊胜院匡护大师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莲花寺”。至今寺内的这株老桑树,干分三叉,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桑树开莲花”虽属传说,但这寺却因之被称为“桑莲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很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净寺 宋】 鲤城区涂门街 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清净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剧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祈风石刻群 宋】 南安丰州九日山 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
祈风石刻群: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晋人衣冠南渡,聚居晋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远,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风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当时海湖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昔日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届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从而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应有地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品刻,又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阳桥 宋】 惠安洛阳 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天后宫 宋】 鲤城区天后路 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
妈祖
天后宫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行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据《泉州府志》载:“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神格提高,“顺济庙”随之易名“天妃宫”;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郑和出使西洋路经泉州,曾奉旨修庙。此地昔日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为商舶出洋举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自此,天妃宫改称为“天后宫”;清道光年间(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
天后宫历代均有修复。目前,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近年来,在政府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已经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和民俗文物。
历史上,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庙迎接妈祖赴海外奉祀,妈祖信仰随泉州外交往的发展、海交贸易的兴盛、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因泉州古称温陵,故有“温陵妈祖”之称。
【安平桥 宋】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交界处 我国现存最长的古石桥
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镇,横跨海滩,与对岸的南安水头镇相接。据《泉州府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品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工程前后历时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
安平桥落成后,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桥的东、西和中部,还建有五座“憩亭”,两侧设有扶栏,还有石塔、石将军等文物。桥中段的“水心亭”;俗称“中亭”,是从前五亭仅存的一座,但亦几经重修,现存为清代的建筑。亭的周围保存着历代修桥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无名氏所撰之对联,下联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既括了安平桥长度冠于古代桥梁之首。安平桥的桥墩有长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形式,桥基则采用“枕木卧基法”,以砂为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与洛阳桥筏形基础迥异,有所创新。
自南宋建桥以来,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桥恢复了历史的面貌。
安平桥规模之宏伟,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壮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东西塔 宋】鲤城区开元寺 我国现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东西塔: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庄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钢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晋江罗山华表山 我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
草庵摩尼教寺: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传教入闽居泉,卒后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遂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下用单挑出拱。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直径1.9米,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宽0.83米,面容圆润,眉毛隆起,散发披肩,颚下二条长须,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调构设,风格迥异.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在20世纪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磁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宗教界的巨大兴趣。
❹ 泉州、漳州光荣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厦门遗憾落选
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将134座城市,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有四座城市入选,分别是泉州、福州、漳州、长汀。
泉州是第一个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建城市,它入选的时间,比福州和漳州早4年,比长汀早了12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所在。
跟漳州相比,闽南另一座名城厦门,就因为文化底蕴不足,落选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厦门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来也不差。厦门吃亏,就在于建城历史太短。
厦门城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此之前,厦门长期隶属于南安和晋江。厦门独立建城的如此短暂的历史,确实很难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❺ 泉州有哪三道著名的城门是如今重建的呢
提起泉州,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福建的GDP大哥,泉州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同时还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相比于人满为患的厦门,许多网友更爱泉州的恬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除了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更是无比深厚,这不,泉州曾建的三大城门,曾建成10多年未开放,网友感叹:可惜了!
对于以上三座城门,不知道大家去过哪一座?欢迎留言评论。
❻ 泉州的文化史
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西晋年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经济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加上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经济不断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巨头。
儒商精神这一概念是指一种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规范,所谓儒商也就是指作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儒的道德规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为准则去从商、经商,在商业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躬行的"仁、义、礼、智、信"。
诚信,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儒商的经营原则是“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开办的商号买卖公道、童叟无欺,获得了长久而良好的商业信誉。儒商奉行的诚信为本,还表现为守法重约。儒商大多从小就受到“安分守法”的庭训,有凡事“立字为据”的习惯,能够信守契约和法条的要求与原则。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透明、法制健全,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为人处世,惟有坚持诚实守信、平等待人、彼此无欺,才是长远制胜之道,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同时,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除了从制度设计上发挥法律与契约的规范作用,还应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与契约意识。
义利,是儒家关注的核心价值命题。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商把“重义”视为经商的重要原则,强调宁舍利取义而不见利忘义。明代一位著名晋商在总结其经商经验时提出,商人应与士一样,讲究道德修行,做到“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今天仍然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在社会分工与合作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与人之间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有机统一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等,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的“大义”所在。每个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并有助于促进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同时是否妨碍他人合法利益的实现;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使前者服从于后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求真而务实的泉州商人,不拘泥于传统封建理学的言义、言理、不言利的旧观念,把义与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又信奉谋利而不忘义,谋利就是为了义,有了利才能真正实现义。否则,空谈义,不谋利,于事无益,于家无补,一切徒劳。泉州商人知书明理,通情达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们为人处世礼让三先,轻易不与人争斗,给人以谦恭、儒雅的良好形象。在处理商务活动中,他们以理在先,遵守规矩,守德守义守信。与人相处讲道理,明是非,这使得泉州商人在商务活动中,给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断地做强做大。儒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泉州宝贵的经济文化的基础,更是泉州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
说到泉州的历史与经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从泉州港口开出的货船,装载着丝绸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后进入波斯湾地区,形成了一条联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一派繁华热闹。 频繁的贸易让泉州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汉人往泉州的迁移,促进了先进生产工具和造船技术的传播,也使泉州元宵节泉州游园活与海外地区的海上交通成为可能。唐代中叶,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丝绸外销的主要途径。宋元全盛时期,泉州港更是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云集在泉州街头,码头上进口的香料、珠宝,出口的丝绸、瓷器,堆积如山,各国的商船以及前来进贡朝廷的诸侯国使者,都集中在这个盛大的海港。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来华外国使节。一些外国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带,形成了“蕃人巷”。元代,泉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一百多个,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交往相当频繁。往来的商船为东南亚各国带去了养蚕取丝的技术、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为中国带来了东南亚的染料、埃及的历表、印度的香料,还有药材、犀角、珠宝、钻石和许多珍禽异兽。商船来来往往,每次能装载二三百吨货物,扬帆出海,十分壮观。因为拥挤和超载,当时有些运载货物的商船刚出港口就沉没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还有百余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样,泉州至今还保存着海岸文化交流重镇的历史与遗迹,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桥梁建筑,比如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工程,它首创了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泉州还有中国古代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全长2250米,直接从码头插入海岸,供人和货物进出。透过这些桥梁,人们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荣。古泉州的其他建筑,也体现着中外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比如泉州的清净寺,圆形的穹顶、尖拱形的大门,具有十分浓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筑风格,细部结构却又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各国商客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泉州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
这些宗教遗迹,是泉州发达的海上贸易促成的文化遗存,也与从事航运的人们特有的海神崇拜有关。人们从泉州港口出海时,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举行祈风仪典,祈祷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达或归来。人们同时还拜祭女性海神妈祖。由于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响,泉州迅速成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心,并在华人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祈风和拜祭仪式中,人们会在岩石上刻上祈祷的记录,长时间以来形成了宝贵的祈风遗迹。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记载了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贸易史及民间友好交往史,是现存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里有网站,可以自己去看:http://www.8264.com/whither-info-11211.html
❼ 泉州重建的三大城门,为何建成十多年未开放
提起泉州,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福建的GDP大哥,泉州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同时还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相比于人满为患的厦门,许多网友更爱泉州的恬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除了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更是无比深厚,这不,泉州曾建的三大城门,曾建成10多年未开放,网友感叹:可惜了!
❽ 为什么福建省会福州只是大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而泉州却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因为泉州历史文化达到的高度跟价值高于福州。
唐朝韩愈说的福州闽越有长才,他说的闽越长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欧阳詹,在他给欧阳詹写的哀辞里就有。
商业贡献方面,宋元泉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代表了整个中华的辉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科举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陈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兴化诸郡为盛,其间中高第、历显官、福吾天子之民者为不少。宋元时期福州人承认的泉州科举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别是进士成材率,以质取胜,而不是量。明清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乾隆为止这段时间泉州科举文化也是超过福州的,各种人才集中涌现,将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所以唐宋交接的留从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郑氏集团,历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泉州手里,福州历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将台湾纳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为闽浙总督驻地,成为闽浙台战略中心,地位甚至超过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乾隆后期国家衰败,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际于晚清集全省之资源,一枝独秀,达到历史鼎盛。
谁对历史的贡献大,推动大,谁的历史文化就是代表,因泉州大批历史辉煌的遗存证据需要重点保护,所以泉州肯定是首批,福州肯定是二批。
❾ 福建新崛起的“黑马”城市泉州市,有望跻身于新一线城市吗
作为一个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省会城市一般而言在其省内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也可以说是一个省份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当然也有个例,在我国有不少地级市的经济和知名度都盖过了其省会城市,例如山东的青岛市;河南的洛阳市等,让很多人误以为这些城市就是省会城市。
而泉州的标志性景点清源山,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座5A级景区,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景区山下的老君岩,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将老子像打造的栩栩如生,尽管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的时间,但是雕像依然富有神韵,也成为游客日常观光打卡的必去之地。
一座城市能否跻身于新一线,其经济发展只是其中的一环,想要真正的崛起,还是需要综合性的进步,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样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些点,泉州基本都符合了,未来的泉州,将会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