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字里都有那些中国文化
5月1日 17:39 燕赵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就其在全国的地位而言,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化。
战国时期,燕赵是指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和赵国。燕赵两国的疆域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麓,西至太行山,南抵古黄河,东临大海。在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内,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和山西省北部地区。
燕赵地域的山脉地势,河流水系,平原山地,高原草原,都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主要山脉有阴山、燕山、太行山、恒山,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陡东缓的态势。
阴山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呈东西延伸的一条山链。东起河北省的大马群山,西至狼山,东西长约1000多公里,宽度在50-200公里之间,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米。阴山在内蒙古境内的分别称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狼山。阴山是一条不对称的山脉,南坡陡峭,北坡平缓,从山顶往北下走,就是广阔的内蒙古高原。阴山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的基地。
燕山 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界山,位于河北省北部至辽宁省西部,处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和阴山相互交汇的部位。燕山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200公里。总体山势呈东西向,高度在海拔600-1500米之间,其最高峰东猴顶海拔2293米,位于河北省丰宁县境。
燕山山脉在辽宁省西部有努鲁儿虎山,为西辽河水系与大凌河水系的分水岭。在河北省东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及辽宁省交界处,有七老图山,是滦河水系和西拉木伦河水系的分水岭。辽代的中京城遗址在山地东坡,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位于山地西坡。在北京市北部昌平县有军都山,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北部支脉延伸部分的结合部,为一块陡然而起的断块山地,北京市就在其南坡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代著名关隘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等均在军都山脉。如按现代地理形势看,除长城关隘已成为历史文化遗迹外,在军都山西有官厅水库,东有密云水库,南有怀柔和十三陵水库,尤其是密云水库,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
太行山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山,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北段是多条由东北走向西南的斜列式山脉,北端在北京市西山北端南口附近与燕山山脉斜交;中段呈南北走向;南段又呈近东西走向,最南端即中条山西端。太行山海拔1500-2000米,东西坡极不对称,山西省境内的西坡长而缓,河北省境内的东坡短而陡,以近2000米的高差俯视华北平原,从河北省西望太行山,山势嵯峨,异常陡峭。山顶又多为平坦面,出现若干台地。由于太行山是在古老地块上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块状山脉,断崖明显,加之河流割切,形成许多深险峡谷,地势十分险峻。古人称这些险峻之处为“陉”。著名的“太行八陉”,自古以来就是山西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恒山 属太行山山脉,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始起于管涔山,连绵而东,直至河北省曲阳县境。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山高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山地呈不对称状,北坡为断崖,坡度陡峻,南坡呈缓斜坡。恒山是桑干河水系与滹沱河水系的分水岭。分水岭上的低口,为山地南北重要隘口,雁门关为其著名的关口。恒山为五岳中的北岳。自汉至明,祭祀北岳均在河北省曲阳县,清顺治时改在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为道教胜地,曲阳县恒山被称为“第五小洞天”。
燕赵的河流水系主要有海河水系和滦河、辽河、大凌河以及古黄河、大运河
从秦至唐,位于北方的燕赵,成为奠都长安、洛阳的统一王朝管辖下的北方郡县。
从辽代设五京,改幽州为南京,以幽云十六州的南部为界与北宋对峙,燕赵分成南北两部分。金灭辽,继而灭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以辽南京为中都。元明清三朝均奠都北京,燕赵的大部分区域划为“腹里”和“直隶”,成为京师外围、畿辅重地。
历史传统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大致是与历史进程同步形成和发展的。燕赵所经历的这几次重大变化,都在文化发展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全国的共性,又具有地域的特性。就燕赵区域而言,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作为地域概念的燕赵,只有河北省沿用这种习惯称谓,流行于世。虽然如此,古燕赵和今燕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又有紧密的联系。为便于了解燕赵传统文化,有必要对燕赵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梗概及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一简要的概述。
参考文献:http://www.mtxsnow.net/bbs/dis
B. 数字的演变历史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
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
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
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
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2)数字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公元7世纪,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经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
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鼓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非常繁荣,特别繁荣的是东都——巴格达,这里产生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公元751年,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
印度数字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正是这个时候介绍给阿拉伯人的。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算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算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在印度产生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C. 数字的历史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此后,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书写。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数字后,很快又把它介绍给欧洲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计数时使用的是冗长的罗马数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简单而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可是,开始时印度数字取代罗马数字,却遭到了基督教教会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来自“异教徒”的知识。但实践证明印度数字远远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它标志着新数字在欧洲使用的开始。这本书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开头就写道:“印度的九个数目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印度数字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D. 数字的起源是什么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数学含义
在相应的记数系统中,数字位置决定了它所表示的值。例如“3”这个数字:
在十进制数37 中,它表示的值为30(十进制);
在八进制数23 中,它表示的值为3(十进制);
在八进制数 37 中,它表示的值为3×8=24(十进制)。
E. 阿拉伯数字的历史
历史
公元3世纪,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数学计算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同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今天记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两百年后,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非常繁荣,而其中特别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于是设法吸收这些数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现在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0”的起源与印度佛教
2 0 0 0年 6月 1 2日摘《文汇报》6月 3日赵慧珠 "0”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0"一直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 大乘空宗流行于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后期,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规定出十个数字的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0”来代替。“0”的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乘以任何一个数,都使这个数变成0。大乘空宗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0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也是解析几何中笛卡儿坐标轴上的原点。没有0也就没有原点,也就没有了坐标系,几何学大厦就会分崩离析。这种认识,同样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启发。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原点,是佛教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大乘空宗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天堂还是反面的地狱,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脱离不了轮回之苦。天神享尽福报,照样会堕入畜生道或饿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己对立面而成为魔。大乘佛教说“空”道“有”,都强调不可执著。这种说法与0的特殊在数学上表述,在哲学上有其相同之处。公元七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公元八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或印度——阿拉伯数字。
编辑本段演变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
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大约公元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从原来的婆罗门数字导出两种阿拉伯数字:被中东的阿拉伯人使用的东阿拉伯数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现在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后来发展成我们广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加上使用十进位制便于运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数字在Unicode码中的位置是048到057。
编辑本段传播
传入欧洲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传入中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20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F. 什么是数字文化
请参考
谈谈数字化社会文化的出现
数字化社会文化最近被谈论的很多。如何认识数字化社会文化的出现,需要用跨学科的思维逐层解剖分析,笔者拟从三个层面上开展以下思考。一是什么是数字化,二是什么是数字化社会,三是什么是数字化社会文化。不把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数字化社会的文化就无法认清,一切就无从谈起。
先说第一,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视频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的普及开始的。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处理信息经历过几个阶段:结绳记事、甲骨钟鼎、韦编竹简、活字印刷、数字排版等,每个阶段必要总结出一些相应的编著体例规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简”,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册);一块木版叫“版”,写了字后叫“牍”;故史称“简策”或“简牍”。据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最长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两汉时期的简,最长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长简写经典,短简写传记、杂书。每简只书一行字,简上的字数不等,多则25-30字,少则7-8字。《礼记》上说:“百名以上书于策,百名以下书于版。” 以上这些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编著体例了。现在我们编辑图书已经有了系统的编辑体例理论。
如今,我们不仅不用竹简,第四代媒体:既文字、声音、图片、录像从互联网络上编辑、存储、处理在一起的数字读物也已经出现了。信息量的单位从百千万文字的字数,变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字节数。专家预测:现在对数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经不仅局限于KB、MB、GB、TB、PB 的级别上,已经把更高级的 EB、ZB、YB 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换句话说,中国人处理信息已经可以使用更先进的媒介了。这种媒介把上千年来的平面纸介质彻底改变了,改变成了完全与以往不同的介质以至不能叫图书了,只好叫“读物”。简单说:以学校教学为例,他把知识变成了由知识点组成的知识模块,不同的模块组合变成了一个学科的课程,若干学科课程再加上无限联接的相关学科组合变成了一个专业。学生可以在这种网络媒介上光盘教材上看到文字、图象、声音、录像相互融合,任意链接,瞬间互动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学习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学习。
那么,这是不是数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数字化,但还不是数字化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是说明了数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数字化发展的某些方向。数字化还应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结合以及数字视频的普及。换句话说,数字化就是以互联网的无限联接传输为平台基础,以PC机使用为最初的使用环境和各种数字器具的大规模的使用,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是数字化。
为什么呢,因为如今我们,至少我国的主流读物的介质仍然是平面媒体为主,虽然其生产过程的某些环节已经实现数字化了,虽然也有了很多数字化的产品可以消费,并不等于数字化的出现。数字化的出现可能要缓慢一些。但是一旦我们发觉了数字化可能已经大大完成了数字化的过程。有几个事情是大家认同的:如著名学者鲍宗豪教授说,数字化生存的特点是:全球化、分散权力、赋予权力、追求和谐。数字化的这个过程必然要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必然要从虚拟经济在网络上实现全球的社会分工、协作和竞争开始,必然要从虚拟网络社会的“新的文化范式”开始。这就是本文拟探讨的核心话题。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一切到来之前的准备。
是否可以这样假设,数字化是指主流读物介质以第四媒体渗透进各个领域,具体说是大多数的机构、企业有了自己的网页,半数以上的个人有了自己的网页、主要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和传播,其中音视频信息成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于平面介质的纸张在音视频应用中无能为力,因此只有音视频信息才真正改变了人们使用纸张的习惯,彻底改变了媒介的介质形式,数字化才真正被标志出时代的分水岭。
第二,数字化的社会是指新媒体催生了的人类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网络传输手段等导致了社会构成的基本因素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一个无意识的革命催生着新的社会出现。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社会信息的传输效率,社会信息的对称性得以大大提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前进。比如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类阶级社会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产生了大工业,网络的普及令全球化成为了可能,数字化给社会带来了什么?首先是具体消费方式的变化,适合数字化的领域首先开发了MP3和照相机、数字化电视等消费品,但是并没有出现全社会的变化,带来全社会变化的是这类手段进入社会生产环节和信息传输过程,比如电子商务。其次,数字化的社会正在渐渐开始,比如我国大城市政府机关的数字化办公正在强力推行,成为了地方领导竞争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的管理正在以数字化的普及推广得到不同层次的改进。政府的可以公开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业行为中网络交易量也已经迅速的增长,大概全球新一组迅速增长的纪录性数字又要产生在中国,那就是数字化商务活动的交易额。最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网络化虽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积淀、以及法规的调整正在不间断进行。重要的是,还没找到数字化与传统教育的衔接点。数字化的教材体例、数字化的教学标准、数字化的教育理念、数字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唤,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出现之前数字化的社会还只能停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的徘徊。
不难发现,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始终在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化的应用正在深入到计算机研究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等
其次,社会信息对称性的提高必然导致社会管理成本的降低,社会分工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各行各业的商业机会的迅速增加,必然驱使人们追逐更大的经济效益,经济腾飞的情景正在跃跃欲试的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可能是前几次工业革命所未能比拟的。因为这不是单纯资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经济在数字化社会中产生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人们不是从机械化中获得利润,也不是从超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效益中获得利益,而是从信息对称度上获得经济利益,偏僻农村的普通农业产品挂在网上获得世界各地定单的新闻不断出现,证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与传统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最后,社会管理成本的降低将带来社会权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会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会管理细节上开始,同时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细节上展开,国家间的竞争变成了对这种社会变革的深刻适应程度和迅速的反应速度。数千年前工具革命带来了社会物质生产第一次超过个体生存需要,人类使用工具扩大了生产能力,财产私有化有了动因,财产私有制诞生是那次革命的结晶,私有制使人类摆脱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分工要求,社会管理血缘责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历史;近百年来金融革命带来跨文化的融资行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使国家边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业及其文化出现;数字化带来的信息革命,信息传递的崭新方式成了人们提高社会整体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国家或社会经济利益的机会。社会权力在全球化变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见因此爆发的战争,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数字化社会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中发展,新媒体缩短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时间,催生了新的文化范式。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信息成本的减少引导了社会群体的行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针对性。
因为人类在自身五官构成的空间里借助工具获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质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比如看见了不公平就要表达不满,看见了艳丽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可能就要驻足查看。回顾人类历史:人类的交通、通讯工具令汉武帝建设的无边无际的帝国也无法伸展到地球那一边,那一边的西方罗马帝国也无法了解东方的神秘过度及其灿烂的文化。尽管现在有了互连网络,人类依靠自身五官来接触世界的现实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借助的工具正为人类创造崭新的文化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视觉仍然是人类主要采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过去人类无法将音视频信息像今天这么容易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今天有了数字化的手段,使视频信息成了随手可执住木棍写字画画一样简单容易,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任意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人们一下子变的聪明了许多。只要他会使用电脑,获得或发布信息就变得轻而易举。
这时,历史上各种泛滥的传说、各种信息的恣意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可能就要变成另一种样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断权和话语权。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一夜之间可能会产生无数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思想家,无疑对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会有无限的好处。人们在互连网上变得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识学习。人类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时间里学会新事物。这种变化不同的专家学者认识角度不同。社会学家认为:其一,数字文化系统的形成将为人类提供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数字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如网上博物馆、网上音像馆、网上图书馆、网上艺术长廊等。其三,数字文化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人类得以在全球范围里获取信息,生活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国家已经部分实现了,在另一些国家还要经过很多年的学习。我国是有幸尽快进入这种社会文化的国家之一。尽管我们对这种文化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专家们解释的那样,在数字化社会文化中生存的特点是:全球化、分散权力、赋予权力、追求和谐。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管理效率才可能带来的,无数思想家梦寐以求的。专家认为,构建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改善数字化生存与交往,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三原则”。 第一,“辅人技术”原则。数字化的本质应是辅人的技术,不能将其神秘化。毕竟人类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还要经过若干阶段,在掌握某个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机、学会采集音视频、学会制作网页等。数字世界的人文生态,本质上也是适应人类在数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第二,“人文社会”原则。我们在肯定数字化世界对“社会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还应珍视人类这一新的交往时空、交往天地,不断加强“社会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会人”的人文素质、培育“社会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三,“技术人文”原则。数字世界,是高技术、高人文融合的产物。如果仅仅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降低数字化变革之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整体意义。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对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网络成瘾”、“网络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体上并没导致“主体的丧失”,而是更进一步激发了主体的感知想象,塑造了可见、可听、可感的虚拟现实。这个现实正迅速在影响着每一个网民,每一个热爱网络生活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是我们的社会成员还不能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出现,不能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孩子,从教育体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还不能很好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发挥其长处。任何新技术出现就象核能武器出现一样,人类需要适应它的产生,国家如何自律,人类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扩散的威胁。数字化也一样,需要全社会全人类产生新的文化范式,这是无法阻挡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动适应它。
其次,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一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检索、分类、归纳,不能从社会学意义上观察其信息对称导致的社会发展速度上的问题,以及其社会道德发展变化对速度的影响,比如网络色情的蔓延,网络暴力文化的风行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媒介,网络传播与此前广泛使用的人际传媒如电话、电报相比,它从“感官性、全息性、面对面”等几个层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相比,网络作为多媒体,兼容了现阶段人类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义表现形式,在同一个物质实体上为全方位信息接收、发送提供了可能。
最后,网络人文精神既是构建数字人文生态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数字人文生态的关键。当然相关的研究需要综合跨学科的专业队伍,只是我国似乎还没有专门人才。
G. 谁能告诉我数字的由来及发展史
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经改进,并传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
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它标志着新数字在欧洲使用的开始。这本书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开头就写道:“印度的九个数目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印度数字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数字分好几种,阿拉伯数字是最普遍的一种。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实际应该列为印度语言,只是先传播到阿拉伯,然后传向世界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不同的记数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
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
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H. 数字为文化历史
1221研发与顾客收到开发商间谍飞哥、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