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礼仪的发展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身所,是一家致力于提升女性成长魅力的平台。通过一套总结女性在日常生活、社交、商务活动中的优雅元素,采用培训空姐、模特、名媛的形体仪态美学,简单实用并且融入生活。
任何一个女性,无论相貌和身材,即使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也能透过身所的形体仪态美学,在短期内改善体型,拥有修长挺拔的身姿及舞蹈演员般的优雅气质,内修心,外修形,美在形体,雅在仪态。
❷ 美国餐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两本书给你吧:
Margaret Visser.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和含义[M].刘晓媛译版,北京新星出版,2007.
张文娟权.现代商业: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的差异[J].现代商业杂志出版社,2007.
这两本书会给你想要的答案的。
当然,再看看美国的历史,会加深你对美国餐桌文化的认识的!
❸ 餐桌礼仪的起源
你好,我的答案如下:
《餐桌礼仪: 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
英语提名:The rituals of dinner : the origins, evolution, eccentricities, and meaning of table manners
(美)玛格丽特·维萨(Margaret Visser)著 ; 刘晓媛译
北京 : 新星出版社, 2007
329页 : 图 ; 19cm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对餐桌上的诸多礼仪进行阐述与评论的书,与人类如何进餐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方式有关。玛格丽特·维萨在本书中枚举了从古代希腊人到现代雅皮士,从食人风俗到圣餐、从正式的晚宴到野餐、从庄重崇高到荒谬怪诞的种种例子来阐述她的观点。
餐桌礼仪ABC
著者村上一雄, 张世响, 张延君, 王夕刚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成功有礼 . 2 , 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
著者张玛莉
广州出版社 2005
ISBN: 7-80655-835-7
154页 : 照片 ; 20cm
内容: 本书分为宴会及餐桌礼仪、饮食主张两章。内容包括:邀请、参加宴会前的准备、出席宴会时的程序、各式宴会、西餐点菜常识等。
关于中外餐桌礼仪的书,包括国图在内的图书馆馆藏比较少,而且部分都是法文资料,推荐以上三本书,分别是西方人、日本人和中国人写的餐桌礼仪的专著,希望能给你帮助。
其他一些网络资源:
(1).htm
❹ 餐桌/饭桌的起源与发展
没有饭桌的,有饭桌文化的
众所周知,当今西方人的餐桌文化是采用的“分食制”,即一个人一份饭菜,不与他人共享一个盛器内的食物,而中国人反之。但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宋朝以前,中国还是使用“分食制”的,而从“分食”到“共食”的演变,不仅仅是饮食方式的改变,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改变。
中国自周朝开始“分餐制”,周公用礼来约束人们,规范封建等级,也就是说分餐制能够体现等级的差异,彰显贵族的身份,采用分餐制可以给不同身份的人上不同的菜,所以早期的分餐制盛行于贵族阶层之中,而底层的老百姓则是采用共食制的。
由于经过了五代十国,大士族,大家族被消灭,以及科举制度的盛行,寒门子弟慢慢崛起,中国慢慢有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而曾经盛行于贵族之中的分食制也随着贵族的消亡而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流行于顶层的共食制。同时,宋朝的商业经济特别繁荣,共餐制出现在宋朝的关键因素是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的多元化,烹饪方式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宋朝的餐桌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场所的出现,更使得饮食更加平民化。
同时,自宋朝形成的“酒席文化”使得饮食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再也没有在一起合桌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更加容易促进感情的和活跃气氛的了,共食制也成为了一种感情连接的纽带。进入明清以后,这种感情连接的方式也完全的延续并根深蒂固下来。
现代中国饮食发展至今,形成的“共餐制”不仅仅是饮食文化的转变,更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大改变。
❺ 近代中国餐桌礼仪的变化发展
食礼俗,而毫无疑问,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最为发达、最为完备的。早在《周礼》中,就有一系列的职官分掌各种饮食诸礼。孙中山先生也曾“以饮食为证”,论及“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必然就会产生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在中国文化里,其实不仅讲求饮食规格,甚至连菜肴的摆设这种细节都有规则。
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葱渫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开陈设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不可以当着客人的面叱责狗;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5)餐桌礼仪的历史与发展扩展阅读:
中式餐桌礼仪
第一、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如果是同一级别或家庭聚餐,长者先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
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将它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餐桌礼仪
❻ 餐桌的历史是什么
餐桌的原意,是指专供吃饭用的桌子。按材质可分为实木餐桌、钢木餐桌、大理石餐桌版、大理石餐台、权大理石茶几、玉石餐桌、玉石餐台、玉石茶几、云石餐桌等。另外,是在网络上,人们对于生活不满的发泄,比较多的用在魔兽世界游戏中。形象的比喻为:我们的人生就象是餐桌,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但是古代的餐桌于现在的餐桌有很大不同,因为在春秋时期古代人都是跪坐的,是没有凳子,都是跪坐在榻上的。那么和现在一样的椅子凳子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从胡人那里传过来的。那时候的餐桌才和现在的餐桌是一样的
❼ 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一、中餐的出菜顺序: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二、餐桌摆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有时也会备有放置骨头的器皿或餐巾。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筷子文化十五忌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
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
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❽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分朝代)
古代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
古代礼仪图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❾ 中国的餐桌礼仪与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餐桌礼仪:筷子来文化 疑筷:忌举源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❿ 求中国古代餐桌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的网友回答一下,谢啦
中华饮抄食源远流长。
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