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锚杆的发展历史

锚杆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7 01:16:06

Ⅰ 抗浮锚杆的绿色施工措施有哪些希望专业人士给予答复,谢谢!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1]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Ⅱ 植筋胶在国内的应用历史有哪些呢卡本科技的植筋胶加固怎么样

的建筑加固中,植筋胶有什么应用历

Ⅲ 预应力的历史回顾

房屋建筑中的预应力砼技术发展历史
五十年代初,大量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需要兴建,而结构材料,特别是型钢和木材奇缺,由于难以解决厂房钢结构屋盖与钢吊车梁的型钢用料,迫切需要改用预应力混凝土来代替。按照预应力经典理论,生产预应力混凝土必须要用高强钢材(钢丝和钢筋)和高强混凝土,要用专门的张拉千斤顶、锚夹具及其配套的专用机械与零部件。要从国外进口,既缺外汇,又受技术封锁,没有国家愿意在人力物力上无偿对我援助。在这一艰难时刻,原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前身)接受了国家计委的任务,沿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走不同于国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强钢材预应力的发展道路,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
从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我国房屋结构中开发研制了一整套预制预应力砼构件技术,如屋面梁、屋架、吊车梁、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等,其中预应力空心板年产量达一千万立方米以上。这一时期的预应力技术特点是采用中、低强预应力钢材,采用中国特色的预应力砼张拉锚固工艺技术。
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房屋建筑中预应力砼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其显著特点是采用高强预应力砼钢材及相应工艺技术,对整体结构施加预应力,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二十年间建设了一大批预应力砼工程,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63层预应力砼楼面的广东国际大厦;241米高的青岛中银大厦;单体预应力砼面积最大的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等。
桥梁结构中的预应力砼发展历史
1955年,铁路部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片跨度1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1956年建成28孔24米跨的新沂河大桥,从而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铁路上应用的篇章。四十多年来,经过铁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预应力砼技术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造架设跨度32米以下桥梁三万多孔,桥梁跨度不断突破,大跨径桥梁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主跨为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铁路连续钢构桥,顶推法施工的跨度80米连续箱梁桥杭州钱塘江二桥,此外在南昆铁路线上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铁路桥梁。
1957年,公路部门在北京周口店建造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公路试验桥,为单跨20米简支T梁桥。1959年在兰州建成七里河黄河桥,为7孔主跨37.5米悬臂梁桥。后又建成新城黄河桥,桥型为5孔33米T型简支梁和孔66米系杆拱桥,奠定了我国建造预应力混凝土桥的基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四十多年来,公路上建造了大量预应力混凝土桥,尤以大跨径桥梁居多数。如我国已建成主跨400以上斜拉桥七座,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这些桥型和其它桥型无论在跨度还是在施工方法上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城市立交桥中的预应力砼技术主要是七十年代开始起步的,目前仅北京修建的立交桥就已达200座,其中最早的立交桥是1974年建成的复兴门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方法施工;层次最多最高的是天宁寺立交桥;规模最大的是首都机场高速路上的四元桥。
特种工程中的预应力砼技术发展现状
预应力砼技术在我国各种工程结构领域中均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主要有水利工程中的边坡加固,建筑物基坑开挖的支护等所采用的土层、岩层预应力锚杆技术,代表工程为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岸岩质高边坡加固和北京京城大厦深基坑支护;有竖向超长预应力砼技术的应用,代表性工程有中央、天津、南京、上海等电视塔的预应力砼技术;有环形预应力砼技术的应用,代表性工程有阿尔及利亚球形水塔,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安全壳,柴里煤矿煤仓,各种圆形及蛋形污水处理池,各种输、排水管道;有超重、超高物体提升预应力砼技术,代表性工程有北京西客站主站房大跨钢梁提升、上海歌剧院钢屋盖提升、虎门大桥钢箱梁节段提升等。

Ⅳ 锚杆D120代表什么

通过记录生活抄、记录文化、记录历史,来实现自己传承文化的梦想。时间轴正是实现梦想的基础。想要传承,必须先有系统、完整的记录。而时间轴就是依据文化分类和时间把事物归类和排序,以最适合的形态展示给用户。记录年华岁月中的故事,让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我们的障碍,只需一条线,就能够回到从前。

Ⅳ 求文档: 煤矿锚杆支护亮点展示

自1872 年英国北威尔士露天页岩矿首次应用锚杆加固边坡及1912 年德国谢列兹矿最先采用锚杆支护井下巷道以来,锚杆支护技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目前而言,国外锚杆支护技术以澳大利亚、美国发展最为迅速,两国锚杆支护比重已接近100%,其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试用锚杆支护技术,至70年代前期还处于探索阶段,直到1978年才开始重点推广,80年代开始向英国学习锚杆支护技术后推广到煤巷支护,90年代又向澳大利亚学习引进成套先进的锚杆支护技术,目前已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一些矿区的锚杆支护巷道比例达到90%以上,有些矿井甚至达到了100%,取得了较好的技术与经济效益。国内现有楔缝、涨壳、倒楔锚杆、钢丝绳或钢筋砂浆锚杆、木锚杆、竹锚杆、内涨锚杆、管缝锚杆、树脂锚杆、水泥锚杆、爆扩锚杆、预应力注浆大锚索等十几个系列品种。
由于各种锚杆的构造不同,锚杆作用机理差异甚大,国内外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各种不同种类锚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有不同的“支护”效果。国内外锚杆支护成功的经验表明,合理的锚杆支护设计及详细的监测分析,不仅可保证回采巷道的安全可靠,而且可取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锚杆支护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1 对锚杆支护机理的认识亟待提高 目前,沿用锚杆的设计方法,采用悬吊、组合梁、加固拱等理论进行计算,均是针对一般巷道提出的,还没有能针对煤巷的特定条件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支护原理及设计方法,尤其是全煤及软岩条件下巷道围岩支护设计的要求。因此,目前的技术标准主要是经验性的,设计和施工中还有许多盲目性。所以有必要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巷道围岩矿压显现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锚杆支护理论。
1.2 锚杆与锚固剂的产品质量不过关,锚杆机具不配套 锚杆的材质、结构与其力学性能紧密相关,锚固剂的质量指标更是决定支护可靠性的关键。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锚杆型式很多,但其强度、延伸率均偏低,在不能为巷道围岩提供较大的支护阻力的同时,也不能适应巷道围岩的变形,易使巷道顶板产生离层或错动。此外,因使用低性能的锚杆,不可避免地使每米巷道安装的锚杆数量偏多,而影响巷道的掘进进尺。
1.3 锚杆机具不配套 锚杆机具性能是决定锚杆安装质量与施工速度的关键。澳大利亚不仅重视研制各种具体用途的锚杆结构型式,而且极为重视锚杆钻装机的不断研制更新。我国目前虽然电动、风动和液压锚杆钻机都有,但性能结构不尽合理,零部件质量和整机性能都急需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至于掘锚联合机组,更有待进一加紧研制与试验,以实现掘支平行作业,提高成巷速度。
1.4 锚杆监测仪器与监测技术需要提高 监测是监督施工质量、保证锚杆支护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我国十分重视锚杆支护的监测工作,先后研制出了一些监测与监测仪器(锚固力测定仪、超声波围岩裂缝探测仪等),但性能不高、功能不全,还未形成系列配套的综合检测技术。另外尽管监测工作已有所开展,但其所起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却难以发挥。这主要是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偏低,对监测的认识不足,且缺少正确的指导方法。
2 对我国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的展望
2.1 进一步完善锚杆支护理论和技术 锚杆支护有诸多种理论,但这些理论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适应性较差。所以有必要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巷道围岩矿压显现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锚杆支护理论。完善煤巷锚杆支护理论,提高煤巷锚杆形式和参数选择的科学性、实用性是促进采准巷道锚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煤巷锚杆支护的工程监控设计方法,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锚杆支护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我国由地质调查——初始设计——工程监测——修改设计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煤巷锚杆支护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
2.2 发展掘锚新机具 就目前的施工工艺而言,影响快速掘进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掘进机割煤速度;二是锚杆机打眼及安装速度。当前煤巷快速掘进的施工方法为:掘进机割煤——桥式胶带转载机和固定皮带机运煤——敲帮问顶——顶锚杆机打顶眼并安装、帮锚杆机打帮眼并安装,实现一次成巷,及时支护。这种方法的主要矛盾是掘进工作面的开机率较低,一般在30%以下,支护时间过长,跟不上机掘速度,影响单进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掘锚联合机组,实现“掘支锚一体化”平行作业,将是加快煤巷锚杆支护单进速度的必要手段。它将是我国煤巷快速掘进的又一发展方向。
2.3 锚杆支护监测技术及设计方法的研究 锚杆支护实施于井下后,要进行综合监测,以验证初始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为修正初始设计提供依据。目前锚杆支护的综合监测内容有:采用十字布点法监测表面位移、采用顶板离层指示仪测试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锚杆测力计测量锚杆(索)锚固端部和全长的工作阻力。日常监测的内容有:锚杆锚固力抽检、顶板离层、锚杆预紧力矩检测。
但在日常生产中,一些必要的监测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使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应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强制约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保证安全生产。
2.4 矿使用锚杆的经错杆支护人员培训 人是一切工作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无论从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锚杆到性能优良的锚固剂,还是从灵活高效的锚杆钻装机具到灵敏精密的监测仪器仪表,都需要人来操作。我国煤矿施工队伍人员素质偏低,加上监督管理不到位,往往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重视和加强锚杆支护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的技术培训和岗位训练,必然有助于我国煤矿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和锚杆支护的普及。
3 结束语
我国煤矿锚杆支护经历了50年的努力探索,锚杆支护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受动压影响的回采巷道、软岩巷道、破碎或复合顶板巷道及工作面开切眼和大断面铜室锚杆支护。锚杆支护技术是一项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支护效果与成败的因素很多。所以我们应积极开展地应力测量工作完善我国煤巷锚杆支护理论,形成科学的实用设计方法,根据不同的巷道围岩类别,采用不同的锚杆支护形式完善锚杆监测技术,经济实用的锚杆钻机,提高锚杆支护的安全可靠性。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注重研究,锚杆支护将会迎来更加迅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Ⅵ 锚固技术的发展历程

该技术70年代在德国、抄法国和美国对其研究与应用,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和应用,现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运。
锚固(杆)技术是将受杆件的一端固定在边坡或地基的岩层或土层中,另一端与工程建筑物相连接,用以来承受由于土压力,水压力或风压力等所施加于建筑物的推力,从而利用地层的锚固力以维持建筑物(或土层)的稳定。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锚固技术只作为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措施,例如临时的螺旋地锚以及采矿工业中的临时性木锚杆或钢锚杆等。5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外的隧道工程中开始广泛使用小型永久性的灌浆锚杆代替过去的衬砌结构。60年代以后,迅速并广泛应用到土木工程的许多领域中。

Ⅶ 土钉墙支护的发展历程

50年代末期通过土层锚杆的使用使挡土结构有了新发展,在基坑开挖前先建造桩、地下专连续墙、板桩等利属用土层锚杆对其进行背拉从而形成锚杆式挡墙。10年后出现了锚杆构造墙,它是利用砼构件排列在开挖过程中的土层表面,用锚杆进行背拉,这是一种可以与挖方工程同时进行作业的方式。
60年代出现了加筋土墙,一般在填方区如筑路、平整场地填方区域形成的挡土墙,在分层回填土方时分层铺放土工织物并于预制砼面板拉结,形成加筋土挡墙。70年代出现了土钉墙,1972年法国承包商在法国凡尔赛市铁路边坡开挖进行了成功应用。1979年巴黎国际土加固会议之后在西方得到广泛应用,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挡土墙国际学术会议上,土钉墙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与锚杆挡墙并列,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土加固学科分支

Ⅷ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经历过哪些修葺发展历史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又名麦积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之东南。山高142米,是我国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山形上突下收,好像农村中的麦垛,故名“麦积”。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是西北地区难得的一处好风光。麦积山石窟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资料,西汉末年,隗嚣曾在这里建避暑宫。北魏泰常年间,凉州禅僧昙弘于此隐居,以后玄高也来此地,后来竟收徒300余人。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并创建佛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大规模开凿。如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皇后去世,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现存最早的石刻题记为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大地震,使麦积山石窟崖面中间部分倒塌,故整个石窟就分为东西两崖。东崖现存54窟,西崖现存140窟。麦积山的一个特征是窟内佛像几乎都是泥塑(因为山之石不宜精刻),麦积山石窟内大小佛像共有7200余尊。其中最高的佛像高约16米(阿弥陀佛),最小的佛像仅十几厘米。造像特点质朴、细腻,形象逼真。

麦积山石窟形式与传统建筑较接近,多为方型空间,顶是平的,前面设门(或廊式),两侧开龛。其中七佛阁最典型,俗称散花楼,为公元6世纪中叶开凿的典型的汉代崖阁建筑。阁内有彩塑力士像,肌肉健美,形态威武。

七佛阁一处,还是最好的赏景之地:麦积山为观景、避暑胜地,有“麦积烟雨”,属“天水八景”之一。

麦积山石窟由于年代久远,山岩石质又不甚好,须进行修复。80年代中期,国家拨专款组织人力、物力和技术进行抢修,用混凝土浆锚杆新技术将石窟加固起来,不致继续损坏下去。

Ⅸ 建筑工程中二三项料指什么

二三项材料(土工材料、防水材料、锚杆、锚具、支座等)

一类材料,主要指构成实体的主要材料(钢材、水泥、砂石料等,二三类材料主要指辅材、周转料等。具体看工程材料分类表。

(9)锚杆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基本属性

建筑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从广义上讲,建筑

工程和土木工程应属于同一意义上的概念。因此,建筑工程的基本属性与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大体一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力学测试等技术。因此,建筑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

2.社会性

建筑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建筑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3.实践性

建筑工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影响建筑工程的因素必然众多且复杂,使得建筑工程对实践的依赖性很强。

4.技术上、经济上和建筑艺术上的统一性

建筑工程是为人类需要服务的,所以它必然是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产物,是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建筑工程

Ⅹ 新奥法的发展历史

1934年,新奥法主要创始人 L.V. 拉布采维茨在就试图将喷浆方法用于地下工程。
他在1942~1945年建造的洛伊布尔隧道中采用了双层薄衬砌,即先喷一层混凝土,待变形收敛后再喷一层。
1944年,他发表了有关喷混凝土的论文,并指出了围岩动态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性。
1948年,又指出了量测工作的重要性。又公布了新喷敷方法。
1948~1953年喷混凝土在奥地利首次用于卡普伦水力发电站的默尔隧洞。
最早在欧洲推广使用锚杆的是1951~1953年建造的伊泽尔-阿尔克电站的有压输水隧洞。
1953~1955年修建普鲁茨-伊姆斯特电站的有压输水隧洞时,按照拉布采维茨的建议,充分采用锚杆而获得成功。
1957~1965年是着手发展新奥法的时期。拉布采维茨于1963年将这一方法正式命名为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1964~1969年又提出了在岩石压力下隧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强调采用薄层支护,并及时修筑仰拱以闭合衬砌的重要性。根据实验证实,衬砌应按剪切破坏进行设计计算。
奥地利的马森贝格道路隧道由于地质不良,用比国法失败后,改用新奥法使闭合隧道衬砌环的经验取得成功,并在1971年及1974年分别用于地压很大的陶恩隧道和阿尔贝格隧道。

阅读全文

与锚杆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