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抖空竹的历史意义

抖空竹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26 23:41:45

㈠ 空竹的名字由来简介

简介
空竹,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嗡子、响铃、转铃、老牛、闷葫芦、风葫芦、响葫芦、天雷公公等,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典型的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双轮的空竹形如腰鼓,以竹或木制成,两头为两只扁平状的圆轮,轮内空心,轮上挖有四五个小孔,孔内放置竹笛,两轮间有轴相连;单轮的空竹则形如陀螺,一侧有轮。因其轮内空心而有竹笛,故名“空竹”。
空竹游戏一般称为抖空竹,也叫抖空钟、抖空筝、抖嗡子,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不过,一般大都简称为“空竹”。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流行于全国各地,天津、北京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尤为盛行。
由来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
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中有关空竹的资料贫乏,其起源之说还存有很大争议:一说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它的历史至少有1700年了,但我们对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一说宋代百戏杂技项目中的“弄斗”为抖空竹的前身;而台湾学者吴盛达则指出空竹出现在元朝末年;一般认为空竹源于明代的“空钟”。

㈡ 空竹的来历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回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答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
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中有关空竹的资料贫乏,其起源之说还存有很大争议:一说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它的历史至少有1700年了,但我们对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一说宋代百戏杂技项目中的“弄斗”为抖空竹的前身;而台湾学者吴盛达则指出空竹出现在元朝末年;一般认为空竹源于明代的“空钟”。

㈢ 空竹的由来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PS:(转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㈣ 抖空竹的历史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
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㈤ 空竹的起源是什么

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济南俗称“老牛”。
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关于空竹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宣年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载,宋江见人玩胡敲,他有感而发并赋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 “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线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到清代对空竹更多有记载,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空竹者,形如车轮,中有短轴,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又清代李若虹在《朝市从载》中记曰:“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民间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最初为宫廷玩物,后传至民间并广为流行。特别在我国北方地区曾风靡于城乡百姓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健身娱乐玩具。
建国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强身健体也有了更高要求。抖空竹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年青的体育活动又焕发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近些年来抖空竹在全国各地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北京、天津、郑州、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地练习者众多,且互有交流。省城济南于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体协空竹队,使抖空竹这项运动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空竹队在济南四区下设四个支队,活动点有二十多处。他们配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活动,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艺水平。目前,在济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风,在各大公园和休闲场地均能见到空竹练习者的身影。以空竹会员为核心,_市区范围内空竹习练者已达两千人之众,这中间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与此同时也带动了齐鲁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动。
抖空竹深受广大中老年同志喜爱。空竹价格低廉,易于学练,也不受场地限制。空竹抖起来嗡嗡作响如牛鸣,十分悦耳,同时还能做出很多花样招式,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故而使不少同志乐此不疲。
学习抖空竹,须先从抖双头空竹学起,然后再学抖单头空竹。掌握基本功之后,再增加难度做花样招式。只要肯于钻研,勤练不辍,必有收益。不仅可以做到抖、捞自如,而且还可以达到手、眼、身、法、步中规中矩,挑、扔、背、跨、盘身手不凡,成为抖空竹的高手。

㈥ 空竹的历史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 抖空竹的老人“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 空竹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 玩转空竹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㈦ 空竹历史和名人故事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有关空竹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称:“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这里所说的与现代的孩子们玩的音响玩具“地轴”相符,以竹木制成,用绳绕其柄,绳穿入竹尺,用力勒绳地轴即落地飞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转移时。因空腔周围有口,故发声。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边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此处抖空竹之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编者注释,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此说如果属实,那么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经相当成熟。明定陵出土的两件刺绣百子衣,一件被命名为“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另一件被命名为“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钟图”,两童子挽臂并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个大型的空钟。从图中可见其特点,与空竹不同。这里的放空钟应该是放“地轴”。

当代空竹的构造与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除了大量地生产制作空竹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空竹、开发空竹的组织,比如说“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会员们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为重要的是,会员中有不少人自己动手制作空竹,形制多样,变化丰富。最大的空竹直径近一公尺,重好几十斤。此外,又把茶杯盖、茶壶盖、钢精锅盖以至于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等器物都纳入了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空竹,有“三起楼子”者,即轮盘共三层,逐层收煞,一层比一层小。有“双轴单盘”者,即一个轮盘的两面都有轴,可以两个人同时抖一个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胆进取,出现了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为惊险骇人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初见此技,未有不惊呼者。

最近,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李洪宽先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空竹的结构特点以及北京地区抖空竹的种种动作要领,编写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浅谈》,在玩具协会内部发行,成为玩具史上空竹专题的第一部专著。

㈧ 空竹的历史100字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 抖空竹的老人“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 空竹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 玩转空竹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㈨ 斗空竹的来历

抖空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宋朝时期,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有童谣“杨柳儿青,放空钟”,证明此游戏在中国已有较久的历史。普通空竹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内是空的,每个轴上有孔四、五个不等,孔内用木片作 抖空竹
笛以利发声。连着轴有一个圆柱状的把,把的中段稍细。空竹除木制、竹制外,亦有用茶壶盖等器皿作代替物的。把空竹悬于系在两根小棍顶端的细绳上,玩者两手各持一棍来回拉动,便可产生旋转并随速度加快发出嗡嗡的响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述了空钟(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清代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写到:“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表演抖传统的车轮式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螺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 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公元1912~1949)初年在中国北部的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天津是最早发明制作空竹的地方地,所产的“刘海牌”、“寿星牌”空竹驰名国内外。

阅读全文

与抖空竹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