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 为什么会发生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次的进攻。“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联合国军”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过去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最高伤亡率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横飞的场面,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何在?
“五次战役”后,中国军队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认识到在目前的后勤装备下就算发动反攻也不能巩固所得成果,于是放弃了计划中的“第六次战役”,开始一方面在前沿固守,一方面大力改善后勤和装备。苏式武器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才大量装备部队。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里,中国军队只是发动过战术反击,没有发动过战役反攻。但美军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依靠绝对优势的火力步步紧逼。中朝军队奋勇抗击,朝鲜人民军还打出了“血岭”,“伤心岭”这样的战例,使得美军每进一步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李奇微叹息:按这样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达鸭绿江。这句话里有2个含义,一是说明了美军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也看出美军还是缓慢地向前推进的,“血岭”,“伤心岭”最后都落入了美军之手。惨重的看不到胜利的损失使得美国的政治家们迫切希望早日从朝鲜脱身,越来越不鼓励前线士兵用鲜血去换来荒无人烟的山头,但美国军人的荣誉感使得前线美军将领还是希望用武力夺取彻底的胜利。于是,当时的美军前线指挥官范弗里特提交了一份大规模进攻的计划,被上级否决。范弗里特不肯死心,经过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较小的计划──用两个营的兵力花5天时间进攻上甘岭。假如计划得逞,再提出下一个计划。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国惨败,而中国打出了一个“千岁军”──15军,还打出了一个“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岭战役”说成是我军生死悠关的一战,其实是夸大了。上甘岭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是它的大门,而五圣山的确是不可放弃的战略要地,但五圣山要比上甘岭高一倍多,在五圣山和上甘岭之间还有好几座山,即使我方丢失了上甘岭,问题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坚守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就是中国军队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阵地。美军从此死了打到鸭绿江的心,再也不发动营以上的大规模进攻了。在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范弗里特在自己离任回国前又进行了最后一次试探,以一个营的兵力进攻我一个排固守的“丁字山阵地”。美军在类似的高地上举行了7次演习,制订了完美的陆空联合作战计划,邀请了有关高级军官和记者旁观,但在一天的进攻中连我阵地的边都没碰到,就被我军轻松地打了下去。从此美军再没发动过任何主动进攻。
B.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
上甘岭战役复,志愿军先后打退制敌人900次的进攻。“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联合国军”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过去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最高伤亡率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横飞的场面,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 纪念一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和热血的人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C. 为什么要坚守上甘岭,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意义是什么
长期以来我军史谈上甘岭,多从军事地理意义上强调此战的重要性。认为:1、上甘岭与五圣山是唇齿关系,丢了上甘岭,五圣山也就难保了。韩国《朝鲜战争》也说:“如果拿下这两个高地,五圣山也就唇亡齿寒了。” 当然,丢失上甘岭,第四十五师将被迫后撤1500~2000米,建立新的防御阵地,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战术被动。但对五圣山不一定就构成“唇亡齿寒”的危险。五圣山海拔 1061.7米,比上甘岭597.9高地高出近一倍。而且上甘岭与五圣山之间,还隔着比上甘岭两高地海拔更高的781高地和679.1等高地。如果把上甘岭两高地比作五圣山的第一道屏障,781高地和679.1高地就是第二道屏障。可以说,即使丢了上甘岭,也不一定会失去五圣山。死守上甘岭,绝非担忧五圣山有何闪失,主要基于志愿军“寸土不让”的作战方针,以便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实现“就地停火”,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多争得一些国土面积。2、它的另一个意义在志愿军第三兵团1952年10月27日的那份作战指示中说得很明确:“……朝鲜战场上敌二线目前仅有第四十师可机动使用,如果我们能把美第七师打残,迫使美第四十师接替其防务,那就再没有部队来接替了,这样就会使敌人逐步转入被动。因此,这一战斗对朝鲜战局意义很大。”3、对第十五军来说,左右邻兄弟部队都在攻山头、夺阵地,他们要是丢了上甘岭,与范弗里特拿不下上甘岭一样,也存在一个军人的荣誉问题。因此,上述三点决定了第十五军必定会铁下心死守,喋血衔命地将这场战役打到底。
如果你想再清楚一点,可以去查一些文史资料。
D. 上甘岭战役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何在?
“五次战役”后,中国军队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认识到在目前的后勤装备下就算发动反攻也不能巩固所得成果,于是放弃了计划中的“第六次战役”,开始一方面在前沿固守,一方面大力改善后勤和装备。苏式武器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才大量装备部队。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里,中国军队只是发动过战术反击,没有发动过战役反攻。但美军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依靠绝对优势的火力步步紧逼。中朝军队奋勇抗击,朝鲜人民军还打出了“血岭”,“伤心岭”这样的战例,使得美军每进一步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李奇微叹息:按这样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达鸭绿江。这句话里有2个含义,一是说明了美军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也看出美军还是缓慢地向前推进的,“血岭”,“伤心岭”最后都落入了美军之手。惨重的看不到胜利的损失使得美国的政治家们迫切希望早日从朝鲜脱身,越来越不鼓励前线士兵用鲜血去换来荒无人烟的山头,但美国军人的荣誉感使得前线美军将领还是希望用武力夺取彻底的胜利。于是,当时的美军前线指挥官范弗里特提交了一份大规模进攻的计划,被上级否决。范弗里特不肯死心,经过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较小的计划──用两个营的兵力花5天时间进攻上甘岭。假如计划得逞,再提出下一个计划。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国惨败,而中国打出了一个“千岁军”──15军,还打出了一个“上甘岭精神”。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岭战役”说成是我军生死悠关的一战,其实是夸大了。上甘岭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是它的大门,而五圣山的确是不可放弃的战略要地,但五圣山要比上甘岭高一倍多,在五圣山和上甘岭之间还有好几座山,即使我方丢失了上甘岭,问题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坚守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就是中国军队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阵地。美军从此死了打到鸭绿江的心,再也不发动营以上的大规模进攻了。在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范弗里特在自己离任回国前又进行了最后一次试探,以一个营的兵力进攻我一个排固守的“丁字山阵地”。美军在类似的高地上举行了7次演习,制订了完美的陆空联合作战计划,邀请了有关高级军官和记者旁观,但在一天的进攻中连我阵地的边都没碰到,就被我军轻松地打了下去。从此美军再没发动过任何主动进攻。
E. 简略上甘岭战役内容加意义加原因
上甘岭抄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袭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美军行动代Operation Showdown。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上甘岭战役的失利,联合国军直至停战,再也没有向志愿军的固守阵地发起主动进攻。
F. 如何评价上甘岭对于这段历史怎么评价
《上甘岭》评价我军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
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车连加强运输保障。
对于这段历史评价有对敌情判断错误的地方
开始以前有很多征候表明敌军可能会在上甘岭地区采取较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更为明显的是,战役前10天,第2师32团2营参谋李吉求向我军投诚,供出其所在部队将与美军配合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进攻的全部计划。
因此 不少资料包括一些权威的史料,都认为从战役的第二天起,志愿军就已判明了美军的主攻方向。其实,上至志愿军总部、第三兵团,下到十五军,都没有兵力部署上的变动。对美军的作战意图、主攻方向都是经过三四天的战斗才逐步明确的。造成了志愿军作战的很大被动。
(6)上甘岭战役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G.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
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战役中,守备部队主要以坑道为依托,利用阵地上的既设工事进行防守,坚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下为保存有生力量,疲惫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准备所必须的时间而不得已所采取的手段。而且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
志愿军将士欢庆胜利
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纵深部队则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也可以将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车连加强运输保障。
H. 上甘岭战役背景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有哪些
上甘岭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专联合国军”的攻势,于属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先后动用美7师,韩2师,对上甘岭南侧实施猛烈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铁般的意志与顽强的战斗精神扭转了白马山战斗后的不利局面,迫使联合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停止了进攻。——常识历史篇。
I. 上甘岭战役的胜败有何决定意义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抄10月14日至袭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在两个连阵地上进行的,作战地域之狭窄,投入兵力之多,战役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战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迫使美军将战略预备队美第二十五师和韩第九师调上来,进一步加剧了其后备兵力不足的缺陷,并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从而加速了谈判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