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汉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唐宋
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烧尾宴是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会。所谓“烧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这一看来奇怪的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五代时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
明清
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B. 来个高手给点关于北京小吃文化发展,或者,北京小吃发展历史的资料,~~~~~~~~~~~~~~~急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炸糕、灌肠、焦圈等。过去,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随着时代变革,现在北京大街小巷涌现出不少小吃店,经营着原汁原味的京味小吃,深受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喜爱,曾经走街串巷的小本买卖如今变成了餐饮行业的“大生意”。
1、北京九门小吃正在销售的各类冰糖葫芦。
2、北京九门小吃奶酪魏的厨师在展示奶油炸糕。
3、北京九门小吃恩元居的厨师端出一盘刚做好的炒疙瘩。
4、北京京味精小吃店身着传统服装的店小二将菜码倒入盛面的大碗,现场为顾客调制炸酱面(11月4日摄)。炸酱面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等做成菜码备用;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备用。面条煮熟后,捞出盛入碗内,再浇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
5、北京九门小吃德顺斋的厨师在制作油酥烧饼。
6、北京九门小吃德顺斋的厨师在展示焦圈和咸菜。
7、北京九门小吃德顺斋的厨师在制作豆汁。
8、消费者在北京九门小吃馅饼周的门丁肉饼摊位前选购。
9、这是北京九门小吃馅饼周摊位上热气腾腾的八宝粥。
10、游客在北京前门爆肚冯餐馆用餐。
11、北京前门小肠陈的厨师在制作卤煮火烧。
C.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胡荣泉的“鸭母捻”
说甜汤,许多人会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荣泉的“鸭母捻”。
胡荣泉的“鸭母捻”,就是广州,客属的大(米志)耙<潮称落汤(米志)>包上甜馅。昔时胡荣泉店中有一姓郑名手,他做的“鸭母捻”,洁白柔韧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浆,再把粉浆倒进一个质地较疏的布袋中,让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来,到一定时间,使浆粉保存适当水分,然后倒出来用力揉压,直至它又柔又韧,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制的黑、绿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册、香黄片制的)甜馅,捏成一粒粒较荔枝果大些的“鸦母捻”,放进白糖汤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汤;冬夜夏日进店去,来它一碗,不太甜,也不过饱。潮州人多喜欢它。
由于时间的推移,胡荣泉前日名手已年老离去,店也改营饼食,但潮城还有几档卖甜汤,“鸭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档,顾客们认为较有昔时风味。
“右营前”周伯的虾丸鱼饺
在西马路上,距名胜境百米地方,前称“右营前”。解放前有一间果条铺“周顺兴”,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壮,满头白发,圆圆的脸。这周伯目卖果条面汤,可是出名的是虾丸鱼饺汤。他的虾丸鲜红甜脆,鱼饺更是皮脆馅香。这主要是制鱼饺皮的鱼,坚持用池鱼,不杂海鱼腥味。虾丸全用较大条鲜虾,捶制够工,料真物美。白天,入夜,路经右营前,来一碗虾丸鱼饺汤,真是令人腹饱口香,久久不忘。今日“右营前”已不复见这果条铺,笔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儿于西马路十八曲巷口售卖“鱼饺”,甚得好平。现在义安路新街头市场中,也有几挡卖虾丸鱼饺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风味,惟一姓辛的夫妇所售的鱼饺,肉香皮爽,日日生意兴隆,如遇节日更有应接不暇之慨。
“吉成”的卤猪母肉
在今日太平路的卫星一路口北面,昔时有一较大间的出名饭莱店——吉成号。进店正中就是楼梯,上面大木楼,安置好几套桌椅,当日就以售卖卤猪母肉出名。
“吉成”的卤猪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他们把猪母肉{及乳渣肉)装进一大鉎锅,这鉎锅是另加工特制的,上圈加锤下底缶的,慢火精炖,配以上等鼓油,甜鼓油,因时间久,火候够,故肉糜又香又够味,色泽棕红,用筷轻轻一挟,如挟豆腐。这猪母肉下酒、送饭、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扬遐迩。
“吉成”出名卤猪母肉外,如卤鲫鱼,也以火候够,鱼腥尽消,肉实味美受人赞赏,另有鸡鸭、肉芽炒盘。残冬寒夜,三五良朋,到吉成楼上,先来几两烧酒,夥计送过小边炉来,温酒,炖菜,猪母肉,卤鲫鱼,或许多一小碟杂菜,三杯下肚,再加一小碗白粥,酒美、菜香、肚饱,寒气全消,然后慢步回家,真是不亦乐乎!
听说吉成号开创早在一百多年前,解放初才停歇,有说“吉成”当日赠猪母肉的大鉎锅,天为炖煮猪肉,从不间歇,二三十年来日日如是,使锅里满布猪朥肉味,甚为香美,是巨富人家与远近菜饭店所望尘莫及的,曾闻有人愿以高价,要求买此卤钵,吉成号东家还不肯出让哩!
今天,旅外老一辈乡亲一谈起潮州卤味,吉成的卤猪母肉,尤为大家所乐道的。
“城守头”妹仔兄“粿汁”
多点年纪的潮城人,终会记着:“城守头”妹仔兄的“粿汁”是一件令人喜爱的小食,价低物美,老少不分,贫富能尝。
‘城守头”,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城守营都司暑在城西石人桥,康熙十六年丁已建”。在今日中山路打银街头(同仁里对面),现路牌还写着“城守头”。
妹仔兄原名郑贤业,昔年他家就在城守头,且在家的左衅设店出卖“粿汁”著名。“粿汁”得先用上白米浸后磨成米浆,然后一瓢瓢的倒到平面煎鼎上,烤成一圆张一圆张的“棵汁皮”,但又不能烤得太乾太熟,就这样一张张挂到竹竿上凉乾,拿下来切成三角形一片片的,放进锅里,用刚开的水一冲,再配上些适度盐水,米浆水,然后再放到炉上一滚,拿起来,倒到备好的另一大钵,这样,便一碗碗的盛起来,再配上一些香味熏人的“葱珠膀”——用鲜葱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慢火厚膀(或油)煮起来,到葱块赤熟,但不烧焦又饱吸油席香味———这样香熟可口小配料供应,每碗过去三五个铜板 (几分钱,今卖一角),这样,妹仔兄的“粿汁”,每一小片既熟透又不太糜,且有韧、爽、加上葱珠膀,真是一想起令人馋涎欲滴,何况妹仔兄还经常备有煮得很够味的“甜豆干”,卤肉,带甜味的腊肠,冬来又有“熟冻肉”。冷天晨早,北风袭人,到妹仔店,来一二碗“粿汁”,加些小杂咸,其妙处,阁下当可理解。他如每近中午,下午三四时,在他店前特备的长凳上,坐的,蹲的满是顾客,不论大户人家,或挑担路过,各来一碗,耗费不多,大家都吃得开,大家都齐声叫好。妹仔兄的“粿汁”,就这样,扬名遐迩。在今日,就是海外归来的老乡亲,提起吃粿汁,大家都会忆起妹仔兄的。妹仔兄的粿汁店,一直供应至抗日战争,潮州沦陷。
潮城陷敌,妹仔兄举家避难归湖葫芦市,初时卖粿汁,仍甚畅旺,后来增加妙卖,作为饭店。不久,日机疯狂轰炸葫芦市——当日葫芦市为一村埔临时集市,铺店均系以竹篷搭建——妹仔兄的店铺,与其他商店一样,均遭焚毁,损失颇重。妹仔兄,一售杂食小贩,随大家守义在外,刻苦六年,更值得赞许,直至抗战胜利,才与大家一起回城。
现在妹仔兄已逝世,但城守头仍有一摊卖粿汁的,主人正是妹仔兄的小儿子,每天上午可能备料,未得供应;下午出售,潮人过此仍乐意来一碗粿汁,一二块甜豆干,有的忆及妹仔兄的,故也特往尝味,还是不错。看今日“城守头”,忆及妹仔兄,令人深有流光电逝之感。
这摊粿汁,也很热闹,祝愿小食摊兴隆昌盛!
D. 中国传统小吃的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版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权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E. 中国美食文化的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回很大变化,主食:菰米答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F. 北京小吃的历史与详细介绍
北京小吃的提法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但由於北京独特的历史背景、政治地位和经版济基础,使得京菜早已权跃出了地方菜的局限,而集全国名菜之精华,而且更适合各方人士的口味。
各式的京味餐馆源流不一,因久居於京自成一绝而成为京菜的组成部分。如砂锅居的白肉菜系本是满洲风味,全聚德烤鸭来自山东,东来顺、鸿宾楼、烤肉季等则为自成体系的回族风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员”——官府菜,以谭家菜和厉家菜为主,则是一些颇讲究饮食的南方汉族官僚或满洲贵族由府邸家厨的手艺发展而来。京菜最上层的宫廷菜,则是经历代御厨不断完善的产物,它揉和满汉,品种繁多,极为精致鲜美。历经百年的发展,现在“北京烤鸭、宫廷菜、谭家菜、烤肉、涮羊肉”被并称为北京五大传统名菜
G. 杭州小吃的历史文化(急)
美食杭州 (第七集)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0日 10:03)
说起杭州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美景,其实杭州的小吃和它的景色一样诱人。杭州的小吃种类多,多到每天你睁开眼睛就吃,一直吃到晚上上床睡觉,估计三天你都尝不完。杭州小吃的历史久,久到几百年历史的小吃只能算小伙子了。杭州的小吃有文化,几乎每个小吃都有一个典故或者传说,其中很多还都能和一些历史文化名人扯上关系。
今天大嘴和馋猫就是要找这些杭州有名的小吃,光找到还不算数,还要找到做这种小吃最好吃的地方。
状元馆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因为过去靠近科举考试的贡院,因此取“状元”二字。状元馆以面食名扬杭州,而这道虾爆鳝面可谓是其第一招牌。 虾爆鳝面虽说只是一碗面,但它的烹制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主要原料黄鳝,一定要现杀现做,虾,一定要新鲜的大河虾,面汤,一定要用鸡汤的原汁。这样做出的面才堪称色香味形俱佳。
知味观也是百年老店,在历史上就一直名声在外,据说30年代大上海的一些电影明星结婚都特意选在这里办酒席。现在知味观是与楼外楼齐名的餐饮名店,如果说楼外楼打的是杭菜的招牌的话,知味观则是因为它的小吃而名扬天下。知味观的小吃多,多到上百种,再挑剔的口味也能挑到可口的,另外知味观有一些招牌小吃,像知味小笼包、蜜汁糯米藕、猫耳朵等都发源在这里。
大嘴馋猫推荐:状元馆——位于上城区河坊街,这是一家百年老店在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虾爆鳝面。
知味观——这是一家连锁经营的老字号,小吃品种多味道正宗。
其中,总店位于上城区仁和路靠近西湖,另外还有多家分店,上城区还有高银街店,下城区有中山北路店,西湖区有湖墅南路店、文苑路店、杨公堤店。
馋猫第一回合轻松完成任务,第二回合开始不免有些放松警惕啦,你看这贪玩的毛病又犯了。
不过大嘴依然兢兢业业,努力寻找,唉,可惜运气不太好啊!开局又不太理想!
玩得正在兴头上的馋猫终于醒悟过来了,一着急已经有些手忙脚乱了。
经过一番找寻馋猫终于找到了百家鲜,而同时大嘴也到达了日清侯。
哈哈,这回馋猫又失算了,其实大嘴已经吃完炸响铃,正在赶往他们会合的地点呐!
大嘴馋猫推荐:百家鲜——位于上城区高银街,在这里可以吃到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吴山酥油饼。
另外还有河坊街上的日清侯酒楼,那里的炸响铃做得非常地道。
这次馋猫可再也不敢怠慢了,只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在清河坊街上找到了有两千年历史的杭州名小吃龙须糖。
品尝完之后,馋猫急忙赶往两人的会合地点。
大嘴馋猫特别推荐:小吃一条街——清河坊街,它是目前杭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区,这里百年老店云集,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像馋猫刚刚找到的龙须糖,以及杭州有千年历史的定胜糕,葱包桧等小吃都能吃得到。
“葱包桧儿”
古风存
1.
“吃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是近几年杭州市政府提出的口号,目的是要把杭州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集旅游和高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歌曲“梦想天堂”正是充分体现了“上在天堂,下有苏杭”的意境。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
杭州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她沉淀着太多的历史话题,这种话题甚至深入到了杭州的点心小吃。杭州的点心小吃,不仅在色、香、味、形方面有特色,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文化传统,美丽的故事,爱国主义的精神;或支持正义的行为,或与生产习俗相关,或伴有神话传说,或含美好祝愿等。走在街上,你随便选一种有名的点心小吃就能感悟到这种独特的文化气息。一边品尝点心,一边了解典故,令人食欲倍增,成为一种新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有时候甚至于你自己也有可能弄不清楚,到底是在品尝佳肴美食,还是在怀古恋旧。
杭州小吃形成气候得利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杭州经济的逢勃发展,“吃”文化也迅速在杭城铺开。前几年“吴山路”的小吃一条街,你无论何时进去,总也会是人群熙熙攘攘感觉;近几年“西博会”上“吴山广场”的小吃摊,也成最热闹的场景之一。这些都能说明,“吃”在杭城的“兴盛”。
杭州小吃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猫耳朵”、“葱包桧儿”和“酥油饼”了。这些小吃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个故事或者传说,而每个故事或传说就又如佛像身上套的光环,为这些小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反过来,这些小吃又保护了这些故事或传说的延续,使她们虽历经千年也仍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民间以这种点心小吃作为寄托,并注入爱国主义的内容;这些,大概就是“吃”文化的内涵吧?
我个人最早接触吃和传说相关的食品是油条。那是我到杭州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早几年杭州人大多以烧饼油条作早餐,烧饼且不去说它,单说那油条,两根面筋在板上一搓,再临空一拉,就卷在了一起,然后放入油锅中一炸,黄灿灿的就好了。记得有一次在武林门的一个小推上买油条,卖油条的老伯见我吃得津津有味,便问我:
“知道你现在是在吃什么吗?”
“油条呀!”
“你在吃秦桧!”老伯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油条就是秦桧和他老婆。”
我茫然。那时,我真是不知小小的油条还会与秦桧有关。
回家后,我翻读了家里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杭州的小吃和传说故事有关的书籍,这一翻确又翻出了另一个和秦桧有关的小吃,这就是“葱包桧儿”。
“葱包桧儿”选用精白面粉先制成圆饼,裹上油条和葱,卷成筒状,再在平底锅中揿烤,等饼的两面呈金黄色后,涂上甜酱或辣酱即成。这种饼吃起来松软可口,很适合杭州人的饮食习惯,因此也是很是流行的早餐。现在的“葱包桧儿”还有用鸡蛋来做的。
“葱包桧儿”和秦桧的关联是这样的:传说岳飞被秦桧害死风波亭后,杭州有人将面粉揉和做成秦桧夫妻模样,再拿刀横向一切,扔入油锅中煎炸,卖时吆喊:“大家来吃油炸桧。”
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当时杭州百姓争食“葱包桧儿”的情景。老百姓是在吃“葱包桧儿”吗?不!他们是在吃痛恨,吃仇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表达了爱与憎。
2.
秦桧本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匆匆的过客,无论他是怎样的奸诈,时间本可以洗涤一切;可由于有了岳王庙和“葱包桧儿”这样的传说,确无论怎样也无法消除人们对他的痛恨了。因此一切的卖国求荣者,只要被老百姓所仇视,则他必定是要遗臭万年的。与此相反,他的正义面则会永远为大家所传颂。
存于岳墓前的这二句诗最能代表这层意思,“正邪自古同冰炭;毁淮于今判伪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南宋有一首无名氏的诗也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格天阁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已深。
不向洛阳图白发,却于郿坞贮黄金。
笑谈便欲兴罗织,咫尺那知有照临。
寂寞九原今已矣,空余泥泞积墙阴。
甚至于当秦观过岳王庙后,也自低下了他原本高贵的头颅,吟出了“羞性秦”的感叹。
但事物的发展过程极尽有他的两面性。一般的观点总是认为岳飞的死和秦桧有直接的关系,是因为秦桧的奸才害了岳飞的忠。我也从来也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岳公作为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忠烈的形象,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对此我从来也不曾怀疑过。可是,对于秦桧,我们却不能不从多个方面来查找原因。很显然,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分奸与忠的,此种人的属性只有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养成。秦桧亦是进士出身,他官至宰相,却为何要杀岳飞,贬张浚、赵鼎等人呢?毫无疑问,我的这种怀疑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异常多的板砖。请大家等一下,听我说完再砸不迟。我的意思是:秦桧的背后有否其它的因素?宋高宗有否责任?杀岳贬张、赵有否更深刻的历史内涵呢?
我查找了一些南宋时期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或许是我的学识太浅,在我查找过的南宋时期的文字记载中很难找到答案,虽说也有道出宋高宗无能的,但却无人深入去挖掘这一问题。为了圆满地解答是秦桧的责任,甚至有一个秦桧被俘作奸细的说法。我对秦桧被俘的说法基本相信,但对奸细一说确始终将信将疑。如果一个宰相成了奸细,则这个王朝的存在本身也成有问题,这样的皇帝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我个人的观点,秦桧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是赵构的意思(也有可能是赵构的昏聩)。只不过赵构死后,王朝仍姓赵,姓赵的后代皇帝对先时的祖宗赵构不便有更多的指责罢了。就如我们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责任归结在林彪、江青身上一样。
明代文学家文征明在见岳飞墓石刻时,题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
岂不惜,徽、钦辱?
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不是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判断也有可能存在着偏颇,他词中的用词虽需考证,但起码说明一点,他对此事也表述了怀疑。
岳飞是在北伐有点眉目(有些记载甚至认为即将成功)时,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招回,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在风波亭的。秦桧真的是在为他的金主子尽忠吗?从这层意思上来说,秦桧还是很“忠”的,只不过他是为“贼”而忠,从而出卖了他自己的人格。可宋高宗也是他的主子呀?我猜想当时确有“徽、钦既返,此身何属?”“自怕中原复”的因素存在。
写罢这些,突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必要把问题搞复杂了。我只要知道岳公的形象以及在岳飞墓前展示的是历史的判决,是人心的向背,是正义的不可战胜就可以了。
3.
杭州名菜中和古代人物相关联的另一道菜是“东坡肉”。
“东坡肉”选用皮薄鲜嫩的猪肉,以绍兴黄酒为汤,放入密封的砂锅中,用文火焖烧而成。制成后色泽红润,汁浓味醇,酥而不碎,糯而不腻。“东坡肉”位列杭州的十大名菜之三。
最早接触“东坡肉”时曾在心里打过一个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葱包桧儿”一样象征秦桧而大家得而食之的,很是可以理解。岳武穆在《满江红》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名句,意思也是明明白白的。可苏东坡是个大学者、大诗人,他对杭州的贡献,他对西湖的治理业绩,是历史人物中少有的。到如今,苏堤仍是西湖最优美的景点之一,“苏堤春晓”名列西湖十大名胜风景之首。像这样一位伟人,何以会有“东坡肉”呢?
此事只有知晓了“东坡肉”典故的出处,才能完全明白。
传说,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政绩卓著,疏浚西湖工程完工之日,百姓纷纷送来猪肉和绍兴酒,以表敬意。苏翁推辞不得,就让家人按上述方法烧制,后又分送给挖湖民工。老百姓为感苏轼之功德,遂把此肉叫成“东坡肉”。
原来“东坡肉”是指苏东坡所赐的肉。中国古代文学之难懂,在此处也可见一斑。难怪现在会有很多年青人读古文直呼难懂;想来自己大学时的古代文学课考试的不理想也可以找到一个台阶下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同样是吃的食品,一种是美的象征,而另一种则成了恶的诅咒。“东坡肉”和“葱包桧儿”就如同围棋,虽然同存于一个棋盘上,但棋子确是黑白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格中,“吃”的文化人格像一位衣衫破碎的匆匆过客,始终也没有登上过大雅之堂。古代的文人骚客们,大都对此类文化不屑一顾,他们要去风雅,要去表现他们所具有的读书人的儒雅。他们宁愿述“愁”也不愿为食而降低文化人格。此种食文化和儒文化一旦相碰,便会擦出火化。在我记忆中,此类专著最有名的就一本《茶经》而已。形成此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莫过于“秘密”两字了。“宫廷密方”以及各店家的种种“密方”是制约此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此相反,流传在民间的食文化的丰富,却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民间食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优美的传说故事上。还拿杭州的“食”文化作分析。“西湖醋鱼”和宋氏兄弟有关,演义出一段弟为兄复仇的故事;“宋嫂鱼羹”讲述的是对古国的怀念;“童子叫化鸡”却是一段朋友之情意;“吴山酥油饼”体现了老百姓对新旧王朝的爱憎;而“汤团”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是熟能生巧,而打天下却不能;带兵打仗不能不分是非,不分清红皂白一概而论;手中的剑只能用来罚恶,否则就会丧失民心。
这些通俗的传说故事,内容简单,而实际上却包涵着深刻的人格伦理以及人性学、美学仍至哲学思想。
“葱包桧儿”和“东坡肉”的故事,正是体现了人格的美与丑的冲撞,这种冲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平民百姓对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分辨能力。“东坡肉”寄托着普通百姓对美好人格的赞颂,而“葱包桧儿”则述说着对秦桧之流的憎恨
H. 长沙传统特色小吃的历史渊源
南门口:烧烤小贩聚集地
旧劳动剧院旁的小雨厂坪附近,过去是烧烤及各类制作小吃的小贩驱之不去的地方。除四娭毑后来赫然在黄兴南路立起门面,现在刘记烧烤租了个小地方容身外,其他长沙市井中人传说的王婆婆水饺、糊涂婆婆经营的凉面、炖菜、小炒、五圆肚条似乎已寻不着踪影。南门口尚有杨眼镜夜宵排档具有一定名气。劳动剧院下去的南门口菜场的哑巴糖油粑粑,已有五六年左右的历史,据说过去摆在金沙超市前时,人们爱其味美,就已开始排队。
学院街:刘记夜宵老店的糖醋排骨
学院街曾有文化电影院,颇能聚集人气,夜宵街市存在已有十多年,以凉菜冷碟而出名。当年长沙饮食业的一哥玉楼东尚在五一广场红火经营的时候,凉菜冷碟一度占到其经营收入的七成以上。现在凉菜冷碟在各店几乎无处不有,而学院街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已成为凉菜冷碟最有特色者,如刘记夜宵老店中的糖醋排骨在长沙就有相当名气。此外,该街经营的干面干粉亦有名。这里还有一家小店专营刀削面,虽然经营未免单调,但打出请来新华楼退休师傅的牌号还是能吸引一些顾客的。学院街对面的小古道巷与晏家塘横街街口有一叫娜姨麻辣烫者颇能吸引一些年轻女士品尝。她们自称吃着这里的麻辣烫从初中生长到结婚生子。
坡子街:火宫殿的臭豆腐
坡子街有被誉为湘风小吃的源头、湘菜的主要代表的火宫殿。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火宫殿以“火庙文化”为底蕴,辅以名品素食,以其独特的风格使历代名人纷纷慕名而来。
火宫殿有“八小吃十二名肴”之称。其八小吃为臭豆腐、龙脂猪血、煮馓子、八宝果饭、姊妹团子、荷兰粉、红烧蹄花、三角豆腐。1958年毛泽东视察火宫殿亲尝臭豆腐使火宫殿更加名扬寰宇。200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朱镕基总理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说:“我曾经想起火宫殿的小吃就垂涎不已,饮食文化对长沙很重要,一定要保持长沙的风味……”游击坪:
李娭毑的葱油粑粑
解放西路游击坪电线杆子旁李娭毑所炸、添加了胡椒的葱油粑粑,被一些长沙年轻网友评为“长沙第一好呷葱油粑粑”,李娭毑师从北正街头卡子一街办厂的老同事,1982年左右自立门户,李娭毑称要炸好葱油粑粑有一定的诀窍,比如磨制米浆中加入的现饭子必须是半生不熟的撩饭等,她的磨浆工作都是当天早上4点完成,每天炸完200个左右的葱油粑粑即收摊。而她的技艺,因为儿子、儿媳的不愿接手,可能失传。毕竟这是个辛苦活。真正的滋味在民间,而美食的悄然消亡有时就真像是一曲广陵散绝。
黄兴北路:李公庙的糖油粑粑
位于黄兴北路新大新斜对面的李公庙,有长沙目前人气最旺的一家糖油粑粑小店。上个周末的黄昏,记者留心数了一下,排队的人竟然达到41人之多,队伍从李公庙排到了黄兴北路上。人们一般用盒饭盒子将其带回家中品尝。炸制糖油粑粑的金炳炎师傅13岁就在饮食公司学徒,后转往建筑公司,再到工厂中。下岗后重操入行时的旧业,用料注重真材实料,经营则薄利多销。名声之大,竟吸引一些在五一广场商圈活动的台湾和香港客商前来品尝,他们称,像这样的传统产品,经营得好,在香港是要受到政府保护的,并拨给免费和低廉的门面以扶植和经营。问金师傅的经营诀窍,答,用心来做,舍得投本。自然就做得好。
蔡锷北路:长青汤圆店
长青汤圆店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私营小店。小店主营小磨汤圆。祖传手艺,粉质细嫩。如今已传至第四代。其店内所经营的肉馅汤圆目前在长沙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其店不远另有一家开办于1985年的晶莹汤圆店。两家店面几乎比邻而居,颇有竞争之势。在竞争中两店互相促进提高,皆成为长沙最有生机的小吃店之一。两店均经营有荷兰粉、烫粉、白粒丸、麻油猪血等十数甚至是数十个品种。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两家店面共存反而可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前往自主选择。只可惜,两家门面上均已写了一个大红的拆字,晶莹汤圆店暂移至中医附二医院那一头的粉店旁。两家小店的南面有华南小吃店,开了数家连锁。绿豆沙和凉面最有名。
荷花池:翁不倒蚕豆
翁不倒蚕豆以炒奶油蚕豆而闻名。其创始人翁国良先生,经研制于1997年将色香独具的翁家蚕豆投入市场,面市不久一度出现排队、凭票、限购的抢购狂潮。成为长沙市井的一个传奇。附近马路对面学宫街有一家叫马复胜的老字号,以卖结麻花、米花等出名。
游击坪的葱油粑粑
在蔡锷北路粮店内还有卖糖油粑粑摊点,黄昏时一般都有20人以上在此排队等候,为长沙又一最有人气的糖油粑粑摊点。附近另有二马路天恩啤酒店的糖油粑粑也是人头攒动。这个冬天,长沙人确实掀起了一股吃糖油粑粑之风。
温故篇:那个冬天风行吃糖油粑粑
那个乍暖还寒的时节,春节气氛一天浓过一天,在酒楼美宴觥筹交错的时候,蓦然发觉,长沙人依然离不开小吃,市井传统和现代的小吃依然让长沙人沉醉,为了让小吃安慰唇齿口腹,人们竟然不惜在周末,排起耐心等候的长队。
在星城的街头巷尾,有多少传统小吃让人在等待;又有多少新潮小吃让人企望。吃在长沙,口舌生津,“食”尚之趣,如“吃”如醉。
在长沙寻找传统小吃,有一条最便捷的道路,那就是沿着黄兴北路转蔡锷路,基本沿着2路公共汽车的线路穿行于长沙老城区,星城的著名传统小吃基本由这条线可以一网打尽。毕竟传统小吃皆有源自,老城区文化积淀深厚,而南门口的“娭毑现象”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们的传统小吃之旅就从南往北开始:快要下午3点了,请将要出摊的王五娭毑和他的小儿子留张影。看看王五娭毑粗大的手,你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每一种出色的民间小吃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劳动广场是黄兴南路的起点:附近有新小吃鸭锁骨店“易家姜记”
这家小店本来是个路边摊,现在已在附近开了四家门面,由易家的大姐和两个弟弟经营。之所以叫易家姜记是因为发明卤汁的为易家兄弟的姐夫姜某,而把生意真正做大则是易家兄弟姐妹团结一心的结果。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王五娭毑的臭干子。五娭毑一度在长沙被误传为古娭毑,五娭毑笑笑,从不解释,一错就是好多年。经本地媒体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四台的播出,五娭毑的臭干子摊前排起长龙。现在五娭毑回家照顾二度中风的爱人黄爹爹,已不再亲自到摊前炸臭干子了,一些排队的年轻人怅然若失,臭干子还是那个臭干子,但总觉得少了五娭毑就少了一个味儿。
五娭毑的臭干子绝对在长沙是寥若晨星的珍稀。五娭毑的臭干子设有两个点:一、早先由其亲自或与大儿子一起在黄兴南路旁一个近马路的地方摆设的摊点,另一个摊则由其小儿子设在沙河街下坡处。王五娭毑的臭干子每天据说只卖1000片,从下午3点开摊起,早卖完早散摊,绝不多卖一片。她的这两处臭干子注定会要在长沙兴盛下去。因为长沙很多小摊贩的臭干子因为不知制作素卤水,即采用短视恶劣的做法,将螺坨肉或蚌壳肉等浸泡发臭加色素等做成荤卤水,而荤卤水在口感上有股令人腻烦的腥臭,并且因其含有肉毒素,对人体危害极大,使人对这些臭干子大倒胃口。而长沙过去的素卤水,据已故美食家俞润泉的记载,在“文革”前期之“破四旧”中就已多被倒掉,知道发卤或保存有素卤水的人家在长沙现在是寥寥无几。
劳动广场:王五娭毑的臭干子
中国千年的古文化里,就包括了美食,在现代文明发展迅速的今天,美食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的风景线,缺少便乏味很多,八大菜系已经是昨天的传说,在今天,个性和风格已经成为一个主题,一个超越昨天的标志。
湖南是自古便以湘楚文化闻名的地方,有文化渊源的地方,自然便多些有特色的东西,比如菜式与特别的味道,如此,作为一个喜好美食的传统中国人,莫不慕名而来,以慰口福。
而风味小吃更是湖南地方特色的一个最为诱人的闪亮点,不说外地来的食客,就说本土人,也是沉迷在美食特色里不可自拨。
从正宗湘菜,到土菜,到蒸菜以及面食小吃,有名气的各处食店均是高朋满座,几乎座无虚席,有时去得晚了,还得排位置,脾气好不好都得等待,只因为湖南本土人太好吃,如果换家其他有名气的餐馆,也一样需要等候。
还有饿
一、口味菜
共同特点:口味重,辣,环境简陋,食客盈门
1、无名家菜馆,往巷子里进去第三家也还不错,蔡锷南路香格里拉酒吧旁。
2、辣椒炒肉,没有招牌,以辣椒炒肉闻名,鸡汤也很好喝。芙蓉北路银苑海鲜右侧。
3、老天富,财政厅附近广济桥南侧。
4、赵记,其实应该叫“钱四口味鸡”,特色菜:口味鸡、口味田鸡,长沙电脑城旁。
5、星沙,在省移动指挥中心旁的鸿翔大厦后面的小巷子里。特色菜:鳝鱼炒豆子。
6、一家罐子老店。先锋厅,才鱼抱蛋。
7、三味食府,这里是个祸的好地方,老板亲自坐台,陪吃陪喝陪祸,你想干嘛就干嘛,果真宾至如归,湘春路陋园宾馆对面,竹香黄鸭叫、香菜凉拌腰花。
二、地方特色
1、浏阳蒸菜
(1)首推“北美”,左家塘阿弥岭,大部分都为蒸菜。推荐:各色汤味道不错。一定要尝店里木桶装的山葡萄酒,每次我都能喝一斤。
(2)喜玛拉雅店附近有一家蒸菜馆也不错。
2、宁乡口味蛇
九龙鱼头城,实际好吃的是蛇,尤其用剩下的汁拌面条,极鲜美。地址:天心宾馆旁。
3、永州血鸭
广济桥底往长岭方向,有两家吃永州血鸭的小店,不记得名字,都很好吃
4、常德钵子菜
(1)大丰和
(2)芙蓉国
5、长沙的黄鸭叫
(1)橘子洲头,几次都在“老江岸”吃的。味道一般,但夏天的晚上,江风渔火加啤酒,有一帮朋友对酒当歌,感觉很好。据说有另一家味道要好,请记得名字的补充。
(2)南大桥,河西桥底,有几条船。以前是在叫“石砣”的船上吃,后来旁边另开了一家叫“张立斯”,也不错。特色:鱼、河虾、河蚌。
三、其他特色
1、猪脚,河西银鸿小区内“猪脚王”,很辣,要小心
2、红烧肉,侯家塘的“帝豪”,红烧肉肥而不腻,肉质松软。
3、烧烤,奥莎体育馆对面“两重天”
4、香干,梓园路“世平餐馆”,在附二对面沿梓园路右侧走不远
5、粥,南门口“一品粥”
6、鱼头,二环线“菩提树”
7、羊肉,人人家:韶山南路往长潭高速的路口,涮羊肉很棒,比“小肥羊”的好吃。更绝的是吃到一半,会有人举着一个黄澄澄的巨大的锅——是一个大锅底的锅巴出来,所有的人就冲上去每人掰一块。
8、小炒腊鸟,西湖楼招牌菜。
四、小吃
1、 米 粉
(1)无名,省人民医院对面的小巷子里。
(2)烈士公园北大门旁边的玉林米粉也很有名,搞得这里几乎每天都要堵车。
(3)一家粉店的米粉不错,口感好,分量多,码子齐,地方也还大,推荐椒脆粉,就是辣椒,榨菜,肉丝,香菇一起炒的码子,在春天百货旁的药王巷内200米。
2、臭干子:沙河街口,往北50米巷子口,五埃皆的摊子只有下午和晚上供应
3、牛肉串:解放西路畅行天下隔壁巷内20米处一个小摊,只在下午4:00 – 6:00供应。
4、牛杂汤:朝阳电器城旁的小店,那里的牛肉串也久负盛名
5、兰花豆:“翁不倒”的兰花豆 荷花池 长沙市第13中学门口
6、包子,馒头等:天津小吃店(就是酒吧一条街的杨欲兴旁边)的包子。特别推荐 天津小吃店的馒头。
7鱼、赤岗冲再往前一直走有一条街,全是吃鱼的。我去的那一家叫:诗韵。量比伍家岭活鱼村的还足,一定要记得让老板多加点摩芋豆腐。
香辣鱼火锅,湖南日报对面,体育馆路那个巷子里进去不到30米,有一家“老四川鱼馆”,
五一路粮贸大厦下面的湘楚人家, “十里飘香”的鸡汤。
广济桥下有家做“佛跳墙”的,很专业很好吃也很贵。
谭州瓦罐店的“竹香鱼”,第一次吃觉得很不错,没吃过的可去尝尝。
银华大酒店有道“太极蔬菜羹”,一白一青,调成了太极图案,清淡鲜美,值得品味。
岳麓山顶路边餐馆, “酸菜煮肉”实在太下饭了,就着那点汤汁都能吃下两大碗饭。
九所宾馆7号楼餐厅,炸的“臭豆腐”和蒸的“玉米棒”都非常好吃。
金源大酒店的巴西烧烤自助餐,有种烤的“三角牛肉”,那个外国人说是“牛排”的,割起来油汁和血水一块往下带,趁个五六分熟去吃,外面那点儿肥肉焦脆香嫩,里面的精肉鲜美耐嚼。
省政府大门对面迎宾路上有个雅亨酒家,有很多不错的菜,比如“鸡汁罗卜”、“干锅麻花带皮蛇”、“铁板紫苏黄瓜”、“猪脚”,都很不错,菜的样子漂亮,吃起来也比别家味道正。正式一点的请客去那儿比较体面。
财经学院外面有家肠子火锅店,肥肠实在是太诱人了。
补充几点:
炒饭当然是金牛角芙蓉北路店。
粉则是书院路的牛肉粉(公安寻呼的对面)一个小门面,两个妇女开的。
粥则一定是南门口的正粤,现在解放西路也开了分店。
口味虾么,梅园的也很不错哦,单记的就名气大口味差了些!
I. 特色小吃的发展历史
宋代,在吴氏的《中馈录》中出现了“甜食”一词,指甜点心。元代在无名氏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出现“从食”一词,指饼类小食。同时该书卷十二庚的“饮食类”中详细记述了湿面食品14种、干面食品12种、从食品12种、煎酥乳酪品5种、造诸粉品(粉制食品)3种。由此可见,吃点心的习惯在当时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两代,烹饪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点心制作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顾仲的《养小录》中记载:饵之属(粉食类)16种,果之属(果实类)24种,粥之属(粥类)24 种,粉之属(用粉加工的食品)2种。李石亭的《醒园录》中记述了清代特有的点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鸡蛋糕法”,是采用西方的蛋糕制作技术。该书中的用“满洲饽饽法”制作的点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点心。在汪日桢的《湖雅》中列举了约20种点心。
小吃,《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这里所指的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北京人又叫小吃为“碰头食”,大概指的是有别于主食的“冷盘”。小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各类,酸甜辣各味俱全,热吃、凉吃吃法不一,远远超出了词典中关于“小吃”所下的定义范畴。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特色小吃成为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的特美街特色小吃也走出了地方特色。然而小吃发展到后期,已经有了另外一种的意涵。虽然一样是讲究采用当地新鲜的食材,但是制作方法繁复、作工讲究,比讲究填饱肚子的主餐更为繁琐,已经是一种在各地的特美街饮食文化,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的层次。
J.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