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空想社会主义是谁提出来的发展历史
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义氛围影响下,与托马斯·莫尔同时代有相当一批人探索过这种思想,但一般认为莫尔为空想社会主义第一奠基人。不过在莫尔的时代并无“社会主义”这个词,“社会主义”一词是19世纪初圣西门创造的。与“共产主义”源自中世纪拉丁语词“市民公社”的情形类似,“社会主义”一词的拉丁语源,是中世纪时代的“社会”这个拉丁语词。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 ,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 ;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而欧文也因此破产。
Ⅱ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16-17世纪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3、19世纪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著名代表人物为: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不过,“空想”这种中文译法,在清末民初报刊上即出现过,是从日本转译来的。
(2)空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时代背景: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那时只是还缺少指明这种失望的人,而这种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就出现了。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在圣西门那里,除无产阶级的倾向外,资产阶级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
欧文在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国家里,在这种生产所造成的种种对立的影响下,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消除阶级差别的方案。
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虽然他的理论基础在1799年就已经奠定了;1800年1月1日,罗伯特·欧文担负了新拉纳克的管理工作。
Ⅲ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即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这三种空想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制度的厌恨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尽管康有为和孙中山设计的方案不同,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领导震惊中外的戊戌维新运动和撰写《大同书》,是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文化思想宝库最重要的贡献,是值得后人怀念的。
康有为生于1858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受老师朱次琦的影响,青年时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他早年去过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事物,还攻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因而深感中国再也不能以“天朝上国”夜郎自大了,这使康有为的革新思想逐渐萌发,并把学习外国,搞改良当作救国救民的真理。
贯通中西思想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
康氏自称早在1884年就开始“演大同主义”,1885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理》”。1898年秋,康有为在日本时,已有稿本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时,最后成书。《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当时除梁启超等少数门徒看到过外,很少人有机会目睹这部杰作。直到1913年才第一次把它的甲部和乙部发表在《不忍》杂志上。1919年由上海长兴书局将甲乙两部合刊印成单行本,书名为《大同书》。一直到1927年康有为死后的第八年,才由他的弟子钱定安将全书交给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
康有为为什么要写《大同书》呢?他本人是这样说的:
“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大同书》见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四页)可见,康氏的目的是为了救苦救难,救国救民。
戊戌变法失败后,血的教训,使康有为看到国家民族的苦难更加深重,他流亡日本,游历欧、美等地,寻找医国治民的良药,西方资本主义进化论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影响。但是康氏《大同书》的思想仍基于儒学的“不忍人之心”的博爱观,“思有以拯救之”。他依据《春秋》公羊三世说和《礼运》中的“小康”、“大同”说,运用今文经学的交易哲学,表述了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即由“据乱”进为“升平”(小康),由“升平”进为“太平”(大同),那时人们都成为快活无比的“神圣”。而这种大同极乐世界,正如《礼记·礼远》篇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康氏在《大同书》中追寻的理想社会,就是这样既有中国社会理想特色,又有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世界。
《大同书》全书共30卷,约20万字,分为10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
康氏以民主主义的平等精神和某些社会主义的空想,用他的彩笔,勾画出一幅人类未来社会的美景——大同世界的蓝图,它具有进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将《大同书》的内容曾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
2.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
3.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
4.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
5.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
6.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
7.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
8.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为各区最高之设备,入者得最高之享乐。
9.成年男女,例须以若干年服役于此诸院,若今世之兵役然。
10.设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劳作所人自由享用。
11.警惰为最严之刑罚。
12.学术上有新发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得殊奖。
13.死则火葬,火葬场比邻为肥料工厂。
尽管《大同书》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毁誉不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有几点是应该加以重视的。例如:
其一,他激烈反对“独尊”,诅咒专制皇帝为“民贱屠伯”。康氏指出,在太平之世,人人平等,没有什么臣妾奴隶,也没有什么君主统领,更没有什么教主教皇,人人和睦相处,过着平等而富裕的美好生活,差别虽有,可是并不悬殊。
其二,重视发展生产。康氏在《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然后全部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生产力高度发展。
其三,特别重视教育。在康氏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他说:“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人人皆无家累,人人皆无恶习,图书器物既备,语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养生又备,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大同书》)
其四,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在《大同书》中所谓“专家界”,就是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家族宗法关系和纲常名教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
其五,康氏主张废除国家,走向“去国界合大地”的盛世。他向往桃花源之世界:“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奸淫之防,……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责善、争分之狱,无爵位则无有恃威、估力……佞谄之事,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大同书》)
其六,在《大同书》中康氏把“人”摆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哲学上有所谓“理”、“欲”之争,其实质是人本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康氏在《大同书》中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残忍性,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泛爱众”思想和佛家“慈悲”观念,举起了朴素的人本主义的旗帜。儒家“仁”的思想渗透在《大同书》的全部内容之中,康氏把“仁”与“人”糅合为一体,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仁也。”“舍仁不得为人。”康氏的仁道主义是从反程朱理学的角度提出命题的,在《大同书》中他把“人”摆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十分可贵的。
尽管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的见解,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放出异彩,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及康氏在政治实践上坚持改良的限制,使他这一独特的见解只能成为一种乌托邦的空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Ⅳ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急
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理论形式,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浪漫主义性质上。空想社会主义以唯心主义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以人文主义的价值批判作为唯一的方法;非革命性和非人民性成为其社会历史观的本质,在道德的层面而非科学的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浪漫而抽象地构思未来理想社会。这就注定了它流于遐想的结局。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在方法上实现了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的有机统一,并把社会主义最终落实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革命实践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发展成为科学。现实中有些社会主义学者企图重新拾起被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的浪漫主义因素来解释社会主义,其性质只能是反动的。
在人类社会学说史上,以人的天性为基础来解释人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学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把世界二元分裂成“理念世界”和“形相世界”,认为,我们经验到的那个世界只是形相世界,是非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本质世界。形相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分有”,人的天性是由人的理念决定的。据此,他在研究人的行为和社会时,以理念世界来批判形相世界,用理念来规范人的现世行为,并把世界的发展看作一个不断地体现理念世界、逼近理念世界的过程,并最终走向“理想国”。从柏拉图的学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的理念世界实际上是哲学家自己理性思辨的结果,因而人的天性实际上是他关于人应当如此价值悬置,在此基础上设想的超越现存社会的构想——理想国,就是一个现实应当如此的社会理想。柏拉图的这种思维方法虽然对现存的社会状况具有巨大的理论批判张力。但是理论的批判是一回事,现存向未来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实际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现存的实践超越。而这种从人的天性出发,从头脑中建构一个超越现存状况的理想状况,并认定这就是未来是然的想法,从根本上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因而始终不可能找到一条从是到应然过渡的桥梁。理想国终究只能是柏拉图浪漫的社会梦想。然而,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方法却在以后人们批判现存社会、构想社会未来中时常显现。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史上,很多思想家都将此方法作为建构自己理论的基本方法。
近代以来,这种以人的天性为出发点,对当时现存社会进行批判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资产阶级社会理论,其二即是社会主义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时,将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自己思想的前提。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人天性的扭曲,是对人的扼杀,所以,为了人本身,必须推翻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同时,他们从这个前提出发向人们描绘一幅人性大解放的美妙图景。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之现实证明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只是一种梦想,资产阶级的现实活动是对他们的最好讽刺。然而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却利用这些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他们的阶级利益服务。于是这些用心良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终究转变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他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软国家机器”。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与其说是他们理论的现实化,还不如说是他们理论的破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资产阶级本身的反人民性,这些启蒙思想家理论上的出发点也注定他们理论最终只能走向两个结局:或是乌托邦,或是非科学的意识形态。
近代社会主义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圭臬,并反过来批判资产阶级的社会。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建立的那个“合乎人性”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反人性的社会,人性在这个社会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扭曲。人在这个社会中几乎成了非人。他们于是提出了自己设想的理想社会来与之相抗衡。这些理想社会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反动的封建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封建“田园”社会。反动的封建社会主义代表的是被资产阶级打败的没落封建贵族利益和社会势力,这些封建势力的思想代表企图打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来恢复他们认为合乎人性的封建制度。在表面上,他们似乎也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和非人性,但其根本理论目的是论证封建社会的诗情画意及人性的完美。例如英国思想家卡莱尔在《过去和现在》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的自由,“除了现款和账本就毫无共同点为代价的自由,对千百万劳动者来说,归根到底就是饿死的自由,对成千上万游手好闲的懒汉来说就是堕落的自由。”(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0页)然而,卡莱尔批评资本主义的目的是恢复封建主的统治。他将中世纪的封建统治描绘成“贵”和“贱”之间最和谐的“黄金时代”,甚至断言,专制制度会“拯救世界”而把社会导向社会主义。(参见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这些思想家大量发表缅怀旧日的“挽歌”,将旧时代描写成人性的涌现。曼那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帝王、农民、贵族和祭司,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最伟大的人也与最低微的人互通声息;侠义的情感遍于各个阶级,”“让财富和商业、法律和学问全部死去,只把我们旧日的贵族统治仍然留给我们。”(J.曼那期:《英格兰的信任》,转引自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针对这种充满反动浪漫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言论,恩格斯指出,这些思想家尽管怀着善良的心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但是,他们的思想目的是恢复“美好”的旧日以及它的光辉方面。“这个目的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可笑的,这是对整个历史发展的嘲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3页)这种标榜为了人性的恢复而提出的浪漫主义思想,不仅以资本主义为敌,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敌人。因为它们的实质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第二种是带有浪漫情怀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首先表现为近代前期的乌托邦理论。几乎所有的乌托邦思想家都在大力鞭挞资本主义违反人性的同时,将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心放在一个他们想象中的那个不变的、自然的人的天性的恢复上,托马斯·莫尔认为,上帝规定人们按照自然法则来生活。因此,人必须遵循自己本性的要求,用理性去判断:应当追求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才不至于因为最小的快乐妨碍最大的快乐。人是生来要享受幸福的,德行就是按照本性的要求使自己幸福同时也使别人得到幸福。可是专制的封建统治和资本暴发户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极尽压迫、剥削他人之能事,把别人打入苦难的深渊。在未来的社会——乌托邦中,人的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莫尔说,现在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高尚的人民和如此幸福的生活!(参见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式,第200页)而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用全部的精力从事以人的天性为准绳来设计未来社会的研究。(参见普列汉诺夫:《空想社会主义者》,《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页)在这种情形下,他们的理论如何可能超越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并在实践中成功地实现呢?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性不是一个自然性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性的范畴,其内涵也不是不变的天性,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着的人的属性。所以人性本身并不能作为历史的出发点,它不是一个历史的原初东西,相反它要通过历史的原初性东西来加以说明。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个人的社会生产活动。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部社会生产的历史。历史的现象(包括历史上恶的现象)只是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仅仅通过抽象的人性和设置“应然”的理想来进行批判是虚弱的——尽管形式上,这种批判具有强大的力度——同时也是非实践性的。人们对于历史现象,既应当通过人道主义的关照来进行价值的批判,更要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流逝性的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实践的能动性具体统一中实现对这些现象的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只有被理解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的实践超越,才具有其真正科学的意义。从一个抽象的人性概念出发、设想一个“当然”的、“理想图景”式的社会主义,到头来只能是浪漫主义的“梦想”。
Ⅳ 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
16世纪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由简单协作进入工内场手工业阶段,资本原容始积累正在加快进行。新兴资产者通过残暴剥夺农民,拼命压榨工场工人,野蛮掠夺海外殖民地等办法,千方百计地聚集资本和扩大经营。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18世纪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工场手工业在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60年代英国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之后又爆发了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时无产阶级已从一般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并被卷入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但还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产儿。经过这两场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的残酷剥削,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和法国出现了形态更完备的空想社会主义,这就是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Ⅵ 空想社会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2)
hyh5555 2009-6-22 11:22:05 202.109.213.* 举报 1.下边有很多链接 都是关于空想主义的http://www.dic123.com/pd_ed449673-4721-421f-9f67-a2dbfe3a1d53.html
2.
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发展史可追溯到英国T.莫尔于1516年写成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该书以文学虚构方式描绘理想的公有制社会,谴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反映劳苦大众对未来的憧憬,揭开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史的最初篇章。
16世纪德意志农民战争领袖T.闵采尔的“千年天国”在宗教色彩掩盖下表达早期无产者消灭剥削压迫的愿望,并以实际的战斗留下了革命的传统。
在17世纪,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和法国的D.维拉斯先后用对“太阳城”和“塞瓦兰国”的描述,表现对共有共享的美好社会的构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领袖G.温斯坦利的空想社会主义则同劳苦大众要求消灭土地私有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所著《自由法》是以立法方式表述建立新社会设想的先声。
进入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的法国。早期有《遗书》作者J.梅利埃,其后有《自然法典》、《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等著述的作者摩莱里和G.B.de马布利。他们的理论比以前对理想社会作虚幻描绘或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前进了一步,把理性论贯彻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并试图将设计的新社会蓝图法律化和制度化。
18世纪末平等派运动领导人 F.-N.巴贝夫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反映法国下层群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不满,要求实现社会平等,消灭阶级,主张通过密谋组织武装夺取政权,实行“人民专政”。
16~18世纪末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仍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在大工业生产在欧洲日益发展,两大阶级对立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发生的条件下,19世纪初,法国的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这三大思想家把空想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峰。他们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努力探求这些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作了有力的抨击。他们对旧社会的改造和新社会的设计提出许多光辉构想:如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把国家变成单纯管理生产的机构以及对社会历史的看法等,包含可贵的辩证法因素。但是,他们不承认阶级斗争,企图向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全社会呼吁,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
19世纪30~40年代还出现过法国的□.卡贝、T.德萨米、L.-A.布朗基和德国的W.魏特林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更多地受到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其中魏特林和布朗基曾经是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有一些新的特点和建树,但未超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3.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
hyh5555 2009-6-22 11:22:06 202.109.213.* 举报 1.下边有很多链接 都是关于空想主义的http://www.dic123.com/pd_ed449673-4721-421f-9f67-a2dbfe3a1d53.html
2.
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发展史可追溯到英国T.莫尔于1516年写成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该书以文学虚构方式描绘理想的公有制社会,谴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反映劳苦大众对未来的憧憬,揭开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史的最初篇章。
16世纪德意志农民战争领袖T.闵采尔的“千年天国”在宗教色彩掩盖下表达早期无产者消灭剥削压迫的愿望,并以实际的战斗留下了革命的传统。
在17世纪,意大利的T.康帕内拉和法国的D.维拉斯先后用对“太阳城”和“塞瓦兰国”的描述,表现对共有共享的美好社会的构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领袖G.温斯坦利的空想社会主义则同劳苦大众要求消灭土地私有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所著《自由法》是以立法方式表述建立新社会设想的先声。
进入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的法国。早期有《遗书》作者J.梅利埃,其后有《自然法典》、《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等著述的作者摩莱里和G.B.de马布利。他们的理论比以前对理想社会作虚幻描绘或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前进了一步,把理性论贯彻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并试图将设计的新社会蓝图法律化和制度化。
18世纪末平等派运动领导人 F.-N.巴贝夫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反映法国下层群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不满,要求实现社会平等,消灭阶级,主张通过密谋组织武装夺取政权,实行“人民专政”。
16~18世纪末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仍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在大工业生产在欧洲日益发展,两大阶级对立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发生的条件下,19世纪初,法国的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这三大思想家把空想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峰。他们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努力探求这些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作了有力的抨击。他们对旧社会的改造和新社会的设计提出许多光辉构想:如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把国家变成单纯管理生产的机构以及对社会历史的看法等,包含可贵的辩证法因素。但是,他们不承认阶级斗争,企图向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全社会呼吁,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
19世纪30~40年代还出现过法国的□.卡贝、T.德萨米、L.-A.布朗基和德国的W.魏特林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更多地受到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其中魏特林和布朗基曾经是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有一些新的特点和建树,但未超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3.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0
hncbc 2009-6-20 22:46:12 122.78.72.* 举报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但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实际证明,此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就自然地超越空想而上升为科学.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了一系列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一类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关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农民阶级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例如在法国,那些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著作家,自然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是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的。这样就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这种社会主义的取向,指明了它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它在实践中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农业中的宗法经济”中去。
第二类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包括种种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以及其他各种小改良家。
第三类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包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谈到这类社会主义中一些产生于早期无产阶级运动的共产主义文献时,《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
回顾一下一个半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就可发现,《共产党宣言》中所批判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非但没有绝迹,由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许多农民人口占较大比例的国家发生,影响反而更深更广.俄国十月革命后,曾一度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与分配,结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要求在俄国首先要扫除文盲,要教育广大农民学会从亚洲式做生意转向欧洲式做生意,对社会主义重新思考。可惜,在列宁去世以后不多几年,他的这些主张遭到了否定。中国革命开始后,曾多次出现过“毕其功于一投”即将反对封建主义与反对资本主义这两大历史任务一次完成的思潮,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为中心,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地领导了一场现代农民战争,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制定了《共同纲领》那样符合中国国情的宪章。可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却一度重复了俄国的错误,想在主要进行手工劳动的农民还占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人口还占很大比重、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还广泛存在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统一支配各种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及普遍建立小生产者共同体的办法,立即消灭资本主义,避开经济市场化阶段,直接过渡到生产资料全面公有、生产过程全由国家计划安排、产品统由国家确定标准进行分配。事实早已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或是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所尖锐批判了的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来冲击甚至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现象绝非鲜见,社会主义不仅在一般理论上,而且在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论及具体实践上,从空想转变为科学这一历史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0
开心乐开怀 2009-6-21 11:42:08 119.61.10.* 举报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为法国大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从上到下都被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0
JUNOXUAN 2009-6-21 12:11:10 114.82.109.* 举报 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两大派虽然在中国不同的社会层面传承,但是仍然具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大同思想,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的一切社会思潮,包括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和发展无不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烙印。
第二,平等,平均即绝对平均主义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中国是农民占绝对多数,小生产如汪洋大海的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平等,平均,都是与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愿望和要求联系在一起的。“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成了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并直接影响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内容及其形态。
第三,中国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上虽然比西方空想社会主义逊色的多,但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康有为,孙中山,洪秀全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产生之时恰逢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时,因此,他们的思想,已融入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晚期思想不断向马克思主义靠近,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和桥梁。
中国空想社会主义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被镇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流产而破产。但是,作为从中国国情中滋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对中国人民,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有着重要的影响。透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80年的历史,我们仍然能看到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或积淀。
Ⅶ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改变不平等社会状况的愿望,追求幸福生活的利益要求,并以幻想形式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和主要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有其很深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并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反复出现,既表明这一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又说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可能依据而就一次完成。只有彻底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才能始终不渝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成功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意义:
1) 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是三大空想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而称之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 三大空想思想家的社会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他们夹杂着晦涩语言和玄虚思想的著作中,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天才德预示了一些社会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合理因素。
3) 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描绘,包含着许多积极的见解和天才的预测,不仅对工人阶级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鼓舞他们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也为社会主义的创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4) 恩格斯高度评价三大空想思想家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贡献。他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地无数真理。”
Ⅷ 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为法国大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从上到下都被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为革命作了准备的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我们也已经看到,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因此,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
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诺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理性的社会的遭遇也并不更好一些。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化为普遍的幸福,反而由于沟通这种对立的行会特权和其他特权的废除,由于缓和这种对立的教会慈善设施的取消而更加尖锐化了;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了社会的生存条件。犯罪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初夜权从封建领主手中转到了资产阶级工厂主的手中。卖淫增加到了前所未闻的程度。婚姻本身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法律承认的卖淫的形式,是卖淫的官方的外衣,并且还以大量的通奸作为补充。
除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的普遍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情形,资产阶级的代表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而且,随着中世纪的行会师傅发展成为现代的资产者,行会帮工和行会外的短工便相应地发展成为无产者。虽然总的说来,资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时有理由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例如,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托马斯·闵采尔派,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发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种新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
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那时只是还缺少指明这种失望的人,而这种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就出现了。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圣西门那里,除无产阶级的倾向外,资产阶级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欧文在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国家里,在这种生产所造成的种种对立的影响下,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消除阶级差别的方案。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虽然他的理论基础在1799年就已经奠定了;1800年1月1日,罗伯特·欧文担负了新拉纳克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