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明清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条件

明清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条件

发布时间:2021-02-26 19:57:13

❶ 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和作用,基本上已经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高度.新出现或有所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农具人力“代耕架”的应用.它大致创始于唐代,到明代有较大的发展.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总督陕西,遇连年旱灾,耕牛严重缺乏,农业生产进行困难,于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观索玩,量为增损,易其机发”,制成五种“木牛”,分别称为“坐犁”、“推犁”、“抬犁”、“抗活”和“肩犁”.这些耕具适应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条件,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日可耕地三、四亩.使用后的反映是“此具,其工省,其机巧,用力且均,易于举止”①.继后,嘉靖二十三年(1544)欧阳必进在郧阳府(今湖北郧县一带)也组织能工巧匠“仿唐王方翼遗制,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百姓赖焉”②.可惜两者的书、图和耕法都没有流传下来.天启年间(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并撰有《代耕图说》及附图.从《代耕图说》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两头分别设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装一辘轳,在辘轳中段缠以绳索,索中间结一小铁环,环与犁上曳钩,连脱自如.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动.三人合作,田地两头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则使一来一往.屈大均说:“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①.“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杠杆原理,从现代机械角度看,它们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耕地机械上毕竟是一大进步.代耕架暂可解决耕畜缺乏的问题,然而,使用时人的体力消耗较大,且易损坏,用途单一,制造费用较高,效率不很理想,因此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推广使用.此外,如灌溉农具拨车和风力水车,稻谷脱粒农具稻床等,也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或在以前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农用机具.
明代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民间修建和小型为主.比较重要的技术成就是海塘修筑技术逐渐完善,如浙江海塘的海盐、平湖段,到明末已基本上改为石塘.塘面不同于宋代的斜直方式,而采用了阶梯形.海宁地段不仅有强潮侵袭冲击,且土质为粉砂土,塘基的修筑和塘坝的保护都较困难.明代,部分塘段已修筑成石塘,但还有部分塘段仍沿用石囤木柜修筑.嘉靖时的黄光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海塘工程专家.他不仅主持修筑了设计合理、坚厚稳固的鱼鳞塘,而且在海塘工程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到清康熙、乾隆年间,“鱼鳞塘”发展成结构更加完善的塘工型式,如在每块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都凿有槽榫,互相嵌合,彼此牵制,条石间用糯米汁石灰浆灌砌,并在合缝处用油灰抿实,再用铁锔、铁锭嵌扣起来,使之更加坚固不易冲坏,从而使沿海农田有了更为可靠的保障.明清两代还出现了不少专门探讨海塘问题的论著,如黄光升《筑塘说》、仇俊卿《海塘录》和清初陈訏的《宁盐二邑修塘议》①等.它们从取材、土墉叠砌、程式、验土、层叠、打桩、坡陀等方面总结了海塘的修筑经验.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旱田用水疏》,从水位、流速、流量以及蓄水、引水和取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各种水源的利用,基本符合近代水利学的原理.具体为:(1)用水之源,即对山泉和地下喷泉的利用;(2)用水之流,即对江、河、塘浦等水流的利用;(3)用水之潴,即对湖、荡、沼、泽等积水的利用;(4)用水之委,即是海滨地区江、河出口处以及海中岛屿、沙洲水源或水流的利用;(5)作源作潴以用水,也就是依靠人力开凿水井或修筑池塘、水库以蓄积泉水或雨水、雪水,加以利用.
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还带进了一些西方水利科学知识.万历四十年(1612)徐光启与意大利人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全书共六卷,《农政全书》引用了前四卷:卷一讲龙尾

❷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明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和作用,基本上已经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高度。新出现或有所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耕翻农具人力“代耕架”的应用。它大致创始于唐代,到明代有较大的发展。成化二十一年(1485)李衍总督陕西,遇连年旱灾,耕牛严重缺乏,农业生产进行困难,于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观索玩,量为增损,易其机发”,制成五种“木牛”,分别称为“坐犁”、“推犁”、“抬犁”、“抗活”和“肩犁”。这些耕具适应山丘、水田和平地等不同耕作条件,使用人力二至三人,每日可耕地三、四亩。使用后的反映是“此具,其工省,其机巧,用力且均,易于举止”①。继后,嘉靖二十三年(1544)欧阳必进在郧阳府(今湖北郧县一带)也组织能工巧匠“仿唐王方翼遗制,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百姓赖焉”②。可惜两者的书、图和耕法都没有流传下来。天启年间(1621—1627),王徵又做了“代耕架”,并撰有《代耕图说》及附图。从《代耕图说》上看,“代耕架”是在田地两头分别设立的人字形木架,架上各装一辘轳,在辘轳中段缠以绳索,索中间结一小铁环,环与犁上曳钩,连脱自如。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扳橛木,犁自行动。三人合作,田地两头耕架各一人,交替相挽,一人扶犁,则使一来一往。屈大均说:“木牛者,代耕之器也”,且是“耕具之最善者”①。“木牛”和“代耕架”都是利用杠杆原理,从现代机械角度看,它们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耕地机械上毕竟是一大进步。代耕架暂可解决耕畜缺乏的问题,然而,使用时人的体力消耗较大,且易损坏,用途单一,制造费用较高,效率不很理想,因此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推广使用。此外,如灌溉农具拨车和风力水车,稻谷脱粒农具稻床等,也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或在以前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农用机具。
明代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民间修建和小型为主。比较重要的技术成就是海塘修筑技术逐渐完善,如浙江海塘的海盐、平湖段,到明末已基本上改为石塘。塘面不同于宋代的斜直方式,而采用了阶梯形。海宁地段不仅有强潮侵袭冲击,且土质为粉砂土,塘基的修筑和塘坝的保护都较困难。明代,部分塘段已修筑成石塘,但还有部分塘段仍沿用石囤木柜修筑。嘉靖时的黄光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海塘工程专家。他不仅主持修筑了设计合理、坚厚稳固的鱼鳞塘,而且在海塘工程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到清康熙、乾隆年间,“鱼鳞塘”发展成结构更加完善的塘工型式,如在每块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都凿有槽榫,互相嵌合,彼此牵制,条石间用糯米汁石灰浆灌砌,并在合缝处用油灰抿实,再用铁锔、铁锭嵌扣起来,使之更加坚固不易冲坏,从而使沿海农田有了更为可靠的保障。明清两代还出现了不少专门探讨海塘问题的论著,如黄光升《筑塘说》、仇俊卿《海塘录》和清初陈訏的《宁盐二邑修塘议》①等。它们从取材、土墉叠砌、程式、验土、层叠、打桩、坡陀等方面总结了海塘的修筑经验。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旱田用水疏》,从水位、流速、流量以及蓄水、引水和取水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各种水源的利用,基本符合近代水利学的原理。具体为:(1)用水之源,即对山泉和地下喷泉的利用;(2)用水之流,即对江、河、塘浦等水流的利用;(3)用水之潴,即对湖、荡、沼、泽等积水的利用;(4)用水之委,即是海滨地区江、河出口处以及海中岛屿、沙洲水源或水流的利用;(5)作源作潴以用水,也就是依靠人力开凿水井或修筑池塘、水库以蓄积泉水或雨水、雪水,加以利用。

明末天主教耶稣会士还带进了一些西方水利科学知识。万历四十年(1612)徐光启与意大利人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全书共六卷,《农政全书》引用了前四卷:卷一讲龙尾车,这是用于江、河的螺旋提水器;卷二讲玉衡车和恒升车,即提井水上升的唧筒;卷三讲水库;卷四水法附余,介绍寻泉凿井的方法。

清朝时期:
农具

农具方面,出现了“深耕犁”。《马首农言》称:“然也有特用深犁者,地力不齐也。”清代深耕到何程度,《知本提纲》中提到“有浅耕数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深至二尺者。”又记:“用犁大小,因土之刚柔,刚土宜大,柔土宜小”;开垦荒地则用“坚重大犁,或二牛,或三牛以开之”。说明当时的犁有大犁、小犁和坚重犁之别。深耕犁的发展,反映了耕作技术的提高。小型农具在清代进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灭茬的农具辊轴,大约由■■发展而来,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起。《致富纪实》一书中谈到种植双季稻时使用的一种农具,在早稻收割后,“不再犁田,铺石灰一道,用匍蓘将禾兜打落,便可插秧”。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遵义一带出现一种名为“秧马”的农具,其形制和作用,与宋元时记述的“秧马”不同,而类似辊轴,用以掩杀绿肥和杂草。以上农具在双季稻地区作用尤为明显。塍铲、塍刀是清代南方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用以整治田埂。这种农具灵巧轻便,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梭山农谱》记有其形制。《梭山农谱》还记述了一种水稻除虫工具:“田家奋臂举梳行,累累就毙矣。虫当梳者,血肉俱糜梳齿上”。《农言著实》著录一种适应于北方旱作地区的中耕除草工具:“漏锄”。这种锄的特点是锄地不翻土,锄过之后土地平整,有利于保墒,而且使用轻便①。漏锄至今在关中地区仍然普遍使用。

农田水利太湖地区的水利工程,在明、清两代都是以水道疏浚为主。1570 年,经海瑞主持的一次水利工程后,吴淞江下游基本形成今天的流向。清时,黄浦江“夺溜代吴”,吴淞江等水道退居次要地位,为便于节制,又在黄浦江口建大闸一座。畿辅自元以后,工程时举时废。雍正三年(1725)近畿发生特大水灾,清政府曾用较大力量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公私合计先后垦出稻田五十九万七千多亩,并分设京东、京西、京南和京津四局加以管理。到乾隆时即以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北方水少,且过去所办水利收效不大为借口而明令禁止以后再在京畿从事水利营田。

整个清代农田水利是向小型化方面发展。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利用地下水凿井灌田,蔚然成风。河北井灌和植棉有关,方承观《棉花图》① 翟允禔:《从<农言著实>一书中看关中旱原地上小麦、谷子、豌豆、苜蓿等作物的一些栽培技术》,《西北农学院学报》1957 年1 期。

中介绍:“植棉必先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亩”,因“凿井以水车灌田,故其收常倍”①,“井利甲诸省”②。康熙时,王丰著《井利说》,力主在陕西凿井防旱并指出应该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山西省蒲州和陕西省富平、澄城等地由于地形、地质不同,井水量大小不同,每井灌溉田地数量也不同。水车大井和一般大井每井可灌田二十亩,桔橰井可灌六七亩,辘轳井可灌二三亩③。南方井灌较少,但利用山泉灌溉种稻却较普遍,闽、浙、两广、云贵、四川等地,随处都有蓄储涌泉或壅积谷泉的塘堰。嘉庆《广西通志》记载:“全州以井名者,几全是泉潭,并多涌泉,深不见底,灌溉面积甚广。”山泉来自高处,便于引流灌溉,为了合理用水并减缓冲激,人们就在下流修筑塘堰加以蓄存,并用栅、闸以及瓦窦、阴沟等启闭宣泄,再随时引入田。当田面高于山泉,除了筑堰壅水外,还用筒车来提水灌田。在山泉为叠岭涧壑所限时,则用竹筒,架槽来渡越,使山泉能从上而下,由近及远地使用,大大提高了泉水灌溉效益。北方各省也有引用泉水灌溉的,但总的面积不大。

❸ 根据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概括我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非常繁荣.《中国版古代史》(人教版)权用一段文字概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并结合其他历史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其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扩大,如商品贸易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城乡三级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既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也出现了数十座中等规模的商贸城市,而且商品经济也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功能也发生变化,由政治性为主的城市到专门的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和发展,如江浙地区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小市镇.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一个时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全方位的、深刻的影响.
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且城市的功能也在变化,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的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❹ 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的主要特征

土地大开发,人口大增加。
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的发展使专手工业出现繁荣,属私营手工业在明中后 期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业的繁荣再加上世界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商业资本活跃、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但统治阶级却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中国失去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另外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但只出现在局部地区、个别行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总之,在明中后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候,西方已经开辟了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当清朝中国闭关锁国愈演愈烈的时候,西方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四处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才日益落后于西方。

❺ 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影响

明清以来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人口迎来了历史巅峰,在中国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爆炸。究其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实现人口剧烈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是农业社会,政治经济都与农业息息相关,粮食的产量对人口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对于海外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是中国粮食生产和培育的第二次革命,它对于明清时期的人口大爆炸有明显的作用。虽然如此,但任何事有利必有弊,高产旱地作物的引入也来了负面的影响。下面我将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明清以来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亚热带山地结构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作物如五谷、麦等由于受生物属性的制约,特别是受气候和垂直高度的限制,所以只能在平原浅丘坡地进行种植经营,而不可能在山地大量种植并获得较高产量。
而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其主要产区主要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地。由于这些高产旱地弄租屋的大量种植,使得中国亚热带山地得以大规模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产旱地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为中国亚热带山地的深度开发创造了
条件,有积极意义。
中国南方亚热带山地,指秦岭、淮河以南,北归回线以北的长江和珠江流域山地,在这个地区从生物群落而言,处于亚热带阔叶林为主
的地区,生物多样明显,为产出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高产旱地作物的引入,那么在这个地区比较适合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与相邻的平坝丘陵精耕细作种植业形成资源互补和
二、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呈直线上升,这与高产旱地作物的引入与大量种植息息相关。
关于玉米、番薯济食作用记载很多,如:道光《建始县志》卷三:“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
开辟无遗”;雍正闽浙总督高其倬说:“福建自来人稠地狭,福、兴、泉、漳四府,本地所出之米,俱不敷民食,……再各府乡僻之处,民人多食薯蓣,竟以充数月之粮……”等等,可以说,玉米、番薯对缓解明清的人口压力起
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亚热带山地高产旱地作物的大量种植,虽然它们在清前期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在人口压力下为了扩大种植面积

❻ 分类概括整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原因及表现

一、农业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专身依附关系减弱属;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
二、手工业
(1)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
(2)金属冶炼原料--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炼;
(3)棉纺织业--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4)制瓷业: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 。
三、商业
(1)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
(2)货币--白银广泛流通 ;
(3)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 ;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 ;
(5)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❼ 归纳一下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清时期(1368—1911)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深入发展和继续提高之时,也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之时。明朝时,我国人口大幅度增长,这时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和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在明中期传入我国,缓解了日趋紧张的粮食供应。同时在实践中注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一方面促进了多熟制的发展,同时又促成了以“粪多力勤”为特点的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农书的数量也大大增多了,明代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是他穷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农学巨著,对农业生产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农学知识,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人。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于连年战火,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处于衰退状态,为了富国强兵,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振兴农业的主张,并注重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到“戊戌变法”时人们已经开始兴办农业教育,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❽ 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趋

你的材料呢,不过没有材料也能答
明清农业发展特点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专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属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
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因素有: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
(3)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长
(4)农学著作的问世(如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5)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如占城稻、玉米、薯类)
(6)重视水利的兴修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❾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因素 科技方面

引进、推广作物新品种:明朝推广植棉;玉米、甘薯传入我国,广泛种植。总结农学理论,提高种植技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制造、水利修建方法。

❿ 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特点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

阅读全文

与明清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