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袁世凯赶走溥仪有何历史意义

袁世凯赶走溥仪有何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26 18:55:12

『壹』 大总统袁世凯为何不把溥仪赶出北京

溥仪虽然宣告禅位,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清政府从此烟消云散,但是还是有许版多满清遗臣一心权想要复国,让溥仪居住在紫禁城有利于自己控制,不让其有复辟的机会,而且此时清政府已亡,将溥仪赶出北京也没有地方安置,反而惹得一身骚。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玄幻色彩,同时他的一生也备受质疑,袁世凯期初未绿营军首领,后来担任军机大臣,是他抢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让中华民国在这段时间里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时袁世凯虽然逼迫溥仪禅位,但是对于处置废帝依然没有个合理的章程,历史上废帝要么是被囚禁,要么是被杀或者是幽禁于府中,袁世凯自己拿不定主意,担心自己会受到满清遗臣的报复,因此把让溥仪依旧居住在紫禁城内。

『贰』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为何不杀溥仪以及清朝皇族

袁世凯表面上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的新政,背地里实行复辟帝制的阴谋诡计,不杀他们正是为了复辟帝制打下基础。

『叁』 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比以往的农民战争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太平天国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袁世凯赶走溥仪有何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失败原因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在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

农民阶级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

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再高明的农民领袖也只能按照封建国家的轨道行事。洪秀全本来是要建立一个新朝代新国家,但在永安封王时连一个合适的名称也找不到,只好“姑从凡间歪例”,把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都封王,称为王爷,并相应地制订《太平礼制》来规定各级官员的尊卑和特权。

洪秀全还在《天父诗》中公开宣扬封建道德中的三纲五常,说什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政权形式一经沿着封建政权的轨道走下去,性质就变了,领导人的思想就变了,对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肆』 把溥仪赶出皇宫结束中国5000年封建统治的到底是陈独秀还是袁世凯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一、把溥仪赶下台,结束中国2千多年封建统治,是一个问题。二、把溥仪赶出皇宫,又是一个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把溥仪赶下台,推翻清朝反动政权,结束中国2千多年(注意,中国的封建社会是2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既不是陈独秀,也不是袁世凯。而是当时的革命力量,也就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就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了。当时陈独秀还名不见经传,到1915年,他才开始创办并主编《新青年》。而袁世凯当时则是清朝政府的一名官员,他在溥仪退位时所起的作用就是利用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当时武昌起义的形势,威逼清庭退位,他好从中谋利。最后由于革命党人的妥协,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登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关于第二个问题,把溥仪赶出皇宫的是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时间是1924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但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宣统皇帝溥仪并没有离开皇宫。他在那里一直住到了1924年,才离开。因为清庭在宣布退位时,接替它的民国政府与清庭有个《优待条约》,其中有一条就是,清庭退位后,溥仪仍住在皇宫之中(三大殿除外)。所以,清朝虽然没有了,但溥仪却还住在皇宫(就是现在的故宫)。1924年,冯玉祥的革命军到了北京,认为国家早已实行共和,皇帝不应继续住在皇宫,皇帝称呼也不应继续存在,于是便将其赶出了皇宫。

『伍』 《清帝退位诏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与历史意义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逊位诏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立共和政体,一个是人民制宪,实现“五族共和”。当时南北方有可能再起战争,通过各方周旋,清廷最终选择了和平的方式,自我终结了延续了那么久的帝制,转成共和制度。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政治意义

它们都是国内政治活动中皇帝皇族与权臣派系斗争妥协的产物,因此主要是一种政治文件,而不具有宪法和法律渊源的性质。政治和法律虽然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单一的,而政治表达却是多样的,二者的性质和作用是有区别的。法律是由特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它与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如政治规范、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是有本质区别的。
《清帝退位诏书》是一份政治文件,还可以从它产生和颁布的方式上得到印证。隆裕太后宣布的退位诏书,其实是由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幕僚杨廷栋等起草的文件。杨廷栋受命起草诏书文稿后,经张謇润色,再由袁世凯审阅后交与隆裕太后宣读。退位诏书选定的是"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而不是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在隆裕颁布退位诏书的同时,由北方议和的全权代表唐绍仪草拟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的文书也一并公布于世,优待条件共有8款,主要内容有:溥仪辞位后继续保持"大清皇帝"的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皇室每年费用白银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付;皇帝暂时居住紫禁城和仍可役使太监宫女等。退位诏书下达后,虽然宣告了中国大地上实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使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的篡权活动得到初步实现。

历史意义
《清帝退位诏书》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平的政权交接,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孙中山也曾指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夸大它的历史作用,更不能混淆它的应然作用与实然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清帝退位诏书》以屈辱而又光荣的逊位方式,把和平注入到了现代中国的宪法性法律当中,成为了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其作用可以与英国的"光荣革命"相媲美。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陆』 在溥仪的回忆录中,清朝当年不杀袁世凯有什么重要的原因

相信对于末代皇帝溥仪来说,他对袁世凯还是非常痛恨的,如果不是这个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可能自己还会在皇帝的位置上多待一些日子,但是当年袁世凯的野心实在是太大了,他对清朝给自己的东西,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野心了。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溥仪给赶走,自己来做这个皇上。

因为当时清朝反对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最终反对杀掉袁世凯的声音占了上风,这也使得溥仪父亲的计划没有得到实施。大家觉得杀了袁世凯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情,但是杀了他之后,北洋军就一定会听从清朝的命令吗?这个根本就不可能,北洋军队长期的独立于清朝的管辖之外,虽然名义上是清朝的军队,实际的指挥权早就已经被架空了。如果形成恶性循环,那就是一个可怕的后果了。

『柒』 清政府倒台后赶走溥仪的为什么不是袁世凯而是冯玉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数个省份纷纷走向了独立的道路。看这个架势是一定要推翻满清的。不过由于袁世凯的北洋军,所以无奈之下南北议和了,不过革命党的底线是清帝退位。

只不过冯玉祥的驱赶,其目的是为了故宫的宝物。他当时想到的,只是溥仪一走,皇宫里的东西自己可以拿着做军费了,并没有考虑其它的影响。

『捌』 溥仪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冯玉祥为何还要将他从故宫赶出去

在清朝的末期,随着溥仪的退位,大清朝彻底灭亡。在1924年的10月,冯玉祥推翻了“优待清室”的条款,把居住在皇宫里面的溥仪赶了出去。在溥仪无处可去的情况下,投奔了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为日方的傀儡皇帝,直到抗战胜利,溥仪在经过学习后,成为一名普通百姓。那么,当时冯玉祥为什么要把溥仪赶出去呢?

出于对未来国民政府的考虑,所以冯玉祥在掌握了权势之后,就把溥仪和一帮宫人全部赶了出去。

『玖』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推诿时候袁世凯给了他们很多好处

溥仪逊位,民国政府给了极大优待:

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了有关清帝退位的条件。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次日公布,宣布清帝退位:

——退位诏书

『拾』 推翻清朝后,袁世凯为什么不杀溥仪及满清皇室

谁都知道,辛亥革命是一场变形走样的流产革命。妥协原本是民主共和的精髓。你看我们,南北双方调停,一起商量着把溥仪轰下台。清廷自己倒也识趣,知道大势已去,只要具备优待条件,就答应退位。于是各方一拍即合,退位诏书一念,溥仪即可从皇帝变成平民。按说棋下到这一步,只要高喊“民主”万岁就好了。然而事实是,老皇帝走了,为争夺老皇帝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南北双方开始扯皮了。袁世凯VS孙中山,两个人像拔河比赛一般,袁大头力大无穷,把权力揽在自己手里了。

后面的世人都知道了,又是袁世凯自己想当皇帝,又是张勋复辟,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里面就出现一个大的BUG。既然袁世凯又能力推动自己称帝,并且还成功付诸行动,那他当初为何还要低三下四和革命党谈判?直接推翻清廷,然后再挥师南下干掉革命党,自己做个开国之君,岂不是更好?这就得唠叨唠叨袁世凯当初为何会保留清皇室了。

1,从外部环境上来讲,满清皇室虽然末落,但是毕竟人家还是上一任合法的国家统治者,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统治集团,国内也有大批的满清遗老,还有如梁启超之类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满清皇室的善后问题,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会很大。

2.大清皇帝溥仪及满清皇室在满、蒙、回、藏这四个少数民族中有很深的影响。从某种角度上讲,蒙古、西藏、新疆是满清统治者征服并纳入中国版图的,至于东北三省,本来就是满清的嫁妆而并入中国版图的。如果杀掉了溥仪及满清皇室,那么,这四个省份必然会大乱,甚至会分裂出去。

3.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军头儿们虽然大多出身社会底层,但是身上却有忠、义等传统观念的烙印。袁世凯能有今天,不能不说是皇恩浩荡,杀主上位有违他们的处世原则。

综上所述,在清帝退位前后(到袁世凯去世),溥仪及其满清皇室均没有实力对袁世凯产生实质性的大的威胁了,不仅没有被杀的理由,袁世凯也没有要杀他们的理由了。

事实上呢,袁世凯去世之后的1917年,徐州的张勋“辫子军”利用北洋政府的府院之争,以调停为名进行的“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北洋政府及其掌握实权的段祺瑞也未对溥仪进行强硬的处理。溥仪宣告二次退位,依旧享受中华民国政府的优待,直至1924年的“北京事变”??

阅读全文

与袁世凯赶走溥仪有何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