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笛子和箫哪个历史久远
萧历史更久远。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回南省舞阳县贾湖答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贰』 洞箫在宋代消失的原因是那些
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会淘汰一些东西,可洞箫好象也没有消失呀!!!古琴与洞箫是小麦最喜欢听的两种乐器。可是,小麦又最不愿把洞箫之观一摆而摆。因为洞箫给小麦的感觉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只适合一个人在夜里静静地吹奏,独自沉浸。。。或许箫声一直就给人以幽幽而呜咽之感。自古有箫的故事必有情,有情就必有悲观离合。所以,还是不说的好。小麦似乎有点儿刻意地去追求以一棵平常心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而实际上,谁有能真正地做到?唉,还是不说了,大家看盾下面对于箫这种与情相依相伴的民族乐器的介绍吧!
箫是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的吹孔气鸣乐器之一,又名洞箫。其形制为: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6个,前5孔,后1孔,,下方另有2对出音孔,底端为开管。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常用的箫多为G调,能吹G、D、C、F、降B调,音域为d调1-e调1。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或重奏。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由于它具有动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韵,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讴歌吟咏,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并在诗词伴奏,琴箫合奏等多种民间合奏曲中广泛应用。箫作为独奏乐器登上音乐舞台,则是近些年的事。
『叁』 什么是箫
箫又名洞箫,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专音孔为前五后属一。
[编辑本段]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肆』 我国洞箫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洞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伍』 找有关洞箫的研究现状及有关文献
洞箫简介
洞箫亦名尺八 ,是流传自中国的古老乐器,目前尚存最古老的尺八在日本(正仓院),是唐代所制。尺八为古音律基音”黄钟”律管九寸之两倍一尺八寸,故名尺八。
一尺八寸是多长?台湾的洞箫尺寸(台尺)与古鲁班尺同,一尺约30公分(30.303 cm),尺八约54.5公分。当今日本尺八也相同。不过目前保存于日本的唐制尺八,其尺寸却没这么长,有34.35cm、38.5cm、36.1cm、35.2cm、39.3cm、40.9cm,材质有玉尺八,竹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等等。
根据记载,唐代度量有大尺(鲁班尺)与小尺(律尺)两种,尺八可能采用律尺(小尺),一尺约23公分,因此唐尺八接近41公分。当今标准洞箫的长度,沿自宋尺八,与流传到日本的普化尺八一样长度。但开孔却与唐尺八同,艨浊拔搴笠弧?lt;br>
洞箫是南管重要乐器,南管若以洞箫主奏的乐制又名”洞管”。音调分类如四空管,五空管也以洞箫开孔音阶命名,五空管为开洞箫第五孔为六音,四空管为开第四孔为六音。
洞箫音孔有六(前五后一),凤眼有二,计开八孔;严格的规格,十目九节为其制式,三目开眼(凤眼),五目开音(音孔),一目两孔,十目开窍(吹口)。合乎尺八长度内,有十目九节很难,竹节位置合乎音孔音准更难,因此良箫难逢。不少制箫者,对于精密的南管用箫找不到适合竹材,乃使用衔接方式,锯断再接,使竹节合乎需要长度,因此有”十箫九接”之话;亦有竹节作假之法,将原竹节削平,另做适当竹节;上漆者多有此嫌
另有普遍于中国北方的箫,采用紫竹等管壁较薄,内径较小(1.8cm以内),吹口屏封,长度80-90公分左右,用于江南丝竹乐等,亦称洞箫者。另有更小内径,用于与古琴合奏之小音量箫称之琴箫。亦有贵州玉屏箫,也是更细小之吹管。这些都具有屏封吹口的箫,通称”北箫”,都是轻亮音色,与古洞箫的浑厚圆润特色相去甚远,有别于通称的洞箫,承袭古风的洞箫只好称做”南洞箫”或”南箫”了。
从洞箫性能的探讨,音律计算的尺寸等等,我深入洞箫物理现象的领域,也发现箫声之所以受人喜爱,其实与人耳的感度特性有关系;人耳对声波频率的敏感度最平坦的区域是在400hz-2.5khz间,低于400是递减的(敏锐性差),3-5k是上升,到接近5K是过敏的(刺耳),这个平坦区域刚刚好是箫声的表现区域,从低音的AD大箫(筒音低音A是442hz)到标准DG箫的高音域(筒音第三八度d是2439hz),正好涵盖这一段人耳最舒服的音域范围,难怪它听来很顺耳,尤其在低音部更引人入静。
关于网页的几句话
这是一个以乐会友的地方,洞箫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诸多传奇故事,吹箫的人很多,但多半是内敛沉潜的隐居四处,网路应该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文松自幼爱箫习箫并采竹制箫,也以箫修心。建立这个园地希望与爱箫人交流,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陆续将建构箫的艺术、制作过程、音律与尺寸关系、敝人吹箫心得及敝人所录制箫声音乐档、甚或各种箫声比较等等。
虽是构想很多,一方面是初试写网页,一方面是利用闲暇时间编写,因此需要慢慢充实内容,希望抛砖引玉,能获得爱箫者甚至爱好音乐人士的回响,予以批评指教。
个人热爱台湾本土音乐,就像热爱这一片土地。流传于台湾的各种传统音乐戏曲都是我的热爱,南管、北管、歌仔调、吟诗、传统八音、国乐等等。学习各种吹拉弹乐器;演奏范围从街头、公园、庙口到音乐厅。在玩乐的过程中,发现传统音乐老艺人在逐渐凋零中,玩乐的学习心更积极一些,一方面体会到传承这些古老的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赶到时间的急迫性,稍一拖延有可能又失去一个机会了。从事传承与发扬的团队很多,看到多数坚持执着于传统艺术的工作者,感到佩服,能参与其中也略尽棉薄之力,希望让流传久远的台湾古典继续在这一片土地流传下去....
在西方音乐为主流的这个时代,往往因为缺少对本土音乐的了解而忽略,甚至弃如粪土,这是很可惜的事情,除了洞箫的网页外还想进一步建构台湾本土音乐网站,将敝人多年参与民间音乐的学习记录分享大家,包括很原味的乐器与曲调介绍出来,让更多人发现传统音乐之美。
『陆』 箫和笛子哪个历史久远
萧历复史更久远。
箫源于远古时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柒』 古代时候的洞箫是多少个孔的
陈冰机《福建南音及其指谱》:“南音的洞箫,定长尺八,十目九节的竹制品,古今亦称尺八。比北洞箫粗而短,一目两空为标准。”南音洞箫开V字形吹口。
由上述可知,尺八并不仅仅是存在于唐、宋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可以说从汉、魏晋至南唐,均有尺八的遗韵。这一文化形态是中西融合型文化、融汇羌笛、长笛、尺八、洞箫于一体。尺八经过唐代文化交流而东渡日本,唐代末年唐人南迁福建,又将尺八以及唐人语言、文化传至福建,从而形成近代尺八的两大发祥地——日本尺八与福建南音尺八。
洞箫自唐、宋来被冠之以诸多的名称:单箫、长箫、竹(下加龠)管等。例如:明朱载堉《律吕精义》:“近代太常误以横吹为笛,而呼笛为长箫。故《朱熹语录》曰:今呼箫者乃古之笛,惟排箫乃古之箫。”
《绍兴府志》:“紫竹可为竹(下加龠)管,九节者佳。”
清王渔洋《香祖笔记》:“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
清何萝瑶《赓和录》:“箫即古之所谓长笛。相传始于汉丘仲。唐人有谓之尺八者,今箫或其遗制也。”
今人陈万鼐《清史乐志之研究》载曰:箫在唐代一名“尺(下加八)”。
竹(下加龠)为三代之乐,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故朱载堉《律吕精义》曰:“竹(下加龠)五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原,度量衡之所由出者也。”历史上许多学者视洞箫为竹(下加龠)之后继。明代以来,洞箫之器名,唯见朱载堉《律吕精义》有解:“惟管端开豁口,妆如箫口,形似洞门,俗名洞箫”。
其实,不识洞箫者大有人在。例如:韩国成宗时期的重要著作《乐学规范》(1943,相当于我国明弘治年间):“《释名》云:洞箫,箫之无底者。王子渊《洞箫赋》,洞者,通也。言其无底,上下相通,故名洞箫。《高丽史乐志》,洞箫孔八。”文中把排箫与洞箫两相混淆了。又如:清纳兰容若《渌水亭杂识》:“古之箫,即律管也,三十六律管,长短作一排,形如凤翅。故楚辞曰:吹参差分谁思也。然管多而一人吹之,何以高下曲折绎如?今之箫,乃古之竹(下加龠),名异而体同。王褒有《洞箫赋》,不言其状,未知洞箫即竹(下加龠)否?”
汉王褒《洞箫赋》所言之箫究竟系排箫,还是单竹箫?已成历史公案,须剖析之。
王褒《洞箫赋》:“带以象牙,尡其会合。锼镂离丽,绛唇错杂,吹参差而入道德,……”朱载堉《律吕精义》解之:“上有二束象牙为之,随器大小,状类腰带,铜钉间饰。《文选》所谓带以象牙而罗鳞捷猎也。”“参差”即排箫之形。由此可知汉代洞箫即排箫。王褒又言:“幸得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洞箫是喜爱吹它的汉元帝所起的名字。但是这一名称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单竹箫的专有名词了。汉代洞箫有通洞无底之义。但是明代洞箫已改变为“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来加以解释了。
我认为洞箫就是单竹箫。至于汉代时曾将通洞无底的排箫命名为洞箫,那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的称呼,已成为历史烟云。宋代以后,约定俗成,洞箫毫无疑问就是特指单竹箫。朱载堉解古箫字篆体与龠字会意,他把排箫与龠相提并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宋王应麟《荆川稗编》:“箫,八音蜀竹,截紫竹为之。长一尺九寸五分,前五孔后一孔,通六孔,各径二分,口开半窍,直而吹之。”半窍,即半圆之意,“口开半窍”即开着半圆形的吹口。由此可知,迁延至今的单竹箫,其形制早在宋代便已基本定型了,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使用的笛有膜孔,洞箫无膜孔。但是在宋代,情形正好相反,古篴无膜孔,洞箫反而有膜孔。例如:宋陈暘《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韩国李成千、权德远、白一亨、黄显晶《国乐教育业书与容易学习的国乐概论》:“篴有一个U字型吹孔,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和在旁际的十字孔。现在没有十字孔。有时洞箫代替它。它有十二律四清声,用于雅乐。篴原有四孔,后汉时有五孔,宋代六孔,宋代时六孔篴传到高丽来了。”“洞箫有U字型吹孔。正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五个指孔;民俗乐用洞箫有后面一个、前面四个指孔和一个膜孔。洞箫原有八孔和一个膜孔,后来正乐用因跟篴差不多,膜孔没有了,膜孔没有了。民俗乐用改良一点,仍然有膜孔。”韩国的篴、洞箫表面看似为一物,实则其音律大相径庭,洞箫与中国箫的音位差不多,篴则为十二律,其音陛构成与指法很特别,有专门的用途。可惜的是尺八与古篴在中国机近于消失,将来要研究它们可能要到日本、韩国去寻其踪迹了。民乐的振兴一要靠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二要靠当政者的倡导。例如:“汉武帝时产生长笛,汉元帝时风行洞箫,唐太宗提倡尺八,唐玄宗、唐壮宗爱吹横笛,皆为一时之盛。综上所述,尺八作汉、唐文化的载体,相对而言,洞箫从其流行时间和区域来看,则应列之为宋、明文化之遗存。宋代洞箫渐成气候,与较之略短的中管(即尺八)共存于世。洞箫吹口的改革,由尺八的斜削面而成为U字形,在宋代文献中有据可查。宋王应麟《荆川稗编》云:箫“口开半窍”。证明开半圆形山口的洞箫在宋代已广为流行。明朱载堉《律吕精义》:“管端开豁口,形似洞门。”把U字形洞箫山口与古代竹(下加龠)和律管的管口相提并论,使之进一步规范化。一如唐代尺八之东渡扶桑,宋代洞箫亦输出朝鲜,形成韩国所特有的外形似尺八、吹口U字形、有膜孔的朝鲜洞箫。尺八和洞箫对日、韩两国的音乐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尺八的斜削面吹口,对于喜爱音频变化、吹奏自由的日本人来说是正中下怀。洞箫的U字形吹口,更适合律制严格的中国人的胃口。另一方面,洞箫的前身——竹(下加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尺八是日本人的法器。故中国选择了洞箫,日本选择了尺八。在中国尺八反而日渐衰微了。
『捌』 笛箫的发展历史
一直到汉代,抄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专家说,箫过去都叫笛,早期的笛是竖吹的。汉代张骞去西域带回来的笛子是横吹的。笛子出现后,原来竖吹的乐器就叫做箫了。笛声是清脆的,仿佛清晨欢快的鸟鸣,而箫声是悠远的,仿佛月夜无形的清风。这两种乐器都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中,它们早已不分彼此。
近代中,笛箫作为传统民族文化,其悠扬的旋律备受中内外各界人士喜好,笛声悠扬富有艺术魅力,是中华古文明的一大魁宝,箫声悠扬富有精神意境,音色圆润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在当代,区分笛箫的区别更有一种通俗的讲法:横吹笛竖吹箫。也就是说笛子是横着吹的,而萧是竖着吹的,还有一个区别是笛子要贴笛膜,而萧则不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超速发展,笛箫文化也发展成互联网艺术的一种,其中以亚洲之最,笛箫的起源也是亚洲中原起源。互联网上专业表达民族乐器笛箫的网站以“八荒舞乐中文网”作为行业领军站点,也是亚洲最大的中文舞乐社区,中国人自己的专业艺术交流网站 行业简称EWDMC
『玖』 在中国,萧的发源地在那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
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唐代以前指多管“箫”,即“排箫”。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现今单管箫,称“洞箫”。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
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筊”。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也称“彄数”)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从制作材料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3000年。
箫的起源有二说。一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二说,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龠字既象编管。”籥古字为籥龟。《集韵·平箫》:“箫,或作籥龟。参差象凤之翼也。”
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国外,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足见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汉代也称“羌笛”,简称“笛”。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
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故在此以前的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相混淆,为了区别比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
宋·朱熹《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即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拾』 洞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