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时间:2021-02-26 14:48:34

『壹』 绍兴的文化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绍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诞生地,春秋五霸之越国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国东都、南宋临时首都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两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国复兴而尉治山阴(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尉治更重要),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106),会稽郡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会稽、东阳、永嘉、临海和新安五郡置东扬州,州治山阴;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州治会稽县,领原扬州五郡,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辖境不变。唐代设越州总管府、浙江东道节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五代设越州大都督府和东都,驻山阴,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北宋设两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称绍兴路。明、清复为绍兴府。民国24年(1935),设绍兴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设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1983年7月撤地建市,设省辖绍兴市。

『贰』 有关文物保护的调查报告(绍兴的)

把我的论文素材给你算了!!

1、绍兴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夏禹与诸侯会盟之胜地,古越国的都会。这里山明水秀,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美誉,,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因其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古都氛围而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赋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名人辈出,贤才 流寓,构成了绍兴人文荟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各类文化遗迹3600余处,至今仍保存着春秋、战国、汉、晋、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历年来已被各级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2处,内有国家级4处(古纤道、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级46处、 市(县)级142处,此外,地方馆藏文物也不可小觑,3.5万余件文物中仅一级品就达100多 件,这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托。

2、这些文物古迹的现状如何?
在我国现有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着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护和城市开发的矛盾。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城市开发的价值在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个案屡屡出现。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结构和当代交通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较窄较短,而当代交通则要求快速通畅。一些古城为了拓宽道路而破坏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后性和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设施难以满足当代百姓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政府为了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将“旧城改造”作为政府政绩,古城格局随之破坏。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护的财政保障和城市经营、开发经费的矛盾。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只能用于已发现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的大量经费却缺乏财政保障,财政经费往往支持看得见“实惠”的城市经营、开发项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旅游业,出现了开发过度、利用过度的状况。
第六大矛盾,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政策不对等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古城,在老城区外围开辟了新城区。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区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护的整体性和点、线、面保护的矛盾。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点往往着立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却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孤岛”。
第八大矛盾,破坏与恢复的矛盾。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街区的恢复开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与前些年的破坏速度和力度相比,保护和恢复显难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体制的矛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与名城古迹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部门有建设、文物、旅游、园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护,有的主利用,体制上的不相容产生的政策上的相对抗也屡见不鲜。
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关键是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自1982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03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管理者把“旧城改造”当作政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认为的破坏。在“古城长高了”的欢庆声中,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街区,现代化建筑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历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株文物大树,文物遗迹成了现代都市中的“孤岛”。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视黄钟为瓦釜,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历史的文脉被他们活生生地阻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原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已经是城市的灵魂。中国的社会经济越发达,中华七千年的文化内涵越显得厚重。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不应以毁坏古迹作代价。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保护好这一载体,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绩。就绍兴而言,这座古城所孕育的丰厚文化,就是当代绍兴最大特色和最大财富,也是绍兴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城市越是现代化,越要依赖文化的支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绍兴在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上做了“六个坚持”的尝试: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的各项工作,使古城保护走上健康、规范、有效的轨道;坚持重在保护,投资4亿元,对8处国家级、25处省级、6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物点,还投资11亿元,对鲁迅故里等7个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修缮后的仓桥直街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坚持风貌协调,保护和延续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确立的街巷格局,保护和延续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逐步恢复“粉墙黛瓦”的建筑格调;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产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遗产;坚持生态和谐,十分重视对城区水系的规划、保护和利用,疏浚养护城区17条河道,彻底整治长12公里的环城河,使城区水系畅通,死水变活,活水更清,清水长流,保持了绍兴“东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坚持创建品牌,进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品牌,还推出了鲁迅故里修学游、鲁迅笔下风情游、兰亭书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寻踪游、跟着课本游绍兴等文化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使当代民众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文化名城的执政者应该严格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文物法》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历史古城与发展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新路,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民众服务,促进文化旅游繁荣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在古城保护的进程中,绍兴市已经尝到了甜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旅游节节攀升,促进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去年,绍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3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16亿元,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去年,绍兴因此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永恒主题,推进古城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良性互动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更好地研究古城、保护古城、发展古城,一定能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交相辉映,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3.《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介绍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经多次编制,本次规划1999年3月编制完成,并于200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
一、规划构思
1、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既要保护古城的格局与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自然文化遗产,也要保护继承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
2、在宏观和微观上采取多种规划手法,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实现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调整,人口的疏解,对过去建设性破坏逐步进行整治等。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如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分级和保护要求,对建筑分六类进行保护与整治等。
3、针对绍兴的历史文化遗存点多、规模不大,历史街区又比较分散的特点,规划构筑系统,增强整体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一是以“线”串“点”,以“线”串“面”,通过保护城市水系,把古城内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单位和七片历史街区串连起来,形成一个能反映、代表绍兴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总体形象;二是以路串点,以绿串景;三是组织古代和近代两条历史文脉。
4、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规划措施,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以实施。
二、空间布局
从绍兴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绍兴名城保护采取“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相结合。所谓“点”,就是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所谓“线”,就是保护“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纵横”的“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独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带。所谓“面”,就是保护越子城、八字桥、鲁迅路、西小河、蕺山、新河弄和石门槛等七片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与此同时,抢救和保护濒临破坏的以“三山二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古城空间形态格局和以黑、白、灰为特点的古城色彩基调,保护六条视线走廊,控制古城建筑高度。把“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和展示古城的历史文化风采。
三、创新与特色
1、规划成果完整性。有规划文本、图则、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实施效果。
2、保护理论体系的完善性。从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到保护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从保护文化遗产到保护自然遗产,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到指导今后工作理论,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
3、基础资料翔实,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划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非常切合绍兴名城保护实际情况。规划明确了古城的保护期限、原则、目标、范围、内容,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划定不同的保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将保护区内的建筑分为保护、改善、重建、保留、整饬、拆除六类保护与整治模式,对古城内的建筑、体量、形式、高度、色彩作了详细规定,对每个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及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也作了具体规定。
4、文字精炼,表达准确,图纸清晰,可看性强,图文并茂,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次规划范围为336.5平方千米。以绍兴古城8.32平方千米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规划古城内人口由15万人疏解到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从55.5平方米上升到83平方米。古城实行“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
“点”: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
“线”:保护长32.2千米,桥梁84座,18条河道构成的河湖水系;保护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的河道两侧各50米左右范围的水乡风貌带;保护六条视线走廊。
“面”:保护五大片、二小片历史街区。面积指标详见表1、表2。
“古城空间形态和建筑高度”:保护以三山(府山74.2米、塔山30.2米、蕺山53.3米)二塔(应天塔69.78米、大善塔40.5米)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古城空间形态。古城范围内禁止再新建高层建筑,保护区处的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4-6层,檐口高度13.4米-19米,色调以黑、白、灰为主。
五、实施效果
依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投资7000万元组织实施了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红旗路)宝珠桥至凤仪桥地段和蕺山历史街区内的蕺山直街两侧(书圣故里)地段的保护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他相关项目逐步按规划要求展开。

『叁』 绍兴的文物保护

把我的论文素材给你算了!!

1、绍兴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夏禹与诸侯会盟之胜地,古越国的都会。这里山明水秀,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美誉,,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因其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古都氛围而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赋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名人辈出,贤才 流寓,构成了绍兴人文荟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各类文化遗迹3600余处,至今仍保存着春秋、战国、汉、晋、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历年来已被各级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2处,内有国家级4处(古纤道、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级46处、 市(县)级142处,此外,地方馆藏文物也不可小觑,3.5万余件文物中仅一级品就达100多 件,这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托。

2、这些文物古迹的现状如何?
在我国现有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着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护和城市开发的矛盾。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城市开发的价值在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个案屡屡出现。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结构和当代交通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较窄较短,而当代交通则要求快速通畅。一些古城为了拓宽道路而破坏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后性和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设施难以满足当代百姓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政府为了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将“旧城改造”作为政府政绩,古城格局随之破坏。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护的财政保障和城市经营、开发经费的矛盾。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只能用于已发现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的大量经费却缺乏财政保障,财政经费往往支持看得见“实惠”的城市经营、开发项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旅游业,出现了开发过度、利用过度的状况。
第六大矛盾,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政策不对等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古城,在老城区外围开辟了新城区。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区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护的整体性和点、线、面保护的矛盾。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点往往着立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却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孤岛”。
第八大矛盾,破坏与恢复的矛盾。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街区的恢复开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与前些年的破坏速度和力度相比,保护和恢复显难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体制的矛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与名城古迹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部门有建设、文物、旅游、园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护,有的主利用,体制上的不相容产生的政策上的相对抗也屡见不鲜。
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关键是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自1982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03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管理者把“旧城改造”当作政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认为的破坏。在“古城长高了”的欢庆声中,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街区,现代化建筑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历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株文物大树,文物遗迹成了现代都市中的“孤岛”。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视黄钟为瓦釜,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历史的文脉被他们活生生地阻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原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已经是城市的灵魂。中国的社会经济越发达,中华七千年的文化内涵越显得厚重。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不应以毁坏古迹作代价。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保护好这一载体,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绩。就绍兴而言,这座古城所孕育的丰厚文化,就是当代绍兴最大特色和最大财富,也是绍兴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城市越是现代化,越要依赖文化的支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绍兴在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上做了“六个坚持”的尝试: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的各项工作,使古城保护走上健康、规范、有效的轨道;坚持重在保护,投资4亿元,对8处国家级、25处省级、6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物点,还投资11亿元,对鲁迅故里等7个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修缮后的仓桥直街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坚持风貌协调,保护和延续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确立的街巷格局,保护和延续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逐步恢复“粉墙黛瓦”的建筑格调;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产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遗产;坚持生态和谐,十分重视对城区水系的规划、保护和利用,疏浚养护城区17条河道,彻底整治长12公里的环城河,使城区水系畅通,死水变活,活水更清,清水长流,保持了绍兴“东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坚持创建品牌,进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品牌,还推出了鲁迅故里修学游、鲁迅笔下风情游、兰亭书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寻踪游、跟着课本游绍兴等文化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使当代民众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文化名城的执政者应该严格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文物法》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历史古城与发展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新路,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民众服务,促进文化旅游繁荣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在古城保护的进程中,绍兴市已经尝到了甜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旅游节节攀升,促进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去年,绍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3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16亿元,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去年,绍兴因此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永恒主题,推进古城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良性互动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更好地研究古城、保护古城、发展古城,一定能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交相辉映,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3.《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介绍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经多次编制,本次规划1999年3月编制完成,并于200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
一、规划构思
1、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既要保护古城的格局与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自然文化遗产,也要保护继承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
2、在宏观和微观上采取多种规划手法,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实现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调整,人口的疏解,对过去建设性破坏逐步进行整治等。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如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分级和保护要求,对建筑分六类进行保护与整治等。
3、针对绍兴的历史文化遗存点多、规模不大,历史街区又比较分散的特点,规划构筑系统,增强整体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一是以“线”串“点”,以“线”串“面”,通过保护城市水系,把古城内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单位和七片历史街区串连起来,形成一个能反映、代表绍兴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总体形象;二是以路串点,以绿串景;三是组织古代和近代两条历史文脉。
4、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规划措施,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以实施。
二、空间布局
从绍兴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绍兴名城保护采取“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相结合。所谓“点”,就是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所谓“线”,就是保护“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纵横”的“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独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带。所谓“面”,就是保护越子城、八字桥、鲁迅路、西小河、蕺山、新河弄和石门槛等七片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与此同时,抢救和保护濒临破坏的以“三山二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古城空间形态格局和以黑、白、灰为特点的古城色彩基调,保护六条视线走廊,控制古城建筑高度。把“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和展示古城的历史文化风采。
三、创新与特色
1、规划成果完整性。有规划文本、图则、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实施效果。
2、保护理论体系的完善性。从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到保护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从保护文化遗产到保护自然遗产,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到指导今后工作理论,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
3、基础资料翔实,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划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非常切合绍兴名城保护实际情况。规划明确了古城的保护期限、原则、目标、范围、内容,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划定不同的保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将保护区内的建筑分为保护、改善、重建、保留、整饬、拆除六类保护与整治模式,对古城内的建筑、体量、形式、高度、色彩作了详细规定,对每个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及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也作了具体规定。
4、文字精炼,表达准确,图纸清晰,可看性强,图文并茂,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次规划范围为336.5平方千米。以绍兴古城8.32平方千米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规划古城内人口由15万人疏解到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从55.5平方米上升到83平方米。古城实行“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
“点”: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
“线”:保护长32.2千米,桥梁84座,18条河道构成的河湖水系;保护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的河道两侧各50米左右范围的水乡风貌带;保护六条视线走廊。
“面”:保护五大片、二小片历史街区。面积指标详见表1、表2。
“古城空间形态和建筑高度”:保护以三山(府山74.2米、塔山30.2米、蕺山53.3米)二塔(应天塔69.78米、大善塔40.5米)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古城空间形态。古城范围内禁止再新建高层建筑,保护区处的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4-6层,檐口高度13.4米-19米,色调以黑、白、灰为主。
五、实施效果
依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投资7000万元组织实施了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红旗路)宝珠桥至凤仪桥地段和蕺山历史街区内的蕺山直街两侧(书圣故里)地段的保护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他相关项目逐步按规划要求展开。

『肆』 急!一个有关古城绍兴的历史故事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星璀璨的“内名士之乡”,——容绍兴。其桥的数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风土人情、名人辈出诱人而著称于世,自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绍兴出名人,是、陆游、蔡元培、秋瑾、鲁迅、周恩来、竺可桢、马寅初等名人的故乡,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七绝两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伍』 绍兴历史文化遗址的历史与现状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如今,绍兴县以高达275亿元的GDP列居浙江县级市前三,浙东地区第一。绍兴市GDP位于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之后列第四。是全国十强市,十强县双十强成市。也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与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心。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绍兴出名人,是鲁迅、周恩来、竺可桢、秋瑾、王羲之、陆游、蔡元培、马寅初等名人的故乡,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七绝两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面向新世纪,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争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绍兴的市花是兰花兰花(绍兴市花)
[编辑本段]气候特征
该市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陆』 绍兴市有那些重要文物古迹

绍兴是中华民族立国始祖夏禹与诸侯会盟之胜地,古越国的都会。这里山明水秀,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美誉,,是一座有4000多年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明古城,文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因其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古都氛围而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 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赋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名人辈出,贤才 流寓,构成了绍兴人文荟萃的特色。790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各类文化遗迹3600余处,至今仍保存着春秋、战国、汉、晋、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历年来已被各级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2处,内有国家级4处(古纤道、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省级46处、 市(县)级142处,此外,地方馆藏文物也不可小觑,3.5万余件文物中仅一级品就达100多 件,这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依托。

2、这些文物古迹的现状如何?
在我国现有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没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着九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名城保护和城市开发的矛盾。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城市开发的价值在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拆古城、建新城的个案屡屡出现。
第二大矛盾,古城的道路结构和当代交通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道路普遍较窄较短,而当代交通则要求快速通畅。一些古城为了拓宽道路而破坏了古城的格局。
第三大矛盾,古民居的落后性和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的房屋设施难以满足当代百姓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政府为了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将“旧城改造”作为政府政绩,古城格局随之破坏。
第四大矛盾,名城保护的财政保障和城市经营、开发经费的矛盾。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只能用于已发现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的大量经费却缺乏财政保障,财政经费往往支持看得见“实惠”的城市经营、开发项目。
第五大矛盾,名城文物合理利用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旅游业,出现了开发过度、利用过度的状况。
第六大矛盾,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政策不对等矛盾。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保护古城,在老城区外围开辟了新城区。但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力量上往往向新城区倾斜。
第七大矛盾,古城保护的整体性和点、线、面保护的矛盾。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重点往往着立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却缺乏有效措施,使古城文物成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孤岛”。
第八大矛盾,破坏与恢复的矛盾。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街区的恢复开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但与前些年的破坏速度和力度相比,保护和恢复显难以相匹。
第九大矛盾,管理体制的矛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的多元性和抵抗性,与名城古迹保护和利用相关的部门有建设、文物、旅游、园林、文化、城管、工商管理等,有的主保护,有的主利用,体制上的不相容产生的政策上的相对抗也屡见不鲜。
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关键是缺乏正确的政绩观。
自1982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03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管理者把“旧城改造”当作政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遭受了认为的破坏。在“古城长高了”的欢庆声中,高楼大厦代替了传统街区,现代化建筑取代了古代民居,原本是整片森林的历史名城被砍伐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株文物大树,文物遗迹成了现代都市中的“孤岛”。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视黄钟为瓦釜,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历史的文脉被他们活生生地阻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原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已经是城市的灵魂。中国的社会经济越发达,中华七千年的文化内涵越显得厚重。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不应以毁坏古迹作代价。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保护好这一载体,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政府的最佳政绩。就绍兴而言,这座古城所孕育的丰厚文化,就是当代绍兴最大特色和最大财富,也是绍兴发展的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城市越是现代化,越要依赖文化的支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发展力,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绍兴在处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上做了“六个坚持”的尝试:坚持科学规划,制定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古城格局、整治河湖水系、修复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的各项工作,使古城保护走上健康、规范、有效的轨道;坚持重在保护,投资4亿元,对8处国家级、25处省级、6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文物点,还投资11亿元,对鲁迅故里等7个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修缮后的仓桥直街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坚持风貌协调,保护和延续唐朝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确立的街巷格局,保护和延续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逐步恢复“粉墙黛瓦”的建筑格调;坚持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名人文化、古越文化、物产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遗产;坚持生态和谐,十分重视对城区水系的规划、保护和利用,疏浚养护城区17条河道,彻底整治长12公里的环城河,使城区水系畅通,死水变活,活水更清,清水长流,保持了绍兴“东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坚持创建品牌,进一步塑造“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风情看绍兴”品牌,还推出了鲁迅故里修学游、鲁迅笔下风情游、兰亭书法研修游、古城文化寻踪游、跟着课本游绍兴等文化产品,深受游客欢迎。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使当代民众共享古城文化的魅力,是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文化名城的执政者应该严格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文物法》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历史古城与发展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新路,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民众服务,促进文化旅游繁荣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在古城保护的进程中,绍兴市已经尝到了甜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旅游节节攀升,促进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去年,绍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3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16亿元,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去年,绍兴因此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永恒主题,推进古城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良性互动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更好地研究古城、保护古城、发展古城,一定能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交相辉映,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简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从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文物管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保护这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政策,加强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意大利的威尼斯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法国巴黎旧城区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布局。美国恢复和保护了威廉斯堡18世纪殖民地时期的古镇。苏联在1949年公布了历史名城名单,把这些城市置于建筑纪念物管理总局的特殊监督之下。日本于1971年发布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了保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是近、现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2年 2月公布了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它们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和延安。
1986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批3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县)、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和喀什。
两批共计62个。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按照历史和自然文化特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可分为 7类:①历史上以政治中心为主的都城、省城、州城或府城、县城;②风景如画、依托山水名胜和重点文物古迹为主的名城;③以传统手工业、商业特别著称的名城;④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突出的名城;⑤边境、口岸及长城沿线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历史城镇;⑥以海外交通为主的港口名城;⑦重点革命纪念地名城。其中有不少名城可以兼有几个特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分为2级: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建设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②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等为法律依据,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根据城市的历史价值、地理条件、民族特征、布局现状、建设需要和发展限度而作出的带有综合性的专题规划。
划分整个城市为不同的环境风貌分区并确定分区的基调,这是保护历史老区和建设新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对比统一、在规划上“分而治之”的首要准则和手法。环境风貌和基调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的这种反映,主要包括在两类风貌分区和相应的两大基调之中。一是来自城市历史舞台的遗存和记忆,即反映历史文化基调的历史保护区,如历史分区或历史风貌分区;二是来自城市现代生活,以反映当代建设和发展为基调的新建区,或新建分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韩城、平遥、潮州是体现风貌分区规划,“分而治之”经验突出的佳例。其中,历史分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浓厚,个性突出,在老城保护与建设中,失控甚少。同时,新建分区则表现为一片新的环境风貌。二者有明确的风貌分区界限,有完全不同的风貌基调。但是在城市整体生活方面,在市政建设的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等方面,二者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历史分区拥有较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这类风貌分区应当最富有历史文化特色,最能显示有保护价值的老城传统格局、建筑、街衢、群体环境、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另外,这类分区有的仅仅是一片地下埋藏的古城或宫殿建筑、墓葬等的重要遗址,如河南省安阳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因为它有举世著名的3000多年前的殷墟文化遗址。
新建分区泛指老城、老镇等历史分区以外,新建、扩建、改建地区和卫星城镇的一种风貌区。这类风貌分区,有的等于白纸画画、平地起家;有的属于老区扩建或改建,但是这些老区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必须保留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不须承受历史风貌分区基调的遥控。但其间如分布有文物保护单位,就要依法把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纳入规划,予以个别保护。对于极少数有特殊“窗口”性质的小环境,比如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大门──国际机场、铁路客站、公路客站、港口码头客站的小环境风貌,不论它们位于新建分区和历史分区,都应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体现时代感和民族风格与地方个性的有机融合,给人以到了中国某地某历史文化名城的大门,而不是别处。
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在历史分区与新建分区之间留有风貌分隔空地或绿地。这种属于分隔、过渡性质的空间,最宜结合利用自然地形。如韩城的新建分区,就位于老城历史分区之北的60米高的台地上;美国威廉斯堡,在历史分区与新建分区之间留有 1.6公里宽的平面分隔空地、绿地。

阅读全文

与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