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1-02-26 14:03:01

Ⅰ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1984年6月成立的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1985年6月改建为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在吉林省设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协作体;1999年9月北华大学组建后,于12月成立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2004年5月,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2007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郑毅,男,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学科带头人。主攻学术领域为中日关系史、日本外交政策史,在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外交政策”(08BSS004)一项,项目成果被同行专家评定为优秀等级;主持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05JA810001),在该学术领域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填补了从中国人视角考察研究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形成的关键节点和关键性人物,对丰富中国日本史学界具有引导性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对于国人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郑毅教授现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吉林省社科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社科联委员。2011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11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12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担任主编的大型地方文化丛书《长白丛书》,2014年已出版了108部,500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在整理以及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长白丛书》
从1985年开始对东北文献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发掘和整理研究,编订出版了大型地方文献《长白丛书》,现已出版108部,5000余万字。以其鲜明的地方性、多姿的民族性、浓郁的边疆性和强烈的国际性,斐声海内外。被专家誉为“东陲文献,重放光华”、“东北文献荟萃、关东文化精华”,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主任厉声研究员评价:《长白丛书》的研究成果与西北整体研究同居全国地方史研究首位,在国内外史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白丛书》全套曾获省社科二等奖。
《长白丛书》的整理与研究已由东北地区扩展到东亚区域,出版了《同文汇考中朝史料》、《东北亚经济圈译丛》、《霍尔瓦特与中东铁路》等一批成果,使《长白丛书》的成果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
(2)学术论文
2008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33篇,其中在CSSCI索引源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共出版学术专著14部。
(3)获奖
《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获全国古籍出版一等奖1项,《同文汇考中朝史料》获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权利利益平衡吉田茂政治思想体系研究》获吉林省教育厅一等奖、获省社科三等奖2项、获得省市社科成果奖15项。
(4)科研项目
中心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郑毅教授的“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项,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刘国石教授结项的“中朝疆界与民族关系研究”,结项成果被中央政治局所采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郑毅教授的“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李善洪副教授的“清朝和朝鲜朝贡关系文书研究——以《同文汇考》为中心”、赵文铎副研究员的“民国时期东北基层权力结构研究(1911—1931)”。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中外合作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20项,项目经费115万元。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是活跃学术氛围的重要方式。中心先后与韩国庆南大学、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韩国建国大学亚洲移民研究所、韩国汉城教育大学韩国学教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中心多次邀请美、日、韩等国和港台地区学者来访。中心成员均参加过国际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在交流的频度和密度方面,都是非常突出和有实效的。
2007年以来本学科主办或合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次。(截止于2012年12月)其中国际学术会议4次,2007年8月召开的东北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的近代东亚的接触空间——以中国东北地域为中心;2010年召开的东北民俗——以火炕文化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召开的中韩近代东亚地区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国内学术会议6次,2007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历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2010年大陆、台湾“孙中山和谐思想”学术研讨会;2011年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2012年1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2012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年会;2012年10月合办的人本思想与公正社会的构建学术研讨会。10次学术会议与会国内学者515人,国外学者47人。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对提升东亚中心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提高研究素质,引领研究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北华大学高度关注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专拨南校区院系办公楼二层1000余平方米作为中心的研究室和资料室,投资20余万元进行改善,使中心成员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和校园网络。为扩大影响,资料室现有国内外图书近5万册,长期订阅期刊60余种。中心还建立了独立的域名的网站能便捷地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交流合作。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根据原古籍研究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北华大学校长办公会通过,于2004年5月成立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学术队伍建设合理得当,阶梯结构合理,且每人都有自己相应稳定的研究方向,可完全适应当前中心学科队伍建设的需要。
根据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下辖四个研究室。分别为东北文献研究室、东北经济研究室、东北民族研究室、东亚区域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分别由教授、副教授担任,设有办公室和资料室。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特点鲜明、成果突出,在省内和国内较有影响。
中心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自1985年以来,一直以开发乡邦文献、宏扬地方文化为宗旨,面向东亚,依据深厚的文化积存, 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的基础上,编订《长白丛书》文献整理与东亚文化研究两大系列, 现已出书108部,总计5000余万字,内容包括史料、方志、档案、人物、诗词、满学、农学、 边疆、民俗、金石、地理、东北亚、专题论集等13个子系列,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 向世人展示了一方文化宝库。
在编订《长白丛书》的同时,中心的学者还独立或与学术界相关学者合作,独立撰著学术著作近30部, 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30余部,成果可谓丰厚。
学术论文是中心科研成果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学者先后发表国家级文章200余篇,省级文章400余篇,市级文章200余篇。很多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高校文科期刊文摘》等全文转载、部分转载或收入目录,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科研立项是中心科研能力的突出表现。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合作项目、 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省社科项目等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心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也是北华大学唯一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中日合作交流项目3项,211工程项目子项目1项,全国古籍出版项目1项,全国古籍整理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项目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近20项,学校校管项目50项。且《长白丛书》为全国高校古委会的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组织机构
顾 问: 刘乃中 刘厚生 张璇如 曹保明 富育光(满族)
所 长: 郑 毅
副所长:刘国石(离休),刘厚生(接任)
成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孔艳波(满族) 刘军臣 张 志
李德山 赵文铎(满族) 赵兴元(满族)
侯立红 费 驰 宫健泽
胡黎霞(满族) 崔子科 戴克良
推动对满语言文化的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在北华大学成立 本报2007年10月26日讯(记者龚保华)由北华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与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在北华大学剪彩。成立仪式上,北华大学领导向刘乃中、张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刘厚生等专家和学者颁发了客座教授、学术顾问证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在会上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题发言。据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厚生介绍,满语文在清代通行300余年,其自身发展水平很高,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词汇和准确严格的表达手段,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汉文典籍如《四书》、《五经》、《左传》、《三国演义》等均曾被翻译成满文。然而,作为我国第3大民族的满族,人口已超1000万,但会说满语的却为数寥寥。满学界专家痛心地说:“一种语言的消亡,绝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满语口语就有可能从历史上消失。”刘厚生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东北师大开设满语文课程,并出版了《满语文教程》、《简明满汉辞典》和《汉满词典》等学术专著,培养了多名从事满学研究的研究生,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悉,研究所成立后,将建立图书信息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东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概览;并进行科技立项,申报省社科项目。在满语文科研教育方面,将编写《满语文教程》;为满足社会各界要求学习和了解满语言文化的愿望,在2007年面向社会开办满文进修班(初级班),2008年办高级班还将在北华大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开设满语文课,并在吉林地区做一次满语言文化的普查。来源:中国吉林网-吉林日报2007年10月27日(责任编辑:贾国湘) 本学科设有东亚国际关系史、中日关系史、中朝(韩)关系史、东北地方史、东北边疆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六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5人。
本学科一直以开发乡邦文献、弘扬地方文化为宗旨,编订大型文献丛书《长白丛书》。截止2014年5月,《长白丛书》已经出版108册,总计5千多万字,为专门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研究成果丰硕,学科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6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260余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
以专门史研究为平台,东亚中心先后与韩国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学人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东亚中心拥有独立资料室,藏书近4万册,期刊70余种,为专门史教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障。2007年至今,招收硕士研究生50余人,就业率达100%。 本学科是北华大学重点扶持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本学科教师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成果丰厚,世界史方向的教师2008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8项,出版专著、译著、整理类著作、教材20余部,在《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 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加试科目备注0602L3专门史01东亚国际关系史10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国际关系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02中日关系史03中朝(韩)关系史04东北地方史05东北边疆史06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060300世界史01世界近现代史6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0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03东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04东亚政治与文化史研究北华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 (学制三年) 咨询方式:(0432)64602765 联系人:郑春辉 专门史与世界史公用必备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专门史:
《国际关系史简编》刘陵、洪育沂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世界史: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以上资料截止于2013年8月)

Ⅱ 北华大学历史系好吗

真是太好了呢!看看网络“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Ⅲ 吉林北华大学怎么样

北华大学是一所本科类高等教育院校,学校整体环境优美,现代化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强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了解该学校:

1、基础建设。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亿元,馆藏图书362.7万册。

2、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2550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153位校外高级专家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具有长白山学者、省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3、学科建设。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36个专业领域),涵盖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由1个吉林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重点学科。

(3)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扩展阅读:

北华大学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近三年出国留学近800人。与英国、芬兰和美国三所大学开展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江原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学校是国家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临床医学(英语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校,获评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Ⅳ 北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吉林师范学院
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
1952年8月迁到江南(今吉林二中校址)。
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
吉林医学院
吉林医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
1947年12月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
1949年6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
1958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
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
1973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
吉林林学院
吉林林学院的前身在吉林林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
1953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市江南。
1958年3月,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
1960年5月,更名为吉林林学院。
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
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工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始建成于1920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
1935年,校名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
1946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
195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
1958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
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
1984年10月,改名为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
截至2015年10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584人,其中专任教师1648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6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70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153位校外高级专家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具有长白山学者、省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高层次人才93人。 截至2015年10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华大学-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农学)、北华大学-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医学);1个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0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森林植被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机电集成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自动化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精品课1门(森林植物学),省精品课程31门,省优秀课程60门;6个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13个省级“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药学、护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
另外,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国家大学英语改革示范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 截至2015年10月,学校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学科。
级别学科名称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林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翻译、农业推广、临床医学、林业工程、制药工程、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吉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电气工程、林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风景园林学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实验室
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分子医学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大分子功能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分子老年病医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吉林省特色文化(吉林市城市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吉林省特色文化(长吉图旅游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等教育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五味子开发及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吉林省中药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电力整流装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吉林省长白山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吉林省林木加工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
崇德:崇尚有德的人。语出《书·武成》:“崇德报功”。
尚学:尊重知识,追求真理。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自强也”。
力行:努力从事,尽力去做。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该校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北华之歌》 ------作词:易茗;作曲:雷蕾
松花江水一路波浪,长白山野万千气象。
带着我们的爱与梦想,在这里集合起青春力量。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北华之歌同声传唱。
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一片沃土桃李芬芳。
难忘百年风云岁月,同心共举来日辉煌。
接过前辈留下的宝藏,让这里发出耀眼光芒!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北华之歌放飞理想。
展望未来,勇敢开创,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北华之巅,放飞理想。
展望未来,勇敢开创,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Ⅳ 北华大学历史系怎么样

呵呵 文科专业中历史系的在北华还是可以的了,其实哪里都一样主要的还是在你自己了!加油!

Ⅵ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机构组成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下辖:历史系,包含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历史文化产业)两个方向的本科专业;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吉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历史文献数字化信息中心;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等。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为吉林省省属高等院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东亚地区颇有影响。吉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北区域历史文献数字化信息中心为省教育厅专项资助中心。教学与学术科研机构有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金毓黻史学思想教研室等。
历史系,主任王雪梅。内设:
中国史教研室,主任钟兴龙;
世界史教研室,主任申文勇;
东亚区域史研究室;
东北民族史研究室;
东北文献研究室;
东北经济史研究室;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室;
金毓黻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陈陶然。
日本研究所,所长郑毅,副所长刘景瑜;
韩国研究所,荣誉所长崔博光(韩国),所长廉松心,副所长李善洪;
东北史地研究所,所长张林,副所长孙颢;
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王立新,副所长赵文铎;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郑毅,副所长刘厚生。
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洁。内设:
吉林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陈洁;
吉林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侯雁飞;
东北地方史研究室,主任张林;
夫余历史教研室,主任王雪梅;
吉林地区历史文化调研室,主任王景泽。
历史文化学院一部分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教师,另组成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1984年,原吉林师范学院成立古籍研究室,1985年改建为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导 小组在吉林省的常驻机构。2004年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建制保留。2007年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院长:郑毅东亚区域研究所所长:廉松心东亚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丽梅东亚文献研究所所长:赵兴元
中国史教研室
是2007年6月由原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合并而成的。教研室现有教师 16人,教授 3人,副教授 11人,讲师 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在读博士3人 。
1994年,中国古代史课程组被评为省优秀课程组。
2007年,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组被评为校优课。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教研室成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5年共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世界史教研室
世界史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世界史教研室拥有教学水平较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梯队。在世界史教研室的全部7名教师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世界史课程组带头人郑毅教授、研究生导师,曾被吉林省人事厅、教委等六部门联合评为吉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99年世界史课程组被评为北华大学校级优质课,2004年通过复审成为吉林省优质课。
2005年,专门史学科被评定为北华大学重点资助学科;世界近现代史被评定为北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世界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来,世界史教研室成员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的开展教研工作,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专著20部,主持、参与各级教学科研立项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记:刘亚丽
组织委员:宫炳成
宣传委员:郑毅 统战委员:赵文铎
纪检委员:王雪梅
青年保密委员:赵文铎 院长兼东亚中心主任:郑毅
副院长:宫炳成
历史系主任:王雪梅
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有香
团委会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郭宝盛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宫健泽
办公室秘书、博物档案资料室管理员:曹晶、郑春辉
辅导员:郭宝盛、李晓丹
资料档案中心管理员:张利 科研团队1:(从左至右)

李善洪 李晓丹 廉松心孔艳波郑毅 胡黎霞(退任)
申文勇 王立新 刘琳琳
科研团队2:(从左至右)
钟兴龙 刘哲 张丽梅(调离)陈洁 侯雁飞 孙颢 陈陶然 宫炳成
其他老师:
王景泽 张林 刘景瑜 赵兴元 史向辉 王雪梅 赵文铎梁立佳 宫健泽 李丽刘国石(退任)等
其它科研人员:
崔博光(韩国)刘厚生金和天 等 历史文化学院办公处各科室介绍
地址:北华大学南校区院系办公楼3层
301 办公室:曹晶
302 办公室主任室:张有香
303 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郭宝盛
304 副院长室:宫炳成
305 书记室:刘亚丽
306 中国史教师工作室:钟兴龙 张林 陈陶然
307 系主任室:王雪梅
308 中国史教师工作室:侯雁飞 陈洁 刘哲 孙颢
309 世界史教师工作室:申文勇 孔艳波 刘琳琳 王立新
310 教师工作室:王景泽
311 文物档案资料室1
312 卫生间
313 体育学院南校区教研室(宇通驾校招生办公室)
314 文物档案资料室2、装订室
咨询方式:历史文化学院综合办公室:(0432)64640029
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0432)64602989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处各科室介绍
地址:北华大学南校区院系办公楼1—2层
101 图书资料档案中心、会议中心:张利
102 收发室
201 副主任室:宫健泽
202 办公室:郑春辉
203 教师工作室:李晓丹
204 东北史地研究所:张林 孙颢
205 韩国研究所:廉松心
206 近代中国研究所:王立新 赵文铎
207 教师工作室:李善洪
208 教师工作室:赵兴元
2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刘厚生、日本研究所:刘景瑜
210 主任室、院长室:郑毅
211 教师工作室:崔博光(韩国)
212 历史文化学院学生会、乐队
213 卫生间
214 教师工作室:史向辉
215 共同研究室
咨询方式: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室:(0432)64602765 历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职务负责人:
党委书记:赵志刚(2007·2——2010·5)
刘亚丽(2010·5——至今)
院长:王景泽(2006·12——2009·10)
郑毅(2009·10——至今)
历史系主任:宫炳成(2007·2——2010·6)
王雪梅(2010·6——至今)
综合办公室主任:宫健泽(2007·2——2009)
张有香(2009——至今)
团委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戚新(2007·2——2008·9)
郭宝盛(2008·9——至今)
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雪梅(2005——2010·6)
钟兴龙(2010·6——至今)
学院党委组织沿革:
党委书记:赵志刚
刘亚丽
组织委员:宫炳成
宣传统战委员(后分为宣传委员、统战委员): 胡黎霞
宣传委员: 郑毅
统战委员: 赵文铎
纪检委员: 赵兴元
王雪梅
青年保密委员: 赵文铎

Ⅶ 北华大学历史学专业如何

看样子是今年的同学了 今年我被这个学校的 这个专业录取了 纠结中版...这个是师范类的一本专业权 在北华大学南校区 南校区挺小的 但是地理位置不错 据说这个专业不咋滴 鸡肋型的 专业目标就是培养中学历史教师 就业前景不乐观 如果喜欢历史专业的话学学不错....我打算也学校修第二专业 唉 都是苦命的娃啊

Ⅷ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沿革历史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由原吉林师范学院(1906年清政府创办,省立院校,中国第一批师范院校)历史系和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组建而成,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传承了吉林历史师范教育百年光荣传统。
第一阶段:吉林历史师范教育发轫初兴时代(1872~1978)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吉林府始建崇文书院,开设经史学课程,首开吉林地区正规官办历史学教育先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吉林省立初级师范学堂,讲授新史学理论。这就是中国第一批、吉林省第一所以培养师资为目标的新式学校,可谓实施中国师范教育之伊始,开中国师资培养之先河。以后,吉林省立初级师范学堂几易其名:1911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东北沦陷时期(1931~1945年)改名吉林师道学校,设文史系。1945年光复后,又恢复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后43年的艰苦岁月,始称吉林师范学校。1952年8月迁到江南(现吉林二中校址),修建历史系教研室、办公室,并开设教室。1951年~1958年、1959年~1961年,两度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1959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称吉林师范学校。1961年后升格为吉林师范学院。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招收工农兵学员。
第二阶段:复兴后的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时代(1978~1999)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设置了历史专业(专科)。1984年6月成立的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1985年6月改建为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在吉林省设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协作体),同年单独成立历史系(专科)。1989年升格为本科专业。李澍田、刁书仁等曾任历史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衣兴国等曾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李澍田先生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与东北师范大学薛虹教授合作或独立主编《长白丛书》《长白学圃》《中国东北通史》等学术期刊或著作。 到1999年,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已建成一所国内学术水准较高、学科体系比较健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门类系别。
第三阶段:北华大学师范人文学院历史系时代(1999~2007)
1999年9月10日,北华大学组建后,成立师范人文学院(包括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语学院等),重新设立历史系、历史教育学专业,并于同年12月成立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2001年8月,历史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人文学院将历史系改称为“社会历史文化系”,张林副教授创办、分管社会学专业。该系成为历史文化学院前身,设历史教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胡黎霞、张林曾任系主任,陈陶然(分管历史师范专业)为系副主任。2004年5月,古籍研究所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2007年1月,东亚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第四阶段:北华大学建院以后时代(2007~至今)
2007年2月,北华大学成立历史文化学院,赵志刚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任党委书记, 博士生导师王景泽教授任院长。 历史文化学院组建后,设立历史系、历史学(师范)专业,社会学专业分离出来并归入政法学院(现分为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专业属法学院)。2009年,北华大学任命东亚中心主任郑毅教授兼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2010年,任命刘亚丽为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宫炳成为副院长 ,王雪梅为历史系主任 。2012年5月设立历史学(历史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专业,同年7月,该专业方向开始招生。2014年5月,学院投入巨资从韩国、日本等国引进珍贵历史资料与文献书籍,资料库装备了先进的自动程序数控仪器设备,并进行全方位教学质量改革。5月27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首份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 北华大学的世界史专业被评定为2014年中国三星级学科专业,是三星级学科被定义为“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中国区域一流学科专业。” (2014年中国各地区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是为了满足全国高考考生及家长了解中国两岸四地各省市区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需求,旨在为2014年我国两岸四地高考考生选择报考高校、挑选学科专业提供参考依据。)

Ⅸ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院概况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共有教职工36名,专任教师26名(名单详见“机构组成”)。其中教授名,副教授17名;享有博士学位教职工11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学位15名。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外国留学交换生300余人。学院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首批科技创新拔尖人才1人,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1人,省级、校级重点1级学科带头人7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等。拥有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科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汇集了研究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美国等国及满、朝鲜、蒙古等民族历史,以及东北地方史、文物考古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专门史学科被评为“十一五”期间的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评为“十二五”期间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历史文化产业)两大方向本科专业为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为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世界史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专门史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省级精品课:中国古代史,省级优秀课: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等。
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国家重点、核心期刊论文46篇;编纂出版学术研论专著及全国高等学校适用教材29部。另外,1985年以来致力于出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东亚史巨著、大型地方文化丛书《长白丛书》系列,2014年已出版108部,500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在整理、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33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中心藏有中、英、美、日、朝、韩、俄、蒙等国的文字书籍期刊资料近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浏览室中的电子图书、历史音像资料、微缩胶片等各类资料数百种。

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
经过30余年的努力,学院现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培养历史教学与研究人才的基地。多年来,学院始终继承、坚持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2009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制;2010年,实施学生师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素质培训制;2014年,实施考研班专业优化辅导制等。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创立了以“六大古都”专业考察活动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始终以教学为中心,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立足吉林,辐射周边,面对全国,走向世界。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在各院校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在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历史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全天候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扎实可靠的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为学生的就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2011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号召下,文化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学院预见到未来文化产业市场对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原有师范类基础上,对专业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性调整和布局,新增设历史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书商式”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依托专业优势,加强学生学习师范专业师能技能培训练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团委会、学工办主办的,2009年开始首届的,每年12月(年终时)由学生会承办的 “早操、寝室文化节(从第五届改为校园文化节)颁奖典礼” 文艺晚会;每年6月(毕业季)由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的 “社联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送老生晚会” 文艺汇报演出等。2012年开始举办师能师技比赛,包括:三笔字书法、普通话、说课演讲辩论等环节。这些活动的表演与组织统筹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校级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等各项就业实践项目、创新活动和比赛中多次获优异成绩。团委青年志愿者选拔 吉林市历史文化教育单位义务讲解员 大赛成为了全校社团的十佳品牌项目活动,爱心敬老、募捐、交通协管员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最具有专业特色的吉林地方民俗文化协会成为五星级优秀社团;规模最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十佳风采社团、四星级社团。(吉林市历史文化教育单位包括: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水师营博物馆;吉林文庙博物馆;吉林满族文化博物馆、北山寺庙群;吉林机器局(文化艺术中心);吉林乌喇历史公园;船厂;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等)
学院已建立5个基地:
2013年5月24日与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共建大学生就业实践实习基地,选拔两批讲解员、签署议定书并举行揭牌仪式。
2014年5月13日与吉林市丰满区泰山街道共建学生党支部“志愿服务”基地、团委助残助困“阳光行动”基地,并举行启动揭牌仪式。在其下辖的华西社区、滨江社区等7个社区派驻社区主任助理,配合社区主任处理日常工作。同时定期深入社区基层,团委会开展义务助残助困,志愿者们进行志愿帮扶助学。
2014年5月18日与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选拔两批讲解员、签署议定书并举行揭牌仪式。

历史文化学院与吉林市丰满区劳工纪念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启动。2015年5月18日,双方在劳工纪念馆举行了基地揭牌仪式。学院党委、吉林市总工会和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相关领导、学院50余名师生及劳工纪念馆全体成员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召唤未来”,引导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基地的建立,为学院学生提供了新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志愿者将开展以“义务讲解员”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通过活动,将使广大青年学生经受社会锻炼、增长才干、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历史文化学院与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的良好互动,双方将秉着团结合作,互惠互利的宗旨,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加深沟通与交流,提升基地内涵建设,实现双赢。吉林市的媒体广泛关注本次活动,吉林市电视台、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都市新报和吉林市广播电台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学院毕业生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就业率逐年稳步提升,突破并保持在90%以上,始终居于全省前列。2012年来,在学院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考研率逐年攀升,平均每年保持在30%左右。
(以上资料截止于2015年6月)

阅读全文

与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