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民航机队发展史(详细到机型和引进及使用年份)
截止到1998年,民航全行业拥有飞机架,其中运输飞机461架,通用航空飞机262架,教学校验飞机156架。目前中国民航的主力机队机龄短、技术新,经济性能好,机型大多为世界先进机型。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从香港飞回12架飞机,加上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组织”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上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苏联伊尔一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伴随着国际航线的开辟,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民航于1973年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飞机。
改革开放后,为改变中国民航运输机群落后于先进国家的状况,中国民航加速机型更新,1980年,购买了波音747SP型宽体客机, 1983年又购买了波音747一200型、波音737和MD一80型客机。1985年,5架A310落户上海,使中国民航使用的运输飞机同国际民航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适应发展航空运输对运力的需求,90年代初,中国民航加快飞机引进和更新换代的步伐,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添置运输飞机,使机队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大为提高。1997年是中国民航机队迅速壮大的一年,全年接收和预订购飞机数量均为历史之最。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主要历经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决定民航局名称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决定将民用航空总局由交通部属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业务工作、党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归空军负责管理。这一时期,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第二阶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 要企业化”。同年3月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以“中国民航(CAAC)”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下设北京、上海、 广州、成都、兰州(后迁至西安)、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 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 17架;机场只有79个。1980年,我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全年运输总周转量4.29亿吨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国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阶段(1987年-2002年):
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这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是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 中国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广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阳管理局所在地的机场部分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西安西关机场(现已迁至咸阳 ,改为西安咸阳机场)和沈阳桃仙机场。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系统也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相应进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级供油部门的基础上组建了专门从事航空油料供应保障业务的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该公司通过设在各机场的分支机构为 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应。属于这类性质的单位还有从事航空器材(飞机、发动机等)进出口业务的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从事全国计算机订票销售系统管理与开发的计算机信息中心;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运输国际结算服务的航空结算中心;以及飞机维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1993年4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属国务院直属机构。12月20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20多年中,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达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国际排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
第四阶段(2002年—— ):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主要内容有:
1、航空公司与服务保障企业的联合重组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及服务保障企业合并后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组成为六大集团公司,分别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
2、民航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华北地区管理局、东北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南地区管理局、西 南地区管理局、西北地区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大连、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深圳、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对民航事务实施监管。
3、机场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一并划转;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 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随着甘肃机场移交地方,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全 面完成,也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国际民航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以高票首次当选该组织一类理事国。
2004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亿人、货邮运输量273万吨、通用航空作业7.7万小时。截止2004年底,我国定期航班航线达到1200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香港、澳门航线) 975条,国际航线225条,境内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3个(不含香港、澳门),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机场为中心,以省会、旅游城市机场为枢纽,其它城市机场为支干,联结国内127个城市,联结38个国 家80个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民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国民航拥有运输飞机754架,其中大中型飞机680架,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2004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230亿吨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在国际民航组织188个缔约国中名列第3位。
② 东风7型内燃机车的发展历史
东风7型机车通过鉴定后,北京二七机车厂根据首两台机车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其设计又进行了十多项改进,包括改善司机操纵台面向、降低辅助功率消耗、增加一级磁场削弱、提高车架刚度等。完成图纸整理后,东风7型机车与1985年开始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同年获得第六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北京市优质产品称号。
截至1997年底,北京二七机车厂累计生产了295台东风7型柴油机车(0001~0295) ,大部分均配属郑州铁路局及北京铁路局下辖各机务段,其余少数交付地方厂矿企业使用。2005年3月,随着中国铁路进行撤消铁路分局的体制改革,原郑州铁路局被分割为郑州、武汉、西安三个铁路局,而原北京铁路局被分割为北京、太原两个铁路局,目前该五个铁路局均配属有东风7型机车。 机车走行部为两台三轴转向架,轴式Co-Co,其形式和结构与东风4型、东风5型机车转向架基本相同。滚动轴承轴箱采用弹性拉杆定位,一系悬挂为轴箱圆弹簧并带有液压减震器,二系悬挂为橡胶堆,采用无心盘无导框的四杆机构牵引装置。每台转向架装用三台牵引电动机,牵引电机为滑动抱轴承式半悬挂方式。基础制动方式为单侧铸铁闸瓦制动、手制动停车制动。
③ 唐山机务段的历史沿革
作为伴随唐胥铁路一起成长的机务段,历经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巨变及抗美援朝、援越、抗震救灾等重大历史事件, 均以其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屡创辉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成为全国运输战线的一面红旗,受到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蒸汽机车时代曾领一流机车质量之风范,构建了机车架修“六过硬”、洗修“四过硬”;检修机车“一心二不三满意”及保养机车“一洁二光三无四漏五消灭”的质量保养规范标准,荣获“全国质量金牌”荣誉称号。
段址搬迁后,着力实施“高品位企业文化、高素质员工队伍、高效能运行机制”发展战略,内聚凝力、外塑形象,全面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从百年历史的传承中提炼安全精髓,从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培育安全观点,将传统和现代的安全意识有机融合,形成全新的 “安全生产是最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一安全价值观。为使安全价值观转化为安全动力,不断营造温馨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激发职工保安全的能动性;营造民主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氛围,调动职工保安全的积极性;营造跟进型的安全教育氛围,促进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确保安全运输生产的长治久安。目前, 全段安全走行百万公里以上的机车达 153台,占机车总运用台数的71.8%。 其中DF4 6047 机车安全走行达 700 多万公里,位居全路第三位。
④ 中国空军历史
创建时期(1949.1~1953.12)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重视发展航空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困难条件下,培养、储备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大革命时期,选派共产党员进国民革命军航空学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选调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时期,选调一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党航空学校和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学习;在延安开办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的学校。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创办人民军队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1949~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逐步建立健全作战指挥、教育训练和勤务保障体系,遂行要地防空任务,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和进行围剿土匪作战,成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成立领导机关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长、王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全国的航空工作,组织接管缴获的航空器材、修复机场、收容教育改造国民党空军航空技术人员,为建立人民空军创造条件。 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信给周恩来,提出建立人民空军。周恩来随即组织筹建空军的工作。26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10月25日,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原军委航空局撤销,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空军领率机关先后设参谋部(司令部)、训练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部和空军直属政治部等部门。 1949年4月~1950年1月,先后成立华北、华东、华中(后改中南)、西北、西南、东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归所在军区建制。统一领导接收、管理国民党空军遗留的航空设施、物资和人员,办理航空业务。1950年8月~1951年12月,以各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和陆军部分军、师机构为基础,先后成立华东、东北、西南、中南、华北、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各战略区的空军部队、学校、机关,实行由军委空军领导机关和各大军区领导机关双重领导,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空军主要为建制领导关系,空军部队建设和管理由军委空军统一负责。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统一领导指挥志愿军空军。11月,在辽西省开原(今辽宁开原)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辽东省安东(今辽宁丹东)、上海、山东潍坊各组建1个空军军部,加强空军部队的领导指挥。 建立院校培训体系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筹划建立人民空军时决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请苏联派出专家协助,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航空器材,尽快建立一批航空学校。至1950年1月,新建7所航空学校,以速成方式培养飞行、航空机务等专业技术人才。1951年以后,继续新建航空学校,并将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同校合训改为分校培训。到1953年底,空军有13所航空学校,培训飞行人员5 945名(其中女飞行人员55名)、航空机务人员2.4万余名、其他干部近1 400名。1950~1953年,先后成立8个航空预科总队(后改称航空预备学校),对准备入航空学校的学员集中进行预科教育。1951~1953年,还先后成立机务学校、干部学校(1952年9月改称空军政治干部学校)和指挥员训练班,逐步建立多种类型、综合性院校培训体系。 组建部队空军成立初期,中央军委采纳空军关于在陆军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指导方针。1950~1951年,从陆军部队调给空军12个师部、49个团部,用于组建空军部队。1950年6月19日,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南京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7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在上海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后改称空军陆战第1师、伞兵教导师。11月2日,空军部队的旅改称师。24日,在四川新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团。1951年4月24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师。至1953年底,空军部队发展到28个师,各型飞机3 000余架。 建立保障体系空军成立初期,在国家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整修和新建一批机场,保障航空学校和航空兵部队使用。雷达、通信、气象等保障机构也陆续建立。空军专用经费和物资由空军负责供应,全军通用经费和物资由军区负责供应。全军实行新的供应保障体制后,1952年9月1日起,空军按照建制关系全面组织后勤供应保障,基本上实行空军—军区空军—部队供应体制。在东北、华东成立有空军后方勤务部分部,每个分部负责1个地区或1个作战方向空军部队的后勤供应保障。 担负作战任务中共中央最早赋予空军的任务是参加解放台湾作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0年12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击落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有300多个单位、8 000余人立功,其中6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1人获英雄、模范称号。 1952~1953年,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击伤入侵和窜扰飞机8架。1952年9月20日,击落入侵上海地区的美军B-29型轰炸机1架,取得空军国土防空的首次战果。1950年4月~1952年11月,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在康藏高原开辟航线25条,空投各种物资2 326吨。1952年7月,配合陆军部队围歼四川黑水和甘肃南部等地区土匪,实施空中侦察、轰炸、扫射、散发传单和后勤支援。
全面发展时期(1954.1~1966.4)
根据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空军全面加强建设。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195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实行空防合一体制,并进行精简整编。随着主要武器装备由中国自行生产,部队进一步发展,战斗力显著增强,在国土防空和协同陆、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等作战中取得突出战绩。 空军与防空军合并 1957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5月17日,空军、防空军机关合署办公。刘亚楼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各军区空军、防空军机关陆续合署办公。7月26日,防空军军种名称撤销,原防空军部队、学校划归空军建制。 加强领导指挥机构建设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后,进一步加强空军领导指挥机构建设。1956年3月,在河北杨村(今天津杨村)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7年12月移驻济南。1958年8月,成立福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驻福建、江西省的空军部队。1958年11月~1960年2月,在吉林、广东、福建各组建1个军级指挥机构。1960年8月、1965年10月,先后成立昆明、成都军区空军领导机关。 按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对口的原则和空军业务工作特点,空军领率机关机构设置陆续调整。至1966年5月,设有11个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挥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直属政治部。 扩建部队1956年9月,开始装备中国自行生产的作战飞机,并继续从国外购买部分飞机等装备,部队逐步发展。1958年10月,组建第一批地空导弹兵部队。1959年开始,歼击航空兵师陆续组建主要用于夜间作战的分队。为提高机动作战能力,1961年下半年,航空兵部队全面实行基地化。飞行团改为飞行大队。基地归航空兵师建制,将可以固定在基地的人员、装备都归基地建制,基地担负后勤和航空工程机务保障任务,航空兵师机动时,基地所属人员、装备不随之机动。1961年6月,陆军1个军调归空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地空导弹、高射炮、雷达等装备国产化后,部队加快发展,防空力量得到加强,对空警戒、指挥引导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强教育训练1954~1965年,空军院校陆续进行调整。1958年,撤销一批预备学校、文化学校,先后成立空军学院、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及通信、卫生等院校。至1965年底,空军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培训场所。 1959~1961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援助中国的协议,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航空发动机、零备件和燃料严重短缺。为克服困难,航空兵部队开展“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活动,采取“大集中、小穿插”、“平行训练”等方法,保持部队战斗力,完成了空军入闽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等任务。1964年,通过开展群众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明显提高。 制订法规、编写教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创建时期使用的法规、教材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1959年1月开始,抽调大批人员,全面地编写条令、条例、大纲、教材,进行空军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理论建设工作。历时6年6个月,完成各种条令、条例、大纲、教材、操典等306本。对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进行国土防空作战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飞机经常侦察、袭扰中国大陆和沿海地区,台湾当局飞机频繁入窜大陆,防空作战形势紧张。1954年1月~1966年5月,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美国和台湾当局飞机51架、击伤49架。首创用装备机载雷达的截击机和高射炮在夜间击落B-17、P-2V型飞机,用地空导弹击落RB-57D和U-2型高空侦察机,用歼-6型飞机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等战 例。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在此期间,空军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在曲折中前进。军区空军以下机关、部队和飞行学校坚持正面教育,不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基本保持了稳定。空军部队抵制各种冲击和干扰,严守岗位,完成了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为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应付突然袭击,在一段时间,空军过多扩编部队、增设机构,编制员额大幅度增加。根据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进行精简。 改进部队体制1966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中国面临战争威胁,空军大量扩建部队。1969~1971年,新组建11个航空兵师和一批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部队。至1972年底,空军实有总人数和部队数量达到历史上最多的时期。1970年2月,改进航空兵部队组织体制,将师属飞行大队改为飞行团,基地改为场站,师下辖飞行团和场站,航空机务人员编在飞行团,以提高飞行团独立遂行作战训练的能力。 调整领导机关机构设置1967年6月,成立济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1968~1969年,在华北、西北和粤东地区先后增设军级领导指挥机构。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适当归口、减少层次、裁减人员的原则,1969年9月,空军直属机关由11个部整编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70年,军区空军机关相应调整机构设置。1976年,空军、军区空军机关增设航空工程部。 教育训练受到削弱“文化大革命”期间,空军正常的教育训练秩序被打乱,战役训练、军事演习被取消,飞行训练课目和院校课程设置被削减,训练时间和学制缩短,教育训练质量严重下降。1969年,有12所空军院校被撤销。1973年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各类教导队,恢复、重建部分院校,增加教育训练时间和内容,训练质量开始回升。 完成作战任务1966年5月~1976年10月,美国和台湾当局不断派遣军用飞机袭扰,侦察中国大陆沿海和纵深地区,其入窜手段多变,给空军防空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空军担负防空作战的指挥机关和部队保持高度戒备,共击落美军入侵、台湾当局入窜飞机16架,击伤4架。1967年9月,地空导弹部队首次使用中国自制兵器,有效抗击干扰,再次击落台湾当局U-2型高空侦察机1架。期间,空军高射炮兵部队完成了多次出国支援作战任务。 进行精简1975年,根据总参谋部批准的《空军精简整编实施方案》,精简机关,撤销部分军级领导指挥机构和高射炮兵部队,淘汰一批老旧装备,空降兵部队实行简编,工程建筑部队和装备修理机构等实行企业化管理,不计入军队定额。探照灯兵部队撤销。到1976年10月,空军总人数比1972年减少26.9%。 管理民航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民用航空系统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制度。民航对外名称不变,仍为国务院直属局。1980年3月15日,民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实行企业化管理。
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以后)
1976年10月以后,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全面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改善武器装备,增强保障能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全面整顿1977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整空军领导班子。1978年,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包括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军事训练、战备工作、政治工作、纪律、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后勤工作、机关和作风等10个方面。在全面整顿基础上,先后制定和实施具体建设规划,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进展,航空兵师长都能带队升空作战,院校建设得到加强,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研装备、航空工程机务和后勤保障有新发展。1980年以后,空军多次进行精简整编。压缩编制员额,实行军士制度,减少干部数量,提高士兵比例,改进部队组织体制。 提高教育训练水平1977年以后,空军教育训练全面恢复和加强,对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标志着空军战斗力水平的甲类飞行团大幅度增加。为适应空中力量使用特点,做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加强多兵种和赋有战术背景的合练、演习和参加三军联合作战演习。逐步完善飞行学院—训练基地—部队三级飞行人员训练体制,甲类团由技术训练为主转变到以战术训练为主,由单一兵(机)种训练为主转变到以合同战役训练为主。1996年9月~1999年9月,空军先后举行多机(兵)种未知条件攻防对抗、空中战役对抗和强电磁干扰条件攻防演习,提高高技术条件下实战能力。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部队不断探索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对策与战法,形成多种口径(型号)兵器结合使用、协同作战的多种有效战法。参加多军兵种军事演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等,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78年,重新成立空军学院等一批院校。1980年以后,空军院校不断调整训练任务、培训体制,使部队所有干部都有相应的院校培养。初级指挥军官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3个层次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个层次培训。为适应军士制度,成立士官学校,在部分军官院校开设士官培训班。各院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军官继续教育体制,开办多种形式函授教育,多渠道培养人才。飞行学院毕业学员实行本科以上教育。 改善武器装备空军有计划地进行装备科研,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武器装备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装备陆续装备部队,逐步淘汰老旧装备,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1987年,实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制,进一步加快新武器装备研制进度,提高研制经费使用效益。武器装备和勤务保障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健全。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级奖励并得到应用,对加强空军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保障能力空军战斗勤务、航空工程、后勤系统保障工作不断加强。雷达情报、通信导航、领航引导、航空管制、气象预报等战斗保障装备陆续改进更新,抗干扰能力增强,逐步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保障效率提高。航空工程系统在反复试验基础上,1985年以后,全面实行新维修体制,加强飞机维修管理,改进维修手段,完善维护条例、规程,开展飞机维修科研,促进飞机维修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后勤保障立足于部队现代化建设,以注重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后勤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改善保障设施,更新保障装备,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战备、训练和生活保障任务。 到20世纪末,空军发展成为以航空兵为主体,诸兵种组成的合成军种。武器装备由缴获、外购、仿制,发展到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为主;官兵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程度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建设和部队战斗力水平进入新阶段。跨入21世纪,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成为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祖国领空、促进统一大业的重要军事力量,在高技术条件下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空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完成抢险救灾、航空测量、人工增雨、飞播造林、开辟空中航线等任务。在空投试验核武器、新型飞机试飞、运送卫星火箭等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支援国家航空运输,开展民用航空业务,至1997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通53条航线。至1999年,先后为民用航空输送500多名飞行人员,开放50多个军用机场供民航飞机起降,雷达、通信、导航、气象等部(分)队在保障战备训练的同时,为民航提供服务。 空军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岛屿、支援地面部队剿匪、国土防空、出国支援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取得出色战绩,共击落敌机1 017架、击伤634架;在参加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杰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队”、地空导弹“英雄营”、“飞行安全红旗师”、“红色前哨雷达站”、“模范气象导航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刘玉堤,“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于牺牲奉献的好战士”黄勇、“试飞英雄”李中华等。[
⑤ 青岛机务段的历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年4月份,由济南机务段的青岛、青西车间和济南西机务段的淄博运一、二车间等部门整合成立。
⑥ 徐州北站的发展历程
徐州北站最早叫铜山站,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21年11月20日至26日举行的陇海铁路铜山站全体机务工人大罢工,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江苏首次领导的铁路大罢工。陇海铁路机务工人为反对裁人减薪、虐待工人举行罢工,使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陷于停顿。11月8日,铜山站管理人员奉机务总管之命,将专为机务工人上下班出入的八号门突然锁闭。愤怒的工人将栅门挤开,为此,有两名工人被开除,于是酿成“八号门事件”。事发后,徐州铁路工人迅即推出代表赴洛阳、郑州、开封各大站联络。北京中共党组织立即派罗章龙前往洛阳,指导罢工。大罢工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共产党人。当时的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曾评价:“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
徐州解放后,铜山站回到人民手中,更名为徐州北站,等级定为特等站,它是在原铜山站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该站为全国最大的货运站之一,也是当时徐州分局的货运主场。
1990年,徐州北编组场投产运营,经铁道部批准,徐州北站宣布成立,原徐州北站更名为徐州西站。
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铁路生产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徐州西站也调整建制,并入徐州北站。
“十五”期间,徐州北站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步伐,总体能力较以前有较大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大幅度提升。经历了六次铁路大提速的徐州北站,如今已经由高科技的数字技术逐步取代了当初设计的半自动化技术水平,职工坐在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内,只要轻点鼠标,便可完成对调车、车号、货检等一系列室外作业的检控。
1995年~1999年,日均办理21427辆;
2000年~2004年,日均办理22178辆;
2001年,日均办理约22000辆,年吞吐能力750万吨;
2005年,日办理提高到23000多辆;
2006年至今曾多次突破日办理25000辆以上。
⑦ 简述航母发展史
美国的兰利号和英国的百眼巨人号是世界上最早的两艘航空母舰。日本的凤翔号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而非有其它舰种改装的航母。
⑧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发展历程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成立于1987年10月15日,是中国民航第一家按照政企分开改革原则组建起来的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下辖的中国西南航空重庆公司位于重庆江北机场,中国西南航空公司贵州分公司位于贵阳龙洞堡机场。此外,公司还在北海、烟台、湛江设有飞机停场过夜基地。
公司现投入运营的机队规模为40架,其中包括空中客车宽体远程A340-300客机3架、波音757-200飞机13架、波音737-300飞机17架、波音737-800飞机3架,开辟有成都-新加坡、成都-曼谷、拉萨-加德满都、重庆-名古屋、重庆-曼谷、重庆-汉城、贵阳-曼谷、成都-香港、重庆-香港、贵阳-香港、重庆-澳门、青岛-澳门等国内外航线190多条,通航的国内外大中城市达60多个,2000年旅客运输量达505万人次,运输货邮超过13万吨。公司成立至今,共运送中外旅客4700多万次,运输货物90多万吨,为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在成都市、重庆市和贵阳市设有大型售票处,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厦门、深圳、三亚、武汉、昆明、北海、烟台、长沙、青岛、桂林、乌鲁木齐、尼泊尔加德满都、新加坡、曼谷、香港、名古屋、汉城等地设立了21个营业部、办事处,并以这些城市和地区建立起广泛区域性代销点,为旅客和货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安全第一、正常飞行、优质服务”是公司经营的主导方针。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维护力量雄厚,辖有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成都飞机维修厂和西南航空飞机维修公司。成都飞机维修厂具有30多年机务维护经验,并创造了连续314天保证6架波音757-200飞机无机务原因延误航班的辉煌业绩,赢得了波音公司颁发的该机型维护全世界第一块奖牌。西南航空飞机维修公司,是中国唯一能同时承修公制和英制飞机、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综合维修基地,同时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西南航空飞机维修公司与法国斯奈克玛、美国威利斯、北京凯兰四家公司合资组建的四川斯奈克玛发动机维修公司,可以科学的管理和高质量的维修技术,满足中国和亚太地区对CFM56系列航空发动机的维修需求。
公司注重服务质量建设,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都保持了较高水平。公司派往泰国航空公司进行过服务培训的乘务员,她们的国际标准服务不仅在公司的国际、地区航线上得到了公认,还带动了整个空中服务质量的提高。公司下属的运输服务公司,在办理国际和国内航班值机、配载、进出港航班行李收运、交付和提供地面运输服务的现场保障工作中不断完善各环节服务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果。1993年,中国西南航空公司荣获了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设立的最高奖“保护消费者杯”。
1996年4月,公司加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997年3月3日,公司正式成为国际航协多边联运协议成员。公司已与美国、德国、瑞士、日本、巴西等国家的40多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联运关系。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正积极扩大销售和联运网络,以逐步建立起“扎根西南,飞遍全国,向东南亚和全球辐射”的航空运输体系。
⑨ 蚌埠铁路局的发展简史
清宣统三年津浦铁路总局蚌埠大车房
民国元年津浦铁路总局浦口分局蚌埠机务、车回务段
民国20年津浦铁路管答理委员会蚌埠机务、车务段
民国26年津浦铁路管理委员会从浦口迁至蚌埠
民国27年(日)蚌埠桥木事务所、机关区
民国28年(日)蚌埠铁路局
民国29年(日)蚌埠出张所
民国32年(日)蚌埠铁道整备局
民国35年津浦铁路管理局(济)徐浦管理处(徐)蚌埠机务、工务、车务段
民国38年蚌埠军管会
1949年济南铁路局蚌埠分局
1958年1月 上海铁路局蚌埠办事处
1958年8月合肥铁路局(蚌埠办事处改为合肥铁路局,但始终处于调研阶段,未行使职权)
1959年蚌埠铁路局(辖徐州、合肥、芜湖等地区,分别在合肥、蚌埠两地办公,
12月合肥部分全部迁到蚌埠市胜利路今址,下设徐州、蚌埠、合肥、
九龙岗、马鞍山共5个办事处)
1963年上海铁路局蚌埠分局
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铁路分局军管会
1978年上海铁路局蚌埠分局
2005年上海铁路局蚌埠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