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宜兴埠的历史文化
岁月沧桑,历史上的宜兴埠并非富饶之地,解放前,当地农业经济“十年九不收”,流传着“宜兴埠三宗宝,麻秆、荞麦皮和香草”,普通老百姓过的生活是,住土房、睡土炕,男人外出经商,家中无米汤,孩儿哭叫饿,女人泪汪汪,麻秆换来玉米面,糊弄肚皮度饥荒。
宜兴埠习称余庆府。距市区较近,是城乡结合地区。清《保甲图说》记:“王家场河外稍北曰宜兴埠。有寺曰药王庙,村多砖窑,旁有小道北去。” 因烧砖瓦,挖地多坑塘,蓄水养鱼,故人多从事渔业,住高台上,俗称渔家铺,后谐音取吉庆意称余庆府,至今仍有老人称余庆府,但在行文写成宜兴埠了。这里是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乡。其父喜音乐,尤擅琵琶和十番,尝在棉被上缝制两袖子,睡前倒在被窝里先弹一阵入睡,醒后再弹一阵。人称琵琶张,远近驰名。
教育家杨澄甫,当天津师范校长多年,为津市培养许多老师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温支英青年时兴办普育女子学校并办画报,曾任学界同志会长与民兴报社长刘孟扬为解决津浦铁路停车场率同学三千向督署请愿,触怒直隶督办陈夔龙,以扰乱地方罪戍新疆,辛亥革命后返津,因腿部受伤致残。后参加同盟会,当选众议员。镇中原有一药王庙,义和团兴起,团民将庙改为供奉碧霞元君名碧霞宫,在此习拳上法,至今尚留有宫前街、宫后街等地名。
2. 宜兴市有没有比较有文化气息的古镇
江苏省宜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宜兴的每个角落都有她的历史文脉。
3. 宜兴有哪些名人
宜兴的著名历史名人有:周处、陈庆之、蒋捷、卢象升、徐溥、周延儒。近现代名人有:徐悲鸿、吴冠中、周培源、顾景舟。
著名历史人物的简介:
1、周处,生卒年为236年~297年,是晋朝周处是妇孺皆知的“周处除三害”的主角,是弃恶从善、改过自新、发愤励志、尽忠报国的典型;所撰《阳羡风土记》是中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2、陈庆之,生卒年为484年~539年,是南北朝时将军,为一代名将。
3、蒋捷,生卒年为1245年-1301年,是宋末元初词人,宋末四大家之一。
4、卢象升,生卒年为1600年~1639年,是明代末著名抗清将领。
5、徐溥,生卒年为1428年~1499年,是入阁为相12年,政绩卓著,为一代贤相。
6、周延儒,生卒年为1593年~1644年,是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连中两元(会元、状元),后二度为相。
近现代人物的简介:
1、徐悲鸿,生卒年为1895年~1953年,是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2、吴冠中,生卒年为1919年~2010年,是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3、周培源,生卒年为1902年~1993年,是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顾景舟,生卒年为1915年~1996年,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
(3)宜兴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1、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代曾出进士548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任宰相(或相当职务)的10人。
2、现代更是人文荟萃。宜兴被誉为“教授之乡”,有宜兴籍大学校长100多位。其中,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有被称为“一街双星”的原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原校长虞兆中,有被誉为“双子星座”的孪生兄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原名史绍华)和著名教育家史绍熙。
4. 江苏宜兴的特色
【地理位置】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31'~120°03'。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三氿(西氿、团氿、东氿)相伴市区东西两侧。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280.7平方千米);市区建成区面积66.1平方千米,城市化率55.88%。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最高峰黄塔顶611.5米;东部为太湖渎区,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粮油主要产地。
【区划人口】 至年底,全市有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2个省级开发区、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217个行政村、95个社区居委。户籍总人口107.18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4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37%、1.26%。其中,男性52.85万人,城镇人口56.49万人。全年出生6952人,出生率6.50‰;死亡7991人,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长率-0.97‰。计划生育率99.85%,独生子女率89.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5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少数民族36个近4000人。宜兴市人民政府驻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自然资源】全市有耕地6.61万公顷、林地5.04万公顷;有中小湖泊29个,水域面积294.3平方千米;水库塘总容量1.34亿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资源11亿立方米。已探明矿种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种。蜀山独有的陶土是制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其中毛竹1.2万公顷,总蓄积量3600万支;茶园5000公顷,年产茶叶6407吨,是江苏省毛竹和茶叶主要产区。野生动物有野鸭、黄雀、黄鹂等鸟类上百种,狼、野猪、刺猬、松鼠等哺乳动物多种;还有银鱼、鲫鱼、草鱼、蚌、蟹等水产几十种。
【土特名产】宜兴物产丰富,享有“陶都”美誉,所产陶器驰名中外。和桥豆腐干咸而不齁;清廷供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腻;高塍猪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独特;太湖“三鲜”白鱼、白虾、银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渎区百合被誉为“太湖之参”;丘陵山区盛产板栗、毛竹、竹笋、杨梅和多种名特优茶,“阳羡紫笋”茶唐朝时就定为贡茶;2008年,宜兴市被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共14个),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宜兴毛笋肉质肥厚,色泽黄亮,与黄豆同煮,成为江南名菜、下酒极品;张渚大白果种核大,苦味少,糯性好,口味清新,润喉养肺;野生菌类雁来蕈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洋溪萝卜和结球甘蓝菜成功注册为“洋溪”牌,结球甘蓝被认定为部级无公害产品;杜鹃花品种繁多;祥下芹菜品种多,销路广。
【建置沿革】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名胜古迹】宜兴是全国闻名的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南部山区多溶洞,景奇形怪,已发现的80多个,开发开放的5个,其中善卷洞、张公洞1934年就对外开放。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5个。善卷洞周围诸多“梁祝”遗迹更为吸引游人;玉女潭巨石环绕,一汪凝碧,常年不涸;蜀山东坡书院和闸口天远堂的西府海棠为苏东坡创建和手植;滆湖之滨的天一度假村集吃、住、娱于一体,是江苏省最大的私家园林。城中有纪念“阳羡第一人物”周处的周王庙、太平天国辅王府、徐悲鸿纪念馆等人文景点;天一度假村和宜兴观光农业示范园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年注意保护自然风貌,开发生态旅游,并利用城边丘陵山地和氿滨水面,建成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水浮地公园、湿地公园,一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山水旅游城市初步形成。
【文化遗存】宜兴历史悠久,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位于芳庄镇溪东村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建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的国山碑被誉为“江南第一碑”。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8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101个点)、文物控制单位56处,库藏文物1万余件。“梁祝传说”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男欢女嬉”、“宜兴手工刻纸”、“宜兴均陶堆花技艺”、“观蝶节”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2007~2009年,在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整理挖掘工作,整理出重点项目1731项,立项在册。
【陶瓷文化】宜兴陶瓷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等地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2002年,新街骆驼墩出土马家浜文化时期陶器。丁蜀前墅的明代龙窑是全国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龙窑。骆驼墩遗址和古窑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五朵金花”,特别是紫砂成品,以其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名扬海内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项圣思的“圣陶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无锡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宜兴陶瓷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紫砂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有些作品还被作为国家国际交往的礼物。宜兴自1988年至1998年,每两年举办一次“陶瓷艺术节”,以陶为媒,招商引资,推动宜兴经济发展。宜兴陶艺家数次赴台赴美,以艺会友,促进文化交流。全市上规模的陶瓷企业有20多个,民间陶艺作坊1000多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其中有陶瓷工艺美术专业职称的2108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的有12人(其中已故2人),省大师14人、省工艺美术名人27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52人。宜兴(紫砂)是被省经贸委授予的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
【宜兴名人】 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曾出进士近400名,其中状元4名、榜眼5名、探花1名;有宰相10位、将军15位。晋朝周处文武双全,是妇孺皆知的“周处除三害”的主角,是弃恶从善、改过自新、发愤励志、尽忠报国的典型;所撰《阳羡风土记》是中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时将军陈庆之骁勇善战,为一代名将。卢象升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政治家当数明代徐溥和周延儒。徐溥入阁为相12年,政绩卓著,为一代贤相。周延儒在明万历四十一年连中两元(会元、状元),后二度为相。
在自然科学上有建树的也大有人在。宋代单锷撰写的《吴中水利书》对太湖治理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末名医俞听鸿的《俞听鸿医案》解放后被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民国时,邵申培创办大有蚕种总场,创立“虎”牌蚕种,发展到苏、浙、皖11个分场,年产蚕种64万张。现代更是人文荟萃。有被称为“一街双星”的原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有被誉为“双子星座”的孪生兄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史绍熙和著名教育家史绍熙。至2009年底,宜兴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2位:周培源、唐敖庆、潘菽、史绍熙、朱洪元、朱既明、吴浩清、章综、程镕时、朱邦芬、褚君浩、吴岳良,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周镜、沙庆林、薛鸣球、程天民、陈太一、吴中如、唐西生、陈国良、高鼎三、黄瑞松、陈志南、任南琪。有宜兴籍大学校长100多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万人左右,被誉为“教授之乡”。他们在各个领域里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文化艺术上,宜兴更是人才辈出。唐代蒋防、宋代蒋之奇和蒋捷、明代吴炳、清代陈维崧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较高声誉。文学家蒋防的《霍小玉传》广为流传。诗人蒋捷的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成为千古名句,与周密、王沂孙、张俊并称为“宋末四大家”。戏剧家吴炳著有“粲花五种曲”,其中《绿牡丹》和《西园记》至今仍为越剧和昆剧的保留剧目。陈维崧是晚清阳羡词派领袖,曾参与编修《明史》,与吴江的吴槎汉、云间的彭古晋并称为“江左三凤凰”。近代有文学生涯长达60年的原上海星火出版社总编辑沙蕾,有《时间之歌》诗集传世。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的画作享誉海内外,张瑞麟、尹瘦石、钱松嵒、吴冠中等一批画家也享有很高声誉。音乐戏曲方面,有参与编订《刘天华创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刘天华弟子储师竹,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在民乐演奏上造诣颇深的刘天华弟子蒋风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歌唱家有程静子、张权。新闻出版方面,有20世纪早期就蜚声报界、被誉为“报界三杰”的徐凌霄,著名记者、《文汇报》创始人之一的徐铸成和《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金凤等。
5. 1,宜兴简介 宜兴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物产资源丰富,素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
是的,我一直想在宜兴买房。
6. 丁蜀镇的历史文化
陶都“五朵金花”
均陶、 彩陶、精陶、紫砂陶和青瓷号称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
宜兴均陶兴于宋代,明代《宜兴县志》有规模生产的记载,至清代雍正年间成为皇家御用器物。宜兴均陶釉色美艳动人,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及非常多的变色,可媲美以“窑变千色”闻名的北宋钧窑瓷器。
宜兴彩陶,美术陶瓷和彩釉细陶,是在汲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艺术新葩。以雕塑、花瓶、灯具、壁画和其他实用工艺品为主,釉色丰富,装饰绚丽典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功能。彩釉细陶产品有明陶,配以刻花、画花、贴花、浮雕及化妆土洋结合等手法制成的瓶、鼎、盘、碟、假山石景、插瓶清供、蔬菜玩物、文具用品等上千个品种质地细腻、色泽高雅、令人爱不释手。
精陶采用堆、雕、刻描、彩、釉下釉中、色边、缕网印花等多种装饰方法制作,形美质坚,产品有13种化妆土颜色,色彩鲜艳,瑰丽多姿。精陶是宜兴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的陶瓷新品种,兼有陶和瓷的特点,采用可塑法、注浆法或半干压法成形,素烧后施釉。
紫砂陶是宜兴陶瓷最大最绚丽的奇葩。其艺术性、文化
性悠远丰富。紫砂茶壶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用它沏茶,香味浓郁、色泽清新,特别暑天泡茶隔夜不馊;紫砂花盆栽花不易烂根,生长茂盛。壶,盆造型古朴,端庄质朴,颇具民族风格,受到国内外一致赞赏。
青瓷被欧美国家誉为东方的绿宝石,青中泛蓝,苍翠欲滴,更是陶器中的上品。 宜兴出土原始青瓷器。珍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西晋青瓷神兽尊”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五代十国南唐时,宜兴青瓷生产规模很大。
夜壶
提起夜壶会有许多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夜壶也就是尿壶,而因为北方天寒地冻,男人夜急不肯起床,而用壶“就被解决”而称尿壶为夜壶了,因为“文雅”而泛用于大江南北。能进北方的男人被窝的只有两样,夜壶和女人。所以男人们对夜壶情有独钟,样子千奇百怪,用材极尽奢华,金银铜铁锡不过瘾,关键部位还会用钻石珠宝镶着,甚至会专门整个童儿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绝不能享受夜壶的“美妙”的。而江南的夜壶大多是以陶加釉烧制而成,颜色或绿或黄或绛红,家家户户会有三四个,而也无东北汉子的讲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腾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壶,女人则蹲坐就壶,睡意朦胧中享受那份欢畅淋漓的感觉,此时最担心的便是雨天脱在床边的半筒雨靴了,往往会不小心错成夜壶,但凡发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给予否认,哪怕是头上挨“凿栗”,因为传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小时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倒夜壶了,而那时家家户户的粪缸也会集中在村子的某个地方,倒夜壶也成了我们在粪缸地带嬉戏玩耍的一段美好时光。到了多看了几遍《少林寺》后,夜壶就成了练功的水桶了,一手一个,平举着去倒去清洗,清洗完后就晃荡着回,幅度一大,“咣当”两手只剩下两个短短的把,两壶四分五裂掉地下,这下麻烦大了,赶快找家里缺口的,裂缝的弃壶应急,当然免不了的是一顿“海锄”。
夜壶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鼎盛”期,床边开始有床头柜了,是不是放夜壶的,我也没考证,不过没了几天,就开始流行痰孟罐了,而到了再后来,就是卫生间了,也就再也不用倒夜壶了。丁蜀这个小镇一直是以陶为业为生的,那时已很少见厂家生产夜壶了,不过夏天在窑头火灶,窑工会用刚出窑的夜壶泡浓浓的红茶来解暑解渴,光着脊梁的汉子操把仰脖一阵牛饮,想来也是欢畅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会戏称我们为“宜兴夜壶”,我想也不是尽是贬损,更多的是作为陶这个产业“品牌”效应吧。
到如今,陶制的夜壶已少之又少,做夜壶的艺人也为数不多了,在上届世界陶艺研究会上,看到了这最后的夜壶,一个近八十的婆婆,用了不到十分钟,一口呵成,使一团泥巴变成了一个夜壶,勾起了我儿时的许多趣事,呵呵,最后的夜壶!
燃烧中的六百年古龙窑
太湖,河流,池塘,绿树小山坡,村落。古龙窑就坐落在这江苏宜兴前墅村中央,沿小山坡静卧,从明朝至今,历时600多年,每月还翻腾着两次火浪,为现代时尚生活烧出很多灿烂的陶艺术品。
这是个神奇,因为她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她还在使用,象刚开始建立的那样燃烧着;一把火烧了600多年,而且还将燃烧下去,“活文物”能不神奇?
这也是个神奇之处,龙头在山脚,龙尾在山上。没有烧窑的时候,龙头一直侵在水中,烧窑时,把水抽干,等窑烧完后,龙头前自然又蓄满了水,保证龙的饮用。所以,几百年来,窑体因为自然的干湿调节而保存完好,其功能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43.3米长的龙身,从山坡底一直延伸到山坡顶,龙身两旁布置着42对烧火口,师傅们对称着从底一直烧到顶,烧窑前,每个火口前堆着相当的松枝柴,堆多少,完全凭的是经验,42对火口旁的松枝烧完,一窑产品也就烧好了。 在龙身的西侧,有5个进出窑身的装窑口,最大的窑口在最顶部,也就是说,大件产品就装在顶部,依次下推,到了底部进出口,人只能圈屈着身子在装产品了,那种劳动强度的辛苦,非我们所能想象的。听师傅们说,他们已经好了很多了。因为是半个月烧一窑,第二次装窑的时候,窑内的温度已经和外面一样了。在以前,后面还在卸窑,前面已经在往里装窑了,圈屈身子还不是最难受的,那上一窑残留的100多度温度才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持温度的连续。可见陶器的完成不是把一把土往火里一烧那么简单的,水火无情啊!但也是这无情之中孕育了许多的有情和精彩!紫砂文化
丁蜀镇作为陶都,是紫砂文化的发祥地。据考证,紫砂的历史约略开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
改革开放后,丁蜀镇的紫砂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受到海内外一致瞩目,从而使紫砂成为丁蜀镇的名片。丁蜀镇的紫砂行业已经集文化,工艺,美术,收藏,鉴赏于一体,爱好者们往往愿意到丁蜀镇一游,亲自体会美好的紫砂文化。丁蜀镇的紫砂行业主要有紫砂泥生产与紫砂工艺品生产,而紫砂工艺品主要有紫砂雕塑和紫砂茶壶两大类。
紫砂名人
顾景舟
蒋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徐汉棠
吕尧臣
谭泉海
鲍志强
李昌鸿
顾绍培
周桂珍
何道洪
7. 宜兴有什么名胜古迹
宜兴旅游
宜兴陶瓷博物馆、 宜兴竹海、 善卷洞、 张公洞、 灵谷洞、 慕蠡洞、 西施洞、 玉女山庄
国山碑 (三国·宜兴)
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宜兴)
宜兴窑址 (晋至清·宜兴)
宜兴竹海风景区 4A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4A
宜兴团氿风景区 4A
宜兴百合
宜兴百合与兰州百合、龙牙百合一起,为我国现时三种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纲目》者当数宜兴百合。宜兴百合含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补强壮、润肺止咳、清热利尿、理脾健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参的部分作用。鲜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头、百合羹等都很畅销。
宜兴紫砂陶
宜兴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紫砂陶有壶、杯、瓶、盆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茶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等独特优点。1984年,竹简紫砂茶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赢得金奖。除紫砂陶外,还有被誉为“东方的绿宝石”的宜兴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艺美术陶。
4A级景区有: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 4A
宜兴竹海风景区4A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4A
宜兴团氿风景区 4A
宜兴市陶祖圣境景区 4A
宜兴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我知道的宜兴竹海就非常不错,是中国四大竹海之一。
8. 宜兴历史文化名城宣传片蝴蝶双双又回来是苏州评弹那个吗
对的,名字是《蝴蝶双双又飞来》。以下为一则官方新闻。
《蝴蝶双双又飞来》版再获奖
上周,第十权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聚徐家汇雅集江南风”——苏浙沪说唱艺术邀请赛,在上海市徐汇区群艺馆举行。我市文广新局选送的苏州评弹《蝴蝶双双又飞来》荣获银奖。
以梁祝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苏州评弹《蝴蝶双双又飞来》,由我市文艺工作者王建平创作唱词,陈勇、顾国良作曲,顾国良与曹俊娣主演。该作品曾获得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表演艺术类金奖,还曾于2013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
据了解,苏浙沪三地的上海说唱、象山说新闻、徐州琴书等多种说唱形式的26个节目,参加了此次苏浙沪说唱艺术邀请赛。大赛共评出金奖3名、银奖6名、铜奖6名。
希望对您有帮助!
9. 紫砂文化的历史故事
中国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等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色泽红而不婿,紫而不姥,黄而不妓,墨而不黑。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直接制坯,熔烧出的成品十分绚丽,赤似红枫,紫似葡萄,黄似柑桶,俏丽多彩。经过考古发掘,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古窑遗址5处,西汉窑址3处,六朝窑址3处,隋唐五代窑址9处,宋元窑址20处,明清窑址60余处。宜兴的陶制品历史悠久,古今名士对其赞不绝口,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曾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十分挚爱。
宜兴盛产茶叶。自古名山出名茶。《宜兴县志》载:境内有名山136座。宜兴的国山芬茶始于三国孙吴时代,到唐朝,皇室将宜兴名茶列入贡茶之一。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长兴与常州义兴(即宜兴)交界的顾清山,每年役工数万人,采制贡茶顾诸紫笋达万斤以上。《宜兴县志》载:顾清贡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兴盛时期长达650年。宋人蔡宽夫在《诗话》中云:湖州紫笋茶出顾猪,在常、湖(指常州和湖州)两郡之间,以其萌苗紫而似笋也。每岁人贡以清明日到,选荐宗庙,后赐近臣。
苏东坡在《次韵完夫赠之什,某已卡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诗中曰:柳絮飞时笋捍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患山。竹荤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间里,桑括聊同十亩闲。宜兴还有煎茶的良泉。宋代从徽宗帝到士大夫提倡品茶,细吸慢饮,鉴别优劣,欣赏品味。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宜兴的金沙泉水煮的茶,味醇、形美、色翠。因此,金沙泉水也列为贡品,与贡茶同时专程由水路运往京城长安。苏东坡滴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的美称,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三者兼备。苏东坡用的茶叶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水;茶壶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壶(即今东坡壶)。苏东坡在《调水符》的诗序中写道: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给,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其诗云:欺漫久成俗,闹事有弃糯;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混,校若鹤与免;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元。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直为长吁。这里说的是,苏东坡经常派书憧从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一久,书憧苦于往返劳顿,就从半途的丁山取水回去。可是,丁山的河水烹的茶,苏东坡一尝就能辨出来。他为了饮到金沙泉水烹的茶,就想出一个法子,事先与金沙寺老僧商量好,将一块竹牌一劈为二,为竹制桃符,一交老僧,一交书健,到金沙寺取水,他们必须交换,这样书憧就无法偷懒了。这种桃符与现代老虎灶使用的水筹,有相近之处,这也是苏东坡的遗存。
宜兴民间有许多关于紫砂壶的传说,最为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宋朝时,宜兴有一富户造屋,当快要完工时,主人发现墙砌得不平不直,就让工匠推倒重砌,在拆墙时,发现空斗墙内有一把茶壶,原来是有位工匠喝茶时放在墙中的空隙处,一时忘了,砌在墙里。大家把壶盖掀开一闻,茶叶竟然香醇如故,没有变味。这样,紫砂壶泡茶数日而不傻的事实就广为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虽然无籍可查,但可说明:紫砂壶在宋代已经为人们普遍使用。明代蔡司摆在《雾园丛话》记载: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先进录》曰:俗称壶为罐也),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据《松江县志》称: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旺叔,号清隐,华亭(今上海)人,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这里明确证实:紫砂壶在元代已流传,并在壶上镑刻铭文,否定了明代金沙寺僧和供春为宜兴紫砂壶始祖的结论。清代乾隆年间的宜兴蜀山人潘埠,字士珩,号裔溪,所著《腾帚续集,再考陶壶记》中指出:最早的陶壶创始人不是金沙寺僧及其徒弟供春;而金沙寺僧的制壶手艺是从蜀山三姑夫人庙僧传授而来,三姑夫人店僧制作的陶壶却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择居宜兴蜀山时设计的;苏东坡设计的陶壶式样,可以从元代大画家倪璜写真的《庙僧制壶图》得到印证。潘摞以其博览群书,广辑论据,特别强调指出:口碑载道是胜过捧唱的虚伪石刻及制版文字的。他还记录了有关陶民对苏东坡吩咐三姑夫人庙僧作陶壶的传记及其陶壶的式样。这一切还不足以证明苏东坡是宜兴紫砂壶的始祖,人们需要有实物遗存佐证。1976年基建施工中,发现宜兴丁蜀镇蠢野羊角山宋代龙窑窑址,发掘中获得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苏东坡设计的提梁壶(亦称东坡壶)等实物遗存。从而,苏东坡设计提梁壶得到了实物证实。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亲自设计的。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因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每当茶后,他总要捧着这把紫砂提梁壶玩赏一番,过了一阵,壶身久且色泽生光明,更觉神奇,视为珍宝。于是,他又写下了著名诗句:青烟白菜炒米饭,氏壶天水菊花茶。
10. 宜兴竹海的导游词怎么写
宜兴竹海风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之界,是国家级旅游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无锡旅游十八景及宜兴十佳景点之一。宜兴盛产竹,自古有“竹的海洋”之称。竹海绵延苏、浙、皖三省,纵横八百余里,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竹海风景区处于竹的海洋中心,万亩翠 竹随山势起伏,好似波涛翻滚,绵流不绝,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是我国竹风景、竹风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区。景区内山清水秀,一日之内,四季之间,奇趣天成。
主要景点有“太湖第一源”、“苏南第一峰”、“竹报平安”、“镜湖秀色”、“索桥波”、“寂照禅寺”、“竹林飞瀑”、“翡翠长廊”、“悬空栈道”等等,或气势宏大,或清幽深邃,或曲折迷离,各具特色。镜湖内还存活着大量十五亿年前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宜兴是我国重要的毛竹产区之一,有竹林18万亩,来到山区竹乡,但见竹海茫茫,无边无际,那重重叠叠的翠绿依山就坡,春风徐来,形成一层层铺景叠翠的波浪。自然成画,夏日当空,绿影铺地,秋雨飘洒,冬雪初萁。浓装淡抹,分外俏丽。 宜兴南部湖父、太华等山区,盛产毛竹,有12000公顷竹林,是江苏最大的毛竹产地,素有“竹海”之称,著名的有“省庄竹海”、“太华竹海”等,“竹海”内曲径幽幽。登山眺望,碧波起伏,习习风生。春来嫩笋破土,茫茫竹海更显无限生机。
竹海风景区以一望无际的浩瀚毛竹景观为主体,以清丽脱俗、风光绝胜的“竹海镜湖“为衬托,景区有别具一格的门楼服务区、镜湖揽胜区、水景瀑布区、竹海茶楼品茶区、翡翠长廊区、小海、中海观景区、夕照寺区等功能区。这里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山连山,峰接峰,满眼翠竹层峦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