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姓的历史发展
族谱名称始迁祖首编/修者首编/修时间末修时间【永州】《竹溪艾氏族谱》二十一卷艾癸二艾孙杰1914年(民国三年)2005年【州市零陵区】《艾氏族谱》艾继穆1917年(民国六年)【郴州市临武县】《艾氏宗谱》艾国南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1991年【邵阳市邵阳县】《艾氏族谱》艾庆忌艾文志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1993年【岳阳市平江县】《艾氏族谱》艾海清艾穆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1993年【岳阳市临湘县】《艾氏族谱》艾颖艾绍千1739年(清乾隆四年)1993年【常德市石门县】《艾氏族谱》艾汇艾茂椿1911年(民国十一年)【常德市桃源县】《艾氏宗谱》艾庆珩马山1732年(清雍正十年)1879年(清光绪五年)【武汉江夏区】《艾氏族谱》艾再一1624年(明天启四年)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咸宁市崇阳、通城、通山县】《艾氏族谱》艾朝端1801年(清嘉庆六年)1992年【黄冈市红安县】《艾氏族谱》艾受六艾似春1647年(清顺治四年)1992年【黄冈市浠水县】《艾氏宗谱》艾光远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1994年【仙桃市】《艾氏族谱》艾本固艾秀峰1852年(清咸丰二年)清光绪年间【仙桃市彭市镇】《艾氏宗谱》艾本厚艾大勋清(具体时间不详)2011年【宜昌市宜都市】《艾氏族谱》艾良崇1867年(清同治六年)1997年【荆州市监利县】《艾氏族谱》艾用敬艾尚德1256年(南宋宝佑四年)2007年【抚州市东乡县】《礼洞艾氏宗谱》艾宰艾好谦951年(后周广顺元年)1996年【抚州市临川区】《艾氏宗谱》艾允让艾薰1927年(民国十七年)2012年【抚州市崇仁县】《艾氏族谱》 艾延福艾通1158年(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990年【抚州市南丰县】《西山艾氏族谱》艾大郎1636年(明崇祯九年)【吉安市永丰县】《艾氏族谱》艾中庸艾鼎1156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998年【吉安市新干县】《渐源艾氏族谱》艾宪艾子琛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989年【吉安市吉水县】《艾氏族谱》艾君说艾尚德1256年(南宋保佑四年)1869年【新余市渝水区】《喻东埠溪艾氏族谱》艾暹公艾玺1909年(清宣统元年)1948年【宜春市高安县】《栎山艾氏宗谱》艾世法艾枢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1996年【九江市修水县】《艾氏宗谱》 艾川、艾邑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1900年【九江市彭泽县】《天水艾氏宗谱》艾森艾香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2011年【丹东市凤城县】《艾氏族谱》艾尚文艾理民1740年(清乾隆五年)1846年(清道光六年)【丹东市凤城县蒙古族蓝旗镇】《艾门氏族谱书》 阿必达艾文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007年【衡水市枣强县】《艾氏家谱》艾荣艾汉濯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933年(民国十二年)【济南市济阳县】《艾氏宗谱》 艾子敬艾挺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2013年【济宁市梁山县】《艾氏族谱》艾全孝2013年【泸州市泸县】《艾氏宗谱》艾守膺兄弟艾继文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德阳市中江县】《艾氏宗谱》艾宏禄五兄弟艾世佩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2011年【资阳市安岳县】《艾氏族谱》艾登明兄弟艾荣坤1863年(清同治二年)【达州市达县】《艾氏族谱》艾一俭、艾正贵艾子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达州市开江县】《艾氏家谱》艾一荣艾孙义2008年【达州市宣汉县】《艾氏族谱》1828年(清道光八年)1921年(民国十年)【邻水县观音桥镇】《艾氏宗谱》 艾显舜锺富文1911年(清宣统三年)【邻水县石坝湾】《艾氏宗谱》艾世碧艾学志2008年【雅安市名山县】《艾氏宗谱》 艾应贞艾明伦1949年【昭通市镇雄县】《艾氏族谱》艾时广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2010年【丘北县】《艾氏族谱》艾本耀艾社平2010年【信阳市商城县】《艾氏宗谱》艾桂芳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2004年【洛阳市伊川县】《艾氏族谱》艾一桐艾炳荣1955年2007年【贵阳市开阳县】《艾氏家谱》艾生义2008年【贵阳市开阳县】《艾肖氏族谱》 艾文贵1997年【独山县】《艾氏宗谱》艾登云艾锡和1994年【三都县】《艾氏家谱》艾君宪艾树言2006年【毕节地区】《艾氏宗谱》 艾桂2006年【大足县三驱镇】《艾氏族谱》艾子绍1804年(清嘉庆十九年)1917年(民国六年)【大足县三华山】《艾氏家谱》 艾荣藩1992年【重庆市合川区】《艾氏宗谱》艾永德艾先萃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2011年【米脂县】“小艾”《艾氏宗谱》 艾世仁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2002年【米脂县】“老艾”《古银州艾氏家谱》 艾如棠1925年(民国十四年)2010年【建宁县伊家】《官庄坊艾氏族谱》艾淑义艾立爱1744年1996年【建宁县艾家际】《城南艾氏族谱》艾淑南1636年2001年【龙岩市长汀县】《艾氏族谱》艾奇九1741年(清康熙五十三年)2006年【浦东新区川沙】《艾氏族谱》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1992年 以上资料来源于
⑵ 求东北艾氏的来历。
如果你是满族人,很有可能是“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的后代(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吉林是满族聚居地);
如果是汉族人,也可能是“春秋大夫艾孔之后”,祖上闯关东来到东北;
或者其他几支。具体如下:
艾姓源流: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艾孔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艾孔。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艾孔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5、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艾姓。改为艾姓的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迁徙分布:
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⑶ 艾姓的来源及图腾
艾姓
一、姓氏源流
艾(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得姓始祖: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三、历史名人
艾 晟: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 宣:宋朝画家,爱画工笔花鸟和飞禽走兽,细至入徽,栩栩如生。宋朝时候的绘画明显地分为两派,另有一派是以写意画为特长。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学者,江西省东乡人,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七岁即作竹林七贤论。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深恶当时科场文风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风为己任,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后因在乡试中有讽刺权臣魏忠贤的言论,被处三科之内不准应试,但他的名声却愈来愈大。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
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⑷ 艾氏家族家谱怎么排
姓氏起源——陆姓
姓氏起源
关于陆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这就是山东陆氏。
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此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鲜卑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陆氏的发源地有多处。从陆氏大致繁衍的历史情况上看,历代路姓是以今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六个省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于这些地方的陆姓多为战国时宣王的儿子陆通之后。陆姓早就兴盛于江浙一带,据史料记载,陆通有子陆发任齐为大夫,他的子孙后来又有迁徙至荆州、丹徒的。汉末三国鼎立的时候,位于江东的东吴,陆氏人才辈出,著名的如孙权手下的陆逊、陆逊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和陆云,可见当时陆氏在此地的兴旺。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陆氏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之后,陆氏遍布全国各地。
堂号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黜霸堂: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陆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其堂号。
家乘谱牒
上海:云间陆氏家乘四卷首一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云间珠溪陆氏谱不分卷、
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
江苏:淮安山阳陆氏族谱八卷、泰县海陵陆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丹阳云阳陆氏族谱十卷、丹阳云阳陆氏族谱八卷、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八卷、武进樟村陆氏宗谱十六卷、武进樟村陆氏宗谱十八卷、常州白云湾支陆氏会修宗谱一卷、武进陆庄陆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武进陆庄陆氏宗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武进晋陵陆氏宗谱十二卷、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
历史名人
陆陇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学者,与陆世仪并称“二陆”,学宗程朱,反对王守仁的“致良说”,以“居敬穷理”为主。
陆心源:浙江吴兴人,清代藏书家,他收藏了两百本宋朝的珍善本书,因藏书扬名于天下。著有《潜园总集》。
陆游:山阴人,南宋时著名的诗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坚决抗金,主张充实军备。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变。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歌,现存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浑雄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均为传世名作。
陆羽:复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专家,为人诙谐风趣,闭门著述,不愿为官,一度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与女词人李季兰友谊颇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人称“茶神”。
陆贾:西汉著名政治家、辞赋家,他自从汉高祖定天下以后,常作为说客出使诸侯。力主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胜”,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汉初政治曾起过较大影响。
陆逊:三国吴国名将,善谋略,出谋击败关羽,后水攻大败刘备,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丞相。
⑸ 哪有艾家的祖谱、起源之类的要祥细一点的
始于多次果腹出国潮把夏后氏,禹王之后。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因地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东方宫他孔艾。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我是猪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其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历史名人
艾自修:明朝邓州洪野是猪(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地拥子集》。
更多名人
艾楚南、艾胜煌、艾可、艾敬、艾雨、艾成、艾心、艾青、艾青春、艾丕善、艾斯海提.克里木拜、艾知生、艾里坎木·艾合台木、艾买提·瓦吉地、艾斯海提· 伊斯哈科夫、艾维仁、艾思奇、艾明山、艾中信、艾青、艾芜、艾维超、艾育华、艾有勤、艾煊、艾明之、艾则佐夫·哈斯木、艾兴、艾民康、艾尔肯、艾德、艾德埙、艾方师、艾居晦、艾民有、艾南英、艾启蒙、艾青、艾石之、艾淑、艾显、艾叙、艾轩、艾宣、艾炎、艾友竹、艾中信、艾斐、艾畅、艾尔·帕西诺……
姓氏起源 1、 始于夏后氏,禹王之后。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 因地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我是猪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3.由别姓更改而来,如唐朝末年的一个在朝为官的人因各王为争太子而受牵连隐姓埋名.我家有祖谱记载,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艾南英就是我们县城的,他的本姓也不是艾,就是我们祖姓改变而来.祖坟也在我们县城,在这么多代里,有很多代迁徙到全国各地.二、 郡望堂号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其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三、 历史名人 艾自修:明朝邓州洪野是猪(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地拥子集》。
⑹ 请问百家姓"艾"氏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艾(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孔艾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得姓始祖: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 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孔艾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早出现在上古西夏国王少康的大臣名为汝艾,他在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贵族,后代就取“艾”为姓。另个艾姓来自于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名为田孔封于艾山(今山东省泰安县),世称艾子或艾孔,他的后代就以地名“艾”字为姓。再有一个说法是北魏时去斤氏的后代也有改为艾姓的。
三、历史名人
艾 晟: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艾 宣:宋朝画家,爱画工笔花鸟和飞禽走兽,细至入徽,诩诩如生。宋朝时候的绘画明显地分为两派,另有一派是以写意画为特长。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学者,江西省东乡人,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七岁即作竹林七贤论。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深恶当时科场文风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风为己任,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后因在乡试中有讽刺权臣魏忠贤的言论,被处三科之内不准应试,但他的名声却愈来愈大。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
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
【艾姓宗祠通用对联】
〖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陵邑新世第;
天水道脉长。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艾姓宗祠通用堂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下联典指艾姓的望族居天水郡。
-----------------------------------------------------------------
〖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勋戚因而敛手;
百姓赖以入安。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朝勋戚(勋臣与皇亲两种家族)与民争田,勘实,悉归之民。下联典指明巡抚艾璞,诏求直言。恢复了朱瑄的老办法,田赋征收耗米略有下降。
-----------------------------------------------------------------
〖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乾德著倕和之绩;
治功膺纶玺之褒。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艾预,考科举时挥毫而就,被选拔为甲科进士。“乾德”,谓天德,上天的恩泽。相传艾预赴乡举时,有老儒授他《左传》一书,对他说:“熟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得到富贵。”而试题恰巧是其中的内容。“倕和”,指古代传说中的巧匠。下联典指宋代人艾中儒,至道年间任两浙盐官,治绩突出,受朝廷褒奖。 “纶玺”,指皇帝颁发的诏令。
试宏词以登首选;
受左传而擢甲科。
——佚名撰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艾晟,政和年间试宏词科,名标头等。下联典指宋·艾预遇老儒授其《左传》曰:“熟此当可取富贵。”后果中进士。
============================================================
附录:【艾姓典故、趣事】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人说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来。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 ‘一首’,难道那不是诗吗?”
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纸,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首’。”艾子听了,羞惭不已。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
〖艾子杖孙〗
艾子有一个孙子,年龄有十多岁,性情懒惰顽劣,不爱读书。艾子非常讨厌他,经常用楸木杖打他,但他老是不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时常担心孩子禁不住杖打而死掉,因此,每当父亲杖打孩子时,他都在一旁含着泪求情。艾子看到儿子的可怜相,愈加愤怒,教训他道:“我替你管教孩子难道不是好意吗?”边说边打得更厉害了,儿子也无可奈何。
一个冬天的早晨,下着鹅毛大雪,孙子在院子里抟雪球玩。艾子发现了,脱光孙子的衣服,命他跪在雪地上,冻得他浑身发抖,直打寒颤,煞是可怜。儿子也不敢再求情,便脱去衣服跪在其子旁边。艾子见了,惊问道:“你儿有过错,理当受此惩罚;你有何罪,跟他跪在一块?”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不由得笑了起来,饶恕了他们父子。
——明·陆灼《艾子后语》
⑺ “艾”姓氏的来源
姓氏起源——艾姓
姓氏起源
关于艾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始于夏后氏,是禹王的后代。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因地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孔艾。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略》说: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历史名人
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新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术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末场屋文腐烂,南英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
⑻ 艾姓的历史和来源的调查研究作文大全
姓 氏 来 源
姓氏抄: 艾 祖籍: 天水
祖宗: 汝艾 郡望: 天水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历史名人
艾姓中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仪征)人艾晟,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艾宣;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及好学嗜读、无所不通的艾南英;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的刑部尚书艾元征、画家荀显。
姓氏来源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艾汝,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艾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艾孔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艾孔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⑼ 艾姓的起源和由来!
艾姓源出有五
、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艾孔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艾孔。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艾孔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5、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艾姓。改为艾姓的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艾氏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当时,辅佐少康中兴大业的群臣之中,有一位汝艾,而艾姓中国人,便是这位汝艾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而称为艾氏。另外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艾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的后代。同样,根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艾氏是《晏子春秋》所载的大夫艾孔之后,望族出于陇西、河南、天水。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
⑽ 姓艾的人是什么民族,跟爱新觉罗什么关系
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属于华夏族,当时指汉族。
有艾姓的少数民族包括鲜卑族、回鹘族、回族、满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白族、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壮族、朝鲜族。
满族的爱新觉罗氏后来改为艾姓。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肇”,有的为“罗”等等。爱新觉罗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艾姓的起源:
1、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据《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出自春秋艾孔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他艾孔。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艾氏为“春秋大夫艾孔之后”。
3、出自复姓改为艾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艾氏,称艾姓。
4、出自回族中有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回族艾姓从西亚迁徙而来中土.为唐时外来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
5、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艾姓。改为艾姓的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汝艾。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艾氏是夏帝少康的大臣汝艾的后代,望族出自天水、陇西、汝南。但田齐有艾子封于艾山,亦姓艾氏。
爱新觉罗氏家族庞大,为了细分,乾隆开始定圣祖康熙帝开始以辈分排序的皇室子孙为近支宗室,而康熙之前的则为远支宗室无需以辈分命名。
由嘉庆开始,又规定三代以内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欣,两人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但庆亲王奕劻的则是“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