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管的起源与发展
管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用于防洪排涝系统。
那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早期的水管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古人的智慧可以让现代惊叹无数次。你知道下面这个地下排水管是什么时候的吗?
据1979年考古发掘,从北京古城南门门道之下挖出残长5米多的陶制排水管道三条,下面一条,其上再并列铺两条,管道每节长0.35-0.45米不等。经测定距现在约4000年。
2006年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宫遗址附近惊现的战国秦朝时的排水管道!这组陶制排水管道一节58厘米,外表绳纹,一头粗一头细,大头套着小头,东西长达到78米,南北长10米。另外在西边还有一处18米长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
通过出土的部分管道来看,此处应该是距今2000多年以前战国秦时期的皇家宫殿建筑的排水管道。
古代排水管道的起源是伴随着城垣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排水管道的出现与发展,与当时的城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古代文明的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看下面这个:
这是距今33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盘庚迁殷之后,社会秩序获得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这就是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制水管,其三通与直接的样式跟当代产品几乎一模一样。
201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排水管道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起源甚早,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在南门门道路土之下就发现有铺设的陶质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系统不断完善,在一些城市中还发现了水关(水闸)遗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有广州南越国时期的水闸遗址、北京金中都的水关遗址和北京元大都的水关遗址。
2012年,重庆宝林博物馆带着近20件藏品走进大渡口区一建筑工地,为工人们做展览。
这是一节保存完好的汉代排水管,长63厘米,一头大一头小,最宽处约20厘米,最窄处15厘米。壁厚约1.5厘米,管壁上还沾着泥土。据介绍,两根排水管相接时,将小的一端插进大的一端,既可以稳固也不会漏水,古代的下水道就是这样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据介绍,如今室外的排水管,也是一端大一端小,沿用了古代的经验,不过为了加固,还会套上胶圈。“从它的粗细,可以推断当时城市的人口。”如果放到现在,可供1000人排水。
2014年,重庆永川区汉东城遗址考古发掘近日验收,这一唐宋古城不仅出土了大量精品瓷器,而且展示出古代重庆十八驿之一的汉东驿的面貌,陶制下水管连通居民家。考古现场负责人代玉彪介绍,古城的主干道宽约3米、用厚度约10厘米的巨石均匀平整砌成,路基由黄色黏土和鹅卵石筑成,民居就临近道路而建。房屋的柱洞、排水沟和墙体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来。排水沟呈长条形,是用加工规整的石板构筑而车工内,可以尽可能地排水。民居内修建有直径达10余厘米的下水管道,都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连接后将屋内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沟。代玉彪说,这里的排水系统设计非常科学,保证了位于长江边的这座古城能够经受住暴雨的肆虐。
重庆永川区汉东城遗址发掘出的宋朝时期遗址
2015年8月,施工人员在宜昌市老城改造献福路拆迁工地,意外发现两米多长的一段明清时期城市用陶制排水管。排水管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呈竹节状连接。宜昌市档案局原局长孙维玉现场查看后介绍,排水管外纹路叫“纯纹”,是烧制之初刻制,排水管是宜昌善溪窑生产,主要用于古城里大型建筑物的排水。
世界现代管道始于19 世纪中叶。1859 年8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油井,1863-1865 年试用铸管输送原油,因漏水未能实际应用。到1895 年才生产出质地较好的钢管。1879 年,中国用铸铁管从旅顺市的龙引泉引水供水师营驻军用水,这标志着引进西方供水技术的开始。
不锈钢管在世界上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主要是厚壁螺纹连接和焊接连接。由于厚壁不锈钢管的成本造价高,虽然卫生、性能优越,但未完全符合节能的社会发展观念,因此引发于一些专家对不锈钢“薄壁”连接的技术研究,最终薄壁不锈钢管最早的连接技产生于1959年瑞典,因为产品应用效果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广,随之发展到德国、英国、中国和台湾等地。薄壁不锈钢管连接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障了给排水设计所需的技术性能,并克服了厚壁不锈钢管的高价位和螺纹连接的不稳定性。市场需求的自然发展,促进薄壁不锈钢管普及应用,是必然的。
日本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薄壁不锈钢在日本首次应用于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至今已成为世所公认的最佳饮用水容器材料",日本的自来水管道和建筑内给水管道使用不锈钢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日本东京的自来水供水管道经历了镀锌管──塑料管(PPR)和复合钢管──薄壁不锈钢管的发展历程,1955年以前,普遍使用的是镀锌管,1955-1980年间,塑料管和不同材料的复合钢管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内的水管和部分室外水管,但不论是镀锌管还是塑料管,各种复合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材料耐腐蚀性不佳而受到腐蚀、因外力作用(如热胀冷缩、施工破坏等)造成的漏水现象十分普遍。为此,东京供水局经过10多年的调查研究后决定从1980年5月份开始,凡50毫米以下直径的供水管道、管接头、水龙头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漏水问题。
美国
美国纽约的供水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起采用不锈钢。纽约市原有的饮水配送系统老化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当局在对备选材料进行15年评估的基础上,于1993年在城市输水管道的大口径立柱管和其他管道建设中均大规模地采用了304L不锈钢,其目标是建立一套使用寿命长达100年的系统。华盛顿地区供水管网改造,也采用了不锈钢水管,当局考虑的出发点是整个寿命期的成本,与其他材料相比,不锈钢在整个寿命期内的总成本是最低的。利用不锈钢的耐腐蚀耐磨损长寿命的特点,以期降低管网的维护和更换费用。
意大利
自1995年起,意大利各城市普遍采用一种不挖沟技术,将原输水主管道更换成不锈钢管道。经验表明:不锈钢管道耐腐蚀、强度高,能够耐地面下沉和地震,寿命至少为70年,比塑料管等代用管材更经济。
瑞典
瑞典Karlskoga市经过10年试验,球墨铸铁和PVC埋地供水主管道已经全部换成316不锈钢管道。
英国
英国的医院(苏格兰)过去采用的是铜水管,但苏格兰偏软的水质导致铜水管的腐蚀和失效,政府花费了巨资研究失效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现已将冷热水管道由原来的铜水管全部更换成不锈钢水管和接头。
马来西亚
自1997年来马来西亚水务当局与水工业各方合作,起草了供水系统使用不锈钢焊管和不锈钢管件的标准规范。2001年4月,马来西亚水务当局正式颁布相关标准,规定与公共输水主管道相连的水表前后的给水管道只允许使用奥氏体不锈钢焊管。
新加坡
新加坡水务当局正准备将所管辖的给水管更换成不锈钢管,目的是为21世纪的新加坡人民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显著改善水质,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将采用数千吨的不锈钢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和改造。该项目将历时20年耗资70亿新元,并由此带来高达几十亿新元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他国家
如加拿大、荷兰等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饮用水系统的管道和系统部件必须采用304/304L、316/316L材质的不锈钢,以此作为健康保证的基础。
中国
国内薄壁不锈钢水管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问世的新型管材,由于其具有安全卫生、耐蚀性、坚固耐用、寿命长、免维护、美观等特点,目前不锈钢水管发展势头强劲,已大量应用建筑给水、直饮水和太阳能系统管道。起初,还有部分工程项目设计铜管的,最后一个个改为薄壁不锈钢管。现在,铜管已逐渐退出市场,除了民用家装市场之外,酒店、会馆、楼盘、医院、学校、已经基本普及设计和应用薄壁不锈钢水管。
② 给排水改造方案
要什么的啊 说细致一点
③ 轴流泵发展历史
我国水泵的历史发展及由来
龙康888
01月08日
很多人估计会好奇“泵”字从哪儿来?在古代不可能有水泵的存在吧?为什么会有泵呢?其实对我们中国来说,泵和它们的机器的制造是源自国外的。实际上,“泵”字的出现是在清初,是根据一个“pump”的发音是“砰”的一声,类似于一块石头丢下水中的声音,因此,“水”字上面加个“石”字就成为当前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机器名称——“泵”的由来。
中国水泵制造业的发展悠久,于1868年开始成长,发展至今约为152年历史。
轴流泵
一、萌芽起始
始于1868年,终于中国的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这段时期就是被称为中国水泵行业萌芽。这段周期,我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四个专业水泵厂:
1、长春魁利金制泵厂,创建于1928年;
2、成立于1940年的北京同益水泵厂;
3、香港地产建设商会(Reda)水泵公司,成立于1930年,生产潜水泵;
4、在上海成立于1946年的洽兴抽水机修造社。
多级泵(离心泵)
二、基础奠定
在前机械工业部和省机械厅、局的领导下,中国泵业的基础是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1953年底,中国泵业真正有了大些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2、1972年,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技术改造,提高了石油、化工、矿业用泵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先后为用户生产了 y 型离心泵、 f 型耐腐蚀泵、 dks 型管道泵、 fn 型熔融尿素泵、高速分流泵和矿用多级泵。
三、快速增长
1、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泵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在一机部和省厅的支持下,各大工业泵厂相继引进了18台泵及其制造工艺,包括潜水电泵、斜流泵、离心泵、循环泵、杂质泵、螺杆泵、真空泵、多级泵、往复泵、油泵、石化流量泵、泥浆泵、涡流泵等。
2、到了1990年泵行业在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至949的制造商泵3664000台,销售额达3.429十亿人民币,我国在当时已经占世界泵输出排名第7位,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之一,仅位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之后。
3、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形成,民营泵行业兴起并迅速发展。主要是利用民间资本,通过经商创业。
4、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泵的制造商和企业数量增加到1996年的1459家,年产泵739.58万台,销售额120.34亿元。
德国依菲柯水泵
四、黄金时期
从1998年至今,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泵业及其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真正高速发展二十多年。这是我国水泵技术的一大历史性质的进步,是我国泵业整体高速发展的20年,也是辉煌的20年。
广州龙康是一家专业生产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厂家,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稳定的管理队伍和完善的服务体系,集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售后服务于一体,以客户的满意为宗旨,以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以及优惠的价格、快捷的供货竭诚为用户创造最完美的价值。
④ 中国排水发展史
虽然干旱缺水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易涝、渍害、盐碱等问题。其中易涝耕地主要分布在较大江河的两岸、大江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湖泊周围低洼地区和一些天然洼地;渍害农田主要分布在低洼易涝地区;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北方部分地势平缓、排水不畅的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地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易涝耕地3.67亿亩、渍害田1.15亿亩、盐碱耕地1.14亿亩,这些耕地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江河治理,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治理内涝、改良盐碱、防治渍害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排水改造低产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2003年,全国已治理易涝面积3.17亿亩,占易涝耕地总面积的8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的有1.34亿亩、5~10年一遇的有1.26亿亩、超过10年一遇的有5700万亩;全国已不同程度治理渍害农田5000多万亩。建国以来我国农田排水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解放初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当时黄淮海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结合淮河、海河和黄泛区的治理,进行排水河道和沟渠的开挖疏浚,排除内涝积水、减轻灾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大跃进”时期
为了解决当时黄淮海平原及东北辽河平原的内涝以及旱涝灾害交迭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根据天津和淮北一些地区洼地改造的经验,在冀、鲁、豫、辽和皖北、苏北平原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河网化建设。
河网化工程在大跃进期间得到大规模发展。在一些地方也确实起到了排灌结合、除涝防旱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当时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工作的,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不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力物力的可能,搞“一刀切”,强迫命令,以致大部分河网化工程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少地方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打乱排水系统,致使涝碱灾害进一步加重,这是始料所不及的。
(3)60~80年代
60年代排水治涝工作也像整个水利工作一样进入“调整巩固”时期。皖北、苏北和冀东地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大跃进”年代开挖的大量河网工程进行了改造利用,并在面上开展了沟洫排水工程,显著减轻了涝灾的威胁。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大引大灌,有灌无排,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为改善这种状况,沿黄各地大力进行排水河道和沟渠的开挖和疏通、发展井灌,使地下水位降低,盐碱化面积逐年减少并得到改善。洼改工程经过续建改建和加强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实际效益,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70~80年代的农田排水工作,在继续抓好北方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排涝治碱的同时,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南方地区的治渍和低产田改造,实行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除涝工程建设,完善排水系统,搞好排水配套,适当发展灌溉,治理中小河流。
(3)90年代以后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的发展,对农田抗御旱、涝、碱、渍灾害的标准要求更高,综合抗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90年代以后我国农田排水除涝工作主要是围绕中低产田的改造展开的。
建国以来,我国灌排泵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7年)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电灌排工作的重点是推广改良人力、畜力水车,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地区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这些工程多带有试点性质,其工程的设计、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经验。配套动力多使用煤气机、柴油机或锅驼机,电动机作动力的只占动力总数的1/5~1/6。1957年底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达到40万kW。
(二)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人民公社化、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机工业的兴起,为灌排泵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仅1958年一年,不少省的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翻了一番多。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机电灌排泵站,并在长江中下游、山西、陕西等省陆续兴建了一些大型泵站,为提高中国机电灌排泵站建设和管理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了水轮泵。到1965年,灌排泵站动力设备保有量约达200多万kW,电动机占总动力保有量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电力、石油工业的发展,农田灌排动力逐步转向柴油机、电动机并举,并淘汰了煤气机、锅驼机。但有些工程仓促上马,缺乏正规设计,给以后的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三)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灌排泵站的建设与管理受到了巨大冲击和破坏。尽管这一时期泵站建设速度快,规模大,到1978年,全国灌排泵站达41万处,动力1500 kW,其中电力灌排泵站近80%。但相当一部分工程设计标准低,安装使用了许多性能质量不合格的机电设备,水工结构施工质量差,大量的工程属“半拉子”工程,可谓“先天不足”。在管理上,原有规章制度废弃,轻视技术管理,“后天失调”更加剧了工程的损坏。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泵站建设与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以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除了新建少数重点大中型泵站工程外,重点进行工程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到1990年底,全国共有灌排泵站46万座,装机功率2000万kW。
(五)1990年至今,机电灌排工作重点是实现农村机电灌排的改革。同时,面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大量泵站严重老化状况,各级政府加大力度,结合我国大型灌区改造,对部分泵站工程进行了更新改造工作。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199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和严重的干旱,各地加快了大中型泵站特别是排涝泵站的建设。到2004年底,全国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已近8000万kW。泵站的建设更加注重工程质量和自动化监控,朝着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前进。
⑤ 中国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发展水平如何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统救远不如西欧,对排水的重视也不够,注重地面建筑的滚水,而不重视地面或地下径流的疏导。
⑥ PPR给水管的历史
PPR管用作给水管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在1999年前后开始进口成品,现在大多自主生产.
PP-R管在发展过程中有三次大的历程。
第一次;PP-H.特点是耐高温,可适用于80-90摄氏度。但低于10摄氏时受外力冲击易脆裂。所以不能用作冷水管。
第二次;PP-B[PP-C]与PP-H相反,韧性高,弹性强。即使0摄氏度也不易脆裂。但高于60摄氏度易爆裂所以不能用作热水管。
第三次;PP-R综合上两种管子优,,热水管适于80-90摄氏度,冷水管0摄氏度也不易破裂,抗冲击力强,韧 性高。目前大多数人采用此管为给水管。
PE、PE-X、PE-RT适用于不同的领域。
PE:用作给水冷水管,燃气管道,电缆的大口径穿线管,用于给水管时如果高于60摄氏度,管子老化快.
PE-X(俗称交联聚乙稀)经过交联后,改变了聚乙烯的分子结构,不可热熔,管子和铜管件是通过卡套式连接,所以易漏水,此物不可回收利用.
PE-RT(俗称耐高温聚乙烯)适用于80-90摄氏度高温,韧性好,(耐低温)和PPR相比成本较高.
PE-X和PE-RT在我国北方主要用于地板采暖系统.在北方城市有PE-RT用作给水管销售.
PE、PE-X、PE-RT主料是聚乙烯。PPR主料是聚丙烯,二者皆为碳氢化合物,但分子结构不一样,二者都无毒副作用。
此外还有不锈钢PPR、铜PPR。外层为PPR,内层为不锈钢(铜)此物结实不易破裂,不锈钢和水直接接触导致金属污染。且PPR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不一样,存在分层、脱离的理论原理,需要较高的工艺解决。
铜管可直接与水接触,铜可杀菌,但铜管不能受外力挤压,所以安装时只能走天上.目前有些高档建筑物采用铜管作给水管。
从目前的市场使用情况来看,给水管使用最广泛的还是PP-R管材。
⑦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哪些
1. 李圭白
刘鸿亮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