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及精神论文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中,有几部分队伍与敌浴血奋战,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研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必须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敌后战场中的各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研究。否则,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正的。
过去,由于政治的原因和“左”的思想的束缚,我们在研究和宣传抗日战争的历史的时候,只研究和宣传敌后战场;而在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和宣传中,又只着重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其他部分,则很少甚至不去提及。当然,敌后战场主要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问题在于对其他部分,特别是坚持抗日斗争14年之久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研究和宣传,是同它在抗日战争以至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不相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
为了全面地研究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历史,我曾就抗联历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①这里仅就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现在我们的抗日战争史的论著,也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论著,都是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的,这当然是对的。但这样一来却使得东北已经进行了6年的抗日斗争的地位变的模糊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绝不是为了仅仅占据东北三省,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吞并全中国。这从众所周知的日本内阁的“东方会议”及后来的“田中奏折”中,看得十分清楚,并为后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事实所证明。其实我们把“七七”抗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其根据,是把国民党宣布抗战作为全国全面的抗日战争开始。但这在逻辑上是有很大缺欠的。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我们不能分为“全面抗日战争史”和“局部抗日战争史”或“片面抗日战争史”。另一方面,把“七七”事变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对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但这却不能作为把“七七”抗战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理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一个整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整体。何况日本帝国主义在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人民和十九路军就已经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到1933年初日本侵占山海关时,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奔上了抗日战场。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当然就更早了。早在“七七”之前,东北抗日联军就已发展到10个军和一个独立师(第十一军是在1937年10月建立的,可以不计在内),近3万人,而且已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6年的战斗。所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的。如果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序幕,那么抗日联军的斗争(从1932年春创建游击队开始)则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因此,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时期的上限应当是“九一八”事变。
首先,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促进全民族的总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面临战与降的生死抉择。蒋介石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主义。而中国共产党站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正义立场上,发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这一号召,最早正是通过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抗日斗争,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的前线英勇作战,后方的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从人民群众来说,从全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来说,他们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举动,是与东北抗日战场的武装抗日汇合在一起的。东北抗日联军曾派出李延禄,张建东等代表到关内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与关内的抗日救亡领袖马相伯、李杜等进行了广泛接触。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是在东北抗日斗争的鼓舞下,由部分东北义勇军和天津爱国学生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此外,“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以及西安事变促成全国的抗日局面等等,都与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次,从军事上说,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给了日本侵略者最初的有力的一击,扰乱了敌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关于东北抗联(包括义勇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数字,目前尚无比较完整和正确的统计。根据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间,抗联歼敌总数为103500人。另据日本陆军省公布,1931年至1935年间日伪军伤亡总数是:死4200人、伤病者为171300人。又据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统计,1936年伪军伤亡数为:死627人、伤1417人;1937年1-9月间,日军死伤为518人。这些数字当然是极不准确的。但仅依此推算,抗联以劣势兵力抗击强大的日伪军,敌人的伤亡在10万以上,战果仍是可观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从本庄繁到植田谦吉,都曾为日军的重大牺牲感到“最为遗憾”。
但是,更为关东军苦恼的是,虽然付出了“很大牺牲,但治安没有好转”,抗日部队“日益发展和活跃”使得日伪统治者日夜不得安宁。据日伪统治机关统计,抗日部队一些年份出动作战的次数为:1935年39150次;1936年36517次。②抗联部队还经常袭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1934年8月8日至23日间,中东铁路线列车被颠覆1 6次,车站被袭击91次,路轨被破坏41次,日伪军伤亡102人。1935年7月至10月间.抗联部队在图佳线地区出动134次,交战69次。③日本关东军为了应付抗日联军的不断袭击,全部分散驻守在各地与抗联作战。1933年和1935年,日本关东军派部分兵力侵入华北。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关东军需要集中,于是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企图以伪军为主力替代日军维持东北“治安”。但是,伪军政部的最高“顾问”佐佐木到一中将供认:“关东军须集中”,但“目前治安之现状,尚须在关东军武力统治下才能谋求恢复”。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未能从东北抽调更多的兵力去进攻华东。
总之,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已经走上了侵华战争的轨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受到东北人民、东北抗日联军的牵制,它在一段
时期中未能以更快的速度大举入侵,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主要是在东北战场上进行。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是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从“九一八”后就与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由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游击战争而宣布了它的开始。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整个敌后战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在“七七”事变前,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还只是局部战争的话,那么“七七”事变之后,它就真正成为了抗日战争大舞台上的一个有机部分了。
毛泽东在谈到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问题时说,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的作用,
就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用,而且由于中国正面战场的特殊情况,敌后战场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就正是处于这样重要的地位。它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是整个敌后战场的一个有机部分。
“七七”事变后,全国全面的抗战爆发,给了东北抗日联军以极大的鼓舞。在新的形势下,东北抗日联军把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牵制日军入关作为配合整个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和北满省委及各抗联部队,纷纷发表“公告”、《告同胞书》等文件,号召人民群众奋勇进行抗日斗争,抗联部队积极主动出击,破坏铁路、桥梁、电站、煤矿及各种工程设施,扰乱敌人后方,掀起了一个新的抗日高潮。因此,敌人不得不动员10几万兵力对抗联进行分区围攻。在这种情况下,抗联各部英勇战斗,冲破敌人包围,向新区发展,加倍扩大了游击区域。同时,为了打通与八路军的联系,更好地配合全国抗战,抗联各军分区组织了西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抗联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消灭了大量敌人。1937年至1945年间,抗联消灭敌人的数字,据周保中的推算是32700人。日方的统计数字尚未找到,但1 940年8月伪满洲国“建国神庙”合祭的死殁者就有48000人。由于抗日联军的英勇战斗,日军为了巩固后方,在大举进攻关内的同时,继续增兵东北。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1937年为20多万,1940年增至40多万,1941年又猛增到76万(这年关东军剧增,与日本企图发动对苏战争有关)。1938年后,抗联处于极端艰苦时期,但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据敌伪统计,这期间抗联出动次数:1938年为13110次;1939年为6547次;1940年为3667次。④正因为如此,日军在准备对苏作战时,为了对付抗日联军,把关东军分为两部分,在以其主力组成进攻性野战军的同时,还组建了“关东防卫军”,由山下奉文大将任司令官,以便在战时保证后方安全。上述事实表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游击战争,无论“七七”事变前,还是其后,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是东方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进行反帝斗争的典范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斗争。东北抗日联军可以说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光辉体现。在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共同战斗,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加入了抗联第二军的序列.在抗联第七军中,朝鲜同志也占很大的比重,在其他各军中,也有许多朝鲜同志担任过重要工作。金策、崔石泉、金光侠等许多人,都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日本进步学者野间清先生在《东北抗日烈士传》日文版序言中指出:当日本侵略时.“中国和朝鲜的年青人,超越民族差异和国界”,“为夺回民族独立而艰苦斗争.献出了自己最后一滴血。”这是“日本人应该严肃认其接受的历史事实”。中朝两国同志共同战斗,对敌人是一个重大打击,对东方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中朝两国人民在战斗中结成的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战斗友谊,为后来中朝人民之间的亲密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抗联的斗争,对日军入侵苏联的企图和武装挑衅,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当日军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时,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主动出击,配合了苏联军队的自卫反击。抗战后期,又与苏军建立了协同作战的关系。抗联部队一面进入苏境进行整训,一面派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侦察和建立反日组织,为反攻东北作了准备。从1945年开始,抗联小部队为苏军进军我国东北作准备,进行战术侦察,摸清了长达1000多公里的17个日军国境战略设施的工程结构、火力配备、粮食储备、供电供水系统以及兵力分布、火力配置等重要情况。这些工作,为苏军进军东北,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北抗联为解放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进军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
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已的贡献。如前所述,东北抗日联军为苏军进军东北准备了有重大军事价值的情报。因此,苏军在进军东北时,将一部分抗联同志分别配备各野战军任向导;另一部分抗联人员则分到各地区卫戍部队担任负责工作,协助苏军在收复的失地清除敌伪残余,维持地方治安。抗联指战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先机进入东北,在这里恢复和发展组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即组建了近7万人的武装队伍。抗联干部战士以其在苏军中的职务和与东北人民的紧密联系,在迎接八路军、新四军进军东北的过程中,起到了向导和桥梁作用;在我党同国民党反动派争夺东北的斗争中,东北抗联的旗帜,在团结人民,揭露国民党卖国行径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经毛泽东审阅批转全党的1948年1月1日的《东北局关于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的决定》中指出:“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总决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和英勇斗争,得到东北人民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杨靖字同志等和一切为反对敌伪而英勇牺牲的东北人民无名英雄们是永垂不朽的,应该永远纪念他们。重视东北党和人民十四年长期艰苦斗争历史,研究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对目前爱国保田自卫战争是有裨益的。”毫无疑义,这对于当前我们团结一致搞现代化建设,也是有裨益的。
请采纳
2. 论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及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中,有几部分队伍与敌浴血奋战,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研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必须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敌后战场中的各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研究。否则,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正的。
过去,由于政治的原因和“左”的思想的束缚,我们在研究和宣传抗日战争的历史的时候,只研究和宣传敌后战场;而在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和宣传中,又只着重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其他部分,则很少甚至不去提及。当然,敌后战场主要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问题在于对其他部分,特别是坚持抗日斗争14年之久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研究和宣传,是同它在抗日战争以至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不相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
为了全面地研究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历史,我曾就抗联历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①这里仅就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现在我们的抗日战争史的论著,也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论著,都是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的,这当然是对的。但这样一来却使得东北已经进行了6年的抗日斗争的地位变的模糊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绝不是为了仅仅占据东北三省,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吞并全中国。这从众所周知的日本内阁的“东方会议”及后来的“田中奏折”中,看得十分清楚,并为后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事实所证明。其实我们把“七七”抗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其根据,是把国民党宣布抗战作为全国全面的抗日战争开始。但这在逻辑上是有很大缺欠的。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我们不能分为“全面抗日战争史”和“局部抗日战争史”或“片面抗日战争史”。另一方面,把“七七”事变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对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但这却不能作为把“七七”抗战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理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一个整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整体。何况日本帝国主义在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人民和十九路军就已经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到1933年初日本侵占山海关时,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奔上了抗日战场。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当然就更早了。早在“七七”之前,东北抗日联军就已发展到10个军和一个独立师(第十一军是在1937年10月建立的,可以不计在内),近3万人,而且已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6年的战斗。所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的。如果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序幕,那么抗日联军的斗争(从1932年春创建游击队开始)则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因此,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时期的上限应当是“九一八”事变。
首先,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促进全民族的总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面临战与降的生死抉择。蒋介石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主义。而中国共产党站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正义立场上,发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这一号召,最早正是通过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抗日斗争,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的前线英勇作战,后方的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从人民群众来说,从全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来说,他们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举动,是与东北抗日战场的武装抗日汇合在一起的。东北抗日联军曾派出李延禄,张建东等代表到关内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与关内的抗日救亡领袖马相伯、李杜等进行了广泛接触。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也是在东北抗日斗争的鼓舞下,由部分东北义勇军和天津爱国学生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此外,“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以及西安事变促成全国的抗日局面等等,都与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次,从军事上说,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给了日本侵略者最初的有力的一击,扰乱了敌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关于东北抗联(包括义勇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数字,目前尚无比较完整和正确的统计。根据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间,抗联歼敌总数为103500人。另据日本陆军省公布,1931年至1935年间日伪军伤亡总数是:死4200人、伤病者为171300人。又据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统计,1936年伪军伤亡数为:死627人、伤1417人;1937年1-9月间,日军死伤为518人。这些数字当然是极不准确的。但仅依此推算,抗联以劣势兵力抗击强大的日伪军,敌人的伤亡在10万以上,战果仍是可观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从本庄繁到植田谦吉,都曾为日军的重大牺牲感到“最为遗憾”。
但是,更为关东军苦恼的是,虽然付出了“很大牺牲,但治安没有好转”,抗日部队“日益发展和活跃”使得日伪统治者日夜不得安宁。据日伪统治机关统计,抗日部队一些年份出动作战的次数为:1935年39150次;1936年36517次。②抗联部队还经常袭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1934年8月8日至23日间,中东铁路线列车被颠覆1
6次,车站被袭击91次,路轨被破坏41次,日伪军伤亡102人。1935年7月至10月间.抗联部队在图佳线地区出动134次,交战69次。③日本关东军为了应付抗日联军的不断袭击,全部分散驻守在各地与抗联作战。1933年和1935年,日本关东军派部分兵力侵入华北。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关东军需要集中,于是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企图以伪军为主力替代日军维持东北“治安”。但是,伪军政部的最高“顾问”佐佐木到一中将供认:“关东军须集中”,但“目前治安之现状,尚须在关东军武力统治下才能谋求恢复”。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未能从东北抽调更多的兵力去进攻华东。
总之,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已经走上了侵华战争的轨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受到东北人民、东北抗日联军的牵制,它在一段
时期中未能以更快的速度大举入侵,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主要是在东北战场上进行。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是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从“九一八”后就与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由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游击战争而宣布了它的开始。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整个敌后战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在“七七”事变前,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还只是局部战争的话,那么“七七”事变之后,它就真正成为了抗日战争大舞台上的一个有机部分了。
毛泽东在谈到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问题时说,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的作用,
就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用,而且由于中国正面战场的特殊情况,敌后战场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就正是处于这样重要的地位。它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是整个敌后战场的一个有机部分。
“七七”事变后,全国全面的抗战爆发,给了东北抗日联军以极大的鼓舞。在新的形势下,东北抗日联军把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牵制日军入关作为配合整个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和北满省委及各抗联部队,纷纷发表“公告”、《告同胞书》等文件,号召人民群众奋勇进行抗日斗争,抗联部队积极主动出击,破坏铁路、桥梁、电站、煤矿及各种工程设施,扰乱敌人后方,掀起了一个新的抗日高潮。因此,敌人不得不动员10几万兵力对抗联进行分区围攻。在这种情况下,抗联各部英勇战斗,冲破敌人包围,向新区发展,加倍扩大了游击区域。同时,为了打通与八路军的联系,更好地配合全国抗战,抗联各军分区组织了西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抗联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消灭了大量敌人。1937年至1945年间,抗联消灭敌人的数字,据周保中的推算是32700人。日方的统计数字尚未找到,但1
940年8月伪满洲国“建国神庙”合祭的死殁者就有48000人。由于抗日联军的英勇战斗,日军为了巩固后方,在大举进攻关内的同时,继续增兵东北。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1937年为20多万,1940年增至40多万,1941年又猛增到76万(这年关东军剧增,与日本企图发动对苏战争有关)。1938年后,抗联处于极端艰苦时期,但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据敌伪统计,这期间抗联出动次数:1938年为13110次;1939年为6547次;1940年为3667次。④正因为如此,日军在准备对苏作战时,为了对付抗日联军,把关东军分为两部分,在以其主力组成进攻性野战军的同时,还组建了“关东防卫军”,由山下奉文大将任司令官,以便在战时保证后方安全。上述事实表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游击战争,无论“七七”事变前,还是其后,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是东方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进行反帝斗争的典范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斗争。东北抗日联军可以说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光辉体现。在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共同战斗,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加入了抗联第二军的序列.在抗联第七军中,朝鲜同志也占很大的比重,在其他各军中,也有许多朝鲜同志担任过重要工作。金策、崔石泉、金光侠等许多人,都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日本进步学者野间清先生在《东北抗日烈士传》日文版序言中指出:当日本侵略时.“中国和朝鲜的年青人,超越民族差异和国界”,“为夺回民族独立而艰苦斗争.献出了自己最后一滴血。”这是“日本人应该严肃认其接受的历史事实”。中朝两国同志共同战斗,对敌人是一个重大打击,对东方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中朝两国人民在战斗中结成的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战斗友谊,为后来中朝人民之间的亲密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抗联的斗争,对日军入侵苏联的企图和武装挑衅,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当日军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时,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主动出击,配合了苏联军队的自卫反击。抗战后期,又与苏军建立了协同作战的关系。抗联部队一面进入苏境进行整训,一面派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侦察和建立反日组织,为反攻东北作了准备。从1945年开始,抗联小部队为苏军进军我国东北作准备,进行战术侦察,摸清了长达1000多公里的17个日军国境战略设施的工程结构、火力配备、粮食储备、供电供水系统以及兵力分布、火力配置等重要情况。这些工作,为苏军进军东北,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北抗联为解放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进军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
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已的贡献。如前所述,东北抗日联军为苏军进军东北准备了有重大军事价值的情报。因此,苏军在进军东北时,将一部分抗联同志分别配备各野战军任向导;另一部分抗联人员则分到各地区卫戍部队担任负责工作,协助苏军在收复的失地清除敌伪残余,维持地方治安。抗联指战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先机进入东北,在这里恢复和发展组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即组建了近7万人的武装队伍。抗联干部战士以其在苏军中的职务和与东北人民的紧密联系,在迎接八路军、新四军进军东北的过程中,起到了向导和桥梁作用;在我党同国民党反动派争夺东北的斗争中,东北抗联的旗帜,在团结人民,揭露国民党卖国行径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经毛泽东审阅批转全党的1948年1月1日的《东北局关于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的决定》中指出:“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总决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和英勇斗争,得到东北人民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杨靖字同志等和一切为反对敌伪而英勇牺牲的东北人民无名英雄们是永垂不朽的,应该永远纪念他们。重视东北党和人民十四年长期艰苦斗争历史,研究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对目前爱国保田自卫战争是有裨益的。”毫无疑义,这对于当前我们团结一致搞现代化建设,也是有裨益的。(常好礼)
3. 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由原东北民众救国军改编成立,谢文东(后叛变)任军长,滕松柏(后叛变)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1936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成立,由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军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参谋长。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1937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由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李华堂(后叛变)任军长。下辖3个师。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由原东北山林义勇军改编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师。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编成。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组成。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游击战争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全国抗战,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时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东北抗日联军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
1941年至1945年是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小型游击战和转入苏联整训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实际上和延安没有直接军事联系,是在苏联支持下的抗日队伍,越过中共直接受共产国际战略领导。游击队军服是模仿苏联红军军服。
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有不少朝鲜人。战后,在苏联帮助下,他们组建了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多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层军官。
4. 东北抗日过程及地位
过程
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已建成11个军,达30000余人。
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行撤销。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地位
1、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的一部分。
2、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遣队和重要方面军。
3、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威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生命线”的一把尖刀。
4、东北抗日军民的苦战奋斗事迹是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的光辉典范。
据记载,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规模已发展到3万余人,抗日游击区达70余县,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游击区。
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部队频繁出击,袭击日伪据点,以此扰乱日本侵略军侵华后方基地,给关内抗日部队以有力的配合。
1937年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不断往东北增兵。对比悬殊的兵力,加之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抗日联军处于艰难困苦之中。到1940年末,抗联部队仅剩一千余人。
以3万人的兵力,对抗70万最精锐的日本关东军,1931年至1940年间,让敌人付出了十余万的伤亡代价。
1945年9月初,抗联指战员随苏军反攻东北。他们迅速占据了佳木斯、牡丹江、沈阳、长春、哈尔滨等57个战略要地,为十万大军由关内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 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办半封建社会,政治专,军事.经济属.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 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3. 从性质上看,抗战时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4. 从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6.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急求!谢谢
意义:
1、赢得民族独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加速人民解放,为新中国建版立奠定了重权要基石。
3、凝聚中国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空前发扬。
4、捍卫世界和平,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历史贡献。
5、奠定大国地位,促进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
(6)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了基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国家主权,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门以外的被侵占土地,被强占50余年的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和发展在抗日战争所形成的有利条件,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弘扬,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战后,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7. 东北抗联游击战争的分析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势力本来就小。 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根据地原先的群众基础和地下党发展情况。如果当地原先党组织很不健全而统治者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秩序的话,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清剿。在湖南一省,原来有2万中共党员,被国民党消灭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还剩下5000左右的党员。在这个基础上, 毛泽东才带领几百人枪的红军在湘赣边区的井冈山站住了虚弱的脚跟。而相比东北则是天壤之别。整个东北在1931年的时候总共只有2000左右的中共党员,三个省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刚刚遭到重大打击的湖南,其中共党员分布密度之小可想而知。所以中共在东北三省只有一个省委。这些还大部分在城市,在东北农村,中共的势力就更可怜了。总而言之,在东北试图开展像日后华北这样的农村游击战争,其基础无论如何是太虚弱的。
而更倒霉的是,几乎就在日军发动9。18事变占领东北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就遭到一次灭顶之灾。 1931年11月,关东军大举搜捕共产党,将中共满洲省委几乎一网打尽。如此雪上加霜,使得中共在满洲的势力更加弱小。而直到1932 年1月,新成立的满洲省委才第一次开会。而且这样一来多少使得东北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受到了一定的迟滞。在有的时候,这种迟滞也是要命的。下面会提到。
第二,东北共产党没能抓住日军占领初期的有利时期抓紧开展活动扩大基础和势力。
就拿关内八路军为例,日军刚刚占领的时候,还没能建立有效统治,占领区一片混乱,就在这个时期,八路军抓紧时间发展势力建立根据地。从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时候,八路军已经由4万左右激增到22万人之多。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发现共产党的游击队构成真正的威胁时已经来不及了。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而民兵、儿童团等组织组成的根据地全方位联防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仅凭有限的日军已不可能扑灭燎原大火。而伪军么……非常感谢他们,他们不愧为优秀的运输大队队员。
对于东北战场来说,其实也出现过类似的机会。关东军最初对民间的抗日武装并不很在意,用于对付的只有3 万日军,最多再加3万伪军。而东北抗日的义勇军一度发展到30万之多。当时日本还没有建立有效统治,秩序完全没有恢复,老百姓对异族入侵极其反感,抗日情绪高涨,是抗联发展军力的黄金时期。但是东北由于满洲省委遭到关东军的粉碎性打击,花了好一段时间进行恢复,因此在好几个月之后才正式开始武装抗日的行动。抗联最早的武装,即赵尚志带领的巴彦游击队(这是由赵尚志先投奔后再在里面发挥影响最后取得领导权的队伍。这是东北抗联的悲哀之一,由于东北缺乏共产党的现成武装,所以很多抗联的武装都是派人去说服原有的山林队、义勇军、土匪胡子听他们领导,所以其根基不如关内八路军那么牢,而且这样改造一支队伍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听从赵尚志的领导开始抗日时也是1932年的事。而日后的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则直到1932年11月才去南满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东北的共产党还存在“左”倾错误,对非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够团结。直到1933年5月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才决定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抗日义勇军。但是此时的义勇军已经走到了末路(义勇军没有统一指挥,胜则聚,败则散,兴起快,失败也快),即将退出抗日舞台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统治秩序已经开始建立起来,抗联发展的大好时机就这样失去了。
第三,东北抗联对根据地建设不够重视。
这点其实不能怪抗联。抗联奋斗的时期,整个中共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尤其对于如何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抗联基本上是一头雾水。看看抗联的领导人也大致能发现这方面的弱点。周保中,早年参加云南护国军,参加过北伐,1927年加入中共, 1928年被送往苏联学习军事,日军占领东北后被派往吉林组织抗联。赵尚志,1925年入党,同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后被奉军两次逮捕,9。18后才被营救出狱组织抗联斗争。带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赵一曼则是苏联留学出身。他们都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经验(这在苏联是学不到的)。唯一有点农民军事经验的是杨靖宇,1927年曾经组织过农民暴动,1929年被派往东北工作。但是杨靖宇也只是组织农民暴动,并没有成熟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因此,抗联对根据地建设方面抓得不是很紧。为了避开日军,抗联选择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较少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没有像日后华北那样如此大规模建立放手发动群众进行联防的那种根据地,更不用说开展减租减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了。而面对日伪着手建立 “集团部落”时,由于缺乏足够牢固的群众根据地,抗联对此一筹莫展,而阻挠的行动似乎也比较消极(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抗联本身实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伪大规模的“归屯并村”行动)。等到“集团部落”建立起来,农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关进这些“人圈”里面,与抗联的联系被切断以后,抗联真正的噩梦才开始。大家皆以抗联战士在天寒地冻之时“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为苦。殊不知这对抗联来说已是天堂也!在“集团部落”普遍建立后,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联战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为一生火附近的日军碉堡就会发现有人在“集团部落”之外活动,大军立至。
游击战所侍者无非人民,游击队与老百姓的关系是龙与水的关系。龙,“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东北抗联被日伪“归屯并村”的毒计所害,与人民割裂开来,其下场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听过很多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给抗联带食物的动人故事。但是毕竟无法让一支军队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觉悟来生存啊。日后关内新四军和八路军就吸取了这个教训。1943年,江淮日伪苦于新四军来去无踪,决定进行“清乡”,完整统计各占领区的户口,并花九牛二虎之力从江南运来500多万毛竹准备建造篱笆将村子都围起来,模仿东北的集团部落。7 月,新四军果断出击,乘日伪之隙将所有篱笆收缴来付之一炬;日伪前脚登记了户口,新四军后脚就赶来把帐册烧的精光,令日伪劳而无功,欲哭无泪。如此,江淮地区始终无法建立日伪的有效统治,无法将人民与中共游击部队隔离开来,因此也就无法像在东北消灭抗联那样在江淮扼杀新四军。二战以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和日本一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归屯的方式将游击队和老百姓隔离开来,美国建立的“集团部落”有个好听的名字:“战略村”。但是美国的战略村政策彻底失败。原因就是当他想到使用这招的时候,游击队已经在群众中扎根很深,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故“战略村”随建随倒,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被捣毁者不计其数。有的“战略村”管理人员则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红心的工作,拿着美国的工资为越共办事,十二万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决策。
西征的决策是否错误,其实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联损失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1936年,可能是因为原先活动的地区收到压制生存困难,诸路抗联纷纷向西迁徙。而且各路抗联都派出了最精锐的主力试图打通西征的道路。杨靖宇派出自己最强的两个主力师,周保中派出四个军中最强的第四军和第五军,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军中最强的3、6两个军。6月,西征军小胜,但是日军大军云集,西征军不得不退回原处。11月底,杨靖宇将整个第一路军的所有战马都拨给西征部队。西征军长驱到达辽河,谁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辽河竟然没有封冻!西征军大骇,被日军追兵追上,伤亡惨重。1938年6月,第二路军的第四军西征,沿途损失惨重,到12月,整个第四军全军覆没。只有第三路军分两批西征,走小兴安岭,故幸未遭遇日军,但是沿途冻死无数抗联战士。
西征将抗联主力部队置于无后方作战,孤悬敌占区的危险局面,如果西征大获成功,或许就无可指摘,但是现实是抗联主力在西征后损伤太重,而且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西征对抗联的失败难辞其咎。
第五,抗联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关东军的强大。
抗联活动的地区是中国东北的森林不同于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热带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东北的森林纬度高,温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里,简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联还不能生火!)。曾经有人说中国华北平原不太可能展开游击战,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说华北在秋冬时期太过寒冷,游击队难以户外活动。华北尚且给人如此印象,东北可想而知。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大家想象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击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日军对已经基本失败的抗联进行最后的讨伐,杨靖宇和600多人的日伪讨伐队在山林中周旋。讨伐队后来说,这个近两米高的大个子杨靖宇,跑起来像鸵鸟一样快,跑步时双手摆动过头顶。最终600多人的讨伐队因为冻馁、死伤、疲劳,大量的掉队,最终只剩下50 人。这恐怕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记录了:一个人活活拖垮一支讨伐队。
吃饱穿暖的日伪讨伐队尚且如此,可见抗联英雄在密林中坚持的是怎么样的一种非凡、超乎人的想象的艰苦斗争。
另外,抗联面对的是日军军中王牌关东军。关东军当初是为了防备苏联而驻扎东北的,其装备训练都比关内日军要强很多。抗联面对的敌人是如此凶恶,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败实在很难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总结的东北抗联失败原因。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抗联有那么些不利因素,当初那几年怎么还会发展起来呢?其实说实话,抗联对日寇的袭扰远不如关内八路军对日军的震撼来的大。别看“东北抗日联军”名字很响,其实抗联直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多人。在 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不到3万的抗联能对日伪产生多大的震动呢?在很多时候不过搔搔痒罢了,所以日伪也懒得出动大军清剿。直到后来为了发动全面战争,必须有一个对付中国以及苏联的稳固基地和据点,才将彻底肃清东北抗日力量的事题上日程,本来根基就弱的抗联遂由盛转衰。
8. 抗日游击战影响和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画上了句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开端。在人类战争史上矗立起一座战略制胜的伟大丰碑。
抗日游击战争开辟的敌后战场实质上是人民军队在战略防御中向日军实施的带战略性的“反进攻”,是处于被动地位中的主动出击,从战争形式上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把敌之战略包围变为我之战略反包围,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最大的价值,在沦陷区建立大面积的根据地,解放沦陷区大量人口。此举,使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土地之后,却没能控制这些土地,也没能控制这些土地上的人口,无法将这些掠夺到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战斗力,无法以战养战。
(8)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正面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1、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从抗战中期到抗战后期,主战场发生了转化,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的作用有所下降敌后战场逐渐形成并开始独当一面。最终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2、这两个战场的形成和地位的变化,对抗日战争和战后中国的政局和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日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两种战争方式的战略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