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国历史文化游怎么走
三国历史深抄度袭游
http://blog.sina.com.cn/sangotour
每年会组合中港台朋友一起去考古三国古迹
Ⅱ 什么三国文化
狭义上指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识与经验,广义上也值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国为原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以上为简介,详情见网络
Ⅲ 简述湖北的三国文化
(一)三国与襄樊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事不断,使地处中国南北水陆要冲的襄樊,成为魏、蜀、吴三国斗智争勇的历史舞台。在这个动荡不安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三国豪杰,都曾出现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不仅改变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走向,也对未来的中国人文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央视专题片《走遍中国--三国与襄樊》的解说词。它告诉我们,走进襄樊,就走进了“三国”,走进了“三国文化”,走进了那个刀光剑影、龙腾虎跃、英雄辈出的时代。
纵观三国历史,如果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帷幕,凤林关之役和水淹七军的战事上演了威武雄壮的活剧,使襄樊成了群雄逐鹿的焦点。那么,杜预率军出兵襄阳,东进灭吴的征战,则为三国的历史划上了一个句号,促成了分久必合的大趋势和三国归晋的大结局。可以说,三国这段历史,开始在襄樊,精彩在襄樊,终结也在襄樊。三国与襄樊,就这样密切相关,难解难分,说不完,道不尽,名扬四海,万古风流。
在襄樊,三国故地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诸葛孔明隐居地--古隆中;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家乡--黄家湾;刘备脱险之地--马跃檀溪遗址;见证了三国历史的襄阳古城墙和全国最宽的护城河;纪念徐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庙;三国名士司马徽的隐居地水镜庄;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的祠宇--庞公祠;凤林关和水淹七军的古战场……置身三国故地,不能不令人临汉水而兴叹,发思古之幽情。
今天,襄樊已被认定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三国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有形的和无形的三国文化资源,已成为襄樊乃至湖北人民无比珍贵的财富。三国文化是襄樊走向世界的历史文化名片。
(二)三国与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三国枭雄曹孟德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留下的千古绝唱。它把三国的传奇故事同中华酒文化的浓香融为一体,阐发得淋漓尽致,豪情飞纵,荡气回肠!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与酒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说的就是以酒为媒,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在与关羽有关的故事里,关云长单刀赴会,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杯酒斩华雄,处处表现了这位被后人尊为关圣帝君的蜀汉名将以酒壮胆,豪气冲天的英雄气概;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把曹操的踌躇满志、老谋深算和刘备的韬光养晦、大智若愚描绘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不难想象,假如把这些与酒有关的几十个故事统统从《三国演义》中略去,这个时期的英雄传奇和英雄群象还会是这样惊心动魄,光彩照人吗?
鲁迅先生在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竟将三国魏晋时期的酒文化、酒故事和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为典型风流名士以纵酒为时尚的风气,讲述得发人深省、妙趣天成。在历代文化名人的影响下,三国与酒的关系,俨然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三)三国酒在襄樊--湖北三国酒业有限公司企业简介
湖北三国酒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著名的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与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躬耕地古隆中比邻。为了推动以三国文化为品牌的湖北食品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公司先后隆重推出三国浓香型系列白酒,使之成为我国高端品牌文化酒的又一惊世杰作。
湖北三国酒业有限公司融资1.2亿,在原酒之乡四川泸州,组建了“三国酒业泸州酿酒厂”,其所生产的“三国”系列酒受益于四川泸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传承并发扬了形成于三国魏晋时期的酿酒绝艺,以盛产于天府之国和汉江平原的优质高粱、小麦等五粮为原料,采用纯固态发酵技术,精心酿制而成。酒质浓郁纯正,酒体晶莹剔透,酒香绵远悠长,饮后令人神清气爽,回味不绝。
三国系列酒上市后,在三国文化之乡襄樊的客户和消费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当前,公司已与认同三国文化品牌的有识之士达成广泛的合作意向,立志把三国酒打造成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出国门的中华历史文化名酒第一品牌。
三国酒业奉行质量就是生命的运营理念。其永远不变的宗旨是:将三国系列酒酿造成美名远扬的健康绿色饮品,努力使回归大自然和低碳高品位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惠及国民。
企业于2004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被认定为中国农业银行信用等级3A企业。2010年,湖北三国酒业有限公司将融资1.5亿,在“三国文化之乡”湖北襄樊组建“湖北襄樊三国酿酒厂”,企业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万吨以上。
公司现拥有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60多人,销售团队300多人,是一支久经磨练、专业精干、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的成熟团队。
湖北三国酒业有限公司推出的“忠”、“尊”、“礼”、“义”、“智”、“缘”、“品三国”等系列白酒,行销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
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合作共赢。
三国文化是企业的金名片,质量第一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至上是企业的通行证,合作共赢是企业不变的承诺!
樊城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前将军关羽北进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的作战。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右将军于禁及立义将军庞德屯樊城北,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今河南南阳)。八月,大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在关羽水军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庞德力战被俘杀。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 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虽然来势迅急,但不会持久。关羽先遣部队已至郏县(今河南郏县),而关羽却不敢乘势跟进,即因有樊城要点未下,恐我军攻其侧背及断其归路。假如弃城撤走,则黄河以南的地区,可能为敌占有。从战略局势着眼,应坚守待援。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 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威震华夏”。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建议派人劝说孙权袭击关羽后方,许以事成封予江南之地,樊城之围自然解除。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 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 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被徐晃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关羽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但因为魏吴联军的强大,加上关羽的傲慢,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Ⅳ 想进行一次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旅行, 有那些值得去的遗迹,或者名胜符合史实
三国题材,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头戏,世世代代为人们高度关注。近年来,三国文化迅猛升温,无论研究领域还是普及层面,热爱三国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庞大。这种局面的出现,给三国旅游带来了机遇。襄樊作为三国文化名城,必将在三国文化旅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襄樊是我国三国旅游线的起始点,三国文化丰富、历史遗迹很多。
襄樊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文化价值评估
襄樊在三国历史地位中举足轻重。《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0余回与襄樊有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马跃檀溪”、“
孙坚跨江击刘表”、“刘备携民渡江”、“诸葛亮登楼去梯计”、“徐庶走马荐诸葛”、“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史实和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三国的开头始于襄樊,即“隆中对”。没有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战略分析,就不可能有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的结尾终于襄樊,即羊祜、杜预先后屯兵襄樊,精心策划了灭吴大计,后又从襄樊发兵,顺江而下,一举灭吴,实现了三国归晋的结局。三国历史的这一头一尾,说明了襄樊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其他任何城市不可比拟的。三国旅游,唱响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升襄樊在三国旅游中的城市地位。
襄樊在东汉末年,作为荆州的首府,统辖两湖及两广、河南、贵州部分地区,一度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当时汇集在襄樊的都是各学科的顶尖人物,他们在襄樊兴学术、办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吸引诸葛亮到襄樊来和他成才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点,是襄樊在三国时期的亮点,自然也应是襄樊三国旅游的亮点。
景区、景点价值评估
古隆中古隆中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已形成“隆中十景”:躬耕田、六角井、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修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碑廊、腾龙阁等景点。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其影响越来越大。
襄阳古城池襄阳城始建于西汉时期,古城墙周长7.3公里,外墙内土,高8.5米,宽5至10米,基本保存完整。护城河平均宽180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襄阳城与护城河合称襄阳古城池,自古有“铁打的襄阳”赞誉。三国时期,刘表将荆州首府设在襄阳。诸葛亮从14岁至17岁住在襄阳,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曾一度也驻兵襄阳,因此,将襄阳古城列入三国旅游线,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襄阳古城池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整修,内外环基本形成,护城河基本沟通,初步形成了古城池环城风光带,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荆州古治及荆州北街历史文化街区荆州古治遗址位于荆州街北段,距大北门南280米处,原为券门式建筑,其上有“荆州古治”匾额。它是中国古代行政区标志性建筑;也是襄樊一度为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标志。东汉末年,刘表把荆州治所由汉寿徒至襄阳,使襄阳一跃而成为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及广东、广西一部分的荆州首府。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刘备投靠刘表,诸葛亮登楼去梯计等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凤林关三国古战场遗址东汉末年,孙坚与刘表争夺襄阳,在凤林关战斗中,孙坚被刘表伏兵乱箭射死。“三国演义”第七回《孙坚跨江击刘表》有描述。此处还有凤凰池、凤凰台、观音阁等景点,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故里涧南园亦在此处。凤林关除有众多的历史景点外,其靠山临水的自然风光也是十分独特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马跃檀溪处刘备马跃檀溪是不亚于三顾茅庐的三国故事。马跃檀溪处留有摩崖石刻及古人附会的蹄窝。此处尚有“襄樊铭”摩崖石刻及真武山“擦擦石”等景点。
樊城会馆截至民国初年,樊城有19家会馆。现存山陕、抚州、黄州、中州、小江西等5家会馆。尤其是山陕会馆目前保留基本完整。山陕会馆历史上即供奉关羽。这些会馆虽然不是三国遗迹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文化,其民居价值也很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构建三国旅游线势在必行
全国三国旅游线大体上分布在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省。襄樊是这个线路上的重要一站。但是,现代旅游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可能依照专业部门设计的线路,在如此大的范围内进行专题旅游。旅游者来襄樊,也不可能只看一个隆中就会满足。所以,襄樊必须把三国旅游题材做充分,形成品牌,变三国旅游的过境游为目的地游。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市必须要有一个内涵丰富,形式独特,布局合理的三国旅游线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延长游客在樊时间。我们认为,经过二至三年努力,我市三国旅游线是可以建成的。
这个旅游线包括:古隆中、襄阳古城池(含荆州古治、夫人城、仲宣楼)、凤林关、马跃檀溪、樊城会馆。然后再辅以广德寺、米公祠、习家池、鹿门山等景区景点。只有景区景点丰富了,才有可能为旅行社提供可以自由组合、为旅游者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旅行线路。
上述景点、景区,是我们的旅游产品。大的品牌是“三国文化游”。这个品牌推向市场后,可以整体销售,也可以拆零销售、甚至可以搭配销售。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
按照这个思路,首先是襄樊旅游的目的性增强。襄樊的三国文化游,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增加了一个品牌,为旅游者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来襄樊旅游的人数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特别是高速公路全部开通后,将会出现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襄樊更应抓紧机遇,早作准备。其二,来襄樊的游客延长驻留时间,多停留一天,旅游综合收入就会增加1到1.5倍。其三,襄樊旅游的潜力在于荆山生态旅游,三国文化游的开通,将为荆山生态游奠定基础。襄樊两大旅游品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依托襄阳古城池,开发乘舟揽胜游
重点恢复南城门城楼及湖心环岛和吊桥,定期举办开城仪式和襄阳民俗表演,使其成为环城游的亮点。全线疏通护城河,开辟乘舟(船)环城游,中途辟襄阳公园、文园、荟园、仲宣楼、襄阳人家、铁佛寺、夫人城等为停靠点,让游客上岸观光。将临汉门、仲宣楼、长门开发为襄阳军事(战争)、名人书画以及古城墙博物馆、增加游线文化内涵。控制古城内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彻底将城内生产企业外迁;二是控制城内常住人口;三是控制城内建筑密度及高度,尽快恢复古城风貌。
开发荆州北街及荆州古治,将其建设成三国旅游线的起点和旅游纪念品市场
荆州北街以西建设两层以下仿古民居,整修附近古城墙和大北门瓮城,修复荆州古治券门,开辟诸葛亮登楼去梯计纪念处。
建设凤林关文化公园
在207国道侧建凤林关牌楼,刘表击毙孙坚雕塑及记事碑等。扩建观音阁,重建凤凰亭,整修凤凰池。在观音阁北侧复建涧南园,即孟浩然故居,为唐代二进宅院,建浩然诗碑园。凤林关景区开发的关键在于南渠的污水治理,此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景区环境。
开发檀溪文化公园
檀溪文化公园包括马跃檀溪遗址,襄樊铭、真武山采空区及南渠流经段。在公园内恢复檀溪原貌(南渠),并修建刘备跃马雕塑,在山顶修建汉亭,在沿山处修依山回廊并于其中彩绘马跃檀溪故事,在采空区建“穿杨亭”等景点。鉴于这一带景点密集,建议现有公路向东移30米。
开发以关公文化为内涵的樊城会馆群
把山陕会馆从二中剥离出来,退还会馆地盘,拆除对文物有影响的违章建筑,逐步恢复会馆原来面貌。在此基础,做好殿内陈列。建议按历史原貌,恢复对关羽、周仓、关平的供奉,并增设关羽在襄樊的“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历史故事的陈列和展示。就近开辟抚州会馆及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小江西会馆等景点。
Ⅳ 三国时期诸葛亮历史文化
三顾茅庐
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另一种说法是去了多次),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迁都,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的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
白帝托孤
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指代全力),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本来,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应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作为,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尽管他在吴军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却是“赤壁大战”这一情节单元的真正主角。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风,又由他巧妙“借”来。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周瑜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孙刘联盟与曹军之间的矛盾和孙刘联盟内部矛盾的旋涡里,在与周瑜、曹操这两个杰出人物的斗智中,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周瑜对他又敬又嫉,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一一从容化解,安如泰山,既使周瑜无可奈何,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斗智的结果告诉人们: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又不及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是大智大勇的头号英雄。
五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火烧新野
江东孙权得到周瑜、鲁肃等人才的辅助,势力进一步扩大,江中竟有战船七千余艘。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陆军马。
曹操破袁绍后,命孙权送一儿子到许昌为人质。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召周瑜、张昭商议。周瑜认为一送人质,便要事事受制于曹操。最后决定不送人质到许昌。
孙权的弟弟丹阳太守孙翊性情刚烈,喜好饮酒。酒后常鞭打士卒。部下妫览、戴员便勾结孙翊的手下边洪,一日,乘酒宴散,由边洪将孙翊杀死。妫览、戴员嫁祸边洪,将他杀了。
孙翊的妻子徐氏长得美丽贤慧,妫览逼徐氏做他的小老婆,徐氏假意允诺,密召丈夫的亲信孙高、傅婴趁妫览酒醉时将他刺杀,戴员前往赴宴,也被杀死。
不久,孙权领兵到丹阳,封孙高、傅婴为牙将。把弟媳徐氏接到江东养老。
建安十三年春,黄祖部将甘宁投奔孙权。孙权领水军攻打黄祖。黄祖大败,逃跑时被甘宁一箭射死。
孙权破了黄祖,刘表便请刘备到荆州议事。刘表因年老多病,便想将州内事务托付刘备管理。可是刘备坚决不肯。孔明问刘备为什么推辞,刘备说他不愿乘人之危。孔明感慨道∶“刘备真是仁慈之主啊!”
曹操派夏侯敦领兵十万伐新野。谋士荀彧说∶“刘备是个英雄,又有诸葛亮做军师,不可轻敌。”夏侯敦却不服气的说∶“刘备不过是鼠辈罢了,我一定把他捉了来。”
张飞听说夏侯敦杀来了,便对关羽说∶“曹军来了,派孔明前去迎敌便是了。”刘备问两个弟弟迎敌之计,张飞说∶“哥哥何不派孔明去?”刘备批评张飞说∶“孔明用智,两弟逞勇,怎么能胡乱推托呢?”
孔明只怕关羽、张飞两人不听调度,请刘备把剑印交给他。孔明一一派了任务给赵云、关羽和张飞。关羽觉得奇怪,便讥笑孔明轻闲自在。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也不服气,但见孔明剑印在手,也无可奈何。
夏侯敦轻敌冒进,被赵云引入博望坡峡谷。这时背后火光冲天,两边芦苇也跟着烧了起来,曹军被烧得人仰马翻。夏侯敦从小路拼死逃走。
刘备军队大胜而回。关羽、张飞两人此时才佩服孔明的才智。见到孔明,两人下马便拜。
刘备知道曹操一定会自引大军再来攻打新野。孔明劝刘备趁刘表病重,取了荆州安身。刘备说∶“他对我有恩,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孔明说∶“现在不取,以后就会后悔了。”
夏侯敦领着残兵败将,逃回许昌,叫人把自己绑起来去见曹操。曹操不怪他,放了夏侯敦。曹操又起兵五十万,兵分五队,要踏平江南。
孔融劝曹操不要起兵,打这种没有意义的仗。孔融的仇人郗虑又趁机挑拨离间,曹操大怒,便杀了孔融全家。
荆州刘表病势日渐严重,他将两个儿子托付刘备,要刘备管理荆州事务。刘备只答应辅佐刘表的儿子,却不肯亲自统领荆州。
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张允伪造遗嘱,立她的亲生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且不让长子刘琦和刘备得知刘表已死的消息。荆州军队由蔡氏娘家人带领,蔡氏与刘琮却到襄阳去驻扎,以防备刘琦、刘备。
曹兵进到襄阳,原刘表部将傅巽、蒯越等都主张降曹。刘琮不肯,但蔡夫人坚持要投降,只好命宋忠前往递送降书,将荆襄九郡献给曹操。
宋忠送降书途中,被关羽抓获,刘备才知道荆州内部的变化。伊籍劝刘备以悼丧之名擒住刘琮,除掉蔡氏同党。刘备不肯答应。决定放弃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孔明一面安排人马撤往樊城,一面调兵遣将,阻截曹军,然后与刘备到山上
Ⅵ 三国蜀汉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两地相距较近,交流方便,两地出现的船棺葬、扁茎无格柳叶剑、铜器纹饰中出现的虎纹则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征。铜兵器和铜印上的各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与楚文化影响外,它还影响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在秦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获得新的发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为天府之国。四川自古盛产蚕桑,丝织为中国之冠,汉时成都即成织锦中心。由于锦缎驰名,锦城成为成都的代称。四川很早就发明凿盐井取卤,打气井取气,燃煮卤制盐,其钻井技术为世界首创。蜀道难久为人知,但巴蜀创造的栈道却是一种奇迹。它不仅沟通与中原的往来,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艺术风格独特。川剧是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尤以帮、打、唱紧密结合,川剧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特点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浓郁、绵醇爽甜。名酒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以《楚辞》为圭臬;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以《诗经》为准绳。巴蜀文化兼容了这三种因素:它接受荆楚文化而把《楚辞》发展为汉大赋;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学趋于发达;它接受秦陇文化而导致“陇蜀多贾”,工商业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具有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上繁荣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永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见证。永陵石棺上的廿四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极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传的情况。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中探索的兴趣。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三峡风光的雄奇壮丽,举世闻名,再加长江支流大宁河小三峡的青幽神秘,身临其境,自会使人们充分体会到妙如仙境的峡中神韵。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表明,三峡很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当我们领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时候,自然会引起我们对于洪荒远古的无限遐思。沿岸及上下游的丰富文化遗存,如丰都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宝库白鹤梁,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大江大水是巴蜀冲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当我们巡行三峡之中时,会对巴蜀人为什么从来向往走出夔门做出自身心灵的阐释。
Ⅶ 三国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从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时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三国形成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魏文帝始,后历明帝、魏齐王、高贵乡公、元帝;蜀则历蜀汉昭烈帝刘备及后主刘禅;吴则历孙权 大帝、会稽王、景帝、乌程公。
三国同时并存时间约三十四年(公元229年至公元263年),但纷争局面长达九十年之久(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但已和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性质不同,相对而是历史的进步。是有顺应民心所向的统一战争性质。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因此最终魏晋完成统一大业。三国中以吴国的时间最长,共52年;次为魏,共45年;再次为蜀,共43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政权由于不断更迭和动摇,以致于朝纲紊乱,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而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随着“十常侍之乱”、“党锢之狱”、“ 黄巾起事”、“ 董卓与李傕郭汜之乱”一系列的内外忧患出现,使得地方豪强势力借机迅速增强,并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东汉统治名存实亡。一时间全国陷入内战混乱之中。 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 、刘备、 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 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而刘备和孙权则分据西南和东南之地。
曹操为继续完成其一统天下的雄心,于建安十三年(208)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正在流亡中的汉皇室后代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则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形势。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处说孙出兵,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史书一贯以公元190年“董卓之乱”为东汉结束,三国纷争的开始。)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在经济上也给予优惠。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政治稳定,航海业发达。
Ⅷ 谈谈对三国文化的认识
一、《三国演义》的传播要素 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大都有一个由素材积累、逐渐加工和最后形成较高质量小说文本的过程。如《三国演义》就是由说话人的底本演化而来,再经由一些文人加以润饰、考证、整理而成的。[1]作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被后人争相传抄、传阅、出版、评点、评论、传世,有其独特的传播要素。 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因为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而被视为传播学的独立宣言。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所以叫五W,是因为五大要素的英文表述中都各有一个以W开头的词。这个模式十分简明,勾勒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都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传播内容(即讯息)、传播渠道(即媒介)、传播对象(即接收者)和传播效果(即效果)。[2]一言以概之,即谁在传播,他传播什么,他怎样传播,他对谁传播,传播的效果如何。在分析了传播的五个要素之后,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对应着谁即传播主体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对应着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称为“内容分析”,对应着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称为“媒介分析”,对应着对谁说即传播对象的研究称为“受众分析”,对应着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称为“效果分析”。 传播者,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传播活动的第一要素和最活跃的要素。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幺”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和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在《三国演义》源远流长的传播长廊中,主要的传播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既有不知名的群众作者,如宋代专说“三分”的艺人霍四究;也有很知名文人作家,如西晋的陈寿、刘宋时的裴松之;更有众多文人有意无意间参与了“三国故事”的传播,如宋刘义庆、唐代的李商隐、宋苏轼等。《三国演义》的博大精深也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明清时期赴泰商人在漫长的海上旅途中,常以《三国演义》作为消遣的话题,引起泰人极大兴趣,曼谷王朝建立者拉马一世因而指示当时负责贸易与对外关系的本隆大臣把《三国演义》译成了泰文从而丰富了秦国的文化。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明代的高儒在《百川书志》中提到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陈叙百年,概括万事。”由此可知,罗贯中根据长期以来累积的三国故事,并依据晋朝陈寿的正史《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加上自己的所学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将有关三国的故事加以整理熔铸,编成了这部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至于现今通行的三国演义,大部分是依据毛宗岗本为底本,毛宗岗依据明代版本加以修订成通行本,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就是毛宗岗修订的版本。由于毛本流传已久,文字亦有许多优点,较便于一般大众阅读。因此成为目前最为通行的版本,尽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减其影响力。 传播内容的通俗化、传达精神的平民化是《三国演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作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三国演义》的伟大成就在于具体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内部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揭露过这种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但是,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比得上《三国演义》这样鲜明、这样深刻、而又这样广泛地揭露出这种斗争的复杂面貌。就是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里,这样的书也是很少见到的。它通过对三国时期社会动荡分裂状况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对曹操、董卓等暴虐统治者的形象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其对于统治阶级不共戴天的仇恨。《三国演义》刘、关、张之间团结、平等和义气的关系及其处处流露的正统思想和忠义精神,是《三国演义》最为人们喜爱,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地方,一直成为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加强团结、相互援助的榜样,成为人和人的正直关系的榜样,为广大人民长期传诵和学习。如在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普遍地把“桃园结义”故事当作组织自己队伍的典范,就证明了这一点。[3]也正是其传达精神的平民化这一点,为我们探究现代香港黑社会争拜“关二爷”的文化底蕴,打开了一个研究的窗口。 传播语言的口语化、传播载体的多元化是《三国演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说书人透过讲史吸引听众,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加以发挥,加上一些夸大的想象,创造出虚实相参的故事。《三国演义》从口传文学到话本杂剧,再到小说成书,是多重文化因
Ⅸ 汉中有哪些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略做介绍
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汉中就已设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两汉、三国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
古褒斜栈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褒谷山势险峻,怪石峥嵘,翠峰林立,清净幽雅,四季景色各异。清代文人王晚香将这里概括为“石门二十四景”,石门水库建成后使褒谷锦上添花。石门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容1.05亿立方米,灌溉50多万亩农田,发电装机4.05万千瓦。坝高88米,顶长260米双曲拱坝,造型优美,宏伟壮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游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长的人工湖上,可尽情浏览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间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当,水产水禽种类繁多,以大鲵、甲鱼、白鹭等最为珍贵。
褒谷石门是个天然立体文博馆。自春秋战国以来,这是沟通我国中原、西北与西南交通的要冲,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开凿与架设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石门是栈道最险最奇之处。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迹荟萃。古代、近代、现代的道路建筑、水利工程、石门隧道都交织陈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栈道独具一格,飞架在陡壁悬崖上成为古褒斜道缩影;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采用“火烧水激”而成的石门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附近有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最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国之魂宝”,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曹操“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扑,运笔流畅,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连城山腰的连云栈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着先祖足迹,淹没于水下的褒姒铺,相传是西周褒国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世世代代浇灌汉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旧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兴建了石门水库,三个时代水利工程惠泽汉中人民,形成了汉中水文化,水工程独特风景线。
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
汉中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汉中市博物馆以古汉台为馆址而建立,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3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展室、栈道陈列展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
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刘邦自汉中发迹而得天下,遂定国号为汉。他曾驻跸的宫廷被称为汉台。汉中、汉王、汉朝、汉台,这个汉字竟一脉相承了。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作为府署官员的娱乐场所,号为汉郡之胜。
自宋开始,古汉台作为历代汉中府署的游乐场所,一直备受汉中守土官吏的重视,相继修建了天汉楼(望江楼)、桂荫堂、东西华厅、清晖阁以及镜吾池等,成为汉中名胜古迹最为有名者,望江楼也成为汉中标志性古建筑。民国时期,曾在此创为学校和汉中图书馆,尤其是革命先烈陈浅伦,在东华厅密谋组建红29军,望江楼也是革命志士活动的重要场所。
石门汉魏十三品
在古汉台碑廊里,嵌镶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个大字“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是由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题写的。“汉中石门”是指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门十三品。古人纪事颂德,将文字雕刻在金属器物上,如青铜器铭文;将文字雕刻在石头上,有碑、碣和摩崖。选择自然山崖为依托,稍事修整后刻上文字的,称为摩崖…详细>>
曹操题“衮雪”二字传说
衮雪二字取材于我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拜将坛遗址景区
拜将坛位于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两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首先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因此,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背面刻诗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
刘邦在汉中设坛拜将后,由韩信统帅三军,仅用了四年半时间,就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汉人、汉字、汉文化从此发祥
张良庙
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座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果.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老人,并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项羽杀韩王后,他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
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
Ⅹ 跪求三国时期的三国文化,还有荆州地区的三国文化
“三国时代”有两个定义,狭义的三国时代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但狭义的三国时期用于排三国大事年表,或考试。曹操、关羽、庞统、周瑜、吕蒙等不在狭义的三国时代之列。而《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三国时代是广义上的,广义上的三国时代可以理解为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军阀割据刘氏集团、曹氏集团、孙氏集团及与其相关的汉末军阀的集团斗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天下的时代。广义上的三国才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主体。
2发展史编辑
1. 魏吴两国政府设置太史这一官职,记载了魏吴两国的历史。蜀国可能未设置史官。
2. 在晋朝统一后,史学家陈寿根据魏吴两国史书的记载,根据自己收集的大量资料把这段历史编成《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称《三国志》,这是“三国”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陈寿叙事简略,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这就导致了《三国志》虽然比较真实,但不够完整。
3.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很好的写三国历史的史书。
4. 南朝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这时有关三国的资料已经很多了。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三国志》的三倍。裴松之把认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来而不评说,认为可靠说明道理。所以后人读《三国志》必读裴注。
5. 南朝宋时期上层人事刘义庆作《世说新语》,着重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
6.隋炀帝时已有曹瞒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水上杂戏。
7. 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
8. 评书的前身叫做说话,在宋朝出现,当时说三分是比较流行的。说三分的艺人挣得应该比别的说话艺人挣得多。
9. 元朝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三国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同时出现了很多很多有关三国的剧本。
10. 元末明初中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在上述史书、杂记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受百姓欢迎的著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出现以来人们对三国文化的研究不断重视,深入。
11.三国故事和人物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并对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国产生巨大影响。且诞生了许多与三国相关成语和歇后语,如望梅止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12. 在当代三国游戏(硬盘游戏如《三国志》系列《三国群英传》系列,网络游戏如《QQ三国》《三国策》)、三国恶搞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如《水煮三国》,动漫影视作品如《Q版三国》)不断更新换代。
13. 近年来,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同时出版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备受关注。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节目中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三国人物,将三国文化推向广大群众。
荆州与三国历史文化
提起三国,使人想到荆州;说到荆州,又使人想起三国。三国与荆州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荆州与三国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反映出荆州与三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源缘。
在三国时代,荆州是三国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是决定国家分、合命运的关键。从三国形成之初到国家重新统一之时,围绕荆州归属展开的三国争夺一直没有停息,荆州之争的情势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些脍灸人口的三国故事,诸如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 吕蒙袭荆州等等,都发生在荆州;三国时期涉及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关羽北攻襄樊失荆州等,也都以荆州为中心舞台。艺术地再现三国历史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以大量篇幅生动描绘了三国荆州之争,全书 120 回,计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间接写到荆州。三国与荆州如此紧紧相连。说明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三国演义》都不能不研究荆州,从而透过这个窗口去观察、分析那个历史年代蔚为壮观的社会画卷,触摸那个年代的思想文化脉搏。
一、 荆州是三国历史的缩影,一部三国历史,也可以看作荆州之争的历史
三国与荆州的特殊关系,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也跟荆州在当时所处的重要地位分不开。而魏、蜀、吴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的激烈争夺,则是构成这种特殊关系的基本因素。
汉代荆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员辽阔,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所以鲁肃称之为“帝王之资”,诸葛亮称之为“用武之国”。汉末刘表据荆州,经一十九年苦心经营,南据江陵,北守襄阳,“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单集中在江陵的大小战船即有一千多艘,军事实力相当强大,是当时一大割据势力。但刘表才略有限,坐保江汉,实际上不可能保住。曹操、刘备、孙权,正是看到荆州的极端重要,看到刘表据有荆州而不能自保的弱处,才都对荆州虎视耽耽,把攫取荆州作为他们发展自己势力、争夺天下的重要目标。
曹、刘、孙全面展开荆州之争,正值国家处于继续分裂还是走向统一的重要历史关头。汉末自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开始天下大乱,经献帝初干元年(公元190年)的董卓之乱,进入军阀割据混战、汉室名存实亡的国家分裂时期。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前,曹操经多年征战已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分、合的命运。而赤壁之战本身,正是在曹、刘、孙争荆州的基础上发生的。
曹操怀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愿,本想早日南征,以求统一全国,只是因为北方尚未平定,一时无暇南顾。袁曹官渡之战后,曹操于公元203 年一度兴兵南征刘表,但在途中又改道北上,听从谋士荀攸、郭嘉之言,继续扫除袁绍父子残余势力,并远征乌桓。待到北方基本平定,随即挥师南下。东吴孙权,于公元200年继其兄孙策成为江东之主后,与鲁肃密议争霸之策,把“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作为“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基本方略。荆州位于东吴上游,是东吴立国的屏障,孙权与荆州刘表又有杀父之仇,早在公元203年、207年和208春,孙权已接连三次大举进攻刘表江夏太守黄祖,打响争荆州的前奏曲。刘备当时尚未成为一方势力,公元201年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后,刘表不加重用,无权无势,但他雄心常在。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专以结交名士,争取
2
人心,一直在暗中经营荆州,蓄势待发。经公元207年冬三顾隆中,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跨有荆(州)、益(州)以图天下的基本方略,进而将荆州视作其立足发展的基地。曹、刘、孙从他们争天下的战略出发,都把据有荆州作为实现他们政治目标的关键,荆州必然成为他们激烈争夺的焦点。
公元208年秋八月,曹操南取荆州,揭开了三国荆州之争的序幕。与此同时,也由这次荆州之争,揭开了三分形势的序幕。正是由于曹操南取荆州,迫使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引发了奠定三分形势的赤壁之战。
当曹操引兵南征荆州之时,刘表发病身亡,其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刘备成了曹操南取荆州的主要对手,双方展开了进驻江陵之争。刘备由樊城撤向江陵,曹操亲率轻骑连夜追赶,生恐江陵落到刘备手里。也正是在刘表病亡之时,孙权根据鲁肃建议,派鲁肃前往荆州以吊丧为名察看动静,以便采取相应对策。鲁肃在出使途中得知曹操已南下、刘琮已降曹,就直接去见南撤之中的刘备,在当阳长坂把刘备找到。其时刘备已被曹操打败,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随后也赴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一起抗曹,不久便展开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是曹、刘、孙争荆州的延伸,是他们争荆州、争天下的产物。
曹操南取荆州,本指望就此一举平定南方,完成统一大业.当时南方重要割据势力,主要是东吴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这三大割据势力又以刘表势力最强。南取荆州,再东征孙权,西伐刘璋,就很可能一举平定天下。不想取荆州遇到孙、刘联盟的顽强抵抗,赤壁一战遭受惨重失败,不但失去统一全国的极好机会,而且由此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本形势,这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从荆州之争来说,则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三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下人马守卫江陵、襄阳等地,联军乘胜追击,重点进攻南郡首府江陵,继续展开荆州之争,结果曹、刘、孙三分荆州。标志着三分形势基本形成。曹、刘、孙三分荆州,特别是210 年刘备从东吴借到荆州(以江陵为中心的南郡),是形成三分形势的关键。由于借荆州,刘备集团才真正成为一方重要势力。借荆州本身,实质也是争荆州的一种方式而已。
曹、刘、孙三分荆州,相互接壤,磨擦不断,荆州之争进而加剧,斗争也变得复杂起来。这时的荆州之争,既反映在孙、刘共同对付曹操上,又反映在孙、刘联盟内部。孙权借出荆州本非所愿,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急欲刘备早日归还,而刘备借荆州本是不想归还的,这就使联盟内部矛盾上升,双方明争暗斗日趋尖锐,最后导致联盟破裂,孙权暗中结好曹操,与曹操共同对付关羽。当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樊时,吕蒙一举袭取了荆州,关羽则因失掉荆州而被擒斩首。
关羽失荆州,是继赤壁之战后三国荆州之争的又一重要事件。这次事件,使刘备集团跨有荆、益以图天下的既定方略落空,从此偏于西蜀一隅,实际已无力问鼎中原,再与曹魏争夺天下;东吴孙权,则有了立国的屏障。有了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为建立吴国奠定了基础;对曹魏来说。也因关羽失荆州而加快了废汉称帝的步伐。使历史由此正式进入三国时期。关羽于219年冬十二月失荆州遇害后,曹操于220年春即病亡,曹丕一继位,很快废汉称帝,正式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汉(蜀汉);同年,孙权由曹丕封
3
为吴王,222年建元黄武,三国正式形成。
按赤壁之战后三国形成之际的形势,本来对刘备集团最为有利,从当时荆州情势看,三方势力也数关羽最强,构成了对曹魏的最大威胁。关羽北攻襄樊,“威震华夏”,迫使曹操商议迁都,就直接威胁到曹魏的心脏。由于失荆州,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势力消失,曹丕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称帝了。所以,如果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势,那么,关羽失荆州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使三国势力范围从此基本定型。刘备称帝后,虽曾兴倾国之兵前来夺取荆州,但只是使蜀国再遭重创,未能改变这个基本格局。
三国格局基本定型后的荆州之争,除222年吴、蜀夷陵之战外,主要表现在魏、吴之间。孙权受封吴王后,曹丕要求孙权送其太子孙登入朝,作为人质。孙权借故推辞,不愿真心臣服于魏,转而与蜀国修复旧好。曹丕遂于公元222年农历十月(夷陵之战后三个月)出动三路大军伐吴,夏侯尚等以重兵围攻江陵、自223年正月至六月。围攻六个月不克而返。接着,魏国又于224年、225年再次伐吴,也都无获而返,曹丕便在226年夏带着深深的遗憾病故了。荆州局势基本稳定后、孙权于229年存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曹丕之后,魏、吴荆州之争虽然仍在继续,但主要战事发生在魏、蜀之间。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后,司马炎不久废魏称帝,建立晋国。晋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荆州之争在军事上相对于静。公元280年,晋国出动六路大军伐吴,荆州又成为灭吴之役的重点。当大将军杜预率十万大军攻克荆州后.吴国很快土崩瓦解。三国时代荆州之争的最后一争,揭开了国家重又实现统一的一页。
综观汉末三国时期,从三分天下列归于一统,都跟荆州之争紧紧相关。一部三国历史,从分、合的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荆州之争的历史。
二、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殿堂,从这个殿堂,可以感受到三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激剧震荡的大变动时代。乱世出英雄,变革的时代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荆州作为三国争夺的焦点,也就成了群雄角逐的舞台,成了三国杰出人才重点较量的场所,在接连不断的角逐,较量中,他们的政治抱负,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思想品格,他们的智谋韬略,都在荆州这个舞台上充分显现,至今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从而显示出三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三国荆州之争中,作为当时三个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曹操、刘备、孙权,都亲临荆州,角逐雌雄,以图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他们的理想、抱负能否实现,他们事业兴衰成败的结局如何,都在荆州这个大舞台经受检验,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历史启迪。曹操取荆州得而复失,统一大业功亏一篑,失荆州而失天下的教训至为深刻。刘备借荆州而有立是发展之地,也因借荆州有借无还而最终失掉荆州,使兴复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其成也荆州、败也荆州的教训也足以令人记取。孙权借出荆州本为巩固吴、蜀联盟,与刘备共同对付曹操,其后却又因此而撕毁联盟,结好曹操,与曹操共同对付关羽,获利最丰。政治风云的变幻说明:一个政治集团的基本利益,是左右其方针政策的关键所在;联合与斗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高屋建瓴分析与把握形势,善于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联合与斗争的正确策略,方能争取主动,防患未然,立于不败之地。三国荆州之争所体现的古代三角政治斗争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三国文化留给后世一笔可贵的政治财富。
4
作为群雄角逐舞台,当时魏、蜀、吴的主要文官武将,都纷纷在荆州登台亮相,斗智斗勇,展开全方位的较量。他们的智谋韬略,他们的思想品格,是体现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肃、诸葛亮赤壁之战前对荆州、对天下形势的深邃分析和论说,既建独断之明又十分相似,闪烁着智者的光芒,堪称三国战略家的双璧,他们的远见卓识全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与判断;而他们俩在曹操南下的历史关头所作的成功外交斡旋,则是促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关键,可见外交胜于雄兵。除诸葛亮、鲁肃之外的文武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吕蒙、陆逊、朱然、曹仁、徐晃、夏侯尚等等,也都在荆州之争中展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若从成败的天平衡量,大凡凭借勇力逞强的统帅,往往只能逞强于一时,而有勇有谋的指挥者,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关羽与吕蒙,就是这方面突出的典型。关羽大意失荆州,固然责任并非全都在关羽,但从智谋韬略和斗争策略看,关羽显然不能与吕蒙相比,这是关羽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羽与刘备、张飞,史称“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人的关系不同寻常,在激烈的荆州之争中,他们都因荆州的失落而先后丧生,实践了他们生前“誓以共死”的诺言。刘备不顾群臣劝阻东征孙权,固然是为了夺回荆州,但也包含着与关羽“恿若兄弟”的道义成份与感情因素。正是因为“忿孙权之袭关羽,”刘备才不颐赵云等人的极力劝谏一意孤行伐吴,“孙权遣书请和”亦“盛怒不许。”刘备本想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结果遭到惨败,致使羞忿交加,郁郁病故,其中既有败给白面书生陆逊之耻,也有连丧关、张两个“恩若兄弟”的手足之悲,他的死也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刘、关、张之间这种“恩若兄弟”、“誓以共死’的强烈感情,经《三国演义》的突出渲染,升华为我国传统文化所称之为“义”的典型。一部《三国演义》,以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始,以刘备集团为主线,所演之义主要就是“桃园结义”之义。荆州作为刘、关、张“誓以共死”践约之地和“桃园结义”归宿之所,是从义这个角度去探视三国文化的独特窗口。
刘、关、张之间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义,又主要体现在关羽身上,并成为关羽文化的核心内容。由三国文化所衍生的关羽文化现象,是三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熔铸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荆州所蕴含的三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荆州是关羽镇守达十年之地,是他一生事业的亮点,也是他为之丧身而悲切之所。失荆州被擒斩首的悲剧结局,正是关羽身后被尊奉、神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失荆州,就不可能有身后无比荣耀的关羽;没有失荆州,也不可能有关羽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忠义”化身的关羽,不仅在封建社会很长时期与文圣孔子并起并坐,而且在当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关羽文化被视作弘扬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连结海内外炎黄后裔中华情结的桥梁和纽带。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关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态,正堂而皇之地在干家万户入室登堂,成为人们所祈求的财神爷和保护神。就关羽文化所蕴含的忠义内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今天也仍有现实的社会价值。荆州作为关羽文化孕育之地,是关羽文化真正的故乡,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无法取代的。
由三国时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三国文化,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包括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对结束战乱、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包括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理念、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智慧才能和社会创造力等各个方面,其基本核心是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所有这些,主要通过三国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来体现。荆州作为三国争夺的焦点和群雄角逐的舞台,无疑是三国文化的集中凝聚之所,堪称三国文化的瑰丽殿堂。由于长久以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各类三国题材文化产品和民间文学的大量涌现
5
和传播,使三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历史土壤的基础上进而扩展,其影响也更加广泛深远,从而也更加显示出荆州这个三国文化殿堂的价值。
三、荆州是三国风物的胜地,多姿多彩的三国风物画卷,是三国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
三国时代的如雷金鼓虽然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中早已远去,但留下的斑斑踪影今天依然可以寻觅。在荆州,在这个著名的三国故地,至今留存着特有的众多三国风物胜迹,成为荆州的一大文化特色,成为三国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
古城荆州,就是三国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当初三国鏖兵的阵阵战鼓,就响彻在这里;一些著名的三国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它是我国南方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先,学术界对汉代江陵城(亦即荆州城)的地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近年通过对荆州古城墙的考古发掘证实,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城,就是现荆州城所在地。在今荆州城城脚深处晋代城脚遗物的下层,就叠压着汉末三国时期蜀、吴荆州城城脚。这一重要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荆州古城的文化内涵,使一些三国历史故事更加真切感人,更加生动传神。
荆州古城作为名副其实的三国故城,本身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三国风物瑰宝。它与城内外众多三国遗迹和风物名胜交相辉映,构成了荆州所特有的三国文化风采。这些风物胜迹,有的源于历史,有的出自《三国演义》,有的来自民间传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物和新建的三国文化旅游景点。从荆州古城到城内外的刘备公安门、关羽点将台、刮骨疗毒故地、张飞一担土、诸葛孔明桥,从市区的纪念性建筑物关庙、春秋阁到新建旅游景点三国公园,从市区以外洪湖乌林赤壁大战时古战场到监利境内曹操败走的华容道,从石首绣林长江边的刘郎浦、孙夫人望夫台、照影桥到公安油江口刘备大本营故地、孙夫人城等等,总计有三十多处,皆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三国风物画卷,使这一著名三国胜地成为海内外游客慕往的旅游热点。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如今已成为开发荆州特色旅游产业和发展荆州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其前景十分可观。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今的三国风物看,荆州所蕴含的深厚三国历史文化积淀,可谓得天独厚,无以伦比。荆州不愧是三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它理所当然应是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三国演义》的中心。荆州市《三国演义》研究会的成立,无疑会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