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军屯历史的意义

军屯历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25 15:40:19

A. 军屯锅魁的历史由来:

军乐镇抄原名军屯镇、90年代初地名普查因与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重名,取军屯镇之“军”及本地别名乐兴场之“乐”更名为军乐镇,而新都区军屯镇与“军屯锅盔”并无关系。军屯锅魁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军乐镇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军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锅魁就是当年军中干粮逐渐演变而成。

B. 军屯有哪些涵义

所谓军屯,有两层涵义,一是就其性质而言,是让边疆驻军在守边之余从事农业版生产,且耕且权守。屯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军事行为。二是从参与屯田的人员和管理体制而言,其成员主要为军人(包括被征发服役的戊卒),当然有时也以百姓或免刑罪犯充当。在管理上,屯田人员一般以部(校)为单位,采取军事体制,由国家供给种子衣食,产品全部上缴。

历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基于对西、北少数民族如匈奴、羌、突厥、吐蕃等作战的需要,一直将军队屯田作为主要的屯田形式。据历史记载,秦王朝统一北方民族地区后,为了用巩固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就曾在今青海省的民和、化隆、贵德、西街附近广设屯田,让驻军一边戍守,一边屯垦。不过,军屯政策的正式和大规模施行,则始于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后,匈奴势力被逐出漠南和河西,汉武帝立即下令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南)至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一带设置田官,以吏卒5万多人进行垦殖。

C. 文军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版穿浙江、江西、广权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次年1946年迁返杭州。烽火连天,举校西迁,浙大不仅坚持办学、坚持科研,并且办学规模也在战乱中发展壮大。1946年回到杭州时,浙大已有文、理、工、农、师、医6个学院,25个学系,200余名教授、讲师,2200名学生,规模比西迁前扩大了3倍多。这一令世人瞩目的壮举,被彭真同志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率领下,全体师生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在湄办学期间,浙大师生集聚茶乡,湄潭与浙江大学相互扶持,建立起血浓于水、患难与共的感情,在湄潭群众的支持下,浙江大学创造了办学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培养了如李政道、程开甲等大批影响中外的科学大师,赢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

D. 明朝在辽东都司辖境内开始实行军屯,军屯有什么作用

自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在辽东都司辖境内开始实行军屯。朱元璋对此极为重视,经常告诫臣下必须做好辽东等地的军屯工作。即使在晚年,他还敕令肃王、晋王等辽东藩王,及时督率兵士屯种,并令一年当中要三次向他汇报军屯情况:“五月,一报禾苗长养何如;七月,再报结实何如;十月,又报所收籽粒若干?”。以期“一岁三报,不惟使朕知边储虚实,而屯军亦不至懈力矣。”

军屯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来说,卫所屯田的管理和卫的组织相同。卫指挥使设指挥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分理卫所诸事。其中主要的项目是屯种。管屯田的也叫佥事。佥事以下管理屯田的,是千户、百户等。这是一般正常的编制。

辽东都司的编制除此之外,还专门设置了“管屯把总”以加强对辽东地区屯田的管理。二、辽东都司军屯的作用辽东都司军屯,对明朝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东北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首先,通过军屯,“强兵足食”。

E. 军屯镇的历史沿革

军屯镇是古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公元前490年开明王朝营建的第一个城,距今已有内2500多年历史。军屯镇容与广汉、彭州和青白江等市区交界,距“西南食品城”仅2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集市贸易繁荣,商贾云集,辐射面广,颇具发展前景。先后被成都市和新都区授予“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和“成都市新都区科技示范镇”。

F. 历史的意义

历史从字面上看的意思是发生过的事情,通过文字记载的方式记录下来,版使得后人可以权对此有所了解。
我认为:
历史的存在可以让我们知晓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在出现相似情况时可以进行参考,使得我们少走弯路;
可以让我们从中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可以给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上的支持,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面对困难时众志成城;
可以坚定我们的目标,在对未来彷徨与不确定时增强信心,确保不会迷失自己的道路;
可以从中汲取知识,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

历史主要起的是参考作用,他的作用是无形的,究竟是助益还是阻碍要看是被如何理解如何使用。在我看来,逃避历史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出于维护和谐的需要,可以是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也可以是为了通过行为来获取更高的利益或是其他理由不一而足。

G. 鄄城县军屯历史

曾掩护马本斋养病10多天
“马本斋曾在我们村养病,前后来过两回,都是我们村的村民给他打掩护,他才能安安心心地住下。”说起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张兆言等老人一脸的自豪。 “
马本斋第一次到我们村时谁也不知道。”张兆苏回忆,有天早晨,早起的村民打开大门后,发现大街上有许多扛枪的人正在睡觉,吓了一跳,连忙紧闭大门。“当时都很害怕,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部队,也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张兆苏说,后来才知道是马本斋的抗日队伍,他们是当天凌晨到达村里,怕惊扰了百姓,马本斋就下令部队在街上过夜。“真是人民的好队伍啊!”张兆苏等人感叹。
“马本斋第一次在我们村住了3天,第二次住了9天,养好病就走了。”张兆言自豪地说,马本斋在村中养病期间,是他为马本斋烧的水、端的茶,“那时我只有十四五岁,别的活轮不到,只能烧水端给马本斋,因此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了接触和交流。”
军屯村的村民以曾掩护马本斋养病为荣,而马本斋的后人也并没有忘记军屯村村民。“这个月8号,马本斋的儿子要来我们村探望,这让我们都很自豪。”张兆言激动地说。
建抗日小学,播抗战火种
军屯村的回民学校,前身是抗日小学,第一堂课就是在如今已91岁高龄的张开桃家里开讲的。 老人说,村里成立学堂,目的就是为了向村民宣传抗日,鼓舞民众的抗日热情。由于最初没有上课地点,张开桃就把家里两间屋子腾了出来作为学堂,他的哥哥张开先就是第一任老师。 “
那时只有张开先一名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第一批学生。”张兆言指着房间里接受牡丹晚报记者采访的几名老人说,第一批学生只有20多人,他们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明白了宁死不做亡国奴的道理。
“东方红,太阳升。麻雀飞出窝,公鸡走出笼。哥哥大,扛长枪;弟弟小,拿小刀。练本领,打东洋,救中国。日本人,战沈阳,王阿毛,运日本,汽车开到黄浦江,一车日本全死光。”张兆刚老人依然能熟练地背诵当时的课文。对于当时所学的很多内容,老人们现在还记忆犹新。
“当时学习抗日内容是要杀头的,为了糊弄日本鬼子,我们想出了许多对策。”张兆言说,鬼子和伪军三天两头就会去扫荡、检查,为了不让鬼子发现学习的内容,他们就把学堂搬进了村里的清真寺,“鬼子来了,我们就把课本藏在蒲团下,拿起经书朗读。”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爱家、爱国、爱民族的意识犹如一粒粒火种,深深地植入军屯孩子的心灵。
“从成立抗日小学到如今已经70多年了,学生和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校变得越来越好,如今还有了三层的教学楼。”军屯回民学校第11任校长张广位说,村里共出了博士生6人、大学生160余人,抗日小学播下的科学文化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为村子的发展做着新的贡献

H. 军屯乡的历史沿革

乡以驻地自然村而得名。民国初年属汶泉乡,后属五区。解放后属五区回,1956年1月改沟头区。答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赵桥乡,当年秋公社化时属上游公社,冬归沟头公社。1962年析出设立军屯公社,1984年改军屯区,1985年12月改军屯乡。1997年,面积60余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戚姬村、解家庄、东曹、李家集、云尾街、、王家庄、北杨庄、北陶村、北留村、北孔庄、松山、任庄、商议集、南陶、张家村、马山庄、南留、梅山庄、徐村、孙庄户、王大庄、孔路庄、北李庄、魏杨庄、白店、齐村、军屯27个行政村。
军屯山位于村东部。北宋时,从梁山泊到军屯山全是芦苇荡。远望军屯山,好像一座湖心岛在飘荡。时军屯山又称波荡山。梁山义士被朝廷招安后,108名好汉大部惨死。有72名好汉的尸体被运到波荡山埋葬。后明代官府在此地屯军。后山、村、镇的名字由此而来,延用至今。

I. 评价明代的军屯改革

明代的军屯改革评价:
1.明代军屯的建置主要是设卫分军屯田,并制定几种极为重要的屯田法令,完备当时的军屯制度。主要体现在军屯的新增上 ,洪武以后增设的军屯,其性质不外乎是腹里军事据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要塞、水陆交通枢纽以及边防地区,随着军屯的创设,卫所也有所改变和增设。
2.根据明代初年的军屯法令,在屯地上进行生产的,是由各卫所拨出来的一部分旗军,也叫屯田正军,有别于屯田军余。旗军拨屯分数主要是遍地三七守屯,腹里二八,但这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屯守分数是没有严格准则的,因时因地都有些差别,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更定屯田法,守屯分数只有两种:十之五和五之四,冲要卫所旗军屯守中半,其余的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其后,屯田法又有所改变,“诏天下卫所军以十之七屯田”,七分屯种,三分守城这三七比例合乎一般所知的边地守屯制度,但并未被严格执行。到了永乐二年,再次更定屯田法,只给了个原则,各地因地制宜。总体上看,明代卫所旗军屯守分数一般的发展趋势是屯田军士分数逐渐减少,到宣德时期开始破坏,最后是名存实亡。
3.按明朝的军政制度,正式军役由特定的军户担任,每军户出正军一名,携带军余一名,在营生理,佐助正军,供给军装,这个军余是不当军差的,也免杂差役,主要开种土地供给正军和自养自食。军余开种的土地不仅是荒地,也开垦新地,但这与屯地无关,军余交纳的也不是屯田子粒,因此,军余不做防守正军,也不做屯种屯军。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军余不仅被派做屯军,而且还被挑选操备,成了防守的旗军。这主要是因为屯军失额,明代政府才采取了抑配军余派种和顶种的办法。派种多是因为有多余土地或是在营空闲军余多,而顶种则是因为屯军失额、土地抛荒,顶种是一种以军余代替正军,进行屯田,交纳屯田子粒的制度,不仅意味着军屯制度的破坏,也代表着对军户的剥削加重,军余拨屯还直接影响了正军的生活和军事制度的健全,加重人民供军的负担,破坏了军屯的生产力。
4.军屯分地是为保证屯军进行生产,每军授给一定亩数的屯地,一般都称为‘分’,由于各卫所土地肥瘠程度不同以及远近不同,军屯分地一分的亩数不一样。不仅如此,屯军实在耕种的分地亩数和法令上规定的也不完全一致。在此,王毓铨特地分析了分地短额的原因,他提出,虽然有了定制,但也存在未拨补的军屯分地,以及‘虚拨’现象,除此之外,总兵等官占夺,屯军欺骗、典卖屯田也是短额的原因。

J. 官渡之战有哪些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许多次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曹操以少数兵力战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袁绍集团当时占领北方大部地区,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在地理形势和物资储备上,袁绍都占着优势。然而由于袁绍纵容豪族,任意兼并土地,使河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袁绍由强转弱以至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作为交战另一方的曹操,虽然也属于地主阶级,但是比袁绍在农民战争中接受的教训要多一些。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厉行法治,打击豪强,推行屯田政策,奖励农业生产。这些政令实施的结果,使原来中原地区的残破情况,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曹操能够转弱为强最后战胜袁绍的重要原因。

就战略形势来说,在战争初期,袁、曹双方力量的对比差别是很大的。袁绍在人力、物力上,拥有压倒的优势,在战略上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曹操兵力弱,装备差,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是,曹操能够运用对方的矛盾和弱点,选择适当时机去打击他的敌人。在白马、延津两仗中,曹操局部地削弱了袁军的优势。随后,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决战,曹操固守官渡阵地,使袁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最后,许攸来降,告知袁军屯粮情况。曹操紧紧抓住时机,亲领精兵偷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的全部军粮。这就使得战局急转直下,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曹操打垮了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曹操又进一步地改善了屯田办法。由于人民的辛勤劳动,河北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氏父子建立魏国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官渡之战是使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这次战争对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这次战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战争;在战略上是符合由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原则的重要战例之一。这次战争展示了若干带有原则性的军事策略,如速决战、主动性、灵活性等等,给我们遗留下某些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它在我国军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阅读全文

与军屯历史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