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夷陵之战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孙权俘杀蜀将关羽,出兵攻占荆州(今湖北襄阳)。章武元年(回221年),蜀汉刘备为替答二弟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十万大军向东吴进发。孙权派大将陆逊率兵5万迎敌。蜀军连战连捷,攻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同时得到武陵蛮的支持,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刘备沼江设置军营几十个。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公元222年,蜀军已经被弄得十分疲惫,士气一下子变得低落起来。陆逊于獍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与蜀军决战。吴军利用火攻,大破蜀军40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狼狈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蜀军主力遭受重创。刘备于次年忧愤病故。夷陵之战后,蜀军再无力攻吴,吴亦无力西进,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稳定。
㈡ 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于史实的差异
战役分析
蜀军有近10万大军(演义中称7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5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二: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㈢ 简述夷陵之战
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在此之前,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严重损害了刘备集团的利益。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攻吴,企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抵御。两军在彝陵一带相持近一年,至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利用蜀军兵疲意懈之机,发动火攻,大败蜀军。这一战役,巩固了东吴对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控制,而蜀汉的实力则大为削弱,再也没有可能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的计划。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把「彝陵之战」作为后半部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苦心经营,把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写得曲折起伏,惊心动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彝陵之战」的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刘备即皇帝位之初,即下诏伐吴,欲为关羽报仇。赵云、诸葛亮、秦宓先后谏阻,刘备皆不听。张飞因鞭挞部将范疆、张达而被刺,刘备报仇之心愈切。东吴群臣闻刘备御驾亲征,尽皆惊恐,遣诸葛瑾求和,愿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刘备不允。孙权为免两面受敌,遣使向魏称臣。蜀军先败吴军左右都督孙桓、朱然,将孙桓困于彝陵城中;继败东吴老将韩当、周泰等,关兴杀死仇人潘璋;麋芳、士仁杀死马忠向刘备请罪,被处死。蜀军声威大震,孙权再度求和,刘备仍不允,誓灭东吴。第二阶段,蜀、吴两军相持于彝陵、猇亭一带。经阚泽力荐,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全权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不顾诸将怀疑讥讽,命令坚守关隘,不许出战。刘备屡次挑战不得,心中焦躁,又见天气炎热,遂命全军移屯于林木茂密之处,连营数百里,欲待夏尽秋至,再乘凉进兵。第三阶段,吴军发动火攻,蜀军遭到惨败。陆逊见蜀军兵疲意沮,防备懈怠,下令火烧蜀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刘备仓惶逃入白帝城,傅彤、张南、冯习等战死,黄权率江北蜀军投降魏国。陆逊乘胜追击,在鱼腹浦误入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陆逊为防魏军乘虚来袭,下令班师。
㈣ 夷陵之战, 为何成为了对蜀汉国兴亡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非常的多,夷陵战争也是非常著名的。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同时它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起着非常重要的衡量作用。那么,这场战争的胜败会给吴蜀两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在这场战役中,陆逊这个领军人物可谓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将领正确分析军情是十分重要的。他大胆后退诱敌,同时集中兵力,后发制人,趁着敌军疲劳之时,出其不意,打得他们落花流水。
同时巧妙的运用了火攻,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了来势汹汹的蜀军。也是因为这一战,他创造了从防御转入了反攻的成功典范,他也因此成为人人夸赞的将才。这场战争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其实刘备的失败并不是偶然,他当时犯了兵家大忌。他恃强冒进,没有作出正确的决断,而且在具体的作战中,他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析形势。也没有能够发现地理优势,反而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
这时候,吴军的士气是非常高涨的,面对挑战,他们仍然非常顽强,一定要支撑到底。但是刘备并没有发现这种状况。他并没有及时的改变作战方法。而是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这是悲剧的开始。
因为由此一来,他便失去了这场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反而陷入了被动地位。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是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转折,而这一场争斗也非常好的体现了陆逊的才干,同时也是刘备一生中最重大的失误。
其实曹丕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曾经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由于这场战役,陆逊的名声被一炮打响。后世有很多的文学家,军事家,皆对他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称赞他的优秀。
罗贯中也是中国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著名的小说家。他还曾经写了三首诗来称赞陆逊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第一首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第二首中是这样写的“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第三首内容是这样的“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三首诗皆是夸赞陆逊具有雄才大略的,可谓陆逊在这场战争中重要影响了。
㈤ 夷陵之战的历史是
小说《三国演义》,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为兄弟报仇,兴兵80万讨伐东吴。内同时吴侯为吕蒙庆功,容吕蒙暴毙,吴侯派使节到西川赔礼道歉,送还关羽尸首,又到曹魏示好,牵制蜀汉。东吴委任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避而不战,夏季火烧连营700里,刘备败逃,退守西川,无力再战,不久后“孙刘联盟”恢复,刘备郁郁而终!(小说是可以虚构的)。
历史上夷陵之战只是小规模作战,刘备为了关羽客场挑战东吴失败。
㈥ 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版帝。公元221年,刘备于权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
㈦ 夷陵之战这个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个人觉得,夷陵之战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分别来讲:
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
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3.放权彻底,不加干预,这点非常重要,毕竟陆逊年轻,军中资历不够,不免有些将领自持军功,不服调遣,但孙权给了陆逊极大信任,对于流言蜚语一概不理,给了陆逊极大支持。4.蛰伏待机,不露锋芒,陆逊为将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低姿态,谦逊且隐忍不发,隐藏自身实力。5.把握机会,不是战机。当机会出现时,不应犹豫,当有极强的行动力,不拖泥带水。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海涵。
㈧ 列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对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爆发的赤壁之战,还有那场刘备为了重夺荆州、为兄弟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夷陵之战。
我们都知道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一举击溃袁绍所部主力,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火攻击败曹军主力,曹操仓皇北撤,孙权、刘备各自攻占荆州的部分地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这两场战役影响都极为深远。那么,夷陵之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能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样列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
当然,夷陵之战孙吴赢得也并不轻松,荆州在双方角逐之下,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在战后曹魏趁机南下进攻江东,也使得孙吴损失不轻,国力大减。
在孙吴、蜀汉实力皆遭到打击之后,孙吴在与蜀汉和解的基础上,开始寻求与蜀汉的重新联合,共同抗击北方强大的曹魏,继而形成了一个更加稳固的抗曹联盟,三国之间的疆域基本稳定下来,重新出现了三国对峙的局面。
㈨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呢
其实蜀汉统治走下坡路的标志,不是夷陵之战,而是关羽之死。关羽死了荆州失守,导致了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的后果,则从根本上导致了蜀汉最后的结局。
不单单是兵力的损失,还有人才的损失,刘备一死人心难拢,尽管诸葛亮神通广大,但是仅凭诸葛亮一人实在是难以扭转乾坤。
㈩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是怎样的,历史上的,不是演义上的瞎编,求事实!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