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拜耳发展历史

拜耳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5 11:41:47

1. 拜耳法的发展历史

1855年法国化抄学家路易·勒夏特袭列首先提出了将铝土矿和碳酸钠的Na2CO3混合物加热到1200°C,形成铝酸钠,之后将二氧化碳通入铝酸钠的溶液产生氢氧化铝的办法。1880年代俄国纤维工业需要大量氧化铝作媒染剂,在圣彼得堡工作的德国化学家卡尔·约瑟夫·拜耳提出了拜耳法并申请了专利,其最重要的改进有两点,一是发现只要添加氢氧化铝晶种,氢氧化铝会从稀释后的碱液中慢慢沉淀出来;二是剩余碱液可以回收,提高浓度重新处理新的铝土矿,实现了连续生产。拜耳法提出后不久就取代了勒夏特列的办法,并和霍尔-埃罗过程连用,极大地提高了铝的产量。

2. 拜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

拜来耳公司网站营销自之道

--------------------------------------------------------------------------------

尽管没有辉瑞制药那样因“蓝色小药片”火爆全球的经营盛绩,拜耳也有骄人的业绩与辉煌历史。1999年3月6日,互联网上播发了该公司庆祝其最著名的产品——阿斯匹林诞生一百周年盛况:该公司用了120×65×19米的外景布,在45000名观众的助威下,由30名职业登山运动员将公司总部大厦包装成世上最大的阿斯匹林药盒(图一,此处略),耸立在列维库森城中,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公司庆典主页用多幅图片反映了这一过程。
拜耳,全球化工巨头,500强中的长青树,《财富》去年评选各行业“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中,在化学品公司世界15强中位居第4。公司拥有1万种产品,14

3. 赫斯特公司的发展简史

赫斯特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迈斯特尔。鲁齐乌斯公司,1863年由化学家鲁齐乌斯博士和两位商人在法兰克福附近的赫斯特创立,并设立了一间小型染料工厂。
1883年开始大规模制造药物,首种产品为止痛退热药品安替比林。
1885~1900年成功地将普通食盐以电解方法制得苛性钠及氯气,奠定了化学工业中下项基本处理程序的基础。赫斯特还生产治疗肺结核的药物Tuberculocidin,并成功推出白喉血清及破伤风疫茵,及以经济方法生产中性靛蓝类染料。
1901~1915年赫斯特设于Griesheim的工厂建立了自焊接与切割技术;进一步扩展药物种类,生产合成肾上腺素:与德国细菌学家艾利支合作,成功发明可有效地防治梅毒的药物sa1varsan。发展新染料及颜料,包括羊毛用还原性染料NaphtoI AS及Hansa黄颜料等。通过生产碳氮(氰氨化钙)肥料以开拓农业化学品业务,生产塑料分散体Mowilith,这种聚醋酸乙烯酯可用作乙烯系聚合物的基本成分。
1916~1930年开始生产胰岛素,制得全球首张Ozalid干式影印纸,与德国主要化学公司合并成为法本工业公司。
1931~1945年发展氟塑料Hostafion C聚四氟乙烯,生产氟里昂安全冷冻剂及安全推进剂。法本工业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宣布解体, 1951年分别恢复成立赫斯特、拜耳、巴斯夫三个公司。
1946~1960年赫斯特生产盘尼西林。其间推出的新产品包括: Ozasol胶版印刷用敏化印刷底板、特雷维拉聚酯纤维、雷马素活性染料。赛丹杀虫剂、 Reverin--世界首种静脉注射用四环素、医治心绞痛的药物Segontin、首种在铝质面板上进行电于影版的Elfasol印刷底板。其他产品还有:聚酚胺纤维、 Hostalen及HostalenPP,Hostaphan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及三磷酸五钠盐等。
1961~1970年赫斯特成功开发出黄色Hostaperm色素,生产热塑性塑料聚甲醛及聚四氟乙烯,并推出利尿剂等,进而购入了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1971~1980年推出医治神经系统及中央血液循环失调的药物Trental及新一代抗生素凯福隆,并开发出伊洛克桑禾草灵。1981~1987年开发一种经济有效的生物废料处理器Biohoch一Reactor。推出兼有柔软及恒久防火特性的特雷维拉阻燃聚酯纤维,以及可取代大部分石棉产品的DoLan 10 纤维。赫斯特还收购了美国的赛拉尼斯有限公司,与赫斯特美国公司合并成立了赫斯特赛拉尼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从而使赫斯特集团成为世界工程纤维市场四大主要供应商之一。
1988~1990年赫斯特收购了Sigri公司,BK Ladeburg公司及Hans SchwarZkopf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持股从49%增加到77%。赫斯特在法国生产聚丙烯,在威斯巴登生产世界最大的胶印板并在柏林生产特雷维拉细旦无纺布。
1991年赫斯特与日本三菱化成联盟发展用于聚酯纤维上的染料,从而导致两者全球性合作开发聚酯薄膜。赫斯特还成功地开发回收再生塑料。
1992年赫斯特公司在美国退出高密度聚乙烯业务并出售生产厂,在德国关闭了中间体、聚氯乙烯生产厂,购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湖炭素公司、日本鲁塞尔--森下公司的股份以及在美国Cape公司的剩余股份。
1994年赫斯特(中国)投资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0.7亿美元。与拜耳公司对半合资建成Dystar染料公司,其销售额达18亿马克。
1995年投资70亿美元收购美国MMD制药公司,并进行规模重组,此举使赫斯特公司进入世界四大制药公司之列。
1996年公司以30亿美元购买法国制药公司鲁塞尔--于克拉夫公司的43%股份,进而新组建赫斯特·马里昂。于克拉夫公司,此外赫斯特与先灵公司组成AgrEvo农业化学公司,为公司在发展战略上奠定了两大基石。

4. 德国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故事

阿司匹林,这种从3500年前“柳树皮可以止痛”发展而来的药物与青霉素、安定并称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几乎每一次人类出现新的重大疾病,阿司匹林的新作用就会被发现,并被迅速大规模推广。因发现阿司匹林作用机理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约翰?瓦内爵士说:“尽管阿司匹林是一种古老的药物,但我们每天都可能在它身上发现新的东西”。
《阿司匹林的妙用》的作者Eric Metcalf声称:“每天一片阿司匹林,让你远离医生。”他在书中探讨了阿司匹林在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帕金森、骨质疏松症等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的最新医学进展。到2007年,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已经和儿童时期免疫、戒烟预防措施一起,成为2007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推荐的首要医学预防措施。难怪拜耳公司前主席巴克马得意地说,每天服食两粒阿司匹林差不多已经成为美国的传统。
110年的历史足以让人看清楚,至少有两个原因促进了作为商品的阿司匹林的畅销:售价低廉以及拜耳公司的有力推动。阿司匹林的新用处总是不断被发现,但要证实这些额外效用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变成商品销售则更加复杂。110年来,拜耳公司要做的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市场营销把这款药品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再通过专利与商标把这款商品的利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申请被通过,商品专利号为36433。阿司匹林开始在位于德国伍珀塔尔的埃尔伯福特工厂生产。它的发明者、29岁的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接到导师的通知,让他停止手头对煤焦油的研究,开始专攻一种药物—改进水杨酸,制造一种稳定的副作用更小的解热镇痛药。
霍夫曼这个药物并不陌生,这东西也不是什么新发明。但他需要改造这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物,使它从一个土方子变成一种商业化的药物。很早的时候,霍夫曼饱受风湿之痛的父亲就服用水杨酸解热镇痛,只是它引起的呕吐和胃部不适让人难以忍受。他父亲早就在问他能否找到一种办法,让水杨酸既能达成药效,又不要这么大的副作用。
霍夫曼梳理了一系列论文,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生产出稳定又副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比其他产品研发人员幸运的是,他背后有一家强大的公司。
拜耳做了其它制药公司不屑于做的两件事情,一是为化学品乙酰水杨酸取了个商标名“阿司匹林”,二是为其生产过程在很多国家注册了专利权。
在那个年代,医生的要求也并不高,只要药品稳定副作用又较小,便足以得到医生认可:20世纪初卫生条件太差了,健康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个出生于1900的美国人一般只能活到49岁左右。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肠炎和伤寒等,这些疾病多数是由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导致的。因此和在欧洲一样,阿司匹林很快便作为解热镇痛的首选药物。从西伯利亚到旧金山的药房里,到处能买到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很快就拥有了一帮医生粉丝。美国成为拜耳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而阿司匹林也成了拜耳在美国最重要的产品。到1907年,拜耳产品在美国的总销量中,阿司匹林占21%,到1909年达到31%。
最初阿司匹林的供应形式是250g的瓶装粉末,粉末每1g装入纸袋,分发给患者。后来阿司匹林以500mg片剂与世人见面,之后1904年管状试剂上市。1915年阿司匹林是片剂,而且不再需要医生开处方。
不过,拜耳对学术界和医学界的影响力依然强大,这为阿司匹林迎来商业需求上的第二个高峰打下了基础。
阿司匹林市场前景最大的应用领域—心脏病预防,其研发过程并不是由拜耳公司主导的。拜耳的能力体现在,当阿司匹林对心脏病的预防在学术上被证明,昂贵的临床试验也由政府机构完成之后,拜耳很快开始介入,并用自己最擅长的营销和专利权的筹码,将这种药品的影响力极尽可能地扩大。
194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耳鼻喉科医生Lawrence Craven注意到一个奇怪的事情,他给那些扁桃体发炎的病人使用相对大剂量阿司匹林,会导致他们流血过多。这让他联想起,阿司匹林也许能够增加血液供应,而增加血流供应是保护心脏的一个途径。于是他从1948年开始,利用阿司匹林治疗他的年迈的男性病人,帮助他们减少心脏病发病几率。到了1950年代中期,他发表了几篇论文,声称他的8000多个病人无一遭受心脏病突发事件,而且阿司匹林还能帮助他们预防中风。
对于阿司匹林对心脏的作用,他的认识和当时整个世界都相反,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不幸的是他的数据非常粗略,他发布论文的期刊也不够有名,受众十分有限,他的结果因此没引起太大关注。他的发现甚至没能帮助自己,他于1957年死于心脏病突发。
在那个年代,阿司匹林能够保护心脏被认为是一种荒谬的说法。因为人们服用水杨酸用于解热镇痛的时候,很多人会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最早阿司匹林在拜耳的实验室里被合成时,在实验室里停留了很久,也正是因为当时拜耳的医学总监拿不准其对心脏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拜耳的科学家仔细地考察了历史上服用水杨酸的剂量,发现当使用较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时,其对心脏副作用会较小。后来拜耳又委托几个德国医生悄悄作了临床试验,在证明对心脏足够安全之后,才敢正式开发这个药物。
一直到1950年代,拜耳对阿司匹林对心脏的作用都仍然高度警惕。哈佛教授、阿司匹林专家Charles Hennekens手里保存着一张1950年代登载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阿司匹林广告,上面有一系列文字特意保证阿司匹林不会影响心脏。
直到1971年,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保证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结,这样便能够保持心脏的血液供应,以保护心脏。然而在整个1970年代,针对阿司匹林用于心脏病预防的临床研究规模太小,还不足以说服公众。
这时候,拜耳公司数十年坚持的学术营销开始发挥作用了。这种药品的影响力,加上它异常便宜的价格,让更多的学术界人员致力于此药物的临床研究。很快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学术证明不断出现。1977年发表于美国《Strok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卒中之后,越来越多的证实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作用的研究发表于世界权威医学杂志。
在阿司匹林从一个药物变成一种商品的过程中,不能把所有功劳归在拜耳身上。阿司匹林确切地能被适用于哪些病症,还是需要大规模地被FDA认可的临床研究来证明。这种研究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资源,不过掏这笔钱的不是拜耳,而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
内科医师研究是阿司匹林拿下心肌梗死一级预防资格的关键点。这次研究由NIH于1983年开始组织、22071名美国健康男性医师参与。这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可以预防健康人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参加研究的医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随身携带并服用研究药物,平均随访时间达5年之久。
这项原本耗时8年的研究,在第5年被伦理委员会提前终止。原因是阿司匹林实在太有效了。研究中期结果便足够证明,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糖尿病人群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1%。伦理委员会认为对照组的医师有权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以便从中受益。1988年,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类似的,阿司匹林的女性健康研究纳入了近4万名美国女性医务工作者,历时十年;护士健康研究纳入了12万名美国女护士,历时达24年。这些由医务工作者亲自参加的研究大大推动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发展,也标志着阿司匹林已经通过了研发阶段最严格的考验。
1971年,拜耳阿司匹林加维生素C的泡腾片问世;1993年,拜耳阿司匹林肠溶片上市。肠溶片在阿司匹林外面加了一层包衣,这种药片在胃部不溶解,直到肠道才发生作用,这样就几乎完全解决了胃部不适的副作用问题。2003年拜耳阿司匹林粒状产品(无需饮水)面世。200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5年间每天使用300毫克或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使治疗后10至15年的结肠癌发生率降低74%。这印证了澳大利亚G.Kune教授1988年的研究,被拜耳视为阿司匹林继解热镇痛、心脏病预防之后的第三个飞跃。
阿司匹林的发展中一直都有商业与科学两种推动力。商业与科学究竟谁该领先半步,这问题拜耳已经考虑了110年,恐怕还要继续考虑下去。

5. 拜耳的公司历史

染料推销员Friedrich Bayer和主染色员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合作创立了“Friedr. Bayer et comp.”,以生产和销售合成染料。
尽管使用煤焦油衍生物生产染料的历史仅有几年,却为年轻的化工行业开创了全新的业务领域。
公司在Wuppertal-Elberfeld设立了科学实验室(1878至1912年间为公司总部),制定了行业研究的新标准。经过不懈努力及孜孜探索,拜耳研发出了众多中间产品、染料和药品,其中包括“世纪之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由Felix Hoffmann开发,于1899年投放市场。在这段时期,拜耳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出口远至中国,并在俄罗斯、法国、比利时、英国和美国设立了分公司。阿司匹林也在拜耳的努力下,成为了历史上最畅销的药品之一。 同时,拜耳也确立了自己在全球医药市场的霸主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Elberfeld已无法满足继续扩张的需求。因此,拜耳首先于1891年收购了Dr. Carl Leverkus & Sons North of Cologne工厂,继而购买了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其它土地。1912年,公司总部迁至勒沃库森,并开始了在此地区的发展。 以后,拜耳又一次集中精力投身研发工作,为重新建立业务运营奠定了基础。聚氨酯化工的进一步发展、新作物保护产品、聚丙烯腈纤维Dralon等纤维、热塑材料模克隆、新合成纤维染料和其他诸多发明均在公司的扩张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心脑血管药、皮肤抗真菌药、广谱抗生素等新产品相继从拜耳的制药实验室诞生。
1988年,拜耳庆祝成立125周年。同年,拜耳集团成为首家在东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德国公司。
1994年,拜耳收购了Sterling Winthrop的北美自我药疗企业——这是公司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因为此次收购使公司得以在美国重新使用“拜耳”作为公司名称。这是75年来拜耳首次以自己的名称并以拜耳十字标识作为企业标识在美国开展运营。1995年,美国的Miles Inc.被重新命名为拜耳公司。
2002年,拜耳股票以BAY为股票代号在全球最重要的证券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7月1日,拜耳集团开始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从而形成了公司的组织结构。

6. 拜耳公司有多少员工

拜耳全球

拜耳——高瞻远瞩、纵观全球 拜耳在全球五大洲设有约350家公司,员工人数为113,637人(截至2004年8月30日)。主要在欧洲、北美和远东地区开展业务活动。随着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在客户周边建立生产中心已成为公司的首要任务。拜耳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勒沃库森。该城镇位于莱茵河东岸,介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两座城市之间。基于勒沃库森总部,拜耳对其全球业务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 欧洲是拜耳的“家乡市场” 2004年,拜耳在欧洲市场的销售额约为129亿欧元,占集团总销售额的40%以上。综合的分销网络以及位于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要生产设施使拜耳在这一重要经济区域占据强势地位。拜耳在欧洲公司雇用员工总数为65,350人(截至2004年8月30日)。 北美洲:“沿海岸”开展新兴市场调查 在北美洲(包括美国和加拿大),拜耳设立了许多独立运营的子公司:美国拜耳公司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而加拿大拜耳公司总部则位于安大略省多伦多。2004年,拜耳集团在北美的持续运营实现了82亿欧元的总销售额,约有员工22,805人。 拜耳是品质的象征:拉丁美洲的悠久历史 拜耳进驻拉丁美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公司几乎在该地区所有国家均设立了附属公司,在消费者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从开普敦到卡拉奇:非洲和中东拜耳的业务运营遍布整个非洲地区。作物保护是公司在该地区的业务核心,配方工厂位于肯尼亚、加纳、南非和象牙海岸。中东地区国家是欧洲和远东之间的桥梁。拜耳已在该地区运营多年,并在该市场中营销其全部产品系列。 2004拜耳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的销售额约为36亿欧元,员工人数为11,633人。重要的潜在市场: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拜耳最重要的潜在市场之一。2004年,拜耳在该地区的13,849名员工创造了49亿欧元的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6%左右。公司的中期目标是大幅提高亚太地区的销售份额。1990年至今,拜耳集团已在该地区投入约27亿欧元用于资本支出、收购和研发,这充分证明: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亚太地区对拜耳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

拜耳在中国

大中华区是拜耳在亚洲的第二大单一市场,销售额约占该地区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多年来,我们对该地区的关注稳步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逐步投资发展为目前的大规模

、世界级工厂投资。拜耳在上海化学工业区一体化生产基地的投资表明,我们已将大中华区视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公司组织

拜耳大中华区集团主要面向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市场开展运营。拜耳集团大中华区由管理控股公司领导,下设子集团与合资生产企业在其战略引导下开展独立运营。大中华区集团由拜耳大中华区集团总裁——戴慕博士领导。

工作团队

大中华区集团各类职能部门共有员工约2,800人.

公司及地点

拜耳目前在大中华区拥有18家公司,其中8家公司的生产设施现已投产,为公司涉足的所有业务领域提供支持。本地化生产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

中国大陆: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北京、广州)

拜耳(四川)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成都)

拜耳涂料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光翌板材有限公司(北京)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北京)

金陵拜耳聚氨酯有限公司(南京)

拜耳(上海)聚合物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聚氨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杭州)

拜耳天津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天津)

香港

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台湾

台湾拜耳(台北)

台湾拜耳聚优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前金区)

台湾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台北)

产品

拜耳在中国推出了多种产品。其中最知名的产品有:

医药保健领域:Glucobay®、Nimotop®、Ascensia®、Adalat®、 BayAspirin®、Talcid®和Canesten®

作物保护领域:Decis®、Regent®和Admire®

聚合物领域:模克隆®、Bayblend®和Bayr®

http://aibili.niwota.com

7. 制药厂的发展历程

这类工厂1982年在中国总数为1833个,其中化学原料药厂83、制剂厂407、原料药兼制剂的药厂354、生物版化学制药厂133、综合利用兼产药品的工厂358、中药厂478、其他类型厂20个。世界闻名的许多药厂,如赫司特制药公司、拜耳药厂、权罗氏药厂,实际上都是大型跨国化工公司的一部分,并由许多大、中、小型工厂或子公司组成。这些公司原料药生产一般集中于少数几个生产点,规模较大;制剂的生产大多是规模较小的制剂厂,散布在世界各地。基于原料药和制剂的生产各具特点,原料药厂宜选择在接近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地、交通运输方便、有充足水源以及有利于三废治理的地方;制剂厂宜接近销售市场,其生产规模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宜。随着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许多化学原料药厂(表1)设置制剂车间,而制剂厂也建起原料药车间,均朝着综合性药厂的方向发展。 制药厂

8.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拜耳与中国的联系要追溯到1882年,那时拜耳的染料首次在中国市场上出现。如今,拜耳集团在中国包括香港地区建立的分支机构已发展到15家,其中的主要贸易实体香港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分别设立了联络处。
自从1993年与化工部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来,拜耳采取了决定性措施,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以扩大其在华业务。目前,拜耳在中国已经建立了12家合资企业,并为这些合资企业和其他一些已与中方达成协议的项目拨出了6亿多马克的资本支出预算。拜耳完备的产品组合将为其在中国带来发展。其在华的中期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将销售额增加一倍,其中至少有40%来自于拜耳在中国本地的生产厂。
拜耳在中国的经营活动由香港的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管理。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分别设有4家联络处。1994年在北京成立的控股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负责协调有关技术转让、市场开拓事宜,并为拜耳在华合资企业的准备和运营提供支持。包括迄今为止已经投入运营的合资企业在内,拜耳目前在中国约有2,200名员工。随着正在建设中的生产基地的不断加入,拜耳预计其中方员工人数会在本世纪末大大增加。
拜耳最近向上海同济大学提供30万马克用于研究开发的举措亦证明了拜耳对中国的承诺。拜耳对中国的化学学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包括:赞助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赞助北京中外管理培训中心、在北京化工大学设立奖学金以及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等。
在拜耳不断扩大其中国本地生产能力的努力中,上海已经成为拜耳地区投资的重点。在那里,拜耳上海颜料有限公司的氧化铁加工厂于1997年初投入生产,其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建筑及颜料行业,而且还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通过收购美国的Florasynth公司,哈门及雷默高仕香精有限公司成为了拜耳的一员。该公司早在1983年就开始香精香料市场的业务活动,并在1998年成为拜耳在中国的独资公司。
拜耳于1995年在位于上海西北方向的无锡市建立了拜耳无锡皮革化工有限公司。年产约9,000吨皮革化学品。同时,它还拥有拜耳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皮革应用及开发实验室。另外,拜耳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建有德司达无锡染料有限公司,生产纺织染料。
拜耳在中国还积极进军生命科学市场,其最大的合资企业是涉足医药领域的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北京,于1997年11月投入医药产品的生产,共有员工350人,生产各类医药产品,包括:治疗糖尿的拜唐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拜新同、治疗老年感和性功能丧失的尼膜同等。
为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生命科学市场的地位,拜耳又于1998年8月与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了两家企业。
拜耳在中国还涉足农业的另一领域。它于1997年在成都建立了拜耳(四川)动物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动物保健产品。该合资企业的产品有20余种,分为普通化学兽药、饲料添加剂及公共卫生产品三大类。该公司计划于2000年中期完成其新厂房的建设。
高分子聚合物领域也是拜耳在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1996年底,拜耳和北京光翌阳光板天幕有限公司于北京建立了拜耳光翌板材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进行各类聚碳酸酯板材及适用于家用及建筑业的其他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并于1998年夏天投入生产。
1999年3月,拜耳金陵聚氨酯有限公司(合资企业)在中国南京的生产厂投入生产,年产一万吨组合聚醚。用该厂产品生产出的聚氨酯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以及做为隔热材料应用于冷藏设备、建筑业、集装箱及集中供热管道保温等领域。
莱茵化学(青岛)有限公司是拜耳在青岛的合资企业,年生产能力为10,000吨橡胶助剂和润滑油添加剂,
已于1999年7月正式投入生产。莱茵化学是拜耳的全资子公司。
拜耳12家合资企业中的10家已经投入运营,新的企业即将投产,一些项目正处于规划阶段,业务正积极稳步地发展。

9. 德国拜耳和德国朗盛

朗盛的历史来悠久,在研究和发展自方面的经验极其丰富。我们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863年拜耳建立的时候。2004年,拜耳将其下属的化学品业务和三分之一的聚合物业务重新整合成一家新公司-朗盛德国有限公司。

在2004年11月举行的拜耳非常股东大会上,拜耳股东批准朗盛作为完全独立体与拜耳分离,打通了朗盛作为独立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道路。拜耳股东每持有10股拜耳股票就将拥有1股朗盛股。2005年1月31日,朗盛股票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市场上市。
DIPHYL® DT为德国朗盛化学(原德国拜耳公司)专利产品(可以在朗盛公司网页搜索到该型号导热油)

10. 拜耳研制阿司匹林背景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在这100年间,全世界的人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被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

虽然,阿司匹林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它的一位发明者的辛酸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阅读全文

与拜耳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