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槎桥历史文化

槎桥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5 10:06:23

⑴ 普陀山的历史文化

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竞秀,奇石嶙峋,花木葱茏,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风光旖旎。如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9]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
“海天佛国”普陀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令不少游人用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感怀。如元盛熙明诗《游补陀》云:“惊起东华尘土梦,沧州到处即为家。山人自种三珠树,天使长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25]清缪燧诗《梅岑》云:“子真隐吴市,胡为在海涯,岂慕岩谷幽,与佛成一家。梅岑留遗迹,高迥凌青霞。我来当三月,满林杜鹃花。披襟一长望,海涛浴浮槎。三山如可到,蓬莱路不赊。稚川晚得道,岂真在丹砂。一令复一尉,超然不可偕。”[26]清卢琦诗《咏普陀》云:“葛井梅岑迹较奇,吴门勾漏隐何时?磐陀石上三生话,蝴蝶庄周两不知。”[27]等等。这些清新隽永的诗文,为普陀山增添了许多典雅的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

⑵ “未有揭阳先有槎桥”是为什么

古揭阳县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其历史悠久,见诸史乘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境内榕江流域地区曾是古粤东、闽南的区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发祥地。 饶宗颐教授说“稽潮事最古可徵者,当肇於嬴秦之戍揭岭”。 最早见诸史乘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赵佗南平南越后,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在南海郡今潮汕地区、梅州市和闽南一部分的区域内设揭阳戍区,这是潮汕建制的萌芽。 秦平南越后,建立郡县和采取戍卒固边、移民实边的措施来强化其有效的统治,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的。秦设揭岭戍是可信的,只是很短暂就被南粤国的揭阳县取代了。最早的揭岭县城应在揭岭蓝田隘下的咽喉口原揭岭乡这个地方。 据唐韦昌明《越井记》载:“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之与百越杂处”,我们了解到,秦朝设立了揭阳戍,又移秦民万家与越族混居。同时,也很容易推理,秦朝所设立的揭阳戍周边,肯定不会是完全没有当地土著。揭阳戍的所在,甚至可能是在越族集中的地方,这样秦朝政府设立的戍,才能起到“和辑汉越”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西汉初尉佗戍越,继续实行“和集百越”的安抚团结政策,自称“蛮夷大长”,称帝南越国时,又任越人吕嘉为宰相,使南越稳定下来。越族人吕嘉担任宰相,说明当地土著民族这个时期与汉族完全是和平共存,不存在现代人识悉的民族冲突。也说明,越族人在秦汉以后,并未消失,只是加速与汉族相融合了而已。 至隋唐年间,粤东的越族仍然存在,并演化为俚族。据《旧唐书》卷五十六、《唐书》卷八十七《林士弘传》和吴、周府志所载,唐初武德五年(西元622年),杨世略在唐来使的“招慰”之下,背著林士弘以潮(治所在今潮州市)、循(治所在今惠州市)二州之地降唐。林士弘遣其弟鄱阳王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杨世略“破斩之”。这位俚族头领杨世略,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 飞泉径。杨世略降唐後,被任命为循州总管。成为历史第一位循州总管。在任其间,他促进了潮州、循州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后来的韩愈治潮州奠定了基础。今粤东人有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曰平南路,公园曰平南公园;并为其建祠、立牌坊,上书“飞泉玉露”,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梅州旧谚有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足见俚人杨姓之地位。可见,俚族在隋末唐初,势力相当强盛,以至整个潮梅地区还曾一度完全处在俚帅的控制之下,叛隋降唐,唯俚帅之命是听。 秦始皇前后花了5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平定南越后,采取种种特殊措施来巩固秦对南越的统治和防止闽越的进攻。 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时达南海郡慰任嚣病危,其论析天下及岭南之军事政治,以为岭南可以立国,遂劝赵佗拥兵自立。任嚣死后,赵佗依言行事,割据岭南,于公元前204年自建南越国,并派史定任揭阳令,于是这里有了县的政权建制。 南粤虽已归入秦朝统治,但其东面的闽越国,则不断有对南粤觊觎的势力。到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削弱闽越国的势力,令闽越分出南部一隅,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当民族小国南海国王。这个“织”,是闽越王族裔,为方主不善平和。南海国,亦因与西汉政府军交战而败亡,俄倾其疆为赵越(南粤)所并。 汉代王莽时期,曾改揭阳县名为南海亭,《汉书地理志

⑶ 石门街镇的历史文化

石门街镇是一个具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文明古镇,县治相传原为芭茅洲,因地处通京陆路要道,通江航运重埠,商旅往来频繁,渐成集市,早在东汉建安间就是广昌县治,1930年一度建立乡苏维埃政府,1986年改乡设建制镇,为江西省重点建制镇之一。石门街镇区旧时有一条长千余米、宽3米的麻石板路面街道。南有“关门口”,北有“闸门口”,中有“涧水桥”、“尚书桥”、“花桥”。南有东岳庙、文昌阁、陈家祠、曹家祠、东门建有东堂庙,中街造有文孝庙、皇庙、斋堂,此处还有魁星楼、天主堂、育婴堂和湖北、河南、南昌、抚州、乐平、万年、吉安、徽州、樟树、安徽、太湖、下波阳等13个会馆。
集镇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东吴就在此驻军、筑墙、建广晋城,明洪武日占鄱阳、夜宿澶溪(即现石门三里亭一带),民国十九年邵式平、方志敏、黄元庆率领的红十军驻集镇月余,夜打秋浦。民国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937-1939年)国民党二十一军一四六、一四七、十四八师先后在地驻防。抗战时期,先后遭日机轰炸33次,石门街镇区几乎夷为平地。1949年,陈庚将军率二野四兵团进军集镇,击败国民党六十一师,捣毁“鄱至联防处”建立赣北支前指挥部。
集镇素有“小饶州”之称,建国前为鄱阳县有名的商业镇,市场遍及彭泽、湖口、怀宁、望江、宿松、荛渡街(东至县城)、祁门等地,为波北皖南方园二百里贸易中心。抗战前这里经营的南货、布匹、丝绸、绒縀庄店73户,水果行栈14家,食品糕点店18户,餐厅9家,四季春茶馆2户,银楼3家,药店8户,其他服务网点97户,年成交额达三千万大洋以上,呈现出一派“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盛世之景,可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流年似水,留下了迁客骚人、包宦隐士的传奇佳话,悠悠岁月记载着风霜兵火、商旅竞趋的峥嵘岁月;城内“尚书桥”录下了宋代名相黄梦松(兵部尚书)忧国爱民的心声;城外“澶溪河底”印现了明太祖朱元璋金戈铁马的足痕;黄龙尖上南宋始建的黄龙禅寺古刹飞龙佛光绕柱,民国二十七年兴建的“荡寇公园”浩气长存;仙人落帽、东山秀峰、西港鱼跃、奎阁晨钟、溪边晓笛、木岗椎唱、上坂农勤八景和罗胡子洞,显现了石门文化的谆厚深沉。更有万亩洪林,山深枝叶茂、曲径通幽,兽奔鸟鸣尽现自然美态;百槎龙二千亩水碧波荡漾,百汊港湾扑朔迷离,饱含重重幽思;千米渡槽凌空横跨,气势如虹。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学浙江、塑形象、快崛起”的石门人民以“承接三市(九江、景市、安庆)、强攻工业、策应邻边(安徽省)、激活三产”的雄伟气魄为石门街镇重振雄风而奋斗。

⑷ 潮汕先民南迁史的总结怎么写

周、秦以前,潮汕大部分地区是“大海茫茫水拍天”的地方,后来,中原汉人由于历史原因:其一是为避战乱。如晋朝永嘉年间(307—313)。中原地区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统治者为了争夺统治权进行了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河南人民纷纷南下避难,经福建而后入潮。隋唐时期也都有类似情况;特别是南宋末年,忠于南宋朝廷的文臣武将及其眷属,经福建流入潮州。南宋亡后,如宋代时期常州丁允元,于淳年间来潮州任知州,卸任后率其子孙定居海阳县仙田村,成了潮汕丁氏始祖。其三是守南疆的士卒。解役后没有回归中原,特别是唐朝初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600名府兵共计58姓来潮州、泉州一带平“蛮獠”之乱后定居。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原汉人南迁,或入粤或入潮,都是有秩序的。这些入粤人潮的移民,有三处中转站,南雄珠玑巷、宁化石壁乡和福建莆田县。
南雄是广东省北部与湖南、江西省接壤的县,珠玑巷位于县城北约10公里的沙水村。《直隶南雄州志》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敬宗宝历元年(825),朝闻其孝义,赐以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珠玑巷为南迁汉人的中转站,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地语》中一则《珠玑巷》的考证文字:“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根据《南雄县志》的记载:珠玑巷分别有三次大批量接纳北方移民,即唐末黄巢起义期间为避乱的移民,宋末宋室小朝廷的臣民和不堪奴役的平民百姓,以及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陈士诚等为争夺政权发生大混战时的逃难移民。这些移民,大部分定居在珠江三角洲。
那么,潮汕先民由哪里入潮呢?潮汕俗语说“潮州福建祖”,我们先来看一些姓氏的迁移,如潮阳洪氏,源白福建莆田,自始祖洪圭开基创业至今已有1200多年了。洪圭,字大丁,唐广德二年(764)中进士,大历二年(767),任工部尚书,秉性耿直,得罪朝中权臣,被贬潮洲。莅潮后,他经常到潮属各地巡视,观察民情,对潮阳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于是从福建莆田县涵头携家眷到潮阳西北一个叫“歧北”的地方创村,招募农工垦荒,终成巨室望族。
潮阳萧氏,源出福建龙溪,始祖萧洵,萧洵于宋代端平年间(1234—1236)任潮阳县令,在任期间勤政廉政,礼士恤民,深受群众拥护。任满后,萧洵深感当地民风淳朴,便在县城南桥择址而居,经过不断繁衍,到明一代,已成古潮邑八大姓氏(萧、姚、赵、郑、陈、林、李、蔡)首位。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潮属各家族谱,其先祖由福建人潮汕的比比皆是,如潮汕前七贤之一的王大宝,其先世就是唐末五代初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往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于海阳。汕头市金平区鮀浦翁氏的远祖,根据记载,先祖翁承赞做了闽王王审知的相。翁承赞之孙翁俊、翁杰“来留于潮,俊居尖山,杰居鮀浦”。明朝的潮籍学者薛侃,其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始迁于潮”,《翁尚书墓志铭》载:翁万达之“先世居闽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鮀江里之举登村”。澄海名贤卢侗祖籍河北范阳,“先世为避五代战乱,举家迁徙福建莆田九龙江”。至卢侗弱冠那年,来潮州游学,见冠山山明水秀,遂定居于此。
这些潮汕先民南移的中转站,就是福建莆田。莆田在明朝,一度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这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政权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采取奖励移民的政策,将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潮州在明代已成了重要州县,而人口却不多,于是人们纷纷从北方南迁。为了使这些移民能得到严格的管理,朝廷设立了管理机构,让那些想移民的百姓,先在朝廷指定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发给川资凭照。这些移民领到凭照后,才先后入潮。
潮汕还有一句俗语说“澄海无客,大埔无福”,这反映了早年移民的分布特征。在外地,如广州地区,人们常把潮汕话称“福佬”话。“福佬”一词是用来称由闽徙潮的中原汉族后裔,以别于潮汕原来的土著民族,后来,潮汕一带的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福佬”就逐渐被用作潮人的泛称。客家人和福佬人一样,都是从中原辗转南下的汉族人,在时间上,客家人来广东,比潮汕人来得迟。客家南迁最早可追溯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大埔、梅县一带的五个“流人营”被认为是闽南、粤东的客家之祖。而客家人大量南迁还要到北宋,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载户口,潮州还没有主客户之分,梅州则开始有主客户之分,但客家也仅有367户。而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仅仅将近百年之后,梅州客户剧增至 6千多户,潮州客户更增至I万多户。
大多数人潮客家人来自福建的石壁,根据史料的记载:石壁地处闽赣要冲,客家先民大抵是由中原南下经江西,再由江西徙往福建,再由福建往广东。石壁乡成了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在这里播迁到海内外的客家姓氏达160个之多,因此海内外客家后裔修族谱,有80%称先祖来自宁化石壁。
当客家人大量南迁的时候,福佬人早已入主潮汕多时,潮汕地区平川沃土以及水陆交通要塞大多被福佬人占据,客家人不得不在兴梅地区艰苦奋斗。由于长期交错转徙,客家人与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为杂处,也逐渐混同。据解放前统计,梅、潮一带,只有大埔是纯客家县,澄海是纯福佬县,故此说“大埔无福,澄海无客”。其它潮梅各县,则有福、客杂处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句俗语来看出某个姓氏移民的由来:如“未有揭阳城,先有槎桥乡”,就是潮汕槎桥始祖杨绘入潮记录。据原揭阳县仙桥镇槎桥乡《杨氏族谱》记:“槎桥乡创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杨氏始祖杨绘,生于1032年,卒于1116年,26岁中戌科进士,累任开封府推官、翰林院院士、司谏、御史中丞、中顺大夫。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议政事,议行新法。杨绘却极力反对,先后多次上疏,言及新法弊端,奏请恢复旧法,触怒皇上,遭贬谪流所。从而创建槎桥乡,比南宋绍兴十年(1140)在榕城建置的揭阳县城要早几十年。
“未有赤寮先有余”,潮阳在张创大到赤寮建乡之前,已有余氏家族在此定居了。据传早在明洪武初年(1368),赤寮余氏的开基祖余操,是从潮州移居到赤寮来的。他住定下来便择址于上家溪糍前建立祠堂,定名为余氏家庙,祠址东向西,这是赤寮最先建立的祠堂。故此,“未有赤寮先有余”就是这样来的。
就潮汕地区而言,虽然有200多个姓氏分布在各地,但这种分布不是很平衡,好多姓氏的人口总数不多,有的姓名不过几万几千几百。人数较多的姓占潮汕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尤其陈、林二姓,除饶平县外,在许多地方都是当地的主姓。在原澄海市的80多万人口中,陈姓占了15万,原潮阳430多个村落中,以陈姓为主姓的村落有66个,林姓村落55个。因此,潮汕俗语说:“陈林蔡,天下得一半。”
潮汕有俗语说:“插居多过镇土”,也是这种移民情况的总结。有一个村落,原有居民,或最早定居的,便称为“镇土”。如果几个姓氏最早定居某地,便称为“企姓”,有时这个定居点只有一个姓,便以这个姓命村名,如蔡寮、上陈、许厝等。那些后来的人来到这里定居,如像凭空插上一足,便被称为“插居”。如果慢来的人口繁衍得快,超过了企姓,或者企姓衰落,人口式微,人们便说:“插居多过镇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镇土的企姓对后来者并不排斥,有时候,为了祈望吉祥,还专门请一些姓氏来杂居。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希望得到安宁、幸福。潮安县彩塘金砂一村,全村6000多人都姓陈,只有个别人家姓蒋,这样蒋氏在这里就是小姓,但他们从来不会受陈姓的欺负,因为相传陈姓祖先来这里创乡的时候,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这是“船地”,既然是“船地”,在这里居住就必须有船桨,才能乘风破浪,因此,陈姓祖先便专诚去邀请一户姓蒋人家来这里插居,取其“蒋”与“桨”谐音。
潮州湘桥区意溪锦美村,全村以姓罗为主。少数姓陈,潮汕“陈”谐音“铜”,“罗”谐音“锣”,“铜”和“锣”合在一起,才能响当当。这里还有一个村,叫西都村,主姓是卢,小姓是康,“炉”里要有“糠”,“炉”火才会旺。
澄海莲阳的杜姓居住地,同样也邀请了几户姓史的人家在这里居住,说起来好笑,因为潮汕音“杜”谐音“肚”,“史”谐音“屎”,肚里有屎,才说明不会饥饿,因此,便请史姓到杜姓聚居地居住。
潮汕话说“有样张”,就是说有门路,有希望,“无样张”就是说明没有方法,“杨”的潮汕音和“样”相近,因此,杨姓都希望有张姓和他们杂居在一起。由姓氏而至村名,也是取吉祥、如意的意义。潮安县田东乡有个村庄叫伍全,据说是明初由刘、郑、高、黄、简五姓的祖先,同时来此创乡,五姓人家住在一起,互相帮助,和睦共处,有什么事儿互相商量,亲似一家。因此,他们在为村子取名的时候,颇费了一番思量,最后取“五姓俱全,互相友爱”的意思。
对于不吉利的语音,人们是尽量避开,例如饶平县上善镇永子村,原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创建于明代中叶,原来叫温子良村,是温姓人的聚居地。大革命时期是革命老区,1928年至1929年国民党两次“剿村”,当地仅100多人口的温子良村有71人为革命献身,党史上称“温子良村惨案”, 1949年村民重建家园,因“温”与“瘟”同音,甚是不吉利,因此改为“永子良”,谐音永远吉祥。
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用舞狮子、舞老虎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但普宁军埠石桥头村,自明末建村几百年来,却一直把舞狮子、老虎看作一大禁忌。因为该村村民姓杨,杨与羊谐音,狮子、老虎都是羊的天敌,因此,若有不知就里的人进村表演,定然不受欢迎。

⑸ 4. 结合明清皇陵试述中国的史葬文化

堪舆虽虚幻飘渺,潮汕各地不独庶民百姓,即缙绅士大夫亦多惑于此说,笃信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能使先人入土为安外,还可福荫后代,而葬于歹地,则会殃及后人,况人子事亲,送终卜葬也孝道之一。为谋一方福地,当然是不遗余力。近人徐珂(1869-1928)在《清裨类钞》中记潮人热衷墓葬云:
潮人溺于风水之说,妄思趋吉避凶。既葬其亲,复出诸土,水之,火之,兵之。瘗骨以坛,曰金罐。易其处,曰翻。甚有屡迁而卒暴露之者。
术家认为,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葬顺乘生气,因气源于脉,脉为龙,而土为龙之母,土肥而气壮,气壮脉真,故万物能在土中生长(图一)。清无锡探花,刑部尚书秦蕙田为揭阳郑养性所撰的墓志铭最具代表性,描述其墓地形胜云:
岐岭之北,赤岭之阳,营高敞地,水深山苍,形者曰吉,神其永藏。
潮汕地区负山面海,境内少高山而多丘陵和平原,又河网交织,优良的自然地理为风水术的应用创造了理想场所。毗邻江西和福建又为两地舆家提供了便利。两宋以后,从江西和福建往潮汕的大量移民,也给这二大风水术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的交汇和融合提供了实践机会。明清以来的潮汕地区的风水术,简单地区分出那一家属形势(峦头)派和理气派(三元)派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吾潮较为成熟的风水术(峦头理气会合二为一),可见清中后期的澄海东湖人蔡本江所著《地理辨正求真》一书,蔡氏昔习堪舆术而未得真传,后因客游奉天,偶遇一金姓钦天监院人,随杖三年,始得真诠,方知今是而昨非,真诀及诸法为:
“用二气河洛之理,洞造化运行之机;审来山以定雌雄;察金龙以明向背,观血脉以究源流;认二爻以定踪卦;用翻倒诀以量山;览十二方星峦之吉,用仙人径以步水;收二十四路来水之神,水管水而山管山,五行各专生旺之气,龙配向而向合水,山水不犯死煞之侵”。又以“天心正运,龙宫交会,玄空真谛,都天大卦,收水火,正龙冈,安天机,收阳神,五星躔次,月将加监,仪禽奇遁,吊泊飞宫;四课三传七百二局,以及真禄马真贵人太阳太阴到山到向分金之下”。

① 蔡本江所学堪舆术,有峦头(形势)法,理气三元(玄空)法外,尚有奇门遁甲术,六壬神课以及通书择日(扌克 择)法等,内容庞杂,几乎囊括了与易学有关的神秘文化。能熟练按其理法行事者,即使在今天,也是以成为一个专家级的人物了。
现还操其业者,理法虽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墓葬论形势(峦头)不外乎一情字,论理气(三元)不外乎一时字,合情合时则为吉,无情失时则为咎;而结穴大小系于形势,发福远近则系于理气。
一、潮汕墓地的选择。
潮汕墓葬(阴宅)风水的选择,同样遵循“阴非一线不敛”以紧拱入首处专以细合为合法。主要是依据《河图》、《洛书》及阴阳八卦,察看周围的龙、砂、水、穴、向五方面内容,其中‘龙认生死,穴认真假,砂认粗秀,水认曲直,向辩纯疵’,并参考元运衰旺情况而定。
1 隐喻性。
俗话说叶落归根,根作为人类的安息地、灵魂的栖寄所,能归根于大地,就意味着人伦之本,种族之源,人生存在之始和生命之归。在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中以“五陵为牡,溪谷为牡”。即丘陵高敞,阳也,故为牡;溪谷污下,阴也,故为牡。术家以为,地的结构是山为骨,水为血,而土为肉,一如人类,凡体格魁梧,血气强盛者,必精神勃勃,易成大业,衰弱者反是。舆家寻龙,皆以祖山(廉贞火)发脉,按山体的五行类象火、土、金、水、木、节节相生为贵,廉贞火山发脉后,至土形山,接连二重土,而后是金山,或穿帐后几重金,金后变水形,水后变木形,及至结穴处,或冲天木,倒地木,均俱为天地结作之龙,前面所说的潮汕自然地理多为丘陵和平原地带,是为岭南山脉和武夷山脉的龙脉行至尽处(图二)。
至于结穴,《地理五诀》:“凡寻龙逐节行来,见束气清真,穴星特起,开口下手,是地结穴矣。”穴为生气荟萃之所,其象形极为明显,犹如人体,首为来龙发脉之所,两侧开帐之势,即大龙虎砂,是人的左右手,人的两股,为内砂小龙虎,气聚于中,即穴结于阴部,犹如男女相交,而能生育(图三)。
穴星诸形不同,行龙结穴处也不同。金星形圆,木星形直,土星形方,水星形曲,火星形尖(图四),潮汕民间流行的葬法有:木星葬节,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窝,土星葬角(均以正体论),又因火性至燥,金入而熔,木至而焚,水入而涸,土入而焦,是处除多用于建神庙外,作为葬地,至今尚可见者,不外一二而已。而木星结穴就不同了,自祖山(火山)发脉后至结作处,多是木形星,体有坐、立、横(眠)三势,单横体就有交枝、曲尺、玉枕等三分。民间地师总结木星(龙)结穴为:杨柳(木)花开结枝头,贪狼开叉结脚头,曲尺木枝结在节,倒地梅花目目结。清末民初潮汕舆师王南昌在其手定本《真传卦例妙诀》一书中,对五星葬法要诀归纳为“金空不可当心下,土实须从角上栽,水星葬项金星嘴,木直须从节上埋”。
在木龙与穴地的关系上,龙贵阴,阴则脉气强盛有力,穴贵阳,阳则和气有济。穴也有阴阳之分,阴来阳受,阳来阴受,惟凹凸分明,形如龟盖,土分五色,即是真穴。如穴结在山窝者则多杂土,结在山陵者则多风化土。
2、技术性
(1)点穴。传统的点穴及下经法是:如后龙如首丰肥,形如龟盖,方为正气。在龙虎砂内的内明堂之间下一罗经,用线牵至近穴处两水交汇处,看其罗经处盘方位在何分金字向,先定下穴位属何局,再用线牵至后龙入首处。三合法(四局)的看法是:看罗经内盘方位内在何分金字向,以定龙的生、旺、死、绝后在内明堂中,将水上拨在罗经的墓、绝、胎方。三元理气作法则是看零神水是否合水口等。
(2)认向。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辨认来龙生死贵贱和穴的脉气有无外,尚有砂、水、向等要素。其中砂观粗细美恶,前后左右高低务必相称,面向相顾,处处合情,方称全美。水察阴阳屈曲环抱与否,而认水立向为最关重要,要玄窍相通(玄即向,窍为内水口)一般的立向是罗经的地盘正针(内盘)用于立向格龙;人盘中针(中盘)用于消砂,天盘缝针(外盘)用于纳水(判断水流方向)。民国潮安吴师青的实践经验是,“察墓地时在墓碑案上立盘,以格内水口(如斗池),看峦头及外水口,可在墓碑顶上立盘”②。潮汕传统水法有以三合四局认生旺水到堂立朝,如贪富贵者,可弃生朝旺,图嗣续者,则弃旺迎生,后水归墓库,再加上时间选择得当,便可发福。在立向上,单指朝向本无所谓吉凶,只有与罗经中二十四山一百二十分金中的四十八分金为吉度与七十二分金不吉部分(即差错,空之,孤虚,煞去)同长生十二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中的以胎养冠临旺六秀、生临旺为三吉,衰死病绝为黄泉这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方能消砂纳水,断其凶吉。我们从不少乡村族谱中,可以看到不少姓氏对先祖的墓地因符合风水术中的龙、砂、穴、山、向五大要素而赞美有加,如下面表中。

墓主 基地形胜 墓地分金 资料来源
陈泰初(宋哲宗绍圣年间授潮州通判)
墓在揭阳黄岐山油麻埔,喝形狐狸‘献’, 穴自黄岐山中峰落脉,后倚巍峨秀峰、前衔双溪绿水,桑浦山及月潭山、梅岗峰等遥相对峙呼应。 座向辛山乙向兼酉卯、中针丁酉、丁卯分金。 《泰初陈公陵图重修记》
袁英礻右 (元由进士任广西思明路教授) 墓在揭阳霖田都三十岭潭头妈山,喝形“美女梳妆”,前玉枕,后双金,左粉匣,右牙梳,水旋青龙山。俗有‘日观千灯、夜受百拜’之誉。 座辰向戍。 清光绪《袁氏族谱》
魏吉安(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太常寺博士,潮州通判魏廷壁之父) 墓在澄海盐灶西北,脉发莲花山,经三十六峰而结穴,喝形“双飞蝴蝶”。墓前至海边为万亩平原,盐灶万家灯火,如万盏燃烛;面前牛溪河(内水)汇东陇、磷溪盐鸿三江之水,回旋折入内湖,韩江(外水)自东陇流经墓前,注入内海,外有六公里长的五屿山为案。 辛乙兼酉卯,水出巽方。 《澄海文物志》、《粤东魏氏族谱》
陈振东(渔湖西寨陈氏始祖) 墓在月谭山南麓,亥龙入首结穴,喝形为“蜈蚣戏水”。穴前诸水屈曲而去,出水口有雌雄二狗山捍门,前有龟蛇二丘及天马双峰远朝近对成正案,案外尚有峰峦如文笔插天,贵人挂榜,诸吉咸备。 坐亥向巳兼壬丙,用中针丁亥丁巳正针,辛亥巳分金,收左边卯水上堂,向上巽巳水上堂而归西丁方入库。 《西寨村志》江经略《溪南陈宅振东公柯氏妈佳城吉穴管见》
揭阳谢氏一世、二世、三世祖 墓在潮阳隆开都林沟,圹形白马翻肚。层峦 翠,高峻巍峨,其山脱落埠陵数十余里,微沙飘渺;左坑右海,逆水侥前,吭水出而海水入,滢洄墓前,交汇约八九曲,海门诸屿罗列,朝拱墓前;遥见大湖,海水不知出没,地之灵地也。 坐申向寅。 《揭阳市区谢氏族谱》
(3)潮汕墓茔泥水建筑的作法。
潮汕墓茔的作体形局主要由山龙走势和分金字向,墓地大小等方面决定,如属木龙的山体,应先考虑作为水木局形体,分金三合的,如亥卯未木局,可作为水木局处理,巳酉丑金局,可作为金水局处理,取其水木相生,金水相生。同样,如墓面上方的月畔形为金形,则墓碑为土形,卷柱上的装饰线可为水形纹,取其土生金,金生水,水为财取其相生,财运旺盛。其中以金水局、水木局形体较为大方得体,其他较为常见各形体主要特征是,金要圆,土要方,木要成条状,而火局形体多用于低洼地阴气重而阳气不足的地方。
至于穴位的深浅正偏,则视四周形势而定,一般以下葬时棺木上面与墓碑上“祖******之墓”的‘墓’字下面同一水平线为度,但如果碰到山龙来势凶猛,尚未聚气,就应深葬,开圹时以见土色美丽为度。但总的来说,原则是脉落不能离开棺椁,棺椁不能离开脉落;高处不能露在风上,低处不能失去脉落。葬法均离不开“盖”、“粘”、“倚”、“撞”四式。如“盖穴”为高意龙自平阳地而来,为阳来阴受,脉气没有强弱顺逆之分,可略葬其顶;“粘”穴,粘为连,龙从高山而来,脉气有强弱之势,要阴来阳受,强来弱受,须用“粘”式方可不离方寸;因民间认为,脉气聚于顶者,定为“粘”穴,脉气聚于正中者,必是“撞”穴。脉气慢缓,法宜吞入,不能脱脉,脉气急猛,法宜吐出。如四山高大,恐其压穴,法宜浅葬,四山低平,恐其招风,法宜深葬。“倚”穴气脉较为曲折,应于折曲处下手,穴深为棺椁高度三分之二,“撞”穴脉气较直,可用吞放法,情况特殊者,还应用特殊技法,如脉落下坠者,须用悬空棺椁,黄岐山走马龙中的跪(踏)棺拜墓(碑),桑浦山中的潮阳周光镐墓用悬空棺法,均属典型的葬法。
(4)数理性
至于茔体大小圹位深阔,除受结穴星体最响外,深度及阔窄采用紫白洛书说,即潮汕所称的丈杆法,作墓茔用天父卦尺法和寸白起例,尺法起例如乾弼(水)离破军等,寸白起例如乾起四禄木,震起七赤军等;凿圹用地母卦尺法起星例和寸白起星例,其尺法起例如巽山右弼乾巨门等,寸法起例有乾起一白(水),离起二黑土等法,二卦中末数属一、六、八者以吉论。此外,还有用其他尺法的,如阴宅专用的生老尺和丁兰尺,在潮汕民间颇为流行。如生老尺的生老病死苦五字,每字一寸,一二六七寸属生老,五字依次轮流,能合成生老二字为吉,病死苦三字为凶。揭阳黄岐山四大各穴的“象挨磨”墓地,墓主谢廉静(1383-1451)的墓碑尺寸就是采用丁兰尺(即鲁班尺寸法配合九星寸法而定)(图五),碑宽5.2尺(取旺字),碑 6.1尺(取兴字),中央主碑1.8尺(取财字)×3.8尺(取丁字)③ 。碑面至前方斗池边应以步数定尺寸,不可放尽,最好是定放“粘”步,如3步为“粘”。从墓前祭床上面的墓碑长度应比墓面至斗池的距离少一寸以上,如等长,称为磕头,长于此段距离,则称为跌下井池,均属不吉。又如普通人家,不讲排场,坟面以4.2尺开脚,则两侧的卷柱高度应在1.9尺或2.1尺为宜,横额为1.2尺为宜,这种尺度配合筑造的墓茔较为美观得体,状如一把稳重交椅。同时还要注意卷柱的高度与墓碑上刻携的“祖*****墓”的关系,柱能高出于名,而不能出(低)于姓。此即潮汕民俗所谓只能出名而不能出姓的说法。如碰到高山阳气重,坟面可用直板增加其阴气,在平阳阴气重的地方则坟面采用软板增加阳气,总之要做到形局阴阳相配得当为吉。作为墓前标识和纪功之用的墓碑,已成为墓葬风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可以看出,墓碑作为丧葬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原葬之风的产物,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带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以及地方民俗传统习惯。
至于墓边的土地神位,潮汕民俗视墓前水口方位和三方吊照而定,民间传说,可达到平衡作用,如两侧龙虎砂手当一方稍逊时,土地神位可安于此方,以补其不足,故有‘一土当三山’之说。还可利用土地神位照顾因自然环境与房份对应关系中的稍逊一方。如三方吊照的亥卯未木局,神位可定乾甲丁方向。民间迷信水口方位与坟主子孙各方位有一定的关系(图六)。因水口放在其中的某一方而对其他房份不利而引起的家庭之间、兄弟之间致伤之事,屡见不鲜。如“黄岐水四大名穴之一的‘丝线吊金钟”,民间传说由于俗师误看为瓜地,在坟上加盖亭子而成绝地。另如上面所说的‘象挨磨’这口穴地,穴前正方流水去,为美中不足者,术家谓此葬后将出现×房稍逊,为避出家族中出现的矛盾,在挖墓穴时采取深挖,再垫以厚层稻草,使棺材能随时间推移逐年下降,最后平衡了各房份的利益关系。
(5)祝诀和忌讳
对于舆师及泥水匠来说,能寻到一处好地后,还不能算万事大吉,施工也并非八方无忌,祖宗传下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还相当多。筑坟墓时,还有一定的讳忌和祝诀。起工时,如遇《通书》上所说的杀师日杀师时巡山罗猴,穿山罗猴等神煞,就要采取避让,制化等措施。王南昌在论《天地杀师日》时云:“书说犯杀师八座日,师人在华盖青龙方坐立安身,则师人无碍,究之此地,龙来剑脊(即杀师龙),落气雄急或石嵯峨,纵非此日亦必杀师,如非剑脊之龙,或犯此日,为师者,宜预(定)日牵定分金,临葬之时,莫在场,远避之则吉,虽华盖之位可以,不如远走为上策。看来操业者,。顾忌甚多,还应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眼观八路,耳听四方,方能平安大吉。舆师及筑工(泥水师)要将行绳系于裤腰上,意在挡住罗猴这一凶神,而盛放工具的篮子要放在吉方(即穴位的来水方),如犯上通书上所说的煞日(如三煞日,劫杀日),也可由孝子先行起工,因孝子身有穿麻衣,百煞无忌,但也可以看出师者的心虚和风险转嫁心理。起工时,用盐和米、糖搅拌后,撒于四方,落葬时,再用此法重复一次。
为谋求筑工时的顺利和彩头,可念祝决或祷告,以祈求未来好运。开圹时云:‘兴工筑土,富贵万古’;落葬时云:‘落葬得良时,富贵千万年’;‘葬龙身,富贵兼财丁’;升墓碑可念:‘吉日吉时安墓门,子孙五代俱同堂’;‘大门来升,富贵兼财丁’;撒五种子时念:‘种子播四角,房房发’。
二、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况
潮汕各地迷信地理之说由来尚久,受江西和福建两地风水学说的影响以及宋明理学在潮汕的传播,特别是朱熹出于礼制目的而倡导的葬说,无疑促进了潮汕地区民风对墓葬的崇尚,明陈洪漠《治世余闻》下篇卷四载:“近来士大夫多信地理,程篁墩代谢于朝注《雪心赋》,林见素都宪偕谢评事遍游闽中。则自朱晦庵已深信之,盖其天分之高,又与胡五峰、蔡西山、陈北溪诸贤相与,讲明益精,其说事多奇中。诸贤与潮汕关系十分密切,潮地崇尚风水,不能不说与此无甚联系。
在迷信阴宅风水能比荫后人和维护封建礼教方面,朱熹是这样认为的:葬之为言藏地,所以藏其祖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慎、审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之计,使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昌盛,而祭祀不绝。
朱熹的这一观点在潮汕有不少崇拜者和追随者,并与这里的士人有一段不浅的渊源,因朱熹还是潮汕宋代龙图阁学士刘 门人,朱曾游潮时,谒其师庐墓,题一联云:“地形金木水火土,世裔公侯伯子男”④。可见潮人推崇墓葬风水由来已久。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记明万历癸末进土林熙春的祖墓在桑浦山东麓,其墓喝形为‘莲叶盖金龟’,诚为一方美地,有传奇色彩的是,每逢科举之年,林氏子孙有获隽者,穴前平坡田中辄先抽茁莲花,而且历验不爽。
据《榕东郭氏族谱》载:南明兵部尚书郭之奇祖墓在普宁黄坑都山步乡五龙尖,其山分支特起,五屏山西北向,屏角曜气乱石林立,中脱嫩龙数十丈,平关无片石,但仍吐火唇作顺局,且左右坑风射立,此地难入一般地师时眼,实此穴为麒麟吐火,传说之奇之父择地至此,也疑穴不佳,时恰闻山间小儿边走边唱:“麒麟吐火人不识,时师误认退田笔”。郭父听后即有所悟,隔天遂定此穴,并立阴坐甲抱庚,兼卯酉、庚寅庚申分金,阳坐卯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墓主郭善,号南峰,葬后不数十年,即出郭之奇。郭善也以曾孙郭之奇累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又有识者见此地,谓此恰合《雪心赋》中的“屏角出旗枪,末朝将相也”。郭氏拜相南明小朝庭。《揭阳县志》及《韩江闻见录》均有所术,后郭之奇生卒果如其言。
因相信地灵人杰,对于一方佳城,不少姓氏的谱牒不厌其烦地对其祖墓地形胜进行称誉,如揭阳谢氏《玉路家谱》小序:
三世祖考西河公,妣池氏,葬于隆井都林沟,圹形白马翻肚,瞻其层峦耸翠,高峻巍峨,其山脱落埠陵数十余里,微沙飘渺,青草不生,左坑右海,逆水绕旋,前临大池,后倚壁峰,坑水出而海水入。滢洄墓前交汇约八九曲溯流,巍巍三墓品字杆立,坐寅向申,与海门所齐肩,团团屿罗列,朝拱墓前,遥见大湖,海水不知出没,地之灵也。
为寻求一方吉壤而不惜延请堪舆名师进行十年寻龙,三年点穴者大有其人。翁万达与林大钦为卜地葬亲事,“徐按地理,择风水之佳者与吾子参论”。“追忆去岁,历秋冬二时,虽屡与我丈相见,然多谈风水、地理、方中之术”⑤。并与邹一山、胡思岩诸名师共同印证山水龙脉吉穴。林熙春与舆师叶印峰每多同行,踏遍青山,寻龙点穴。黄沧溪与舆师黄悟言友善,经常结伴验穴,近人江泰举舆家传抄的黄悟言察看渔湖溪南始祖陈振东墓穴时有诗赞曰:
(一)
帝旺朝来趋面前,一团和气发田庄。
爵高位重名远播,金谷丰盈有剩钱。

(二)
武曲朝来最是奇,儿孙金榜有名题。
若见水流从吉位,钟鸣鼎食不须疑。

(三)
蜿蜒屈曲势盘旋,变出金星居水边。
亦旺人丁亦宝贵,儿孙应待紫微垣。

明清的潮汕社会名流喜谈风水,与职业舆家过从甚密,除讲究墓葬风水外,还对山川形势、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多采纳舆家意见,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水文化现象。
三、由争夺墓地而引起的官司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再加上对丧葬的迷信,如尽人伦孝道,以死者入土为安,使其魂灵得以安宁,拥有一方好的墓地还能荫庇后人富贵腾达的作用,因此为争夺一口风水宝地而引起的官司纠纷或械斗就在每一个宗族中时有发生,被他人扒了(或侵占)祖坟,就等于被斩断了富贵和子孙兴旺发达的希望。豪强巨族对一方好的墓地巧取豪夺,命运不好的,也希望能通过在此安墓先人,以改变家族命运,但是靠近或侵占他人的好地是一种侵犯。扒人家的祖坟,更会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明隆庆五年进士、潮阳峡山人周光镐长兄周竹岩,为择一地葬父,而屡更卜,后既得一地,将举事,有豪族来争,先生(周竹岩)则投袂起曰:“我厝我父,身可枕弋死也,何怒邻构乱之族为哉”⑥。大有头可斩,血可流,争葬地绝对没有商量余地。
据《槎桥杨氏世系族谱》(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修订)记载:槎桥乡三十二世祖杨传开葬于南山水浩内溪尾前大蟹山左脚,此地系与东坑村林亚列所买,及建筑费龙银叁佰余元,葬后十余年,被东坑村林×春(即××之子)、张××(即三二轩人)纠集歹徒毁伤棺,祖考骨骸暴露无遗,无端造祸侵占,此仇不共戴天。谱中寄望后日子孙如能进身,当报斯仇,是所至嘱。
近年新编的《乔林族谱》也载其明十世祖林潮贵考妣合葬于崎山古潭埔,于清时被贼×××劫毁,将尸丢于深潭,地另葬坟三口,此官司打到吴六奇处和察院,‘奈本府吴讳颖得他夜金,审无相干,察院经驳二次,驳语甚妙’。看来官司还有得打,而且要打赢的希望渺茫,因此谱中特别强调:‘为子孙者,此恨不可不报’。象这类为墓风水地而引起的官司可以在各姓氏的族谱中经常看到。及此造成的后果是宗族大伤元气,损失惨重。正如翁万达论潮汕民风时所说的‘宁破资薪一胜为荣幸’⑦。这一陋习,清蓝鼎元在《潮州风俗考》中批判说:“酷信青乌家之说,谓富贵出自坟墓,沉迷风水,争讼盈庭。堆埋盗骨。凶恶无所不至”。
四、潮人对风水术的认识和批判
政治上的失意及科举上的失败等原因,潮汕不少仕宦人物也将注意力转移到风水术的研究上来,清末丰顺丁日昌第二子丁乃潜(字讷庵),入民国后,绝意仕路,深居简出,‘治医及诗,穷年益专,闻及堪舆星卜’。舆师徐展绥,是晚清揭阳名人姚秋园妹夫,因为姚家营筑几口坟墓后,不出四五年,姚家即儿孙次第诞生(男女孙媳大小25人,外甥10人),子辈又学业有成,遂声名大著(当然不能排除姚秋园的推介和宣传),“邑中缙绅数家寻墓地,决可否,必得徐覆视,一言而定,丁讷庵晚治形家言,尢倾言焉”。⑧
学者翁辉东,专治潮汕文化,足迹遍及桑浦山,曾题咏桑浦山脉鸡笼山云:“浑脱若鸡笼,秀娟如静娈。堪舆家者言,桑浦山之胆”。青乌家又云桑浦山东西两菱池和梅林湖和汤湖为四大幕库,翁辉东又有诗题咏:“子午卯酉方,名四大幕库。东西两菱池,正当水去处”。足见翁辉东对桑浦山风水宝地的推崇。
更有甚者,儿孙因为一个梦而不惜折腾长眠于地下的祖宗。惠来湖仔寨×××卒后,‘初殡于孙氏墩,后因形家言,改卜赖氏地,既葬,神梦其七男桢曰:蛟龙岂池中物耶,桢惊觉,思之曰,神殆谓殆地非吉欤?遂究心青乌子术,芒鞋希服,栉沐风雨,往来群山中,数年无可者,后得一地阴阳交会,于法当昌’⑨。最后才心满意足,又做起子孙今后会昌盛的美梦。
有较达观者,认为筑坟茔,只是遵先贤之训,隆追远之仪,葬埋非为观瞻,以尽孝道而已。渔湖长美袁氏,是揭阳望族之一,祖墓多葬于揭阳卅岭山一带,其第二十一世祖光史公即葬于此,‘是穴萃然起于平地之中,环以溪山,左右映带,脉分金钩之墟,气吞黄岐之湖,峥嵘苍莽,绮绾绣错,一邑巨观也’。但其后人袁公潜认为,‘茔域之筑、非为美观,夸形势而冀邀福也’,立墓只是遵先贤之训,隆追远之仪,便于后人记忆和纪念而已,为图一吉穴吉时,让先人停棺寄厝于荒山野岭,牛眠(即吉地)待卜,他年为狐食狗咬,徒增悲伤而已⑩。洪阳郑国藩也深有感叹地说:“夫自堪舆之说兴,人之惑于祸福,葬极心力,阴谋诡计,冀得一当以偿者,比比然矣”。“卒之,谋不必得,幸而得,富贵之应,渺若捕风,或且适当其反,岂地理固无赁欤!”⑾。
针对潮俗民风中为择一善地葬其亲而停丧不葬陋习,不少潮籍士大夫在得到教训中逐渐觉醒起来,明万历癸未进士,户部待郎林熙春,是明代潮州大力倡导风水学说的重要人物之一,传至其第六代孙林世榕,登清康熙已酉(1705年)举人,授陕西蓝田令。林世榕原也沉溺于风水之说,后因择地葬其母而有瓦屋三丧之举,又看到社会上丧葬人家‘每寄棺于僧寺廊庑间,或傍墙隈为殡宫,垒垒百十区,令皆颓坦覆瓦,棺亲纵横,风悲日火巽 ,骸骨狼籍,伤哉!’⑿林世榕有感于此,‘尝著《归厚录》二卷以垂劝戒,盖推论风水之无凭’⒀。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软在《潮州风俗考一文中,也将潮汕这陋习列为应当及早改革的内容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己未(1859年)进士,大埔人何探源,由庶吉士改官四川阆中知县,阆中作为为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其城市风水格局以及由风水理论所构成的古代城市环境意象,至今还被国内外不少学者视为至宝,何探源虽曾主政阆中,但不轻易迷信风水学,归官后,对世俗痴迷青乌家言者进行大力抨击,曾作大埔新乐府七章,其中之一是讥风水术典籍《青囊经》:
《青囊经》,衍为理气与势形。杨曾二脉复嗣出,《铅弹》秘钥何纷纭。朝师主葬暮师发,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凭枯骨。地理岂无传,嵩生岳降皆名山。扶舆清淑生气全,相阴阳兮观流泉。不谓后人变本而加厉,琐屑推求竞新异。江湖衣食恃长,富贵强宗随布置。果然操术擅神奇,安用沿门求厦庇,大家巨室多牛眠,往古人稀得地便。但见儿孙列绰楔,那识宗祖培心田。更有一言等愚瞍,碑骸辨色分休咎。五尺谁窥也封,百年那有骨不朽。试看荒冢埋断莽,往往石碣光气黝。我持此论俗所诃,请下转语平其波。仁人厚葬重慎始,不近城郭崖谷濒江河。不邀福利不尤怨,毋轻迁徙穷岩阿。洗骸斫棺例所载,三尺懔懔当如何?嗜好沉溺心术坏,公庭亡骸幼罐虚讹。《青囊》几卷读不易,吉坏只在方寸地⒁。

⑹ 潮汕仙桥镇高湖村有什么历史

抄仙桥街道位于揭阳袭市区南部,背倚紫峰山,前环榕江水,区位优越,交通阡陌,人文蔚茂。全镇现有区域面积45.77平方公里,总人口9.9145万人,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是广东省中心办事处和揭阳市科技实力强办事处。
中文名称
仙桥镇
别 名
仙桥街道
行政区类别
街道办事处
所属地区
揭阳市
下辖地区
淇美、顶六、美东、美西、下六、槎桥、蓝兜、高湖、西岐、永东
政府驻地
仙桥镇前街
电话区号
0663
邮政区码
522000
地理位置
揭阳市区南部
面 积
45.77平方公里
人 口
9.9145万
方 言
潮汕话
著名景点
桂竹园、电视塔

⑺ 南翔鹤槎山的历史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南翔的鹤槎山除了是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驻军时所筑的烽火墩之外,其实在很久以前还有一个名字叫“鹤蛇山”。原来在鹤槎山还是一墩烂泥墩的时候,这里住着一只鹤和一条蛇,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吃”与“被吃”的两种敌对动物竟然在同一个地方存在了下来。不过后来,这里来了个尼姑,搭起草棚就住了下来,“鹤蛇岂能相容?”烂泥墩上同时出现鹤和蛇的事情让尼姑有些蹊跷,但也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把看起来有些吓人的蛇给赶跑了,只留下了鹤和自己作伴。后来,有一天,这里又来了个和尚法号走方,走方和尚认定这个地方风水很好,造个庙宇也一定能人声鼎沸,佛光普照。于是他对尼姑说:“我准备在这里造一个庙宇,不知你可同意?”尼姑心想在这样的烂泥墩上造庙宇,简直就是疯了,周围又没有多少人家,即使造起来也是白白浪费物力人力,哪里会有人来烧香拜佛呀。 “要造你自己造,我可没有这力量。”可是走方和尚还是执意要把庙宇建起来,东去化点缘,西去讨点银两,几年下来,一座庙宇终于被他盖了起来,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里面还是蛮有气派的,不仅有佛祖像,观音像,就连土地爷的塑像也一应俱全。看到自己的辛苦终于修成正果,走方和尚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香客们前来祈福的热闹场面。再说尼姑看到和尚把庙宇给盖起来之后,刚开始有些不太高兴也很妒忌,但慢慢的也深受启发,心想将来盖座自己的尼姑庵那该有多好啊。但鹤蛇山已经有了座庙宇,总归不能再造座尼姑庵吧,且不说过程有多困难,假如到最后真能造起来也会遭到老百姓的耻笑,庙宇旁边就是尼姑庵会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于是就收拾好自己的被褥,同和尚道了声别就立即起身,离开此地到处化缘去了。庙虽然盖好了,可香火却怎么也旺不起来,即使来过这里烧香拜佛的人回去之后也觉得不怎么灵验,于是来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走方和尚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这里明明是一块风水宝地可就是旺不起来呢,费尽心思盖起来的寺庙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承认呢,于是他开始寻找其中的原委。一日,他正在晨练之时,突然注意到寺庙的东南角上时不时会飞来一只白鹤驻足停留,迷离的眼神似乎在寻找什么。“一定是这只该死的白鹤在这里捣乱,把这里的风水给破坏了,把我的也赶跑了。”想到这里,走方和尚二话没说就操起手中的扫帚朝白鹤砸了过去,受惊的白鹤扑扑的拍了几下翅膀,但仍然不肯离去。走方和尚顿时火冒三丈,又从脚边拾起几块大石头朝白鹤扔了过去,接连几个回合,白鹤终于非常不舍地飞走了,走方和尚也开心地舒了口气,认为这下寺庙一定能起死回生。可是,一段时间下来,走方和尚发现寺庙的香火不但没有任何起色,而且比以前更加糟糕了,来的人寥寥无几。这下走方和尚又开始头痛起来,到底是哪里出了状况呢?摸不着头脑的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于是左打听右打听,终于得知在南翔住着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已经过了百岁之年,不但在当地德高望重而且对南翔的历史了如指掌,深受大家的爱戴。想必他应该知道点其中的原因吧,于是和尚计划向老者讨教讨教。一天一大清早,走方和尚出门了,经过打听终于知道老者住在什么地方。他轻轻敲开老者的门,毕恭毕敬的问:“老师,你可知道我的寺庙盖得这么好,为什么没有人来烧香拜佛呢?是不是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走方和尚看着老者,一脸的无辜,感觉自己很受委屈,明明想做点好事却适得其反。坐在太师椅上的老者微微睁开双眼,拿起自己的茶壶先是呷了口茶水,然后摇着头说:“其实你造的庙宇非常好,也是你辛苦付出得来的。但是我觉得有两出你错了。”“愿听老师教诲。”走方和尚打起精神仔细聆听着。“其一,是因为你过于功利,老是想着寺庙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赏识,多烧香多捐香火钱,这违背了你当初盖寺庙的宗旨,应该为广大苦难老百姓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听到这里走方和尚不住地点头称是。“其二,是因为在你盖寺庙的地方原来住着一只白鹤和一条蛇,鹤和蛇本来是不共戴天的动物,但在这里居然一起生存了下来,现在鹤和蛇都被赶走了,这里的灵气自然就没有了。”恍然大悟的走方和尚顿时觉得后悔不已,虽然蛇是那个尼姑赶走的,但当初也是自己一时怒起又把白鹤赶走了,错上加错才导致如今庙宇香火不旺。可惜后悔已经于事无补了,唯有行动才能挽救。从那以后他常常利用空闲时间给老百姓讲佛法,论佛道,经过他夜以继日的努力,渐渐的寺庙里的香火开始旺盛起来。同时,他在寺庙周围种下了许多竹子,也开垦了许多良田,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寺庙周围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景象。被他赶走的白鹤也从远方飞了回来,丛林里也常常会有蛇出没,而寺庙的香火也一天比一天旺盛。由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当地老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物阜民丰,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鹤和蛇对于这里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象征着和睦相处的内涵,所以就有人把此地改名叫做“鹤蛇山”。

阅读全文

与槎桥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