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PR给水管的历史
PPR管用作给水管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在1999年前后开始进口成品,现在大多自主生产.
PP-R管在发展过程中有三次大的历程。
第一次;PP-H.特点是耐高温,可适用于80-90摄氏度。但低于10摄氏时受外力冲击易脆裂。所以不能用作冷水管。
第二次;PP-B[PP-C]与PP-H相反,韧性高,弹性强。即使0摄氏度也不易脆裂。但高于60摄氏度易爆裂所以不能用作热水管。
第三次;PP-R综合上两种管子优,,热水管适于80-90摄氏度,冷水管0摄氏度也不易破裂,抗冲击力强,韧 性高。目前大多数人采用此管为给水管。
PE、PE-X、PE-RT适用于不同的领域。
PE:用作给水冷水管,燃气管道,电缆的大口径穿线管,用于给水管时如果高于60摄氏度,管子老化快.
PE-X(俗称交联聚乙稀)经过交联后,改变了聚乙烯的分子结构,不可热熔,管子和铜管件是通过卡套式连接,所以易漏水,此物不可回收利用.
PE-RT(俗称耐高温聚乙烯)适用于80-90摄氏度高温,韧性好,(耐低温)和PPR相比成本较高.
PE-X和PE-RT在我国北方主要用于地板采暖系统.在北方城市有PE-RT用作给水管销售.
PE、PE-X、PE-RT主料是聚乙烯。PPR主料是聚丙烯,二者皆为碳氢化合物,但分子结构不一样,二者都无毒副作用。
此外还有不锈钢PPR、铜PPR。外层为PPR,内层为不锈钢(铜)此物结实不易破裂,不锈钢和水直接接触导致金属污染。且PPR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不一样,存在分层、脱离的理论原理,需要较高的工艺解决。
铜管可直接与水接触,铜可杀菌,但铜管不能受外力挤压,所以安装时只能走天上.目前有些高档建筑物采用铜管作给水管。
从目前的市场使用情况来看,给水管使用最广泛的还是PP-R管材。
2. 水管的起源与发展
管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用于防洪排涝系统。
那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早期的水管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古人的智慧可以让现代惊叹无数次。你知道下面这个地下排水管是什么时候的吗?
据1979年考古发掘,从北京古城南门门道之下挖出残长5米多的陶制排水管道三条,下面一条,其上再并列铺两条,管道每节长0.35-0.45米不等。经测定距现在约4000年。
2006年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宫遗址附近惊现的战国秦朝时的排水管道!这组陶制排水管道一节58厘米,外表绳纹,一头粗一头细,大头套着小头,东西长达到78米,南北长10米。另外在西边还有一处18米长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
通过出土的部分管道来看,此处应该是距今2000多年以前战国秦时期的皇家宫殿建筑的排水管道。
古代排水管道的起源是伴随着城垣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排水管道的出现与发展,与当时的城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古代文明的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看下面这个:
这是距今33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盘庚迁殷之后,社会秩序获得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这就是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制水管,其三通与直接的样式跟当代产品几乎一模一样。
201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排水管道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起源甚早,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在南门门道路土之下就发现有铺设的陶质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系统不断完善,在一些城市中还发现了水关(水闸)遗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有广州南越国时期的水闸遗址、北京金中都的水关遗址和北京元大都的水关遗址。
2012年,重庆宝林博物馆带着近20件藏品走进大渡口区一建筑工地,为工人们做展览。
这是一节保存完好的汉代排水管,长63厘米,一头大一头小,最宽处约20厘米,最窄处15厘米。壁厚约1.5厘米,管壁上还沾着泥土。据介绍,两根排水管相接时,将小的一端插进大的一端,既可以稳固也不会漏水,古代的下水道就是这样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据介绍,如今室外的排水管,也是一端大一端小,沿用了古代的经验,不过为了加固,还会套上胶圈。“从它的粗细,可以推断当时城市的人口。”如果放到现在,可供1000人排水。
2014年,重庆永川区汉东城遗址考古发掘近日验收,这一唐宋古城不仅出土了大量精品瓷器,而且展示出古代重庆十八驿之一的汉东驿的面貌,陶制下水管连通居民家。考古现场负责人代玉彪介绍,古城的主干道宽约3米、用厚度约10厘米的巨石均匀平整砌成,路基由黄色黏土和鹅卵石筑成,民居就临近道路而建。房屋的柱洞、排水沟和墙体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来。排水沟呈长条形,是用加工规整的石板构筑而车工内,可以尽可能地排水。民居内修建有直径达10余厘米的下水管道,都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连接后将屋内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沟。代玉彪说,这里的排水系统设计非常科学,保证了位于长江边的这座古城能够经受住暴雨的肆虐。
重庆永川区汉东城遗址发掘出的宋朝时期遗址
2015年8月,施工人员在宜昌市老城改造献福路拆迁工地,意外发现两米多长的一段明清时期城市用陶制排水管。排水管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呈竹节状连接。宜昌市档案局原局长孙维玉现场查看后介绍,排水管外纹路叫“纯纹”,是烧制之初刻制,排水管是宜昌善溪窑生产,主要用于古城里大型建筑物的排水。
世界现代管道始于19 世纪中叶。1859 年8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油井,1863-1865 年试用铸管输送原油,因漏水未能实际应用。到1895 年才生产出质地较好的钢管。1879 年,中国用铸铁管从旅顺市的龙引泉引水供水师营驻军用水,这标志着引进西方供水技术的开始。
不锈钢管在世界上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主要是厚壁螺纹连接和焊接连接。由于厚壁不锈钢管的成本造价高,虽然卫生、性能优越,但未完全符合节能的社会发展观念,因此引发于一些专家对不锈钢“薄壁”连接的技术研究,最终薄壁不锈钢管最早的连接技产生于1959年瑞典,因为产品应用效果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广,随之发展到德国、英国、中国和台湾等地。薄壁不锈钢管连接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障了给排水设计所需的技术性能,并克服了厚壁不锈钢管的高价位和螺纹连接的不稳定性。市场需求的自然发展,促进薄壁不锈钢管普及应用,是必然的。
日本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薄壁不锈钢在日本首次应用于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至今已成为世所公认的最佳饮用水容器材料",日本的自来水管道和建筑内给水管道使用不锈钢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日本东京的自来水供水管道经历了镀锌管──塑料管(PPR)和复合钢管──薄壁不锈钢管的发展历程,1955年以前,普遍使用的是镀锌管,1955-1980年间,塑料管和不同材料的复合钢管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内的水管和部分室外水管,但不论是镀锌管还是塑料管,各种复合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材料耐腐蚀性不佳而受到腐蚀、因外力作用(如热胀冷缩、施工破坏等)造成的漏水现象十分普遍。为此,东京供水局经过10多年的调查研究后决定从1980年5月份开始,凡50毫米以下直径的供水管道、管接头、水龙头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漏水问题。
美国
美国纽约的供水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起采用不锈钢。纽约市原有的饮水配送系统老化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当局在对备选材料进行15年评估的基础上,于1993年在城市输水管道的大口径立柱管和其他管道建设中均大规模地采用了304L不锈钢,其目标是建立一套使用寿命长达100年的系统。华盛顿地区供水管网改造,也采用了不锈钢水管,当局考虑的出发点是整个寿命期的成本,与其他材料相比,不锈钢在整个寿命期内的总成本是最低的。利用不锈钢的耐腐蚀耐磨损长寿命的特点,以期降低管网的维护和更换费用。
意大利
自1995年起,意大利各城市普遍采用一种不挖沟技术,将原输水主管道更换成不锈钢管道。经验表明:不锈钢管道耐腐蚀、强度高,能够耐地面下沉和地震,寿命至少为70年,比塑料管等代用管材更经济。
瑞典
瑞典Karlskoga市经过10年试验,球墨铸铁和PVC埋地供水主管道已经全部换成316不锈钢管道。
英国
英国的医院(苏格兰)过去采用的是铜水管,但苏格兰偏软的水质导致铜水管的腐蚀和失效,政府花费了巨资研究失效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现已将冷热水管道由原来的铜水管全部更换成不锈钢水管和接头。
马来西亚
自1997年来马来西亚水务当局与水工业各方合作,起草了供水系统使用不锈钢焊管和不锈钢管件的标准规范。2001年4月,马来西亚水务当局正式颁布相关标准,规定与公共输水主管道相连的水表前后的给水管道只允许使用奥氏体不锈钢焊管。
新加坡
新加坡水务当局正准备将所管辖的给水管更换成不锈钢管,目的是为21世纪的新加坡人民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显著改善水质,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将采用数千吨的不锈钢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和改造。该项目将历时20年耗资70亿新元,并由此带来高达几十亿新元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他国家
如加拿大、荷兰等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饮用水系统的管道和系统部件必须采用304/304L、316/316L材质的不锈钢,以此作为健康保证的基础。
中国
国内薄壁不锈钢水管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问世的新型管材,由于其具有安全卫生、耐蚀性、坚固耐用、寿命长、免维护、美观等特点,目前不锈钢水管发展势头强劲,已大量应用建筑给水、直饮水和太阳能系统管道。起初,还有部分工程项目设计铜管的,最后一个个改为薄壁不锈钢管。现在,铜管已逐渐退出市场,除了民用家装市场之外,酒店、会馆、楼盘、医院、学校、已经基本普及设计和应用薄壁不锈钢水管。
3. 不锈钢水管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水管1.0:镀锌管 2.水管2.0时代:PVC-U管 3.水管3.0时代:复合管 4.水管4.0时代:PPR管 5.水管5.0时代:不锈钢水管。(如图)
4. 历史上最早的引水管在哪个朝代
第一个是夏
夏朝 约前-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 西周 约前1046-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战国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6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960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6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赵构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 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注: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国号“元”;1279年统一中国)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注:1616年清太祖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中原)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
5. 有没有中国管道的发展史
中国管道运输业35年发展纪实
8月3日,是中国管道建设35周年的纪念日。35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它对于中国长输管道来说,却是一个从零的突破到争雄国内、走向世界的飞跃历程。
从1970年8月3日的“八三会战”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就伴随着中国管道运输业的诞生、发展,从稚嫩走向成熟,成长壮大为我国管道建设的主力军。管道运输业从大庆起步
为解决大庆原油外输困难,缓解东三省以及华北十分紧张的动力燃料问题,1970年,党中央决定抢建东北输油管道。建设长距离、大口径的输油管道在我国尚属首创,一系列技术问题均无章可循,材料设备必须从零开始。靠人拉肩扛和气吞山河的军民大会战,完成了北起黑龙江大庆、南达辽宁抚顺的中国第一条千里油龙的建设。
1975年9月,管道建设者又完成了大庆至铁岭、铁岭至大连、铁岭至秦皇岛、抚顺至四平、抚顺至鞍山、盘山到锦西和中朝输油管道,这8条管道,编织成了东北输油管网。
正当东北管网紧张地建设之中,筹备成立统一建设和管理管道的职能机关———管道局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73年4月1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在河北廊坊诞生。这就意味着,继铁路、海运、公路、航空之后,一个新兴的运输行业———管道运输业的兴起。今天的奋斗结出硕果
随着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管道局又把目光投在了西部。
1990年建设新疆塔里木第一条轮南到库尔勒输油管道,1995承建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沙漠管道,紧接着是鄯乌天然气管道、库鄯输油管道。1996年3月陕京天然气管道开工,然后是涩宁兰、兰成渝、陕京二线、忠武管道……
2002年7月,全长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开工了。管道局全方位参与了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并创造了多项中国管道的新纪录。目前,连通陕京二线与西气东输的冀宁支管道、从阿拉山口到独山子的输油管道,以及总长近4000公里的西部管道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回顾管道局的发展史,更不应该忘记他们走出国门、开发国际市场的历史。从1981年伊拉克800公里水管道的劳务输出开始,到1995年突尼斯282公里天然气管道项目,1999年苏丹1/2/4区1506公里原油管道项目,为管道局在国际上赢得了信誉。
2000年开始,管道局将国际市场开发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国际市场开发战略。
他们设立了苏丹、利比亚、阿联酋、伊拉克、印尼、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等7个办事处。分别成立了苏丹工程项目部、监理项目部,利比亚工程项目部,哈萨克斯坦工程项目部。新战略将打造响亮品牌
新的时期,管道局确立了“创新思维,实现超越,争雄国内,走向世界”的企业精神,并将企业重新进行了定位:代表国家的先进水平、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具有国际驰名品牌的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
在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上,管道局实现了由国内重点工程建设为主向国内重点工程和国际工程并重转变,由施工型工程公司向施工加管理型工程公司转变。他们站在管道事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布网(建管道网络)、建库(参与国家地下储备库建设)、进城(加强城市燃气建设)、下海(开发海洋管道)”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打造世界驰名的管道专业化公司的宏伟目标。
6. pvc排水管发展历程
因为其各方面的性能都优于钢管,比如密度低便于运输,PVC较稳定不易分解,里面用的很多填料,价格便宜
7. 下水管道的发展历史
三、水费管理机制
法国的水费包括取水水费(及供水水费)和排污所交纳的排污费。排污费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收取,根据排放的不同污染物收取不同的费用。
对于工业用户来讲,水费是按照每个部门对应的不同交费系数和每个公司产生的污染物总量来计算。每个社区的生活用水费是根据常住和季节性居住人口计算,并从用水户收取人头水费和计量水费。计算水费的比率由每个流域水务署确定,并经流域委员会同意,以便平衡优先行动计划。水费的比率还要根据优先级和流域委员会确定的水质目标进行地区性调整。不同的地区水费是不同的,在缺水区供水水费高些,在污染区污染费高些。
水费中,5%为增值税,20%给流域水务署,用于资助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增加供水设施,35%用于饮用水处理,40%用于污水处理。
收取的水费主要是用来保护水资源,防治污染,做到以水养水。如果用户不愿支付高昂的污染费,可向流域委员会申请经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而该经费是不需要偿还的。这样,用户既减少了需要支付的排污费,提高了自身的形象,又减少了污水的排放,改善了环境。
四、法国的水课堂
水课堂是法国进行水知识普及的一项活动,旨在帮助公众更多地了解水和环境方面的知识。水课堂由塞纳——诺曼底流域(Seine-Normandy)水务署在198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市民认识水的重要性,提高保护和节约水的意识,承担起未来管理水的责任。这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民主地方化的一个方面,欧盟已认可水课堂的做法,正在加以推广。水课堂目前主要是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
塞纳——诺曼底流域(Seine-Normandy)每年举办约1000个水课堂,每个水课堂补助560欧元,全年补助经费70万欧元,地方政府再补助同样数量的经费。流域内水课堂的分布:塞纳河上游46个,曼纳河56个、巴黎大区500个、瓦尔河117个、塞纳河河口区30个、诺曼底地区200个。
水课堂活动将达到以下目的:
使公众对水有个基本的认识:即应当对水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节约和管理。通过这种教育及交流,可以使年轻人真正解决一些认识问题。水课堂不但可以分享知识,而且有利于树立对水、对自然环境新的认识和态度。
2、教授的内容:
自来水从那里来?又用在那里?理论上——自来水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为此,水课堂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或河流附近去了解与水循环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污水处理厂、水坝、供水排水系统、国家代表、农民、企业');">企业者、收费中心、水分析实验室。
●谁来对水负责?
管水、用水部门的有关责任人将向公众介绍他们的职责和充当的角色。参与者可以在他们的教室或者现场见到来自不同用水部门的代表(生活、农业、工业、水陆运输和娱乐活动)和与供水相关的负责机构(签约机关,计划、立法、财政机关和履约人),听他们介绍有关的情况。
成年人也参与水课堂活动。流域水务署责成有关单位每年都准备一些水课堂模式,面向大学学生、成年人和地方代表。
水课堂的典型模式是根据一种真实过程的模拟,让参与者在参加活动过程中牢牢记住有关水的知识。这种过程包括开放和封闭式的水课堂的会议,收集资料,最后在各个层面上形成工作日记。
工作日记将提供给教师作为备课的材料。
3、水课堂的组织形式及实施步骤
——流域水务署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将水课堂分成10级,组织编写了不同的教材范本;
——教师研究提出学习内容,准备好一个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计划报流域水务署审批;
——流域水务署批复后,将补助资金发给举办水课堂的学校(地方政府的补助资金直接给参观与配合的单位),同时协调参观与配合的单位;
——学习完成后,认真总结,提出成果;
——将一个学生的成果、全班的汇总成果和教师的评价报流域水务署;
——流域水务署评估水课堂的效果,并跟踪了解水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流域水务署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修订教材,为今后水课堂使用。
4、学习方式
水课堂的学习时间为连续5天,根据教学计划,邀请专业人员到学校讲课,参观相关的单位,再回到学校,将水的有关知识与课程结合起来,完成水课堂的学习任务。
代表团全体成员参加了两个水课堂的参观活动。
第一个水课堂的内容是了解航运、水利工程的作用、水的利用全过程。全班18名十三、十四岁的学生,两名教师,租用了一条船,参观巴黎塞纳河上游,由船上水手介绍河道的基本知识:如何区分上下游、左右岸等,以及航运的基本知识,水手操作的基本技能:驾驶、系缆绳等,并邀请一个工程师讲解水的循环利用全过程和水利工程的作用:降雨形成水流,小溪汇成河流;从河道取水的多种方式:有坝取水、无坝取水、抽水等;自来水厂处理;管道送水到用水户(居民、工业);管道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最后再排到河道。并介绍了河道堤防、护坡、水坝、水闸的作用。水课堂的最后,所有学生在水手的指导下,轮流实习驾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水课堂的内容是了解巴黎市地下水管道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全班22名小学生和一名教师,由一名专业人士带领,参观巴黎市地下水管道博物馆。专业人士向学生介绍了巴黎市地下水管道的修建历史和发展过程,参观了供水管道和污水系统,说明了各种工具的作用,如拦污栅、清污木球、闸阀等,简单讲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计划。
目前,水课堂的各级教材大纲已经法国教育部认证,并在马里、墨西哥等国推广使用。
代表团还参观了与水课堂有关的两个单位:SIAAP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和巴黎水处理公司(SAGEP)等。
5、水课堂的效果
不少小学生知道水的知识,懂得如何保护水、节约水,并在生活中应用学到的知识。
根据巴黎水处理公司提供的数据,该公司供应的生活用水从10年前的85万t/日减少到目前的68万t/日。尽管这不全是水课堂的功劳,但由此可以看出水课堂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五、体会与建议
通过此次考察和交流,我们对法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课堂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使我们感到,他们的某些经验可为提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公众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从青少年学生抓起,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 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黄淮海流域缺水严重,国家已经决定投资1200多亿元,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从长江调水,缓解黄淮海平原的缺水矛盾。但也存在浪费水、污染水的情况。法国基本上不缺水,尚在15年前即开始举办水课堂,提高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而我国主要进行的是面上的宣传工作,尚未直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应当尽快开展有关水知识的教育工作,从青少年开始,提高全社会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尽快开展水课堂的试点工作
通过交流,我们认为,水课堂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可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中小学开展水课堂。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增加水课堂是可能的,但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建议继续加强与法国在水课堂等方面的合作,确定一个对等的流域或单位进行试点,由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检验其效果。
3、 建立城市完整的供、排水系统
巴黎市在建设污水系统之外,已经开始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河道,并在洪水期,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容纳部分洪水,减轻河道的压力。
我国大多数城市只有一套供水系统、一套排水系统,而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法国的一半,减少淡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在自来水系统之外,建设中水系统,减少引用水的供应量;同时,建设雨水系统,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基础。
4、加强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5、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为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可借鉴法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来充实流域机构的组织、职能,并确定其法律地位、机构组成、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决策机制等。
成立流域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户代表和中央组织代表组成。负责草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审批执行机构制定的流域发展规划以及利用收取的水费和排污费资助供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水资源方面的研究计划等。由法律确定成立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执行机构,它是一个水资源公共管理实体,具有企业性质,财务独立。该机构负责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案的实施,制定水费和排污费,在报流域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负责收取水费和排污费,负责流域内开展与公众利益有关的各项活动,力争做到水资源供需平衡。
8. PPR热水管是谁发明的
意大利发明的吧,阔盛那个时候都是从意大利拿的成品
9. 水管的历史
水管是供水的管道,现代装修水管都是采用埋墙式施工,水管的分类有三种内,第一类是金属管,如容内搪塑料的热镀铸铁管、铜管、不锈钢管等。第二类是塑复金属管,如塑复钢管,铝塑复合管等。第三类是塑料管,如PB、PP-R
10. 中国排水发展史
虽然干旱缺水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易涝、渍害、盐碱等问题。其中易涝耕地主要分布在较大江河的两岸、大江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湖泊周围低洼地区和一些天然洼地;渍害农田主要分布在低洼易涝地区;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北方部分地势平缓、排水不畅的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地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易涝耕地3.67亿亩、渍害田1.15亿亩、盐碱耕地1.14亿亩,这些耕地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江河治理,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治理内涝、改良盐碱、防治渍害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排水改造低产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到2003年,全国已治理易涝面积3.17亿亩,占易涝耕地总面积的8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的有1.34亿亩、5~10年一遇的有1.26亿亩、超过10年一遇的有5700万亩;全国已不同程度治理渍害农田5000多万亩。建国以来我国农田排水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解放初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当时黄淮海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结合淮河、海河和黄泛区的治理,进行排水河道和沟渠的开挖疏浚,排除内涝积水、减轻灾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大跃进”时期
为了解决当时黄淮海平原及东北辽河平原的内涝以及旱涝灾害交迭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根据天津和淮北一些地区洼地改造的经验,在冀、鲁、豫、辽和皖北、苏北平原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河网化建设。
河网化工程在大跃进期间得到大规模发展。在一些地方也确实起到了排灌结合、除涝防旱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当时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工作的,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不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力物力的可能,搞“一刀切”,强迫命令,以致大部分河网化工程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少地方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打乱排水系统,致使涝碱灾害进一步加重,这是始料所不及的。
(3)60~80年代
60年代排水治涝工作也像整个水利工作一样进入“调整巩固”时期。皖北、苏北和冀东地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大跃进”年代开挖的大量河网工程进行了改造利用,并在面上开展了沟洫排水工程,显著减轻了涝灾的威胁。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大引大灌,有灌无排,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为改善这种状况,沿黄各地大力进行排水河道和沟渠的开挖和疏通、发展井灌,使地下水位降低,盐碱化面积逐年减少并得到改善。洼改工程经过续建改建和加强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实际效益,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70~80年代的农田排水工作,在继续抓好北方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排涝治碱的同时,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南方地区的治渍和低产田改造,实行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除涝工程建设,完善排水系统,搞好排水配套,适当发展灌溉,治理中小河流。
(3)90年代以后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的发展,对农田抗御旱、涝、碱、渍灾害的标准要求更高,综合抗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90年代以后我国农田排水除涝工作主要是围绕中低产田的改造展开的。
建国以来,我国灌排泵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7年)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电灌排工作的重点是推广改良人力、畜力水车,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地区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这些工程多带有试点性质,其工程的设计、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主要学习借鉴苏联经验。配套动力多使用煤气机、柴油机或锅驼机,电动机作动力的只占动力总数的1/5~1/6。1957年底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达到40万kW。
(二)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人民公社化、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机工业的兴起,为灌排泵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仅1958年一年,不少省的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翻了一番多。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机电灌排泵站,并在长江中下游、山西、陕西等省陆续兴建了一些大型泵站,为提高中国机电灌排泵站建设和管理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了水轮泵。到1965年,灌排泵站动力设备保有量约达200多万kW,电动机占总动力保有量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电力、石油工业的发展,农田灌排动力逐步转向柴油机、电动机并举,并淘汰了煤气机、锅驼机。但有些工程仓促上马,缺乏正规设计,给以后的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三)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灌排泵站的建设与管理受到了巨大冲击和破坏。尽管这一时期泵站建设速度快,规模大,到1978年,全国灌排泵站达41万处,动力1500 kW,其中电力灌排泵站近80%。但相当一部分工程设计标准低,安装使用了许多性能质量不合格的机电设备,水工结构施工质量差,大量的工程属“半拉子”工程,可谓“先天不足”。在管理上,原有规章制度废弃,轻视技术管理,“后天失调”更加剧了工程的损坏。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泵站建设与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以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除了新建少数重点大中型泵站工程外,重点进行工程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到1990年底,全国共有灌排泵站46万座,装机功率2000万kW。
(五)1990年至今,机电灌排工作重点是实现农村机电灌排的改革。同时,面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大量泵站严重老化状况,各级政府加大力度,结合我国大型灌区改造,对部分泵站工程进行了更新改造工作。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199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和严重的干旱,各地加快了大中型泵站特别是排涝泵站的建设。到2004年底,全国机电灌排动力保有量已近8000万kW。泵站的建设更加注重工程质量和自动化监控,朝着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