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业的历史发展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 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公元前5~前3世纪在雅典和罗马先后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最早出现的银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80)。169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发展,并对加速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用活动为中心的银行垄断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金融资本,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脉。 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较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英国丽如银行(1845)。随后又相继设立了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民族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发展互为推进的。这表明了金融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现代金融业 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社会比较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成多种门类的金融机构体系。在现代金融业中,各类银行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银行、存款银行、实业银行、抵押银行、信托银行、储蓄银行等,虽都经营金融业务,但业务性质常有较大差异,而且,金融当局往往对它们的业务范围有所限制。现代商业银行一般都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大商业银行除在本国设有大量分支机构外,往往在国外也设有分支机构,从而成为世界性的跨国银行。现代大商业银行通常是大垄断财团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与商业银行性质有所不同的是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一般由国家(政府)出资或监督经营。其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大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以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为经营宗旨。 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现代金融业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货币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一般也是金融活动的管理与监督机关。 除银行外,现代金融业中还包括各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组合等)、财务公司(或称商人银行)、贴现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咨询公司、专门的储蓄汇兑机构(储金局、邮政储汇局等)、典当业、金银业、金融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外汇调剂市场等)和资信评估公司等等。现代金融业的经营手段已十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服务已相当普及。
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
人类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已形成一个庞大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内容非常广,如货币、证券、银行、保险、资本市场、衍生证券、投资理财、各种基金(私募、公募)、国际收支、财政管理、贸易金融、地产金融、外汇管理、风险管理等。
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兴边缘学科,如演化金融学(Evolutionary Finance)就是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㈡ 世界金融发展历史
世界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初形式,是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早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国际间的商品交换较前频繁。16世纪~18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国际商品交换有了相当发展,并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18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需求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市场已无法满足。一些先进国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寻找销售市场、原料和生活资料来源。而这时,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因此,形成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大量销售工业品;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逐渐被打破,变成先进国家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提供原料、粮食、劳动力基地的格局。原来一国内部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分工和对立,开始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对立。由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国际分工的范围,通过国际商品交换,各国经济开始建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初步形成。
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以电力的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系列规模巨大的重工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的长足进步,使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频繁和紧密。这个时期,垄断的形成加速了生产扩张和资本积累,出现了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的溶合。势力庞大的金融资本必然要对外扩张、输出资本。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也展开了争夺世界市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这样,不仅交换关系国际化空前发展,而且生产过程也国际化了。各国国民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形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最终形成。这一阶段的世界经济主要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殖民地、附属国经济两大部分构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出现,打破了世界经济的旧格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多年间,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因而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并存的格局。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自70~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剧,出现了滞胀(见停滞膨胀)长期存在的局面。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战后初期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逐渐演变为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贸易战、投资战等日益加剧;它们之间经济往来和互相依赖也同时加强,所有这些已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内容。
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曾长期遭受殖民掠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畸形发展。在战后几十年,它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逐步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国际分工的束缚,在全面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一些国家还受到债务问题的困扰。这些国家都积极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开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南北对话),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不但要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联系,而且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在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中发展本国经济。当今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事务,在与他国互利合作中发展壮大。
世界经济是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并将随着各国经济的国际化而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国经济联系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乃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洲共同体、美、加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已构成今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㈢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发展史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国际化
本世纪最后20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可以说,金融国际化已成为20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20世纪金融业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制都无不受到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各国的金融体制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
20世纪的金融国际化可概括为三大特点,(1 )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即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允许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金融业务也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联成一体,已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且这样的中心仍在不断增加;(3)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国际货币结构呈现多极之势。
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跨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跨国流动是驱动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跨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资本的国际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组织的创新和业务的发展。从跨国银行来看,过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变化,1990~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由19.9万亿美元增加到35.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7%。
2.欧洲货币联盟的出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全球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这是在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些地区和国家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伴随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已经进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联盟已经出现了货币一体化,由过去的建立相互协调的稳定汇率制度、规定成员国货币上下波动幅度的欧洲货币机制正逐步走向单一货币体系,并且已经在欧洲11国范围形成了单一货币——欧元。
3.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大。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和传导性比任何时候增强。亚洲金融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不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还使得国际银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出现下降,国际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问题更加突出。1997~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总额下降了20%,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面对的共同难题。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变迁来看,也体现了面对的金融风险的加大,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了国际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但这之后,又于1996年和1999年先后出台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和《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讨论稿作为补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过去传统的政策协商办法解决国际金融稳定问题已经不可能立竿见影了。尽管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巨额资金的流动具有冲垮国家乃至国际金融秩序的潜在威胁性,但仅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稳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开放的经济金融中,无论是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结构 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只是受冲击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一事实表明,要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重演,国际社会有着共同责任,保持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对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范全球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国际金融新机制。最近,七国集团同意成立一个包括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论坛,就监管金融体制和改善整体金融健康的途径进行非正式蹉商。这是在建立国际金融协调新机制方面进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国际化的制度创新 全球性多边贸易体系已把金融业纳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并且确立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是20世纪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动未来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中,《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产生于40年代的《关贸总协定》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开放的行动纲领的话,《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则将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尽管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可能立即达到货物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确定,并且通过一种谈判和协商的机制,将有助于促使各国开放金融市场,从而使本国的金融业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现代金融业发祥地的欧洲,孕育了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超越传统金融主权制约的欧洲货币联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近乎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也已经在欧洲大地降临。欧洲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向20世纪的人们展现了金融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的金融业将继承20世纪金融国际化的成就,从金融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
过去100年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而新世纪将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飞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全球金融发展新架构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组织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相互联系的方式,而且改变了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21世纪的银行将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银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为客户提供服务。20世纪的银行服务理念和方式将受到挑战,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以雄伟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银行的虚拟化将使传统的分支行“砖瓦型”银行结构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金融中心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对市场流动性和规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业务出现集中化趋势,下个世纪中期将出现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转移合并的趋势,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将会萎缩,功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金融结合而导致的货币电子化和银行虚拟化趋势,将使人们对金融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那种靠铺摊设点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将改变,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大大减小。与此同时,那种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念和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也使得下个世纪末,人们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面目一新,这正如国际金融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一样,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具体的地理概念,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将只是电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银行大楼林立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过电脑进行,全球金融从零售到批发以至货币发行都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拥有电脑就是一个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动都可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金融业的应用,21世纪全球金融将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
3.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9世纪英国经济金融的绝对优势创造了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在打破英镑独有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美元这个新世纪的权威,美元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几乎霸占了20世纪整个后半期,而21世纪将不会再现过去200 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神话,面临的将是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从70年代以来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鼎立的格局,由于强大欧元的出现,新世纪的货币格局首先将被美元、日元和 欧元所取代。货币的国际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终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随着新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欧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受到中国和俄罗斯等国货币的挑战,下个世纪中叶,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以美元、日元、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众多货币为主的局面。
4.国际金融协调的新机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基本进入一个无序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尽其所能,以求国际货币的稳定,但无法左右日益庞大的市场。寻求一个新型的、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20世纪末国际金融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全球问题。过去100年,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统一到分散的痛苦裂变,新世纪的国际金融舞台将呼唤建立国际金融新权威,以其特有的权威引导国际货币体系协调发展,从动荡走向平稳,从离散走向统一。
21世纪各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将加深市场一体化进程,这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还不可能立即出现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制度和市场还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进行修修补补,但这只是短时的,因为20世纪的金融家银行家以及政府意识到的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将在新世纪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当牙买加协定确定的国际金融制度开始严重阻碍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架构也将产生。可以预言,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行的货币一体化实验,将是未来100 年全球金融发展的缩影。随着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国际金融秩序中将出现一个承担起协调全球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责任的金融权威机构。
5.货币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级的经济整合,欧洲经济联盟是典型代表,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的一体化也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经济货币联盟令国际社会瞩目,尽管阻碍很多,但人们可以从这里听到新世纪的脚步声。正在进行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践已经告诉人们,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必然会提出货币统一的问题。尽管目前只在11个欧洲国家进行这一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实验,还不可能面向全球。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货币一体化将是最终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推进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末期将出现全球货币联盟的要求,众多货币将走向一体化。
四、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一体化。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的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
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困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
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会使未来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20世纪国际金融以及经济学教科书上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以及货币的概念,在新世纪的某个年代将会变得面目全非。经济金融一体化将最终导致货币一体化的选择,将使人们对现在的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受到严峻挑战。过去20年许多国际间关于金融开放问题的谈判以及关于金融方面的报复也将成为历史。
高度一体化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不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来承担,未来人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什么汇率风险,更大的风险将可能来自全球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同时高度的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电子化基础上,预防电脑和智能犯罪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是全球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
未来银行面对的冲击是巨大的。银行的虚拟化和智能化不仅将使全球金融机构的面貌出现改观,而且现在银行从事的一些业务,比如外汇交易、信用证业务等也将逐步消失,银行 的收入来源结构面临调整。货币的一体化将使牙买加协定确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诞生的全球庞大的外汇交易员和外汇经纪队伍转业,银行从业人员将大大减少。信用证这种防止国际贸易中不讲信用的结算方式也随着银行的虚拟化和高智能化而将会被其他结算形式所替代,作为银行重要收入来源的外汇交易等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步消失。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使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地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以组织项目资金筹集、资本重组以及基金管理和财务顾问为主要业务的商人银行将有极大的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说,“一把算盘一支笔”,整日埋首于成堆的帐册之中,是19世纪银行职员业务操作的缩影,20世纪末的银行则进入了“一台电脑一个人”的时代,而到21世纪末,银行给人们的印象将是“只见电脑不见职员”。
金融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居民的出国旅行,将不再为货币兑换烦恼。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购物消费中电子货币将逐步普遍。银行虚拟化,人们用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一切银行业务。金融的竞争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整个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老百姓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新世纪金融发展大趋势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计到今天的金融发展对人类带来的福利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计算未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21世纪末的人类带来多少福音。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全球金融发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㈣ 论述及评价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
(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
(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乏力。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首先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仍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㈤ 17 18 19 世纪的货币发展史,金融的发展史。
金融的发展史五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人类的金融贸易活动通常还无法突破国界。但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 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跨国性质的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演绎出了最初始形态的国际金融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包涵着有关国际金融纷争与协调的跌宕起伏。 此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协作尽管长时间内都处在较低层次,但总体进程则不断呈现出加速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世界经济与金融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 《国际金融报》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货币的发展史 1.关于货币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主要有先王制币说和交换起源说,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和保存财富说,但是这些学说都未能科学完整地解释货币的起源。马克思用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通常具有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的性质。货币产生以来,许多不同的物品曾先后充当过货币材料,形成了不同的货币形式,大致而论,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实物货币是货币产生初期采用的货币形式,金属货币曾在许多国家长期流通使用,纸制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是现代货币形式。
3.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物品充当货币材料的货币形式。中外历史上实物货币种类很多,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有贝币、谷帛等。但是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且价值不稳定,因此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4.金属货币是以铜、银、金等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其中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金属货币有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的优势,金属货币的局限性主要是携带不便,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贮存和开采量的限制,不能灵活适应经济发展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5.纸币包括三种:一是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二是商人发行的兑换券,三是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银行券。目前各国流通中使用的现钞绝大部分是国家授权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又称法定货币或现钞,它不以金、银作为发行保证,是纯粹的信用货币。
6.存款货币是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与现钞相比,存款货币支付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绝大部分交易支付都利用存款货币来完成。
7.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电子货币可以代替现金和支票进行支付,对传统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产生了重要影响。
㈥ 金融行业的发展史
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人类的金融贸易活动通常还无法突破国界。但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
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跨国性质的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演绎出了最初始形态的国际金融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包涵着有关国际金融纷争与协调的跌宕起伏。
此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协作尽管长时间内都处在较低层次,但总体进程则不断呈现出加速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世界经济与金融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参考资料:《国际金融报》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㈦ 世界金融发展史世界金融发展史
五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人类的金融贸易活动通常还无法突破国界。但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
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跨国性质的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演绎出了最初始形态的国际金融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包涵着有关国际金融纷争与协调的跌宕起伏。
此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协作尽管长时间内都处在较低层次,但总体进程则不断呈现出加速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世界经济与金融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㈧ 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经活跃着超过1000名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了。
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
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变得拥堵起来。这一次,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这就是建立银行。
采访:英格兰银行博物馆 馆长 约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它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所有一定数量的支付款都要经过银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银行对于荷兰的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发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那时叫做“想象中的货币”。
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采访: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伦
荷兰人建立他们的政府,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为他们的商业利益服务的。
采访:荷兰国务委员 约里斯·福尔胡弗
当时欧洲不同的王国王室之间进行不停的争斗,荷兰始终在这些争斗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专注于经济的发展。
历史学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