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晋南牛有哪些特点
晋南牛产于山西复省南部晋制南盆地的运城地区,属役肉兼用品种,是我国五大黄牛良种之一。
(1)外貌特征
公牛头中等长,额宽,鼻镜粉红色,顺风角为主,角型较窄,颈较粗短,垂皮发达,肩峰不明显。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母牛头部清秀,乳头细小。毛色以枣红为主,也有红色和黄色。成年公牛平均体重650.2千克,体高139.7厘米,体斜长173.3厘米,胸围201.3厘米,管围21.5厘米;成年母牛平均体重382.3千克,体高124.7厘米,体斜长147.5厘米,胸围167.3厘米,管围16.5厘米。该品种公牛和母牛臀部都较发达,具有一定肉用外形。
(2)生产性能
成年牛育肥后屠宰率52.3%,净肉率43.4%。母牛9~10月龄开始发情,两岁配种,产犊间隔14~18个月,终生产犊7~9头。产乳量745千克,乳脂率5.5%~6.1%,公牛9月龄性成熟,成年公牛平均每次射精量为4.7毫升。
❷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老的传说来——【三皇五源帝】 奴隶制的雏形——夏 奴隶制的鼎盛——商西周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春秋战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初建——秦汉
封建时期的第一个大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封建的鼎盛——隋唐
。。。。。。二。。。。。。。。。——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封建制的衰落——明清
总之,中国古代就是由分裂到统一 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其中包含很多复杂的过程 如民族融合等 但是统一始终是主流的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至今让人受益匪浅
❸ 晋南传统音乐包括什么
作 者:
杨永兵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08722467 ; 978-7-5087-2246-7
I S B N :
9787508722467
出版时间:
2008-10-1
开 本:
16开
页 数:
303
作者作为运城学院音乐系的一名教师,一直从事传统音乐的教学与演奏工作。2002年他就读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在系统地学习山西民间音乐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不断自觉地着力增强自己解读、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在校期间,他还对晋南地域的佛教、道教音乐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整理,并以此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次参加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晋南丧葬锣鼓音乐研究》顺利获得通过。毕业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仍然能够挤出时间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对晋南的锣鼓杂戏、僧道乐班、河东道情(永济道情)作了调查和一定的研究。数年的学习与积累使他对晋南传统音乐有了较深的认识,其勤奋、努力收集到的资料,使得这部《概论》的内容丰富详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一个地方的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这样一种集中系统的整理,可以使人们对一个相对集中地域的传统音乐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用这些资料作为音乐学、民俗学和文化学研究的基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后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两句勉励永兵,希望永兵在晋南乃至山西传统音乐的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在山西能有更多的对一个地域传统音乐记述和研究的专著问世。
编辑本段本书目录
绪论
一、晋南传统音乐分类
二、晋南传统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晋南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晋南民间歌曲与歌舞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的界定
二、晋南民歌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晋南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晋南号子
二、晋南小调
第二章 晋南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说唱音乐界定
二、说唱音乐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道情类
二、牌子曲类
三、鼓书类
四、弦书类
五、琴书类
六、晋南说唱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晋南戏曲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戏曲音乐界定
二、戏曲音乐的历史沿革
三、戏曲音乐的分类
四、山西地方戏曲分类
第二节 晋南地方戏曲
一、蒲洲梆子
二、晋南眉户
三、晋南小剧种
四、晋南戏曲音乐发展现状
第四章 晋南民间器乐与乐种
第一节 概述
一、器乐与乐种界定
二、晋南器乐的历史沿革
三、晋南民间器乐与其它民间音乐的关系一
第二节 晋南乐种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鼓吹乐类乐种
二、吹打乐类乐种
三、锣鼓乐类乐种
第五章 晋南宗教音乐
主要参考书目
谱例目录
❹ 晋南地区的地理状况
“晋南”有来广义和狭义源之分。而长治、临汾、晋城、运城四市同处山西省南部,故为广义上的晋南地区,狭义上的晋南即指山西民间所说的“晋南专区”,也就是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交口县。
晋南地区(晋西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十多万年前,我们的先祖丁村人就在晋西南汾河谷地劳动、繁衍、生息。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尧建都平阳,之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也诞生在这里。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晋国领域,这也是山西的简称“晋”的来源。
地理状况:晋西南盆地,位于汾河下游,傍山地带泉水丰富,气候温和,具有温暖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0~14℃,年降水量500~650毫米,无霜期160~220天。土壤为褐土,土层厚,表层含有机质0.7~1.2%,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以棉花、小麦为主,其次为豌豆、大麦、谷子、玉米、高粱、花生和薯类等,素有山西粮仓之称。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区丘陵地和汾河、黄河的河滩地带,给草食家畜据供了大量优质的饲料和饲草及放牧地。
❺ 晋南民俗
想看皮影戏可去侯马赵翠莲皮影作坊观看,预约电话4256725,表演一场要500元,人多还是划算.
春节期间民间社火很多,到当地问一下就可以了,晋南花鼓、上党梆子、晋南迷胡应该都能看到。
❻ 山西省晋南地区包括哪些
晋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长治、临汾、晋城、运城四市同处山西省南部,故为广义上的晋南地区,狭义上的晋南即指山西民间所说的“晋南专区”,也就是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交口县。
晋南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在山西以其独特的人文民俗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区域称谓。晋南,北靠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接壤;东依太岳山、中条山与长治、晋城市为邻;西、南隔黄河与秦豫相望。
晋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十多万年前,我们的先祖丁村人就在晋南汾河谷地劳动、繁衍、生息。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尧建都平阳,之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也诞生在这里。商朝时期,晋南为冀州之地。西周时,“桐叶封弟”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建立古唐国。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晋,这就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晋国,这也是山西的简称晋的来源。晋南因在黄河东岸,故又称之为河东,秦、汉时期设河东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民国初属河东道,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晋南专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晋南专区分设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所辖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在山西民间仍习惯上将韩信岭以南的临汾和运城称之为晋南。
❼ 请问山西晋南有哪些风俗习惯
晋南人爱吃辣椒,是久已闻名的。这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尤其是运城地区的老百姓,有一句口头语:“光吃辣椒不吃菜,凳子不坐蹲起来。”这大约是运城一带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辣椒代替菜,或者说是把辣椒当菜吃,已经习以为常了。
人们都知道,晋南的馍很有名,这自然与当地的生活条件有关。因为当地生产的主要粮食是小麦,临汾、运城这两个地区是山西省的小麦产区,是一块有名的晋南盆地。历史上这里称为河东地区,小麦多,当地人吃白面面粉就多。因此,当地人的主食是蒸煮面粉制品,这就是当地人经常食用的馒头、面条。
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常年累月除去吃为数不多的青菜、肉食外,大部分时间食用的菜肴是自制咸菜。比吃咸菜更为普遍的是,饭桌上终年不缺辣椒。辣椒虽然不是价值很高的营养食品,但它可以自种自产,容易通过劳动获得,而且能刺激食欲。辛苦一岁,不求其它,只要在饭桌上摆上一碟辣椒就是极大的口福了。自然,这种辣椒是经过加工的辣椒,是用油浸炸过的油辣椒,当地人称之为“油泼辣椒”。
油泼辣椒,常常被食用者涂抹在掰开的馍上,涂抹得常常使人意想不到的多,油辣辣的,然后把馍的两半合在一处,食用者那种香美的感觉,就别提了,这就是运城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油泼辣椒美太太”,那可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运城人除去上面的食用方法外,在炒菜时,许多菜肴里也要适量地放些辣椒,以增进或刺激食欲,调节味口。当然,在辣椒收获的季节里,一些人把刚摘取的辣椒当菜生吃,就着饭食,津津有味,也算得上是吃辣椒方面的一种乐趣了。
❽ 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❾ 三晋文化的历史发展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1、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基本的特征。山西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遗址有上千处之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辉煌。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可以推测,是尧舜禹的活动把山西推向了当时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区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可以说,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被打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加强防御,传说大禹之父鲧已开始建城。不断发现的夏城遗址,也在映证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3、晋国与三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环节
关于商族的起源,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认为垣曲商城即文献记载“汤始居亳”的亳都。垣曲的商朝城址,不仅有比较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陶器与青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周初,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封唐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唐叔虞之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兼并,期间的800余年,晋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都出自山西,并且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尽分其地。
4、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
山西的称谓几经变化。秦时为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代郡。汉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宋朝为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则为山西省。在这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内容不断扩展,影响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经济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晋商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的国家。
中国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响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们的文治武功。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两至晋地,在太原和上党留下了足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武帝刘彻,曾率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写下为人传颂的《秋风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山西是这个古文明国度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已经成为国保的119处,位居中国第一。山西南部芮城县,传为关羽出生地,有中国最大的关帝庙。从这里也折射出三晋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时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风行,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乡乡长陈永贵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晋文化本质上还是农业文化。
❿ 晋文化的晋文化发展脉络
丁村遗址从一发现就以它鲜明的文化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称其为“汾河文化”。“汾河文化”从地域上讲,它处于汾河流域,从文化内涵上看,它可以涵盖此前在山西发现的西侯度文化和 河文化的文化特征。因而它是山西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
尧、舜、禹及其上古神话 20世纪后期,由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展,中国史学界正在走出疑古时代,过去的许多神话内容正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在山西有许多关于黄帝活动的传说。黄帝究竟活动于何处?这个问题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说法很多,大致有四类,即陕西说、山西说、山东说、湖南说。我们认为可作如下推断,其一,黄帝故迹遍布大江南北,这说明黄帝作为华夏共同祖先的认识由来已久,为华夏所认同;其二,黄帝时代按考古学方法推断,大约还处在游牧部落时代,还没有定居或没有完全定居。所以它活动于多处都是可能的。黄帝曾在山西活动过,是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依据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山西是黄帝活动过的重要区域之一。在黄帝后裔中,尧、舜、禹是其主系。尧被封于唐,游居于陶。由此又引发了一个陶、唐的地望问题,大致有如下说法:山西临汾说、河北唐县说、湖北随县说,三地之争由来已久,但我们仍可作这样的推断,尧居三处都是可能的,而尧最后以平阳(临汾)为都城,定居下来,也是为史籍所确认的,是不疑的事实。
夏墟考古与夏文化探索 综合山西关于夏墟考古的成果,可作如下结论:第一,古文献载的“夏墟”是存在的;第二,山西夏文化考古有两个系统,一是夏县东下冯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近;二是晋中的东太堡遗址,既有二里头文化因素,又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这说明晋南、晋中地区的考古对夏文化的探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两周考古和区系晋文化类型 山西的两周考古主要是围绕晋文化考古展开的。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四项突出的成果:第一项是侯马晋国遗址的发现;第二项是侯马晋都新田遗址的发现;第三项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的晋国官方文书——侯马盟书;第四项是1988年对太原晋国赵卿墓的发掘,该墓葬者系春秋晚期晋国赵姓正卿,也有人认为是赵简子之墓。以上发掘,特别是侯马晋国遗址的发掘说明,两周时期晋文化遗存的主要分布区在山西翼城、曲沃、侯马、闻喜一带。这与文献记载的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范围相吻合。这样,侯马、曲村遗址作为古唐国、早期晋国的范围的认识已无怀疑了,但作为唐国或早期晋国的都邑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也就在这些重大的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学术界提出了关于考古学上晋文化类型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三晋法家文化 战国时期的三晋文化是区别于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晋文化。这时期晋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法家文化。三晋是法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法家成长的摇篮。
汉晋时期的并州河东文化 三国时山西的并州、河东是曹操最早收复的地方,是当时国内少有的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这段时期也是山西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当时的并州刺史梁习和河东太宋杜几以及河东监高诱在他们任职期间为山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当时的河东更是南北名士聚集的地方。大政治家仲长统、玄学大师嵇康都来此讲过学。并州、河东文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士家望族的崛起。并州、河东的名门望族对整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为世人注目。最著名的是太原的王家、贾家和河东的裴家。
北朝文化 北朝文化既是一个考古学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区别于南朝文化的南北朝时期的区域文化概念。从时间上说,它包括从十六国到隋初约300年的历史。就范围讲,主要指长江以北地区的文化。从构成而言,它包括四部分:(1)中原文化;(2)北方游牧文化;(3)一部分江南文化;(4)同佛教一道传来的印度文化。北朝文化的具体形成,有两大因素,一是民族融合,二是佛教东传。
唐至明清时期的晋文化 唐代和唐以后是中华民族文化充分走向成熟的时期。晋文化以它悠久、厚重的优势在这一大段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几乎在每一时期和各个文化领域都独领风骚,硕果累累。如唐代的诗歌,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小说,清代的考据学,都反映了晋文化的开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