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陀山有什么来历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海面时触新罗礁受阻,于潮音洞登岸,留佛像于民宅中供奉,称“不肯去观音院”,观音道场自此始。
宋元两代,普陀山佛教发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
(1)普陀山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普陀山的开山故事:
话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在唐时传去日本,当时有很多为了求法留学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来访道寻师。其中有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一方面寻师访道,一方面参礼各处的佛教圣地。
有一天来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遍游五台胜地,参观名胜,看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傅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后的办法,只有不与而取。
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这种做法决不会是犯佛戒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这尊圣像拿走了。
慧谔和尚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当然不敢再在五台山逗留下去,马上束装就道,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本国去了。
当这条船开到现在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挡舟不能前进,如是者三日三夜,这只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在普陀山四周打转。如果向东开,即有铁莲花从海中涌现出来,阻道不前。
慧谔和尚此时已经吓得惊惶万状,心中忐忑不定。俗语说:“为人不作亏心事,空中打雷我不惊。”他这时自己开始静坐思过了。他扪心自问,生平无大过,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坏事,为什么今天在海洋遭阻,进退不能呢?
佛教徒遇着无法解决的困难事,唯一的法宝,就是跪向佛前,求哀忏悔。当他跪到菩萨像前,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很快的跪下去祷告着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
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虽然在汉时就有汉光武皇帝的好友严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隐居在这个山上,修真养性(即今梅福庵,内有梅福仙人炼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贞年间,仍然还是一座荒山孤岛,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
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
我们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
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谔禅师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开山祖师了。这就是我国普陀山开山之来由。
2. 普陀山的由来
普陀山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
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普陀山为何成为观音道场。
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来普陀山传教(也有西域来僧),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从现在来看,这些很可能都是海市蜃楼现象)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日本)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日本)观音。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据考证,慧锷的船实为触了新罗礁)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3. 描写普陀山的文章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4. 普陀山的历史文化
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竞秀,奇石嶙峋,花木葱茏,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风光旖旎。如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9]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
“海天佛国”普陀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令不少游人用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感怀。如元盛熙明诗《游补陀》云:“惊起东华尘土梦,沧州到处即为家。山人自种三珠树,天使长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25]清缪燧诗《梅岑》云:“子真隐吴市,胡为在海涯,岂慕岩谷幽,与佛成一家。梅岑留遗迹,高迥凌青霞。我来当三月,满林杜鹃花。披襟一长望,海涛浴浮槎。三山如可到,蓬莱路不赊。稚川晚得道,岂真在丹砂。一令复一尉,超然不可偕。”[26]清卢琦诗《咏普陀》云:“葛井梅岑迹较奇,吴门勾漏隐何时?磐陀石上三生话,蝴蝶庄周两不知。”[27]等等。这些清新隽永的诗文,为普陀山增添了许多典雅的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
5. 描写普陀山风景,具体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都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6. 普陀山为什么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有什么典故
佛经渊源、慧锷开山、五朝恩赐、自然地理、历史传统、文化条件、中外交往等。
佛经渊源——普陀山是佛祖亲口“指定”的,根据是佛经《华严经》中的记载,普陀山古称补恒洛迦,系梵语音译,意译为“小白华”。慧锷开山——普陀山是“不肯去观音”亲自“选定”的。据宋代《高丽图经》、《佛祖统纪》、《宝庆四名志》以及日本的《元亨释书》等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一说咸通年间),日本慧锷大师入唐求法,来到五台山中台精舍,见一观音相貌端雅,便请归其国。
历史传统——舟山早期观音信仰酝酿了普陀山道场萌芽。观音道场的形成,离不开观音信仰文化长久积淀而成的社会历史传统因素。文化条件——观音信仰的广泛传播催生了普陀山道场。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普陀山道场的形成酝酿成熟了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
7. 普陀山的历史简介
据出土文物证实,远在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山上留下足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山采药和修炼。
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唐朝佛教盛行,公元九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补怛洛迦”(意即美丽的小白花)。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岛上所有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
因《华严经》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遂被附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元、明、清各朝都曾对普陀山赐金拨银,进行修缮和扩建。
清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点据普陀山,将寺院焚毁殆尽。后来,康熙皇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中叶已拥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茅棚(小型寺院)。
大部分建置在岛的东南部。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众多达三千余人。普陀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国内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的佛教徒前来此“海天佛国”朝拜的,络绎不绝。
直到1945年抗战以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所。这个所谓佛国圣地,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进行了多次整修,国内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四季不绝。普陀山现正在修复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大寺、四大庵等二十多个风景点。
(7)普陀山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的普陀山,峰壑竞秀,奇石嶙峋,花木葱茏,泉流掩映,金沙雪浪,风光旖旎。如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
伊人宛在,游子关情。”这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
普陀山“短姑道头”的传说:
据《普陀山志·灵异》记述,相传有嫂子和小姑子两人多年来一直虔诚地礼敬观音菩萨,积多年的心愿,姑嫂俩远道航海到普陀山来进香。船到普陀山,姑嫂正准备登岸上山进香。
恰在此时,小姑子来了天癸。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女子在此时为不清净,不能礼佛拜神,只能请嫂子代为上山进香,在菩萨面前了却自己的心愿。嫂子借小姑子的短处有点取笑她。
小姑子既惭愧又痛恨自己,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独自坐在船上静等嫂子进香回来,白费了多年的虔诚心愿。不多时,海水涨潮,恰逢涨大潮的时候,潮水很快淹没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
小姑子乘坐的船成了海中的孤舟。独自一人,四处无靠,小姑子既饿又害怕,真是孤立无援,天地不灵,小姑子只能默念观音菩萨。
不一会儿,正当小姑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岸上来了一个手提盛饭竹篮的老年妇女,只见老妇不断地向海水中投小石子。说来也怪,小石子扔在海水中就冲不走。
渐渐地小石子堆出了一条从岸边到船上的小路。老年妇女趟水踩着小路走到船上,为小姑子送来了饭食。小姑子感到奇怪,平白无故怎么会有人送饭来呢?刚要问话,那老妇不管这些。
放下饭食并不答话转身就走。小姑子一天没有饭吃,已经饥渴难忍,以为是嫂子想着自己,托人送来的饭食。诱人的饭香容不得小姑子多想,先吃了再说。肚里有了饭食,小姑子踏实多了。
一心念叨还是普陀山好人多。天色已晚,潮水退了,嫂子礼佛进香后踩着刚成形的小路回到船上,看到小姑子孤独一人等侯在船上,这才想起小站子还滴水未进呢。
正在犯愁如何回去向公婆交代的时候,小站子却感谢嫂子的思德,弄得嫂子摸不着头脑。小姑子指着竹篮向嫂子述说了有人给她送饭的经过,认定是嫂子贤惠。
这一说,嫂子更觉内心有愧,认识到可能是著萨显圣,以此安慰这个远道度诚来进香,又因为特殊原因无缘得见菩萨面的小女子。自己取笑了小姑子,让小姑子受了委屈。
著萨有所怪罪,应该立即返身回殿再拜谢菩萨宽恕。嫂子回到大殿,再上香祷谢,叩头再三,然后抬头仰瞻莲花座上的菩萨,只见观音大士的衣裙还是湿的。
这一下验证了嫂子的推测,小姑子的虔诚让她看到了菩萨,感受到了菩萨的恩德,也让嫂子知道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从此,为了昭示小姑子的虔诚,纪念菩萨的显灵,姑嫂俩停船的地方就称为“短姑道头”,菩萨扔石子形成的小道至今仍旧天然存在。
8. 北普陀山的历史背景
北普陀山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诸端回寺刹,晨钟暮鼓梵音法答号经年袅渺,祥云喜雨龙光清岚百代氤氲,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至辽代,又因皇帝耶律倍长居此山,经大德高僧德韶奏请辽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闻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贯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枫林旭日、苍山观海、红石卧龙、滴水观音、泓池澄晖、烽台夕照”等景观而著称于世。明清两代,更以辽西“第一洞天”驰名海内,为佛、道两教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
9. 关于舟山的历史资料
春秋时属越,时称“甬东”。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东归鄞州。八年,又废鄞州置鄮县,甬东属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奏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昌国州为县。洪武十二年(1379年),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至十七年置昌国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废昌国县,置昌国乡。徙昌国卫于象山县南天门山。舟山置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隶昌国卫,二十五年(1392年)改隶定海卫。
辛亥革命(1911年)后,新置定海县治。1987年1月,撤消舟山地区,建立舟山市,辖定海、普陀两区和岱山、嵊泗两县。
(9)普陀山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风景名胜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古称“海中洲”,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态旅游环境的主色调。舟山境内共拥有佛教文化景观、山海自然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1000余处,主要分布在23个岛屿上。这里拥有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海。
著名人物
近代以来,舟山籍的国家政要及海内外爱国人士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之生母金维映,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原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前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商飞董事长金壮龙等;在台湾的舟山籍政要有邱进益等。
10. 浙江普陀山圣境,除了牌坊、石桥、寺庙群,有没有历史悠久的塔
说到浙江的普陀山,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普陀山是宗教圣地,是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佛教圣地,来到普陀山这里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其中的寺庙,说普陀山是一座山,其实普陀山就是一座岛,在山中有许多的石像,看起来十分的森严。
普陀山在我国古代就是一出非常有名的佛教圣地, 之前就有高僧在此打坐,在这里除了这些寺庙,比较有文化底蕴的塔就是六和塔,这是在普陀山少有的古建筑,在我国国内也是属于非常罕见的古建筑,走在普陀山的周围,我们去感受它的意境,在其中体会着其中的文化气息,再看看周围的环境,可以让你在此进行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