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1-02-25 04:32:36

① 中美文化的历史差异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美企业文化差异,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根系越繁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②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原因

我认为西方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占上风,不管什么文化,以表现个体,表现人为力量为重点,所以西方的各方面的大家名家很多。东方人到西方,往往会被西方文艺的形式所迷惑,在感官上容易受到刺激、震撼。
而东方则是自然主义比较明显,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太重中表现个体。即使像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这些名著,成功的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但描写的也是群体,不像西方就一两个主角演到最后。建筑风格更是讲究依山傍水,不破环自然的美。音乐也是。而且中国的文艺创作很多都是群体创造,代代相传,不断加工修改,到最后都不知道作者是谁。所以中国的名家不像西方那样多。东方的文艺不太注重形式,最讲究神韵,讲究义理,只有静下心来仔细体会,才能感受到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至于说到原因,那要追根溯源,我个人认为是东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不同。
中国的文化基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代,之前中国人很开放,很多元化,看看那个时候的刺客、公子、食客就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是多么富于性格化。但后来争鸣的结果是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文化,就慢慢沉积成了现在的文化基调。
而西方的主流文化形成于资产主义形成的时期,那个时候就是鼓励个人功利,强调个人主义,所以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形势。
纯属个人观点,没来的仔细思考

③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从穿衣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西方人穿衣百花齐放,休闲时舒适自然,T恤与牛仔裤,或者宽松的休闲西装与格子衬衣,没有太多的装饰,但给人的感觉是自信而轻松的。

当然在重要场合,例如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则是衣冠楚楚或华丽性感。而东方人在穿衣上比较注意装饰、点缀、选择时甚至到了拘谨的地步。仔细想来,其实这是与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西方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赋予个体人权和个性,又由于西方的海洋文化和商业文明较早地开始了交易活动,因而他们较早地形成了主体意识,会从主客两分的角度观察物体。

2、中国人穿衣含蓄、内敛,穿着时更需要得到周围人的赞同与认可,夸张个性的服饰只有极少部分人敢于尝试。在江浙的沿海区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当流行某时尚元素时,几乎满大街都可以看到雷同的装扮,穿着者以此来获得身份感以及社会的认同。

二、从饮食餐具看东西方不同

1、东方的筷子

筷子古汉语称箸、或挟提。人类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而筷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多为竹制,木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材质。在东方,除了中国外使用筷子的国家很多,比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

在使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2、西方的刀叉

而西方的进食餐具多以刀叉为主,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使用。它比筷子出现要晚的多,15世纪欧洲人才使用双尖的叉子,直到18世纪才使用延续至今的四尖叉子。多以金属材质制作而成。在主要的西方国家当中几乎都使用刀叉作为进食餐具,比如欧洲各国,北美等国家。

而刀叉主要的撕扯功能,和西方的定量分食制,寓意着西方人性格中的独立性、逻辑性、强制性和侵略性。而以金属材质为主的刀叉,更表现出对资源的掘取与占有,而左右手的配合使用,也体现了西方人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1、西方儿童开始启蒙教育的年龄要比东方的儿童早,西方的妈妈们非常注意子上幼儿园以前的学习,她们要带孩子出去,给他 们买书,伴他们玩游戏,还要读书给他们听。而东方的父母,往往特别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定要使孩子得到足够的睡和营养。

2、亚洲父母却正好相反,他们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认真地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对孩子的功课进行辅导,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教育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最终造成学生眼界的狭窄。

④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历史必然吗

教徙。而西方文化强调本体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
例如,多次的十字军东征、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
类,其心必异”
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和吸收和融合,西方更
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
而西方的教义,
虽然也强调来生,
讲究受难,
但泛基督教系
(包括新教、
天主教、
东正教等)
的宗教,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
反抗异教徒等
(当然,还有泛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也
是如此)
,如《圣经·旧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
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
熟悉历史的都知
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
一种能够安抚人心,
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
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泛基督教系则形
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
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
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再次,在情感、艺术、思维上两者的差异

中国人更感性,西方人更理性。表面上看是西方人注重整体,而事实上中国人的整体感
受是整体评价的具体表述。也就是说西方人只注重过程,而中国人是结果过程都重视。

如果说,追求确定性、精确性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那麽,
作为东方典型代表的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则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浓厚的模糊特征,
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民
族思想和科学文化兴衰的重要原因。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2

[ 2007-4-8 15:24:00 | By: yz20061044 ]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以整体综合见长。举例如下:

1
、姓氏排列:

首先

其次

最后

备注

中国

宗姓

辈分

自己的

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

自己的名字

父名

族姓

突出的是个体

2
、时间:

首先

其次

最后

备注

中国







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







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3
、地址:

首先

其次

最后

备注

中国







突出的是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西方







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4
、文字、语言结构:

文字上,
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
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
句法中主谓关系、
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
数关系和时态,
一般不作严格要求,
强调以意会来把握。
西方由个
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份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
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
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
层次分明,
起层转合,
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

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
羞花闭月之貌”
的整体刻画为特色,
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
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一中间
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
写则以从头到脚,
直到睫毛颤动等细节刻画为基本特色,
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6
、伦理观:

中国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提倡“父母在不远游”

“叶落归
根”等意识。在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宗族具有中心地位。伦理意识在于追求尽善尽美,圣人
完人,以慎言为美德。

西方:以个人为重心,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强调子女脱离父母独
立生活和奋斗为光荣,乐于谈论个人一的之见。社会生活和个性具有多元化特征。

总的来说,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一种整体综合的模糊思维,
使科学技术和理论遥遥领先于西方
民族。
但一直未能实现向以还原分析为特征的精确化思维转化
(任何单因素作用,
都不可能
构成这种实现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观、科学观从其统一出发,把知识和科学看作是
一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思维体系,
一种开放性体系,
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现
象到本质,由绝对到相对的无限发展和彼此转化的历史过程。而西方正好相反。

第四,说说在文化之间形成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文化思想虽分佛、
道、
儒,
但三派基本可以相通,
说到底,
关键就在于一句孔子的
“谦、
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
先。

那么要如何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呢?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
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公元前
221
年,通过“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
国大地――至此,长达
2000
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
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巩固墓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形成,
中国文化也开
始系统化。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相
当地分散。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
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
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
“和谐”
,少了些“争斗”
。而西方各国,在那个时候,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
了飞速的发展,
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
在这种生产方式和时代背景之下,

争”
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次时期,是在公元
16

17
世纪,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此时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
所未有的政治、
思想上的变革。

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
化产生了决定性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人文主义”
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
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
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关于
“争”
的观念。
在政治方面,
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
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回过头来看中国,长期的封
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不屑也不想
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
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至此,中西方文化再进一步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加深了中
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最后,如何从两者形成的方式看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形成这样的差异其实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
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因此,
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
而在封建社会
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为了更好、更稳固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封建思想。

⑤ 关于历史思想文化差异的问题~

哥试着分析一下吧,绝对原创,或属管见,贻笑大方吧:
春秋战国专,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而属封建体系尚未成型,天下分崩离析,还没有强大的思想文化专制机器,这就让百家思想有了生存土壤,争论空间。
另外,当时各个诸侯国君王——包括历代秦王——为了招纳人才,为自己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力量基础,也相对比较宽容,允许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于是儒、道、法等学说流行,整个思想界活跃,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民主时代吧,前民主时代。
到了秦“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之后,就不允许这么自由了,始皇焚书坑儒,后来的汉武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都是一代明君,他们尚且如此,效仿者自然层出不穷,历代封建王朝(甚至包括M时代)很多都热衷于搞文字狱(或所谓政治运动),这就是要在思想掌控一切,于是春秋战国那种文化思想的黄金时代自然就成了中国知识精英永远的美好回忆了。

⑥ 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有哪些

这种文化差异抄在政治,经济袭,教育和礼仪,建筑上比较突出,就其根本原因而言,我认为是中华两千多年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及耕植在中国人心里的儒家文化,中华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得以一脉相承。

⑦ 历史上中外文化差异的观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
1、饮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回热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答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

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

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

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

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⑧ 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概念、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回。
(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概念答的差别。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历史文化是在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
(二)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差别。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其包括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而历史文化则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总结出来的文化,具有衍生文化特征,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包括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体制、艺术等。
(三)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特点的差别。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历史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有容乃大、国体统一、影响深远等。
(四)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别。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传统理论、传统技艺、传统文字、传统文学、传统宗教、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神话等;而历史文化则包括历史沿袭下来的建筑文化、亭台寺阁、医学养生、政治色彩、国家或民族精神等。

⑨ 古代与现代文化的差异

张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存状态。而前者在文化发展中则更多表现为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就是先进化。这种先进性是在历史纵向与全球横向的双重比较中被识别和确定的。普列哈诺夫当年谈到世界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时曾指出,后进的民族的文学总是向先进的民族的文学学习。例如俄罗斯文学曾向法国文学学习。而当时欧洲的文学却很少向非洲的文学学习。实际上整个文化的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后进的民族和国家也总是向先进的民族和国家学习的。我国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的东亚文化圈中,日本曾长期向中国的先进文化学习;而到了近代,我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使我们的文化落后了。从而产生了民族生存的深刻危机,被列强所宰割所欺凌。于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从魏源、林则徐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地理,洪秀全、洪仁玕撰著《资政新编》,曾国藩、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说,我们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一步步向西方的先进国家学习。日本由于先向西方学习,它的文化曾比中国先进,所以中国也从对日本文化的学习中获得许多益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更表明我国文化大规模地向现代化迈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之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现代化选择的重要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使国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包括文化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都说明现代文化的建设或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向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有自己的优长,而且这种传统文化还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存在的历史标志,也是发展现代文化的前进基础。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不对的。我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没有曲折。“五四”时代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包含彻底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意思。“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砸烂封资修黑货”,更把前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国创造的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都一概否定了。以致一次曾产生新文化建设中的“全盘西化”的倾向,后一次则产生了类似当年苏联存在过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种幼稚倾向:妄图在空白平地上去创造新文化。实践表明,这些倾向都是错误的,导致文化传统在一两代人中出现断裂,使我们的文化建设走了很大的弯路,。其实,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毛泽东早就说过的,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际上,传统文化有的不仅过时,而且腐朽有害,必须坚决淘汰;有的至今仍然有用,必须加以继承,吸纳进新的文化中来;还有的虽然旧了,虽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却可作为先人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标志,为体现文化积累的展现,仍然需要加以维护和保存。文学艺术中的情况也如此。如我国传统的戏曲,那些宣扬封建迷信和荒淫色情的,就要淘汰;有些翻新的剧目,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有所创新的传统艺术形式,就可纳为社会主义戏剧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传统优秀剧目和技艺作为祖先的创造,就要作为“国粹”加以保存,即使将来没有多少观众。“五四”后有人对传统“京剧”一律骂倒;“文化大革命”中对旧的戏曲剧目一律禁演,都是对传统文化缺乏分析的错误做法。这个教训,今天一定要很好吸取。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于我国今天正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我们认为,这样的文化体现着当代文化的先进方向。因此,在今天,我们既要十分重视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去保存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十分虚心地继续向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去创造能够引导未来的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并提升他们整体素质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反对全盘否定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同时我们也要反对“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好”这种盲目复古主义和盲目排外主义的倾向。我们认为,无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外国外民族文化都需要加以分析,看看那些东西确实是优秀的、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纳的;而那些东西又是腐朽有害的,是我们今天必须加以扬弃的;还有那些东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又必须加以保藏并传诸后代的,一定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学来为我所用;一切落后的东西,我们理所当然也要坚决加以淘汰和屏弃。该学的不学、不坚决“拿来”,该丢的不丢,把痈疽继续当宝贝,都一定不利于我们建设新的先进的文化。而该保藏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果不善加保藏,甚至随意加以毁坏,那也就成为人类文化的罪人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建设中统一起来,肯定需要有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为文化的发展还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都必须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非常之快。但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非常不平衡。因此,要使我国的文化全面走向现代,从各个层次和方面都走向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无疑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各具特色,又必须扬长补短,升优汰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参照中,坚决把人家先进的东西“请进来”。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丰富多彩并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差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