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狄氏的历史
高车由六大部落组成:有狄氏.袁纥氏(纥,音:和 he)、斛律氏(斛,音:胡hu)、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先秦时期西北民族统称狄﹐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後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❷ 晋州市历史文化
晋州市有250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晋州市十里铺村附近建小诸侯国--鼓国,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铺村)。鼓聚有昔阳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国大臣荀吴率军队伪装和齐国军队会盟,向鲜虞国(今正定县新城铺附近)借道,趁机包围了鼓国都城。一直围困三个月,鼓国人食竭力尽。晋军攻克鼓国,未杀一人,俘获鼓国国君鸢(革是),返回晋国,向宗庙献功之后,归晋国所辖。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国背叛晋国重归鲜虞国。次年六月,晋国荀吴率军攻取东阳(今邢台市)派兵绕道带着兵器藏在昔阳门外,偷袭鼓国成功。又将鼓国国君鸢(革是)俘获,押回晋国;并派晋国大夫涉佗驻守鼓国。自此鼓国又归晋国。战国时期,晋州市境内设城邑下曲阳(今鼓城村附近)、昔阳(今十里铺村)。后燕国、齐国、赵国先后攻占过昔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晋州市境属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晋州市境置三县:下曲阳、临平、安乡。下曲阳县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县均属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汉末年,刘秀两次攻占下曲阳县。新朝,王莽分巨鹿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阳,邳彤任卒正。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刘秀在临平乡(今晋州市古城寨)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军。后省临平、安乡二县,入下曲阳县。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大起义。张角和其弟张梁、张宝等在广宗(今威县东)、下曲阳、巨鹿(今平乡县)等地率数十万农民起义军烧官府,杀官吏,劫聚邑。州郡县官吏逃亡,溃不成军。仅仅十多天时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六月,董卓率官军在下曲阳进攻农民起义军,被黄巾军打得大败。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镇压黄巾军的主帅。此时,张角病死。十月,张梁率黄巾军同官军在广宗决战,张梁英勇战死。农民军8万多人被官军杀。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宫将农民起义军尸体集于下曲阳城南紫城(今东子城、西子城一带),封土为丘,名京观。三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混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现曲阳一带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阳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时期,下曲阳县改名曲阳县,县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齐废除曲阳县并入藁城。北朝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齐大臣魏收奉命撰写《魏书》,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计130卷。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释老志》为他首创,有重要史料价值。北齐时省曲阳县入高城县(今蒿城市)。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高城县分置昔阳县,治所在原下曲阳县旧址东2.5公里处,即今日的晋州市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阳县改称鼓城县。唐代初期,鼓城县一带战事不断。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农民起义实业界首领刘黑闼遣其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率军一万,在鼓城县(今晋州市治所)袭击唐幽州总管李艺。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晋州人)领衔监修的《隋书》撰写完成,计85卷。叙事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灭亡止,记载了隋朝38年的历史,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作了较真实的揭露,对隋末农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较详记载。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至今仍有深刻社会意义。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军由鼓城县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顺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军征讨镇州(今正定县),大肆抢掠鼓城县。次年三月,李克用军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时,鼓城一带,战乱不止,经济凋蔽。契丹耶律德光军几次攻克鼓城等县。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晋州,治所在鼓城县治(晋州市区),辖鼓城一县。窝阔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晋州,置鼓城县,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于鼓城县治复置晋州,辖县未变。元代,晋州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水灾、蝗灾、震灾交替发生,饥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占据鼓城县魏氏庄、李氏庄、刘氏庄等地(今马坊营、吕家营、杨家营一带)。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劲入晋州。晋州辖安平、饶阳、武强三县。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师”和明军在晋州滹沱河两岸数次交战。百姓流离失所,幸存者十之二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永乐年间数次移山西洪洞县民来充实晋州。后晋州经济渐次复苏。清代,晋州战事、水、旱、地震、蝗虫等灾害时有发生,农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蒿城二县;原辖安平、饶阳、武强归属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属正定府,不辖县;无极、蒿城归属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楼底杨 骅、龙头苑世亨著作颇丰,时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东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国《晋县志》、《晋县乡土志》,1916年获总统赠匾。1913年,改晋州为晋县。1926年,中共晋县地方党组织建立,在其领导下,全县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晋县成为后方基地。晋县民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出动民工数万人次,朱德、彭真、聂荣臻、罗瑞卿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女英雄杨领梅烈士、革命先烈李显烈士、国民党爱国将领宋肯堂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战斗于此,并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顺利完成土地改革,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3000多名晋县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经过全县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崭新的生活。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后,在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❸ 定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河北省三大主要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我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几千年的文明洗礼,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其基本精神物质主要是:仁厚善良尚义重情、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崇德重教修身为本、吃苦耐劳质朴俭约、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中山文化——未曾断代的城市 历史上中山国分为战国中山国和汉中山国。战国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是战国时期除战国七雄之外实力最强的千乘国,号称“战国第八雄”。历史上,中山国国都几经变迁,先是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村)、然后是中人城(今唐县西南一带)、再然后是顾(今定州城)、最后是灵寿(今石家庄灵寿县)。纵观上述几个中山国都,随中山国的动荡和灭亡,均开始衰落,唯独定州一枝独秀,继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统,一直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将其发扬光大。定州是以上几个中山国都中,中山文化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断代的城市,如同中国的二十四史一样完整,而其他的几个国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断代史。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统,是中山文化的发源地和历史上的中心区,是历朝历代中山地区的特指。从战国中山到西汉中山国到三国两晋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后到清、民国定州县衙大门上镌刻的“古中山国”,中山文化在定州历史上贯穿了两千多年。中山文物 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的“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战国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为战国中山国文物;“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西汉错金铜博山炉”、“西汉长信宫灯”、“西汉刘胜金缕玉衣”为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文物,也就是说十大河北文物精品中带有中山文化烙印的所占比重为七成。另外战国中山墓中的“十五连盏铜灯”、“战国"铜'山'字形器"”、“战国"铜版兆域图"”、“错银双翼铜神兽”、“中山三器”中的另外两件,都在河北文物中非常出名。请采纳
❹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离墙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1、春秋长城,“长城之父”齐长城是伴随着霸权而产生的防御工程,长城是城池的扩大,《易经》上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山川的险要为敌我共用,城堑的险要则专为我用,随着各诸侯国的强大,有了修筑长城的实力,同时齐长城也是齐鲁划分实力范围的界限。
2、战国长城,白狄建的长城,中山长城,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所建的鲜虞国,随着后期各诸侯国的的权利纷争及其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山筑长城,实际上是为了防御赵国的,同时,魏建有三道长城、赵建有三道长城、燕建有二道长城和诸侯国秦国修筑的长城。
3、明朝是中国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结构庞大复杂,犹如堡垒,明长城分为内外两道,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内长城,初为北齐时所建,也叫“次边”所以明长城也分为“内三关”和“外三关”。
(4)白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1196.18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城(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❺ 中国历史上"四大之迷"分别是什么
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难解
在中国成都市以北约40公里的“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据中国媒体报道,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尤其争论不休,但都因没有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是什么族?
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由于三星堆出土的人物头像和面具等造型很奇特,有人推测是“外来文明”,甚至耸人听闻的说法:“外星文明”。
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专家、三星堆遗址保护站站长陈德安说,出土文物并不是写实的,那些头像和面具可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灵”,用那些奇特的造型来判断当时的人种“说服力不是很强”。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究竟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它的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有答案。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国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就突然消失了。在历史重新衔接时,中间已有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古蜀国究竟如何灭亡,目前有水患说、战争说和迁徙说,但都没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
目前,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
三星堆出土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究竟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据媒体昨天引述考古队,发掘工作还须进行“一二十年”。考古专家认为,随着青铜器的矿料来源、铸造技术等的综合研究,三星堆的千古之谜将逐渐破解。
❻ 定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定州的历史文化
中山文化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
战国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历史上,中山国国都几经变迁,先是新市、然后是中人城、再然后是顾(今定州城)最后是灵寿。纵观上述几个中山国都,随中山国的动荡和灭亡,均开始衰落,唯独定州继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统,一直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上述几个中山国都中,定州是唯一一个中山文化没有出现过断代的城市。
定瓷
定州贡院
定州文庙:又称“孔庙”,国家AAA级景区。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或“学宫”。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市博物馆:定州文庙1959年被辟为定州市博物馆馆址,定州博物馆现位于定州市中山路南侧 。馆藏文物5万余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近千件,其中青玉龙螭衔环大玉璧、神仙故事玉座屏、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大净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根据馆藏特色,布置陈列了中山汉墓出土文物展、北宋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展以及列于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瓷系列展。
中山汉墓:位于定州城内市政府北约100米,今石刻馆院内。1995年经发掘确认此墓为东汉晚期侯级墓。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❼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历史介绍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因城中有山而得名。在当时诸侯争霸,群雄迭起的局面下,中山国不仅能够长期驰骋于大国之间,并且成为仅次于燕、赵、齐、楚、魏、韩、秦等"七雄"的"千乘之国",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中山"一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杜预注云:"中山,鲜虞"。据史料记载,这支姬姓白狄,在春秋时已立国,先称鲜虞,后又改为中山。但何时改名,不见记载。春秋末年,鲜虞在列强纷争中逐渐兴起,并开始仿效华夏诸国建立国家。据《史记》记载:"(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顾位于今定州市。中山国建立之初,仍保留有浓重的北方民族的习俗,《吕氏春秋·先识》云:"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武公死后不久,年幼的桓公由于"不恤国政",加上大国的不断进攻,于公元前407年被"七雄"之一的魏国所灭,成为魏的属国,长达二十余年。魏国在执政期间,执行怀柔政策,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魏国文化,使中山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前379年前后,中山国再度崛起,桓公迁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国势增强,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中山复国后,共立五代,分别为桓公、成公、王
❽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即中山国文化---古中山国的文化。
中山国是中国春秋末年由鲜虞人建立的一个小国,战国初年逐渐强盛起来,创造了极为光辉灿烂的文明。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魏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中山国建立后,鲜虞部落在思想、文化、艺术上与汉文化逐渐融合,它的音乐舞蹈艺术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传统,又吸收了华夏艺术柔和婉丽的风格,阳刚与阴柔同存并济,形成了中山艺术的独有特色。 思想方面,“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国君尊贤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发挥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语言文字方面,中山国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长篇铭文,篆书文字全部为汉字,字体工整规矩。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中山古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面积约60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二城,东城是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西城北部和西城外为王陵区,南部为居民区。
在王陵区内发掘了两座大型的陵墓,两墓呈东、西排列,西边的1号墓为中山王厝墓,东边的6号墓,墓主人为王厝父亲成王墓。两墓的地面均有夯筑的巨大封土堆(坟丘),其上再筑享堂等墓上建筑。1号墓的封土堆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成三级台阶状,从砾石散水和柱洞的情况判断,这是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墓的两侧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对称排列的车马坑、船坑和杂殉藏坑。墓室为中字形,中间是方形的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南、北方向各有一阁墓道,全长110米。6号墓规模略小,但形制相同。
两墓中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有青铜礼器、陶礼器、漆器等。其中青铜器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以四只卧伏的小鹿承托一圆圈,圆圈之上是蟠螭绕成的四龙四凤,龙顶之上又承托一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状就像是一颗大树,树上攀援着游戏玩耍的群猴,树下立二人仰面挑逗,造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妙趣横生;中山王厝铜壶和嗣子铜壶共有铭文1101字,确切记述了墓主人和中山国世系及有关的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银首人俑铜灯、银镶嵌双翼神兽等,均为精美非凡的艺术珍品。仅在河北省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专题陈列中的青铜器,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陈列青铜器之首。
央视网有《中山国》纪录片,可以参考一下。
❾ 白狄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版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权婚姻也”。白狄与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今陕北及陕西洛水流域。前此,公子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白狄,说明白狄早已存在,只是不单独以部名出现。
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❿ 中国历史文化城中河北省有五地分别是什么
截至2021年1月份,河北有六地,分别是:承德市、保定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蔚县。
1、承德市
承德,是河北省地级市,河北省政府批复确定的河北国际旅游城市、连接京津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承德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东北部,南邻京津,北接赤峰和锡林郭勒,东西与朝阳、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相邻,距省会石家庄435公里,距北京225公里。 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03年清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
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2、保定市
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
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
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市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
3、正定县
正定县,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所在地。截至2019年,有国保10处、省保5处、县保23处,馆藏文物7672件。
4、邯郸市
邯郸,是河北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
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邯郸临漳县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宋,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5、山海关区
山海关区,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荟萃、风光绮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山、海、关、城、楼、湖、海、洞、庙种类齐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山海关已获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中国长城文化之乡、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
6、蔚县
蔚(yù)县,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临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张家口。
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处。
此外蔚县还是中国文化先进县、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之乡、剪纸艺术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仁用杏之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