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朔州发展历史

朔州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5 00:51:00

❶ 朔州古城的古城历史

古城城垣的确来切建筑年自代,据《朔州志》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 557)。 其周长九里十三米,为土城夯筑城垣。隋、唐、辽、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历史。它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元末明初,省去西北城垣之半,并利用东南隅北齐城墙重建朔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包砖。

❷ 山西朔州从古到今历史有多久

春秋战国 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 朔州 名之始。接近1500年历史!

❸ 有关朔州市历史的小论文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386~557)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916~1125年)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

❹ 朔州的历史沿革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386~557)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916~1125年)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

❺ 朔州民间文化历史资料不要位置

朔州(朔城区)绕口令
▲红葫芦烩黄蕃瓜。
▲炕上放个攉饭二号盔。
▲鬼靠碑,跌倒碑,砸断了鬼的腿。碑叫鬼赔碑,鬼叫碑赔腿。
▲红凤凰,花凤凰,红花凤凰粉凤凰。
▲拿起簸箕簸谷板(秕子),有谷板,簸谷板,没谷板,也簸谷板。
▲瓶碰盆,盆碰瓶,瓶盆碰得嘭乒嘭。
▲门里放着个斗,门外卧着条狗。狗进家碰翻了斗。斗扣狗,狗套斗,狗带斗滚到了大门口。
▲苏粗腿,孙腿粗,苏粗腿和孙腿粗比腿粗。不知孙腿粗比苏粗腿的腿粗,还是苏粗腿比孙腿粗的腿粗。

朔州方言歇后语
▲寇五子背鼓——空的。(寇五子:旧时一破落子弟,以好吃懒做出名)
▲土穆川的狼——善眉善眼吃人哩。
▲曹家堡的狗——村里也误了,城里也误了。
▲大青山望见玉泉井的水——远水解不了近渴。
▲王不留榨油——不是好籽。
▲乱圪庄送亲——就这一遭。
▲元子河唱戏——照安庄。
▲计庄的龙王——死坐死吃。
▲进城绕盘道梁——舍近求远。
▲王阁爷送女儿——就这一遭。
▲里林庄的牛——绕昏了。
▲陈庄放大炮——人齐了。
▲照什八庄秧歌——赶着上。
▲贾家窑过年——要明也明了,要不明也不明了。
▲民国秤砣——掺铜货。
▲王冒窑锄田——没饭。
▲桑干河下豆面——汤宽。

▲腊八的片子————就周(粥)哇!

▲和尚的尿盔--没比味

朔州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原是北齐鲜卑族民歌,后斛律金传唱至朔州。
雁门关外野人家
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竟无梨果树,
三月难觅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
注:原为明代大同总督王越作,后传为民歌。
十二月小唱
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二月里来刮春风,
漫天黄土出不了门。
三月里来过清明,
家家户户去上坟。
四月里来四月八,
皮袄棉裤不敢脱。
五月里来五端阳,
家家都把粽子尝。
六月里来六月六,
西葫芦豆荚烩羊肉。
七月里来七月七,
牛郎织女配成双。
八月里来中秋节,
吃过月饼吃西瓜。
九月里来九月九,
油糕烩粉就烧酒。
十月里来天冷了,
棉袄外面套皮袄。
十一月里来数九天,
出门冻得打颤颤。
十二月里来过腊八,
请回女婿喝杂各。
慈禧逃西京
满清政府太无能,
屈辱英国来求荣。
八国联军进北京,
吓得慈禧丧了魂。
为了保命逃西京,
文武大臣随后跟。
夜出南口居庸关,
黎明到了大同城。
大同府官着了急,
忙备美餐来欢迎。
慈禧心慌怕追兵,
吃过饭后又起身。
过了怀仁到安荣,
夜经广武扎下营。
睡了一晚出雁门,
直奔太原逃西京。
儿皇帝
后唐石晋瑭,
想把皇帝当。
割让十六州,
向辽称父皇。
自称儿皇帝,
可耻又荒唐。
下关南(信天游)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山,
赶上骡子下关南。
头一回来下铜川,
驮上豌豆把黄梨换。
二一回来下代州,
卖了莜面,把辣椒贩。
三一回来下崞县,
赚回钱来过大年。
抬轿
抬起轿来唿闪闪,
轿杆压肿咱的肩。
坐轿的舒坦闭着眼,

抬轿的小跑气直喘。
世界真是不公平,
留下个穷汉抬富人。
坐轿的越坐越是富,
抬轿的越抬越是穷。

朔州方言谜语
▲一头小,一头大,两个眼眼都朝下。 (鼻子)
▲东一片,西一片,两片圪蹙不见面。 (耳朵)
▲岸上来了一群鹅,扑溜扑溜跳下河。 (饺子)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辣椒)
▲兄弟俩打架哩,拉开了还骂哩。 (铜镲)
▲里面银裹金,外面铜裹银,里里外外没缝缝。 (鸡蛋)
▲半个头,没有脑,咋吃也吃不饱。 (勺子)
▲东庙,西庙,两个小鬼上吊。 (耳坠)
▲三块砖,盖个庙,里面住着个白老道。 (荞麦)
▲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 (下雨)
▲姐妹二人一般高,圪拧圪拧走不了。 (双扇门)
▲一苗树,长不高,上头挂着许多小刀刀。 (豆角)
▲脖子圪弯一条腿,脱掉帽子张开嘴。 (豆芽)
▲四方院,晾白面,狗不舔,鸡不吃。 (雪)
▲上头少,下头多,上头下头一样多。 (算盘)
▲四面四堵墙,中间一道梁,宁圈猪子不圈羊。 (算盘)
▲有时长,有时短。你走它也走,你站它也站,就怕日头落西山。 (影子)
▲圪溜脖子片片嘴,光吃青草不喝水 (锄)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268ec90100bsun.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268ec90100bsu8.html

❻ 中国山西朔州历史!~!!有那些著名人物

1、张辽,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2、班婕妤,西汉女辞赋家专,中国文学史上以辞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3、蔚迟恭,隋末唐初朔州人,李世民建业功臣将领。4、李嗣源,五代十国著名皇帝,较开明。5、安重荣,后晋朔州人。6、李光,抗日民族英雄,优秀共产党员。7、李林,女,抗日民族英雄。

❼ 朔州古城的古城简介

它雄踞雁门复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制内蒙,南控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有通达忻、代、原平诸县之道,古为边陲之要塞,既可应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南犯取晋,多先围守朔州,而后入雁门,直取晋阳。西汉韩信于马邑叛汉降匈奴,大将周勃血洗马邑城;汉朝诱灭匈奴的“马邑之谋”;隋末刘武周于马邑起事斩太守;唐武德年间唐军与突厥的马邑争夺战;宋杨业在寰朔二州与契丹的激战取胜,在陈家谷的失利被俘;明代俺答族的不时袭掠朔州;清代的农民熊六起义等,均发生在朔州之地。

❽ 请列举朔州的历史明人

朔州抄名人
财政部部长戎子和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功勋 朔州考古名人雷云贵
山西电力专家王梦龄 副省长杨志明 朔州篆刻名人丁 福
朔州艺术名人兰花红 高级记者池茂花 朔州摄影名人高恒如
朔州艺术名人白俊英
美学专家唐宪国 朔州篆刻名人李 柱
朔州艺术名人王桂兰 朔州历史学家武喜荣 朔州书画名人郭凤阁
朔州书法名人杜玉玺
朔州书法家水既生 绢塑刻漆画名人李俊英
朔州书法家熊一燃
朔州书法名人郭凤堂 朔州书法名人朱永贵
朔州艺术名人苏 璧
朔州书画名人郭凤琴 等

❾ 朔州的传统文化

垒旺火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山西朔州盛产煤炭,煤炭在朔州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朔州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选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新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骡驮轿
“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
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早期在广场、街头表演。其中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走西口
2009年央视开播了《走西口》,反映了山西商人的艰苦朴素。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❿ 山西省朔洲市历史

朔州市历史
石器时代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战国

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拔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唐五代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宋辽金元

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时期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现辖两区四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办),1684个行政村。

阅读全文

与朔州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