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
内容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 键 词:中国舞蹈 历史发展 娱人 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著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刘琴.舞蹈的起源与中国舞蹈的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07.09.
[4]陈鸿.论巫术仪式中的中国民间舞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6. 转
B.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舞蹈的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舞蹈的不同名称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著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C. 舞蹈发展史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种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就失去了原来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酉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是向民间吸收了若千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首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它传播面很广。20世纪初,现代舞在酉方兴起,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但他们叉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D. 中国舞蹈的历史有哪些
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
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
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产生之后,就成为人类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忠实旅伴,陪同人类从幼年到成人,从蒙昧进入文明。其间,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间流程,无不或深或浅地在乐舞艺术中留下了痕迹。因此,不仅是对艺术史的研究,作为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乃至政治文化的考察和探索,古老的舞蹈文化无疑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视野。
乐舞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富的壮丽画卷。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的结晶。
我国古代舞蹈在原始社会中渡过了萌芽、形成期,大致在青铜时代已臻于成熟,然后在封建社会中进一步发展,历汉至唐,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期,自宋以后,随艺术领域的整体变动而进入转型期。
中国舞蹈的历史
在原始时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举凡狩猎、战争,或者性爱、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
周代舞蹈是中华乐舞文化中的第一个高峰,其乐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形成身心一元论的明确的乐舞美学思想。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逐渐被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所代替。
明清时代,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来。现在,中国舞蹈空前繁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舞蹈的主要内容
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舞蹈表现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种:
第一种是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类的舞蹈。
第二种是与民俗有关系的舞蹈。
第三种是祭祀的舞蹈。
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第一,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
第二,广泛利用道具。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
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第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E. 谁知道中国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吗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种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就失去了原来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酉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是向民间吸收了若千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首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它传播面很广。20世纪初,现代舞在酉方兴起,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但他们叉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
F. 民族舞蹈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类的劳动丁具作为伴奏.化裴成各种野兽的人群翩翩起舞。《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舞蹈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人展开双手,各执牛尾而舞的样子。据说夏禹曾亲自编舞。到商代.成汤也善跳巫舞.宫廷流行“巫风”。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巫风极盛.美丽的女艰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载歌载舞,场面宏大而隆重。
舞蹈家
万人、女乐、倡优等等
二、六代之乐
周代将古代乐舞加工整理,又创制新的乐舞.成为“六代之乐”:黄帝时代的《云门》、帝尧时代的《大成》、帝舜时代的《大韶》、大禹时代的《大夏》、成汤时代的《大澧》、周武时代的《大武》。
三、舞种
万舞一一在不少典籍中多次提到的《万舞》,可能是发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哔国时期的著名舞种之一。
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是古代先民向上天求雨、期盼庄稼丰收而举行的舞蹈仪式。《说文解字》中说:“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傩舞一一种驱逐役鬼.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性舞蹈.场而盛大.周代宫廷定期举行“国傩”.各诸侯同乃至民问也举行傩舞仪式。
文舞——表现渔猎收获的喜庆舞蹈.舞者左手拿筲(yu0)(一种编管乐器),有手持翟(有羽毛装饰的道具)而舞。在六代之乐中.《云门》、《犬成》、《大韶》、《大夏》都属于文舞。
武舞——表现以武力征讨异族而建功的舞蹈.舞者持二r(盾)戚(斧)而舞。六代之乐中.《大漤》、《大武》都属于武舞。
小舞一阁代统治者制定的六种祭祀性的舞蹈.它包括帔(f凸)舞、羽舞、皇舞、旄(mdo)舞、干舞、人舞。
雅舞——义称“稚乐”.指宫廷乐舞.用于朝会礼仪和祭祀活动。场面隆重.气氛严肃.节奏较缓慢。雅乐规定.天予用“八佾(yi)”:舞队共八排,每排八人.共6 1人。
俗舞——又称“俗乐”,指民间舞蹈,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史载,春秋时的“郑卫之音”,舞者朱唇皓齿,纤手素足。舞步轻盈。
《阳阿》、《康乐》、《萦尘》、《集羽》、《旋怀》
《萦尘》的舞姿能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舞蹈者简直像融汇在空际萦绕不落的轻尘之中;《集羽》的特色更是以轻柔飘逸见长,如随风聚拢的羽团飘飙荡漾;而《旋怀》之舞表演起来.柔韧的舞姿体态旋绕缠蔓,似乎能够“人怀袖也”。这些舞蹈显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有很强的控制身体与气息的能力,柔韧、弹性、力度、轻捷均训练有素,其技艺水平之高不是一般舞人所能达到的。
统治阶级对表演性舞蹈不断提高的欣赏要求,必然强化乐舞伎人的专业程度和舞蹈技艺训练。专为统治者服务的“万人”、“女乐”和“倡优”也应运而生。
再从《诗-简兮》的描述记载来看,对万人所应具备条件的要求是相当高而全面的,为培养和妆扮他们所耗费的资财也是很大的,表演《万舞》的万人,必须是身材修长俊秀容颜姣好者,万人为保持颜面的俊美红润而不食糠糟,为了衣着的鲜艳夺目而不穿短褐,因此耗费大量钱财。
袖舞
中国素有“长袖善舞”一词,这一词语便是对袖舞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中国古典舞的袖舞主要是由中国戏曲的“水袖”提炼而成的。水袖作为服装道具在舞蹈中出现,不仅是对肢体延展空间的放大,更是对情感传递的延伸。探寻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图1①),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在图腾祭祀中持巾起舞的表演场景。
四、舞蹈家
春秋时.晋同有优施,楚国有优盂.秦围有优旃(zhan)等等,都是宫廷舞蹈家。
西施——是值得单独提到的春秋时期著名宫廷舞蹈家,擅长表演《晌屐舞》。该舞足穿木屐,裙系小铃,舞时铿锵作响。
秦汉至南北朝舞蹈
一、舞种
稗舞——用有柄的单面鼓作道具的一种集体舞,后世也称为“稗(bing)扇舞”。
铎舞——用铎作道具的舞蹈。铎形像钟,有木柄,内有舌,摇动时“叮叮”作响。
白纶舞——盛行于晋代和南朝.因舞者身穿薄如轻纱的白纶缝制的长袖舞衣.故名。该舞以舞袖为其特点,动作轻盈流畅。
盘鼓舞——汉代民间舞蹈,后来用于宴飨。在地面上排列盘或鼓.一般用七个(或三个或五个).舞者穿长袖衣,在盘(鼓)上起舞。
拨头舞——又名“钵头”,是一种带有叙事性的舞蹈.表现一人之父为虎所伤而上山寻尸的痛苦之状。
巴渝舞——汉代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刘邦为汉王时.为了促成霸业,发兵攻打关中,派寅(c6ng)人为先锋,蜜人善舞.刘邦爱其舞姿,命乐工学习。因寅人居住在巴郡渝水边(今四川境内),故名“巴渝舞”。
公莫舞一魏晋时期舞蹈。取材于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的故事,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欲杀刘邦,项伯也离席挥剑而舞,以袖掩护刘邦,说:“公莫!”后人以舞巾模拟项伯舞袖的姿态,遂成“公莫舞”。
踏谣娘——又作“踏摇娘”、“谈容娘”,产生于北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故事:一人虐待妻,妻以歌诉苦.众帮腔唱:“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一面唱歌.一面落步.故谓之“踏谣”。
兰陵王舞——叉名“大面”、“代面”,北齐兰陵王雄健而貌美.曾戴假面率五百骑兵冲人敌阵.大胜。军中谱《兰陵王人阵曲》.又根据乐曲变成歌舞戏。
狮子舞——狮子被古人当做威武祥瑞的象征.汉代通西域时由月氏、安息等地引进,至迟在曹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狮子舞,南北朝时广为流传。
作品
《火凤舞》——北魏高阳王时的宫廷舞蹈,舞者手中执扇,如鸟翼,模仿鸟的飞翔起落。
《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时的乐舞。陈后主常与嫔妃们在宫中宴饮,选千百宫女歌舞作乐,《玉树后庭花》即是其一。但陈后主是亡国之君.因此后人将此曲称为“亡国之音”。
《伴侣》——北齐末的歌曲,《北史》批评它“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可能来自民间巷陌,涉及情爱内容的。它像《玉树后庭花》一样被当做“亡国之音”。
《踏金莲》——约产生于南朝齐代。齐帝东昏侯萧宝卷是个荒淫的昏君,喜歌舞,为潘贵妃修建神庙,凿金为莲花,镶贴于地面,潘妃舞于上,“步步生莲花”,后来演变为唐大曲。
著名舞蹈家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姬,善楚舞。刘邦死后,被刘邦之妻吕后杀害。
李延年——设武帝时为乐府协律都尉,善歌舞,颇得武帝宠爱。后因其妹李夫人(武帝宠姬)死.其弟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延年家族被诛灭。
赵飞燕——西汉末年宫廷舞蹈家,汉成帝之皇后.体态轻盈瘦小,舞艺高超。后被废而自尽。
隋唐五代舞蹈
一、乐舞机关
1.教坊
唐高祖李渊设立音乐机关教坊。在禁城之内的称“内教坊”,后在禁城之外设立了“外教坊”。教坊的女乐人称“妓女”。
2.梨园
唐玄宗时又设立了另一音乐机关.叫“梨园”,其中的乐人称“梨园弟子”。
二、舞种
1.中原舞种
健舞——唐代教坊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均来自民问,后来用于宴飨。健舞舞姿雄健,动作矫捷。
软舞——软舞舞姿柔美。动作轻盈。
队舞——唐代宫廷舞蹈形式之一。有《菩萨蛮队舞》、《叹百年队舞》等。
春莺啭(zhudn)一相传唐高宗李治晨听莺啼.命龟兹乐_r:白明达作曲.名《春莺啭》.后来依曲编舞.属于软舞。
踏歌——踏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青海大通县孙家寨H{土的陶盆彩绘中.就有挽手而舞的图样.在节日聚会时.人们成群结队在郊外起舞,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到唐代.踏歌颇为盛行。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枝——民问歌舞,是在汉横吹曲《折杨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女子舞蹈,名《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中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之句。
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乐世》,唐代软舞,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优美。
字舞——舞者在舞动过程中.暂时停顿,摆成字形。
剑器舞——剑舞在我国也有着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只是表演技艺,是对老师致敬的意思。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中,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说明剑舞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逐渐靠近刘邦,企图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见刘邦危急,也以剑伴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唐代,武将舞剑也是常有之事,如李白作《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句;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剑舞”句;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等等。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而且各有绝招。公孙大娘最为擅长的《剑器》舞,是《裴将军满堂势》。杜甫曾观其舞,并写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从诗中的描述看.是一种广场单人舞,观者如山,此舞技巧很高。
作品
从表演内容来看,坐部伎有六部:《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其中《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立部伎有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立部伎的节目一般在宫廷宴享朝会时表演。
G. 汉族舞蹈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类的劳动丁具作为伴奏.化裴成各种野兽的人群翩翩起舞。《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舞蹈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巫舞——“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人展开双手,各执牛尾而舞的样子。据说夏禹曾亲自编舞。到商代.成汤也善跳巫舞.宫廷流行“巫风”。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巫风极盛.美丽的女艰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载歌载舞,场面宏大而隆重。
舞蹈家
万人、女乐、倡优等等
二、六代之乐
周代将古代乐舞加工整理,又创制新的乐舞.成为“六代之乐”:黄帝时代的《云门》、帝尧时代的《大成》、帝舜时代的《大韶》、大禹时代的《大夏》、成汤时代的《大澧》、周武时代的《大武》。
三、舞种
万舞一一在不少典籍中多次提到的《万舞》,可能是发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哔国时期的著名舞种之一。
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是古代先民向上天求雨、期盼庄稼丰收而举行的舞蹈仪式。《说文解字》中说:“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傩舞一一种驱逐役鬼.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性舞蹈.场而盛大.周代宫廷定期举行“国傩”.各诸侯同乃至民问也举行傩舞仪式。
文舞——表现渔猎收获的喜庆舞蹈.舞者左手拿筲(yu0)(一种编管乐器),有手持翟(有羽毛装饰的道具)而舞。在六代之乐中.《云门》、《犬成》、《大韶》、《大夏》都属于文舞。
武舞——表现以武力征讨异族而建功的舞蹈.舞者持二r(盾)戚(斧)而舞。六代之乐中.《大漤》、《大武》都属于武舞。
小舞一阁代统治者制定的六种祭祀性的舞蹈.它包括帔(f凸)舞、羽舞、皇舞、旄(mdo)舞、干舞、人舞。
雅舞——义称“稚乐”.指宫廷乐舞.用于朝会礼仪和祭祀活动。场面隆重.气氛严肃.节奏较缓慢。雅乐规定.天予用“八佾(yi)”:舞队共八排,每排八人.共6 1人。
俗舞——又称“俗乐”,指民间舞蹈,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史载,春秋时的“郑卫之音”,舞者朱唇皓齿,纤手素足。舞步轻盈。
《阳阿》、《康乐》、《萦尘》、《集羽》、《旋怀》
《萦尘》的舞姿能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舞蹈者简直像融汇在空际萦绕不落的轻尘之中;《集羽》的特色更是以轻柔飘逸见长,如随风聚拢的羽团飘飙荡漾;而《旋怀》之舞表演起来.柔韧的舞姿体态旋绕缠蔓,似乎能够“人怀袖也”。这些舞蹈显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有很强的控制身体与气息的能力,柔韧、弹性、力度、轻捷均训练有素,其技艺水平之高不是一般舞人所能达到的。
统治阶级对表演性舞蹈不断提高的欣赏要求,必然强化乐舞伎人的专业程度和舞蹈技艺训练。专为统治者服务的“万人”、“女乐”和“倡优”也应运而生。
再从《诗-简兮》的描述记载来看,对万人所应具备条件的要求是相当高而全面的,为培养和妆扮他们所耗费的资财也是很大的,表演《万舞》的万人,必须是身材修长俊秀容颜姣好者,万人为保持颜面的俊美红润而不食糠糟,为了衣着的鲜艳夺目而不穿短褐,因此耗费大量钱财。
袖舞
中国素有“长袖善舞”一词,这一词语便是对袖舞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中国古典舞的袖舞主要是由中国戏曲的“水袖”提炼而成的。水袖作为服装道具在舞蹈中出现,不仅是对肢体延展空间的放大,更是对情感传递的延伸。探寻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图1①),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在图腾祭祀中持巾起舞的表演场景。
四、舞蹈家
春秋时.晋同有优施,楚国有优盂.秦围有优旃(zhan)等等,都是宫廷舞蹈家。
西施——是值得单独提到的春秋时期著名宫廷舞蹈家,擅长表演《晌屐舞》。该舞足穿木屐,裙系小铃,舞时铿锵作响。
秦汉至南北朝舞蹈
一、舞种
稗舞——用有柄的单面鼓作道具的一种集体舞,后世也称为“稗(bing)扇舞”。
铎舞——用铎作道具的舞蹈。铎形像钟,有木柄,内有舌,摇动时“叮叮”作响。
白纶舞——盛行于晋代和南朝.因舞者身穿薄如轻纱的白纶缝制的长袖舞衣.故名。该舞以舞袖为其特点,动作轻盈流畅。
盘鼓舞——汉代民间舞蹈,后来用于宴飨。在地面上排列盘或鼓.一般用七个(或三个或五个).舞者穿长袖衣,在盘(鼓)上起舞。
拨头舞——又名“钵头”,是一种带有叙事性的舞蹈.表现一人之父为虎所伤而上山寻尸的痛苦之状。
巴渝舞——汉代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刘邦为汉王时.为了促成霸业,发兵攻打关中,派寅(c6ng)人为先锋,蜜人善舞.刘邦爱其舞姿,命乐工学习。因寅人居住在巴郡渝水边(今四川境内),故名“巴渝舞”。
公莫舞一魏晋时期舞蹈。取材于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的故事,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欲杀刘邦,项伯也离席挥剑而舞,以袖掩护刘邦,说:“公莫!”后人以舞巾模拟项伯舞袖的姿态,遂成“公莫舞”。
踏谣娘——又作“踏摇娘”、“谈容娘”,产生于北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故事:一人虐待妻,妻以歌诉苦.众帮腔唱:“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因一面唱歌.一面落步.故谓之“踏谣”。
兰陵王舞——叉名“大面”、“代面”,北齐兰陵王雄健而貌美.曾戴假面率五百骑兵冲人敌阵.大胜。军中谱《兰陵王人阵曲》.又根据乐曲变成歌舞戏。
狮子舞——狮子被古人当做威武祥瑞的象征.汉代通西域时由月氏、安息等地引进,至迟在曹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狮子舞,南北朝时广为流传。
作品
《火凤舞》——北魏高阳王时的宫廷舞蹈,舞者手中执扇,如鸟翼,模仿鸟的飞翔起落。
《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时的乐舞。陈后主常与嫔妃们在宫中宴饮,选千百宫女歌舞作乐,《玉树后庭花》即是其一。但陈后主是亡国之君.因此后人将此曲称为“亡国之音”。
《伴侣》——北齐末的歌曲,《北史》批评它“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可能来自民间巷陌,涉及情爱内容的。它像《玉树后庭花》一样被当做“亡国之音”。
《踏金莲》——约产生于南朝齐代。齐帝东昏侯萧宝卷是个荒淫的昏君,喜歌舞,为潘贵妃修建神庙,凿金为莲花,镶贴于地面,潘妃舞于上,“步步生莲花”,后来演变为唐大曲。
著名舞蹈家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姬,善楚舞。刘邦死后,被刘邦之妻吕后杀害。
李延年——设武帝时为乐府协律都尉,善歌舞,颇得武帝宠爱。后因其妹李夫人(武帝宠姬)死.其弟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延年家族被诛灭。
赵飞燕——西汉末年宫廷舞蹈家,汉成帝之皇后.体态轻盈瘦小,舞艺高超。后被废而自尽。
隋唐五代舞蹈
一、乐舞机关
1.教坊
唐高祖李渊设立音乐机关教坊。在禁城之内的称“内教坊”,后在禁城之外设立了“外教坊”。教坊的女乐人称“妓女”。
2.梨园
唐玄宗时又设立了另一音乐机关.叫“梨园”,其中的乐人称“梨园弟子”。
二、舞种
1.中原舞种
健舞——唐代教坊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均来自民问,后来用于宴飨。健舞舞姿雄健,动作矫捷。
软舞——软舞舞姿柔美。动作轻盈。
队舞——唐代宫廷舞蹈形式之一。有《菩萨蛮队舞》、《叹百年队舞》等。
春莺啭(zhudn)一相传唐高宗李治晨听莺啼.命龟兹乐_r:白明达作曲.名《春莺啭》.后来依曲编舞.属于软舞。
踏歌——踏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青海大通县孙家寨H{土的陶盆彩绘中.就有挽手而舞的图样.在节日聚会时.人们成群结队在郊外起舞,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到唐代.踏歌颇为盛行。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枝——民问歌舞,是在汉横吹曲《折杨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女子舞蹈,名《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中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之句。
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乐世》,唐代软舞,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优美。
字舞——舞者在舞动过程中.暂时停顿,摆成字形。
剑器舞——剑舞在我国也有着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只是表演技艺,是对老师致敬的意思。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中,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说明剑舞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逐渐靠近刘邦,企图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见刘邦危急,也以剑伴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唐代,武将舞剑也是常有之事,如李白作《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句;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剑舞”句;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等等。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而且各有绝招。公孙大娘最为擅长的《剑器》舞,是《裴将军满堂势》。杜甫曾观其舞,并写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从诗中的描述看.是一种广场单人舞,观者如山,此舞技巧很高。
作品
从表演内容来看,坐部伎有六部:《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其中《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立部伎有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立部伎的节目一般在宫廷宴享朝会时表演。
H. 我国舞蹈的历史走向
1、 周代舞蹈是中华乐舞文化的第一个高峰。特别是西周统治阶级对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和规范,可称人类文化史上的空前壮举。 周代由于极为重视礼乐,掌管礼乐的机构相当庞大,这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空前的。
2、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汉代宫廷女乐和富豪贵家中的“舞姬”都有极高的表演艺术,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善为楚舞,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和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技艺都高超,留下不少艺坊佳话。
3、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民族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4、 唐代是中国文明蓬勃发展时期,唐代舞蹈文化 永没曰停, 达到了巅峰时代。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各民族的民间艺人,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5、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消失,代之是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
6、戏曲舞蹈在明清时代渐趋成熟,成为戏曲四大表演手段中“做、打”两项的基本内容。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如翎子功、翅子功、电发功、毯子功和纷繁多姿的战器舞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7、 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完善成熟起来。国家舞蹈科研机构和高等舞蹈教育机构以及众多专业表演团体的设立,更使中国的舞蹈文化有鲜明的特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