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晋"一称的由来
据说,太原是唐代的发源地,山西是“晋”的全称,那么,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唐、晋、三晋之间的关系。关于“三晋”,公元前458年,晋哀公继位后不久,晋国六大臣之一的智伯(智、昭、卫、汉、藩、中行)接管了晋国的实权。他与韩、魏联手瓜分了范、中行两座城市,随后,智伯与韩、魏联手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士兵们将洪水引向晋阳,企图一举将赵国消灭。
三晋得名,是三晋对晋国在名分版图、实际权力、制度风貌上继承的结果,远不是国都位于何方所能改变的。换句话说,三晋是从春秋晋国的霸业中,生长出来的三个战国政权,晋土是三晋的土壤,而定都晋土之外,只是三者在战国早期对外争霸的举措,绝非三者根基转移的表现。
⑵ 三晋文化的简介
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⑶ 三晋源的历史来源
总号抄设在祁县城内财神庙街,曾在京津沪等地设有分号。“三晋源”票号承汇款以信誉为先,保证顾客凭票到承汇地按时取款,除汇兑业务外也发行银票。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说的就是渠家“三晋源”票号的故事。
新开放的“三晋源”票号再现了当时票号的兴衰轨迹,以充分的实物为游客展示票号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它的展出为当今研究晋商文化、推动经济发历史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⑷ 三晋如何分的历史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 三家分晋的事件。
三晋指的是魏、赵、韩三个国家
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政大权都被大姓掌握,经过一番兼并,剩下智、魏、赵、韩四家,智家的势力最大。后来智家威胁其他三家,要他们割让土地,韩、魏两家都给了,赵家坚决不给。于是智家带着其他两家去打,眼看就要打下来了,赵家和韩、魏两家联系上了,突然发难,打垮了智家,平分了他的土地和财产,从此只剩下魏、赵、韩三家了。又过了一些年,三家的儿子干脆废了晋国国君,向周王请求承认他们的国君地位,周王答应了,从此晋国变成了魏、赵、韩三个国家。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
⑸ 战国时的"三晋"是指哪三国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⑹ 三晋文化的历史发展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1、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基本的特征。山西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遗址有上千处之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辉煌。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可以推测,是尧舜禹的活动把山西推向了当时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区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可以说,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被打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加强防御,传说大禹之父鲧已开始建城。不断发现的夏城遗址,也在映证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3、晋国与三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环节
关于商族的起源,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认为垣曲商城即文献记载“汤始居亳”的亳都。垣曲的商朝城址,不仅有比较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陶器与青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周初,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封唐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唐叔虞之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兼并,期间的800余年,晋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都出自山西,并且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尽分其地。
4、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
山西的称谓几经变化。秦时为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代郡。汉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宋朝为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则为山西省。在这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内容不断扩展,影响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经济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晋商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的国家。
中国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响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们的文治武功。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两至晋地,在太原和上党留下了足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武帝刘彻,曾率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写下为人传颂的《秋风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山西是这个古文明国度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已经成为国保的119处,位居中国第一。山西南部芮城县,传为关羽出生地,有中国最大的关帝庙。从这里也折射出三晋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时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风行,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乡乡长陈永贵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晋文化本质上还是农业文化。
⑺ 三晋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相传是翼城县为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山西和翼城的历史。
先从《史记》说起:《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一开头讲了一个周成王“桐叶封国”的故事,原句有:“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指黄河,汾指汾河。接着有句说:“唐叔子燮,是为晋侯。”也就是说唐叔虞的儿子改国号为晋。这也就是“晋”的源头了。但这个唐晋之地到底在哪呢?《史记》中接着又讲了:“昭侯无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这句译成现在汉语就是:昭侯元年,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了曲沃,曲沃比翼城还要大,而翼城,是晋国国君的都城啊。从这句话中无可争议地看出,晋国故都是在翼城。
今天所处山西省南部的翼城县,古称唐国,自古为晋南承东启西之咽喉要地。西周周成王封叔虞(桐叶封弟)于此,后曾改称晋。春秋时为晋都故绛,北魏太和十二年置北绛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翼城县,唐天祜三年改为浍川县,宋复名翼城县,金升为翼州。元复称翼城县,沿用至今。张德英和郑建文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众所周知,‘唐’是读懂中国文明的辞海。唐人,唐服,唐人街……在全球华人的情感世界里,无论如何也解不开‘唐’的情结,因为她包涵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荣耀;尽人皆晓,‘晋’是诠释山西历史的字眼。晋山,晋水,晋文化……生生息息在唐尧故地的翼城人不仅对‘唐’怀有特殊的感情,而且对代表勇于进取的‘晋’字情有独钟,因为她承载着山西文明太深的内涵。无论是隋末唐公李渊建立的大唐帝国,还是曹魏末年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他们的发迹之处都曾是晋国的版图。追根溯源,无一不是袭用了位处今翼城一带先秦时期古国唐、晋的名号。尽管至今仍有人对尧受封和晋国始封的唐地在翼城仍有微词,但尽览万签插架的史乘典籍,细研频频问世的出土文物,翼城冠以“唐尧故地,晋国旧都”实属名下无虚,当之无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泱泱神州,历史文化名城灿若星斗,但要了解中国缘何称“唐’,惟有到翼城才能寻得其根;煌煌三晋,颇具仙风神韵的城市多不胜数,但要弄懂山西缘何称‘晋’,惟有到翼城境内方可探究其源。[1]”足见,“翼城是三晋的启运地”。
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跻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⑻ 三晋的由来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17:10412&messageid=10693
"三晋"名称的由来 [荐]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 ,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
http://ke..com/view/14206.htm
http://www..com/s?ie=gb2312&bs=%C8%FD%BD%FA&sr=&z=&cl=3&f=8&wd=%C8%FD%BD%FA%B5%C4%D3%C9%C0%B4&ct=0
⑼ 三晋的来源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10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相传尧、舜、禹都曾建都山西。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领地,故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
唐、晋、三晋及其它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⑽ 战国时三晋版图
每个山西人,都因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在山西生活或活动过。然而,山西(晋)是如何形成,它的地域究竟有多大,许多人却不甚了解。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及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大体有了一个认识。现撰鄙文,以飨读者。
晋国的产生与称霸
晋国产生于武王伐纣后(现代学者研究,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殷后,第二年去世,子成王即位。即位时成王年少,周公摄政,唐国作乱,周公灭之。唐国在现在的山西省翼城西,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小诸侯国。成王把唐分给其弟叔虞,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故改国号为晋。公元前745年,唐叔虞十世孙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成师之孙)灭晋侯缗,并晋,建都曲沃。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建都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从公元前805年起,晋便开始陆续攻灭周围的小诸侯国,如条(今山西省运城市中条山地区)、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市南)、霍(今山西省霍县西南)、魏(今山西省芮城北)、耿(今山西省河津县南)等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发兵灭虞(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虢(今河南省陕县东南),伐翟(即狄,活动在今山西省临汾、长治一带)。当时的晋已从原来的方圆百里的小诸侯国,扩张为西部和南部边境越过黄河,北至介休,东至河内(今河南省获嘉县)的一个春秋大国。公元前656年至公元前636年的20年间,晋国先后经历了骊姬、里克之乱。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在秦军护送下返晋,为晋文公。晋文公整顿吏治,施惠百姓,富国强兵,使晋国走向强大。他救周襄王难,解宋成公急。战楚军于城濮(今山东省鄄城西南),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确立了晋国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
六卿强大与三家分晋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设立了六卿制度。此后,六卿逐渐强大,为灭晋埋下伏笔。到公元前562年,晋已“九合诸侯”,成为中原大国和强国。晋先后与楚进行了鄢陵之战,与齐进行了临淄之战,势力范围扩张到今天的陕西省东北部、山西省大部、河南省北中部、河北省西部等大片地区。然而,在此之前,晋厉公杀却至等三大臣,引起国乱。栾书、中行偃囚杀晋厉公,立晋悼公。从此,晋公室日衰,六卿强大。公元前490年,六卿之间发生冲突,赵、魏、韩三家灭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智伯与赵、魏、韩共分范氏和中行氏地,攻晋出公,晋出公奔齐,死在路上。公元前453年,智伯专权,欲灭赵。赵、魏、韩共杀智伯,尽并其地。此时的晋公室已极度衰败,只能管辖绛和曲沃两地,其余土地皆属赵、魏、韩了。公元前359年,赵、魏、韩灭晋,迁晋桓公于端氏(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公元前349年,赵夺端氏,迁晋君于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晋国由此终止,而以三晋的面貌继续延续其历史。
三晋的发展及其地域范围
赵初建都耿(今山西省河津县南)。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赵专权于晋。从公元前491年起,赵先后攻灭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和代(今河北省蔚县地区),使赵国的地域大大扩张。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西)。公元前403年,迁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改革,胡服骑射,使国势强大。灭中山(今河北省正定东北),囊北地(今北京市西南),略地西至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旗东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设云中郡(包括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使赵国的地域又一次大大扩张。然而,正当赵国雄心勃勃向外扩张时,赵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使赵国的事业大受挫折。公元前295年,原太子赵章作乱,杀相国肥义,并欲杀赵惠文王(赵章之弟),大臣赵成、李兑召兵平乱,杀赵章。在混乱中,赵武灵王被困沙丘宫(在今河北省广宗县境内)而饿死。赵国内部争斗,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力量。35年后,又发生了一件震惊华夏的大事,即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降卒40余万人,使赵国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作者: 晋丰 2006-9-5 14:15 回复此发言
--------------------------------------------------------------------------------
2 战国时期三晋地域考证
最初,晋献公把魏地分给毕万,毕万以魏为国号。魏悼子时,徙霍(今山西省霍县西南)。魏绛时,徙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魏开始向外扩张。迅速拥有陕西省东北部、中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中部大片土地。公元前361年,魏筑长城,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至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公元前341年,魏伐赵,赵告急于齐,齐用孙膑计,“围魏救赵”,打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使魏国损失惨重。公元前339年,秦地东至黄河,魏徙都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公元前313年前后,秦夺魏上郡之地和河西之地,黄河以西之地尽属秦,魏国已开始走下坡路。
韩初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西南),韩贞子时徙居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公元前453年,与赵、魏三分智伯之地。公元前403年,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之后又伐宋、灭郑,地域扩大。公元前375年,迁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大体占有现在的山西省东南角、河南省中部大片土地。
赵、魏、韩分晋后,各自对本国的领土进行扩张。到战国中期,三晋的地域已包括今山西省全省、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北中部、陕西省北部和中东部、内蒙古中南部的广大地域。笔者对这一地域进行了大概估计相当于现在的四个山西省的面积。如果描绘一下这块地域的话,那就顺时针划一个圆圈,圆圈以内均为三晋的地域(为方便读者查阅,以下全都用现在的地名):从河北省蔚县划起,依次为易县、新城、任丘、饶阳、武邑,山东省武城、东阿、黄河(一段)、山东省定陶、河南省民权、睢县、淮阳、商水、舞阳、邓州、伏牛山山脉、灵宝,陕西省潼关、华阴、蒲城、白水、黄陵、洛川、富县、志丹、吴旗、定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五原、包头、土默特、呼和浩特、卓资、集宁,河北省怀安、蔚县。
战国七雄,赵、魏、韩占了七分之三;领土约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一,不可谓不强大。但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家便“自立门户”,互相之间开展了无休止的争斗。然而,秦国就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5年和公元前222年,韩、魏、赵先后被秦所灭。
通过本文的考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三晋在古代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现在的山西省。我们的老祖先和周边省、区的人民,一起创造了三晋文化和三晋文明。(二)赵、魏、韩三国之间,国界并不是分的很清的,所占有的土地,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说,陕西省的东北部整个是属于魏国的,但是赵国的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夹在中间。(《史记》载,“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当时,肤施应属赵国)。又比如说,山西省的南部(现在常说的“晋南”),基本上是属于魏国的,但韩国的平阳、武遂(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却夹在其中间。再比如说,韩国的上党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榆社、和顺以南,沁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高平、陵川以北地区。比现在概念的“晋东南地区”要小),是处于赵国和魏国的“包围”之中。如此等等。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赵、魏、韩几次对三晋土地的瓜分(先分祁氏、羊舌氏;又分范氏、中行氏;再分智氏),由于原先被灭的各家土地的分散,最后造成赵、魏、韩三家土地的分散。其次是战国期间各国互相对土地的争夺。(三)从晋国建立,到秦统一中国,三晋经历了822年的漫长岁月。这800多年的历史,充满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描绘出了古老中国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了解这段历史,可以从中有所沉思,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刘红明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