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

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

发布时间:2021-02-24 17:20:41

❶ 宋庆龄故居的故居大事记

2005年1月27日
故居举行“鲜花代门票”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12周年活动。2005年1月27日,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诞辰112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这位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弘扬宋庆龄精神,展现故居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课堂和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重要阵地的与时俱进的风采,故居管理中心经过精心策划、筹备,与广东东莞市伤残青年协会在宋庆龄故居联合举办了以鲜花代门票的“鲜花寄托深切思念”纪念活动。上午9时起,数百名各界人士来到宋庆龄雕像前献花;观看和平鸽放飞;参观反映故居自开放以来,22年在宋庆龄基金会的领导下,秉承宋庆龄的崇高精神,积极拓展故居的社会功能,不断发展各项事业的《继承 开拓 发展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12周年》展览和宋庆龄生平事迹展及故居原状陈列展。
同日,在宋庆龄故居还举行了《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个性化邮票120枚)和《宋庆龄同志雕像》邮资明信片首次发行新闻发布会以及设计者方军先生现场签售活动。
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俞贵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叱利群出席了纪念活动。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7个国家级新闻媒体和北京晚报、解放日报等4个地方新闻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数十家网站转发了新华社的通讯稿。
2004年1月27日
今天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诞辰111周年纪念日。上午,宋庆龄故居与广东东莞市伤残青年协会在宋庆龄故居联合举办了以鲜花代门票的鲜花寄托永远的思念纪念活动。首都各界人士前来宋庆龄塑像前鞠躬、献花。特邀嘉宾们还郑重地在题有宋庆龄同志台湾必须永久地回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中来的话语条幅上留下了表示中国人民决心的鲜红指纹。并举行了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珍品展揭幕仪式,组织了座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周铁农同志前来为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珍品展揭幕。这些展品是宋庆龄故居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其中包括宋庆龄同志珍藏的孙中山先生18周岁时的照片和宋庆龄同志亲手制作的鹅毛扇以及为孙中山绘的手形等70余件文物。
傅涯同志和马鸿志女士还向大家展示了宋庆龄同志当年赠送给她们的书信、礼物,当场将这些收藏了多年的
心爱之物捐赠给了故居。热心人士冯帅先生、王晚莹女士为宋庆龄故居印制孙、宋珍品展的相关宣传品捐赠了专款。东北籍画家傅云超先生向宋庆龄故居赠送了精心创作的油画《宋庆龄》。中共中央宣传部陈高钦教授将自己镌刻的宋庆龄故居石章敬献给故居。
叱利群同志,全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同志,全国侨联原副主席林丽韫同志分别向有关人士和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11个国家级新闻媒体和北京日报、上海东方卫视等11个地方新闻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北京电视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京报等也从不同侧面作了相关报道。
2004年2月4日
应宋庆龄基金会邀请,经国务院台办批准,由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副董事长黄茂雄率领的台湾大学生参访团一行150人下午到宋庆龄故居参观。宋庆龄故居何大章同志与台湾参访团代表互赠礼物作为此次友访的纪念,并在故居东广场集体合影留念。之后,参访团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故居,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讲解,认真参观了展陈的孙中山、宋庆龄的珍贵文物图片,聆听了何大章同志的介绍。通过此次参观,增进了台湾大学生对祖国大陆的亲切感情。
2004年2月25日
基金会党组对故居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聘任林洛晏为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法人代表),何大章兼任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续聘智刚、宋春燕为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4年2月26日故居成立由中心主任任组长、中心副主任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加有安全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北京市和有关部门加强文博、旅游单位安全工作和防禽流感工作的文件精神,加大了安全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
2004年2月27日
为庆祝三八妇女节,中央统战部妇委会、宋庆龄基金会妇工委联合组织统战部机关全体女职工,在京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及统战系统女工代表近200名余人,来到宋庆龄故居参观并举行庆祝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有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同志,统战部副秘书长林智敏同志,中直工委宣传部崔钦华、张红梅同志等,叱利群、林智敏同志并讲了话,林智敏副秘书长还代表妇女同胞向宋庆龄故居赠送了一尊像征团结、昌盛的铜鼎。
2004年4月5日
澳门中山文化交流团一行19人上午来故居参观,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同志在宋庆龄故居会见了代表团团长黄世兴先生一行,双方各自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就有关孙中山、卢慕贞等人在澳门的文物和活动遗址的保护和收集、整理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双方互赠礼物作为纪念。澳方表达了愿与我会合作的愿望,表示将为祖国统一作出积极的努力。
2004年4月6日
上午,故居聘请、组成专家小组对申报中层干部的6名同志进行了竞聘考评,拉开了故居全员聘用工作的序幕。竞聘考评工作由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林洛晏同志主持。
2004年4月9日
宋庆龄生前秘书杜述周同志于2月28日辞世。临终前,杜述周同志将珍藏的宋庆龄文物及有关资料、信件700余件捐赠给了故居,主要有孙中山先生的帽子,宋庆龄同志的酒等珍贵文物。为了表达对他的思念,4月9日上午在宋庆龄故居举行了杜述周同志追思会,出席此次追思会的有宋庆龄基金会李宁秘书长,杜述周同志的亲属,宋庆龄同志生前好友以及与杜述周同志亲密接触的各界人士。李宁秘书长在会上讲了话,充分肯定了杜述周同志的高尚品格及其家属对文物的热爱,并代表宋庆龄基金会向杜述周同志的家属颁发了捐赠证书。宋庆龄故居将杜述周同志捐赠的文物准备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展览,在宋庆龄故居听雨屋展出,展时半个月。此外,数家媒体也对杜述周同志追思会的情况作了相关报道。
2004年5月13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一行来故居参观,林洛晏、何大章、智刚等同志陪同参观,何大章同志介绍了故居情况。
2004年5月29日
为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23周年,宋庆龄故居于上午9:30在南楼举行了《宋庆龄书信集(续编)》首发式,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同志代表基金会向宋庆龄雕像敬献了花篮。首发式座谈会由李宁秘书长主持,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同志参加了座谈并讲了话,参加首发式的还有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同志,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福利会代表沈海平,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柏裕江等。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庆龄书信集(续编)>>;主编何大章同志详细介绍了此书的编辑出版情况,<<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由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陵园管理处联合编辑出版。上海宋庆龄陵园代表刘国友、编译沈苏儒、毛国华教授,原宋庆龄同志警卫秘书靳山旺,宋庆龄同志生前好友傅涯、戴爱莲、苏菲等,也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表达了对宋庆龄同志的深切怀念。
2004年6月1日
上午,宋庆龄故居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共同举办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有宋庆龄生前好友苏菲、中村京子女士,西城区副区长杨义春和区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新街口街道办事处领导,宋庆龄故居林洛晏等同志以及少年儿童教育专家。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鸦儿胡同小学、东教场小学的百余名学生入队宣誓仪式及节目表演,西城区兰莹艺术培训学校的舞蹈表演,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科普展教咨询,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的有奖法律知识竞赛,寻找宋奶奶生前关爱过的孩子活动启动仪式等。乐百氏集团北京办事处为孩子们准备了节日礼物。深圳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为孩子们准备了遮阳帽,并捐赠了青少年教育软件。杨义春、林洛宴同志并为捐赠单位颁发了捐赠证书。
2004年6月4日
围绕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精神,下午在宋庆龄故居南楼举办了由基金会俞贵麟、叱利群副主席、李宁秘书长带队,基金会和故居全体员工参加的德育教育知识培训讲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年清教授围绕文化与道德两个方面内容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员工们受益匪浅。
2004年6月7日
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宋庆龄故居、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茅盾故居、梅兰芳纪念馆等六家名人纪念馆联合推出的中国世纪名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展于今天下午在宋庆龄故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联合组团于6月11日和6月18日分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展览。出席发布会的有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同志,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同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主办方代表许普林先生及六馆负责人。宋庆龄基金会吴存瑜同志主持,叱利群、宋贵伦同志在新闻发布会上讲了话,巡展团团长何大章同志也在会上发了言。许普林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将在新、马两地展览的有关情况。此外,世纪名人后裔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出席了发布会。数家新闻媒体记者对发布会情况及时作了报道。
2004年6月11日
中国世纪名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展在新加坡首场开幕,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同志到场为开幕式剪彩,展团团长何大章等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展览期间,举办了两次讲座介绍宋庆龄生平情况。
2004年6月17日
上午,宋庆龄故居主任林洛晏等领导同志、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应邀的周边学校老师代表在故居举行了宋庆龄故居向本市部分学校和幼儿园捐赠图书及教学光盘的活动。共计捐赠图书《百日识千字》一千余册、《宋庆龄日本基金会明信片》六百多套、《今日中国》杂志中英文版六百余本、《教育成功之路》课程VCD四十多套。
2004年6月18日
中国世纪名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展第二场展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幕,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同志到场剪彩并讲了话,宋庆龄基金会吴存瑜同志,展团团长何大章同志以及六馆负责人等也出席了开幕式。巡展期间,分别在吉隆坡、槟城两地举办讲座介绍宋庆龄同志生平等有关情况。
2004年7月5日
乌克兰外长夫人一行到故居参观,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叱利群携联络部等同志到宋庆龄故居接待。乌外长夫长认真听取了故居何大章同志的介绍,并通过参观故居了解了宋庆龄的历史事迹和社会活动,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敬仰。
2004年7月20日
《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与美国威斯里安学院》展览开幕式在宋庆龄故居举行,与会的代表有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同志等,以及市委宣传部宋贵伦同志,商务部代表张少刚同志和威斯里安学院凯瑟琳女士。宋庆龄基金会吴存瑜同志主持会议,基金会领导与威斯里安院方代表分别就此次展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为此次展览剪彩。多家媒体对展览开幕式的情况作了详细报道。
2004年7月28日
《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与美国威斯里安学院》在宋庆龄故居正式展出,展期一个月,至8月28日结束。
2004年8月10日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研究室邵群同志顺利通过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英语考试,被选送去美国威斯里安学院学习。
2004年8月23日
宋庆龄基金会原主席黄华同志在宋庆龄故居南楼会见了日本仁木富梅子率领第七次中国山地教育支援会,教育交流团一行。
2004年9月3日
经宋庆龄基金会批准,宋庆龄故居成立了工会筹备小组。上午,在筹备小组的组织与基金会刘炳仁同志的监督下,故居进行了公开选举、民主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以全体参会人员的过半数共同推选出故居智刚同志担任工会主席,张瑞革、李建成两位同志担任工会委员。并同时推选出经费监督委员会主任宋春燕,委员钱晔、沈斌两位同志。之后,基金会刘炳仁同志就工会方面的工作作了简要讲话,对故居成立工会表示祝贺。
2004年9月11日
欧美使馆40人左右到宋庆龄故居参观。
2004年9月15日
西城区旅游局在宋庆龄故居举行政协委员会议,故居林洛宴同志,何大章同志,智刚同志到会参加。
2004年9月17日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小组到宋庆龄故居检查教育基地开展工作情况,宋庆龄故居宋春燕等同志参加。
2004年9月27日
印度大使馆一行代表到宋庆龄故居商谈印度邮票展事宜,拟定于10月1日至10月7日在宋庆龄故居举行为期7天的邮票展。
2004年9月29日
下午,为庆祝建国55周年,由宋庆龄基金会组织,宋庆龄故居及其他各隶属单位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在东城区文化馆举行,宋庆龄故居智刚、宋春燕等同志自创了诗朗诵《永远的太阳》,为晚会争添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2003年1月7日
1923年夏,孙中山、宋庆龄参加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试飞时驾驶员黄光锐之孙黄建业、黄建立来故居拜访。
2003年1月24日
故居网站初期筹备完成,今天发布试运行。
2003年1月27日
宋庆龄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宋庆龄故居将以特殊方式开放一天,接受社会各界向宋庆龄敬献鲜花和花篮,观众以鲜花代替门票;观众集体献花,放飞和平鸽;纪念宋庆龄诞辰110周年茶话会。
2003年2月12日下午
140余名来自全国15个省、市、地区,34所大学的一、二年级贫困学生,由北京六合兴助学中心教育委员会的教育工作者率队,来到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参观学习。
2003年2月14日下午
参加由中华文化大学(台湾)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2003海峡两岸青年领袖中华文化研习营”的70余名台湾营员以及10余名中国人民大学同学由宋庆龄基金会叱利群副秘书长带队参观了孙中山先生夫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
2003年2月18日下午
宋庆龄故居主任何大章代表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邀请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参赞塔胜利先生来到宋庆龄故居,请他转交赠送给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的夫人一对和平鸽并转达对夫人的问候。
2003年2月20日
参加全国妇联组织召开的“全国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会议的辽宁省代表分团的90余名代表,她们来自各行各业,由中国妇女旅行社率领参观宋庆龄故居。
2003年5月29日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22周年纪念日,宋庆龄故居举行了庄严的纪念仪式……
2002年1月24日
台湾教师大陆访问团一行33人参观了故居,宋庆龄基金会副白秘书长白捷在南楼会见该团。
2002年2月9日
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故居、北京电视台《共享一片蓝天》摄制组邀请,英国桥梁专家兼皇家鸽舍秘书长杰夫先生、比利时鸽报、荷兰鸽报和法国鸽报报社长奥古斯先生、比利时华人代表林天章先生及稳拿鸽业总经理傅柏松先生一行6人专程到故居拜访。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和秘书长李宁在贵宾室热情接见来宾。会见后,故居主任何大章、副主任智刚陪同来宾参观了宋庆龄故居生平展和稳拿公司捐改造的宋庆龄和平鸽舍。
2002年2月9日
应故居主任何大章的邀请,正在中国参加中国对外友协举行的有关庆祝中美关系正常化30周年活动的全美美中协会主席芭芭拉·哈里森等,来到故居参观访问。芭芭拉·哈里森自1991年起就一直担任全美美中友好协会主席,先后来中国访问20多次,但参观宋庆龄故居还是第一次。双方就以美中友协的名义邀请宋庆龄故居于2003年组团赴美国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三藩市、明尼阿波利斯、休士顿等7个城市巡展一事初步达成意向,哈里森主席表示她回美之后,将会尽力促成此事,并使美中友协在这7个城市的分会对巡展予以支持。何大章主任代表故居向哈里森主席赠送了爱泼斯坦所著的《宋庆龄传》和《宋庆龄光荣的一生》画册。
2002年3月6日
应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故居、北京电视台《共享一片蓝天》摄制组的邀请,美国太平洋影业公司总裁兼AU联盟代表吉姆詹特先生、英国皇家俱乐部弗兰克·塔斯克专程到宋庆龄故居拜访。
2002年3月27日
由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和中国少年报社小虎子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爱和平”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今日,在故居东广场开幕。中国少年儿童代表向世界少年儿童发出“做和平使者热爱和平,珍惜生命拒绝战争,反对恐怖”的倡议,并在印有“爱和平,共享一片蓝天”主题字样的长卷上签名留念,同时放飞了象征和平的和平鸽。出席这次活动的领导有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副主席俞贵麟、秘书长李宁、共青团中央少年部部长郭长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辑王怀惆、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会长腾云奎、故居管理中心主任何大章、中国少年报社副社长肖承运等。北京芳草地小学的师生和北京前门小学的师生参加了启动仪式。
2002年3月28日
应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吴克良的邀请,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大使夫人来故居参观,并观看了《宋庆龄》录相。
2002年4月5日
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团体164人到故居参观。
2002年4月6日
“绿色小天使——少年奥运行动”启动仪式今天在故居举行。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执委、宋庆龄基金会顾问何振梁向少年队员授旗。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环保与健康”,计划在10月份结束。主办单位最后将评出“优秀绿色小天使行动小队”和“绿色小天使”,对表现出色的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将予以表彰。
2002年4月9日
以前台湾国民党“行政院”院长李焕先生为团长的台湾孔孟学会代表团一行20人来故居参观。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副秘书长白捷等参加了接待。故居主任何大章陪来宾参观了宋庆龄生平展。
2002年4月10日
美中友协全国委员会主席芭芭拉·哈里森率美中友协各分会主席代表协和一行13人来故居参观。此次访问是继2月22日,芭芭拉应故居主任何大章之邀请,并就有关孙中山、宋庆龄文物图片展赴美巡展一事达到了初步意向之后,特率各州分会主席代表团对故居的一次考察性访问。美中友协各分会主贡在故居主任何大章的陪同下参观了故居,参观之后,他们表示展览的内容很好,如能赴美巡展,将会对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起到很好的作用。他们愿为促成这样的巡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2002年5月1日
“五·一”期间,宋庆龄故居游客剧增,达到3926人,同期增长17.3%。这个成果的取得与延长故居开放时间有关。
2002年5月15日
美国埃德加·斯诺基金会主席约翰·戴伟乐和夫人在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汪大为、副秘书长顾品锷的陪同下参观了宋庆龄故居。
2002年5月22日
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赵宋博一行11人在基金会副秘书长白捷陪同下参观了故居。参观期间,客人们对故居的文物和故居的保护表示了极度大的兴趣。参观结束后,双方在故居门前合影留念。
2002年5月17日
由宋庆龄故居、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举办的“世纪名人万里行”活动,今天下午在宋庆龄故居举行出发式,这是改变过去博物馆坐等观众的作风后,举行的首次巡展。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梅兰芳等五位名人的子女出席了出发式。
2002年5月24日
由宋庆龄故居和北京中山书画社举办的“纪念宋庆龄故居开放20周年书画展”上午在故居举行,民革中央及宋庆龄基金会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这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动从最初策划到后来的组织接待工作均由义工担任,这在故居历史上是第一次。
2002年6月25日
应宋庆龄基金会前主席黄华邀请,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先生及夫人,在俞贵麟副主席的陪同下今天上午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参观后大使在的留言簿写道:“一个拥有如此多的令人着迷的照片的博物馆,一段关于一个使人感兴趣的女士的记录。”大使夫人的留言是:“一代令人感动的关于一位使人难忘的女人的回忆,让鸽子将这段记忆永留人间。”
2002年6月24日
今天下午,美国客人马涤凡女士一行10多人参观了故居。客人称与四大家族中的陈氏家族有亲戚关系。并介绍说,她在美国拜见过宋美龄女士,宋美龄女士的身体很好,头脑出很清楚,根本不象个百岁老人,她还说她最敬佩宋庆龄女士,并称赞故居的展览很有意义。
2002年8月21日
今天下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57名代表,参观了宋庆龄故居,代表们对宋庆龄光辉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8月22日
昨天,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携夫人今天中午专程来故居参观访问。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部分科学家参观故居时,纳什先生因准备当晚的报告而未能成行,今天他是专门来了却这一心愿的。据悉,纳什先生对孙中山、宋庆龄均有所了解。曾读过一些关于他们的书。他对宋庆龄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感叹不已,访问结束时,纳什夫妇愉快地与故居工作人同合影,并在纪念册上签名留念。故居向纳什夫妇赠送了宋庆龄纪念册及英文版的《宋庆龄传》。
2002年9月19日
浙江画家朱加英画展于今天下午在故居南楼举行。朱加英是一位农民企业家,现任浙江临安和顺磁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此画展共展出6天。
2002年9月7日
经过反复讨论,宋庆龄故居今天通过了《宋庆龄故居义工管理办法(暂行)》,并成立了宋庆龄故居义工管理委员会。
2002年9月20日
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中秋赏月联谊会今晚在故居举行,数十名外国驻华使节及其夫人和宋庆龄生前友好参加了今晚的活动。其间,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为来宾们表演了文艺节目。
2002年10月1日 ——7日
“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宋庆龄故居游客人数有了大幅度增长,达到12694人。
2002年10月16日
为报道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而来的35名外国记者今天在西城区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参观了宋庆龄故居。
2002年10月19日
由宋庆龄故居义工、美籍华人黎鸿飞发起的粉刷故居纪念品部内墙的活动于今天下午举行。在京的十多家企业的老总参加了这次活动。力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廊坊公司免费提供了涂料和工具。
2002年11月18日
正在中国访问的乌克兰总理夫人库奇马夫人今天参观了宋庆龄故居。同行的有中国驻乌克兰大使夫人、乌克兰驻华大使夫人及使馆工作人员;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会见了客人。参观结束后,乌克兰大使馆参赞塔胜利发表了讲话,他说,宋庆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的一位伟大的女性,安排库奇马夫人参观宋庆龄故居很有意义。他说,库奇马夫人是乌克兰国家儿童基金会领导人,访问故居对加强中乌两国儿童基金会之间的合作,非常有利。今天来故居参观访问的还有南非海军司令约翰·雷蒂中将及夫人一行5人。中国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张永义少将陪同进行了参观。

❷ 朱子文化作文怎么写

朱子文化征文篇
在东海之宾的八闽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誉为“闽中尼山”、“海滨诌鲁”的朱熹的诞生地——闽中明珠——尤溪。当你进入尤溪城关来到交通枢纽地的三岔路口时,你就会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书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视你。

是的,每当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听到他的叮咛和嘱咐,我庆幸自己从小就在这中叮咛和嘱咐声中长大。我为我生在这座山城而感到骄傲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在一次公交车上我就看到这样一番情景:那是一个早上,一位同学正坐在一个座位上。这时,上来了提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四周无座位,他只好站着。小同学见到了这个情景,就连忙上前扶住老爷爷,让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说:“还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没有什么关系。”小同学诚恳地说:“不,你年纪大,站着不方便,还是您坐着吧!“您坐吧!”……老爷爷和小同学一直互相让座,旁边的人的人看了就称赞这位小男孩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时有人站了起来:“小弟弟,你坐下,还是让他坐我的座位吧!”只听小同学恳切地说:“朱熹爷爷教育我们要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我要听朱熹爷爷的教导啊!”车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熹爷爷,您的敬老爱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着我们后一辈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小时候刻苦攻读的故事已在我们脑海里深深生根,您小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学》的话语,我们已牢记在心中。现在我们成千上万的学子正在以您为榜样,刻苦攻读着。我家正同尤溪县的最高学府——一中比邻,我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时,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无数盏灯,亮得如同白昼,住校的学生们都来到班级晨读;深夜,他们还在翻阅着各种资料,在学海横渡,在书山攀登。正因为这样,仅只一中这所学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学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学子罗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为了省文科状元,顺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学——北京大学。

朱熹爷爷,您的勤奋好学的品质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尤溪的学子,真是“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四岁时的一句话:“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亲惊奇,更惊动了我们后人。

天之上到底为何物?人类抱着探索天上高奥密的决心,不断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三号”,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六号”,为我们中华儿女实现穿越太空的梦想铺平了道路。朱熹爷爷,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们的“嫦娥一号”奔月卫星发射成功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又一次地实现了!您一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会得到满意的回答了。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您从小的这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从中得益非浅。

朱熹爷爷,您在《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会记住:穷里致知是源,反躬践实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嘱牢记心间,从小立志,学会读书,学会做人。

❸ 大学生兰州启“互联网文化遗产”探丝路传承有何意义

这绝对是一次奇妙之旅。”近日,香港大学学生李雯玉对甘肃这个西北内陆省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参加了2018文化遗产友好使者丝绸之路研习营,她期待看到从小在影视剧和书本上看过的玉门关、莫高窟等文化古迹。

“丝绸之路研习营缘起2014年发起实施的‘海峡两岸文化遗产友好使者研习营’活动,今年首次面向香港、澳门大学生。”项目负责人李雷雷介绍说,将西北的文化遗产展现给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更多年轻人,以此为港澳台与内地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的新起点,让祖国的壮美河山和璀璨文化遗产成为两岸四地青年重要的教育素材。

据李雷雷介绍,除增加参与学校和地区外,本届研习营亦强调和倡导将文化新遗产、自然遗产等关注领域与青年较有兴趣的文化创意产业、深度游学、“互联网+文化遗产”等结合起来,鼓励两岸四地的青年发挥才智与创新精神,为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和传承保护贡献创意。

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青年是文化保护、传承和交流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此次研习营活动以文化遗产为主题推动青年交流,以青年交流提升文化传承,将发挥高校和青年大学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使命。

来源:中国新闻网

❹ 陆扬的学术活动

“冯道的世界:中古晚期政治文化中的边缘与核心”清华历史讲堂,4/19,2012.
“晚唐五代清流文化与唐宋社会的转型,” 第三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武汉大学, 9/17-18, 2011.
“作为一种史学研究对象的晚唐五代节度使墓葬,”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 四川大学, 8/18-26, 2011.
“现代学术史上的季羡林和金克木,” 国际汉学系列讲座,北京大学,6/17, 2011.
“Web of Knowledge: Itinerant Learning and Monastic Authority in Medieval China,”Ritual, Religion and Institution in Mediev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udan University, 11/6-8, 2010.
“万劫因缘会刹那-论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系谱的诞生,” 佛教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 (批评的中国学系列学术研讨会[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9/24-26, 2010.
“从节度使墓葬看唐五代河北文化的变迁,” 复旦大学文史讲堂讲座, 9/21, 2010
“枭雄的抉择 : 试析晚唐五代两座武人墓的构成,”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6/23 2010
“西方唐史研究概观,” 人大史学讲堂讲座, 5/31, 2010
“忆昔开元全盛年-论晚唐五代笔记中的历史记忆,” 实践中的唐宋思想和礼仪与制度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人民大学, 5/28-30, 2010.
10.“唐帝国为何会瓦解-一个老问题的新思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讲座, 5/24, 2010
“VisualizingWenin Early 10th Century China — Evidence from Mortuary Arts,”Tenth Century China and Beyond: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 a Multi-Centered Age, Part II,Center for the Arts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5/14-15, 2010.
“Veritable Records or Cultural Imagination: Xuanzang’s Account of India and Central Asia Revisite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sian Culture 2009, Kansai University, 6/27, 2009.
“A Civilized Warlord in Early 10th Century Hebei: The Tomb of Wang Chu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Tenth Century China and Beyond: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 a Multi-Centered Age, Part I,Center for the Arts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29-30, 2009.
Roundtable Panelist, “Archives and Sources Across Cultures,”MAMA XXXIII (Urban Life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Missouri — Kansas City, 2/27-28, 2009
“The Itinerary of Fame Building: Itinerant Learning and Abbotship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Buddhism Across Asia: Networks of Material,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16-18, 2009
“Dao'an, Huineng, and the Monkey King: The Birth of the Genealogy of Chinese Buddhist Patriarchs,” invited lectur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11, 2009
“Prosopography in Medieval Chinese Studies: Information that are Database Friendly and Otherwise —Literacracy as a Case Study,”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graphical Databases for China’s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11/21-23, 2008.
Roundtable Panelist,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the Global Community, Hall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9/25, 2008
“Imagining Buddhism: Xuanzang’s Journey to India Revisited,” invited lecture, University of the West,4/25, 2008.
“九世纪宦官官僚的形成-以梁守谦为中心,” 西安碑林 920 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 西安碑林博物馆, 10/24-25, 2007
“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座, 10/22, 2007.
“A Journey of Illusion? Re-examining Xuanzang’s Vision of Central Asia and India,”Workshop on the Kinetic Vis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5/25 - 26, 2007
“Views of Confucius and the Duke of Zhou in the Tang,”Conference on “TheRituals of Zhou(Zhouli) in East Asian History: Premodern Asian Statecraft in Comparative Context,”Princeton University, 12/8-11, 2006
“From Dao’an to Huineng: The Making of Buddhist Patriarchs in Medieval China,” invited lecture,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7/14, 2006
“The Making of Literocrac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Literary Success in Late Medieval China,” invited lecture, Pre-modern China Lecture Se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4/13, 2006
“The ‘Middle Kingdom’ that was India: Discourses on Indian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4/6-9, 2006
“Why did the Tang Fall: A Re-assessment of the Ninth Century,” invited lecture, East Asian Studies Semina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1/17, 2006
“Modernizing humanitie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40s,”The XIV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8/29-9/3, 2005
“The Rise of Buddhist Commentarial Tradition in Eastern Jin,”A Workshop on the Eastern Jin, Harvard University, 5/6-7, 2005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Representation of Foreign Monk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e Case of Huijiao's Biography of Kumārajīva,“The 9th Conference on Redefining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the 21st Century, Fudan University, 4/8-10, 2004
“Literocrac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eval Culture,”Chinese Medieval Studies Workshop, Columbia University, 12/13, 2003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in Buddhist Biography: A Close Reading of Huijiao's Biography of Kumārajīva,” invited lecture, Seminar on Buddhist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12/4, 2003
“Narrative, Spirituality, and Voices of Inner Conflicts in Buddhist Biography: The Case of Kumārajīva,”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etic Thoughts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Yale University, 5/1-4, 2003
“Travel and Learning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onference on Buddhist Monasticism,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2/21-2, 2003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eval Buddhism — The Monastic Network,” invited lecture, Hualin Lecture Series,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10/31, 2002
“Rethinking Late Tang Culture: the Case of Literary Families and Social Concept of Purity,” invited lecture,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10/30, 2002
“A New Reading of an Old Problem: The Origin of Chinese Buddhist Scholasticism in the Biographies of Foreign Monks of the Six Dynasties,”History of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Ancient Tim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Materials, Peking University, 10/25-26, 2002
“New Trend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A Survey of Western Sinology,” invited lectur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10/23, 2002
“The Trends and Problem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Recent Decades,”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9, 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d- and Late Tang Social Elite and Two Bodies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8, 2002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eval Buddhism — The Monastic Network,”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7, 2002
“Eunuch Power, Legitimacy, and Medieval Chinese Kingship: the Case of Tang,” invited lecture,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in Nankai University, 10/16, 2002
“Aristocracy, Meritocracy, or Literocracy: Re-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Mid and Late Tang Elite,”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4/18-20, 2002
“Quest of Knowledge: Travel and Learning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4/4-7, 2002
“A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and Learning in Ninth Century China: The Case of Shenqing'sBeishan lu,”Interpre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Rutgers University, 10/4-6, 2001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d- and Late Tang Social Elite and Two Bodies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vited lecture, High-Tang Project Lecture Series,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6/6, 2000
“Official Writ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Tang,” invited lecture, China Humanities Seminar, Harvard University, 4/17, 2000
“Body Matters: Appearance, Virtue, and Career in Medieval China (200-900),”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Boston MA, 4/11-14, 1999
“Body Matters: Appearance, Virtue, and Career in Medieval China (200-900),” invited lectur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22, 1999
“Tens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The Case of Vimalakirtinirde?a and Pure Land Buddhism,”The Third Chung-H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Taipei, Taiwan, 7/19-21, 1997
“The Legacy of the Yuan-ho Era (805-820):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Late T'ang Court,”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HI, 4/11-15, 1996

❺ 罗志田的论文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National Assertion: The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Twenty-one Demands,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2(May 1993);
《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年7月),页-49;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新史学》(台北)5卷1期(1994年3月),页87-129;
The Chinese Rediscove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Jinan Incident as a Turning Poin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Vol.3,No. 4(Winter 1994);
《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国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5期;
《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2期;
《中国文化体系之中的传统中国政治统治》,《战略与管理》1996年3期;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
《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1996年9月);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学人》第11辑(1997年6月);
《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6期;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清华学报》(新竹)新25卷4期(1995年12月),页137-60;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认知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历史研究》1997年6期;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11月);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汉学研究》(台北)15卷2期(1997年12月);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1期;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4期;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年5期;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5期;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观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3期;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近代史研究》1999年4期;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4期;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上、下)》,《中华文史论丛》第60、61辑(1999年12月、2000年3月);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4期;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1期,页181-192;
《从无用的中学到开放的国学:清季国粹学派关于学术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5辑(2001年5月);
《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中国学术》2001年2期;
《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3期;
《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开放时代》2001年3月号;
《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温故知新:清季包容欧化的国粹观》,《中华文史论丛》第66辑(2001年9月);
《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6期;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年1期;
《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年1期;
《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近代史研究》2002年2期;
《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汉学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
《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学者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新史学》13卷2期(2002年6月);
《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台大历史学报》29期(2002年6月);
《学术与国家:北伐前后国学的学科定位与认同危机》,收入《国史浮海开新路--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7月;
《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1-3)》,《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5、6期,2003年2期;
《文学的失语:新红学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0辑(2002年12月);
《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史林》2003年1期;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
《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5月);
《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3年4期;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4期;
《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期;
《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历史研究》2004年2期;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2期;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5期;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
“Imperialism in China: Evolution of the Treaty Syste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 2005;
《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1期;
《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2期;
《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3期;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4期;
《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历史研究》2005年5期;
《李锦纶使美与中美双方促进南北合作谈判修约的尝试,1927-1928》,《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5期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1期;
《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4期;
《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5期;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5期;
《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5期;
《理想与现实:清季民初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
《士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新史学》18卷4期(2007年12月);
“From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to “the World”: Changes i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Conceptions of the Human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May 2008;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近代史研究》2008年3期;
《无名之辈改写历史: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争议》,《历史研究》2008年4期;
《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
《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4期;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6期;
《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2期;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5期;
《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再论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文化与历史的追寻: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12月;
《方法成了学名:清代考据何以成学》,《文艺研究》2010年2期;
《通史致用:简析近代史学地位的一度上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2期;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年3期;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5期;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10月);
《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历史文本解读》,《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2期;
《迷途知返说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3期;
《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8期;
《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迫不及待的赶超心态》,《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34期;
《巴蜀文化的一些特色——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结束致辞》,《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近代学者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炎黄纵横》2011年第4期。

阅读全文

与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