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源市的资料
河源简介: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
人们说河源是一个灵秀的城市,到处繁花争艳,草木吐秀,空气清新,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水,一个城市能灵秀到哪里去呢?的确,河源“一城风景半城水”,除两江之外,市区内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工湖——鳄湖,两江一湖托出了河源“青山绿湖碧水城”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形成了一种清朗、明丽、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城市风光。
河源历史: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未来:
河源市成立于1988年1月,是广东省的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京九线上的一个新兴城市,辖源城、和平、龙川、紫金、东源、连平等6个县区,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22万。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内所在的东江中上游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这一带设县而治,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并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龙川县佗城镇。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粤第一市。京九铁路经过江西省进入河源境内,穿越三县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接轨,设立华南最大编组站。105和25国道纵贯全市,规划建设的河惠、河梅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由此构成了河源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成为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此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且,还拥有一类口岸。
河源,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内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仍有40万千瓦有待开发。同时净水资源和优质淡水养殖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新丰江天然净水远销国内10多个城市。河源市是矿产之乡,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铁矿、莹石矿和稀土。此外,铅锌矿、钨矿、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丰富,易于开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下的缓坡地就有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达3092.7万立方米。河源是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众多。紧邻市区的大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高度达169米;河源还曾是恐龙的故乡,市区已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县区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皇龙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旅游景观。
河源,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为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先后制订子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水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只收税不收费,规定凡是在市区范围内举办生产性项目的外来投资企业,只按规定收税,不收任何行政事业性规费。为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对外引进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规费的“三个一”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制订了对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承诺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市政府专门为外商发放了“绿卡”。
建市14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
河源市虽然是广东省的次发展地区,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谒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⑵ 河源的风土人情
1,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2,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河梅、粤赣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3,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4, 2003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334.13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增加0.7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人; 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4.75‰,自然增长率6.56‰。全市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有海外侨胞及祖籍河源的华人共47万人,主要聚居于东南亚地区和美、加、澳等国,港澳台同胞28万人,归侨1.3万人。 5河源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03年主要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上半年暴雨灾害引发局地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7、8月持续出现少见的晴热少雨天气,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都接近或超过历史值。因全年气温普遍偏高、降水偏少,出现夏秋冬连旱。冬季冷空气活动少,影响轻,出现暖冬现象。 河源市环境质量优良。监测数据表明,河源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继续保持优级水平。2003年河源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在15~70之间,平均值为41,空气质量达优级水平。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082毫克/立方米、0.009毫克/立方米、0.012毫克/立方米;降尘年均值为5.42吨/平方公里?月,符合省推荐标准(8.0吨/平方公里?月);酸雨频率为0。水环境质量维持良好水平。东江河源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国控断面(龙川城铁路桥)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河源市与惠州市交接断面(江口断面)水质达《广东省边界水质控制指标》Ⅱ类要求。市区声环境质量良好。2003年河源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0.9分贝,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Ⅰ类区标准(5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66.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70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比2002年上升0.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比2002年下降0.5分贝。 6, 土地资源 河源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96.2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62亩。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在山间和东江河边,分布着冲积小平原和宽广的谷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甘蔗、亚热带水果等。 矿产资源 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矿产资源品种已发现56种,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规模大等特点,其中铁、钛、钨、锡、稀土、萤石、高岭土、陶瓷土、矿泉水和地热是河源市的优势矿产资源。铁矿主要产地有连平大顶、紫金宝山嶂等地;大顶铁矿是广东省第一大型的铁矿,也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铁矿区,总储量达1亿多吨。钨矿主要分布于连平县和紫金县,连平锯板坑钨矿为目前 水资源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距离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境内满目青翠,绿水长流,空气清净,环境优美,被誉为东江河畔的“绿色明珠”。河源市水资源丰富,素有“粤东宝库”之称,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在其境内,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370平方公里。由于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水库水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是国内罕见的优质淡水资源。该水库成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区。河源市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万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开发量达114.3万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开发装机容量71.04万千瓦,仍有43.26万千瓦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另外,全市现有塘库水面面积3.92万公顷可供开发养殖。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发电、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务体系,为全市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和防洪安全。 生物资源 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种类200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植物种类近千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山竹、经济林、花草、中草药等五大类。河源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树、杉树外,还有较为珍贵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等。新丰江库区内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库和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4500公顷,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http://www.heyuan.gov.cn/websi
⑶ 河源的文化艺术
河源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州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国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河源市委常委会议专门作出决定,将河源龙川县令赵佗定为客家人始祖。
河源市居民主要由汉民族组成,占99%;汉民族祖先是中原客家民系,所操语言为汉族客家语系方言。还有少数民族畲族等。据记载古代还有少量瑶族聚居。2007年底,畲族约有17000人,其风俗习惯基本汉化,但仍保留着其自身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崇尚武功等特点。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清明节: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节: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夕节:也就是七巧节。这天的河源基本上是雨天,但是家家户户还是会趁雨稍小的时候去河里游泳,据说这天的河水可以除病祛疼,还有很多人装河水直接煲来用。这天,很多老人家都会摘一些花泡在水中,然后给孙子孙女冲身,以祈求他们健康。听一个老人家说过,这天晚上天上会散落很多白色粉状物,只要能将其握在手中,来年就能顺顺利利,因为那些东西是仙女洒下的。
七月十四:也即鬼节,这个节日并没有什么特殊,就是比平时买多点菜,像酿豆腐之类的。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过冬”之说,这天,他们会买比较多好菜,有一样一定不能少,那就是吃酿豆腐。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但逐渐主张自由恋爱。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河源客家语口音较多,不同县或相同县不同镇之间口音差别较大。大体可分为客家语粤中片及水源音(又统称东江本地话,包括河源话)。但水源音(含河源话,龙川佗城话等)的归属有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为客家语分支,部分学者认为其为粤语分支。 河源电视台新闻节目及公交报站语言中均使用到了水源音(以龙川佗城话为准) 。
河源市地处梅州市与广州市之间,河源话受正统客家话及白话(广州话)的影响较大。有的词语读音与梅州话相似,有的词语与广州话相近,而河源市内东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等各县区之间的方言也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河源市均属于客家方言地区。
除此之外,河源还有少量闽南语 及少数民族语言(如畲族使用的活聂 )分布。 十大河源客家名菜是: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和红炆肉、咸香鸭、水晶鸡、上汤桂花鱼、清煲草鱼、酿三宝、娘酒醉河虾、薯丝煲。河源地区的菜肴主要都是客家菜,客家菜偏重“肥、咸、熟”。
东江盐焗鸡
“东江盐焗鸡”是广东的一款名菜,也称客家盐焗鸡、客家咸鸡。主料是项鸡,主要烹饪工艺是盐焗。
红炆肉
猪肉脆滑爽嫩,做得非常入味,咸甜味道适中,色泽金黄,风味独特,爽口软滑,肥而不腻。
东江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
咸香鸭
选用本地特产土鸭精心制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是一味独特的下酒好菜。
水晶鸡
色泽光滑,原汁入味,肉嫩味鲜。
上汤桂花鱼
桂花鱼又名鳜鱼,皮滑骨少,肉质鲜嫩,盛产于新丰江水库中,为东江名菜。
清煲草鱼
将草鱼去鳞、宰净,切成大块放入瓦钵内,然后加入调料加盖煲。
酿三宝
虾米猪肉用刀剁碎,加入鸡蛋,调味料拌匀,茄瓜双飞,角椒斜切,去核,凉瓜斜刀切段,每段长约3cm,去瓤。
娘酒醉河虾
客家娘酒、姜片放进水煲,加生猛河虾、味精,盐煲熟。娘酒醉河虾鲜甜香醇,酒香虾爽,美味可口。
薯丝煲
清甜爽口,滑而不腻,口味香浓。河源连平薯丝、鸡汁、大蒜、花生油、调料等适量。
⑷ “河源市”名称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流传故事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客家山歌流传的故事: 河源客家山歌的流传,是因为他们从中原迁徙来河源地区时与客家先民有关,他们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山区、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山高林密,是猛虎野兽纵横的所在地。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后,从事开垦、耕耘,生产生活非常艰辛,人们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谈,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间小路。因此,他们一出门就有一种幽僻感觉,或怕遇上毒蛇猛兽的危险。因而就喜欢用大声响气、用大嗓子来“吊个声腔”唱几句山歌,一来壮壮胆,惊吓野兽;二来便能呼唤对方,得到有个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唱山歌的习惯。
长期以来,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只能私下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的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只能趁父母长辈不在家,或出去溪边挑水、洗衣的空间机会,与爱慕的男青年隔远招呼,互相用山歌来表达爱恋之情。所以爱情山歌在客家山歌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后来由于客家居民大都没有文化,只能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因此客家山歌的“比”、“兴”的表现手法就形成了常用的规律。
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他的素材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它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为基础,在生产斗争中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所表现的形式和手法是劳动人民所喜好的,它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容易沟通接受,所以有强烈的民众性、地方性、流传性,因此受到客家居民的欢迎和喜欢。
河源客家山歌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既保留它的民间文学传统,又在各个发展阶段,按照历史风貌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从传统的口头文学中推陈出新,发展到文字记载,并且在音乐旋律上,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和“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引歌号子,尾驳尾,五句板,发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山歌剧等客家戏。因为它的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各地方风土人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当地群众容易接受。如全国独有的戏种──紫金的客家花朝戏,就是从客家山歌长期发展创新、提高、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
河源客家山歌,是在河源五县一区300多万人口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民间艺术,它属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另外,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唱的,所以客家人最爱听,也最喜欢唱。因为它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是深为人们喜闻乐听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人们用它歌唱劳动、歌唱情感,抒发思想和激励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觉得,唱起山歌来就会“山歌唱得心花开,山歌解得千般愁”,山里人一唱客家山歌,唱起来就能使人忘了苦和累,心胸开阔,心情轻松。正像客家山歌所唱的:
客家地方客家人,客家风俗客家情;
客家音唱客家歌,客家山歌格外亲。
客家山歌情意长,好比河西麦牙糖;
又甜又韧又滑口,紧扯紧梆紧甜香。
山歌唱出情和爱,唱出人生欢悲伤;
唱尽心中愁与苦,唱得心头亮堂堂。
从前,有一个青年山歌手去赴圩,他走在山路上,边走边触景生情地唱起山歌来:“隔岗瞧来隔岗瞧,隔岗瞧妹系潇条;隔岗瞧妹花一朵,莫把风吹日晒朝(方言“朝”即“痿”)。同妹隔岗又隔岗,柑子好吃隔包囊;柑子好吃隔了咪,同妹相好隔心肠。”他唱的歌声悦耳动人。正巧,有个年轻美貌、也爱唱山歌的妹子被他的山歌声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寻声赶上来。当赶至三丫路口,她看见唱山歌的人相貌很平常,脸上还有片片汗斑,心里感到失望。于是她以山歌取笑道:“听到歌声赶过山,这山风光也一般(“般”即“斑”),只问阿哥话一句,哪条道路下阴间?”
妹子用借问路去阴府为名,暗喻遇见了鬼。话中含蓄,尖锐辛辣。但青年山歌手毫不介意,诚恳唱道:“由妹下来由妹上,各人主意各人想;茶果好看唔好吃,荔果皮皱甜过糖。”
妹子见他为人忠实,情意真切,山歌比喻发人深思,暗中佩服他,自愧自己不该以貌论人。她偷眼细瞧青年歌手,竟觉得心里甜滋滋的,不由得羞红了脸。
⑸ 河源风俗
河源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沿海与山区的交界之处,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东晋战乱时原藉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人,经过几次艰难拔涉,时延1050年,迁徙到赣南、闽南、粤东北等到地方,在继承原中原地区某些文化风俗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只是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异。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因受外界影响少,而各个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异,但大同小异。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迁徙到岭南山区时候,为避免常出没的野兽和坟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而建造的一种集族而居式、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围龙屋、五凤楼、方楼、土楼、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我国民居的五大特色。围龙屋是当时中原汉族较先进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工艺。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的面积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进、猪圈、鸡舍、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属府第式,与围龙屋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建筑讲究地势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与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按结构可分为“三堂、二横、一围”,三堂指前、中、后三个厅堂,中厅是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后厅一般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专用场所;前厅大门的左右两侧门进去是横屋,再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后围,在后堂祖公堂的背面与围之间是一座高于前屋基的地,俗称“花台”。
客家民居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木、沙、石,且拆后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由石块垒筑,有竹片木条夹于墙内;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筑成的墙,有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的作用,土木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其温度改变迟缓,而且若空气湿度大于其本身的,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达到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生活设施齐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等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布局和造型上,如图:
客家风俗
客家人来到山区的时候,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的独特生活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风俗习惯已经消失,有的则保留着,有的则有所改进或改变。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习俗,列出与大家共赏。
搬新屋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
迁居之日凌晨一时左右,在正屋厅堂放大桌一张,桌上放三个大米斗,盛白米一斗,干谷二斗,米斗置中心,风水师放罗盘于米斗上,泥水师放泥刀一把、五尺一枚于左谷斗,木匠师放放曲尺及墨斗于右谷斗,米谷斗上面各放大红包一个。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折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地理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用执大雄鸡一只,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念在词,神气甚足,把雄鸡割死,将血洒于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同时泥水师、木匠师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鞭炮声、鸟枪声、锣鼓声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外。
早上吉时,敦请本族有名望而又多子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门内,等待外面完祭门神后,即由老人夫妇开门,开门时要说吉利的话:“左门开,财丁来,右门开,富贵来”;同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讲究的还要牵大水牛或黄雄牛入户,牛角上挂剑刀、绊红布,安上牛链及犁,由主家当事子孙执犁驶入屋内,随后主妇担炉火大锅到厨房生火,家具杂物同进,锣鼓伴行,大闹新屋,于是搬迁之礼告成。中午设宴庆贺,由本族长辈或请地理泥水师坐首席,开席时先生师傅要说好话,以后大家开宴,尽欢而散。
逢年时节的习俗:客家人过年还有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和初三“送穷鬼”的习俗和传说。
客家人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习俗由来已久。五代《寻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有个随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欧明,如果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回答“如愿”。果然青洪君欧明“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所嘱答“如愿”,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一个叫“如愿”的婢女送给欧明。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是有所求时,都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用扫帚打如愿,把如愿气跑了,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扫帚的习惯,地上的爆竹屑、花生壳等杂物再多,也不动扫帚,生怕扫掉家中的财气。
初三“送穷鬼”,也有一段传说,远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喜欢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才穿。宫中人都叫他“穷鬼”。“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民间把家中秽物扫出去叫“送穷鬼”。
客家民居中,女人生下小孩的一个月内“坐月”时,客家人用客家娘酒配以猪肉、鸡、蛋等煎煮,据说这种方法煮出来的酒有美容、驱风、活血、强身、催乳之功效,同时还要煮姜酒送给亲戚及邻居以示报喜,若姜切成片,则表示生了女孩;若切成丝,则表示生了男孩。如果哪一家生了男孩,那么正月十五这天,要在此挂大花灯,并要在此摆酒,请家族的长辈来受拜、上族谱。
广东的主要节日基本都是我国通常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在此介绍广东最有名的节日庆典活动。
烧龙 广东的元宵节热闹异常,人们会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龙场,在大炮仗的巨响下观看烧龙表演。先是几十个年轻人举着燃烧的竹缆在场内奔跑,接着,身上装满烟花的巨龙出场,舞龙者举着龙在场内舞龙,最后,龙头开始喷火,龙身烧起来后则烟花齐放,锣声和鞭炮声响彻云宵,绚烂的火龙满场飞舞,景象十分壮观。
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客家妇女
客家人迁徙到山区,由于缺少基本的生活资料,面临生活的团窘,他们不得进行艰苦开拓,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客有的许多优良的品质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形象服饰。客家妇女以贤惠、勤劳著称于世,有家样一句颜语:“取妻要取客家女”,就是客家妇女品质很好的体现。
客家妇女的服饰和头饰。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妇女和男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妇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
头饰:客家地区凡是上了年纪的妇女都在脑后梳盘头髻,而后在发上插上一支银簪,这是自古以来养成的习惯,这种习俗的形成在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就象客家妇女劳动时头戴的凉帽,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变成召集的形式。银簪一般是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有点象耳挖子,中间稍窄,两头大,末端尖锐,雕刻在精细的花纹,小巧玲珑。以前,客家人尤其是妇女,经常遭受当地流氓、地痞的蚤扰,为了防身自卫,外出做事时便随身带一把锋锐的铁器,后来,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演变成插在脑后的发髻的银簪,除了防卫之外,还有其他作用:一是治病的作用,凡遇到头痛脑热等疾病,客家先辈就会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患者的身上来回擦拭,据说疗效显著。二是作为礼物送给要出嫁的女儿,并再三嘱咐女儿,在房事时如遇新郎出现“暴脱症”,向男尾椎骨处重刺一针,便可转危为安。三是被蛇咬时,用银簪刺蛇咬伤处,挤出毒血,防毒攻心。
奖赏:客家娘酒是用糯米酿造的一种甘醇酒精含量不高的米酒,这种酒的酿造工艺复杂,而且旧置越发变得醇香,不变酸。客家妇女一但生下小孩,在一个月内“坐月”时,用客家娘酒配猎、鸡、蛋等煎者,具有良好的补身作用,此外还有美容、活血、催乳等作用。这对于客家妇女来说,可谓是一种难得的奖赏。
围裙的故事
在东江上游的客家地区,不管是老年妇女或年轻姑娘,都喜欢在胸前挂一条围裙,老年人多数用蓝灰色的,而姑娘们却喜欢色彩鲜艳的花围裙关于它有个传说:
一天上午,刘家湾的村民正在田里插秧,一位骑马青年路过这里,那青年丫在村口,见刘家湾的女青年插的秧,行直就像画家描画,诗人吟诗,使人感到惊喜、欣慰、欢心。
那青年想:刘家湾的姑娘插秧劳动是能手,但不知在其他方面是否变一样聪慧能干,天是他走近一们女青年问道:“插秧娘,你左一行右一行,一天插了几百行?”那女青年抬起头,见是一位骑马青年,便随口答道:“骑马客,你嘀嘀嗒嗒,一天走了几千几百里?”那青年听后,哑口无言,难以回答,没想到那位插秧姑娘会这样反问自己。那青年深思了一会,又说:“姑娘,三天后,我到你家做客,欢迎吗?”姑娘说:“欢迎。”“不过,我有个条件,不知姑娘能否答应?”那青年问:“有啥条件?你尽管说吧!”姑娘答道。那青年说:“到时请备好十样荤菜。”“一定,不过,到时可不能失约。”姑娘答。
回家后,姑娘跟家人说起那青年上门做客的事,姑娘的妈听后着急道:“傻妹子,这样在的事你怎么不先跟妈商量商量,就答应啦!鸡鸭咱家有,好办;猪牛羊,街上有卖,亦不难。可这仅六样荤菜,还有四样呢?到哪去找呀?”“妈,您老人家不用着急,既不用宰鸡杀鸭,亦不需上街卖牛羊肉,到时我自有办法,准叫那青年满意。”姑娘的妈向来相信自己的女儿说话算数,办事实在,但听后亦将信将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睡了。三天后,那青年准时赴约,吃午饭时,那姑娘既不宰鸡杀鸭,亦没上街买鱼买肉,只是到菜园摘了一些韭菜,取来一只鸡蛋,炒了一碟蛋,端给那青年送饭,那青年问:“我不是有话在先,叫你备好十样荤菜的吗?怎么只端来一碟炒蛋呢?”姑娘见问,答道:“我问你,鸡蛋是不是荤菜?”“是荤菜。”青年说。“韭菜是九,一只鸡蛋,一加九是十,那不就是十样荤菜吗?”那青年听后,笑着说:“是,是,我要的正是那一加九的十样荤菜。”
午饭后,分别时,姑娘送那青年到门口,那青年一脚跨上马蹬,另一只脚着地,回过头问那姑娘:“姑娘,你知道我现在是上马还是下马?”姑娘见问,一脚在门坎外,一只脚在门坎内,反门道:“青年哥,你知道我现在是出门还是进门?”那青年听后,暗喜道:“人说刘家湾的姑娘聪慧、勤劳,果真名不虚传。
临别时,那骑马青年马背上取下一块花布,送给姑娘作纪念。姑娘把布裁剪了一下,安上两条花带,围在胸前既可挡寒,又可擦手包东西,很是方便实用。
这就是在客家地区,人们常常可看见姑娘们围在胸前的围裙。
客家山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渊。客家山歌的产生从整体过程来说,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致到南方,主要集族而居于闽南、粤北、赣南,其次是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以山区为主,因此,客家人的生活与山有密切关系,这是客家山歌产生的客观环境原因。客家妇女与男子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他们长期工作于山间,面对风景秀丽的大自然,难免会被感动,以及与人交流的愿望,而山歌则就顺应了这种需要,再者在山间歌唱,可以放荡不羁,以前受旧礼教束缚很严,平时在乡村里,男女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由于拘束过严,到了山间随心所欲的唱歌,压抑的精神可得以解放,给人的心理带来轻松、舒畅。这是山哥产生的主观原因。
山歌是一种活勃、自由的思想表达方式,深受大众的喜爱,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客家山歌按歌词内容表现形式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律诗、绝句式,一般七字一句,而且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这种形式的山歌,又可分为对唱形式的和非对唱形式,对唱形式的一般都情歌,举例如下:
对唱情歌:
1、男:久闻妹子山歌靓,今日相逢爱开声,彩蝶恋花情宜好,阿哥心想同妹行。
女:花还未开蝶就来,笑你阿哥好痴呆,半路相逢人唔识,花不逢春不乱开。
2、男:大风吹开路上尘,借问妹子哪里人,问清妹子乃只屋,等郎上下妹答应。
女:过桥一散散到家,河源深处系涯家,门前一条山溪水,找梅县子像朵花。
3、男:山花开了一朵朵,到处青山有水流,到处青山流水转,怎么阿妹你难求。
女: 哥想采花入花园,有心恋妹爱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唔前见过岸靠船。
4、男:相亲相爱俩心知,青春年华正当时,好的乐音一曲韵,愿作鸳鸯比翼飞。
女:哥系绿叶妹系花,哥系山茶妹系纱,日头落山耐准时,只愿共花找身家。
5、男:桃花开来李花开,打生打死都爱来。还生同妹共床睡,死哩同妹共棺材。
女:生爱连来死爱连,生死都在你面前。金钱拿来做绣球,抛来抛去在身边。
男:睡目睡到发娘昏,地下石头当作银。死了三日死唔去,听到娘声就还魂。
女:难舍情郎来寻郎,嘱咐我郎莫心慌。几大事情我敢做,船大自有海来装。
6、女:阿哥出门去过番,阿妹送郎在门前。千山万水难见面,远隔重洋转来难。
男:千山万水难见人,莫因过番断了情;三年五载我就转,阿哥一转就行情。
女:郎今走了妹艰辛,日里无双夜单身;看到别人有双对,眼水汪汪正芳情。
男:我今出门去过番,阿妹心里爱放开;莫做过番唔晓转,日后还来再团圆。
第二类:自由形式,这种形式歌词形式自由,没有严格的格式,因事而定。例如:
阿哥呀,阿妹呀,吃涯的酿豆腐,唔会恶痢肚,吃涯的酿豆腐,爬山唔辛苦,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特殊的分支。历经了一次次的辗转迁徙后,客家人才得以在华夏大地上安居乐业。这支由历史造就并且经历了历史洗礼的优秀民系,必将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⑹ 河源有那些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邹大昕——字东启。宋朝河源人。任广州佥判时,发现东洲与黄木湾之间,交通不便,立即计划施工,将鹿步湖岸凿开,使两地十余里的水路畅通,便利来往行人交通运输。后当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庙以示纪念。
邬干于-一又名朝宪。湖南新化人。曾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地留学,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民国31年秋,任五四中学校副校长。民国33年创办行素中学。民国36年(1947年)春迁至长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人北京编辑社,从事编译著述。同年底,被聘为湖南文史馆员。著有《崇德初级中学设立实验班答客问》.
河源简介: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
人们说河源是一个灵秀的城市,到处繁花争艳,草木吐秀,空气清新,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水,一个城市能灵秀到哪里去呢?的确,河源“一城风景半城水”,除两江之外,市区内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工湖——鳄湖,两江一湖托出了河源“青山绿湖碧水城”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形成了一种清朗、明丽、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城市风光。
河源历史: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未来:
河源市成立于1988年1月,是广东省的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京九线上的一个新兴城市,辖源城、和平、龙川、紫金、东源、连平等6个县区,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22万。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内所在的东江中上游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这一带设县而治,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并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龙川县佗城镇。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粤第一市。京九铁路经过江西省进入河源境内,穿越三县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接轨,设立华南最大编组站。105和25国道纵贯全市,规划建设的河惠、河梅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由此构成了河源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成为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此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且,还拥有一类口岸。
河源,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内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仍有40万千瓦有待开发。同时净水资源和优质淡水养殖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新丰江天然净水远销国内10多个城市。河源市是矿产之乡,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铁矿、莹石矿和稀土。此外,铅锌矿、钨矿、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丰富,易于开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下的缓坡地就有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达3092.7万立方米。河源是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众多。紧邻市区的大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高度达169米;河源还曾是恐龙的故乡,市区已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县区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皇龙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旅游景观。
河源,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为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先后制订子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水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只收税不收费,规定凡是在市区范围内举办生产性项目的外来投资企业,只按规定收税,不收任何行政事业性规费。为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对外引进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规费的“三个一”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制订了对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承诺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市政府专门为外商发放了“绿卡”。
建市14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
河源市虽然是广东省的次发展地区,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谒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⑺ 河源市的历史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共有97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漳溪畲族乡)、 4个街道办事处、1248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居委会。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
⑻ 河源客家文化的介绍
河源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保河源留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印迹,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⑼ 哪位高人知道广东河源的历史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
建市20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