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宜都哪些历史名胜可以体现出丹阳文化
1、陀罗尼经幢
陀罗尼经幢亦称尊胜石幢,为石质。始建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原立于城内云阳桥(即贤桥)东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后移至老公园内,1972年移至新民中路文化馆活动楼东南角。现存石幢高2.16米,围长1.6米,呈八角形,每面宽0.2米,上书陀罗尼经文,并有浮雕佛像装饰。
2、石曼卿神道碑
石曼卿神道碑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乔家巷老中医院天井东侧。碑文:"先贤石曼卿神道",下款:"明万历壬子岁苏州旷鸣鸾立石(阴刻楷书)"。碑高198米,宽103米,由青石制成。
石曼卿为北宋着名诗人,官职为直学士。曾一度客居丹阳,后因病返京都。丹阳知县旷鸣鸾立此碑以示纪念。
3、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南门外,横跨护城河。桥顶面石栏上阴刻楷书"开泰桥"3字,桥洞下有"同治"两字,具体年代不详。桥为单孔拱圈形制,是横纵联锁式砌置。长47.6米,顶宽6.7米,脚宽9.61米;桥石栏高0.73米,厚0.28米,均用花岗石制成。旧时抗旱因以草堰桥拱,使其水溢入香草、简渎两河,有灌溉之利,故又称草堰桥。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建。此桥今尚存。桥拱顶壁雕有圆形石刻图案,上云:"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样。桥的东西两面各有阴刻楷书对联1副。
4、通泰桥
通泰桥在丹阳市政府东,横跨护城河。桥身全部用花岗石制成。桥顶石栏及其下面长条石上刻有楷书阴文"通泰桥"3字,上款刻制楷书阴文"大明万历己未创建",下款是"民国八年己未重建"。桥顶宽4.80米,桥脚宽6.70米,桥身呈弧形,长30.40米,石栏高0.40米,厚0.26米。拱券形制,横纵连锁式砌置。桥的南北洞券顶端两旁各嵌1对。传说,是龙的第三子,天性好玩水,故多嵌在桥洞券上,取镇水、平安之意。桥的南北各有对联1副。
今在桥上建亭1座,设钢椅数张,供市民休闲,一览护城河风光。
5、楠木厅
楠木厅坐落在云阳镇三城巷,建于明代。原为3进、15间,两旁有走廊相连,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梁、柱、檩等主要构件均为楠木制作,故称楠木厅。又以厅内可同时设宴百余桌,亦称百席厅。
此厅坐北朝南,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雕有各式花纹,房柱为合抱粗油漆圆柱。现存1进、5间、2弄,房宽28米,进深12.50米,面积350平方米。房屋构造为7檩,硬山式。月梁、斗拱、柱础、石磉等均具明代建筑特征。前些年因年久失修,属危房,市文化部门将此拆除,现楠木保存在万善公园内,拟筹资重建。
6、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市区丹凤南路尹公桥东北侧。据《丹阳县志》记载:"明万历八年,僧正善募建,名海会庵。四十二年敕赐今额,并颁大藏经卷。清朝康熙二十年,大殿灾,僧宝相募建。庚申后毁,主持僧上升、宽鸿募建。"并改名万善寺,俗称海会寺。抗战前夕,寺院保存完好,时为丹阳名寺之一。1970年前,寺院共为3进,有僧舍、方丈楼、藏经楼等计50余楹。第一进5间,每间6檩,宽3.6米,脊高4米,前后檐高3米。两侧塑有四大金刚,高丈余。第二进5间,为大雄宝殿。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内塑有弥陀佛1尊,为佛龛座像。每间8檩,宽3.6米,脊高8米,前后檐高分别为3.6米、4.2米。在一、二进天井内,有铸铁炉亭两只。第三进5间,为藏经楼,亦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楼2层,每间8檩,宽3.6米,脊高12米,前后檐高8米。底层有走廊,廊宽2.3米。现除藏经楼外,其余寺舍均已不存。
藏经楼前两株银杏今仍挺拔参天,古枝苍节,为明万历间遗物。旧时,在寺院东侧,建有浮雕1座,与万善塔相映,里人称之小宝塔,现已不存。
7、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新桥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邑内最大的关帝庙之一。庙院为前后两进,中间是一个大院落,整个范围占地5亩,能容纳万人。原有庙殿堂、楼阁、戏台等,建筑十分壮观,雕梁画栋,气宇轩昂。庙门前为高大的照壁墙,拱型正门楼上镌刻"关帝行宫"4个金色大字。大殿对面建有戏楼,两旁为房廊,戏楼下面竖有花岗岩石柱。后殿塑有关公像1尊,高丈余。抗日战争期间,戏楼被焚毁,现仅存大殿1进3间,宽13.6米,进深11.5米,5檩、硬山式,其梁架斗拱等木构架保存基本完好。
8、夏霖烈士墓
夏霖(1895~1927年),字雨人,化名余仁、林雨人、宋时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1月11日生于丹阳城厢(即云阳镇)。民国14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中共上海区委巡视员、南汇县县长、中共丹阳县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等职。民国16年11月13日壮烈牺牲于无锡南校场。在绑赴刑场途中高呼"共产党万岁!"
夏霖烈士墓坐落在丹阳市河阳镇寺基岗,水泥混凝土坟包,墓前立碑,碑由青石刻制,文曰:"烈士夏霖同志之墓。"碑高18米,宽08米。上款:公元一九五四年三月;下款:丹阳县人民政府敬立。陵园四周种植常青树木。烈士碑阴刻烈士传。墓前有石刻对联1副:
争取革命胜利,坚强不屈;
献身党的事业,浩气长存。
9、吕凤子故居
吕凤子故居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吕凤子住宅只有砖木结构平房两小间,占地40平方米。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吕浚,初字凤痴,后书凤子,早年画名"江南凤",后书凤先生,生于丹阳县城厢梧桐山下吕丽泉家。是我国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生前在故居内栽植许多珍贵花木,两棵桂花至今仍生机盎然。
10、陈东墓
陈东墓坐落在埤城镇大贡村北大坟山。墓西向,为土墩。
陈东,字少阳,为北宋末年力主抗金的爱国太学生,丹阳珥陵镇越塘人。宋钦宗时率太学生冒死伏阙上书,请诛投降派,以谢天下。高宗时,又扶棺上京死谏,后被奸臣谋杀。由同乡李猷运其尸至丹阳葬大坟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巡按叶忠命陈东后裔陈育在丹阳北门外建陈少阳祠。祠前露台上铸有奸臣汪伯彦、黄潜善铁质跪像,双手皆反剪于后,受万人唾骂。并题写对联1副:"丹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屈膝,两人富贵何为?"
陈东墓原有石牌坊,上刻对联为"留贤相,斥奸邪,凭耿耿忠心上扶宋室;赐祀田,饬修撰,看重重紫诰下报忠魂。"横额为〖HK〗"精忠贯日"。于1967年遭破坏。破坏后墓墩存其半,墓前存石碑须弥座1只。后于1994年修复,墓碑撰写"宋修撰陈东之墓"。
② 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无不充分折射出镇江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漫长的岁月中,镇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一部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闪烁着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的《抱朴子》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
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述《马氏文通》
中国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学史》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等等
(2)丹阳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譬如确立魏、蜀、吴三分下的赤壁之点,其发韧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卸甲仓皇北窜;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于镇江江面。
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
③ 丹阳古今的历史概括
丹阳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走廊,位于江苏省南部,属太湖回流域片区。东距上海200公里,答西距省城南京68公里;东与常州市新北区、武进区相邻,西、北与丹徒区相连,南与常州市金坛区接壤。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丹阳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
新莽始建国元年改曲阿县为凤美县。
东汉初复名曲阿县。吴嘉禾三年(234)改曲阿县为云阳县。
晋太康二年(281)复名曲阿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丹阳县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阳郡为润州,丹阳县属润州。后经历朝,丹阳均属镇江。
民国元年(1912)丹阳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丹阳全境解放,属镇江专区。
1958年9月改镇江专区为常州专区,丹阳县属常州专区。
1959年9月又改常州专区为镇江专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后,丹阳县属镇江市代管。
1987年12月,丹阳撤县设市,为丹阳市,仍属镇江市代管。
④ 丹阳的民俗文化
丹阳历史悠久,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丹阳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丹阳位于吴语边界处,绝大多数地区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丹阳话保留浊音和入声,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有6个声调,拥有当代吴语大部分特点。西北个别镇的一些村落为江淮官话。其余各地均为吴语。和常州话同属毗陵小片。
丹阳话在青少年中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普通话的过度推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起全面禁止方言),此外还有与邻近地区交流日渐频繁等。希望丹阳人重视、保护丹阳的吴语语言文化。 家庭饮食
丹阳人以大米为主粮,通常是两粥一饭,即早晚粥,中午饭。大米主要有粳米、籼米和糯米。早上粥一般是大麦粥加米粉米团子,或米粥,也有人家吃泡饭的;晚上粥多为咸粥、汤面;中午饭均为大米饭。米饭有两种,一种是煮(焖)饭,即将米加上适量水置于锅内煮焖;另一种是捞饭,是将米加上较多的水煮沸后,用笊篱捞上置于饭篮内再蒸烧,水内留下少量米烧粥。
丹阳人以大米为主食,大米食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米饭类,品种有粳米饭、籼米饭、糯米饭。米饭又分咸菜饭和淡白饭。咸菜饭又分青菜咸饭、白菜咸饭等;淡白饭又分纯淡白饭、豆淡白饭、番瓜淡白饭等等。二类是米粥类,品种有淡米粥(即白粥)、咸米粥、豆米粥、瓜米粥等。三类是米粉食品类,即将大米加工成米粉后而制作的食品,如粉米团粉糕、粉丝、粉粥等。丹阳人很讲究“吃饭”,以粳米和菜,加上猪油做的饭味美价廉;以籼米饭炒蛋又是一种吃法,入味可口、有营养;而以糯米饭撒上桂花、玫瑰、红绿丝和豆沙,民称是八宝饭,多用于招待宾客。
面粉亦是丹阳人主食之一,仅次于大米。面粉通常是指小麦面,而在丹阳还有元麦面、大麦面、荞麦面。丹阳小麦面食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面条、馒首、包子、馄饨、面酱,以及油氽的油条、馓子,还有各种糕点等;元麦、大麦面的吃法则多与大米煮大麦粥。
丹阳人吃大麦粥很普遍,可说家家都吃,农村人更是一年吃到头。“丹阳人大麦粥命”的说法就源于此。
点心
点心是糕饼之类的小食品,民间俗称“茶食”。丹阳糕点东取苏式糕点、北取扬式糕点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丹阳糕点选用上等细粮、优质油脂、精制食糖和蛋晶作主料,以果仁、蜜饯、肉类、乳制品、芝麻等作配料,辅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制成形态各异和口味不同的饼、糕、酥、片、卷、包、点等品种,具有甜、软、糯、松、酥、香、脆的风味特色。丹阳糕点可分五大类:一是烘烤糕点类,俗称炉货制品,有各种酥饼、月饼、面包、蛋糕和京江齐等;二是油炸糕点类,有大京果、小京果、开口笑、一口酥等;三是熟粉糕点类,又称冷作制品,有薄荷丁、山楂糕、松子糕;四是水蒸糕点类,有云片糕、雪片糕、寿桃糕等;五是工艺糕点类,如浇花蛋糕、喜庆糕桃等。糕点的制作城内以同泰福南货店最有声誉;乡村以里庄著称,其大糕选料考究,配方独特,做工精细,味美质佳,具软似酥、甜似蜜、香赛兰、白如玉的特色。
丹阳糕点除常年品种外,不同节气亦有不同品种上市,有春饼、夏糕、秋果、冬糖之说。即春有酒酿饼、杏仁酥、桃酥;夏有绿豆糕、水发糕;秋有中秋月饼、麻果、巧果仁子;冬有花生糖、寸金糖等。特别是“京江饣齐不受节气限制,常年有之,且延续至今。
风味小吃
丹阳其主要品种有豆腐脑(花)、豆浆、回卤干、豆腐干、香干、油炸臭豆腐干、面条、馄饨、水饺、汤圆、酒酿元宵、包子、烧卖、烧饼、糍饭、油条、麻米团、馓子、麻花、锅贴、油炸糍粑、油饼子、春卷、粽子、粘糕、荸荠串、山楂串、山楂糕、凉粉、茶叶蛋、炕山芋、煮藕、糖(沙)炒板栗、糖粥藕、绿豆粥、赤豆粥、八宝粥、炒屑、牛肉汤、鸭饺汤、莲子汤、羊肉汤、皮儿汤以及各种糕、饼、馒,各种风味的花生、蚕豆、瓜子等。其中以东乡(埤城、后巷)的羊肉,延陵的鸭饺,城内的豆腐花、小馄饶和牛肉锅贴最具特色。东乡羊肉以油而不腻、肥嫩可口而闻名遐迩,延陵鸭饺以清淡、鲜美、嫩酥、补阴舒肺为特色。城内的小馄饨、豆腐花是人见人爱的风味小吃。
吃茶
丹阳茶客极为考究。老茶客不太爱喝“头货子”(第一次浸泡的茶水),而喜欢二货子”或“三货子”,俗称“君子酒,仆仆烟,第二开茶可吃到天边。”为了使头货茶就能泡出味来,沏茶时一般先用少数开水把茶叶浸泡一会,然后再冲开水。
吃酒
丹阳旧时,城乡内外酒肆林立,民间饮酒成习。吃酒名目繁多,如团圆酒、中秋酒、重阳酒、端午酒、结婚酒、上梁酒、祝寿酒、接风酒、利市酒、开业酒、满月酒、交周酒等等。丹阳酒俗以陈(白)酒为佳,因酒越陈越香醇。丹阳人喝酒又爱喝温酒,忌喝冷酒。酒宴斟酒时按座次依次进行,酒壶嘴不能对着别人,否则称为失礼。
⑤ 江苏丹阳有些什么著名的文化景点吗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详细地址:座落于丹阳市灯具之乡界牌镇景点介绍: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座落于丹阳市灯具之乡界牌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7月,遵照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精神,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及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后,在界牌乔家大院成立了以邓振询为书记的江南军政委员会和罗忠毅、廖海涛为领导的新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苏南抗日党政工作。
旧址以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详细陈列了丹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也得到了生动体现。 吕凤子故居 详细地址: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景点介绍: 吕凤子故居在云阳镇新桥西56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吕凤子住宅只有砖木结构平房两小间,占地40平方米。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吕浚,初字凤痴,后书凤子,早年画名“江南凤”,后书凤先生,生于丹阳县城厢梧桐山下吕丽泉家。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生前在故居内栽植许多珍贵花木,两棵桂花至今仍生机盎然。 唐 钟 详细地址:在丹阳市人民公园内景点介绍: 唐钟座落在丹阳市人民公园内,铸造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铜质,高2.14米,厚0.11米,口径1.41米,口沿铸以宽郭,唇六曲,钟体黑幼绿,分三段浇铸,痕迹清晰;凸铸旋纹和竖向线条将钟体分成八个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内铸矩形和梯形几何纹样,布图简朴大方,增强了钟的立体感和饱满度。钟纽造型为连体双龙,头上长有双角,长舌下垂于钟顶又微微上卷,身披鳞甲,四足撑立,生动逼真,是我国传说中薄牢的形象。
史载,丹阳铜钟是一个名叫王十四娘的信女发起铸造的。钟体铭文称钟重5500斤,电子秤实称结果为6025斤,这为研究唐代与现代衡器比率增添了又一个有价值的数据。
唐中和钟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杰出水平,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异彩,它端庄、古术、雄伟、秀美,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风姿绰约,婷婷玉立,向人们展示着它重获新生的动人风采。
现有资料表明,保存最早的佛钟铸造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可惜它已东渡重洋,为日本东京井上源太郎所收藏,而国内留存铸造时间最早的就是唐钟了。被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的铜钟有四:丹阳唐钟、泰州南唐铜钟、淮安金代铜钟、南京明代铜钟,无疑丹阳铜钟当之无愧为“江苏第一”。 玉乳泉 详细地址:位于城北观音山原广福寺观音殿前(今丹阳市建材总厂内) 景点介绍: 玉乳泉位于城北观音山原广福寺观音殿前(今丹阳市建材总厂内)。晋太元时凿,宋景定四年(1263年)寺僧为井建亭。唐张文新《煎水茶记》誉其为“天下第四泉”。
井名“玉乳泉”3字为宋朝宰相陈尧佐手书。井圈为青石所制,出土高0
⑥ 描写丹阳练湖四季风光的美文
在丹阳的历史上,练湖和丹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作为江南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练湖对丹阳及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个历史名湖,练湖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对提升丹阳的知名度,扩大丹阳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解放后的国营练湖农场在科学种田、水稻育种、畜牧与水产养殖上多次受到省和国家的表彰与嘉奖,为这个虽不存在的历史名湖留下了新的辉煌。今天,我们如何打好用好这张历史名片,让这个历史名湖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在丹阳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练湖是江南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练 湖和国内其他名湖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湖,而是人工湖,是1700多年前西晋初年为解决丹阳一带的水患和农田灌溉而修的一项水利工程。据史料记载为“西晋广陵相陈敏令弟陈谐遏马陵溪水以灌云阳”。《丹阳县志·水》载:练湖形成时“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时周长40里,面积10.3万亩。唐代,刺史韦损扩湖为周长80里。本是一项水利工程的人工水库,却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人工湖泊。由于当时丹阳史称曲阿,故被称为“曲阿后湖”。而后又叫过“开家湖”、“丹阳湖”。练湖的形成,使丹阳及周边的丹徒、武进、金坛等数县的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从而使以丹阳为中心的江南一带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全国经济中心逐渐向江南转移,而政治中心却仍在北方,封建王朝每年都要通过运河转漕大量的东南之粟,大运河便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南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通大动脉。练湖紧邻大运河,处于江南镇江至常州之间,由于这一带地势较高,丹徒、丹阳地段运河常常因水浅而使漕运受阻。据历史记载,隋炀帝的四重龙舟就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要使这样的龙舟能够通行无阻,运河河宽、水深、弯曲半径等方面必须满足其要求。由于练湖是人工湖,湖底较高,和大运河仅一堤之隔,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以练湖之水,济漕运之厄,不失为高明之见”的重大举措。
到唐朝时,对练湖的管理逐步纳入官制。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转运使刘晏分官吏主管练湖。唐永泰年间扩湖蓄水,禁筑湖堤和滥垦湖田。于旱时引湖水注入河中。“禁引灌,自是河漕不涸”。并对练湖用水管理极严,明令“盗决(泄水)者,罪比杀人”。严禁豪强耕湖为田。在唐引湖济运的基础上,宋朝时对练湖更是多次整治。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先后三次浚治练湖,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用工126397个,耗米8800石,耗钱21314800。北宋是中国船闸大量出现和使用的年间,在镇江修建京口闸。北宋167年间对练湖浚修三次。南宋152年间对练湖浚修8次。宋代是练湖济漕功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年代,“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也是运河漕运最发达、最繁忙的年代。元统一中国后,虽然政治中心由宋代都城汴京(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迁到北京,但当时经济中心仍在江南,尤其是粮食主要取之江南。元朝为加强对练湖的管理,增设湖兵(最多时达100多人),专门管理湖水和修筑湖岸,并委任镇江路达鲁花(官名)协管练湖,同知(官名)掌练湖斗门之启闭。
明朝时期,北方对南方的财赋依赖愈重。明代继承唐宋遗法,借练湖蓄水济运,对练湖济运工程多次迭加修治。明建文三年(公元1421年),由镇江知府刘辰主持,全面整治练湖,政府还颁布禁令,严禁豪民侵吞湖滩。弘治、嘉靖年间,曾多次处置侵湖活动,退田还湖,以利蓄水。明万历年间,郡守吴■谦,在练湖中修埂一座,隔湖为上下,埂上建闸三座,以领上湖之水渐达下湖。下湖与运河联接处,又建闸三座,石■一座,用以调节运河之水。并立“钦依湖禁”石碑。元明期间,侵湖与复湖之争便不断涌现,为保持练湖对运河水源的供给,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从采用“验亩加税”的经济处罚到实行严刑峻法,依律处治,轻者戍边远,重者下死狱。这些措施的使用,对侵湖活动有所遏制。
清代,因练湖蓄水逐渐减少,济漕功能日趋减弱。尽管清政府对大运河和练湖的整治极其重视,采取诸多对策,但运河阻塞,漕运衰落的总趋势终难避免。同时,由于练湖水源减少,滩涂大量出现,加上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影响,不能正确处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更谈不上生态平衡的长远发展。康熙十九年,吏部长官张鹏与江苏巡抚慕天颜以“裕固便民”为由,上奏将上练湖改为农田增加农业税收。此例一开,众皆效尤,下练湖也相继被吞食,练湖水面更加萎缩,运漕水源枯竭。康熙46年,康熙圣驾南巡,有官民申奏练湖垦殖之危害,修复练湖之利是。康熙听之有理,逐下旨恩发钱币,开发练湖以资漕运。我县名人汤展文,力主废田复湖,乃著《复练湖议》数篇,为邑中巨蠹汤国相等所恨,暗中与镇江府署徐士起勾结,造匿名贴谤毁之。不久汤展文被捕于焦山僧舍下之丹徒县狱。后上书华州杨英山先生得以平反出狱。汤展文出狱后,适逢朝廷捐资复湖,又继续为湖事奔走,并作《练湖歌叙录》记其本末。康熙47年,我县乡绅及滨湖居民为感谢皇上赠银复湖之恩,在下练湖湖心高岗处筑墩修亭,以示纪念。苏州太守陈鹏年条书“万世永赖”四字制匾挂于亭中,这便是有名的“圣恩亭”及以后的“湖心亭”之由来。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在练湖黄金坝及东岗筑堤蓄水,固圩2880丈,增减水石坝,改27处古涵洞为水门,新建石闸一座,对蓄水、泄洪、济漕设施作全面的调整和综合利用。“漕运民田,咸臻利赖”。另外,还改造和迁移了张官渡闸。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和江苏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练湖这一历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民国25年(1936年),由省水利厅主持修建了练湖五孔闸。练湖五孔闸的修建对练湖的蓄水灌溉和济漕及丹阳城边水系的维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丹阳水利工程的形象代表,其宏伟壮观的闸身和开闸放水时的轰鸣为古老的练湖又增添了一个著名景点,成为丹阳不可多得的又一旅游资源。
翻开清朝版、台湾版及练湖农场先后编印的《练湖志》,看看史志上一篇篇关于练湖整治、重修后的“碑记”。我们就一定会感受到,练湖不仅是历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有着灿烂辉煌和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丹阳不可多得的最重要和最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国36年(1947年),由于铁路公路的发展,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加上航道疏浚,练湖济漕功能全面退化,又由于湖面日益萎缩,中纺实业总公司束云章先生申请垦殖练湖,建起了江南最早的农场, 以此揭开了练湖新的一页。
二、练湖是运河文化带的历史名湖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封建社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贯通后,对运河两岸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加速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原先相对落后的江南很快发展为国家的经济依赖及文化先导地区。城以水兴,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独特的运河经济带、运河城市群、运河文化带和运河风光带。练湖就是大运河经济带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是运河风光带上最典型的江南水乡代表,因而逐步成为运河文化带上的历史名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播放《话说运河》历史专题片,其中在谈及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中,提到运河文化带最著名的几大历史名湖时,其中就有练湖,并把练湖与太湖、洪泽湖、西湖、玄武湖等相提并论。在讲到消失的练湖时,陈铎那苍劲有力、深沉而饱含惋惜之情的话语,至今还深深地留在笔者耳边。
《幼学琼林·卷一·地舆》中有这样一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五湖”。这里的“润州之丹阳”就是指镇江之练湖。中国人喜欢用“五湖四海”和“三山五岳”来表示中国之博大。《幼学琼林》是明代以后儿童入学的必读课本,可见练湖当时在天下的知名度和其独特地位。应该说,此时之练湖,不仅是丹阳之历史名湖,是江南之历史名湖,也是国家之历史名湖。
练湖作为历史名湖,不是因为其水域之辽阔,不是因为其地势之险峻,练湖之所以成为我国的历史名湖,除前面提到的它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大运河的漕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形成湖泊后,逐渐展现出来的秀美水乡田园风光,从而成为江南水乡文化和田园文化的杰出代表。又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毗邻大运河,又处于江南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镇江、常州和苏州之间,交通便利,故而吸引了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包括帝王将相到此游玩观赏,从而又引出许多名人轶事,千古诗词歌赋,为练湖的兴旺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和放大效应。
在古代帝王中,从南北朝的齐、梁帝王,宋文帝刘义隆,到清朝的康熙、乾隆,都多次驾临练湖。尤其是乾隆在六下江南中,曾两次驾游练湖,并即兴赋诗,留下千古佳话。一个多次受到国家帝王重视并光顾之湖泊,在国内大湖泊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在文人墨客、官宦将相中,有南朝的颜延之;有唐朝的李白、陆游、许浑、李华、权德舆;有宋朝的杨万里、陈东、陈师道、苏庠、葛胜仲;有元朝的萨都剌、宋■;有明朝的姜宝、张珍、丁鸿阳;有清朝的王士祯、彭澧、徐锡鳞、於震、孔尚任;有近代革命志士彭炎等一大批诗词名家、文豪名士。尤其明清时期,游练湖、歌咏练湖的诗词达到极盛,几十位诗词文豪留下了近百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歌赋。一个历经千年以上被历代名人讴歌赞美之湖泊,在中国湖泊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长达1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练湖兴废变迁,留下了相当多的碑记碑刻,并先后留下《练湖志》三部,从而使并不壮观的练湖这一人工湖跻身我国湖泊志上的历史名湖,并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丹阳而言,练湖不仅带来运河文化带上的历史名湖的光环,更重要的是它是丹阳人农田水利之受益者,更是丹阳人游玩消闲的后花园。城以水兴,丹阳城的发展无不和练湖的兴盛紧紧相连。练湖的蓄水灌溉功能,使丹阳的农业有了相对稳定的水利资源;练湖对大运河的济漕功能,使丹阳为历朝历代帝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倚重,从而大大提升了丹阳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
练湖优美的水乡田园风光,是丹阳人消夏避暑之胜地,练湖丰富的水产资源更为丹阳人灾荒之年救灾之依托。练湖及周边村庄经湖滨居民和丹阳人的加工提炼,使神话般的练湖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更加深了练湖文化的丰富内涵。如关于练湖起源中的“金脸盆”的传说,丹阳封缸美酒的传说,练湖24景及道人墩、湖心亭等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梅子与丁郎”的故事成为丹阳最美的民间故事;张官渡、龙城、东岗、居安、花园村等许多村庄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传说故事,这在中国乡村中也是不多见的。
在下练湖湖心岗地——湖心亭到清代更是名气极盛,先后建有圣恩亭、文昌阁、关帝庙、刘猛将军庙、练湖书院,并有纪念为整修练湖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的活人祠堂等。当时的湖心亭,楼阁亭榭辉映在碧波如练的湖水之中,百年的古黄杨参天繁茂,在丹阳人心中无疑是一处人间仙境。民国时期在湖心亭之东,西门古运河边,由省水利厅主持修建的气势恢宏的练湖五孔闸,傲立湖岸。开闸放水时溅起的巨浪水花及发出的轰鸣声至今还深深留在老一辈丹阳人的心中。遗憾的是练湖这些名胜古迹在历史的变迁动荡中,或毁于战火,或毁于人为的破坏,给丹阳人留下了无数的遗憾。
三、练湖在近现代史上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光辉业绩
在近代,丹阳人最值得光荣和自豪的莫过于在抗日战争初期,丹阳人民在管文蔚领导下组织起抗日自卫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新四军贯彻党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北上伟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功绩彪炳千秋。而在抗日自卫团中有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就是韦永义、朱廉贻组织发动起来的练湖六乡抗日自卫团。韦永义、朱廉贻后来都成了新四军挺纵的重要领导骨干。
在挺纵随新四军北上以后,练湖又成为新四军从茅山根据地至苏北根据地地下交通线上十分重要的基地和中转交通运输站。不仅有交通员数名,并设有张官渡地下交通站,在1940年6月为新四军巧渡大运河,通过沪宁线做出过重要贡献。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张九宝1943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英勇不屈,壮烈牺牲。
解放后,练湖农场即成为新中国在苏南最早的国营农场。练湖农场成立后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很快发展成为国家级稻麦原种场,并在农业机械化、科学种田和畜牧、水产养殖等多方面为丹阳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杰出的示范作用,多次受到省政府和国务院的嘉奖。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如王震、陈慕华等先后到练湖视察指导工作;国际友人包括国家元首也多次到农场参观学习;更有一批像陈永康等国内知名农业专家在农场从事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农场还先后受国家和省农业部门的委派,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到非洲友好国家指导水稻种植和医疗服务工作,为丹阳人民争了光。“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委“五七”干校六大队来到丹阳,一大批省直厅局级领导在练湖下放劳动,对练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练湖农场勇于解放思想,较早地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主动接轨地方经济,主动把农场融入丹阳板块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大潮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艰难改革,加快农场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使农场经济发展与丹阳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农场在2006年整体划归丹阳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练湖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划归丹阳后,练湖的整体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丹阳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纵观练湖形成后1700余年间练湖与丹阳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历史上丹阳城区呈螺旋式向东南发展,但丹阳的根基在西门。西门曾经是丹阳历史文化发展的起点,而西门外的练湖则是丹阳历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中国古代城市大多以水兴市,居水而建,因水而兴。练湖的形成和大运河的贯通无疑对丹阳从一个小村镇逐渐成为一个江南名城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练湖是丹阳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瑰宝,丹阳因练湖而富饶,而美丽,而闻名天下。如果说丹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练湖无疑是丹阳历史上具有珍贵价值的一张历史名片。
一个城市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没有活力;一个城市如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无疑会失去灵魂,以练湖为代表的丹阳水乡文化和以六朝石刻为代表的六朝文化是丹阳人民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丹阳人民永久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练湖是丹阳人的一个梦,我们需要“齐梁皇帝故里”的美誉,我们更应喜爱我们丹阳人千百年来自己创造的练湖水乡田园文化。这就是我们丹阳人练湖情结的历史根源之所在。
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苏州有太湖,南京有玄武湖,我们丹阳人应该自豪地说:“我们丹阳有练湖”。
⑦ 丹阳的由来..
1.铜的别称。 唐 吕巖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专阳。”宋 赵令畤 《侯鲭属录》卷一:“余家有古镜,背铭云:‘汉 有善铜出丹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 东坡 ,亦不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丹阳虽上仙,安能弃轮迴,舍因缘,自脱於人世苦海之外耶?”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
⑧ 丹阳名字的来源是啥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即丹江,根专据“山水阴阳,属水北为阳”的理论命名丹阳。
丹阳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镇江市代管,位于江苏省南部,1987年12月,丹阳撤县设市,为丹阳市,由镇江市代管。丹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8)丹阳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丹阳是六朝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丹阳东北部的丘陵郊野地区,可说是丹阳六朝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埤城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域。丹阳市境内的文物众多。南朝齐梁陵墓石刻有1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地处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带,北部低山丘陵岗地是宁镇丘陵伸入市内部分,长17公里。全市有8大山体,总面积18.53平方公里,其中主峰8座,次峰9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