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临汾历史文化

临汾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4 04:14:39

A. 临汾有何历史故事

山西临汾介绍 称为华夏第一都尧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东倚太行山与长治、晋城两市相连,西北沿吕梁山与吕梁地区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以韩信岭为界与晋中地区相隔,南与运城地区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沿河形成了临汾盆地。吕梁山延伸临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临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晋水。古代的临汾城位于现在的金殿镇一带,因城池建筑于平水之阳而得名平阳,有“尧都平阳”之说,又因城如卧牛,亦称卧牛城。临汾市历史悠久,古代,曾在这里先后设置平阳郡、平阳县、平河县。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为临汾县,现在为临汾市。地理座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全地区辖3市14个县。总面积20280平方公里,管辖3市14县,人口358万,城市人口20多万。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比较显著,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度偏高,秋季阴雨较多,科季空气干燥。 解放后经过每年的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原煤、焦机、钢铁、电力为主,化工、建材、轻工、农材组成的门类就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临汾以花果城闻名全国,全城绿化覆盖率占城市建设面积的20%以上,市内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绿化,市内有梨树街、柿树街、红果街、樱花街,沿街种植果木树达1500余株,建花坛500多处,各种绿荫树100多万株,行道树1万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内百花齐放,色彩缤纷,果实喷香。 临汾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该区境内多山,有雄伟高峻的山峰,标灌众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贵的动植物。“仙洞沟”以其雄伟险秀、寂静隐蔽而著称。“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瀑”。听之若雷庭之鸣,望之如虹霓之射,现已被称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之一。“龙”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汇集,由青石雕刻的龙口吐出而得名。该区古遗址、古建筑、雕塑、民居多,观赏价值高。广胜寺、候马晋国遗址、丁树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华夏。千佛庵、东岳庙、尧庙宫、洪洞古大槐树、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监狱(苏三监狱)等十余处景点建筑精美,景色宜人风格独特。“花果城”作为临汾市(地区行署所在地)的象征,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临汾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临汾人,为抗击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著名将领。

B. 临汾悠久历史和文化

山西临汾介绍

称为华夏第一都尧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东倚太行山与长治、晋城两市相连,西北沿吕梁山与吕梁地区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以韩信岭为界与晋中地区相隔,南与运城地区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沿河形成了临汾盆地。吕梁山延伸临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临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晋水。古代的临汾城位于现在的金殿镇一带,因城池建筑于平水之阳而得名平阳,有“尧都平阳”之说,又因城如卧牛,亦称卧牛城。临汾市历史悠久,古代,曾在这里先后设置平阳郡、平阳县、平河县。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为临汾县,现在为临汾市。地理座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全地区辖3市14个县。总面积20280平方公里,管辖3市14县,人口358万,城市人口20多万。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比较显著,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度偏高,秋季阴雨较多,科季空气干燥。

解放后经过每年的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原煤、焦机、钢铁、电力为主,化工、建材、轻工、农材组成的门类就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临汾以花果城闻名全国,全城绿化覆盖率占城市建设面积的20%以上,市内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绿化,市内有梨树街、柿树街、红果街、樱花街,沿街种植果木树达1500余株,建花坛500多处,各种绿荫树100多万株,行道树1万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内百花齐放,色彩缤纷,果实喷香。

临汾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该区境内多山,有雄伟高峻的山峰,标灌众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贵的动植物。“仙洞沟”以其雄伟险秀、寂静隐蔽而著称。“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瀑”。听之若雷庭之鸣,望之如虹霓之射,现已被称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之一。“龙”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汇集,由青石雕刻的龙口吐出而得名。该区古遗址、古建筑、雕塑、民居多,观赏价值高。广胜寺、候马晋国遗址、丁树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华夏。千佛庵、东岳庙、尧庙宫、洪洞古大槐树、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监狱(苏三监狱)等十余处景点建筑精美,景色宜人风格独特。“花果城”作为临汾市(地区行署所在地)的象征,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临汾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临汾人,为抗击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著名将领。

C. 临汾历史的地理环境

称为华夏第一都尧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东倚太行山与长治、晋城两市相连,西北沿吕梁山与吕梁地区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以韩信岭为界与晋中地区相隔,南与运城地区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沿河形成了临汾盆地。吕梁山延伸临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临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晋水。古代的临汾城位于现在的金殿镇一带,因城池建筑于平水之阳而得名平阳,有“尧都平阳”之说,又因城如卧牛,亦称卧牛城。临汾市历史悠久,古代,曾在这里先后设置平阳郡、平阳县、平河县。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为临汾县,现在为临汾市。地理座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全地区辖3市14个县。总面积20280平方公里,管辖3市14县,人口358万,城市人口20多万。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比较显著,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度偏高,秋季阴雨较多,科季空气干燥。

解放后经过每年的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原煤、焦机、钢铁、电力为主,化工、建材、轻工、农材组成的门类就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临汾以花果城闻名全国,全城绿化覆盖率占城市建设面积的20%以上,市内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绿化,市内有梨树街、柿树街、红果街、樱花街,沿街种植果木树达1500余株,建花坛500多处,各种绿荫树100多万株,行道树1万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内百花齐放,色彩缤纷,果实喷香。

临汾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该区境内多山,有雄伟高峻的山峰,标灌众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贵的动植物。“仙洞沟”以其雄伟险秀、寂静隐蔽而著称。“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瀑”。听之若雷庭之鸣,望之如虹霓之射,现已被称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之一。“龙”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汇集,由青石雕刻的龙口吐出而得名。该区古遗址、古建筑、雕塑、民居多,观赏价值高。广胜寺、候马晋国遗址、丁树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华夏。千佛庵、东岳庙、尧庙宫、洪洞古大槐树、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监狱(苏三监狱)等十余处景点建筑精美,景色宜人风格独特。“花果城”作为临汾市(地区行署所在地)的象征,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临汾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临汾人,为抗击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著名将领。

D. 山西临汾有什么,为什么说五千年历史要看临汾

山西临汾有浓厚的历史,这里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建成史非常悠久,所以很多人说五千年历史要看临汾。临汾是山西省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是一个地处汾水之滨的历史文化小城。

一、临汾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黄河早期文明的摇篮,也被称为华夏第一都。在很久很久以前,临汾就已经有人在居住了。据说在《帝王世纪》中所称的尧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在临汾,有许多物质文化,如威风锣鼓、蒲州梆子,还有大槐树、壶口瀑布、云丘山等著名景点。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懂了吗?

E. 有关临汾文化的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南城,那是个四季如春、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有连锦不断的高山,版雄伟粗壮的权树木,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聚星塔下的那架横在盱江之上的万年桥。
万年桥,一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它有很长的历史,是的,它始建于南宋时期。现存之桥建于明,至今已有360余年历史,是江西今存最长的石拱古桥,桥长410米,高10米,23孔。它和聚星塔级都是省级保护文物,建筑艺术精美、雄伟坚固,被誉为“南城八景之首”,不管春夏秋冬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观看。
这座桥经过多次的修复,现在已经面目一新,又重现出昔日的风采。它不但连通着城乡人民的往来,也向我们讲述着家乡的一段段历史。
啊,万年桥,你是南城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你是南城人民的骄傲!

F. 山西临汾风俗习惯

1、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地方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汾西县、洪洞县、霍州市等地流传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其中,汾西县的下团柏村更是威风锣鼓之村,下团柏村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

2、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4、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5、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

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6、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G. 临汾的历史有多少年

临汾地区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东与长治、晋城两市相接,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南和运城地区接壤,北与吕梁、晋中两地区毗连。现辖3市14县,计71镇170乡12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公署驻临汾市。
【历史】
临汾地区历史悠久,早在15万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在此劳动、生息。临汾古称平阳,相传为唐尧古都。春秋属韩,秦、汉为河东郡地。晋永嘉三年刘渊建都于此。隋为临
汾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民国初属河东道。解放后设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1950年为山西省临汾专区。1954年与运城专区并为副晋南专区。一九七一年两区分置,称为地区。
【地理地貌】
临汾地区地处黄河高原,汾河下游。东有太岳,西有吕梁,两山之间为临汾盆地。最高峰为太岳山系的霍山,海拔2346米,境内的吕梁山系以隰县的紫荆山为最高,海拔2012米。河流有百余条,主要为黄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为常流河,其他多为季节河。
【气候】
临汾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特点极为显著,年均气温10.7℃,一月零下
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毫米。无霜期为180天。
【气候】
全区共有耕地
64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麦、棉、杂粮、烟草、麻皮、花生、葫麻等经济作物迹有种植,林木覆盖面积392万亩,四旁植树1.7亿株。
临汾地区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铝、铜、石膏、油页岩等。煤的储量达160亿吨,以霍县,乡宁的煤最为驰名。
工业主要有机械、冶炼、煤炭、化工、建筑、电力、造纸、纺织、食品等生产和加工部门。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临汾钢铁公司、临汾动力机械厂、霍县矿务局、候马发电厂等。
【交通】
全区交通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纵贯区境南北,大运公路、临汾至平顺河口、晋城至禹门口、大宁至临猗、临汾至大宁、临汾至吉县七郎窝等干线公路和隰县石口至孝义桃红坡、霍县至石楼、襄汾至乡宁、隰县至永和、临汾至浮山等支线公路和众多的简易公路,纵横交借,创成了较完整的交通网。此外,太原至临汾开辟有民用航空线。极为方便。
【名胜古迹】
临汾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摇篮”之一,名胜古迹与革命遗址颇多,较著名的有襄汾的“丁村遗址”、吉县的“壶口瀑布”、临汾市的尧庙、洪洞县的广胜寺、隰县的小西天、蒲县的东岳庙、候马市的晋国遗址“新田旧址”、曲沃的景明瀑布、霍县的霍州署衙、乡宁县的千佛洞、永和县的赵家沟等。
【名优特产】
特产有临汾、襄汾的麻纸、浮山的民间剪纸。候马的皮影、乡宁的紫砂工艺品、冀城的 都砂锅,曲沃的烟叶,隰县的金梨,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红果等,都享有盛名。

H. 临汾的人文历史

丁村人
大约10万年以前,临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县城南丁村一带的古代汾河砂砾层中,发现了3枚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2000余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与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1个两岁幼儿的右顶骨化石。专家断定,丁村人的体质形态比北京人进步,时代晚于北京猿人而早于新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黄种人之间的中间环节,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性质。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类型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球,比较规则定型,用途已有明显分工。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类型,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人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那时的气候温暖、潮湿,汾河水大而清,两岸有宽阔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动物的斗争中生存着,过着狩猎和采集的集体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断提高着他们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汾河流域。
枣园稼穑
大约7000余年前,从历山转辗而来的一支群体,落脚在翼城县北撖乡枣园村。由于这里优越的生活生产环境,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发明了半地穴窝棚式房子。他们放火烧荒,开辟田园,种植粟黍,挖制窖穴,贮存粮食。终于成为一支比较兴旺的部落群体。1991年5月,在枣园村发现了这一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以生活用陶器为主和少量生产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脱壳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谷粒遗痕。枣园稼穑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折射了人类先民最早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唐尧建国
约4500年前,临汾盆地分布着一支独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区确立了统领诸方国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据史籍记载,尧“封于唐”,“游于陶”,又称陶唐氏,“尧治平阳,统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处占地4万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区的墓地。从葬制、葬具、殉葬品显示出的差别表明,当时已步入文明社会阶段。陶寺遗址,还发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遗址群,以及烧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遗址,出土了成套的礼乐器物,玉钺、石磬、鼍鼓和象征王权的彩绘蟠龙陶盘,表明这里不仅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而且已经出现了中央国家政权。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概括说:“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文化的交汇撞击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确定了华夏的根基”。据《帝王世纪》载,帝尧元年为甲辰年,专家们依据不同的资料,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推定出同样的结论:帝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
叔虞封唐
商周之际,翼城一曲沃之间有一唐国,史籍记载是唐尧后裔的封国,史称旧唐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诸侯,誓师牧野,一举灭商而占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属国,旧唐贵族不满周的统治,到周成王时期,旧唐贵族参与了“武庚叛乱”,周公东征镇压,征服了旧唐势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后,对旧唐遗民采取怀柔政策,沿用旧唐制度,尊重旧唐习俗,依用唐的称号,建都于翼,叔虞也被称为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平水)之旁,改国名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迈出了第一步。传九世,到昭侯时,由于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势力强大,改晋为翼。曲沃武公兼并翼,又改称晋,并通过贿赂周王室,被命为晋君,列为诸侯,晋国从此逐渐强盛。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始祖。
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十多个国家流亡19年之后,终于在秦国帮助下,被晋军迎至曲沃即位,是为晋文公。那时,晋国国内混乱、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文公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顿国政。一是整顿吏治,“公属百官,赋职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职,必建高功;为节省开支,给各级官吏的俸禄做出具体规定:消除了各种苛刑,使晋国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弃责薄敛,宽农通商”,减轻农民负担,劝民农桑、降低关税、沟通商旅。两年时间,国家府库丰盈,农民丰衣足食,社会风气改变。三是加强军队建设,由原来的两个军扩充到三个军,趁周王室内乱,出兵勤王,护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声望。公元前632年,文公与楚国战于城濮,依前约“退避三舍”表示礼让,结果打败楚军。周王亲自设宴犒赏晋军,策命文公为方伯,成为盟主,号令诸侯,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文公执政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业,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代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
迁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采纳卿韩厥的谏言,于2月23日迁都新田。1957年,晋国遗址在侯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坞、呈王、马庄等七处相继发现。古城遗址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墙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处达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墙外有宽6米、深3至4米的护城河,城内有宫殿建筑遗迹,殿基为正方形,高6.8米,长宽各52米。专家认为那7处古城遗址就是晋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筑遗存。据史料记载,新田从晋景公迁都至晋国灭亡共经历十三世,即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共208年。在此期间,新田一直是晋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晋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后,晋国六卿势力愈来愈强,晋公室的力量逐渐削弱。六卿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弱肉强食,不断兼并弱小贵族,六家内部也多次发生内战。到公元前490年,范、中行两家败北,韩、赵、魏、智四家逐渐掌握了晋国的政权。公元前454年,智联合韩、魏围攻赵于晋阳,3个月无法破城,遂水淹晋阳。危难之际,赵利用韩、魏、智同兵不同心,离间韩、魏,决堤放水,倒灌智营,智军大败。之后,尽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韩、赵、魏三家合谋,只以绛、曲沃两城为幽公俸食,余地全部归于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与晋侯并列。韩都平阳(即临汾),赵都中牟(即鹤壁),魏都安邑(即运城)。那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战国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迁晋静公于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绛两地。公元前376年,废晋静公为庶人,迁于屯留,而再分其地。晋自唐叔虞传至静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绝。
平阳封侯
秦汉之际,平阳县曾是项羽所封魏王豹的国都。公元前204年,刘邦派曹参、韩信率兵攻占平阳,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刘邦封曹参为平阳侯。曹参其子曹窜、其孙曹奇、曾孙曹畴先后袭封平阳侯。曹畴承袭平阳侯时,汉景帝把大女儿(即平阳公主)嫁给他,后来曹畴因病与平阳公主一起回到平阳居住。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阳侯府选中舞女卫子夫带入宫中。公元前128年,卫子夫产下一子即太子刘据,遂立为皇后。卫子夫的得宠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随之显贵起来。她的弟弟卫青入宫做了侍中,后升为车骑将军,抗击匈奴、收复失地、战功赫赫,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她的外甥霍去病为车骑将军,抗击匈奴,功过卫青,也被封为大司马。去病将同父异母弟霍光从平阳带入宫中侍奉武帝,武帝临终时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要他辅佐幼主,霍光历任两朝辅政,“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掌权长达20年之久,后来帮助刘据的孙子做了皇帝,即汉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卫氏一门因卫子夫而发迹,以军功而得贵,威震天下60年。
刘渊建汉
西晋末年,司马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即离石)起兵反晋。刘渊系匈奴贵族,自幼聪明好学,谙熟汉文,晋武帝咸宁年间曾作为人质久居洛阳,深得西晋君臣赏识。其父死后,刘渊代父为左贤王,回到离石统帅匈奴五部。为了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刘渊自称汉皇的外甥,复汉反晋。公元308年,迁都蒲子(即隰县),同年四月,正式称皇帝。后采纳太史令“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迁都平阳”的建议,于公元309年定都平阳。在金殿村修筑金城作为帝都。由于他以复汉反晋为旗帜,严整军纪,妥当处理民族关系,使汉国势力发展很快,北取并州,南攻西晋国都洛阳。其势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后第四子刘聪称帝。公元311年,刘聪攻陷洛阳,将晋怀帝掳至平阳,公元316年,又破长安将晋愍帝掳至平阳,二帝蒙羞被杀。公元318年,刘聪死,原刘渊部将石勒在河北势力壮大,趁机攻进平阳,纵兵大掠,焚烧宫室。在平阳立国10年的汉国就此灭亡。
法显西行
法显,东晋高僧,原姓龚,平阳武阳人,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由长安启程西行,路经甘肃、新疆,翻越葱岭,穿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艰苦跋涉6年之久,到达天竺。遍访圣迹,寻求律藏,学习梵语,整理编译佛经。公元409年,经印度西孟加拉邦,到达斯里兰卡,后又渡海东归,到达印度尼西亚,前后13年,共游历30多国,行程4万余里,带回很多梵文佛经,于公元412年回中国时,已是86岁的老人。回中国后译出了《摩诃僧只律》、《大泥洹经》等六部一百多万字的佛经,还将沿途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记叙了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况,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文化、宗教和中国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详备的宝贵资料。法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译家,也是中国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战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万大军从清徐南下,经汾阳到达灵石,欲取长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地形十分险要。李渊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万扼守霍邑。李渊到达灵石正赶上霪雨季节,山道泥泞,无法进军。李渊一方面给起义军李密写信,让其在洛阳牵制隋军,另一方面由于南下受阻,派人联系援兵,继续调运粮秣,待天晴后进攻霍邑,以“先入咸阳,号令天下”。8月初天气好转,李渊率军傍山取道,逼近霍邑,采取诱敌出战的战术,让前军兵临霍邑城下。宋老生打开城南门和东门杀出,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骑兵飞奔东南两门,截断宋老生入城后路,前后夹攻,宋老生战死,隋军大乱。李渊乘势攻城,一举拿下霍邑。然后取临汾,克新绛,达龙门、蒲坂,突破黄河天险攻入长安。第2年5月,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梁兴抗金
两宋之际,金朝统治者经常骚扰中原。公元1126年10月,金军占领了平阳。农民梁兴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在平阳一带组织农民建立抗金武装“忠义社”,1134年11月与金军展开英勇激战。第2年,金军在平阳向义军反扑,梁兴带领义军一百多人与金军殊死搏斗,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渡过黄河,投奔岳飞帐下。1140年5月,梁兴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区开展敌后斗争。1140年夏天,先后收复沁水、翼城、赵州以及河南巩县、汲县、沁阳等地,断绝金军粮草,牵制金军活动,屡战屡捷,中原大震。1141年底,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梁兴仍然在太行山坚持抗金斗争。1148年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献身。
明代移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的一场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元代政权,建立在军事暴力征服基础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最野蛮、最黑暗的朝代。由于阶段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战乱连年不断,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使河南、山东、陕西等原黄河流域地区民不聊生,出现了“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的现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着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面对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的荒凉情形,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泉、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由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由于地形原因,山西境内鲜有波及大的战乱,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过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因而成为大批难民的庇护所”,使得山西人口暴增。《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四人,是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洪洞县是平阳府人口大县,是晋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贾村驿,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川资。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树也由此走进历史的记忆,成了记录沧桑移民历史的物象化石。古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古代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官方移民,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

阅读全文

与临汾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