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际结算的定义
笨蛋,国际结算也不知道
所谓国际结算指:
国际间的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机关以货币表现的债
权、债务的清结。亦称国际清算。国际间的债权、债务
是由于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联系而产
生的,它包括贸易往来,资本和利润的转移,劳务的提供
和偿付,国际交通、航运、保险费用的收支,侨汇、旅
游、政府的对外事务活动等所引起的国际间货币收付行
为。
国际结算作为国际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运用
最科学、最迅速、最安全的方法来完成国际间债权债务
中的票据、单据和货币资金的收付。
起源和发展 国际结算起源于国际贸易。在漫长的
历史时期中,国际结算的具体形式随着整个社会政治、
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形成各种为世界各国
都能接受的结算工具和方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当货
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出现后,最初的国际结算形式
是现金结算。中国从汉代开始,在对中亚及中、近东的
陆上贸易和对日本及南洋各国的海上贸易,以及在古代
和中世纪初期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对外贸易,都长期
采用现金结算。
从15世纪末叶起,封建社会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过
渡,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各国都很重视发展出口贸
易。由于在交易中现金的携带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于是
促使国际结算从现金结算方式逐步转变为非现金的票据
结算方式。近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使国际结算从商人
间的直接结算逐渐转变为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结算,银
行成为沟通国际结算的渠道。由于银行信用较商业信用
有更多的优越性,因而银行发展成为国际间债权债务的
清算中心。这是国际结算的一个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
化大生产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国
际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单据的“证券化”
使得商品买卖可以通过单据买卖来实现,卖方提交单据
代表提交了货物,买方付款赎取单据代表取得了货物。
这种变化使得远隔重洋的国际贸易商人可以不必见面,
而以邮件、电报等通讯手段即可完成交易。国际间商品
买卖的结算从“凭货付款”转变为“凭单付款”,这是
国际结算的又一个进步。到了19世纪70年代,票据和单
据在国际结算中已经完全结合起来,跟单汇票广泛地运
用于国际间商品买卖的结算,并且形成了通过银行办理
跟单托收和跟单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这使得贸易商不仅
能依靠银行信用安全地收回货款,同时还能以单据作为
抵押品向银行取得资金融通,使在途资金占用的时间日
益缩短。至此,国际结算进入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度逐步走向崩溃,特
别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
的打击,大批工厂企业破产,拒付毁约的情况普遍发生,
外汇管制以及各种排他性的结算方式在大多数国家广为
流行,造成出口收汇落空的风险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从
而迫使出口商不得不减少使用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跟单
托收方式,更多地依靠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跟单信用证
方式。
随着现代通讯手段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
最新的科技成果逐步运用在国际结算上。到20世纪70年
代中期,国际结算已经广泛采用了综合电子技术,使国
际结算工作电子化和网络化。
当代的支付方式 当前,国际结算的支付方式主要
有以下几种:①汇款。指一国的付款人(一般是债务人),
运用结算工具,委托银行将资金转移给另一国的收款人
(一般是债权人)。②托收。指一国的债权人出具汇票
或其他各种代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凭证,委托银行向
另一国的债务人收取款项。③信用证。指银行应开证申
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受益人签发文件。银行在受益人严
格遵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条件下办理付款或承兑。它是
一种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④保证书。进口保证书是
由买方委托银行开给卖方,保证卖方交来和贸易合同相
等的单据后,买方即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果买方不付,则
由银行代付。出口保证书的种类较多,有保证卖方收到
合同定金或预付货款后,如不履约交货,又不退还货款,
就由银行代退;也有保证参加工程项目的投标人得标后,
必须签订有关合约,签约后必须履约,否则由银行按保
证书规定赔偿等。⑤信用卡。发行的银行(或公司)在
审查申请人的资信可靠后,发给申请人(持卡人)的一
种塑料卡片,凭以向约定的商店、旅馆等赊购和支付不
超过一定金额的货物和劳务。有些信用卡还可以在约定
的银行或其代兑点支取一定的现金。持卡人使用信用卡
可以先消费后付款,等于享受一个时期的免息贷款。接
受信用卡的商店、旅馆等,收回货款和费用较付现略迟,
还要付给发卡银行一定数额的佣金;但信用卡可以为其
多招徕顾客,加强竞争能力。因此,近30年来,信用卡
业务发展很快。⑥立即付款。由卖方按交货共同条件和
贸易合同发运货物,并向卖方银行提交全套单据,经银
行审核与交货共同条件和贸易合同相符后立即付款给卖
方,同时借记买方银行的贸易清算帐户,并将单据和借
记通告书寄买方银行。买方银行收到后,立即贷记卖方
银行的贸易清算帐户,同时将单据交给买方并收回货款。
立即付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等国在政府协
定项下办理贸易结算的一种方式。
另外,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金融机构,目前正
在研究一种“不用纸的单据自动数据处理”来进行国际
贸易结算,采用电子付款方法取代支票的开出。同时,一
些国际间的大公司也在尝试不通过银行作为中介而直接
进行结算。
② 急需美元的发展历史
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第一张货币以弥补军事远征的花费,这种做法很快辗转流传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结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最终伪钞到处泛滥,于是这些票证很快就被废弃了。
到了1764年,英国当局在对北美殖民地货币多年来的限制后,终于下达一项对殖民地发行货币的禁令。后来,由于对英独立战争,北美殖民地资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银被英国作为税收征收,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缺乏。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大陆会议(美国大陆国会)为了筹集资金,于1775年5月10日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了会谈并于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两百万美元的一种可兑换西班牙银元的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于不久便出现了伪钞,因此导致它的价值实用很小,以致在俗话中将不值钱的东西称为“还不如一个大陆币”。该券于1781年被银行券(即为由银行发行的,可在该银行范围内自由兑换金属货币的纸钞)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费城的北美银行成为首家国家银行并获得发钞特许权。1789年美国宪法公布后,纽约银行和普罗维登斯银行也获特许发行货币(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1791年国会又特许“美国银行”二十年期作为美国财政部国库代理人。此乃第一个为政府履行中央银行功能的银行,一直运作至1811年国会拒绝续订此银行的特许状为止。了解到必须有中央银行系统迎合国家财务的需要,国会于1816年特许第二家“美国银行”再拥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时,财政部制版印刷局开始印刷所有美国货币。
1861年,为了筹措南北战争的费用,国会立法授权财政部直接发4.5亿元无铸币和黄金担保、不兑现的“即期票据”(Demand Notes)。出于防止伪造的目的它使用难于照相复制的绿色油墨(卤化银感光剂对绿光最不敏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钞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绿色,由此被称为“绿背票”(greenback).严格的来说,这是第一种普及流通的美国货币。它被称为联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State Notes)。它的库号和连号均为红色。每一张“即期票据”皆由财政部登记官的代理人及联邦财政总长亲手签名。此一不实际的措施,激发了准许登记官及财政部长将签名制版印刷于货币上的新法规。此项措施于1862年发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开始实行。
根据1861年美国立法规定,财政部又发行了国库券(TREASURYNOTE),它只有两种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当时可以购买白银和黄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间国民银行法准许各州指定的银行发行以美国公债为准备金的纸币,称为国家银行券(NATIONALCURRENCY)库印和连号均为棕色,亦称国家券或国家流通券。这些纸币式样繁多,大约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银行发行货币,7000多种面貌各异的法定货币。所有特许发行纸币的私人银行和州立银行于1863年被要求参加国家银行系统或缴纳10%的钞票发行税。1908年又补充法案,准许国民银行以美国公债以外的债券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到后来国家券形成由联邦储备银行和国民银行银行的两种主要版本:国民银行发行的版本连号为6位数字,在正面左右两边还印有两个或四个字体粗大的黑色号码另一种连号为8位数字;钞票正面左侧印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名称,左右方印有4个斜对着的黑色地区代表字母,这是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发行较早的国家券有4个负责人签字,两上角为财政部长和国库长签字,两下角是出纳长和总裁的签字。该券于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发行。1928年以后又发行了一种1929年版,这是美国财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筹措军费,于1942年12月以国家券的形式发行的6.6亿美元钞票。
为了兑取黄金,美国政府于1870年开始发行了金币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库印、连号是黄色,亦称金元券。该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字样。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以百分之百黄金作准备的货币。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33年,金币券可自由兑换金币,并作为美国货币供应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随着金本位制崩溃,1933年金币券也就停止兑换黄金。
19世纪末,它已变成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于其余三个最大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
甚至它们的总和,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这些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导致了通货膨胀。从1914年到1920年美国的价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后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决定治理通货膨胀,试图使价格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接下来是便一段通货紧缩时期,价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内便从200降到140,下降了30%,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通货紧缩。虽然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拥有保障国际贸易和信贷安全,方便生产成本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风险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然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在二战期间,国际货币体系更是乱成一团。
1929年,经济危机,1931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联储发行美元是美元贬值将近50%,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多的黄金储备,于是,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
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1971年,由于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美国黄金储备持续下降,迫于压力,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德、法、日等国极力反对。这样“二十国集团”在1972年至1974年,开始协商以一种“特别提款权”来建立新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
非常巧合的是,1973年以色列发动了赎罪日战争。1973年秋石油价格上涨四倍。同时,1974年尼克松先生解除了对进出口美国资金流动的管制。这时,华尔街则迅速把巨量石油美元分销到拉美及中东欧等广大地区。
德、法、日等国面对既成事实,只能是默认“美元本位制”的诞生。与此同时,弗里德曼的“浮动汇率”成了最前沿的市场学说。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币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一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2、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1、金币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2、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国1925年规定在1700英镑以上,法国1928年规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兑换),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而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
金本位制的实行历史
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金本位制崩溃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本位制崩溃的影响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上面基本上是关于美元的历史。从这可以反观经融历史。很有收获,大部分是在网上找的。但觉得很不错。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③ 国际结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际保理与传统国际结算方式的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日益明显。在国际结算方面,使用信用证的比例逐年下降,代之以非信用证方式的比例逐年上升,国际保理业务应运而生。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能使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获得更加灵活的金融服务,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际保理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国际保理 托收 信用证 保理商
国际结算方式概述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结算任务日益繁重。全面系统地学习国际结算知识,对于从事外汇银行、进出口贸易等业务的相关人员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来讲,也日益显现其重要性。本文在阐述国际结算票据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国际结算中信用证、汇付与托收等基本方式,并介绍了不同结算方式的选择使用和结合使用。
[关键词] 国际结算票据信用证
国际结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一项国际银行业务(International Banking),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或跨国转移资金而通过银行来完成的跨国(地区)货币收付活动,是国际间结清贸易和非贸易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和债务所采用的形式。国际结算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即由出口商和进口商相互提供信用,如汇付、托收等;另一类是属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即由银行提供信用来进行债权债务的清偿,如信用证、信用保证书等。
④ 国际结算产生的背景
1、国际结算是伴随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2、从买卖双内方的直接结算向有银行介入容的结算发展。
3、国际结算单据化为凭票据结算奠定基础,使国际结算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环节。
4、随着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向电子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也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电子数据交换(EDI)将最终替代纸质单据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形式。
国际结算研究的对象:国际结算工具 汇票 本票 支票
国际结算方式: 汇款方式 托收方式 信用证方式
国际结算单据 (如海运提单、商业发票等)
以银行为中心的支付体系系统(如SWIFT系统、CHAPS|、CHIPS系统 )
⑤ 国际结算方式有关的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负责任的说:国际结算方式在发达国家采用L/C的比较多,虽然UCP600在引言中提到L/C的拒付率是70%,但是细心回的读者能够发现,这个拒付率仅仅是出口商即受益人第一次提交单据给指定银行被拒付的概率,而实际达到的答拒付率目前大概是20%左右,所以还是很低的。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大多采用T/T、汇付、托收等方式结算,就目前的结算现状而言。L/C还是较安全的,因为其“承担风险最大的一方有着最大收益”和独立性原则使得L/C能够大部分贸易商所接受,解决了双方的信用问题。
详情建议参考:《国际结算》 第五版 中国金融出版社
⑥ 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国际结算
正确理解国际结算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结算是伴随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回展的。
答2、从买卖双方的直接结算向有银行介入的结算发展。
3、国际结算单据化为凭票据结算奠定基础,使国际结算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环节。
4、随着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向电子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也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电子数据交换(EDI)将最终替代纸质单据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形式。
⑦ 国际结算的演进
1从现金结算发展到非现金结算
2从凭实物结算发展到凭单据结算
3从买卖双方直接结算发展到通过银行进行结算
4从人工结算发展到电子结算
⑧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国际结算
两个不同来国家的当自事人,不论个人间的、单位间的、企业间的,或政府间的当事人因为商品买卖、服务供应、资金调拨、国际借贷,需要通过银行间办理的两国间的货币收付业务叫做国际结算。
国际结算分为国际贸易结算(有形贸易结算)和国际非贸易结算(无形贸易结算)。
国际结算的历史发展:
国际结算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的,国际结算的历史发展从现金结算发展到非现金结算。
从买卖直接结算发展到通过银行结算。
国际贸易货物单据化、履约证书化,便利银行办理国际结算。
国际结算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化发展。
⑨ 国际结算特点
国际结算的特点:
1.国际结算首先是跨国结算,收付双方处在不同的国度,是异地结算中的特殊情况。
2.由于收付双方处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受到各自国家主权的限制,不能把任何一方的通行情况施之于对方,只能采用国际结算统一惯例为法律准则,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并相互约束。
3.国际结算必须采用收付双方都能接受的货币为结算货币,为了支付方便和安全,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结算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等,特殊情况也有例外。
4.国际结算主要通过各种信用工具和支付手段进行,如信用证、银行保函、汇票、本票、期票等,极少采用现金或贵金属货币(黄金、白银)支付。
5.国际结算主要通过银行为中间人进行结算,以确保支付过程安全、快捷、准确、保险及便利。
6.由于国际结算一般采用不同于支付双方本国的货币为结算货币,在结算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汇兑风险。
(9)国际结算的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1)货币的活动范围不同,国内结算在一国范围内,国际结算是跨国进行的。
(2)使用的货币不同,国内结算使用同一种货币,国际结算则使用不同的货币。
(3)遵循的法律不同,国内结算遵循同一法律,国际结算遵循国际惯例或根据当事双方事先协定的仲裁法。
国际结算亦称“国际清算”。通过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对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予以了结清算。
由国际贸易及其从属费用引起的货币收付称贸易结算;由贸易以外的往来,如侨民汇款、劳务供应、出国旅游、利润转移、资金调拨、驻外机构费用等引起的货币收付,称非贸易结算。
贸易结算是国际结算的主要内容。在国际间收付款项直接通过运送货币金属结算的,称现金结算;利用票据转让和转帐划拨结清债务的,称非现金结算或转帐结算。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结算主要通过现金结算进行。
国际结算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服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际金融一体化,进而繁荣整个世界经济。
同时还可为本国创收和积累外汇,引进外资,合理使用外汇,输出资金向外投资,起到巩固本国货币汇率,提供本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际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