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湘湖历史文化

湘湖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3 23:04:55

⑴ 西湖和湘湖哪个历史悠久

西湖,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内——吴山和宝石山山麓容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⑵ 湘湖位于哪里有什么特点

北纬N30°09′5.23″ 东经E120°13′30.62″

靠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越王路
周边:湘湖
参考: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湘湖社区

⑶ 湘湖 概况

湘湖 - 景点简介
湘湖八景

(1)城山怀古
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句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2)览亭眺远
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3)先照晨曦
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4)跨湖夜月
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5)杨岐钟声
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6)横塘棹歌
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7)湖心云影
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8)山脚窑烟
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
湘湖.简介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系浙江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隔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对,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度假区总规划面积51.7平方公里,以历史文化湘湖、自然生态湘湖、休闲度假湘湖为基础,以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依托,将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度假区内的核心湘湖,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还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发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目前,湘湖景区已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楼、跨湖桥等五大景区,有湘堤卧波、湘浦观鱼、忆杨思贤、绿岛掬星、湖心云影、城山怀古、湖桥拾梦、越堤夕照、纤道古风、越楼品茗、跨湖问史等二十个景点,少儿公园极地海洋世界主题公园也于08年10月建成开放。2008年,湘湖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百强旅游景区,在第二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上,被评为“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是浙江省内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度假区。景区自2006年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逾408万人次。

到2011年,度假区将以5A级景区为标准,形成总开发面积10.6平方公里,完成3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17.8公里景区交通道路,56万平方米公寓房产,形成一湖二带三园四中心五大酒店十大景区五十个景点,即3.2平方公里一个湖面,105万平方米两个沿湖岸景观带,跨湖桥遗址、越王城遗址、少儿公园极地海洋世界三个主题公园、湘湖新天地休闲中心、罗家坞野外体验中心(露天乡村俱乐部、国际自行车俱乐部、户外活动基地),陈家埠休闲度假中心(国宾馆、越文化休闲风情园、水上俱乐部)、眉山岛科普休闲中心(五星级产权酒店、科技馆、景观公寓房)四个休闲中心;水漾坞超五星级度假酒店、大樟树宾馆、湘庄、湘湖国宾馆、眉山宾馆五大酒店;老虎洞、石岩山等十大景区和五十个景点,完成政府性投资28亿元,达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就业5000人,旅游三产收入达到5亿元,使度假区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文化、科普、健身购物、演艺、会展国际化旅游综合体。

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湘湖旅游度假区正以她迷人的风采、大气的胸怀、美好的前景等待着追怀历史、热爱自然、崇尚休闲人士的到来。
==========================================
湘湖 - 历史人物
贺知章 、朱筠 、周易藻 、魏骥 、毛奇龄 、孙学思 、杨时

湘湖名人——杨时
杨时,字中立,学者称他龟山先生,将乐(今福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举进士,政和初任萧山县令。当时百姓苦于屡旱,要求城西1 km处的一片水田辟为湖。政和二年(1112),杨时“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建成了一个人工水库——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乡14万亩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这是后人对杨时关心农事的歌颂。

杨时即为“立雪城门”典故中的主人公。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与同学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醒,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就学师门。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纪念杨时之功,今已不存。

湘湖名人——孙学思
孙学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人,为湘湖社区湖里孙氏族人。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孙姓中孙学思荣升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为了便于湖西的孙氏与湖东的吴氏两姓往来,在湖上造了一座横穿湖面的跨湖桥。从此,湘湖被分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孙学思的建桥行动,从水利功用来讲,是具有不利影响的。民间就传有“孙学思筑湖堤,长害九乡水利”的民谣。

湘湖名人——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齐于、晴初,别号河右。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毛奇龄为萧山城东里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隐疾归里,专事著述。 毛奇龄通音韵学,善书画,山水、花卉,有创意到随笔之至,妙得天趣。传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图》轴,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三十六年作《墨荷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馆。毛奇龄留有许多美术作品,被收藏于美术馆。

湘湖名人——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又号斋。其故居在城厢镇桥下达魏家弄,出仕后,迁居万寿桥下街。 魏骥于明永乐三年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不久,魏骥奉调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后,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

魏骥77岁告老还乡。萧山邻江近海,时有旱涝之灾,魏骥向当局提出兴修水利的规划。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等多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腰三角形闸,受益田地148000多亩。现魏骥墓仍在,位于湘湖边石岩乡徐家坞山麓。

湘湖名人——周易藻
周易藻,字芹生,号璐琴,晚号遁叟,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岁时总纂写了《周氏宗谱》。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但中举之后,命不济人、仕途坎坷。他先后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县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员)、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当时萧山县内的高等学府)校长。1921年,68岁的他在湘湖缸窑湾造两间平房,自题“辛庐”。住在“辛庐”里,天天外出,“架一叶扁舟,浏览湘湖,穷幽探隐,日夕始返。夜则检查水利诸书,摘录历年卷宗,参互考订”,足足花了6个月,终于编成了《萧山湘湖志》8卷,之后又续编1卷。

《萧山湘湖志》一书现仍存,其文笔通顺,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历史文献。

湘湖名人——朱筠
朱筠,字竹君,号笥河。他最大的业绩是建议乾隆征集收藏珍稀图书及手稿,并倡议编修一部大型书目提要,这便是编纂皇家大丛书《四库全书》的由来。朱筠在督学安徽期间还校订并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说文解字》,为中国的文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⑷ 湘湖旅游度假区的形成演变

在萧山城的西侧,黛色的群山中,荡漾着一片浩渺的碧水,犹如天宫遗落人间的一面宝镜,清澈而明净,清代诗人周起莘称之为“涵虚天镜落灵湖”,这就是湘湖。
湘湖的前身,是由古海湾演变而成的一个潟湖。具体地说,大约在四千年前,也即地质史上的全新世卷转虫海退之初,湘湖一带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浅海湾。因上承山洪,下纳海潮,海湾口逐渐淤积起大量的泥沙,于是海湾出现沙嘴,并不断地扩大延伸,终于海湾和外海的通道被堵塞,沙嘴之内成为一个潟湖。随后,湖水淡化,成为淡水湖。这个自然形成的淡水湖,称作“西城湖”,最早始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西城湖的湖盆浅平,岸坡平缓,不仅自然淤积的速度较快,也成为人们开垦的对象。到北宋,西城湖终于湮废殆尽,成为一片低洼、土硗之地。当时,浦阳江经流西小江入海,西城湖四周农田排灌困难,洪涝灾害频繁,“雨则暴涨,稍干曝则渠、巷皆坼。”北宋熙宁(1068~1077)、大观(1107~1110)间,均有县民奏请废田还湖、筑湖蓄水,但因湖畔豪绅的反对,都没有结果。直至政和二年(1112),新任萧山县令杨时“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才在西城湖原址筑起了一个人工湖,实现了人民的夙愿。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①然”,遂称之为“湘湖”。
湘湖呈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东北部狭长,西南部宽阔,其形状宛若一个长颈葫芦。西南至现闻堰镇东汪村,东北至城西1公里的湫口,长约9.5公里,湖宽0.5~3公里不等,周长约40公里,湖面37002亩(合2467公顷),相当于现今杭州西湖面积的4.5倍。湖水灌溉周围崇化、昭明、来苏、安养、许贤、长兴、新义、夏孝、由化九乡农田146868亩(合9791公顷),被誉为九乡的水仓。湖的四周筑有18个穴口,按时启闭,以便防洪和灌溉。
水能蓄潦容千涧,
旱足分流达九乡。
——《咏湘湖》
旄□随处欢声洽,
禾黍从今生意回。
——《戊寅夏久旱得宋龟山杨公所创湘湖以济》
明吏部尚书、萧山人魏骥的这些诗句,歌颂了杨时兴修水利的功业,写出了湘湖之水在当时解救农田干旱的作用。
湘湖建成之后的第七年,即北宋宣和元年(1119),部分湖豪提出废湖还田的倡议。从此,对湘湖的保湖和废湖之争,延续不断,冲突时起。据《萧山湘湖志》记载,从北宋成湖起至民国16年的800多年中,规模较大的保湖和废湖之争就在20次以上。保湖派常占上风,废湖派屡屡败北。因此,虽然侵占湖利之事常常发生,但是湘湖未遭大规模的破坏。
那时,湘湖能保持较大面积的水域,主要是因为湘湖的排灌功能为农业所需。明萧山县令张懋在立于县门的勒石碑文《萧山湘湖志略》中指出:“(湘湖)实赖潴水,以救旱荒及民之利,与天地齐休。”其次,为防止侵占湖利,以免湘湖湮废,历代禁令甚严,违者重罚,有效地保护了湘湖。如宋淳熙十一年(1184),湘湖定例放水,凡不按时刻而先自开闸放水者,以“断臂”处分;若私设水闸,夜间盗水者,以“断趾”治罪。宋嘉定六年(1213),萧山县令郭渊明鉴于有人在湘湖私自建屋,因湖水涨落,边界难定,决定以湖边的土色作辨别,“黄者山土,青黎者湖土”,规定湖身范围以这条“金线”为界,凡侵占湖身者,“治罪充军,其地还官”。明正统五年(1440)定例,凡在湖上种花、养鱼、筑堤、栽笋、盖屋等,全部拆除,土地还官,并按情节轻重治罪。违抗不归还,过期两月,“犯人正身,牢固枷钉,连当房妻小,差人解赴北京、辽东卫,永远充军。” 第三,湘湖以它一湖碧水滋润了万顷良田,受益的九乡人民以及官吏为保存湘湖所作的斗争,有效地阻遏了湘湖的衰亡。清末,埭上(石岩一带)举人黄元寿禀请垦湖,消息传出后,农民、乡绅联合上书请愿,坚决反对,官方只得以禁垦了结。历代挺身保护湘湖的官吏也很多,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明朝中期的魏骥及弟子何舜宾为捍卫湘湖所作的贡献。
尽管如此,湘湖仍然经历了成湖、缩小、乃至湮废的过程。明代以后,是湘湖演变最迅速的时期,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正如清於士达在《湘湖考略》中所说:“沿湖居民,每於山麓沙滩度其可以为住基者,先行插柳,日渐填砌,数年后便可种植,又数年便可筑室,比比皆然,有傍岩依污而种荷者,有缘堤截汇而蓄鱼者。”湖泊渐被蚕食。洪武末年(1397),湖民苏原九因所种之官田坍入江内,借口弥补官田,将上湘湖近江的湖地开垦为田;永乐初年(1403),湖民韩望等也将湖中高地开垦为田,直至景泰四年(1453),才由县丞李孟淳将其全部复湖,罚谷1600石,并晓示禁垦湖中高地。天顺年间(1457~1464),湖畔巨族孙全等占湖为田,退居萧山的吏部尚书魏骥主动承担其清占复湖的重任,共清退湖田7318亩,对孙氏末退完的湖田,授意其门人何舜宾办理。何舜宾遇赦回乡后,对侵占湖利情况一一查明,向上告发,孙氏重贿萧山知县邹鲁,何舜宾被迫害致死。后来何舜宾之子何竞复仇伸冤,邹鲁被处“斩”,孙全被判“劈”,湘湖得以复清。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湘湖西南岸堤塘两次决口,江涂淤入湖内,自定山至青山张一带,逐渐隆起,高出水面,成为绿洲。这片土地约有5华里长,面积达4600余亩(300余公顷)。于是,禁、垦两派就此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禁派坚持“高平去处听从抛荒,低洼去处听从水浸”的原则,反对垦殖沙洲,他们认为湘湖原灌溉九乡农团,沙洲出现以后,蓄水量已经减少,如再垦殖,则势必与原灌溉之田争水。为了3000多亩沙洲而危害九乡农田水利,这是得不偿失。主垦者则认为,自明代开通碛堰山,浦阳江由此而流,再加三江闸等水利设施的建成,依靠湘湖之水灌溉的田亩比宋、元时期已减少一半以上,因此这块绿洲完全可以开垦,况且它土质肥沃,若种植粮食,可以缓解萧山地少人多、米价昂贵的矛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黄元寿拟集资3万银元组织“厚正公司”,以“缴价领地”的办法开垦湘湖荒地,但因主禁者反对而未能实现。7年后,黄元寿认为形势有所变化,再次呈文抚宪,提出了“沧桑改变,明明于古有害而今无害,古宜止而今宜行”的理由,拟集九乡代表合资组织“厚正公司”开垦湘湖荒地,被核准,但随之掀起了轩然大波:先是部分绅士、农民两次上书,阐述开垦之害;继则650余名绅士、农民联合上书40多件,请求禁垦。抚宪怕生事端,批文缓垦。
民国以后,要求驰禁垦湖的舆论大作,尽管传统的主禁派力加干涉,毕竟大势所趋。自然的淤浅和人为的开垦,使湘湖面积日益缩小。据1915年实测,湘湖周长52里有奇,面积22042亩。1927年秋测量,湘湖周长56里162丈,面积约24000余亩。当年,湘湖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动学院等单位垦湖种植,于是垦湖迅速扩展。到1931年,上湘湖定山一带巳开垦农田3000~5000亩。到1947年,湘湖面积缩小至1万余亩。
1949年以来,湘湖演变最为激烈,使湖泊型的湘湖转变成了河流型的湘湖。上世纪50年代初,面积万亩左右的湘湖,湖底高程多数在吴淞5米以上,已失去了蓄洪和对附近农田的灌溉作用,这是导致其被整个围垦的主要原因。1965年以前,垦殖是小规模和零星分散的,传统的以湘湖粘土为原料的砖瓦业普遍发展。1965年起,由国家投资,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垦殖。1966年,湘湖面积3040亩,比1949年缩小三分之二以上;一般水深2~2.5米。此后,湖岸又陆续兴建起多处砖瓦厂,挖泥围湖1000余亩,同时自然的淤涨和人为的垦植又使湘湖丧失部分水域,湖面仅存1400余亩,实际上已成为西起小砾山排灌站,东至萧山城西,并连接南沙平原的一条河道,钱塘江上游的淡水由此而输送到萧山北部平原的围垦区,以洗去其土壤的盐分。在整个湘湖区域中,尚存几个面积较大的水域,成为浙江省淡水养殖场和萧山湘湖渔场。
由于众多砖瓦厂的挖土取泥,湘湖区域出现了千疮百孔的泥荡。上世纪90年代,不仅许多厂家因粘土资源穷尽而难以为继,而且国家下达了粘土制砖的禁令,砖瓦厂随之纷纷关闭。于是,湘湖的众多泥荡又放水还糊。现今的湘湖旅游开发度假区首期工程,就是这种条件规划建设的。
跨湖桥文化遗址位于湘湖中心地段的跨湖桥附近。从1990年、2001年与2002年的数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编织物,以及极为丰富的野生动物遗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并且发现了许多灰坑与柱洞。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一条用整段马尾松挖凿而成的独木舟,以及相关的作坊。
几处遗址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均为距今8000~7000年。出土的陶器以釜、甑、豆等炊器为多,装饰手法多样,有彩绘、镂孔、戳印、拍印、刻划、泥点等,大多器壁匀薄、造型规正,部分双腹豆的内外壁、钵盆的内壁漆黑光亮,作工之精,令人惊叹。骨器有耜、镖、镞、哨、针、匕、簪、双尖叉形器及一些功能不明的复合工具,骨耜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端部有圆型插孔用以装柄。骨耜与稻谷颗粒的出土,说明耜耕农业已经诞生。发掘的独木舟,测定为8000年前的遗物,这是世上最早的独木舟,比南非发现的独木舟要早2000年。
据地质水文资料载,全新世初期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距今约1.2万年前,上升到了-60米的位置;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高度。这次海侵在7000~6000年前达到高峰,海浪直拍会稽山麓,湘湖一带与宁绍平原一起成了一片海洋。这在跨湖桥文化遗址中,也得到了证明。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地层剖面来看,覆盖遗址的首先是由淡水形成的一层湖相沉积,在湖相沉积层上又覆盖着厚度近1米的海相沉积。这足以说明海侵之时,生活于湘湖一带的先民们不得不退居高地或迁徙他乡,跨湖桥文化则随之衰落与迁移。
跨湖桥遗址发现于1990年夏季。是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教师巫灵霄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位叫郑苗的学生在湘湖检到了文物。第二天,萧山文管会施加农、倪秉章在郑苗的引领下赶赴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遗址被发现。几天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芮国耀、杨楠再次考察现场,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遗址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取土蚕食,破坏殆尽。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配合后,当即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当年10~12月之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市文管委办公室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33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出土了130余件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还发现了橡子窖藏一处及建筑遗迹。发掘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在很多方非常独特。考古队将遗址中采集的4个木质标本送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了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结果表明,遗址距今达8000多年。这一结果是突破性的,如果成立,跨湖桥遗址就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要早1000年。一时间,考古界对遗址的年代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怀疑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因此,遗址的首次发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考古工作没有持续进行,客观上造成遗址长达10年的沉寂。
2000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山博物馆经过调查又在跨湖桥区域发现了遗址的文化层。于是次年5~7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文物,还有许多野生动物遗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菱角、橡子、毛桃、茶子、杏子、葫芦科等植物。其中决定性成果是一大批可复原的陶器,跨湖桥遗址的特殊文化更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出来。为再次验证遗址的年代,考古队特请国内考古界最为权威的北京大学文博院对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结果再次证明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召开了“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一致肯定跨湖桥遗址的学术价值。
遗址的第三次发掘是在2003年10~12月之间进行的,这是继2001年发掘后在其东南侧探测到遗址存在的范围而进行的一次扩大性的发掘。大大出乎考古人员意料的是,在发掘过程中不仅又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以及水稻、茶子等植物标本,而且还发现了一条独木舟,以及相关的作坊。独木舟残长5.6米,宽0.53米,厚2.5~3厘米,系用整根马尾松挖凿而成。独木舟停放在当时的湖泊边上,两侧插着数根木桩,外围散落着几片木桨和若干木材。
考古工作者认为,跨湖桥遗址与周边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和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的面貌决然不同,这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类型的遗址,即“跨湖桥文化”。但是,按考古学惯例,一个遗址要冠以“文化”的命名需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间,二是在不同的分布点中有相同特征的器物。 跨湖桥遗址要冠名为“文化遗址”,至少要有两个与其同时代、同类型的遗址。为此,2002年暑期开始,萧山博物馆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萧山境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考古调查。2003年5月,经市民倪航祥提供线索,终于在湘湖区域的下孙村发现了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下孙遗址600平方米范围内的发掘中,发现了60多个灰坑与柱洞遗迹。灰坑,是当时人们用来储存物品所挖的坑洞。灰坑积物中有较多的鱼类、贝壳类生物残骸,并发现了稻米遗存。遗址表层堆有厚薄不均的沙层,沙层中混杂着大量的海生贝壳类碎末和陶片、石器等人类文化遗物。出土的陶器在形态和种类上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相似。下孙遗址出土的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于是,“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得以成立。
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意义不同凡响。它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个,将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同时又以独特的文化类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为纲领的传统格局,因而历史教科书也需重新书写。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人们认识到,浙江境内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情况绝非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而是由多个源流谱系所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今后史前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整体上推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与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越相争的古战场
句践祠前日欲晡,
扪萝曲蹬问雄图;
身栖绝峤偏存越,
计就孤臣欲沼吴;
一自乌鸢①辞浙水,
遂令麋鹿入姑苏;
怜今散作花台雨,
西望迷离暗五湖。
——清·张远《城山怀古》
春秋战国末期,湘湖一带属于越国疆域,是吴越相争的主战场之一。
越国的始祖,相传是大禹五世孙夏后帝少康的庶子无余。夏朝中兴后,恐会稽禹陵之祭断绝,乃封无余于越,始称“越”或“于越”。传20余世,允常即位,拓展疆土而称王。允常去世,子句践继位。其时,越国的疆域,大致以浙江为轴心,南至句无,今诸暨与义乌交界处;北至槜李,今嘉兴城南;东至于鄞,今鄞县;西至姑蔑,今衢州、金华等地。吴国,又称“句吴”、“攻吴”,其始祖相传是周文王的兄长吴太伯。因他三让王位于周文王,奔赴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被周武王追封为“吴伯”。传19世,寿梦即位,句吴渐趋强大。到寿梦之孙阖闾时,已成东南一霸。
当时,吴国势力虽强于越国,但新兴的越国对吴国威胁很大,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按照吴国宰相伍子胥的说法是:“吴越为邻,同俗并土;西州大江,东绝大海;两邦同城,相亚门户;忧在于斯,必将为咎。”春秋时期,强国用兵,常胁迫附近小国出人。阖闾五年(前510),吴国既为显示自己的强大,也为试探越国对自己的尊重程度,要求越国出兵伐楚,却遭到越国的拒绝,吴王便出兵伐越,破槜李,败越军,这是吴越两国的首次战争。自此之后,战事频繁。公元前496年,阖闾闻讯越王句践即位,乘机伐越。越王句践迎战于槜李,并使死士挑战。他们前进到吴阵前面,大喊一声,然而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正在此时,越军一齐猛攻,大败吴师。吴王阖闾被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中手指,创伤发作,卒于离槜李7里之陉。临终之前,立太子夫差为王。夫差发誓要报仇雪耻,两国仇恨更深。
句践三年(前494),越王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以报越,便不听上将军范蠡的劝告,先兴师数万往伐。吴王夫差任伍子胥为大将,悉发精兵迎战。两国水军鏖战于太湖之上。结果,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吴王夫差顺势攻破越都平阳(今绍兴县平水镇平阳村),句践只剩五千甲士,保栖会稽之山。当时,萧山湘湖一带地处浙江(钱塘江)要津,是越国的重要防线和军事要塞,在越王城山筑有固陵城,在北侧的江边筑有铁岭关等,在吴军的节节进攻下,这里便成了越军“保栖”的重要据点。现代学者张宗祥认为:“吴、越之争,首在嘉兴,次则萧山。萧山城山,即以越人立城以守得名。”
越王城山,属天目山余脉,由杭州转塘浮山潜渡钱塘江而入萧山境内,海拔140米。山顶中间低、四面高,宛如城堞。《越绝书》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其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从越王城山现存的遗址看,越军沿山脊的自然走向,夯土筑城,周长1091.2米。城垣底部宽10余米,高4米余,下宽上窄。里面2万平方米的小盆地,便是句践调兵遣将的前沿指挥部,称“越王台”。据传,吴军进攻时,将固陵城围困了几天几夜。吴军以为山上乏水,派使者送上咸鱼以讥之。越王明白其用意,即以两条鲜鱼回赠。吴军方知山上有粮有水,易守难攻,遂撤兵。这就是“立马馈鱼”的典故。宋代诗人华镇《城山》诗:“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即咏此。如今,山顶盆地中尚存一方“洗马池”,长约20米,宽10余米,池水清洌。假如立马馈鱼确有其事,那么那一双鲜鱼,应该取于此池。
吴越两国濒江临海,军队均以舟师著称。越军“大船军”的军港,就设在越王城山的西北侧,今白马湖一带。据《百位名人与萧山》一书所述,这里“是越国的水军基地,称固陵军港,由范蠡主持建造。此处进可出钱塘江,并可入太湖水系与吴国争战;退可凭浙江天堑进行防守。军港建成不久,句践于周敬王二十四年起兵拒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再次出兵拒吴,三十六年出兵助吴攻齐,周敬王三十八兴兵伐吴,而后10年又3次兴兵伐吴,上述7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都是从固陵港出发的。公元前482年,越国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2000人,水师官兵4.7万人,战船数百艘,一路出海入长江,一路经钱塘江直趋苏州,灭掉了吴。以后,越国北上争霸,攻占琅琊,从固陵港出发的戈船(海船)就有300艘。以水军军事活动为建港目的的固陵港,在春秋末期得到迅速发展。它建港之早,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海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相关的,是湘湖东北20公里处的航坞山,这里也是越国的军事要塞之一(当时钱塘江流经航坞山与赭山之间入海,航坞山濒临钱塘江)。航坞山,海拔299米,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群峰起伏,山坞幽深。据《越绝书》载,越军在这里的设施有“石塘”、“防坞、“杭坞”等处。“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五步,去县四十里②”;“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军也,去县四十里”;“杭坞者,句践航也,二百石长、买卒七士人,度之会夷,去县四十里”。由于句践在航坞山的活动频繁,故航坞山又名“王步山”,民间至今仍如此称呼。此外,在北岸河庄山东麓的“越王浦”,建有“百尺楼”,越军用以观察吴军的动向。
湘湖外围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既是两军对峙的河界,更是两军厮杀的战场。《越绝书》载:“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这是句践军队继太湖败绩之后的又一次大败仗。
长驱直入吴军,不仅围困了越王城山,还追击越军至湘湖东南10多公里的浦阳江口(当时浦阳江流经西小江入海),而越军则退栖到了附近的越王峥上。据晚清陈德明《绍兴县天乐乡富家墩村志》记载,吴国水师进犯此山时,范蠡率士兵在山顶用巨石将其击退。越王峥,主峰海拔354米,现东属绍兴,西归萧山。山顶曾有“走马岗”、“伏兵路”、“支更楼”、“逍遥天”等故址,据传为越军保栖此山的遗迹,故此山又名“越王山”、“栖山”。明来宏振《春日登越王峥》诗云:
青山滚滚树层层,
句践当年此困兵;
山色隐含倾国恨,
溪流似带请成声;
西施古土犹延庙,
范蠡扁舟尚著名;
徒依竹堂伤往事,
花枝好鸟向人鸣。
综观湘湖一带吴越相争的古战场史料和遗迹,战略地位最为显著,且遗址也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当推现称越王城山的“固陵城”或“西城”。1990年8月,参加杭州国际百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的120多位中外代表,曾对越王城山作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越王城山是目前发现和保存得最完整的春秋末期越国御敌的城堡遗址。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越王城山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 乌鸢,指《乌鸢之歌》。据《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载:“越王句践五年五月,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阻道,军陈固陵。越王夫人乃据船哭,顾乌鹊啄江渚之虾,飞去复来,因哭而歌之曰:‘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翩翩。集洲渚兮悠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阙性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遣天!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又哀吟曰:‘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回复翔兮游扬,去复返兮于乎!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终来迈兮何辜,离我国兮去吴。妾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马,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
② 去县四十里,距山阴县治(今绍兴城)四十里。

⑸ 萧山湘湖文化,急急急!!!

湘湖和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还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发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湘湖历史人物:贺知章、朱筠、周易藻 、魏骥 、毛奇龄、孙学思 、杨时

湘湖名人——杨时
杨时,字中立,学者称他龟山先生,将乐(今福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举进士,政和初任萧山县令。当时百姓苦于屡旱,要求城西1 km处的一片水田辟为湖。政和二年(1112),杨时“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建成了一个人工水库——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乡14万亩稻田。“水能蓄潦容干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这是后人对杨时关心农事的歌颂。
杨时即为“程门立雪”典故中的主人公。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与同学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醒,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就学师门。古代建有德惠祠以纪念杨时之功,今已不存。
湘湖名人——孙学思
孙学思,生平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人,为湘湖社区湖里孙氏族人。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孙姓中孙学思荣升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为了便于湖西的孙氏与湖东的吴氏两姓往来,在湖上造了一座横穿湖面的跨湖桥。从此,湘湖被分为上湖(南湖),下湖(北湖)。 孙学思的建桥行动,从水利功用来讲,是具有不利影响的。民间就传有“孙学思筑湖堤,长害九乡水利”的民谣。
湘湖名人——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齐于、晴初,别号河右。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毛奇龄为萧山城东里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6)隐疾归里,专事著述。 毛奇龄通音韵学,善书画,山水、花卉,有创意到随笔之至,妙得天趣。传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一年《看竹图》轴,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三十六年作《墨荷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馆。毛奇龄留有许多美术作品,被收藏于美术馆。
湘湖名人——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又号斋。其故居在城厢镇桥下达魏家弄,出仕后,迁居万寿桥下街。 魏骥于明永乐三年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不久,魏骥奉调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后,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
魏骥77岁告老还乡。萧山邻江近海,时有旱涝之灾,魏骥向当局提出兴修水利的规划。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等多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腰三角形闸,受益田地148000多亩。现魏骥墓仍在,位于湘湖边石岩乡徐家坞山麓。
湘湖名人——周易藻
周易藻,字芹生,号璐琴,晚号遁叟,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岁时总纂写了《周氏宗谱》。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但中举之后,命不济人、仕途坎坷。他先后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县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员)、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当时萧山县内的高等学府)校长。1921年,68岁的他在湘湖缸窑湾造两间平房,自题“辛庐”。住在“辛庐”里,天天外出,“架一叶扁舟,浏览湘湖,穷幽探隐,日夕始返。夜则检查水利诸书,摘录历年卷宗,参互考订”,足足花了6个月,终于编成了《萧山湘湖志》8卷,之后又续编1卷。
《萧山湘湖志》一书现仍存,其文笔通顺,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历史文献。
湘湖名人——朱筠
朱筠,字竹君,号笥河。他最大的业绩是建议乾隆征集收藏珍稀图书及手稿,并倡议编修一部大型书目提要,这便是编纂皇家大丛书《四库全书》的由来。朱筠在督学安徽期间还校订并重刊著名的古代大型字典《说文解字》,为中国的文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湘湖八景:
1 城山怀古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2 览亭眺远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3 先照晨曦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4 跨湖夜月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5 杨岐钟声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6 横塘棹歌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7 湖心云影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8 山脚窑烟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⑹ 湘湖资料

历史上,湘湖成湖早于西湖,但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内,与之相距仅十容几公里的湘湖则“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目前的湘湖零星水域合计不足1平方公里。

从去年8月18日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成立之日起,萧山正式拉开了保护、开发湘湖的大幕。据管委会同志介绍,萧山建设湘湖的定位是与西湖错位发展。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湖就像是个大家闺秀,而湘湖则是被外界遗忘民间的美女。在着力打造历史湘湖、文化湘湖的同时,在建的湘湖会考虑打好生态牌,使其“野”味更足。此外,他们还将致力于夜湘湖的建设,使湘湖更具魅力。

和西湖十景一样,古湘湖也有八景。比较有名气的如越王怀古,家喻户晓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诞生于此。湘湖景区内还有8000多年历史的独木舟,这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资源。另据介绍,一些日本、美国的访问学者曾做过湘湖方面研究。如美国学者萧邦齐所写的《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洋洋洒洒20余万字。像这样的专著共有9本,此外还有一些古籍,现都正在加紧翻译之中,可以从中挖掘湘湖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如何破题提供充分的依据。

渔父 陆游

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⑺ 湘湖英文介绍

湘湖
历史上,湘湖成湖早于西湖,但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与之相距仅十几公里的湘湖则“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目前的湘湖零星水域合计不足1平方公里。

从去年8月18日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成立之日起,萧山正式拉开了保护、开发湘湖的大幕。据管委会同志介绍,萧山建设湘湖的定位是与西湖错位发展。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湖就像是个大家闺秀,而湘湖则是被外界遗忘民间的美女。在着力打造历史湘湖、文化湘湖的同时,在建的湘湖会考虑打好生态牌,使其“野”味更足。此外,他们还将致力于夜湘湖的建设,使湘湖更具魅力。

和西湖十景一样,古湘湖也有八景。比较有名气的如越王怀古,家喻户晓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诞生于此。湘湖景区内还有8000多年历史的独木舟,这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资源。另据介绍,一些日本、美国的访问学者曾做过湘湖方面研究。如美国学者萧邦齐所写的《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洋洋洒洒20余万字。像这样的专著共有9本,此外还有一些古籍,现都正在加紧翻译之中,可以从中挖掘湘湖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如何破题提供充分的依据。

湘湖 - 景点简介湘湖的由来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湖保护与开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未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回顾湘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发展。

沧海巨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实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田地,历经沧海巨变。
远古时期,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气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湘湖成为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约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曾有华夏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区南北两条山脉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国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出发。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自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景。《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四周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筑堤成湖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自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周围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此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成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湘湖在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人为蚕食下,水面逐渐减少。客观上,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不足原来的一半,为开垦淤积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据1927年的湘湖规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都在此建房,开垦种植。截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仅存10000亩,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历经沧桑为百姓,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萧山人民的骄傲。湘湖的保护与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生态环境,为萧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
Xiaoshan District (Chinese: 萧山区; Pinyin: Xiāoshān Qū), a district of the city of Hangzhou,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Xiaoshan was formerly a city in its own right, but was absorbed in recent years by its much larger neighbor and made into a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Hangzhou.

Hangzhou's international airport, Hangzhou Xiaosh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s located here. The area is also at the center of one of China's local real estate booms, as the demand for newer, more upscale housing by China's growing middle and upper classes has led to an explosion in construction of new high-rise residential towers and Western-style condominium developments in Xiaoshan. It is also the site of Hangzhou Xiaoshan Sports Centre.

萧山为浙江省杭州的市辖区。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115万。地处钱塘江南岸,和省会杭州隔江相望,为杭州南大门。邮政编码311200。区人民政府驻城厢街道金城路685号。
公元2年建县,称余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萧山,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撤市设杭州市萧山区。
--------------

⑻ 湘湖历史,湘湖有没有发生过大事件像沦陷啊,开发啊,建设啊这一类的。

主条目:湖南历史

湘军创始者曾国藩
常德会战
第二次长沙战役湖南在原始社会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之地,据宁乡县、安乡县、津市市、澧县、道县和平江县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种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开始过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长沙国、武陵郡、桂阳郡和零陵郡;三国时属吴国荆州,为荆南五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而统一全国后,在湖南设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

北宋时,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这时洞庭湖区得到大规模开发,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国四大书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达570多万。元代时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省会武汉),设湖南宣慰司于衡州(后迁治潭州);明代时属湖广布政使司(省会武汉);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设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顺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迁长沙,湖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单位。

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并改变了部分县的名称。民国三年(1914年)全省下设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划为九区;1938年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1940年4月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监督区,各区辖6~10县不等,并成立长沙(1933年)、衡阳(1943年)两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以前,全省有2市、10行政监督区、77县,湖南省政府驻长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初期设置长沙、株洲2省辖市,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专区。此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变更,到2002年末,全省共计划分为14个地级行政区(13地级市和1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5个县和7个自治县。

湖南在近代发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1852年,曾国藩受命在衡州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变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阳、长沙先后被开辟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为“寄港地”。1903年,黄兴创立华兴会,成为同盟会和国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6年-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农会成员发展到600万人。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南省境进行过几次极其惨烈的抗击日军的战役,包括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战役和湘西会战等。1938年,在“焦土抗战”的口号下,半个长沙误毁于文夕大火,1944年衡阳毁于衡阳保卫战,全城仅剩三栋残墙。

科技[编辑]湖南在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其中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四倍体鱼的鱼类繁殖生理学家刘筠、新材料专家黄伯云、中国第一个研究试管婴儿的遗传学家卢光琇等世界顶级科学家。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2012年末全省有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9个。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92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8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励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专利申请量35709件,授权量2321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97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353件。研制成功了杂交水稻、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天河一号”、世界输送高度之最的“三一”输送泵等世界领先的产品。

⑼ 湘湖除了历经吴越文化还有什么,不是跨湖桥,和独木舟......是历史上的

历朝历代每个复朝代对湘湖制都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是讲不清的。只是因为其曾作为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所以吴越文化的影响较突出罢了。如果你真要论文化,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那么唐文化,宋文化,明文化都在湘湖身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⑽ 杭州萧山湘湖介绍

湘湖的由来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几百年来萧山人欲圆未圆的一个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湖保护与开发被区委、区政府列为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萧山人正着手圆这个梦。未来的湘湖将与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记”,也将为萧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回顾湘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萧山的发展。
沧海巨变
湘湖,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城区西南,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证实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期间,在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湘湖或为沧海,或为湖沼,或为田地,历经沧海巨变。
远古时期,湘湖地域曾是东海海湾的一部分。气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频繁,湘湖成为一个海陆交替的地带。
约8000年前,海退成为陆地,曾有华夏先民在这个自然的“湖泊”边繁衍生息。约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袭来,这里又一次沦为一片浅海。之后,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区南北两条山脉间,成为钱塘江的通道。
越国军港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湘湖、白马湖正是越国的军港——固陵港。越国水师在此驻守,越王勾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从这里出发。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战场,留下了“馈鱼退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国内最早的方志——《越绝书》曾记载:“会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木)鱼池,其利不租。”勾践对孔子学生子贡讲述了自己“上栖会稽山,下守溟海,唯鱼鳖是见”的情景。《越绝书》将会稽山下四周环水、中间无水(镂空)的地域,形象地称作“木鱼池”,勾践把会稽山下广大无垠的水域,叫做“溟海”,这是对湘湖水域的最早记载。
筑堤成湖
萧山地处水乡泽国,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洪涝、干旱灾情频发。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不少人奏请要废田复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时年六十岁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召集村中阅历丰厚的老人开会,并亲自勘察,“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筑南、北两堤,废田37002亩,蓄水成湖。湖周围80余里,长约19里,宽1——6里,东北窄、西南宽,形似葫芦,“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故名湘湖。
此后,湘湖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146868亩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均包湖米”。“万顷湘湖民稼穑”,湘湖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
湘湖成河
随着历史的发展,湘湖在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人为蚕食下,水面逐渐减少。客观上,自明代开通碛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闸后,依赖湘湖灌溉的农田,已不足原来的一半,为开垦淤积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据1927年的湘湖规划,上湘湖定山、压乌山一带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湘湖农场)、湘湖师范学校等都在此建房,开垦种植。截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垦地约7000亩。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仅存10000亩,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历经沧桑为百姓,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湘湖秀丽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萧山人民的骄傲。湘湖的保护与开发,是为了改善萧山生态环境,为萧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现在萧山发展很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江东经济开发区的落户更加大大推动了萧山的发展!很快地铁就要通到家门口!很是高兴,衷心祝愿家乡越来越好!

阅读全文

与湘湖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