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发展规律性原理有哪些
1、重复性。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同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属性,由此也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正是对历史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是历史规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
2、预见性。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预见性,就不称其为历史规律(如唐太宗等总结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他以后的封建社会,也适用于现当代社会),这样,发现规律才有价值。
3、层次性。基于以上,某些历史规律适用于几种社会形态或整个人类社会,而更多的则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即所谓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4、不确定性与开放性。由于人的主观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来的历史规律,也要经由长期历史发展进程的检验,看它是否确是历史规律,尤其是看它究竟在什么层次上,或在什么范围内是历史规律。
(1)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扩展阅读
人类社会具有复杂的结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
1、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为生产力系统;
2、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
3、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的基础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政治法律观点、各门社会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组成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系统。
②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古代城市发抄展的规律在不同的朝代会有所不同,大概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2 城市的职能多样化,由原来的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综合发展。
3出现了夜市,草市等,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
4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居民区也出现了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5 城市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南方城市多于北方。
6城市职能化出现
③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目的: “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
(器物层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但没有付之于实践。
2.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6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清政府内忧外患,急于寻求出路。而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中央
洋务机构的建立为洋务派学西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的:具体目的“剿发捻”(镇压人民革命);“勤远略”(抵抗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器物层次)
是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晚清政府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又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实质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内容较全面,但却是骗局(主要是后者)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最终破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成熟的客观革命形势,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
1.早期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发展资本主义。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并宣传自己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更未付之于实践,实际影响不大。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康、梁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90年代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成为高潮。
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制度层次)
昙花一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革命派
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三民主义。
(制度层次)
功败垂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失败。
4.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
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一天天还下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目的: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学西方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
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 .农民阶级对西学的态度
(1)太平天国运动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并没有吸取西方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却从西方寻来了已经腐朽没落的中世纪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糅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实现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愿望。
B.《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农民阶级不欣赏,根本未得到实施。说明农民领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农民阶级却不赞同。
(2)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在反侵略的同时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见,固守传统 是农民阶级的本性,他们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④ 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北方统一南方,西部统一中部。
⑤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哪五大定律
历史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又有着一种规律在不断循环。尤其是中国历史中有着象牙定律、不能共富贵、赋税改革、居安思危还有盛极则衰的定律。
一、象牙塔的规律,崩塌总从小事开始如今再来看一下那些王朝崩溃的几率,几乎都是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的。比如说。一个王朝的负面有很多原因都是没有安顿好民心,若是民心出现了动乱,于是这个王朝就陷入了混乱之中。还有就是一些臣子篡权夺位,这也是因为野心膨胀,并且当时的局势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一个人的欲望是很可怕的。
五、盛极则衰那些王朝就算持续了几百年,但终究躲不过衰亡的命运。因为在繁华的影响下,他们已经忘了要进行改革就放纵欲望,不懂得进取,所以自然会灭亡。
⑥ 论中国朝代发展规律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
分争内,又并容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
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这段话还是很概括的。
⑦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4000字论文
国古代治乱、衰亡,都有上下两方面因素:
兴盛时期:
上层,君主及其臣子经历战乱,创业艰难,因此对自我约束较严,实行各种恢复经济、鼓励农业生产政策,任用一批高素质官僚、打击贪官污吏,避免其侵害君权,减轻他们对百姓的压迫。同时打击豪强,使其不敢过分兼并土地。
下层,长期战乱使得人口大减,出现大量空闲土地,豪强地主不敢兼并土地对抗官府,农民生存较易,不会卖掉土地逃亡或卖给豪强地主,小农经济得以发展。
衰亡时期:
上层,由于君主世袭制度,后代君主生于深宫之内、长于绮罗丛中,生来便荣华富贵、高高在上,既无社会经验,也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君主独裁,大权独揽,不会在其还能处理政务时交给继承人太多权力。)加上从小接触人少,多为身边近臣、宦官,一旦即位,难免任用这些亲信,也难免喜谀恶直、奢侈无度、沉湎某种个人爱好中等行为,这样君权就会被君主所信用的奸佞代行,从而用不受制约的权力做出种种蠹国害民行为。同时整个统治阶级的腐化(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腐化。)导致横征暴敛、贪腐横行,把种种苛捐杂税、徭役等经济、人身负担加于百姓身上。
下层,经济发展、人口繁衍、土地兼并加快,人地矛盾逐渐尖锐,而统治阶级增加的各种经济、人身负担使得广大农民不堪忍受,不得不把土地卖给豪强地主,同时为了逃避徭役、人丁税,往往自身也卖为奴隶,如此一来,朝廷收入减少,统治阶级的胃口又越来越大,就只能继续增加苛捐杂税。百姓于是继续投靠豪强地主,形成恶性循环。但是,豪强地主在吸纳百姓的同时,也压迫百姓,和朝廷一起,制造出大量“流民”这些无业流民数量少时还不足为患,一旦豪强地主承载农民达到上限,就会出现大量的流民,此时一旦出现灾荒,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大量无以为生的流民就只能选择造反,于是,一个王朝结束了,经过造反的战乱,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再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这就是“中国古代史周期律”
除此之外,还有些偶发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军阀割据、外敌入侵,但是,这两个因素要想消灭一个王朝,首先也要有客观条件,即上下层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能消灭一个王朝。
⑧ 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中国的历史,一直到现在都存在这样一种规律:我们把社会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中央的权力核心,过去是天子现在则是中央政府,中层——官僚集团、士人(或称为知识分子)集团,农耕时代的地主、工商时代的资本家,下层——普通的人民。理论上说,在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都存在“时间差”的时代,中层是连接上层与下层,组织社会力量从事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同时,中层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其位置与构成又决定了,这个阶层相对于上层和下层,在人员素质和资源控制力上会更具有优势。一旦社会体制对中层的自我膨胀失去控制,则社会结构便会趋于畸形。
历朝历代,当权力集中于上层,财富相对平均的分布于下层,中层相对受到抑制的时候,通常则是王朝的鼎盛时期,而历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而在鼎盛时期过去之后,中层开始做大,权力由上至下,财富由下至上,都开始向中层集中。在古代这就表现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权逐步被架空,民间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同时士大夫阶层在拥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又无需缴税,政府财政的负担最终只能由生活愈发困难的平民来承担,这最终将导致王朝经济走向崩溃。与此同时,中层,或者说是精英阶层自身,也开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闭,拒绝新鲜血液的输入,从而成为一个小圈子,并最终腐化、瓦解。至此,国家体系便无可逆转的走向了崩溃,而扭曲了的社会结构在王朝的崩溃中将会被打破,历史便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⑨ 历史规律总结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2.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二、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与中国禁烟。(原因、影响,1839虎门销烟成为导火钱)
三、经过
1.时间 2.过程 3.进军路线 4.清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5.战争结果:战败签约(危害)
四、影响
1.政治方面: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早期资本输出)
3.思想方面: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内容:注视西方、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人或专著
(4)局限性 (5)意义
五、性质与失败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为什么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
外国商品滞销
修约要求被拒绝
3.导火索(借口)
二、经过
1.时间 2.过程(两个阶段) 3.结果(条约及危害)
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
(三)太平天国运动(★理论性较强)
一、兴起的原因与准备
1.原因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2.起义的准备
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发展会员,展开反封建斗争
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思想特点(三者结合)
撰写文章表达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经过
1.前期:兴起与发展的过程(战略进攻阶段)
(1)兴起:爆发,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2)发展: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为什么是空想?)
军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东征胜利(目的、将领、结果、影响)
2.后期: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战略防御阶段)
(1)转折:天京变乱(原因、概况、结果)
(2)防御:组织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军事上的防御战
(3)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失败
三、失败原因与教训(*为什么说是旧式农民战争)
四、性质与历史功绩(*为什么是农民战争最高峰?与以往相比的新特点)
(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一、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1.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四步)
2.走私鸦片(与打击贩毒联系)
3.商品倾销、原料掠夺: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概况与后果、1865年第一次正当贸易出现逆差)
二、贩卖华工(与贩奴贸易联系)
三、早期资本输出:表现形式与危害
*经济侵略的后果,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联系
(五)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目的、设立、职权、影响)
二、辛酉政变与借师助剿
1.辛酉政变(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2.借师助剿(原因、经过、影响)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原因、表现、影响)
(六)洋务运动(★影响及失败原因的分析)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1.出现的背景
2.代表人物
3.各自主张(异同点)
二、洋务运动
1.概念(*自救运动)
2.阶段(前期与后期)
3.主要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4.评价
进步性:引进科技、培养人才、客观上刺激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国强兵道路,最终失败
影响:
(1)政治上:未对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观上造成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结构。
(2)经济上:
引进机器大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创办的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一些企业包含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刺激和诱导作用
(3)思想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6.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入侵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4.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2.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1.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2.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3.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1.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2.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2.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2.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2.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3.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纵容 3.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1.时间 2.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3.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1.条约内容
2.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原因 2.表现 3.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1.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2.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2.内容 3.实质 4.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3.阶级条件
4.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3.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4.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898.6.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5.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1.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2.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3.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1.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2.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3.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4.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5.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6.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1.性质
2.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1.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2.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1.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2.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3.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4.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1.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2.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新政:原因,时间,内容,性质,后果)
3.奠定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4.群众基础具备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领导人:1894年孙中山开始早期革命活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时间、队伍壮大、宣传中心、宣传方式与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张)
3.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与革命派的形成(兴中会成立概况、主张、意义)
4.军事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以武装起义迈出民主革命第一步
三、革命形势的发展
1.领导人:1905年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总理,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
2.思想上:提出革命纲领(旧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评价);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原因、内容、影响)
3.组织上: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组织机构、性质、意义)
4.军事上:发动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时间、领导人、概况、影响)
四、辛亥革命(狭义上的武昌起义)的爆发
2.武昌起义:过程、胜利原因、湖北军政府及黎元洪、起义后的革命形势
五、革命的高潮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原因、实质、后果)与袁世凯的崛起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背景、代表、地点)
3.政权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成立:时间、首都、国旗、政府性质
(2)内外政策:内容、评价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内容、目的、性质、评价
4.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六、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过程
(2)原因:革命的软弱性,革命阵营的涣散;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帝国主义的干涉(表明、目的);袁世凯的实力与反革命的两面手段
七、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教训
1.性质
2.历史功绩: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国际意义
3.结果: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失败
(1)胜利之处: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失败之处:革命果实被代表了封建地主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袁世凯篡夺,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的性质,没有完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4.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A.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B.主要原因:纲领问题、群众基础(农民问题)、政党问题、军队问题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5.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上www.pep.com.cn. 上面挺详细的
⑩ 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看,可以总结出那些规律
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看,我可以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总体的趋势是大一统的趋势,可以说越往后,大一统的范围越广,深度越大,这是中国强大的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