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鞍山的历史文化

鞍山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3 17:49:25

❶ 鞍山的历史

鞍山市,简称鞍,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下辖铁东,铁西,立山三个城区,以及郊区千山区。受辽宁省委托,代理管辖海城市(县级)、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总人口347万,其中市区人口146万 。东部、北部靠辽阳县,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市毗邻,东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辽中县连接。市中心距辽宁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阳市89公里,东距煤铁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连市308公里,西南距营口鲅鱼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盘锦市103公里。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长175公里,东西最宽133公里。总面积为9252.425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4%。其中市区624.294平方公里 (铁东区21.451平方公里,铁西区28.784平方公里,立山区15.9平方公里,千山区558.15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35.67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台安县1393.9916平方公里,岫岩满族自治县 4502.057平方公里。长(春)大(连)铁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海(城)沟(帮子)铁路、海(城)岫(岩)铁路联接东西。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经过境内。公路成网,遍布乡镇,交通十分方便。
地势地貌
鞍山市的地势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区,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树岭次之;山区主峰海拔931米,面积约为5271.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97%。中部为千山山脉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坡岗丘陵区,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积约为123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32%。长(春)大(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县韭菜台乡杨塘村,海拔仅2米;平原面积约为2748.425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9.71%。
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前3条为过境河,后2条流源均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辽河系全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该河从台安县西佛镇达连泡入境,由新华农场的沟哨子镇出境,经盘山县入渤海。在台安境内河段长70公里,平均河宽200米,流域面积898平方公里。台安县境内还有台安县与黑山县的界河绕阳河、台安县与大洼县的界河外辽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辽河的支流。浑河源于辽宁省清原县长白山支脉滚马岭,流经抚顺、辽中、辽阳等市、县,于台安县黄沙坨镇朝阳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镇三叉河汇入太子河,经营口入渤海。该河系海城市与台安县的界河。在鞍山境内河段长67.6公里,其中海城段31.6公里,台安段36公里,平均河宽140米,流域面积3107平方公里。太子河经辽阳县唐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镇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镇与浑河汇合。该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内河段长34.7公里,平均宽123—150米,流域面积为3009.8平方公里。源于海城境内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于鞍山市区的沙河、南沙河、杨柳河、运粮河均汇入太子河。大洋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两大内河之一。发源于岫岩县偏岭乡一棵树岭南侧,由西北流向东南,称偏岭河。在南流过程中,接纳境内的哈达河、汤池河、雅河、牛河、沟连河等,至哨子河乡哨子河街东与哨子河汇合,经马岭村王家沟东山头出境,至东港市入黄海。境内流长180.2公里,流域面积1968.4平方公里。哨子河系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另一主干河流。正源在三家子乡华山村北黑背区岔口,侧源在华山村西北胡家岭。两源在王家东山汇合称哨子河。河段长171.85公里,流域面积2155.03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庙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气候类型
鞍山市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春季(3月——5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月——11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距海远近)不同而有差异。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矿产资源
鞍山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5种。储量最丰富的有铁、菱镁矿、滑石、玉石、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硼等。铁矿,探明储量为100亿吨,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在鞍山市区周围及辽阳市的弓长岭。除分布在海城、岫岩的小部分中小型铁矿由乡、镇开采外,东鞍山、大孤山、齐大山、眼前山、弓长岭等大型铁矿均由国家开采。菱镁矿,主要分布在海城东部山区和岫岩境内。探明储量为23亿吨,也为全国之首,占世界储量1/4,且质地、品位俱佳。较大规模的矿厂有辽镁公司、铧子峪镁矿、腰岭子镁矿以及英落、牌楼、八里等乡镇企业。岫岩主要在偏岭和三家子等地开采。滑石矿,主要分布在海城和岫岩境内。探明储量为6000万吨。除位于海城马风镇范家堡子的海城滑石矿由国家开采外,余者均为乡、镇、村企业开采。海城和岫岩的滑石,白度纯正,铁钙等杂质少,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玉石矿,大部分分布在岫岩境内。岫岩素有“玉石之乡”之称。少量分布在海城孤山镇等地。岫岩玉石探明储量206万吨,年采2500吨左右,是国内最大的玉石产地。岫岩玉除县内玉雕厂、点加工精美玉雕外,还供应全国22个省170余家玉器厂加工。岫岩玉质地细腻、纯净,颜色艳丽多彩,有绿、黄、黑、红、白各色。岫岩玉雕产品是大连口岸对外出口拳头产品之一。大理石,主要产于岫岩和海城,储量巨大。两地的大理石色彩缤纷,有红、黄、黑、白、绿等色,是高级建筑材料的珍品。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千山区的唐家房和大孤山乡也有些许分布,储量可观。上述地区的石灰石质地好、品位稳,含钙量达53%,是生产水泥的上好原料。花岗岩,主要产地是岫岩满族自治县,储量超200亿吨。其中黑色花岗岩,切割成板材后,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被誉为“石材之王”。其他矿藏,金属矿有铅锌矿、铜矿、镍钴矿、金矿、黄铁矿;非金属矿有硅石矿、磷矿、石棉、萤石、蛭石、白云母、重晶石、硼矿、粘土矿、石墨、煤及石油等。[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台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中央、或属省辖。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辽东郡。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两汉在今东北地区的县级行政建置增多。
西汉,今鞍山市境域属于幽州辽东郡;
东汉,今鞍山市境域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
三国和西晋(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东晋·十六国(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其后一度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部分境域则为北燕所管辖。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际,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为高句丽割据。今台安境域隶属北魏营 州建德郡广都县(今锦州市北镇县)。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收归唐朝统割。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河北道安东都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县数度易名,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东京路、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隶属于辽阳路辽阳县(今辽阳市)。今台安县境域隶属于广宁府路望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辽东郡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盖州卫。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锦州府镇安县和盖平县、奉天行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1912一1949年)今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辽阳县、海城县;今海城市境域为海城县。今台安县境域为镇安县,后改为黑山县,后又设置台安县;今岫岩满族自治县为岫岩县。 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颁发403号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鞍山。从此,鞍山人真正当家作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东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为中央直辖市。海城县、峋岩县隶属辽东省政府。台安县隶属辽西省政府。
1954年8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鞍山市(城区境域)为省辖市隶属辽宁省。城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辽阳专区。安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阳专区。沈阳市、辽宁省辽阳专区、铁岭专区和盘锦垦区。岫岩县先后隶属辽宁省、辽宁省安东专区。
1959年1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鞍山市管辖辽阳市和海城县;同时撤消辽阳县建制,并入辽阳市。台安县为沈阳市所辖。岫岩县隶属安东市(1965年改名丹东市)。1961年4月29日,恢复辽阳县建制,辽阳市、县分置,均隶属鞍山市。
1965年12月16日,辽阳县、海城县划归辽宁省辽南专区管辖。1968年12月26日,撤销辽南专区,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1973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鞍山市管辖海城县。1985年1月17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海城县建立海城市(县级市)。1976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台安县由盘锦垦区改为鞍山市管辖,1985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岫岩县,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1991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将丹东市管辖的峋岩满族自治县划归为鞍山市管辖。

❷ 鞍山的来历

鞍山市得名于南出口的两座形状似马鞍子的山峰(神女峰),海拔高度为专2538米。
战国末年,鞍山地区属属热辽郡。秦统一后,鞍山归属幽州,名称鹤野城。东汉三国时期,为辽东郡,冶铁业兴盛。现西鞍山(神女峰)上有保存完好的冶铁古洞遗址。

鞍山地理位置重要,在辽代人们认为谁占了鞍山,就有了辽南,就平安,所以又称安山。明朝《辽东志卷二建设志》记载:鞍山驿,辽阳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中卫带管。从明朝起始称鞍山到今。

1937年12月1日,末代皇帝博仪颁发403号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鞍山。从此,鞍山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素称“钢都”。鞍山地理位置适中,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区域中是连接以大连为前沿,以营口、锦州、丹东为两翼,以沈阳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冲。鞍山资源丰富,市区周围铁矿储量逾百亿吨,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南部和东南部是菱镁矿富集地带,约占世界储量的四分之一;滑石矿是我国三大产地之一,储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区素有“玉石之乡”的美称,拥有丰富的玉石资源;此外,农产品资源、地热资源也相当丰富。

❸ 鞍山民间文化有什么

鞍山民俗文化
鞍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藏等32个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后又形成了内质饱满丰富的综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众多而精华不少,其中千山寺庙音乐、岫岩单鼓、海城高跷、海城皮影戏、岫岩皮影戏、海城喇叭戏、鞍山评书、岫岩剪纸等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多样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异彩,使得鞍山成为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旅游城市。

鞍山民俗文化概览

岫岩玉雕
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岫岩玉雕兴于清末民初,更盛于当代,属中国北方流派。长时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滋润,吸收了地方民间木刻、石雕、泥塑、刺绣、剪纸、影人、彩绘艺术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渗透,以立体圆雕、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透雕等技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艺术风格。其造型简练古朴,打磨光滑,气韵生动传神,素有古辽河红山文化遗风。如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华夏灵光岫玉塔熏”、“蝈蝈篓”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
岫岩皮影戏
和纯朴的岫岩民风一样,由清朝时期传入岫岩的皮影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喜庆丰收之时,会有几班人马活跃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们四五个人一组,一个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几部书、几件乐器、一块白布就是全部行头。这些艺人每到一处就支起竹竿,挂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驴皮制成的影人表演起来,这就是在岫岩农村备受欢迎的皮影戏。历史上,岫岩境内皮影戏分为南北中三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廷栋和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代表班头,他们风格迥异,极大丰富了岫岩皮影戏的内容。
岫岩单鼓
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岫岩单鼓,脱胎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萨满”祭祀仪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于满族民众之间,有着修旧的历史,后逐渐被汉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满、汉民“烧香”主要是为了祭神、祭祖、还愿,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慢慢发展为带有更多的娱乐性质的节目。
岫岩剪纸
提起岫岩剪纸,在整个辽宁地区都是屈指可数的。岫岩剪纸以其娴熟的工艺、精美的艺术造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岫岩剪纸是以反映满族人民群众生活为特征的剪纸艺术,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间剪纸艺术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流行。岫岩剪纸以满族农家妇女为创作主体,最大的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表现手法以镂空、成片为主,造型夸张奇特。岫岩的剪纸参加了十余次中国满族民间剪纸等国家、省级大展,所获的奖项不计其数,后岫岩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剪纸艺术之乡”。
海城皮影戏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分活跃,其弟子等活跃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形成了辽南影调戏。民国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六人唱皮影戏,号称“六大将”。他们把山西羊皮戏同滦州影调戏相借鉴后发展,创立了海城皮影戏曲。演唱的独特风格,源于板腔体音乐,它的板式较全,有原板、快板、带板等。
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初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后在清咸丰年间,变地秧歌为高跷。经过民间艺人的长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过高跷艺人同专业文艺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跷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它以既火爆、又严谨、细腻,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辽南、东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并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征服了国际艺坛。
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强,适于载歌载舞。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后与高跷结合,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其中“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及质朴的乡土气息。
鞍山评书
鞍山评书艺人众多,名家辈出,像刘兰芳、单田芳在全国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鞍山也被誉为“评书之乡”。鞍山评书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具有豪、紧、动、热的艺术特色。语言口语化,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与本地百姓生活语言紧密结合,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富想象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学、娱乐价值。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录播《岳飞传》、《明英烈》、《隋唐演义》等多部评述。五十年来,鞍山评书演员在茶社、剧场演出和在电台、电视台录播100多部评书,出版短篇、中篇、唱片传统和现代评述80余部。
千山寺庙音乐
千山为佛、道两教胜地,而千山寺庙音乐分为佛乐和道乐两种。千山的佛教音乐是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千山的佛教音乐分诵经和器乐两个部分。千山道教音乐则是康熙年间,从铁刹山刘祖传入无量观。在"东北新韵"问世之前,东北地区道教中主要流传的"劳山韵",据说是由山东传入的,新韵产生之后,很快在东北地区道教中传开,现在东北道教全真教派宫观采用的都是"新韵"。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官舞
在独具特色的满族民间文化中,满族民间舞蹈更有深厚的内涵和它的情趣。灯官舞是满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据满族传统节日--花灯节,改编成满族现代民间舞蹈"闹灯官"的。
“闹灯官”舞蹈,由一人装扮成灯官。身穿官服,头戴缨帽,另由一人装扮成灯官娘,身着红袄,两耳上挂着红辣椒,6个满族少女身着满族节日服装,手持丰灯,翩翩起舞,戏耍着灯官。灯官乘坐一台花轿,为便于表现,轿子是用一根扁担,轿夫抬着,灯官站、坐在轿杆上进行幽默、形象表演,灯官娘娘紧随轿旁,两人边覆边逗,配合默契,曲调满族特色强烈,演奏得抒情、流畅,是迄今满族民间舞蹈中最有风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转自http://..com/link?url=_z--P0KZH9ZR4-WxTAXYTIoPcEXXotWG8itZCP_K

❹ 介绍一下鞍山的民俗或风俗传说

灯宫舞
"闹灯官"舞蹈,由一人装扮成灯官。身穿官服,头戴缨帽,另由一人装扮成灯官娘,身着红袄,两耳上挂着红辣椒,6个满族少女身着满族节日服装,手持丰灯,翩翩起舞,戏耍着灯官。灯官乘坐一台花轿,为便于表现,轿子是用一根扁担,轿夫抬着,灯官站、坐在轿杆上进行幽默、形象表演,灯官娘娘紧随轿旁,两人边覆边逗,配合默契,曲调满族特色强烈,演奏得抒情、流畅,是迄今满族民间舞蹈中最有风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由300多年的历史。初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后在清咸丰年间,变地秧歌为高跷。它以既火爆,又严谨、细腻,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辽南、东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并以独特的民族风格政府了国际艺坛,逐步走向了世界。

鞍山玉雕

鞍山玉雕兴于清末民初,更盛于当代。工艺多受河北、北京艺人影响,属中国北方流派。以立体圆雕、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透雕等技法。其造型简练古朴,打磨光滑,气韵生动传神,素有古辽河红山文化遗风。

如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华夏灵光岫玉塔熏”、“蝈蝈篓”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岫岩玉雕产品可谓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祥瑞玉、用品玉、玩赏玉、观瞻玉、保健玉、礼品玉。孔子说:“盖天下坚洁精美之品无过于玉者”,得其一件足以陶性怡情,受益无穷。

❺ 鞍山城的历史沿革

据文献记载,鞍山驿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明万历,为传递所。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据《辽阳县志》载:“鞍山驿堡,城西南六十里,有西南,东北二门,明时曾设驿站于此,驻巡检一员,相传为明初所建。西南站外旧有‘鞍山驿堡’四个大字,今颓毁,字迹无存”。又《辽东志》载:“鞍山驿,辽阳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驿,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设百户一员(武官六品),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定辽前卫带管,有走马二十匹,驴一十头,专司文报。”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交通要冲。城内商旅兴盛,十分繁华,长大铁路通车后逐渐失去重要地位。
城设东北、西南两门,东北门已毁,西南门保存尚好。门楼高13米,门洞宽3.9米。原门洞上方有砖雕花纹嵌有“鞍山驿堡”匾额,额下有“万历六年重修”款识,现已不存。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时,经墨玉雕刻“鞍山驿堡”匾额为补,其四字为辽宁著名书法家温同春所题。
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米,南墙为290米,北墙为283米。总长1125米,墙高10米,基宽8米,石基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城内夯土。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两处,为清代建筑。西南门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为辽代古城遗井。此井在文革期间村内铺设柏油马路时压到地下,现已经无从查看!

❻ 鞍山有多少年的历史

鞍山这座城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台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中央、或属省辖。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
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辽东郡。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两汉在今东北地区的县级行政建置增多。
西汉,今鞍山市境域属于幽州辽东郡;
东汉,今鞍山市境域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
三国和西晋(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东晋·十六国(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其后一度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部分境域则为北燕所管辖。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际,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为高句丽割据。今台安境域隶属北魏营 州建德郡广都县(今锦州市北镇县)。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收归唐朝统割。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河北道安东都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县数度易名,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于东京路、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隶属于辽阳路辽阳县(今辽阳市)。今台安县境域隶属于广宁府路望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隶属辽东郡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盖州卫。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锦州府镇安县和盖平县、奉天行省东边道。

❼ 鞍山的由来

答:是这样的,鞍山因城南有一峰,形式马鞍(亦称骆驼山)而故名鞍山。
鞍山专驿堡也叫鞍山城,为明属代辽东长城的附设建筑。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此设驿,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修”。鞍山驿堡位于鞍山市南7.5公里处的千山区东鞍山镇鞍山城村。东距东鞍山100约米,西距西鞍山约300米,恰好是在两山口之间的台地上。紧邻鞍海公路,西250米是沈大铁路,北200米是杨柳河。方位:南偏西60°。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米,南墙为290米,北墙为283米。总长1125米,墙高10米,基宽8米,石基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城内夯土,城的四角都有炮台。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两处,为清代建筑。西南门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为辽代古城遗井。西南门的匾额是1986年重修时补上去的,著名书法家温同春先生的题字。
鞍山这座城市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活了。

❽ 鞍山的文化特点

目前鞍山全地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15项、市级24项。
风景秀丽的千山,自古以来,吸引着历代广大游客,许多官宦、学者、名流慕名接踵而来。他们中有社会名士、诗人词家以及高僧和著名道士,也有帝王、朝廷大臣、将军、州县官吏。他们面队奇峰古刹,振衣述怀,吟诗作赋,为千山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描写千山的诗就有1600余首。如千山剩人禅师函可,著有《千山诗集》20卷,存录诗千余首,其中涉及千山诗200余首,并效法晋代高僧慧远于庐山虎溪创立白莲诗社事,与同时谪放辽、沈人士及千山、闾山、龙首山等能诗僧众,创立冰天诗社。
鞍山市从2000年4月开始举办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
千山是辽宁省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景观,而且历来是辽东佛教、道教文化的集中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千日绣莲台、“千山弥勒大佛”和鞍山玉佛苑,都给鞍山这个日益崛起的旅游城市增色不少。
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经贸洽谈、文艺表演、体育赛事、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地方性节日,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青睐。通过这个大型节日的举办,充分展示了鞍山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鞍山的地方特色和城市个性,向世人展示了千山之秀、玉佛之王、温泉之乡、宝玉之城和钢铁之都的形象。节日期间,数十万国内外游客云集鞍山,促进了假日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鞍山市的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鞍山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