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史上的主要国家的发展简况
本来写了很多 ,太杂了,重新写,尽量简单点。 ) 美国: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都占世界第一位。政治、军事实力也是超级大国。经济总量15W亿美元,军费支出6000亿。 日本:工农业都很发达,制造业、电子产业占世界重要地位。常规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二,,政治影响力低。 德国:工业、服务业发达,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头号出国大国(今年被中国超过),军事实力强,在欧洲政治影响力强。 法国:可以看做小号的美国。 英国:农业(主要是畜牧业) 钢铁工业、石油工业、造船业、电子信息业都出于世界先进水平,旅游业发达。对外投资大国。政治影响力很大。军事实力也很强,是西欧2个具有全球作战能力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法国) 意大利:轻工业、钢铁工业、旅游业发达。经济总量在美 日德中法 英之后,居世界第7。 俄罗斯:经济依靠能源逐步恢复,已经超过1W亿美元,人均7000多,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达,急基础雄厚。政治上对外正试图恢复其影响力,对内则试图改变寡头政治形象,军事上拥有媲美美国的完善的军事体系,众多高作战性能的军事装备,但由于其维修、训练因素军事实力大幅削弱。 巴西:已经摆脱80年代的外债危机,成为金砖四国之一,航天工业发展迅速。政治上试图扩大再南美的影响力,军事实力我不知道,最多在南美3大国中处于优势。 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其服务业比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比例(和中国不同,我们是优先第2产业,也就是制造业,印度是优先第3产业,我觉得中国的更好,看看印度的基础硬件设施的程度就知道了),其软件业居世界第一,农业规模大,电影产业发达。政治上在南亚处于主导地位(巴基斯坦除外)。军事上依靠进口使其军事实力较强,但国内的军事工业体系落后(这点也于中国不同,中国是进口来提升国产,善于吸收利用) 加拿大:经济发达,造纸业,旅游业、矿产能源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无奈人口太少,无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澳大利亚也一样,不再表述) 韩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前10位,汽车、造船、电子产业发达。军事上可视为小号的日本(连主站装备都一样),但国内的工业体系一般,于日本落后太多,外界猜测日本甚至连核武器都准备到了说有就有的地步。 这些国家中除了印度 巴西 俄罗斯 韩国之外都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国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出于发达国家,其人均GPD超2W美元,社会发展水平评分达到83,这2个主要指标都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西班牙了。不过韩国物价水平和俄罗斯一样出奇的高。 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最直观的就是看人均GDP对照其物价水平。发达国家人均GDP都在2W美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都在30%以下。
② 历史上有哪些不被承认的发达国家实际上发展的怎么样呢
说起发达国家,我们都知道是世界上发展比较好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的,有些发达国家只是顶着发达国家的称呼,发展的却并不好。我们今天看下,那些实力不怎么样的发展国家。
可以说这三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但都是发达国家的底线。这些国家的总体的发展水平虽然好一点,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不大。
③ 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哪些发展中国家
欧洲: 卢森堡 挪威 瑞士 爱尔兰 丹麦 冰岛 瑞典 英国 奥地利 荷兰 芬兰 比利时内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容 希腊 葡萄牙 斯洛文尼亚 马耳他 匈牙利 捷克 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巴哈马 亚洲: 日本 新加坡 韩国 以色列 塞浦路斯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④ 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说中国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是怎样计算这个时间的
这个问题只是从社会转型时间上来作对比。就像自然播种生长和人工播种培育,种子从发芽到结果,必然是人工播种培育后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样我们每天才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甚至是反季节蔬菜。
⑤ 有哪些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啊
发达国家欧洲(18国): 卢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爱尔兰 (46,335) 丹麦(,015) 冰岛 (44,133)瑞典 (38,451) 英国 (36,977) 奥地利 (35,861) 荷兰(35,393) 芬兰 (35,242) 比利时 (34,081) 法国 (33,126)德国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腊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国):美国(42,076) 加拿大 (32,073)
亚洲(2国):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 新西兰(23,276)
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马 (18,190) 斯洛文尼亚 (17,660) 以色列(16,987) 韩国 (14,649) 马耳他(13,144)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发展中国家就很多了
每一个不再发达国家之列的国家几乎都在发展中国家之列
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smallislands/2005/states.htm
http://ke..com/view/35156.htm
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是什么国家(全部)!
广义的发达国家24个: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芬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瑞士、奥地利、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冰岛、爱尔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
狭义的就是工业七强。
1995年6月,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曾经宣布,从1996年起,将新加坡划为“发达国家”,根据是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4万美元。但新加坡认为自己国内的工业基础还比较弱,要求经合组织对发达国家的标准再作研究和明确。1996年1月,经合组织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将新加坡改划为“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是按照人均国民产值来划分的,但是不完全,比如中东石油国的人均国民产值比许多发达国家但是仍然不是发达国家。
狭义的发达国家就是七国集团成员更是胡说。在任何发达国家的定义中都包括北欧各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瑞士、奥地利等国。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
狭义的发达国家:包括北欧,广义的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
广义的发达国家:包括北欧,广义的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南非:之所以是发达国家因为他的经济结构和发达国家一样。
同样的道理:中东石油国的人均国民产值非常高在80-90年代甚至排世界前几名,但是从来没有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同样的还有文莱。原因是他们的经济结构和发展中国家一样。
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发达经济体(Advanced economies)为29个,和经合组织有差异,分别为: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芬兰、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卢森堡、日本、英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省、瑞典、瑞士、香港(特别行政区)、丹麦、挪威、以色列、新加坡、新西兰、塞浦路斯、冰岛。
⑦ 求一些资料,关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90年代的经济发展历程,以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美国:截止2000年复4月,美国经济已持续制增长110个月,出现了低速持续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的经济发展奇迹,成为战后最长的经济繁荣期。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克林顿及其经济政策的实施克林顿出生在比较落后的阿肯色州,家庭的不幸使他奋发向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先后就读于乔治敦大学、牛津大学和耶鲁法学院。1977年1月,他当选为阿肯色州的司法部长,开始从政。1979年1月10日,当选为阿肯色州州长,年仅32岁,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州长。他提出“要使阿肯色州成为美国人民生活的新样板”。他先后进行了小农场改革和教育改革,关闭150余所学校,拨款1.8亿美元,使得阿肯色州的教育条件大为改观,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他被誉为“教育州长”。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就任美国第41位总统,年仅46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克林顿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美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形成了美国的“新经济”。教育改革 增加了联邦政府社会预算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教育、职业培训和保健的投资力度。
⑧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两国的发达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
观看了《大国崛起》后,心中感慨颇多。其中最难忘也最令我深思的,是美国的崛起过程。美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度,从美国独立到今天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就在这短短的两百多年间,美国完成了由一个地区强国到世界大国再到超级大国的伟大转变。美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呢?
其实,美国也曾是一个饱受内乱外辱、弱小挨打的发展中国家。殖民地13州为了从日不落帝国争取独立,战争的艰苦自不必说。独立后30多年,英国为了对法战争需要,不顾美国的多次抗议,在美国制造动乱。英国的做法,终于导致两国于1812年第二次开战。开战后,美国几乎是不堪一击,很快溃不成军。若非欧洲的战争使英国损失太大,渴望停战,美国的生存都值得怀疑。
这个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后来成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在20世纪中,两次决定了世界大战的胜负,令曾经欺压它的大不列颠帝国成为惟其马首是瞻的小兄弟,令世界因其而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国的崛起和强大?人们常说,是因为美国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精神,有以宪法为代表的优良法治环境。
首先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美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上讲,东西两洋,远离欧洲大陆使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美国也成为美洲的当然领袖。西进运动既是低成本换来极大发展的空间,又是美国工业革命的推进剂
其次,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美国崛起的根本动力。美国首创了民主共和制度,通过分权和制衡原则使民主政治得以实现,保证了政治的长期稳定;通过了《反垄断法》,完善经济法律制度;通过实行罗斯福新政来缓和经济危机,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政府鼓励民众从事发明创造,美国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像爱迪生、贝尔这样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在生产管理领域还出现了泰勒制和惠特尼的标准化,这些创新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起飞。
再次,在制定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方面,美国审时度势,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此后美国加强了对美洲的控制,把美洲作为自己的后院,成为美洲的霸主;一战初期保持中立,同交战双方做生意,赚取大量财富;战争后期,局势已经逐步明朗,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为战后争夺霸权赢得了资本;一战后,美国已经是头号经济强国,但英国的霸权残余仍然存在,美国的整体实力尚不足以与西欧抗衡,所以没有参与世界霸权的争夺,而是集中全力发展经济;二战中,为了捍卫自己利益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成为领袖,最终取得了胜利,美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也空前膨胀,二战后,美国建立起了全球霸权。在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的过程中,美国从来没有直接挑战英国霸权,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英国的盟友,是在英国的逐步衰落中取而代之的,而德国正式挑战英国霸权最终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决策者的高明之处。
总结来说,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崛起的原因可总结为:
1、国家统一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是基础,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才能应付复杂的国际环境。
2、国家应重视教育和人才。
3、重视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应用于生产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4、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适应经济发展的政策。
但是在此,我想强调的却是——科技对美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在我看来,科技才是促进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经济发着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几次技术革命,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经历了从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过程。
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由农业主导阶段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的英国,并带动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造船工业的发展。到1880年机器和铸造业、钢铁业迅速上升为主导产业,1884年以后美国工业净产值开始超过农业净产值,1900年美国工业品总值达到农产品总值的2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阶段的过渡。
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逐渐走向工业化高峰。1870年到1940年,世界兴起了以电力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起源于德国,完成在美国。它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不仅完善了钢铁、化工、电力“三大技术”,而且创造了汽车、飞机、无线电“三大文明”,使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大,成为支柱产业,人类就此进入“电气化世纪”。美国和德国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在铁路、煤炭、钢材和舰艇制造等方面展现出勃勃生机。美国在1869年以前,还处于南北分裂的经济落后状态,但是从1870至1890年的短短20年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美国的产值上升了9倍。1890年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而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向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起止时间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以原子能的开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这次革命从真空管、半导体到现在的集成电路都出自于美国。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军事的需要是刺激战后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因。与此相适应的核技术、电子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成为新兴工业部门而得到迅速发展,新技术成果在民用工业上也广为应用。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美国选定了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领域,加快了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使通讯设备、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世界经济进入了新技术革命阶段,出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和革命性发展。新技术革命中重要领域的突破大多始于美国,随后波及世界各国,使美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也拉大了与追赶者的距离,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得到巩固。
1870年美国专利法的改革带来了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性地改变了美国的研发结构,使得联邦政府对工业与学术研究的支持出现了急剧扩张,从而直接带来了政府研究的大规模兴起和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发展。美国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说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和政府都是很重要的方面。而美国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政府仅进行必要的干预。
美国经济出现了强劲发展的态势,美国经济已持续呈高速增长状态。显然,这一成就与美国高速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密切相关的。美国在基础科学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和美国在高新技术上的创新活力反映出美国的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弱干预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仅就这一点而言,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借鉴的。
美利坚合众国是在开拓北美大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形成的年轻的国家。由于它没有经历封建主义阶段,很少受封建主义影响,加之美国是一个自由移民的国家,因此这个民族富有的勤劳发奋、锐意进取、精力充沛、讲求实际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近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⑨ 美国等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回顾美国的环保史,可以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美国的环保:家底厚、醒悟快、能人多、民主好。首先是——家底厚
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相对中国而言,更加得天独厚:美国与中国一样,主要领土位于北纬25。—45。之间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北温带,在自然地理条件、领土幅员和自然资源分布上都不逊于中国。而且由于濒临两大洋,气候湿润(全国平均降雨量比中国高30%以上),平原多(国土中适宜耕作的面积比例高达90%,平原面积比例在70%以上),荒漠少,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合理,又已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述的工业化后期生态恢复阶段,现在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这么好的环境本底,美国工农业的发展因此有了充裕的环境容量。换言之,美国的环境是相当经得起工农业污染的“折腾”的。美国从20世纪初就已领导了世界工业化潮流,并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资源的净生产国,但仍然拥有美丽家园,环境家底厚是重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可或缺——醒悟快
作为曾经的新大陆和移民国家,美国这张白纸在二百多年间就绘上了最新最美的画面,但应该看到的这幅画面是一张层层涂抹的油画,最初的几层也是惨不忍睹的:
美国最早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是以一种天人和谐的游猎文明生存的,因此200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陆连农耕文明的干扰都未受过,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态,是当时地球上面积数一数二的野生动植物天堂:直到17世纪,美国落基山脉以东的中部大平原上仍至少有6000万头美洲野牛,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沿岸由于降水丰沛是美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北部的五大湖也几乎分布有北陆界新北区的全部淡水水生动物。17世纪后,来自爱尔兰的新移民首先将大西洋沿岸带入农耕文明,在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后,这片领土(最早的13个州)又迅速开始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于是,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矿藏被挖掘一空,城市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东部的主基调。为发财而疯狂的移民继续向西部进军,与西部开拓者优秀品质共存的是他们浓厚的血腥味——不仅在工农业生产中大规模破坏了印第安人的原居地,还对野牛大开杀戒,甚至将其发展为一种纯游戏。曾经铺天盖地的美洲野牛,不到200年,到1889年时居然仅余541只。
总之,19世纪的美国,可不是处处鲜花、富得流油,而是到处充斥热情似火又不顾一切的拜金移民、乌烟瘴气和污水四溢的工厂以及“把一切推平重来”的农场(类似的一幕也曾经在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中国出现过)。这种疯狂的经济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当社会领域的大萧条(经济危机)和自然领域的黑风暴(生态危机)实施报复后才逐渐回归理性。这个回归的过程也是天长日久,直到1940~1950年代,美国还发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两起——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因为滥施农药、化肥还导致“寂静的春天”,就连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也因为农业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农药积累导致的繁殖障碍几乎灭绝!今天美国的“美”,其实才刚刚到来。只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是1980年以后才有机会一睹美国真面目,所以看到的才是一幅光彩夺目、浑然天成的美景图,只有残留在国家公园内刚刚恢复到2万只的美洲野牛留下了劫后余生的些微证据。
回顾这个“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过程,可以发现美国环保最宝贵的经验——从教训中幡然悔悟。20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环保上的成功,无一不受益于这个经验。在独特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和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美国的环保尽管跌跌撞撞,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因此历经半个世纪,终于使美国的环境让全世界人民都为之“不见不散”。 美国环保之所以能醒悟快,有一个关键因素——能人多
在关键时候,美国出现了一些或“高瞻远瞩”或“有权有势”的绿色人士,使不惜环境资源代价的经济活动有所节制,大大推动了环境保护的进程。可以请出六位代表作为美国环保发展的里程碑。他们是斯特林·莫顿、约翰·缪尔、西奥多·罗斯福、蕾切尔·卡逊、丹尼斯·海斯以及杜邦公司的先后几代领导人。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高度认同的植树节,竟然出自19世纪时一位美国出版商的倡议。1872年,斯特林·莫顿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有感于当时当地的环境恶化,悲天悯人地提出了一项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要动员全体人民一起植树造林。内布拉斯加州农业局首先积极支持采纳莫顿先生的建议,不久州长亲自宣布,从此该州每年四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定为植树节。后来,这一节日只用了几十年就发展成为全球通行的一种绿色文化。
这个名人倡导的行动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而且开创了美国官民合一搞环保的优良传统。民间的高瞻远瞩通过官员的有权有势被落实,环保才可能从一种忧思变成一项政策乃至一种文化。后两位名人的经典合作更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美国环保方式”的行之有效。
19世纪末期,在美国西部开发改天换地的浪潮中,自然被天翻地覆,精华所剩无几。这时,约翰·缪尔出现了。早在1876年,他就强烈要求联邦政府采取森林保护政策。1897年美国国会从商业利益出发阻挠森林保护政策,缪尔就通过媒体获得公众支持,使议员们改变了主张。缪尔最大的功绩在于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在以约翰·缪尔为首的一些人的积极活动下,美国于1872年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又于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着57座国家公园,327处自然和历史胜地,12000个历史遗址和其它建筑,8500座纪念碑和纪念馆,美国的自然精华悉数被罗致入“园”。今天,缪尔倡导的自然保护宗旨仍然镌刻于的大门上――“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乐”。当然,单凭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张罗这么大的事业的,这个事业是他与另一位代表——西奥多·罗斯福(并非二战期间名闻遐迩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缪尔开始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交往。罗斯福认为:“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极大的繁荣,同时要考虑到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的,以保证未来的更大成功”。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在政务之余与缪尔考察了大峡谷、约塞米蒂等国家公园,并据考察结果开始限制一些开发——例如在大峡谷中建设大坝。为了使这种环保思想在官员中蔚然成风,罗斯福曾在议会演讲时特别以中国为例(根据一个考察报告)来说明森林破坏造成的恶果:“中国内地(主要指的是黄河下游地区)森林缺乏,乡村只有坟墓和庙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没有林木保护,以致洪水经常决堤。山坡都被开垦,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罗斯福还积极倡导土地的分类规划利用,使不同自然条件的土地能用于不同的产业,以发挥环境容量的作用。这位最高决策者的绿色意识,是美国由疯狂开发转向理智发展的关键。
二战后,美国真正成为决定全球政治经济命运的超级大国,其工业化的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地球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例如,农药DDT和氟利昂空调都是在美国工业的推动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这种规模的工业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位名叫蕾切尔·卡逊的女士开始关注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蠕变。1962年,根据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静的春天》的书动摇了整个美国化工业。卡逊女士发现由于滥施农药,通过食物链积累整个生态系统都在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因此美国的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危机。这种发现尽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业集团的歪曲,但还是渐渐改变了美国化工业巨头(例如杜邦公司)的发展理念,美国的工业开始有了两个转变:一是注重衡量化工产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实施清洁生产;二是逐渐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自此,美国的环境才算真正摆脱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人发挥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
1969年,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群众活动的具体构想,并提议以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在全美开展环保活动。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声势浩大,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也是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绿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并促使美国政府加强了环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国家环保局,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一定程度上,这次活动也是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诱因。丹尼斯·海斯在地球日活动后,迅速成为全球民众环境运动的领军人物,至今仍然在为一系列国际间环境公约的推行而奔走呼号。
这些能人前赴后继的行动促进了美国国民环境意识的觉醒,这种形势下以前作为环保对立面的大企业,有的也渐渐转化成了环保的主力军,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有“化学工业帝国”之称,位居全球500强的123位。从1970年代起,杜邦公司前后四任总裁确立了“安全、健康、职业道德、尊重待人和保护环境”的核心价值观,以制造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通过合作、收购等手段调整产品结构,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传统化工领域,核心产业在1990年代已转移到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时还是美国循环经济搞得最好的大企业之一。杜邦公司的现任总裁贺利得曾有专文说明杜邦公司21世纪的两个大目标,其一是"减少我们在环境中的痕迹",其二是"增加我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贺利得还认为“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宣传工作,例如,1996年出资设立了中国杜邦环境好新闻奖。
这6个代表,只是美国由下而上进而上下结合搞环保的一个缩影。须知,能人辈出,决定性的基础是——民主好
美国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级大国,环境家底厚,在资源占有上又达到了予取予求的境界,重视环保并不像日本那样是因为国土有效面积事关存亡,更多地是民主的体现。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形成了其民意决定官意的格局,因此,必须先有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绿色化,
才可能有国家决策的绿色化。这种民主机制还决定了美国环保的新政策在导入阶段往往必须利用经济动因,必须在市场自发的基础上政府再来因势利导。
目前,美国环保政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环保措施上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力求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它基本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即强调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而不是以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没有改变生产高效和消费低效以及大量耗用能源资源的情况。
1980年代后,美国总体的环境状况在改善,美国的政策应该说是成功的。但也应该看到,民主体制下灵活的环保政策虽然给解决环保问题提供了相当多的渠道、方法和途径,也给美国的环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美国的环境政策不严格,标准不统一,法规不健全,致使没能全方位的推动美国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也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得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环保技术,环保产业出口额仅排名世界第11位。另外,由于美国政治体制有时过度强调民主和政务公开,使得一些对国家有益的建议,当遇到公众反对时,便很难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还应该看到,美国的美并不能包罗万象,更不能一美遮九丑。从中美环保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环保是一种片面的环保,是一种损人利己的环保,是一种我国不能照搬的环保。这是因为美国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太浪费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形成了一个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
根据生产空间和二氧化碳处理空间(与能源消费成正比)算出的人均生态足迹,美国人10,世界平均2,中国人1。美国每人年平均钢材耗用量为一般发展中国家的37倍,铝耗用量为85倍,总的能源耗用量为30倍。据计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国的水平消耗矿物资源,则人类所需的16种主要矿物中,有7种将于十年内耗尽(如金、银、汞、锡、钨、锌、铅)。其余矿物除铁和铝以外,都将在200年内用完。
美国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生产高效、消费低效的国民文化,得到了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的支配性地位的支持,因此多年来一直得到延续。曾经有人考察过一个美国中产阶段家庭的消费状况,发现其中40%的支出属于无效支出。尤其是在追求过度包装等心理附加值而非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值上的花费和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上的花费,在已经富裕的美国人中普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美国的垃圾堆中不难发现一大堆包装物中混杂着“过时”或者“微坏”的冰箱彩电。也许有些人会羡慕这种财大气粗的浪费,只是如果地球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美”,再多十个地球又如何?就此而言,美国称得上是埋葬地球资源的地狱。
一方面是消费上的不加节制和资源占有上的贪婪无度,另一方面却是对环保责任的推诿,这就是美国的第二个特点——太无德
近年来,美国在环保领域的惊世骇俗之举当是布什政府突然以全球已有110个国家签署的《京都协议书》(关于共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协议)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为由,公然宣布拒绝签署该协议。虽然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和积极履行减排义务。但美国出尔反尔、推卸责任,充分反映了其国家决策中太无德的一面。
在高度评价美国在环保上的巨大成果和先进举措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美国在环保上太无德的这一面:美国是靠先污染自己发展起来的,然后就是靠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更直接的污染物转移减轻自己的环保负担的,因此被一些国家称为“环境帝国主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曾经就此行为承认:“美国和其他富国是世界环境灾难的主要根源”。
如果说产业结构高级化——例如前述美国杜邦公司将“傻大黑粗”的传统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起到了帮助其发展经济的作用的话,污染物转移就是赤裸裸的无赖行径。仅仅举一个小例就可以说明这点。目前,美国危险物年生产量达5000至6000万吨,其中将近1000万吨由各公司私运出美国处置。绿色和平组织称美国各公司向44个国家出口危险废物,且不择手段——有偷倒(如“夜间倾倒”),有耍赖皮的蛮倒,有所谓的协议倾倒,还有采取贿赂手法的贿倒。2002年,一位巴拿马海关官员披露说,如同意进口美国的焚烧灰(含有剧毒的二恶英),就能得到一幢海滩别墅
⑩ 西方发达国家是靠什么进步和发展的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线索和趋势。从治理模式、建设形式和建设目标三个方面对西部进行了分析。
在我国,社区建设是指依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改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一种社区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