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绘画的历史
法国拉斯科(Lascaux)描绘原牛的石洞壁画
已知最古老的绘画位于法国肖维岩洞(Grotte Chauvet),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它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画经由红赭石(red ochre)和黑色颜料作雕刻及绘画,主题有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石洞壁画在世界各地均十分常见,例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中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
印度绘画,在其历史中围绕宗教神祇及国王间发展。印度艺术是印度次大陆中不同艺术学派的一个总称。印度绘画的种类十分广泛,例如有埃洛拉石窟的大型湿壁画、错综复杂的莫卧儿微型画、坦贾武尔学派的金属装饰画。腱陀罗(Gandhar)至塔克西拉(Taxila)的绘画受到西方伊朗艺术的影响。而有东方特色的绘画则在那烂陀艺术学派附近发展。那些作品大部分都受到印度神话的不同场景所启发。
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最早的印度绘画为史前时期的岩石壁画(Petroglyph),其发现地点位于比莫贝卡特石窟(Rock Shelters of Bhimbetka),部分年代可以追溯至前5500年。它在几千年间直到7世纪不断有壁画完成,当中突出的例子有阿旖陀石窟中雕刻柱上的印度绘画,它主要由矿物中提炼出来的红色及橙色颜料组成。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旖陀石窟为前2世纪的石切建筑(Rock cut architecture),在其中收藏了被认为在佛教宗教艺术上及通用图像艺术上均可被称为杰作的绘画及雕刻。
印度绘画的“六支”
在前1世纪,印度的绘画发展出谢丹伽(sadanga),意即六支,说明了印度传统绘画的六种法则。3世纪哲学家伐蹉衍那(Vātsyāyana)的著作《欲经》中在13世纪加入的一条注释列举了以上六点:
1.形别(Rupabheda),对于对象外形的认知。
2.诸量(Pramanam) ,对于对象的大小及结构有正确的认识。
3.情(Bhava),对于对象外形的感觉。
4.美(Lavanya Yojanam),加入优雅及艺术性的表现方法去表达对象。
5.似(Sadrisyam),与对象的相似性。
6.笔墨(Varnikabhanga),以艺术性的手法使用颜色及画笔。
从其后出现的佛教绘画可以看出六支被后期出现的印度画家采用,并成为他们作品的基本元素。 现代的印度绘画在20世纪出现,并受到欧洲的影响而出现了孟加拉画派。此时的印度绘画特色为表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而这时的印度画家亦人才辈出,有加入了中国及日本风格的阿巴宁德罗纳特·泰戈尔(Abanindranath Tagore),与及其他多才多艺的有名画家如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难陀婆薮(Nandalal Bose)、贾米尼·罗(Jamini Roy)等。
绘画(painting)在艺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行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纸张、油画布(canvas)、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drawing)、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表现出从事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⑵ 美术的意义是什么
美术是艺术中一个分门别类,对生活中具有典型特征进行二维三维多维的回再现艺术方答式。主要通过:画家、雕塑家等作者,用技法再现生活的美和典型物。
另外,美术是art艺术技法的能力展现,也是人类对历史过程中的认知,和生活在创作延续。
⑶ 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成因及其在西方绘画史上的重在历史意义是什么
印象主义的出现是美术史上的一次较大的革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它使美术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和宗教的依赖,也脱离了讲故事的传统方式。画家们大胆地抛弃传统创作观念和程式。内容和主题不在重要。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但印象主义者并没有抛弃再现的传统,而是把形体再现变成了光色再现。
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
后印象主义:十九世纪末,一些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画家开始反对印象主义。对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成就了塞尚、凡·高、高更等一大批画家。他们是二十世纪各种主义的源头。其中,塞尚更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
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起西方现代绘画的其他流派,我个人更喜欢后印象派的原因,也是由于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中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精神世界,而没有受制于客观的对象和自然技法的束缚。他们的作品既不像“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那样晦涩深奥,同时又能使观者感受到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化里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思想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因为后印象主义绘画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突破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毋庸置疑,后印象派及其代表画家的艺术价值将在世界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⑷ 中国画的历史性意义
中国画存在的独特意义——兼论二十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误读
1840年以来,西风东渐,国学式微,国力逐渐贫弱,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国家贫弱,便开始到西方去寻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办法。找到了两把钥匙: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最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把这个思想带进中国。一百年来,中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840年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夕,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百多年过去了,五四运动过去了将近90年,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发现一个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会趋向断裂?国学为什么会式微?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西化了,我们的观念已经西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已经或正在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穿的衣服、我们住的房子、我们从生活习惯到思维习惯都在西化。我们的孩子把头发染了,习惯于麦当劳,从小就要接受英文课,否则考不上中学、大学更读不了博士。英语不好,中国画画得再好,进不了美院。想取得中国画的博士学位吗?必须要学英文,这是今天的基本国情。我们用不着再教育大家,如何重视西方,好好向西方学习,用不着这样大声疾呼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继承?这是中国画当下的大背景。有一句话叫做多元状态下的中国画,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确实是多元的。比如中西融合的,彩墨堆积的,或干脆是纯颜色的。搞水墨实验的,把水墨和材料跟行为方式结合到一起变成一种综合艺术状态的,这种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如果都被归入了中国画。这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画与传统还有关系吗?我们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还不只儒家学说,还包括道和释。佛家的思想还包括禅宗的学说。儒道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很远了。在我们的教材里,我们传统文化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传统文化思想的延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所以,十六大时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谐作为文化主张,不是西方的,是中国的。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和与自己心灵的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十六大提出了振兴民族文化,因为有了断裂才要振兴,有了衰微才需要振兴。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一个弘扬的过程。弘扬过程的责任主体是谁呢?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一切对中国文化有责任感的人。在20世纪的美术史著述中,由于时代局限有一些误区,184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造成用西方的认知框架来看待中国文化。由于角度错误,结论往往是错的。以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规律所下的结论也是错误的,而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对待中国美术史仍然是违背艺术规律,不可能作出正确结论。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问题,思考中国画问题应是以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文化立场做学问的出发点。
二十世纪美术史著作中需要澄清的问题有这么几个部分:首先,元、明、清绘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颓势,这其中不断有新的高峰出现,形成了宋以后的辉煌。中国画按自身的艺术规律始终在发展。1917年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也”,他这样写道:“中国画至国潮衰败极也,其精均益无文化人者。其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石涛、石溪)之糟粕味同嚼蜡。其不能传后,亦于今日欧美日尽剩其可为哉。”“概以四王二石稍存元人一笔,亦非唐宋正宗。比之宋人,亦同鄙下。唯恽蒋(恽南田、蒋廷锡)二男,略有古人意,其余则为一丘之貉无可取处。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中西融合”论的发端大概源于此。清代初期,郎世宁到中国的时候带着他的画和一批古典主义油画给康熙皇帝看,康熙和当时的中国画家们并不以为然,宫廷画家邹一桂被康熙请来评论,问他到底画得好不好,邹一桂说:“虽工亦匠,不入画品。”匠气向来是中国绘画的大忌,欧洲古典主义油画虽不崇尚匠但强调逼真地再现。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可以取代相机。所以,后来有中国画家提出“不与照相机争功”。康有为又说:“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因遂灭绝之。而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岂在今乎?吾嗣望之。”此后,陈独秀认为“对于画学正宗倪云林、黄公望、文征明、沈周、四王及南宗系列的画家,像这样的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在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美术革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说到“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四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中国画在南北宋及元初时代,那临摹、刻画人物、画禽兽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自从学士派和文人专重写意,不尚肖物这种风气初倡于元末的倪云林和黄公望,再倡于明代的文征明和沈周。到了清朝的四王更加变本加厉,人家说王石谷的画是中国画集大成者,我说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束。”康有为鼓吹郎世宁,而陈独秀说中国画不能不采用西方国家的写实精神,陈独秀更激进到主张废除汉字,他认为汉字是东西方交流最大的障碍。如果真照他的主张办,中国文化也真就结束了。历史不是以个人意志转移的。
据闻最近有韩国学者向政府建议要求恢复汉字。为什么呢?因为韩国所有的历史都是方块字写成的,这一代的学生没法读懂古籍。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汉字文化影响着东亚的一些国家。在清代中期,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强国,由于西方有了工业革命,有了坚甲利舰,然后就有了扩张和掠夺,他们国力增强后,文化开始输出。而我们的国家当时处于弱势地位,在强势文化面前,艺术观念也一同随同泊来,许多观点一直影响到今天。可以思考一下,许多观念是对还是不对?或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陈独秀和康有为都没有看到黄宾虹和齐白石。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没有黄宾虹,没有齐白石,没有傅抱石,没有李可染,没有林风眠,没有刘海粟、潘天寿这些人。中国画艺术上的辉煌,即使他们在,如何看,也不可知。吴昌硕成为气候是上世纪初叶以后的事情,他深深地影响到齐白石。世纪初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极端的理论对中国画的消极影响非常大。鲁迅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姓轩辕,千秋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在地。”甚至鲁迅推荐给青年必读书这篇文章里建议少读甚至不读中国的书。当时真是激进得不可思议。可以说激进思潮一直左右了20世纪很长一段历史,以致于后来发展到怎么左都不为过。“反传统”几乎是整个20世纪的传统。徐悲鸿的文章更给了中国传统绘画致命的一击。他对南北宗论深恶痛绝,称“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吾尤恨董其昌断送中国画二百年历史,罪大恶极。”他认为欲救目前之弊,“必采用欧洲之写实主义。尤其强调要以素描为基础。”他这种对中国画的改造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对中国画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画的造型观。当然徐悲鸿也没有否认黄宾虹和齐白石的高度,他很敬重他们,深知他们的贡献。但他的中国画理论尤其是造型观念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并形成负面影响。徐悲鸿写这个话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回国,而黄宾虹和齐白石成气候是40年代以后,最后的十年二十年才成就了黄宾虹和齐白石的高峰。持这种理论还有蔡元培,当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进步主张,但他又说“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徐悲鸿继续着他的观点说到“中国画学颓败至今已极也,凡世界文明已无退惑。读中国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比三百年前退五百步,比一千年前退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叹也夫。”康有为、陈独秀等政治家的观点不能不放在当时政治变革的大环境下去认识,因为他们毕竟是政治家,对中国画学的认知有偏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批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持这种观点影响就大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对中国画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事实不像他们说的那样糟,他们无视黄宾虹和齐白石的高度,无视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的存在,无视吴昌硕等等一大批二十世纪中仍按中国画传统正脉往前推进的画家,这就是美术史的局限。正本清源这个提法很好,对二十世纪的问题的确要正本清源。可喜的是,当代一批年轻画家正从历史局限中下头,正续接传统正脉,推进笔墨艺术。
我与欧洲一些国家的艺术家接触过,不曾听到一个画家提出要把中国文化拿来与他们国家文化融合,无论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等,他们没有人提到把中国画家拿来与他们自己的艺术融合,可中国人偏要提出与西洋画融合,提出与西方画风融合。要思考个中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错误和局限呢?有。有历史的局限,就象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局限一样,中国文化也有糟粕。比如三从四德、宗法观念、神权、君权、男权和官本位等等就是糟粕。但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中和观,中国人的仁爱观念,肯定是好的。中国文化一直在寻求人和宇宙,人和社会,人和自己内心的最大的和谐,这是我们祖先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中国人非常会生活,也很懂得生活,在文化上曾经很精致。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座高山的话,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一座高山,是和西方文化并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蔡元培等人曾提出中国画不科学,解放后江丰也提出中国画不科学。这里涉及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中国画本来就不是科学,艺术本来就不是科学。如果艺术是科学的话艺术就死亡了。艺术是情感的产物。人在科学之余要享受情感,得感谢艺术。中国画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很完整,很具科学性。中国画要沿着中国传统的正途往前推进。近百年来,欲以“科学”改造中国艺术,更在教育中以“科学”训练代替传统方法,于是,中国画正日益变得不中不西。这里有个认识问题,涉及文化立场,这是我讲的关于文化立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误读。
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解20世纪以来一直是偏颇的。笔墨可以随时代,但不等于随时代就高,不随时代就低,艺术不同于政治。我们先分析一下石涛,和石涛同时的八大没有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八大的笔墨就是中国画的文人笔墨,石涛的笔墨与八大比尚逊一筹。逊在哪里?石涛的画里有些许躁气,八大的画里没有,石涛的一些作品里有些许媚俗的气息,八大没有。石涛在题画句里说:“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石涛毕竟是大家,能知道时代的病根所在。而刻意寻求面目,对他本人的画格是有伤害的。石涛和董其昌比也有差距。清代没有谁认为石涛的画笔精墨妙。可是清人一直认为董其昌的画笔墨有高度,认为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董其昌的画有安详和散淡从容之气,是一种很高贵的气息。我们也可以认为石涛的高处是有个性,但笔墨质量有所欠缺。这是和八大与董其昌比较得出的结论。石涛的贡献在哪里呢?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读一读画语录提出的“一画说”,发现他阐述了道家思想与笔墨的关系,把中国的道家思想、禅宗思想融汇到笔墨艺术中,作了深入精微的阐述,这是重大的贡献。“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但是一味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削弱了对前人的继承,成为不重视笔墨的借口和理由。问题就在这里。齐白石的笔墨是哪里来的呢?来自八大、徐文长、吴昌硕这三家。他说:“吾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这是白石的诗,题到画上了,他强调的是继承,太崇拜这三家了。齐白石是个懂得继承传统的画家。继承中又有开拓的精神,把中国画家绝对地分为延续型和开拓型是不够的。延续里头有推进,开拓应有根基。今天实验水墨的一批画家个个开拓,能否存世尚难说。当然,重复前人没有前途,重复不是艺术。我们总是认为笔墨是越新越好。但新不等于高。笔墨是没有新旧之分的,艺术的形式也没有高低之分。新是历史的过程,美才是艺术质量的标志。所以,一味求新使我们陷入歧途,这就是“笔墨当随时代”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笔墨是修养的积累,是个性的记录,更是传统的延续。片面的理解只会葬送中国画。
第三,是对董其昌认识的局限,对四王认识的局限。
先说对董其昌认识的局限。董其昌在先,四王在后。董其昌比四王略早,与四王有极短时期的交叉。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里有不少发人深省的话。他提出的南北宗论被批判了好多年,一直到今天。南北宗论中董其昌客观地分析了一个艺术现象,问题出在“贬”和“崇”上,这本是艺术家个人的观点,是画家个人感觉。可是到了后来呢,人们用社会学的观点批评他的南北宗论。我们首先要承认董其昌是明代最伟大的画家,他的影响延续了三百年,笔精墨妙在董其昌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阐释。董其昌的画好在哪里呢?他把文人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他在中国画的认识论上有相当高的见解,这些观点烛照数代人,甚至可以影响今后的历史。他的用笔真正做到了棉里针,这正是中国儒道文化的注脚,禅宗的有无之间的那种趣味也融进了他的笔里,那是一种不见火气,外柔内刚,绵绵不断的如行云流水般地非常贵族化的一种用笔。他的画里充满安祥,是对自然山川的最自然的表述,这是心灵的抒泻。董其昌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提出画之道等于生机,等于长寿,等于快乐,他阐述了重过程,重感受,重主体,重自由的气象,而这正是中国人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生动的注脚,怎么能认为是消极的呢?
而“四王”是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整理者、总结者,特别是王原祁。他对笔的理解尤为深刻。笔是中国画的关键,笔笔是笔,笔求质量,求骨法,并通过笔的效果形成生动的气韵。“四王”一直总结了前人用笔,也影响到后来的画家,“四王”个性欠缺,但功力深厚,留下宝贵的笔墨经验,是值得认真总结的。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里称赞王原祁“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是一种浑厚华滋的境界,实际上也是“四王”整体的高度,就对传统技法的整理和继承而言,“四王”贡献巨大,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要课题。用“笔墨当随时代”看“四王”,“四王”是一种复古,用中国画的笔墨观看“四王”,则看出“四王”整理前人遗产的积极意义,在传统缺失的当代,“四王”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第四,对20世纪以来的美术史,大多不从艺术规律陈述,而多从社会学角度叙史,甚至用俗庸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常有片面性。对一些在美术批评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的研究是缺项的。以傅雷为例。傅雷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美术批评家。他是中西美术比较研究的先驱者。他对以法国美术现象为主的欧洲艺术有深入研究,而对印象派晚期和表现主义的认识是超过徐悲鸿的。他对欧洲古典美术的研究从《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可见高度,而他对黄宾虹艺术的认识更是超前的。认为宾虹老人艺术“二三笔直抵千万言,此其令人百观不厌也。”这种对笔墨高度的认识是超越时代的。傅雷对中国画改良的问题也曾有深刻批评。他在给黄宾虹的信中说道:“甚至一二浅薄之士,倡为改良画之说,以西洋画之糟粕(西洋画家近中之排斥形似,且较前贤之攻击院体为尤烈)视为挽救国画之大道,幼稚可笑,原不值一辩。如若趔澌来,识者日少,为文化前途着想,足为殷忧耳。”
附:傅雷致黄宾虹信件三封原文
1943年6月9日
尊作《白云山苍苍》一长幅(亦似本年新制,惟款未识年月),笔简意繁,丘壑无穷,勾勒生辣中,尤饶妩媚之姿,凝练浑伦,与历次所见吾公法绘,另是一种韵味。
前周又从默飞处借归大制五、六幅,悬诸壁间,反复对晤,数日不倦。笔墨幅幅不同,境界因而各异,郁郁苍苍,似古风者有之;蕴藉婉委,似绝句小令者亦有之。妙在巨帙不尽繁复,小帧未必简略。苍老中有华滋,浓厚处仍有灵气浮动,线条驰纵飞舞,二三笔直抵千万言。此其令人百观不厌也。
尊论尚法、变法对师古人不若师造化云云,实千古不灭之理。征诸近百年来西洋画论及文艺复兴期诸名家所言,莫不遥遥相应。更纵览东西艺术盛衰之迹,亦莫不由师自然而昌大,师古人而凌夷。即前贤所定格律成法,盖亦未始非从自然中参悟得来。桂林山水,阳朔峰峦,玲珑奇巧,真景宛似塑造,非云头皴无以图之,证以大作西南写生诸幅而益信。且艺术始于写实,终于传神。故江山千古如一,画面世代无穷,倘无信灵,无修养,即无情操,无个性可言。即或竭尽人工,亦不过徒得形似,拾自然之糟粕耳。况今世俗流,一身不出户牖,日唯依印刷含糊之粉本,描头画角,自欺欺人,求一良工巧匠且不得,遑论他哉!
先生所述董巨两家画笔,愚见大可借以说明吾公手法,且亦与前世纪末页西洋印象派面目类似(印象二字为学院派贬斥之词,后遂袭用),彼以分析日光变化色彩成分,而悟得明暗错杂之理,乃废弃呆板之光暗法(如吾国画家上白下黑之画石法一类),而致力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现,同时并采用原色敷彩,不复先事调色,笔法补趋于纵横理乱之途,近视几无物象可寻,惟远观始景物粲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凡此种种,与董北苑一派及吾公旨趣所归,似有异途同归之妙。质诸高明以为何如?
至吾国近世绘画式微之因,鄙见以为,就其大者而言,亦有以下数端:(一)笔墨传统丧失殆尽。有清一代,即犯此病,而于今为尤甚,致画家有工具不知运用,笔墨当前,几同废物,日日摩古,终不知古人法度所在,即与名作昕夕把晤,亦与盲人观日,相去无几。
(二)真山真水,不知欣赏,造化神奇,不知检拾。画家作画,不过东拼西凑,以前人之残山剩水,堆砌成幅,大类益智图戏,工巧且远不及。
(三)古人真迹,无从瞻仰,致学者见闻浅陋,宗派不明,渊源茫然,昔贤精神,无缘亲接。即有聪明之士,欲求晋修,亦苦无凭借。
(四)画理画论暧晦不明,纲纪法度荡然无存,是无怪艺林落漠至于斯极也。
要之,当此动乱之秋,修养一道,目为迂阔;艺术云云,不过学剑学书一无成就之辈之出路。诗词书画,道德学养,皆可各自独立,不相关连。征诸时下,画人成绩及艺校学制,可见一斑。甚至一二浅薄之士,倡为改良画之说,以西洋画之糟粕(西洋画家之排斥形似,且较前贤之攻击院体为尤烈)视为挽救国画之大道,幼稚可笑,原不值一辩。无如真理澌灭,识者日少,为文化前途着想,足为殷忧耳。
1943年6月25日
前惠册页,不独笔墨简炼,画意高古,千里江山,收诸寸纸,抑且设色妍丽(在先生风格中,此点亦属罕见),态愈老而愈媚,岚光波影中,复有昼晦阴晴之幻变存乎其间,或则拂晓横江,水香袭人,天色大明,而红日犹未高悬;或则薄暮登临,晚霞残照,反映于蔓藤衰草之间;或则骤雨初歇,阴云未敛,苍翠欲滴,衣袂犹湿;变化万端,目眩神迷。写生耶?创作耶?盖不可分矣。
且先生以八秩高龄,而表现于楮墨敷色者,元气淋漓有之;逸兴遄飞者有之;瑰伟庄严者有之;婉娈多姿者亦有之。艺人生命诚与天地同寿,日月争光欤。返视流辈,以艺事为名利薮,以学问为敲门砖,则又不禁怵目惊心,慨大道之将亡……
古人论画,多重摹古,一若多摹古人山水,即有真山水奔赴腕底者。窃以为此种论调,流弊滋深。师法造化,尚法、变法诸端,虽有说者,语焉不详。且阳春白雪,实行者鲜,降至晚近,其理益晦,国画命脉,不绝如缕矣。
鄙见挽救之道,莫若先立法则,由汪入深,一一胪列,佐以图象,使初学者知所入门(一若芥子园体例,但须大事充实,而着重于用笔、用墨之举例),次则示以古人规范,于勾勒皴法,布局、设施等等,详加分析,亦附以实物图片,俾按图索骥,揣摩有自,不致初学临摹,不知从何下手。终则教以对景写生,参悟造化,务令学者主客合一,庶可几于心与天游之境。唯心与天游,始可言创作二字,似此启蒙之书,虽非命世之业,要亦须一经纶老手,学养俱臻化境,如先生者为之,则匪特嘉惠艺林,亦且为发扬国故之一道。至于读书养气,多闻道以启发性灵,多行路以开拓胸襟,自当为画人毕生课业。若是则虽不能望代有巨匠,亦不致茫茫众生,尽入魔道。质诸高明,以为何如?
近人论画,除先生及余绍宋先生外,曩曾见邓以蛰君,常有文字刊诸《大公报》,似于中西画理均甚淹贯,亡友滕固亦有见地。
尊作有纯用铁划银勾之线条者,便中可否赐及。
1943年7月13日
先生论画高见暨巨制,私淑已久。往年每以尊作画集,时时展玩,聊以止渴。徒以谫陋,未敢通函承教。兹蒙详加训诲,佳作频颁,诚不胜惊喜交集之感。生平不知誉扬为何物,唯见有真正好书画,则低徊颂赞惟恐不至,心有所感,情不自禁耳。品题云云,决不敢当。尝谓学术为世界公器,工具面目尽有不同,精神法理,初无二致。其发展演进之迹,兴废之由,未尝不不谋而合。化古始有创新,泥古而后式微;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犹人之徒有肢体,而无丰骨神采,安得谓之人耶?其理至明,悟解者绝鲜。
尊作无一幅貌似古人而又无一笔不从古人胎息中蜕化而来。浅识者不知推本穷源,妄指为晦为涩,以其初视不似实物也,以其无古人迹象可寻也,无工巧夺目之文采也。写实与摹古,究作何解,彼辈全未梦见。例如皴擦渲染,先生自言于浏览古画时,未甚措意,实则心领默契,所得远非刻舟求剑所及。故随意挥洒,信手而至,不宗一家,而自融冶诸家于一炉,水到渠成,无复痕迹,不求新奇而自然新奇,不求独创而自然独创。此其所以继往开来,雄视古今,气象万千,生命直跃缣素外也。鄙见更以为倘无鉴古之功力,审美之卓见,高旷之心胸,决不能从摹古中洗炼出独到之笔墨;倘无独到之笔墨,决不能言创作;然若心中先无写生创作之旨趣,亦无从养成独到笔墨,更遑论从尚法而臻于变法。
艺术终极鹄的,虽为无我,但赖以表现之技术,必须有我。盖无我乃静观之谓,以逸待动之谓’而静观,仍须经过内心活动,故艺术无纯客观可言。造化之现于画面者,决不若摄影所示,历千百次而一律无差。古今中外,凡宗匠巨擘,莫不参悟造化;而参悟所得,则因人而异。故若无“有我”之技术,何从表现因人而异之悟境?摹古鉴古,乃修养之一阶段,借以培养有我之表现法也。游览写生,乃修养之又一阶段,由是而进于参悟自然之无我也。摹古与创作,相生相成之关系,有如此者,未稔大雅以为然否?
尊论自然是活,勉强是死,真乃至理。愚见所贵于古人名作者,亦无非在于自然,在于活。彻悟此理固不易,求“自然”于笔墨之间,尤属大难。故前书不辞唐突,吁请吾公在笔法墨法方面,另著专书,为后学津梁也。
际此中外文化交流之日,任何学术,胥可于观摩攻错中,觅求新生之途;而观摩攻错,又唯比较参证是尚。介绍异国学艺,阐扬往古遗物,刻不容缓。此二者实并生不悖,且又尽为当务之急。
⑸ 如何解读美术绘画的意义
个人认为,美术的意义要分为两个方面去解析它:美术对于社会的意义和美术对于我们个人的意义。
关于美术的社会意义不得不从它的的历史根源说起。和音乐,雕塑等艺术一样,美术最早是源于古希腊文明,随着历史的大潮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至今。美术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因素,简单的说,就是伴随着古时候王权贵族们的娱乐需求而逐渐发展的,这也很容易理解,只有不愁吃穿的人才会去欣赏艺术,在早期美术是一种高尚的东西,功能仅是取乐于贵族。而随着美术的发展,美术也不断渐渐的服务于社会,比如建筑设计领域,服装设计领域等。同时大量不同的画风和流派的产生也是美术发展一大推动力,随着认同美术的人越来越多和美术的逐渐大众化,美术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好的作品会被人们当做一件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来收藏和买卖,同时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刻录了历史。
而对于个人而言,又可以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种。职业的话,就是指以美术创作或研究为生,带有的工作性质,作品也多有自己的风格和情感。这些艺术家们,无论是生前是否出名,他们的作品往往会影响到美术界的未来与发展。而非职业的美术就是指的是认同美术的大众们了,无论是把美术当作一种爱好也好,还是像我一样把用美术来培养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转化为创作的灵感,都是有可被认同之处的。今日的美术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且使众多领域受益,并且以后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
OVER!
兄弟,我写了这么多不给鼓励下不厚道啊~
⑹ 印象派绘画的历史意义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专的瞬间变化。属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需要提醒的是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⑺ 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发展的历史意义,或者总结。急求啊,急求~~~~
绘画艺术的变抄化虽然不象书袭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南朝刘宋之际,与诗歌中的山水诗相互伴随,出现了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山水画不再仅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南北朝时期有以善画鬼神著称者,有以善画马著称者,有以善画蝉雀著称者,绘画题材划分愈益趋向细致和画家技能的愈益变得各有专长,是这一时期绘画飞跃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特别是六法论的提出,不但为绘画批评,而且也为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性标准,足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全面技巧已经被提到条理化的高度,为画家们所自觉掌握。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⑻ 文艺复兴美术的历史成就和伟大意义
文艺复兴美术
欧洲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的美
术。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达到盛期,以后传播到尼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席卷全欧洲。
概 念
词源和定义 文艺复兴一词,源出意大利语rinas-
cita,意为再生或复兴。14世纪时,新兴资产阶级视中
世纪文化为黑暗倒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
达的典范,力图复兴古典文化,遂产生“文艺复兴”一
词,作为新文化的美称。这种提法在诗人F.彼特拉克和
小说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经出现,15~16世纪流行。
1550年,G.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
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ce,17
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
它作为14~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它标志着欧洲近代
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成就和意义 文艺复兴虽以学习古典为特点,却绝
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
化。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由于中世纪的长期破坏,已
经相当残缺,虽极力恢复,所得仍属有限。然而文艺复
兴时代的人们学习古典,并不是简单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古典艺术的具体形式固然予人以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现实主义的方法和古典社会的民主思想。中世纪被教会控制的美术基本上是非现实主义的,宗教神学笼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新美术主要以贯彻现实主义和体现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而古典美术也正是在这两方面成了新美术的良师益友。因此,文艺复兴美术之学习古典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复古、仿古倾向;也不同于中世纪美术中偶尔可见的习用古典形式的个别现象。与此相关的是,从具有现实主义这个本质特征看,某些西欧的早期文艺复兴美术(如尼德兰美术),虽然学习古典这方面尚无多大发展,却同样应被认为是新美术的一个杰出代表。
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在
创作实践上是密切结合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崇高与身
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
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
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
强烈的反应。加以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新美术创作是较
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
术变成文艺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
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14~15世纪,艺术家犹组织在行会里,等同工艺匠师,学艺亦在作坊中采取师徒传授形式。
16世纪起渐有改变,艺术家成为类似近代的知识阶层的一员,行会变为学会或艺术学院,艺术家的个性、个人才能与风格特色得到承认。有关艺术家的传记、评述以及艺术史的研究也从此时开始涌现。
分期 文艺复兴美术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封建
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工商业的繁
荣及其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或自治。在中世纪的最后阶段,西欧地区出现上述情况比较明显的有两处:南为意大利,特别是其中的佛罗伦萨;北为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16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权,城市经济也有发展,王权和市民阶级为反对封建割据有一定的联合,文艺复兴美术遂传播到那里。根据各国各地具体情况,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分期各有不同:在意大利(以佛罗伦萨为主要代表)可分为3期:初始期(14世纪)、早期(15世纪)和盛期(16世纪);在尼德兰则为 2期:15世纪和16世纪;在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主要为16世纪1期,一般不再细分。17世纪时,西欧各地续接文艺复兴美术的是巴洛克美术。由于巴洛克美术有不少继承文艺复兴传统之处,过去有人也把它归入文艺复兴美术的范畴,认为整个西方艺术直至19世纪皆属文艺复兴阶段。目前则普遍认为17~18世纪各有新创,皆可自成一体而与文艺复兴有别。
发 展 概 况
意大利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
萨为中心出现了新的美术动向,意味着以中世纪美术向
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画家是奇马布埃和雕刻家N.皮萨
诺。后者于1260年完成的比萨洗礼堂讲经台,被认为是
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风格的文艺复兴作品,浮雕人物体形
壮伟,具有古罗马风度,虽有幼稚之处,却透露出新时
代的曙光。
N.皮萨诺:比萨洗礼堂讲经台
初始期 自奇马布埃以后,佛罗伦萨画派成为新美
术最主要的流派,14世纪时产生了伟大艺术家乔托。乔
托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的作品虽属宗教
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深远关
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
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乔托之后,佛
罗伦萨画派人员众多,并影响于整个托斯卡纳地区。在
雕刻方面,皮萨诺之后有其子G.皮萨诺以及佛罗伦萨的
雕刻家和建筑家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232~1302),在
G.皮萨诺主持下开始了佛罗伦萨城内的两大建筑工程:
市政厅大厦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后者自
1296年动工后,至15世纪中叶才完工。
乔托:《犹大之吻》
早期 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进入蓬
勃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区也
出现了重要流派。15世纪初年,佛罗伦萨艺术首先从建
筑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首倡实
地考察古典遗迹,运用古典风格与柱式,在完成佛罗伦
萨大教堂圆顶之后,又建育婴堂(1419)和圣克罗切教堂
的帕齐礼拜堂(1430~1440)等,空间开阔,比例和谐,开
创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他还发明透视画法,引起造型
艺术的革命。与布鲁内莱斯基一起赴罗马实地考察的雕
刻家多纳太罗则竭力追慕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潜心研
究人体实物,开始创作完美的裸体形象,如《大卫》。另
一位佛罗伦萨雕刻家L.吉贝尔蒂穷毕生之力制作了佛罗
伦萨洗礼堂的两座青铜门,技艺精美绝伦。其中一座被
誉为天堂之门,并在浮雕艺术中首次使用透视。佛罗伦
萨画家马萨乔将上述诸人成果用之于绘画,第1次以科学
手法构图着色,人物形象坚实雄伟,富于人文主义精神。继他之后,佛罗伦萨人才辈出,产生不少一流大师,如F.安杰利科、P.乌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奥、A.波拉尤奥洛、S.博蒂切利、D.吉兰达约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风格雄伟秀丽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作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罗伦萨美术界具有特殊地位的还有艺术理论家兼建筑师L.B.阿尔贝蒂,他的《绘画论》(1435)、《建筑论》(1452)等书是新美术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安杰利科:《哀悼基督》
博蒂切利:《诽谤》
在佛罗伦萨影响下,意大利中部先后出现了几位大
艺术家:画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 J.della奎尔恰,以
及前者的门徒L.西尼奥雷利和梅洛佐·达福尔利。奎尔
恰的雕刻粗朴壮伟,别具一格;梅洛佐·达福尔利的绘画
则在其师严谨风格的基础上更秀逸精致,以情真意切取
胜。与佛罗伦萨邻近的地区还形成了另外画派:锡耶纳
画派和翁布里亚画派。锡耶纳画派14世纪最为繁盛,其创
始者杜乔·迪博宁塞纳取得了可和乔托相比的名声,只
是写实方面略为保守,15世纪的代表则有萨塞塔等。翁
布里亚画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风格
静雅秀美;另一代表则是平托里乔,用色鲜艳华丽,他
的艺术在罗马甚受欢迎。
意大利北部15世纪也开展了新美术运动。早期的大
师是彼桑奈罗,他擅长写生,风格优雅,并善于雕刻徽
章。后期大师则是A.曼泰尼亚,他精于透视,并以钻研
古典文物著名。经他们带动,加以佛罗伦萨的影响,北
部也出现了两个画派:弗拉拉画派和威尼斯画派。弗拉
拉画派主要代表有C.图拉和F.科萨,他们服务于弗拉拉
公爵宫廷,以装饰性的华美取胜。威尼斯画派,15世纪
的代表是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画派虽属晚起,前途
却未可限量,在乔凡尼·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画派到
15世纪末已充分发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点,并在意大
利各画派中首先掌握油画技法,已有超越各个地方流派
而与佛罗伦萨争雄的实力与气势。
盛期 意大利美术在16世纪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在
此以前,15世纪的文艺复兴美术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现实
主义表现方法的任务,透视法则与人体结构的科学知识
已相当丰富,在此基础上,16世纪的艺术家们遂可集中
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更有甚者,此时的艺术大师虽
在艺术修养与技艺上达到更高水平,时代环境却日益动
荡不安,意大利经济停滞,城市共和政治难以维持,外
国武力入侵频繁,面对危机四伏的现实,艺术家思想上
不免矛盾重重,而伟大的艺术创作要求作者对现实中的
逆流展开顽强的斗争。因此,16世纪为盛期文艺复兴大
师们准备了优异条件,也提出了严峻要求,正是这种复
杂情况产生了辉映千古的艺术繁荣。
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 3位主要代表是L.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前两位都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拉
斐尔虽师从安布里亚画派,也主要在佛罗伦萨完成学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他们 3人的活动都不限于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主要活动于罗马,达·芬奇前期在米兰,后期远走法国,他们的艺术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代表了意大利的民族成就。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既是大艺术家又是大科学家,艺术典型的加工与科学研究的深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较之前人有了极大提高,杰作如《最后晚餐》、《莫娜丽萨》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琪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创作。他的人物形象雄伟壮健,气魄浑宏,意志强烈而力量无穷,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拉斐尔则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名,构图和谐,情态自然,尤以圣母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除了造型艺术外,他们 3人都曾从事于建筑设计构思和实践,达·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圆顶厅堂结构,拉斐尔崇向严谨和谐的古典风格,米开朗琪罗晚年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时设计的大教堂圆顶,更成为日后欧美各国所有圆顶建筑的样板。
米开朗琪罗:《大卫》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艺复兴在建筑、绘
画、雕刻方面还有不少名家,他们的创作共同构成了近
代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典范风格,几百年间盛行不衰。建
筑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奥,他们在细部
形式和整体风格上都比15世纪更为彻底地仿效希腊罗马
的古典建筑,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于以人文主义思
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谐风度高雅取胜。布拉曼特
和达·芬奇一样倾心于研究中心型建筑的理想结构,认
为它最适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他在动工兴建圣彼得大
教堂之际就决定抛弃传统的十字型而采用中心型圆顶厅
堂,可是这项大工程刚破土砌墙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
为以后两世纪间意大利建筑的中心任务(米开朗琪罗完
成的大圆顶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筑理想的实
际体现则是罗马蒙多里奥圣彼得教堂中的小庙(1502~
1514),圆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圆顶,规模虽小却气象浩
阔,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帕拉迪奥则在
建筑实践和理论著述上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影
响至为深远。他的杰作圆厅别墅(1550),布局讲究对称
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内部正中构成圆顶
大厅。远睹近观皆不失和谐高雅之趣,对日后的西方建
筑界极有启发。在绘画方面,古典风格的代表还有佛罗
伦萨画家F.巴尔托洛梅奥和A.de萨尔托。前者虽身为教
士,吸收新风格却不遗余力,他深得达·芬奇平衡构图
和轻柔用色之妙,作品气势安详、布局精微而光照均匀,他的《圣卡塞琳的婚礼》(1512)被认为是集佛罗伦萨画派大成之作;后者则有无瑕画家之称,被同时代人认为在构图和造型上皆达无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圣母像》以清纯崇高著称,被奉为古典风格的一件样板。与他们同时的P.di科西莫则富于闲情逸趣,喜欢画神话题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罗伦萨画派中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此外,达·芬奇在米兰的长期工作也推动了当地新美术的发展,形成了米兰画派。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罗马的活动则促成了罗马画派。
在盛期文艺复兴美术中成果最丰富的另一流派则是
威尼斯画派。它在16世纪先后出现了乔尔乔涅、提香、
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长达70年的创
作活动,为威尼斯画派赢得了雄视全欧的声誉。威尼斯
画派诸家皆以色彩取胜,但个人风格各有所长。例如乔
尔乔涅的富于诗意,提香的健美丰盛,丁托列托的浩大
灵活,韦罗内塞的富丽豪华等,都从不同角度奏出了新
的最强音。由于威尼斯画派油画技法的卓绝,它对日后
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甚至较佛罗伦萨画派尤为直接。
韦罗内塞:《迦南结婚仪式》
在意大利16世纪艺术中异军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样式
主义。它的艺术家都崇奉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盛期文
艺复兴大师,但他们只追求风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实质,且
由于专务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离了文艺复兴美术的现
实主义方向。样式主义最早于1515~1520年间在佛罗伦
萨萌发,16世纪中期及后期甚为流行,代表者有“J.da
蓬托尔莫、F.罗索、Il布龙齐诺和G.瓦萨里等。因此当
其流行之际,意大利除威尼斯画派外,文艺复兴美术已
告衰微。样式主义的出现,反映了意大利16世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危机,其服务对象也不是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而是有回潮之势的贵族宫廷。但是样式主义的保守倾向并不能代表新美术发展的主流,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仍有巨大潜力,从而在17世纪的新形势下促成了巴洛克美术的兴起。
尼德兰 14~15世纪,西欧北部工商业最发达地区
是尼德兰。它有繁荣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鲁日的纺织业
和安特卫普的国际贸易业最为昌盛,安特卫普从1460年
起建立了欧洲第1个股票市场。在政治上,尼德兰在15世
纪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国伯艮第公爵的领土,与伯艮第
的首府第戎联系密切;15世纪末尼德兰转归哈布斯堡王
朝,而该朝拥有德国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兰在
16世纪与德国-西班牙来往频繁,虽然政治归属复杂,尼
德兰城市仍获得一定自治权利,新文化也比较发达。
15世纪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兴起是在14世纪末
15世纪初,它接受了一些意大利的影响,但主要是从本
地的后期哥特式艺术转变而来。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
斯吕特尔、画家M.布罗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们虽成
长于尼德兰,却主要工作于法国。斯吕特尔在第戎的占
甫莫尔修道院雕刻的大门井栏(1395~1406)开始摆脱中
世纪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动、雄强有力,可
和意大利的大师相比。布罗耶德拉姆也开始在画幅中注
意空间的深远和实物写生,这些新发展到林堡手中更有
重大突破,在他为法国伯里公爵的《时辰书》作的细致
画插图(1413~1416)中,对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
风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绘,雪景麦田皆如实刻画,而
且第1次表现了真实的阴影。在他们之后,尼德兰美术就
产生了几位极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大师:R.康平、凡·爱
克兄弟以及 R.van der韦登。他们在掌握透视画法和人
体结构方面虽不及意大利艺术家,但写实的精确细微却
有过之;他们在西方绘画史的另一重大贡献则是首先使
用了油画技法,然后传入意大利。
到15世纪后期,尼德兰绘画已蜚声西欧各国,并开
始吸收意大利的新成果。尼德兰全境形成了几个地区性
的艺术流派:南部尼德兰有布鲁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
梅姆灵;在根特有H.van der胡斯;在鲁汶有D.包茨。北
部尼德兰则有圣扬斯的海特亨(圣扬斯的)和15世纪末
最著名的大师H.博斯。这种百花竞放的盛况只有意大利
美术可以和它相比。尼德兰大师的传真绝技也受到普遍
的称赞。
16世纪 16世纪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第 2个发
展阶段,此时的特点是意大利的影响加强,不少尼德兰
画家着意追摹罗马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因此有罗
马主义或罗马派之称。他们热衷于透视画法和人体特别
是裸体表现,尼德兰美术固有的写实精神却有所削弱。
罗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里和J.戈沙尔特,尽管
风格较杂,他们却在传播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方面起了
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尼德兰画家仍续有新创,如
J.帕廷尼尔之精于风景,P.阿尔申之善画风俗民情,A.
摩尔之肖像写生等。但16世纪最有成就的尼德兰艺术大
师却是有农夫之称的P.勃鲁盖尔。他不仅善于描绘民间
的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情态,而且是西方一位伟大的风景
画家,不愧为尼德兰美术集大成者。他虽有丰富的人文
主义学识,却不机械地仿效意大利的古典风格,作画意境
高远,幽默之中隐含讥讽。杰作如《绞刑架下的舞蹈》
(又名《绞架上之鹊》),从空中鸟瞰角度展视林野风
光,近景的舞蹈情节所含的诙谐与远景山水的幽静完美
相反相成,富于诗意,在西方风景画中独树一帜。
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在15世纪后期受意大利及
尼德兰的影响开始萌发,代表大师有画家J.富凯等人;其
蓬勃发展则在16世纪。当时法国军队几度入侵意大利,并
长期占领米兰等地,朝野上下皆和意大利接触密切,达·
芬奇等艺术大师也被邀赴法工作,从而促成了法国文艺
复兴运动的高涨。
达·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国期间没有进行
什么创作,但他的到来以及最后在法国去世就已有很大
的象征意义。以后来法的有罗索、B.切利尼等人,他们
以枫丹白露为据点,对法国美术影响巨大。罗索等虽属
样式主义流派,但法国先进人士重视的仍是他们所带来
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果。与此同时,不少法国艺
术大师也成长起来,在建筑方面有R.de罗姆和勒斯科,雕
刻有J.古戎,绘画则有F.克卢埃等。作为法国文艺复兴
美术的一个最重要纪念物则有卢佛尔宫(1546动工),勒
斯科主建筑,古戎主雕刻,堪称珠联璧合。他俩的成果
是今卢佛尔宫方形庭院西翼南侧楼房,在法国传统形式
上运用了古典柱式装饰,风格优美,它不仅为日后卢佛
尔宫的整个建筑定了基调,也为法国的古典风格建筑定
了基调。
德国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以产生了不少第 1流绘画
大师而自豪。德国皇帝在文艺复兴时代仍一直是意大利
名义上的君主,16世纪且数次率军队进入意大利,两国
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也相当密切,许多德国艺术家以
游学意大利作为主要的艺术学业。16世纪也是德国尤其
南部一带城市工商业兴旺发达之时,市民阶级和农民群
众都有强烈的反封建要求,终于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和
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些社会背景都是产生杰出艺术大师
的时代条件,使德国画坛顿时群星灿烂,蔚为壮观。他
们中最著名的有A.丢勒、M.格吕内瓦尔德、L.克拉纳赫、H.荷尔拜因和A.阿尔特多费尔,虽然他们的风格特色各有不同,却都以现实主义的成就显示了新美术的巨大进展。德国还是西方印刷术的摇篮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艺术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于版画的创作,丢勒、荷尔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画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师。在建筑与雕刻方面,德国的艺术家侧重于使哥特式传统和意大利风格互相融合,带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尔堡的选侯宫(1556~1559),门面遍体装饰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体比例仍属传统形制,它的富丽豪华风格也和后期哥特式建筑的精巧细致取得协调。
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美术从16世纪开始发展。由于
此时是都铎王朝,因此新建筑获得都铎风格之名,它主要
表现在贵族府邸建筑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
1579),明窗洞开,布局和谐整齐,细部虽杂以古典柱式
装饰,整体上却保持了英国建筑传统的朴实开朗特色。
英国的文艺复兴绘画受德国艺术家荷尔拜因影响甚大,
他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两次来英工作直至去世
(1526~1528,1532~1543),他为王室及宫廷显贵作画甚
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广泛欢迎。荷尔拜因精于写真传神
的技艺和他的冷静洒脱的风格启发了英国一代画师,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画家N.希利亚德。他的作品小巧玲
珑,色彩艳丽,在工细笔调中传出倜傥风流的贵族情态,甚得伊丽莎白朝野上下的喜爱。
西班牙 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由于其国势突然强盛
而获得巨大推动。16世纪的西班牙因哥伦布的发现而占
有美洲新大陆广大地区,它的王室因属哈布斯堡王朝而
和德国关系密切,并拥有尼德兰,占据南部意大利,成
为欧洲最大势力。这些情况使经济较落后的西班牙一变
而为欧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艺复兴绘画的主要代
表是出生于希腊的El.格列柯。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建筑物
则是埃斯科里亚尔宫(1563~1584),它是一组庞大的包
括王宫、教堂与修道院的建筑群,以整齐划一、浩大严谨
取胜,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筑师J.de赫雷拉。虽然最
初设计出自他人,赫雷拉却是其整体规划的完成者,它
的规整的古典风格反映了西班牙宫廷文化的特色。
参考书目
朱龙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1960。
布克哈特著,朱龙华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化》,商务印书馆,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