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溴的用途
溴 (简介、用途、来源)
溴,就是非金属单质里面唯一的液体,也是汉字中唯一有“水”旁的元素。
单质概述
棕红色的液体,挥发,恶臭的气味,是我们对溴的初步印象。溴的英文名字"Bromine"正是从拉丁文的"Bromos"(恶臭)而来的。实际上,溴和卤素家族的其它成员还是很像的:有颜色、挥发性、刺激的气味,以及强烈的氧化性。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平时保存溴的
时候才把它用水封起来,不然,一用起溴来,满屋子都是刺激性的臭气,还怎么做实验呢?
溴有毒,和氯气相似,溴的蒸汽若是通过空气进入呼吸道,会产生氢溴酸并强烈的刺激粘膜,引起呼吸困难。溴也有强烈的腐蚀性,由于溴是液体,它对皮肤的伤害比氯和碘都要强烈。液溴与皮肤接触会产生疼痛,并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曾经看见某老师的手被溴烧伤了,一个月都缠着厚厚的绷带。因此,如果你有机会使用纯溴(不是溴水,溴水的伤害还小些),一定要记得戴手套去取,并且要十分小心。
发现史
溴的发现史是一个极其发人深思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氯和碘这两种元素,但是当时并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而提到溴的发现,则需要提及当时的一位大化学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发现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经从一个德国商人那里收到过一瓶棕红色的液体,那个商人希望知道液体的成分。这本是一个极好的发现新事物的机会。可惜的是,大化学家只是简单的看了看,就得出结论说是氯化碘。于是这瓶棕红色的液体在实验室的柜子里一搁就是四年。
直到1826年,一位叫做巴拉尔(Balard,A.J.1802-1876)的法国化学家宣布,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这种元素是棕红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恶臭,其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巴拉尔在研究盐湖的植物时,将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再浸泡得
到提取液,他向提取液中通入氯气得到了溴。这个发现震惊了化学界。当李比希听到这个消息时,猛然想到了柜子里那瓶“氯化碘”,他急忙把那瓶液体拿出来,仔细分析,才发现,原来那瓶搁置已久的液体,正是这种新元素。这对李比希来说,是一个既激动又痛心的事情,一个重大发现,就这样与大化学家失之交臂了。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
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除了发现史本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相信也无需我多说。真理从不垂青于权威或是大家。这和元素钒的发现史,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存在与应用
如前所述,溴也是大海的元素。海水中有大量的溴,除此之外,盐湖和一些矿泉水中也有溴。由于其单质活泼的性质,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单质溴。最常见的形式是溴化物和溴酸盐。海藻等水生植物中也有溴的存在,最早溴的发现就是从海藻的浸取液中得到的。
现在当然不是用烧海带的办法得到溴了。向海水中通氯气,是比较通用的得到溴和碘的工业途径。
也许有人会觉得溴这个元素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只能在实验室里看到它和它的化合物。的确,溴不像氧那样与我们的生命有密切关系,也不像金子那样被人们所推崇和追逐,
更不像铁、铝那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其实溴的化合物用途也是十分广泛的,溴化银被用作照相中的感光剂。当你“咔嚓”按下快门的时候,相片上的部分溴化银就分解出银,从而得到我们所说的底片。溴化锂制冷技术则是最近广为使用的一项环保的空调制冷技术,其特点是不会有氟利昂带来的污染,所以很有发展前景。溴在有机合成中也是很有用的一种元素。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做过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这实际上就代表了一类重要的反应。在制药方面,有很多药里面也是有溴的。灭火器中也有溴,我们平时看到的诸如“1211”灭火器,就是分子里面有一个溴原子的多卤代烷烃,不仅能扑灭普通火险,在泡沫灭火器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例如油火,它也能扑灭火险。
现在医院里普遍使用的镇静剂,有一类就是用溴的化合物制成的,如溴化钾、溴化钠、溴化铵等,通常用以配成“三溴片”,可治疗神精衰弱和歇斯底里症。大家熟悉的红药水,也是溴与汞的化合物。此外,青霉素等抗菌素生产也需要溴,溴还是制造农业杀虫剂的原料。
溴可以用来制作防爆剂。把溴的一种采购化合物与铅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同时掺入汽油中,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爆烯。只不过这种含铅汽油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不再允许销售、使用掺加这种防爆剂的汽油。溴化银是一种重要的感光材料,被用于制作胶卷和相纸等。我国近年已制造出了溴钨灯,成为取代碘钨灯的新光源。
溴在地壳中含量只有0.001%,而且没有集中形成矿层,无法开采;而海洋中溴的浓度虽然仅有0.0067%,但它的储量却占地球上溴的总储量的99%,这样,人们所需求的溴就只能取自海洋了,这也是溴被称为“海洋元素”的原因所在。溴在海洋中,大多是以可溶的化合物形成如溴化钠、溴化钾等而存在。
从海水中提取溴,首先要使溴从化合特中脱离出来,变成单独分子状态的溴。为此,可以往海水中通氯气,让氯取代溴化合物的地位,氯成了化合物中的离子,而溴就成了游离状态的物质,但这时它仍然溶解在海水中。如何使它再脱离海水呢?这时可以用蒸馏法,使它和水蒸气一起跑出来,再经过几首工序,就能得到溴的液体。
用浓缩盐卤提取溴,比直接用海水要好。在海水淡化工厂和使用海水冷却的核电站,同时进行提取溴的生产,经济上会更为合算。一个日产10万吨的淡化水厂,每天要处理15万吨海水,可得到10万吨淡水和5万吨卤水。用这些卤水可提炼10吨溴。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进行海水提溴工作。美国年产溴约13万吨,日本年产溴约1万吨。我国一直是从盐化工尾料中提以溴,年产仅3000-4000吨,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每年都需要进口溴。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开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溴的用途很广,但也是剧毒物质,所以一些农药和防爆剂要控制使用。溴代甲烷对大气臭氧层可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已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
Ⅱ 氟利昂的发展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冰箱使用一些有毒且危险的气体(其中包括氨、二氧化硫和丙烷)作为制冷剂,因为时常泄漏,所以这些制冷剂非常危险。1929年,发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某家医院的冰箱泄漏事故使超过100人丧生。于是,小托马斯·米奇利(Midgley Thomas Jr.)开始着手研制一种稳定、不易燃、不腐蚀且无毒的新型制冷剂。
他查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结果发现只有位于周期表右边的非金属元素能生成在室温下呈气态的化合物,同时他还注意到化合物的可燃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小。事实上,卤化物可以用来阻燃,可是他发现比较重的元素化合物通常毒性很大。通过上述观察,他认为氟和其他较轻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制成性能优良的制冷剂。经过2年的艰苦实验,他合成出二氟二氯甲烷(即CFC-12,R12)。 美国杜邦公司于1931年将R12工业化,商标名称为Freon(氟里昂)。R12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从家用冰箱、空调到除臭喷雾剂都离不开它。20世纪80年代后期,R12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其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R12已达到了2000万吨。
在R12之后,一系列CFCs和HCFCs陆续出现,如CFC-11(R11)于1932年,CFC-114(R114)于1933年,CFC-113(R113)于1934年,HCFC-22(R22)于1936年相继问世。 由于杜邦公司大量地生产R12、R22、R11、R113、R114、R115、R502等制冷剂,使得其制冷剂商标Freon几乎成为这些制冷剂的代名词。 人们直到50年后才逐渐发现,大气平流层的含氯(溴)自由基的物质以及氮氧化物正在吞噬臭氧,而氟利昂是这些氯(溴)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尽管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大(大约占大气总量的十亿分之一),但是其破坏力极强。人类意识到氟利昂的危害之后,开始逐渐在采取行动限制这种制冷剂的使用。美国于1974年禁止使用该物质,但是美国的很多海外公司仍然在生产,第二世界国家到2010年才实行全面禁止使用。
1984年10月联合国通过了“特伦多备忘录”,要求各国大量减少氟利昂的产量和需求。在1985年3月联合国通过了“维也纳公约”,进而在1987年9月又通过了“蒙特利尔协定”,确切提出要限制生产和销售R11、R22、R113、R114和R115等氟利昂的产量,到1998年其产量要逐步降低到1986年生产水平的50%,并在下一个世纪初尽可能地取消这类产品。 国际公约强制规定:全面禁用空调业大量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R22,属于HCFCs)。发达国家必须在2030年前全面禁用,发展中国家也不迟于2040年。
1999年初,中国就曾出台一项旨在保护臭氧层的措施,该措施中制定了这样的计划:“到2010年,我国将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氟利昂。”按照这个计划,中国应从1999年7月1日开始把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冻结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上,以后逐年减少,直至2010年1月1日,氟利昂被禁止使用。 2010年9月27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公告,对CFC、HCFC等物质做出停止或限制生产的规定。 虽然有禁止使用氟利昂的政策出台,新生产的家电产品中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但是使用氟利昂的旧家电等产品,不会被立即叫停,而只能随着其更新换代逐步淘汰。市场上无氟的新冷媒空调市场占有率极低,新型制冷剂价格高昂,且需重新设计系统……等等因素使得氟利昂被新型制冷剂替代还需很长时间。
据有关人员调查:至2013年8月1日,中国仍然大量使用氟利昂,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内,中国氟利昂的使用量仍然会居高不下,保护臭氧层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Ⅲ 贝佳斯的发展简史
贝佳斯的诞生 —— 御用秘方、超凡品味。意大利美容护肤品牌Borghese(贝佳斯)于1956年创立。贝佳斯皇妃是Paolo Borghese(意大利Bomarzo之王子)的妻子,他们于1937年结婚。多个世纪以来,意大利的皇室贵族均有私人的美容药剂师,以调配日常使用的美容用品,而这些秘方皆不会外传。
贝佳斯皇妃凭着对颜色的敏锐触觉及无限创意,由寥寥数款唇膏开始,不经意地展开了她的美容事业,为贝佳斯品牌奠定了基础。
约于五十年代,贝佳斯皇妃非常喜爱由意大利设计师Marchese Emilio Pucci de Baresento(简称Pucci)设计的鲜艳丝质衣服,但当时的唇膏颜色却偏向暗淡沉实,未能相应配衬。于是她便基于自己的意念及需要,与其美容药剂师共同创制了「闪烁宝石色调」(Jewel Tones),包括红宝石(Ruby)、珊瑚(Coral)等色彩
贝佳斯皇妃只此一家的唇膏受到朋友们的赞赏,越来越多朋友要求贝佳斯为她们制造各种唇膏,甚至远至纽约,亦见有爱美女士涂这类色彩别致的创新唇膏。
这股在意大利及纽约社交圈卷起的趋势引起了美国人Charles Revson的兴趣,他与贝佳斯皇妃决定合作,共同成立了Princess Marcella Borghese (后改名Borghese)。他们不但扩展了化妆品的种类,并加入了护肤品及香水,令整个Borghese系列更为完美。 凡跟皇室贵族沾边的都有传奇,其中包括秘而不宣的美容用品;MarcellaFazi生于1911年,嫁给意大利王子PrincePaoloBorghese后,拥有“意大利王妃”头衔。PrincessMarcellaBorghese因爱穿意大利设计师EmilioPucci充满奇幻色彩的服装,私下请药剂师配制了许多闪烁宝石色调的唇膏、指甲油,如红宝石、珊瑚红等,用来呼应这类服装。
因1947年意大利实行联邦政府,该国颁布禁令,禁止前皇朝“Savoy氏”男性后裔入境,变相令所有皇室成员流亡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该法令于2002年解除)。皇妃的唇膏在纽约社交圈成为众人的新欢。后在商人GinoDiGrandi推荐下引起了美国化妆品大亨Revlon老板CharlesRevson先生的兴趣。二人于1956年共同创办PrincessMarcellaBorghese(后改名Borghese),Grandi从中获得盈利10%的品牌权力费,不但拓展了彩妆的种类,而且开发了护肤品与香水,很快成为精品百货公司的明星品牌。
源自意大利SPA护肤传统,以意大利Tuscan度假生活为灵感,Borghese把活肤温泉配方融入保养品,结合植物精华及芬芳疗法,并采Tnscany地区矿泉及土壤所蕴藏的天然矿物质及营养成分。 TermediMontecatini系列以维他矿物精华营养液“活水”AcquadiVitaComplex“LivigWater”为核心,滋润干涩肌肤。经矿泉水长期浸泡的火山“泥浆”面膜在业界独树一帜。在Revlon集团的经营下,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可以说是Borghese最辉煌的岁月。但是面对EsteeLauder化妆品集团的强人围攻以及Revlon的经营问题(详见Revlon介绍),从90年代末期开始,Borghese陷入僵局。2002年PrincessBorghese去世,很巧合的是,同年Revlon将品牌卖给了沙乌地阿拉伯倒闭。
2004年,由LaPrairie前高层GeorgetteMosbacher女士购入后,Borghese品牌出现转机。产品布局归类得更加清晰,添入抗皱的维生索A、亮肤的维生素c及多种抗氧化产品。整体比较偏重SPA护理,包括面膜、眼膜、手部、足部护理。但是她试图效仿过去LaPrairie的高端路线,并不成功。2006年品牌依然保持意大利温泉为核心,但在定位上更平实,在美国,销售形式以最大的货仓连锁超市Costco为主,稳定了公司财务,海外市场仍然保留百货专柜路线。2007年Borghese开始替Costco自有品牌生产平价美妆KirklandSignaturebyBorghese,相信这也会是品牌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几周折,Borghese仍不失为一个将SPA护肤疗程“带回家”自我享受的好品牌。 以崭新的科技,糅合矿物精华的神奇疗效研制出一系列高效美肌产品,献给所有追求卓越产品及完美肌肤的客人。
贝佳斯以「矿物温泉疗肤」概念最为人熟识,其Tuscany系列的主要成份「维他矿物营养液」,又名「活水」,是一种混合营养液,成份包括矿物温泉泉水及泥浆中所含的多种矿物质,再加入科学方法提炼的细胞纤维液质要素,能令干燥萎缩的皮肤细胞重新变得饱满润泽,肌肤显得娇嫩柔美。
活水(Living water/ Auqa di vita) 之成份及功能
9种矿物质元素
钠---加强皮肤弹性
钾---软化皮肤,回复光泽
镁---大量补充水份,帮助留住钙质
钙---加强皮肤内层组织结构,促进血液循环
氯---保持皮肤天然平衡,中和杂质对皮肤的影响
溴---具抗菌效能,保持皮肤健康 洁净
碘---排除杂质
硫---排除皮肤因老化或外界侵扰所造成的毒素
碳---帮助细胞呼吸,增加细胞氧份
三磷酸腺苷:供给热能,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角化细胞正常
胶原氨基酸:锁紧肌肤内层的水份,增加结构组织的弹性度
贝佳斯以矿物精华为骨干,不断再研制出各种优质的护肤品,包括水溶矿物营养系列 (Hydro-Minerali),针对面对压力污染的城市人疲惫肌肤出现的缺水 、暗哑 、幼纹等问题,除加入9种天然矿物外,还配合多种植物精华,令受压肌肤恢复青春生气,回复天生的自我修复能力,由内而外散发柔润光泽。
为了回应亚洲客人对透白肌肤的诉求,贝佳斯亦推出研白矿物(spa-whitening)及研白矿物再生系列 (spa-whitening PLUS),加入研白精华,水溶胶原及独特的活化美白植物复合物等,让矿物营养和美白发挥到极致完美的地步。
Ⅳ 食盐工业发展的历史
盐,于中国的源起。“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粗盐青、黄、白、黑、紫五样。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20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陪祭的地位。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汉代起,也始利用盐池取盐。王廙(yì)《洛都赋》:“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刘桢《鲁都赋》:“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初期盐的制作,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这种原始的煮盐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盐价贵。于是,从盐一诞生起,王室就立有盐法。在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用盐的事务。祭祀要用苦盐、散盐,待客要用形盐,大王的膳馐要用饴盐。汉武帝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时谁敢私自制盐,就施以把左脚趾割掉的刑罚。晋代时,私煮盐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两年。立盐法后,市民食盐是有规定的。《管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食盐图片(9张)
古时盐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就有:绛雪、桃花、青、紫、白等等。从出处分为: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硷盐是刮取硷土煎炼而成,池盐出自池卤风干,崖盐生于土崖之间。海盐、井盐、硷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明史》记有:“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
秦汉时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却在黄河以东食盐,故这块地方古代称为河东。古人从河东盐池中引水至旁边的耕地,每当仲夏时节,遇到刮大南风时,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长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种盐”,盐的品质非常好。《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zhān)鲔(wěi)之醢(hǎi),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意思就是说最好的调料是四川阳朴的姜、湖南桂阳招摇山的桂、广西越骆国的竹笋、用鲟鳇鱼肉制成的酱、山西的河东盐、宰揭山颜色如玉的甘露、西方大泽里的鱼子酱。
春秋战国时,有盐,国就富。《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中国第一个盐商是春秋时鲁人猗顿,旧有“陶朱、猗顿之富”之说,陶朱是指范蠡。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因为认为越王为人不可共安乐,因此弃官到山东定陶县称“陶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遂至巨万。”猗顿则到春秋时的郇国。郇国汉属河东郡,今属山西。猗顿在郇国经营河东盐十年,亦成为豪富。
古代盐商一般都具垄断特权,所以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大财。明清两代,江南扬州一带的盐商之奢靡达到顶峰。据《清稗类钞》记:“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使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镇江金山寺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沿缘草树间,不可复收。又有以三千金尺买苏州不倒翁,倾于水中,水道为之寒者。”有喜欢漂亮貌美的,从看门人一直到女厨工,都选用二八佳丽清秀之辈。有反过来喜欢貌丑的,奴仆为录用,不惜毁其容,用酱敷之,在太阳下曝晒。
烹饪调味,离不了盐。但古人认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调鼎集》说:“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做菜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下盐方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
中国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今中国人食用之盐,沿海多用海盐,西北多用池盐,西南多用井盐。海盐中,淮盐为上;池盐中,乃河东盐居首;井盐中,自贡盐最好。
总之,盐作为调味品,不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烹调过程中调味的需要。盐的性味功能决定了它无论于人体还是于调味都起着酸、苦、甘、辛任何其它"味"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愧为是"百味之将"。
Ⅳ 镀银的发展历史
Weiner发现提出可用硒化物代替硫化物作为镀银的光亮剂。例如亚硒酸盐同蛋白质和脂肪酸的缩合物以及很多二价硒化物同少量铝和锑化物合用都是有效的光亮剂。
同年,德国的Siemens Halske在德国专利731,961中提出用黄原酸盐类作镀银光亮剂。后来,Durrwachter发现甲醛和蛋白胨可做乳酸镀银的光亮剂。 印度的Rama Char等提出添加5~20g/L的.氨磺酸铵或lg/L的硫代硫酸钠可以显著改善碘化物镀银的光亮度。
在1953~1957年间,美、法、瑞士专利中都提出用二硫化碳和酮类的缩合产物作为氰系镀银的光亮剂。 原西德Schering公司采用硒或碲化物作为氰系镀银的光亮剂。
同年,Sel-Rex公司则用锑和铋化物作为氰系镀银光亮剂。 原西德专利中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聚乙烯亚胺做硫代硫酸盐镀银的光亮剂,可以得硬而光亮的银镀层。
1976年,英国专利认为,无氰镀银的光亮剂应含有以下五种成分:①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土耳其红油。②含氮羧酸或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③阳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④可溶性醛类(如糠醛)。⑤含C-SH或C=S互变异构体的化合物,如甲基氧茂硫醇等。
1976年,美国专利中提出有两类添加剂可以作为硫代硫酸盐无氰镀银的光亮剂。第一类是高分子的聚胺化合物,这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为500 20000的聚乙烯亚胺以及由氨和烯亚胺如乙二胺、四乙烯五胺、N,N,-双(4一氢氧基丁酰)二丙烯三胺等与环氧氯丙烷反应而形成的可溶性多氮化合物。另一类可获得光亮而延性银层的添加剂是某些含硫或含硒的化合物,其结构式与名称见表12-13。
1976年,美国Technic公司,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60000的聚亚胺化合物作为丁二酰亚胺无氰镀银的光亮剂,其用量,为0.001~1.0g/L,所用的聚亚胺有聚乙烯亚胺,聚丙烯亚胺和聚羟基乙烯亚胺。
1977年,Colovbev系统研究了25种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半波电位和在氰系镀液中获得的镀层光亮度的关系,发现能获得镜面光亮的添加剂其半波电位落在0.6~0.9V之间,大于或小于此范围时,镀层的光亮度下降,要获得长效的光亮剂应选择光亮剂的水解产物的半波电位也在0.6~0.9V之间的有机硫化物,后来有人推荐用硫代氨基甲酸盐做光亮剂,其用量只要0.1mL/L。
1978年,美国专利提出一种无氰酸性硫代硫酸钠镀银专利。所用的光亮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表面活性剂,它可以用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者是含氮羧酸或含氮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是一种阳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另一类光亮剂是易被电极还原的可溶性醛和一种含有C=S的化合物或其异构物。醛类的用量约为1.1g/L,C=S化合物用量约为0.03g/L。典型的醛类是糠醛、茴香醛、肉桂醛、戊二醛、苯甲醛或二甲氨基苯甲醛基。典型的含C=S化合物是甲基咪唑硫醇或双硫棕等。溶液在搅拌下进行电镀,镀层呈镜面光亮,针孔率低,而且变色速度比平常的银层慢得多。
1978年英国专利GB l534429中提出用土耳其红油、十二烷基磺酸钠、二丁基萘磺酸钠做润湿剂,用各种硫化物或硒化物做光亮剂的复合银一石墨电镀液,所用的硫化物和硒化物为黄原酸钠、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硫代硫酸盐(钠或铵)、硫代四氢噻唑以及亚硒酸钠等。
1979年,A.Fletcher和w.L.Moriorty在美国专利中用负二价的硒化物作为低氰(游离氰<1.5mg/L)焦磷酸镀银液的光亮剂,用量为0.1~54mg/L,镀液的pH为8~10。该镀液适于打底镀银、正式镀银和高速镀银。同年我国成都715工厂和四川大学化学系研究成功以聚乙烯亚胺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钠光亮镀银工艺,可以得到光亮,细致而无脆性的镀层。
1980年,原西德专利用锑的酒石酸盐、甘油、烷胺或其他多羧酸络合物做为硫代硫酸盐一硫氰酸盐镀银的光亮剂。早期有人用三氧化锑、甘油和氢氧化钠在一起煮沸以后所得的溶液做氰系镀银的光亮剂。
1980年我国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岑启成、刘慧勤、颐月琴三位工程师研究成功了以SL一80为光亮剂的硫代硫酸铵镀银新工艺,并于1982年1 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其使用电流密度比其他无氰镀银都高,镀层光亮细致,耐变色性能优于氰系物镀银膜。
1981年日本专利中则把卤素负离子(Br一、l一)和SeCN一联合作为硫氰酸盐镀银的光亮剂。同年在加拿大专利中用醛类和含 C=S的化合物做光亮剂,用阴离子磺酸型和两性含氮的羧酸或磺酸型表面活性剂做晶粒细化剂。
1981年T.V.Novey在氨磺酸镀银的美国专利中,提出用吡啶单羧酸或酰胺和一种染料组合而成的光亮剂。吡啶衍生物的用量为0.5~10g/L,染料的用量为0.01~2.0g/L,所用染料可从偶氮染料酸性蒽染料和芳胺染料中任选一种。
1982年澳大利亚专利中提出类似组成的氨磺酸盐银光亮剂,吡啶衍生物与美国专利相同,染料中除偶氮、二氧蒽类外,还增加了硫吡啶染料(thiazinedye)。具体实例中用了3g/L的烟酸和0.05g/L的3一溴一4一氨基二氧蒽一1一磺酸。
1982年日本专利提出用芳香或杂环氢硫基化合物作为氰系镀层的光亮剂。
1982年我国台湾用萘磺酸的甲醛缩合物和酮碱化二硫化物凝聚物作为氰系镀银的光亮剂,前者的用量为50g/L,后者为0.2g/L。
1982年日本专利57-131382中发现二硫代氨基甲酸或硫代半卡巴肼(Thiosemicarbazide)是低氰镀银液防止置换银层形成的有效添加剂。
1984年美国专利4.478.692中指出烷基磺酸银溶液是一种很好的无氰镀银和银合金(如Ag-Pd)的溶液。
1986年美国专利4.614.568发现环状硫脲基化合物也是一种低氰或无氰镀银液防止置换银层形成的有效添加剂,镀液中同时也含有有机羧酸。
1991年日本专利03-061393发明了一种用硫代羰基化合物做光亮剂的无氰镀银液。在
1991年出版的Metal Finishing手册中, Kond0等介绍了一种由甲基磺酸银、碘化钾和N-(3一羟基亚丁基)对氨基苯磺酸组成的无氰镀银液。
1996年日本专利96-41676中提出在烷基磺酸镀银液中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做晶粒细化剂,可以获得致密性与氰化物镀液相当的镀层。
2001年美国专利6251249中提出在烷基磺酸、烷基磺酰胺或烷基磺酰亚胺镀银液中,用有机硫化物和有机羧酸做添加剂,可用的硫化物包括硫代乙醇酸、2一巯基丙酸,2一巯基烟酸、胱氨酸、2一巯基噻唑啉、单巯基丙三醇、硫代水杨酸、硫代二乙二醇、硫代二乙醇酸、硫代二丙酸、硫代脯氨酸、二氢苯并噻喃-4-醇、硫脲、有机黄原酸盐、有机硫氰酸盐等。所用的羧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苯甲酸、柠檬酸、氨三乙酸、磺基乙酸、草酸、EDTA、丁二酸、酒石酸、a一氨基酸和聚羧酸等。
2002年法国专利FR2825721中提出用由硫代半卡巴脲(Thio- semicarbazide)同二硫化碳的反应产物二硫代氨基甲酰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和黄原酸盐的混合物作光亮镀银的光亮剂。
2003年美国专利US456620304中提出了一种无氰又无有害物质的环保型光亮镀银液,银盐是采用甲基磺酸银,络合剂是用氨基酸或蛋白质,如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蛋氨酸以及维生素B群,如烟酰胺,镀液的稳定剂是用了一硝基邻苯二甲酸、4一硝基邻苯二甲酸、间一硝基苯磺酸等,pH缓冲剂是用硼砂或磷酸盐。表面活性剂是选商用的产品,如Tegotain485,镀液pH=9.5~ 10.5,温度25~30℃。阴极电流密度为1A/dm。
Ⅵ 溴的应用
溴的化合物用途也是十分广泛的,溴化银被用作照相中的感光剂。当你“咔嚓”按下快门的时候,相片上的部分溴化银就分解出银,从而得到我们所说的底片。溴化锂制冷技术则是最近广为使用的一项环保的空调制冷技术,其特点是不会有氟利昂带来的污染,所以很有发展前景。溴在有机合成中也是很有用的一种元素。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做过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这实际上就代表了一类重要的反应。在制药方面,有很多药里面也是有溴的。灭火器中也有溴,我们平时看到的诸如“1211”灭火器,就是分子里面有一个溴原子的多卤代烷烃,不仅能扑灭普通火险,在泡沫灭火器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例如油火,它也能扑灭火险。
现在医院里普遍使用的镇静剂,有一类就是用溴的化合物制成的,如溴化钾、溴化钠、溴化铵等,通常用以配成“三溴片”,可治疗神精衰弱和歇斯底里症。大家熟悉的红药水,也是溴与汞的化合物。此外,青霉素等抗菌素生产也需要溴,溴还是制造农业杀虫剂的原料。
溴可以用来制作防爆剂。把溴的一种采购化合物与铅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同时掺入汽油中,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爆烯。只不过这种含铅汽油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不再允许销售、使用掺加这种防爆剂的汽油。溴化银是一种重要的感光材料,被用于制作胶卷和相纸等。我国近年已制造出了溴钨灯,成为取代碘钨灯的新光源。
Ⅶ 请问【溴】是什么
【溴】是一种元素,其符号为【Sn】,在周期表中ⅦA族红绿色有恶臭的液态非金属卤族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原子序数Z=
Ⅷ 谁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首先敏锐地察觉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这种内在关系的端倪:某三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如氯,溴,碘,不仅在颜色、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这种情况,他一共找到了五组,他将其称之 为"三元素族",即:
锂 3 钠 11 钾 19
钙 20 锶 88 钡 137
氯 17 溴 35 碘 127
硫 16 硒 79 碲 128
锰 55 铬 52 铁 56
尽管他找到的规律仅能说明局部,而且使人感到偶然性的成份
更大,但是,这种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寻求联系,由定性到定量
的过渡却代表了本质上正确的新方向,开了寻找元素间规律的先河。
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这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生产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化学也同其它科学一样,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门捷列夫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诞生到人间。门捷列夫从小就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们得到快乐、美满的生活;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变得聪明。
门捷列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师,经常给他们讲课。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当时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始创的新原子论。由于道尔顿新原于学说的问世,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速度,一个一个的新元素被发现了。化学这一门科学正激动着人们的心。这位教师的讲授,使门捷列夫的思想更加开阔了,决心为化学这门科学献出一生。
门捷列夫在大学学习期间,表现出了坚韧、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着门捷列夫,由于丧失了无数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苍白了。可是,在他贫血的手里总是握着一本化学教科书。那里面当时有很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缠绕着他的头脑,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价,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俄国名字的光荣。”——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门捷列夫并没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来了。最后,才知道是医生诊断的错误,而他得的不过是气管出血症罢了。
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这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写出了《论比容》的论文。文中指出了根据比容进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组的途径。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当他担任化学副教授以后,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近五十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国海德尔堡进行科学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 一八六二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他认识自然的才干,而且对他发现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门捷列夫又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纸卡。他把重新测定过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他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停地研究着。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而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终于发现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说明: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过程中,又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6、6.7、196.7,而门捷列夫坚定地认为金应排列在这三种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应重新测定。大家重测的结果,锇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而金是197.2。实践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论断,也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象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无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气体氛的发现,对周期律是一次考验和补充。一九一三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在研究各种元素的伦琴射线波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后,证实原子序数在数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带的阳电荷,进而明确作为周期律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数。在周期律指导下产生的原于结构学说,不仅赋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说明,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周期律的本质,把周期律这一自然法则放在更严格更科学的基础上。元素周期律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门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这个勋业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由于他总是日以继夜地顽强地劳动着,在他研究过的这些领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一九0七年二月二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科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了。但他给世界留下的宝贵财产,永远存留在人类的史册上。
Ⅸ 电灯的发展史
最早实用的电灯是白炽灯,但早在白炽灯诞生之前,英国人汉弗莱·戴维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了弧光灯,但这种弧光灯亮度太强产热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场所根本无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戈贝尔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400个小时,不过他并没及时申请专利。
1860年,英国人约瑟夫·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电灯,但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
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他们没有足够财力继续完善这项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了爱迪生。
爱迪生购入专利后尝试改良灯丝,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
20世纪初,碳化灯丝被钨丝取代,钨丝白炽灯沿用至今。
1938年,荧光灯诞生。1998年白光LED灯诞生。
(9)溴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电灯的主要种类:
1、白炽灯
普通白炽灯即一般常用的白炽灯泡,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灯泡。它的价格便宜,显色性好(Ra=100)、开灯即亮、可连续调光、结构简单。因此,钨丝灯泡也具有多变的式样以搭配不同的灯具。
2、卤钨灯
填充气体内含有部分卤族元素或卤化物的充气白炽灯。具有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全部特点,光效和寿命比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一倍以上,且体积小。
3、荧光灯
特点:光效高、寿命长、光色好。荧光灯有直管型、环型、紧凑型等,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节能照明光源。用直管型荧光灯取代白炽灯,节电70~90%,寿命长5~10倍。
4、卤素灯泡
卤素灯(Halogen lamp),亦称钨卤灯泡,是白炽灯的一种。原理是在灯泡内注入碘或溴等卤素气体。在高温下,蒸发的钨丝与卤素进行化学作用,蒸发的钨会重新凝固在钨丝 上,形成平衡的循环,避免钨丝过早断裂。
5、LED灯
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时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把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灯
Ⅹ 半导体历史发展有哪些
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10)溴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人物贡献: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电磁学方面拥有许多贡献,但较不为人所知的,则是他在1833年发现的其中一种半导体材料。
硫化银,因为它的电阻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当时只觉得这件事有些奇特,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温度的提升,晶格震动越厉害,使得电阻增加,但对半导体而言,温度上升使自由载子的浓度增加,反而有助于导电,这也是半导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质。
2、德国的布劳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电导率与所加电压的方向有关,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国电机发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发明了第一个固态电子元件:无线电波侦测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属与硅或硫化铅相接触所产生的整流功能,来侦测无线电波。
在整流理论方面,德国的萧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于「德国物理学报」发表了一篇有关整流理论的重要论文,做了许多推论,他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贡献就在于精确计算出这个能障的形状与宽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定理是将电子波函数加上了周期性的项,首开能带理论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国人佩尔斯(Rudolf Peierls, 1907~ ) 于1929年,则指出一个几乎完全填满的能带,其电特性可以用一些带正电的电荷来解释,这就是电洞概念的滥觞;
他后来提出的微扰理论,解释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