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米的发展历史

米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3 05:31:48

① 一米工作的发展历史

1.0版:首款蓝领用户求职、社交客户端。
2.0版:功能布局全面改版。
3.0版:UI全面优化,各项功能更加完善
4.0版:支持第三方登录,职位筛选更直观

② 大米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大米
大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适的设备,通过适当的工艺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将混入稻谷中的各类杂质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质量,同时利用磁铁除去稻谷中的铁钉、铁屑等,以保证生产安全。砻谷工序就是用橡胶辊砻谷机或金刚砂砻谷机将稻谷的颖壳脱下,并使颖壳与糙米分离。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机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层和胚乳分离,然后再进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处理,这样就可得到所需等级的大米。
大米的历史
大米的历史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早在 7000年前, 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大米是怎么分类的?
大米分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类。籼米由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根据籼米的收获季节,分为早籼米和晚籼米两种。粳米由粳性非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根据粳米的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两种。糯米由糯性稻谷制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两种:籼糯米由籼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粳米由粳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
什么是糙米?为什么说糙米营养价值比精制大米高?
稻谷由谷壳、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胚乳和胚等各部分构成。糙米是指脱去谷壳,保留其它各部分的制品;精制大米( 即通常所说的大米)是指仅保留胚乳,而将其余部分全部脱去的制品。由于稻谷中除碳水化合物以外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大部分都集中在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和胚(即通常所说的糖层)中,因此糙米的营养价值明显优于精制大米。随着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糙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并被视为"文明病"的克星,一股食用糙米热潮正在逐步形成。
什么是勿淘米?为什么说勿淘米的营养价值比糙米高?
勿淘米是应用现代高科技专利精确碾制技术与仿生休眠保鲜包装技术获得的发明专利产品,全称为留存胚与糊粉层的勿淘米。其将没有食用价值或价值不大,却可能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的果皮、种皮、外胚乳三层保护组织全部去尽,而将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作用的胚芽与糊粉层部分最大限度的留存,在洁净状态下规范生产,并采用仿生技术进行休眠保鲜抗菌包装,食用时为保全营养不可以淘洗。其出成品率较免洗胚芽米提高约8%,生产成本每吨将降低达600多元,其单位重量较糙米更有营养,开封信用较稻谷现场磨米更鲜香。具备现代主食时尚---“鲜”、“绿”、“净”、“便”、“全”、“香”、“廉”七大特点,即新鲜、绿色无污染、纯净无杂质、食用方便、营养全面、口感新香、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其他同类产品中极高的性价比。
什么是大米的食用品质?与哪些因素有关?
大米的食用品质是指大米在熟制过程中和食用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能,如色泽、滋味、软硬等。影响大米的食用品质的因素很多,诸如品种类型、加工工艺新陈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胶凝度等。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在18%-25%之间,煮熟后粘性低,吸水性强,出饭率高,米饭颗分明食用品质较差;粳米直链淀粉在19%-18%之间,煮熟后粘性较大,吸水性中等,出饭率低,口感好,食用品质较佳。
什么是方便米饭?
方便米饭是经热水浸泡或短时间加热后便可食用的米制品。
方便米饭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产生的,早在70年代初便出现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并以平均15%的年增长速度迅速发展,经久不衰,方便米饭品种繁多, 国市场上已相继推出五香牛肉饭、咖喱鸡肉饭、香菇鸡丝饭、鱼香肉丝饭及速冻米饭等。
方便米饭品种多,生产工艺也各异。目前市场上以软罐头米饭为主,它不仅能很好保留米饭原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而且便于食用和保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生产工艺为:大米、陶洗、浸泡、预煮、拌匀、包装密封、蒸煮杀菌、冷却、装箱、成品。
什么是米粉?
米粉是指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而不是词义上理解的以大米为原料以研磨制成的粉状物料。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南方消费者)的喜爱。米粉品种众多,可分为排米粉、方块米粉、波纹米粉、银丝米粉、湿米粉、干米粉等。它们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一般为:大米 — 淘洗 — 浸泡 — 磨浆 — 蒸粉 — 压片(挤丝)—复蒸 — 冷却 — 干燥 — 包装 — 成品。
什么是强化米?为什么强化大米越来越受到重视?
强化米是指在普通大米中添加某些营养素而制成的成品大米。目前,用于普通大米营养强化的营养素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等。
大米皮层和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在碾米过程中, 随着皮层和胚芽的碾脱,所含的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大米的加工精度越高,营养成分损失也越多。另外,大米在淘洗过程中,也会损失许多的营养成分。对普通大米进行营养强化,不仅可以补充其流失的营养成分,还可以增加大米本身缺乏的一些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赖氨酸、铁和钙等。
食用强化米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营养,补充缺少的微量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的正常需要,减少各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种米粉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受消费者欢迎。
什么是清洁米?清洁米有什么优点?
清洁米又叫免淘米,是一种清洁干净、晶莹整齐、符合卫生要求,不必淘洗就可以直接蒸煮食用的大米。普通大米在水中淘洗,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水,而且在淘洗过程中,各种营养成分损失相当大。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普通大米经过淘洗,蛋白质成分损失达5.5%~6.1%、钙损失达18.2%~23.3%、铁损失达17.7%~46.0%。清洁米是应用特殊工艺生产的免淘大米,避免了做饭时因淘洗而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这种米方便适用,具有较好的贮藏性,风味明显好于常规贮藏条件下的普通大米,是当前大米的主要产品。
为什么大米会陈化?陈化米有什么害处?怎样防止大米陈化?
大米经过长时间的贮藏后,由于温度、水分等的影响,大米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会发生各种变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黄曲霉素等)。
贮存时间、温度、水分和氧气是影响大米陈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种、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虫霉危害也与大米陈化有密切关系。大米陈化速度与贮存时间成正比,贮存时间愈长,陈化愈重。水分大,温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陈化速度就快。不同类型的大米中糯米陈化最快,粳米次之,籼米较慢,因此,为保持大米的新鲜品质与食用可口性,应注意减少贮存时间,保持阴凉干燥。
为什么说大米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大米蛋白质中,含赖氨酸高的碱溶性谷蛋白占80%,赖氨酸含量高于其它谷物,氨基酸组成配比合理,比较接近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蛋白质氨基酸最佳配比模式,大米蛋白质的生物价(bv值)为77,蛋白质效用比率(per值)为2.2(小麦为1.5,玉米为1.1),蛋白质的可消化性超过90%,均高于其它谷物,因此大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
国大米质量是怎样定等的?
国大米质量是根据加工精度定等的。加工精度指大米背沟和粒面留皮程度。根据国家标准《大米gb1354-86》规定,大米按其加工精度分为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标志着三等4个等级。

③ 有关"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单位制沿革
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古代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研究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方便,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用。
后来又作了测量,发现这一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热必会再发现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
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研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这种形状最坚固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极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在冰融点温度时的距离。
其余一些米原器都与国际米原器作过比对,后来大多分发给会员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以后每隔几十年都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长度基准的一致性。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e(-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 y=6438.4696×10e(-10)米。
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科学家继续研究,后来又发现氪( 86 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 “米的长度等于相当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这个基准的精确度相当高,相对误差不超过4×10e(-9)

④ 米的发展历程

1688年,英国哲学家和教士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个十进制的标准的长度单位系统。
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提托·李维欧·布拉提尼(Tito Livio Burattini)首次在论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这个词,该词是由希腊语μέτρον 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来的,意为一种通用测量单位。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 19世纪,人们又作了测量,发现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势必会再发现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中国于1977年参加。 1792-1799年,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质原器——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而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CGPM)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临时制造的铂铱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原器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材料变形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有一定误差,约为0.1微米(0.1μm)。此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 19世纪末,科学家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y=6438.4696×10-10米。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 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科学家继续研究,后来又发现氪(86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相对误差不超过4×10-9,相当于在1千米长度测量中不差4微米。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谱线,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 米的各级单位单位名称符号数值单位名称符号数值分米dm10-1m十米dam101m厘米cm10-2m百米hm102m毫米mm10-3m千米km103m微米μm10-6m兆米Mm106m纳米nm10-9m吉米Gm109m皮米pm10-12m太米Tm1012m飞米fm10-15m拍米Pm1015m注:米又称“公尺”,千米又称“公里”,分米又称“公寸”,厘米又称“公分”,毫米又称“公厘”,飞米又称“费密(fermi)”。
换算关系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米与非法定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单位名称符号1非法定计量单位与米换算1米与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市里-5002×10-3市引-33.333 330.03市丈-3.333 330.3市尺-0.333 333市寸-0.033 3330市分-0.003 33300市厘-0.000 333000英里mi1 609.3440.621 4×10-3码yd0.914 41.093 61英尺ft0.304 83.280 84英寸in0.025 439.370 08埃Å10-101010天文单位AU149 597 870 700-光年l.y.9 460 730 472 580 800-换算关系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报。

⑤ 大米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发展

从物种分布来看,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故推测亚回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应该答是云南地区。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常识社会篇。

⑥ 小米的发展史是什么

小米1是小米公司专为发烧友级手机控打造的一款高品质智能手机。手机ID设计全部由小米内部来自摩托罗拉的硬件团队完成,手机生产由富士康和英华达代工。手机操作系统采用小米自主研发的MIUI操作系统。第一代小米手机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售价1999元.

⑦ 你了解大米的历史发展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⑧ 水稻的发展史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⑨ 小米的发展史

小米公司2010年4月成立,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由前Google、微软、金山等公司的顶尖高手组建。目前已获得来自Morningside、启明、IDG和小米团队4100万美元投资,其中小米团队56人投资1100万美元,公司估值2.5亿美元。2010年底推出手机实名社区米聊,在推出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此外,小米公司还推出手机操作系统MIUI,当年6月底MIUI社区活跃用户达30万。2011年8月16日,小米公司通过媒体沟通会正式发布小米手机、米聊、MIUI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
小米手机[1]是小米公司(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一款高性能发烧级智能手机。手机2011年8月16日发布,售价1999元,采用线上销售模式在小米科技的官网上进行零售。
小米公司由雷军创办,共计七名创始人,分别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联合创始人及副总裁黎万强、周光平、黄江吉、刘德、洪锋。
小米名字的由来,小米的LOGO是一个“MI”形,是Mobile Internet的缩写,代表小米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其次是 mission impossible,小米要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我们希望用小米加步枪来征服世界。最后,我们希望“小米”这个亲切可爱的名字成为大家的朋友。另外,小米的LOGO倒过来是一个心字,少一个点,意味着小米要让我们的用户省一点心。

⑩ 米的历史

米的历史(附原文) 2007-02-23 20:51:20| 分类: 基础知识整理|字号 订阅

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1983年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一号决议)
由于我们已经事先定义光速精确值为299,792,458米每秒,米的这个定义使得它的长度只依赖于一秒的持续时间。现在,光在真空中两点间传播的时间长短不再影响光的速度,而是决定着两点间的距离!
1、米的历史:
在17世纪80年代,法国的度量衡一团糟,有几十个单位,其中每一个又有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地方性标准。没有其它哪个国家由于经济工业化和计量系统发展的不平衡而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就有政治家呼吁改革度量衡。而且,按照当时流行的卢梭精神,单位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的。
2、秒摆:
Jean Picard, Olaus Rømer 和其它天文学家曾要求将长度单位定义为摆动周期为一秒的摆锤的长度(摆锤的一个周期是它摆起又落回到原位的时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同一个摆锤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摆动周期,所以这样的一个定义需要为标准摆锤指定一个特定地点。
在1790年当时Autun的主教Talleyrand,向国民委员会递交了一份关于法国度量衡现状的报告,他在该报告中建议以巴黎所在纬度——北纬45度处的秒摆的长度作为新的长度单位他还建议巴黎的法国科学院联合伦敦的英国皇家科学院一起定义一个新的单位。国民委员会、还有随后的路易十六都支持这个提案,但是后来却不了了之。
十七世纪九十年代末法国科学院把这个问题交给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一个科学委员会来处理。该委员会由拉格朗日、拉普拉斯、Borda、蒙日、Condorcet.等人组成。在科学委员会1791年3月19日提交给科学院的报告中,他们建议放弃秒摆而重新定义一个新单位:以赤道与极点的海平面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
3、地球经线:
从计量学的角度来看,以地球经线长度作为长度标准毫无意义。因为任何两次经度测量的偏差都会大大超过单位所需要的精度。而且这个定义也不像航海学中的海里,或者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那样与应用有特别联系。但是这种将基本单位定义为地球大小的一部分的想法符合启蒙思想所提倡的单位的自然性,就像现在一部分消费者所要求的食品只应含有天然成分一样。当然,采用这个定义还有其他原因。
18世纪的子午线测量工程就像我们今天的空间计划或者大型粒子加速器一样浩大。他们以此挑战当时的科技极限并检验新理论的预言——牛顿的追随者们认为地球不是正球形。此类工程的卓越程度关系着民族的骄傲,至少自然哲学家们是这么认为的。作为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的Borda就做了一个具有极高精度的刻度盘以满足测量工作对角度精度的需要。(他这个刻度盘是以一个新的单位”grade(弧度)”来划分的,而不是通常使用的度,他戏称这个新单位是巴比伦制的)
国民委员会于1791年3月26日通过了这一提议,并开始筹备测量工作。在测量结果出来之前,使用“临时米”以代替饱受批评的“英尺”。
4、子午线测量:
显然当时还无法测出从北极到赤道整个90度的经线长度,因为还没有人去过北极。但是如果可以测出子午线上有代表性的一段的长度,其余部分自然可以算出。测量的两个端点应当在海平面上,而且要在极点到赤道的经线的中部附近。地球上刚好有这样一个符合条件的位置,从敦刻尔克到巴塞罗那,跨越了从北极到赤道的经线距离的1/10。这一段距离几乎全在法国境内,法国人没有忽略这个有利条件,甚至 Thomas Jefferson.(汤姆斯.杰佛逊)这样的没有偏见的观测者也这么认为。
调查的任务交给了P. F. A. Méchain 和 J. B. J. Delambre。在1792年夏天,Delambre从敦刻尔克的海滨向南开始了他的行程,同时Méchain也从地中海向北出发。他们打算在巴黎南部 300公里远的Rodez会合。Méchain的那部分路程比较短,但是比较困难,因为要翻越隔开法国和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九月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了。
法国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短短几个月间先后同英国、澳大利亚、普鲁士、荷兰以及西班牙开战。路易十六被斩首,巴黎的暴民残杀各界人士。恐怖行为随处可见。在这样的气氛下测量员们被有计划的逮捕。要知道他们测量杆上的旗帜是白色的——保皇党的颜色。而且他们来自巴黎,自称只是在测量敦刻尔克与巴塞罗那间的距离,在战争期间这个理由听起来实在太假了以致没有哪个间谍会使用。
有一次Delambre被抓住了,他被强迫按照共和党的方式在开赴战场的志愿者前为自己辩解。他的三角学讲座并没能打动军队,但还是被一个官员以保护性拘禁的方式从暴民手中解救出来,而且最终在国民议会的命令下被释放。
1793年8月8日,国民议会解散了作为非共和国机构的科学院。但国家安全委员会同样决心废除封建计量制度,他们需要学者们的帮助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它说服了国民议会以原有的科学院成员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的临时性委员会。十一月拉瓦锡被捕,科学委员会要求将其释放,作为回应,国家安全委员会开除了5个科学委员会成员,Delambre名列其中。科学委员会认清了形势,开始投入到对旧计量制度的革命性批判的工作中。Delambre由于担心他们会中止整个子午线测量计划而接受了“临时米”。
但是战争需要地图。一个雅各宾派军用制图师负责地图的制作工作。由于需要专业人员,他将Delambre和Méchain带回了巴黎(Méchain先前已经逃到了意大利的热那亚,差一点被海盗捉住)
1795年4月7日一道建立新计量名称的命令(至今仍在使用的米、升、克)使科学委员会重新开始运转(除了一年前被斩首的拉瓦锡),测量计划也被要求重新开始。
Delambre在1797年结束了他的那一部分测量任务。但是Méchain还没有[原文疑少not]来到Rodez。入冬时他病倒了,在给同事的信中他是这样写的“我可以牺牲一切,放弃一切,但决不会在测量任务完成前回来。”测量工作因此耽搁了下来。不过Méchain恢复之后继续他的工作,于1798年9月抵达Rodez。
这时只测量了从敦刻尔克与巴塞罗那所构成的角,边还不知道。如果知道了这个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其余各边就可以算出,进而可以得出子午线的长度。当Méchain在南部测量的时候,Delambre花了33天用一个特殊的标尺测得了一条基线的长度。
在1798年11月28日法国召开了一次由盟国及附属国的专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组委会设立了一个由四个人组成的委员会,每一个委员根据Delambre和Méchain的测量数据(此外还需要关于地球形状的假定)分别独立计算米的长度。他们的计算结果一致。米比临时米要短0.144 lignes。
现在,借助卫星可以比较容易的测出地球经线的长度,得出的结果实际上比90度经线长度的千万分之一要短1/5毫米。令人吃惊的不是米的实际长度与定义不符,而是两个18世纪的测量员竟能得出如此接近的结果。
5、刻在金属棒上的米
1795年,从前的皇家珠宝商制作了一批铂棒,都是一临时米长、4毫米厚、25.3毫米宽,两端面平行。从中挑出0°C时长度最接近一米的计算值的,于1799年6月被22日放置在国家档案馆,便是众所周知的米原器。公制于1799年12月10日获得立法确认。
根据定义,米原器两端面间有一米长,计量学上称之为端面量具。端面量具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任何方式的长度测量都需要接触端面,标准具会因此被磨损而变短。一个更好的标准是以金属棒上两个刻痕作为长度单位,这样线的位置可以凭视觉断定。这样的标准称作线量具。
由于国际社会的兴趣以及法国的倡导,1870和1872年举行了两次国际性会议来讨论米的国际标准化问题。与会者赞成以更坚固铂铱合金(铱占10%,误差不大于0.0001%)线量具来代替米原器。他们同时建议米的数值以米原器的长度来定义, “以它当前的状况”,不再依赖于地球经度。
1875年二十个国家参加了第三次会议,其中有十八个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建立国际计量局(BIPM)。不过,米标准具的生产十分困难。即使被加热到极高的熔化温度,铱的纯度仍不超过50%。1874年第一批铸造的合金棒在1877年被遗弃不用,难题转交给了伦敦的Johnson, Matthey公司。他们成功了,一个合金棒被加工成了临时米标准具,尽管它比米原器短0.006毫米。1882年法国又订购了30个合金棒,其中一个(第六号)在当时的测量精度下与米原器的长度精确吻合。这个合金棒在1889年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计量会议上被宣布为米的国际原型,“从今以后,这个原型在 0°C时的长度将代表公制中的长度单位”。米的国际标准具原型现在仍保存在BIPM。
为了给协议的签署国分发标准具,国际计量局制造了“国家标准米”,它们是国际标准米原型的复制品,误差不超过0.01毫米,而且每个都附有相对于标准值的校正系数。
6、用光定义
以光的波长来定义长度单位的想法在19世纪早期就出现了(J. Babinet, 1827),但那时还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直到该世纪末,时机成熟了。
白光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要以波长来定义长度,首先要得到单一波长的光。只含有一个波长的光——无论波长是多少,如果它存在的话——在人眼看来都只有一种颜色,因此被称作单色光。
幸运的是单色光似乎不难得到:在厨房的煤气炉上撒些盐,当盐中的纳原子被激发时会发出具有单一波长的黄光,与钠气路灯的颜色相同。这个波长是钠原子的特征值。
1892年3月A. A. Michelson 和 J. R. Benoit 成功的测量了由镉原子受激发时发出的红光波长所表示的米单位。Benoit等人在1905年7月提高了测量精度,1907年国际太阳联盟(IAU)定义了一个用在波长测量方面的新长度单位——“国际埃”,规定镉红光的波长为6438.4696 埃。这个值是根据Benoit的实验结果得出的,这样一埃就近似等于一米的10的-10次方(1927年国际计量大会CGPM承认了由镉红光所定义的测量距离,规定它的波长为 0.643 846 96 微米)1892年以来,随着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即使是在最好的分光镜中,镉红光的谱线也有些模糊。后来看出它是由许多条谱线所构成(物理上称作超精细结构),这影响了光的波长所能确定的长度的精确程度。在同位素被发现之后,人们弄清了光谱模糊的部分原因——光线来自于镉的各种同位素,它们有着同样多的质子,但是中子数目不同。对同位素的光谱研究表明,如果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都是偶数,它所发出的光就没有超精细结构。(这种原子没有原子核自旋,因而也就没有原子核自旋与电子自旋的耦合,光就完全来自于电子)
1948年第九届CGPM考虑了以同位素来定义米所需的条件。为了找出最适合作为长度标准的元素,他们重点研究了三种同位素——氪86(36个质子)、汞198(80个质子)和镉114(48个质子)。负责研究进展的委员会建议新的单位应以真空而非空气中的波长为基准,而且波长的量值应通过与已知的镉红光波长相比来确定,不再参考国际标准米原型。第十届CGPM(1954)接受了这些提议,根据光波来定义米,并使一埃精确等于10-10米,尽管这个定义于1960年才获得正式承认。
1957年冬天顾问委员会公布以氪86定义的长度标准,1960年第11届CGPM在第六号决议中这样叙述“国际米原型所定义的标准米的精度已不适合当今计量学的需要”,重新定义米为“真空中氪86原子从2p10跃迁到5d5能级时所发出辐射波长的 1 650 763.73 倍”。
在这样的定义下,要分辨一米的10亿分之四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达到这个精度仍然不能满足需要。与此同时,激光出现了。激光器所发出的光不仅波长相等,而且相位相同,这为计量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983年第17届CGPM(第一号决议)又以真空中的光速重新定义了米。光速299,792,458 米/秒是1975年第15届CGPM的推荐值(第二号决议),它在米的定义中的应用使光速成为目前测量精度的极限。
因此,秒,这一在1791年曾被认为是过于武断的定义,重新成为米的基础。这恐怕也不是米的最终定义,如果需要更高的精度,目前的定义就需要修正。比如,光速受重力场的影响,但是1983的定义中并没有考虑这一点。

阅读全文

与米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