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疆的发展与进步历史与发展
60年前,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夕,新疆迎来了和平解放,饱内经磨难的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容国人民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此,新疆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使新疆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是新疆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B. 新疆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天山山脉将新疆分来为南北两大自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今天新疆大部分从中国西汉一直到西晋都属于中国版图,唐朝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设立行省。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元朝时部分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地,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
C. 新疆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结论
新疆历史重点总结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
166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六分之一,
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
国内与甘肃,
青海,
西藏三省区相邻,
国外与蒙古,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
印度
8
国接壤
'
边界
线长达
5600
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2.
新疆的宗教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
这一
格局持续了
1000
多年。第二阶段是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
持续了
600
多年。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的格局。
3.
总之,通过对《教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认同
.
4.
国家的四个要素:国民,领土,政府和主权。
5.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四个基本要素之中最能反映国家本质特征的要素。
6.
古代中国具有多种含义
'
它既有地域的含义,也有文化和王朝法统的含义。“中国”一词
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占有了商的京师,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这里,
“中国”是指王朝京师之地。
历史上说的“中国”不仅
包括以汉族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也包括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和非中原地
区政权。
7.
从国家的四个构成要素来看,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中国”
这一国家中的国民,
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
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在历史上,由汉民族
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
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
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府机构,
他们并不外于中国。
第四,
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8.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
而
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
区。
9.
1884
年,清政府正式决定在新疆建省。从此,“新疆”成为一个固定的名称沿用至今,
其他几个名称则逐渐不再使用了。
10.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表明:第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
行政管理。
第二,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第三,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
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第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11.
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
13.39
亿
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91.51
%,其余少数民族占全国人
口的
8.49
%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塔塔族。
12.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第一,民族杂居程度进一步扩大。第二,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
有了新的变化。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
13.
新疆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2
人。
14.
公元前
1
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于阗。
15.
佛教寺院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殿堂式寺院,一种是石窟式寺院(又称“千佛洞”)。新
疆的石窟寺就开凿于这个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新疆佛教在鼎盛时期还形成了于阗,龟兹,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
16.
阿图什大清真寺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17.
阿图什大清早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
标志。
18.
新疆现在仍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19.
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血型等)
的人群”。
20.
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一般源于希腊文,意思是依靠历史,语言或各种族
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最早见于《荷马史诗》。
21.
民族一词是
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首用的。
22.“四个共同”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3.
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
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24.
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一个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
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本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假象。
25.
民族同化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强迫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26.
民族问题的涵义:所谓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
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27.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2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
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
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9.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0.
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还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和
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
二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
证关系。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
平等。
第二,
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
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
会主义制度下,
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
都有这
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2.
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异同,
都有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依法享有
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3.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
合奋斗,和谐发展。
在我国,各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
助,
联合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实现完全平等的重
要条件。
34.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5.“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也是有实践根据的,这主要是指:一是政治历史条件。二是
政治现实条件。
三是民族分布条件。
四是各民族人口,
经济,
资源条件。
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36.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
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
37.“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3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是: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9.
在党的领导下,
内蒙古人民于
1947
年乌
5
月
1
日设立克内蒙古自治区,
为其他少数民族
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
40.
截至
2003
年年底,
我国共建立
155
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其中自治区
5
个,
自治州
(盟)
30
个,自治县(旗)
120
个。
41.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第一,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必须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权的实施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二,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第三,民族自治地
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确定,
都要同有关民族代表充分协商,
依照法律程序报请批
准。
第四,
民族自治地方区域界限的划分也是一个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
要考虑到民族关系,
历史沿革,经济条件和政治稳定等各种因素。
4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发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3.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
互交错居住的特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
第二,
中国在
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
统。第三,
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亲密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第四,
中国幅员广大,
各民族经
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
一。
第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第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
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46.
1984
年
5
月
31
日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
2001
年
2
月
28
日第九届人大上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法》。
47.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第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必然要求。第二,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第三,是实施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速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48.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49.
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一,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
的历史跨越。
二,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三,
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50.
从根本上讲,
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51.
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52.
可持续发展观,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
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53.
坚持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54.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
5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56.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57.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是指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
D. 简述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版公里,占中国国权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E. 求:中国建国以来新疆的发展史
新疆近代史百题(1840——1949年)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5-WLZY1995Z1046.htm新疆近代历史 http://club.city.travel.sohu.com/r-zz0136-28081-0-0-0.html人民公园(一段新疆近代史) http://tieba..com/f?kz=150195980新疆近代科技发展史述略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SH199006021.htm新疆民歌发展史 http://..com/question/6151203.html
F.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疆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确定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新疆党委、人民政府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积极构筑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的辉煌成就。
一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从2003年起,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区中位居前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8年817亿元,增长近114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56.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疆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开发的“黄金”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377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大大超过建国后新疆前5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生产能力,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新疆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区水库总库容83.8亿立方米,在建的水库库容约60亿立方米,拟建山区控制性水库库容70多亿立方米,全部建成后库容将达218亿立方米,届时新疆将依靠大型水利枢纽适时调节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在相继建成北疆铁路、南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先后开工建设了精—伊—霍、乌鲁木齐—精河复线、奎屯—北屯、吐鲁番—库尔勒二线、喀什—和田、兰新线嘉峪关—阿拉山口段电气化改造、库尔勒—阿克苏二线、库车—俄霍布拉克、五彩湾—将军庙、哈密—罗中等,目前正在同时建设11条铁路,兰州—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福海—富蕴、将军庙—哈密、哈密—策克(额济纳)等五条铁路将于今年年底前陆续开工,新疆铁路进入了高速建设时期,这在新疆乃至全国省区铁路建设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10位;民航机场15个,通航里程14.8万公里,是我国拥有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规划2009—2013年公路建设总投资1200亿元,重点建设境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省道改造力度、加强口岸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除在建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喀什机场改扩建和哈密机场复航工程外,“十一五”后两年,新疆还将陆续开工建设伊宁、吐鲁番、库车、石河子、博乐等机场。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78—2008年,农业增加值由14亿元增加到691亿元,增长48倍。2008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棉花产量301.6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林果面积145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达1200万亩,果品产量451万吨,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长点;肉类产量175万吨,比1978年增长16.5倍,现代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2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来,新疆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产量2772万吨,天然气产量240亿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95倍,油气当量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中哈石油管线、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等工程建设,奠定了新疆作为全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和国际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已进入大发展阶段,一大批有战略眼光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一批千万吨级的煤田相继开工建设。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卡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罗布泊钾盐等一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新型工业化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之独特,旅游资源之丰富是内地省市所不具备的。新疆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95万人次,超过了全疆人口总数,国内旅游收入197.95亿元;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6.3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
四是对外对内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加强与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已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8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在新疆落户的区外企业达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75家。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普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阶段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全面推进“双语”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和内地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内地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大力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进了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倍和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