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发展与宗教

历史发展与宗教

发布时间:2021-02-22 23:42:20

⑴ 世界三大宗教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一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十六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圣经》中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对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依据。《旧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四类,共39卷,其中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新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其中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在《启示录》中,还记述了基督教对末日审判的预言。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分布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不论在什么地方,穆斯林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出“色俩目”,或简称道“色兰”,以示问候。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意作“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尔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我也是初二的。

⑵ 宗教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 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

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基督教诞生于以色列国,但不到一个世纪,她就在欧洲立下了自己的脚跟;三个世纪以后,她就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曾有不少学者探讨罗马帝国大量群众接受基督教的原因,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要到基督教的教义神学中去找,因为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境内存在的宗教,不止基督教一种。最后基督教战胜其它宗教,是在于她独特的精神内核,即坚定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和救赎论:神的位格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但并非独立的三元,其实体只有一个,即是一体,只有一神。翻开圣经可以看到,这位神是创世的神,是召唤亚伯拉罕的神,是引领摩西的神,是教训大卫的神,是赐所罗门以智慧的神,是垂听众先知呼求的神,是施行救赎和代人受过的神,是耶稣所体现的神,是在大马色的路上召唤保罗的神,也是给与约翰以启示和异像的神,最终是要在新天新地与人同行的神。一神论为宇宙提供了理性的根基,满足了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只有这样一位神,人类才能称其为父,信者才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抚。因此,在古代罗马帝国日益动荡不宁的现实中,她是当时人们能找到的最好归宿。同时,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最鲜明的区别,在于其救赎论,即圣子耶稣基督代人受死,替人赎罪的神学理论。圣经记载,耶稣本是无罪的圣子,为了救赎人类出离罪恶与死亡,经由童女玛利亚怀孕,降生来到人间,被钉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了人类的罪恶,因此才使人的罪蒙神赦免,得以与神和好。这在当时奢浮淫逸,罪恶滋长的古罗马社会,自然是一个最大的福音,尤其是对穷苦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超脱属世痛苦,寻找精神家园的最佳途径。中国有古语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寻求终极关怀的渴望是普世一致的,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历史转型时期,伴随着旧有观念的式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社会急剧变迁,使人茫然无从。旧有的价值观无法再维持下去,生活变得不可思议,难以捉摸和无法理解,导致人心理感受的紊乱。痛苦与欢乐并存,希望与焦虑共在。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迫切需要一种安定感,保障感,救赎感和升华感,以期在变中寻找不变,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样,一部分人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基督教作为自己终极关怀的模式,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基。

基督教以彻底的终极精神,为我们时代提供了自己独特的信息。首先基督教是一神论,这与中国传统的未知论和无神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未知生,焉知死”,“六合(即宇宙)之外,存而不论”,拒绝了对形而上之神的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在士大夫中,多抱孔子这种未知论的态度,他们更看重的是现世生活和现实社会,失落了终极关怀。而下层民众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备受奴役和压迫时的心灵需要,他们只能在外来宗教佛教和本土宗教道教中寻求解脱。值得指出的是,道教虽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但它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倾向的是现世社会的直接延伸,因此它更适宜于作帝王和士大夫之安逸生活的陪衬物,而不适用于广大的劳苦大众。一些信仰道教的平民看重的只是道教的简化形式符咒,以求消灾免祸。相对道教而言,更多地赢得下层群众的是佛教,但这种效果的取得也源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形。作为觉者的佛陀释迦牟尼,被中国信者看成了宇宙的主神,而加以膜拜。这反映中国人渴望追求认识神,却走入了误区。

近现代中国在对宗教的看法上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并有所强化。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民主口号的提出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表明了中国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特殊关怀而完全拒绝对于终极的关怀。建国后,又开展了经常性的无神论教育,基督教被当作批判的对象,她被认为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是过时的有利于敌人的谬论。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实践所证实,相反,认为基督教与科学不矛盾的思想与日俱增。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人们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经历,逐渐认识到光有科学并不能消除人类的苦难,没有信仰和伦理制约的科学有时反而充当了害人的工具。痛苦的经验教会人们思考,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之梦不再存在,“理性次序”已经破产,人们终于认清了自己脚下的颤动的大地,又重新开始举目上苍。19世纪的尼采曾高喊“上帝死了”,但是,事实告诉人们,直到现在,上帝不仅没有死,反而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黑格尔曾用正反合三阶段来归纳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极盛期和近代的科学称霸基督教遭到某种排斥的时期,将进入基督教与科学及文化相融合的时期。近现代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大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足以说明这一论点。

在当代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制度文明有进步,但精神文明的进步相对落后。近年来,追逐物质的欲望日益增加,对精神的追求一再陷入低谷。这种现象是对文革年代对精神力量的过分夸大的反拨,但却走入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需要再来一次反拨:过分夸大物质的作用,高喊“金钱万能”,而否定一切精神追求,必然使社会陷入分裂动乱,人心陷入空虚颓废,道德体系全面崩溃,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最终阻碍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实现。事实上,精神的力量从来也没有真正消失过。它虽然被迫不断地边缘化,但总是在顽强地坚守自己最后的阵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对精神超越的追求。基督教的一神论,救赎论和对终极的关怀,与人们对精神超越的追求是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的。人们在基督教中,能完成自己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升华,并使之有根有基。作为以传福音直到地极为己任的基督教,在我们的时代将会遇到很多知音。

二 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社会提供伦理和精神模式

首先必须肯定经济转型的正面意义,因为计划经济模式只能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市场经济克服了计划经济的种种缺点,它是现阶段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佳模式。市场经济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和思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公正,理性,求新,效率的价值观。但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它往往激起人们的利己心,竞争心和贪心,导致腐败和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加增了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恶的因素,同时又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定的因素。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1904年左右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他认为基督教的教义能够产生相应的伦理思想,而这种伦理思想又能推动世俗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市场经济,还必须建立在基督教新教伦理的基础之上,这种伦理对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起到规范作用。人们以忘我的职业劳动和节俭的生活态度来体现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和伦理,并且把劳动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自己应该回报社会,并以感恩之心辛勤工作,而不是将劳动成果坐吃山空或挥霍殆尽。这种新教伦理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精神,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形成和发展。韦伯的理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的整合还需要爱的力量,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按照基督教教义,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而全人类都是我们的邻舍,因此我们要真诚地爱护,关心每一个人类弟兄,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教会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

三 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深度的人生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肤浅,流行和时尚为特点的大众文化日益壮大,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表现在:流行歌曲和麻将方兴未艾,荒谬迷信,胡编乱写的小说大量出现,并被搬上银屏,正统的史书倒少有电视剧制作人的问津。电视中娱乐节目和影视明星愈来愈多,层次愈来愈低。带有色情的娱乐场所和网站泛滥,毒品有蔓延之势。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这样,生活被简化为疯狂娱乐,人生退化为及时享受,生命沦落为盲目冲动,行为愈来愈短期化。所有这些表明在传统社会人生模式衰落后,社会整体的无所适从。

与此相反,基督教则提倡一种深度的人生模式。圣经称人为神的儿女,是神照自己的形象所造。整本圣经从头至尾宣示了人的被造,人的失落,人的苦难,人的被赎,人的回归这部人的历史,在人的历史背后响彻了神的召唤的声音。在博大精深的基督面前,你会感到宇宙的深邃,人生的神秘。你会用更严肃的眼光来面对自己,重新坚定自己的步伐。

基督教深度人生模式的基础建立在耶稣身上。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既是人,又是神。他在世的事业表明了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走的道路,他的自我牺牲和舍己为人,救赎了信者,也感动了无数的人们,成为他们生活的榜样。

在社会转型时期,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时候,再次与同样古老而伟大的基督教相遇。两者都会有新鲜,独特,似曾相识的感觉,两者将在交流中走向理解和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新的道德观念,新的社会风尚,新的精神风貌,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宁,稳定,崇高,繁荣,和谐,可持续和全面的发展。

⑶ 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是一种什么因素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广远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民族背景,以及受这种社会环境熏陶而构成的文化、民族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而某一相同宗教在不同民族和社会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外在形态及各异的内在因素,从而使这同一宗教必须加上民族或地域性定语来加以区别。另一方面,应充分看到每一宗教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宗教类型,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对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从社会结构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部落、民族、国家、联盟等都曾经或迄今仍与宗教相关,在许多历史时期或国度地区,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乃合二为一或相辅相成。从社会象征来看,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政治主张等往往是等量齐观的,在有些国度或民族甚至是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所谓基督宗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或佛教国家,正是源自宗教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和其代表的社会文化传统。在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36)说的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也是世界许多重要宗教萌芽或兴起的时代,如公元前500年左右希伯莱文明中犹太教的形成,古代印度佛教的出现,以及中国儒、道思想的萌芽等。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成为犹太民族所独有的宗教,并成为其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寄托。佛教在古代印度兴起后,对南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自公元以来,佛教传入亚洲各国,形成东方的世界性宗教,亦铸就了一种以佛教为主体的东方文明形态,即发展为一种与西方基督教世界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对比鲜明的东方佛教文化圈,它界乎亚洲的印度教文化和儒道文化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沟通作用。尤其是佛教东传中国后形成的中国佛教,对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宗教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聚合作用,可对其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和行为两个层面的整合。如果宗教能与其存在的社会相协调、相适应,这种整合则是一种积极的正功能,其带来的影响和约束力会远远大于其现实社会本身对信徒的影响和约束,它起的是社会求同、认同和向心作用。但如果宗教与其现存社会相脱节,有着离心倾向,那么这种整合对社会而言则表现为一种负功能。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的控制实际上包含着两个重要层面,一是对人们外在行为举止的控制,其特点带有某种强迫性;二是对人们内在心理精神的控制,其特点则可带来某种自觉性。在许多情况下,后者引起的社会效果会更为明显、更加重要。同理,如果宗教与其社会有共识、相吻合,那么它则会协助其政府加强对社会的良性控制,起着积极引导作用。在此,这种“牧灵”或“牧师”的“安慰”、“劝解”作用应该被肯定。但如果评价者是这一社会的反对者,则会指责宗教的这一功能乃“麻醉”、“鸦片”作用。

⑷ 三大宗教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完美正解:三大宗教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信仰。但是三大宗教后来都成为了统治者麻痹人民的统治工具,禁锢垄断了人民的思想文化。

⑸ 历史 与宗教....

基督教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狭义地理解,是从计划经济模式已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广义理解,是由传统中国社会正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从鸦片战争开始,已进行了一个半世纪,目前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基督教作为来自西方的宗教,在近代以前虽屡次传入中国但都未能生根。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中国人也开始逐渐熟悉与了解基督教,部分人士开始接受基督教作为自己的信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呈加速发展趋势,信徒人数成倍增长,质量也有所提高。事实上,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当代社会日益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预计,一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还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作为有生命力的基督教如何与当下的中国社会相结合,通过贴近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来贴近群众,为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还将是一个有益的问题。本文想就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 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

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基督教诞生于以色列国,但不到一个世纪,她就在欧洲立下了自己的脚跟;三个世纪以后,她就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曾有不少学者探讨罗马帝国大量群众接受基督教的原因,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要到基督教的教义神学中去找,因为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境内存在的宗教,不止基督教一种。最后基督教战胜其它宗教,是在于她独特的精神内核,即坚定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和救赎论:神的位格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但并非独立的三元,其实体只有一个,即是一体,只有一神。翻开圣经可以看到,这位神是创世的神,是召唤亚伯拉罕的神,是引领摩西的神,是教训大卫的神,是赐所罗门以智慧的神,是垂听众先知呼求的神,是施行救赎和代人受过的神,是耶稣所体现的神,是在大马色的路上召唤保罗的神,也是给与约翰以启示和异像的神,最终是要在新天新地与人同行的神。一神论为宇宙提供了理性的根基,满足了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只有这样一位神,人类才能称其为父,信者才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抚。因此,在古代罗马帝国日益动荡不宁的现实中,她是当时人们能找到的最好归宿。同时,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最鲜明的区别,在于其救赎论,即圣子耶稣基督代人受死,替人赎罪的神学理论。圣经记载,耶稣本是无罪的圣子,为了救赎人类出离罪恶与死亡,经由童女玛利亚怀孕,降生来到人间,被钉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了人类的罪恶,因此才使人的罪蒙神赦免,得以与神和好。这在当时奢浮淫逸,罪恶滋长的古罗马社会,自然是一个最大的福音,尤其是对穷苦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超脱属世痛苦,寻找精神家园的最佳途径。中国有古语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寻求终极关怀的渴望是普世一致的,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历史转型时期,伴随着旧有观念的式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社会急剧变迁,使人茫然无从。旧有的价值观无法再维持下去,生活变得不可思议,难以捉摸和无法理解,导致人心理感受的紊乱。痛苦与欢乐并存,希望与焦虑共在。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迫切需要一种安定感,保障感,救赎感和升华感,以期在变中寻找不变,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样,一部分人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基督教作为自己终极关怀的模式,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基。

基督教以彻底的终极精神,为我们时代提供了自己独特的信息。首先基督教是一神论,这与中国传统的未知论和无神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未知生,焉知死”,“六合(即宇宙)之外,存而不论”,拒绝了对形而上之神的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在士大夫中,多抱孔子这种未知论的态度,他们更看重的是现世生活和现实社会,失落了终极关怀。而下层民众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备受奴役和压迫时的心灵需要,他们只能在外来宗教佛教和本土宗教道教中寻求解脱。值得指出的是,道教虽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但它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倾向的是现世社会的直接延伸,因此它更适宜于作帝王和士大夫之安逸生活的陪衬物,而不适用于广大的劳苦大众。一些信仰道教的平民看重的只是道教的简化形式符咒,以求消灾免祸。相对道教而言,更多地赢得下层群众的是佛教,但这种效果的取得也源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形。作为觉者的佛陀释迦牟尼,被中国信者看成了宇宙的主神,而加以膜拜。这反映中国人渴望追求认识神,却走入了误区。

近现代中国在对宗教的看法上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并有所强化。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民主口号的提出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表明了中国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特殊关怀而完全拒绝对于终极的关怀。建国后,又开展了经常性的无神论教育,基督教被当作批判的对象,她被认为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是过时的有利于敌人的谬论。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实践所证实,相反,认为基督教与科学不矛盾的思想与日俱增。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人们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经历,逐渐认识到光有科学并不能消除人类的苦难,没有信仰和伦理制约的科学有时反而充当了害人的工具。痛苦的经验教会人们思考,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之梦不再存在,“理性次序”已经破产,人们终于认清了自己脚下的颤动的大地,又重新开始举目上苍。19世纪的尼采曾高喊“上帝死了”,但是,事实告诉人们,直到现在,上帝不仅没有死,反而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黑格尔曾用正反合三阶段来归纳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极盛期和近代的科学称霸基督教遭到某种排斥的时期,将进入基督教与科学及文化相融合的时期。近现代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大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足以说明这一论点。

在当代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制度文明有进步,但精神文明的进步相对落后。近年来,追逐物质的欲望日益增加,对精神的追求一再陷入低谷。这种现象是对文革年代对精神力量的过分夸大的反拨,但却走入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需要再来一次反拨:过分夸大物质的作用,高喊“金钱万能”,而否定一切精神追求,必然使社会陷入分裂动乱,人心陷入空虚颓废,道德体系全面崩溃,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最终阻碍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实现。事实上,精神的力量从来也没有真正消失过。它虽然被迫不断地边缘化,但总是在顽强地坚守自己最后的阵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对精神超越的追求。基督教的一神论,救赎论和对终极的关怀,与人们对精神超越的追求是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的。人们在基督教中,能完成自己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升华,并使之有根有基。作为以传福音直到地极为己任的基督教,在我们的时代将会遇到很多知音。

二 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社会提供伦理和精神模式

首先必须肯定经济转型的正面意义,因为计划经济模式只能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市场经济克服了计划经济的种种缺点,它是现阶段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佳模式。市场经济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和思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公正,理性,求新,效率的价值观。但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它往往激起人们的利己心,竞争心和贪心,导致腐败和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加增了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恶的因素,同时又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定的因素。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1904年左右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他认为基督教的教义能够产生相应的伦理思想,而这种伦理思想又能推动世俗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市场经济,还必须建立在基督教新教伦理的基础之上,这种伦理对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起到规范作用。人们以忘我的职业劳动和节俭的生活态度来体现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和伦理,并且把劳动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自己应该回报社会,并以感恩之心辛勤工作,而不是将劳动成果坐吃山空或挥霍殆尽。这种新教伦理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精神,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形成和发展。韦伯的理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的整合还需要爱的力量,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按照基督教教义,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而全人类都是我们的邻舍,因此我们要真诚地爱护,关心每一个人类弟兄,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教会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

三 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深度的人生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肤浅,流行和时尚为特点的大众文化日益壮大,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表现在:流行歌曲和麻将方兴未艾,荒谬迷信,胡编乱写的小说大量出现,并被搬上银屏,正统的史书倒少有电视剧制作人的问津。电视中娱乐节目和影视明星愈来愈多,层次愈来愈低。带有色情的娱乐场所和网站泛滥,毒品有蔓延之势。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这样,生活被简化为疯狂娱乐,人生退化为及时享受,生命沦落为盲目冲动,行为愈来愈短期化。所有这些表明在传统社会人生模式衰落后,社会整体的无所适从。

与此相反,基督教则提倡一种深度的人生模式。圣经称人为神的儿女,是神照自己的形象所造。整本圣经从头至尾宣示了人的被造,人的失落,人的苦难,人的被赎,人的回归这部人的历史,在人的历史背后响彻了神的召唤的声音。在博大精深的基督面前,你会感到宇宙的深邃,人生的神秘。你会用更严肃的眼光来面对自己,重新坚定自己的步伐。

基督教深度人生模式的基础建立在耶稣身上。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既是人,又是神。他在世的事业表明了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走的道路,他的自我牺牲和舍己为人,救赎了信者,也感动了无数的人们,成为他们生活的榜样。

在社会转型时期,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时候,再次与同样古老而伟大的基督教相遇。两者都会有新鲜,独特,似曾相识的感觉,两者将在交流中走向理解和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新的道德观念,新的社会风尚,新的精神风貌,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宁,稳定,崇高,繁荣,和谐,可持续和全面的发展。

⑹ 宗教变迁和人类历史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

早期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就是原始崇拜,后来慢慢发展成回为集体行为,也答就是宗教团体,就是现代宗教。现代宗教本质就是集体行为,少数宗教人士控制信徒,达到满足自己的需求。
例如犹太教是号召犹太人逃离埃及人的迫害是产生的。
基督教是不满罗马帝国的压迫产生的。
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地区富商剥削穷人的条件下产生的。
道教兴起是在汉末乱世。
神道教也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才被扶正为日本国教。

宗教不过是少数知识分子愚弄人民的手段而已。一旦出现利益纷争就会出新的教派。
贡献大概就是为了更方便的扩张一个新的宗教普遍会接受当时已有的科学知识。

⑺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这个概念不是模糊的,就是刻板的,甚至是谈虎色变的。我们常常被“心诚则灵”、“信则有,不信则无”等等不可知论的观点左右,在生活中又常常以“物质唯一性”作为思维基准。然而,我们在日常对话中,或在生老病死的时刻,总有太多的“宗教”元素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我们被“教育”成反“迷信”或“落后”的行为体,但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文化枷锁。这些矛盾不光是中国人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把“宗教”这个概念往深里去思考。

然而,纵然开局与第一种路径不同,“天启宗教”依然不能避免与“哲学”思想的逐渐交融。深入其宗教史后,更加能发现它们各自“天启”色彩的消退路径。因为创始人的离世,宗教总会沦为各种势力的角力场,经院哲学化在亚伯拉罕系宗教之中占据了诠释的高地。当然,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又丰富多彩的主题。限于篇幅,姑且留待以后再谈。

结语

到底什么是“宗教”呢?宗教是一种与“灵”发生关系的模式,因着对“灵”的认识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修行理论与方式。因为“灵”超脱于肉体,所以“宗教”可以很重要,也可以很不重要。“宗教”与“哲学”在历史中共同塑造了“文化”。由于这三者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不同宗教的发展殊途同归。于是,在如今的普通人看来,他们都好似混沌与深邃的黑箱,接近与远离都需要勇气。

⑻ 关于宗教的来源\历史\发展

现在末学从佛法的角度试着解释
要说宗教的来源,应该从苦说起,佛教说的八苦(在知道里有详细的介绍),在常人看来,求不得苦是最常见的。因为,人有欲望,想要得到很多,但得不到,取不来的时候,人就很难过。那么这个人心里就不舒服。这个不舒服就是佛法所说的苦。宗教就是为了解决人的痛苦而源起的。所以,有人说宗教是苦文化!真的是如此。但宗教这样说也不恰当,苦文化它恰恰是教导人怎样离苦得乐的。而离苦得乐的方法在佛教来说就是佛法!
另外,宗教也可以说是人本能的一个需要,因为人有这个安全的需要,当人七情六欲中就有恐惧,害怕。但是自己又有时候又没有能力让自己不害怕和恐惧,所以,就希望有一个主宰宇宙高于常人的生命来保护自己,所以,宗教也来自人本能的需要!
知道宗教的起源,那么,它的历史和发展就很简单了,基督教的历史和发展全都记载在 一本叫做 圣经 的书。这本书是全球发行最多的一本书,但是书店在中国比较少,因为它是宗教,一般基督教很乐意免费赠送给你。
佛教的历史和发展就在佛经里面,有三藏十二部,浩瀚如海,可惜现在的人对文言文很讨厌,但是它确实是有无边的智慧和力量在里面。就看你肯不肯下功夫去研究和修习了。当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把他翻译成了白话,但这样也不是究竟,因为说来说去,都是没有原汁原味。只有自己去深刻领悟证悟到其中的奥妙才是真的懂了。本来佛法本是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但是没办法,也只有用文字来记录流传下来啊!佛法啊,博大精深!里面要什么有什么!还有神通呢!说了你也不信。
当然其他的呢,照此类推就可以了。但是我觉得佛法最直接,其他的也都是非常的好,只要是善的都是佛法吧!

⑼ 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1." 黑暗的" 世纪
中世纪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为标志的。公元410 年,西哥特人围攻罗马,城里的奴隶在夜间打开了城门,号称" 永恒城" 的罗马就这样陷入" 蛮族" 之手。到5 世纪中期,西罗马帝国的行省又大部分丧落于日耳曼人手中。公元476 年,日耳曼雇佣军将领亚克废除了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彻底灭亡。伴随着西罗马的覆灭,西欧的奴隶制也消亡,进入了封建割据的时期,漫长的中世纪开始了。
公元9 世纪,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在西欧普遍地确立,国王、贵族、教会上层人士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也掌握了政治权力成为封建主阶级。
其中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他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国王和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高高在上,以下是公爵、伯爵,一直到骑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而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成为奴隶。他们只有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微薄的家产,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虽然他们的地位较西罗马帝国时的奴隶有所改善,但仍然没有摆脱被残酷剥削、奴役的境况。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建立起来,代替原先的农村公社成为西欧社会的细胞,一个封建庄园往往就是一个封闭、孤立的堡垒。庄园里需要的一切,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粮食、武器、农具、织物等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几乎都由本庄园的农奴生产。农奴很少有剩余产品可以和外界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疑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耕作的农奴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机械地重复着简单的操作。而在庄园的作坊里磨麦、榨油、纺织的农奴,在沉重劳役的压迫下,也无暇关心劳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因为不能增加经济收入而显得多余。唯一可以免于辛勤劳作的封建主大都爱好打猎和比武,粗野无知,大多数是文盲,不可能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此外,与罗马帝国大一统的政权不同,封建制度下的西欧分裂割据严重,每一个封建主等于是一个小国君。他们往往依仗自己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而且封建主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冲突。西欧广大的土地上战火弥漫,混战不休,对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因此,中世纪早期往往被称为" 黑暗的世纪".政治上的混乱无疑是导致科学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基督教会在西欧确立了统治地位,这是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基督教刚诞生时还仅仅是犹太人的一种精神藉慰,后来则被罗马皇帝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到公元5 世纪,基督教已经奠定了在西罗马帝国中的国教地位。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亟待精神上的统一。于是罗马主教地位逐渐加强,成为西欧教会的首脑,自称教皇,并在广袤的西欧土地上获得了精神上的统治地位。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不关心科学技术研究。基督徒期待着天国,等待末日宣判的来临,认为死亡才是通向神秘来世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徒们淡漠世俗的生活,只关心来世的问题。这种死亡的人生观造成了中世纪的神父们轻视世俗知识的恶果。圣安布罗斯就公开宣称" 讨论地球的性质和位置,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对于来世所怀的希望。" 基督教会有时甚至把科学技术视作象异教一样的罪恶,并且下决心予以根除。早在公元390 年,在德奥菲罗斯主教的指挥下,基督徒摧毁了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一个分馆。教会取得更大的权力以后,敌视科学的态度变本加厉了。公元415 年,亚历山大里亚有一个当时最著名的女数学家,名叫希帕蒂亚,她被当地的一位教长视作邪恶的化身。在他的唆使下,一群愤怒的基督徒残忍地用蚌壳肢解了她。这个血腥的故事代表了教会在以后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对待科学的基本态度,也是宗教裁判所处死科学异端的先声。
随着教会财富和权力的不断增加,教会也越来越腐化。教士们荒淫无度,穷奢极侈,从事投机买卖,贿买教职。他们还通过" 什一税" 、" 赎罪券" 等形式剥削人民的财产。这些做法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成长极为不利。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基督教会是造成" 黑暗世纪" 的万恶之源,没有对欧洲科学技术作出分毫的贡献,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
教会为了培育神职人员,修建了大量的修道院。欧洲修道院制度的创立者是圣本笃(约480-550)。他出生于意大利斯波累托城的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就具有非凡才干。自小虔信宗教,竭力刻苦修行。罗马和那不勒斯两城中间有个名叫蒙特卡西诺的地方,本笃在那里一座寂静秀丽的深山中修建了修道院,从此在那里刻苦修行。本笃式的修道院在公元7 、8 世纪广泛传播开来。在这些修道院中,初级的教育保持了下来。教士们手抄书稿,传播有用的手艺。
由于《圣经》福音故事记载了不少耶稣施神迹、救病人的故事,修道院的修士们很重视医术。救治病人的故事,修道院的修士们很重视医术。救治病人是修道院的义务。修士们使用的医术中既有巫术,也有古代科学家希波克拉底、盖仑流传下来的医学知识,从而使医学得以成为中世纪欧洲最早复兴的一门学科。僧侣们也从事耕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知识。
在中世纪早期的混乱和动荡中,修道院是外人不得擅入的圣地,从而使有些人可以在院中潜心钻研学问。因此,延续了800 年的修道院制度在当时非常混乱的欧洲起了维持文化启蒙的作用。本笃修道院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雏形。这是中世纪欧洲教会对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与历史发展与宗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